葛店科技新城总体规划
更新时间:2023-10-05 10: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葛店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规划说明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现状解读 1
1.1现状概况 ........................................................................................................................................... 1 1.2本轮规划编制的重点 ....................................................................................................................... 3 第二章 规划依据、原则和期限
4
2.1规划依据 ........................................................................................................................................... 4 2.2规划原则 ........................................................................................................................................... 4 2.3规划期限 ........................................................................................................................................... 4 第三章 发展战略 4
3.1城市发展战略思考 ........................................................................................................................... 4 3.2葛店科技新城产业发展战略 ........................................................................................................... 8 3.3城市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 10 3.4城市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 11 第四章 规划策略 12
4.1格局安全的生态城市 ..................................................................................................................... 13 4.2可持续的绿色城市 ......................................................................................................................... 16 第五章 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 19
5.1总体空间结构 ................................................................................................................................. 19 5.2用地类别及比例 ............................................................................................................................. 20 5.3用地布局 ......................................................................................................................................... 21 第六章 综合交通规划
23
1
6.1交通现状 ......................................................................................................................................... 23 6.2交通规划 ......................................................................................................................................... 24 第七章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7
7.1给水规划 ......................................................................................................................................... 27 7.2排水规划 ......................................................................................................................................... 28 7.3电力规划 ......................................................................................................................................... 30 7.4通信邮政规划 ................................................................................................................................. 31 7.5燃气规划 ......................................................................................................................................... 32 第八章 综合防灾规划 33
8.1总体原则及目标 ............................................................................................................................. 33 8.2总体防灾要求 ................................................................................................................................. 33 8.3防洪 ................................................................................................................................................. 33 8.4消防 ................................................................................................................................................. 33 8.5人防规划 ......................................................................................................................................... 34 8.6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 35 8.7地质灾害防治 ................................................................................................................................. 35 第九章 环境保护规划 36
9.1环境保护目标 ................................................................................................................................. 36 9.2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 36 第十章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37
10.1 景观系统规划 .............................................................................................................................. 37 10.2绿地系统规划 ............................................................................................................................... 38 第十一章 空间管治规划 39
11.1禁止建设区 ................................................................................................................................... 39 11.2限制建设区 ................................................................................................................................... 39
2
11.3适宜建设区 ................................................................................................................................... 39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建议 40
12.1塑造“绿色葛店”行动 ................................................................................................................... 40 12.2构建“和谐葛店”行动 ................................................................................................................... 40 12.3建设“创新葛店”行动 ................................................................................................................... 41 12.4“区域交通设施提升”行动 ............................................................................................................ 41 第十三章 近期建设规划 41
13.1规划指导思想 ............................................................................................................................... 41 13.2基本目标 ....................................................................................................................................... 41 13.3近期建设重点 ............................................................................................................................... 41
3
湖北省鄂州市
葛店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规划说明
引言
随着中央“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湖北省积极打造武汉“1+8”城市圈,《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将鄂州市作为地区性中心城市纳入“武汉城市圈”,并入沪蓉高速公路暨长江湖北段城镇聚合发展轴。鄂州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的城市,必须主动接轨,突出自身特色,加强轴向链接,迎接区域整合,借梯登高,全面推动鄂州城市跨越式发展。
《鄂州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2015年)》明确提出“依托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动葛店、华容等城镇发展,成为鄂州市的西部科技城”。葛店科技新城是鄂州市西接武汉的主要策略之一,它是以葛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葛店开发区)为基础,以整个葛店镇域为发展平台,综合相关城市功能的特定地区。
现葛店科技新城范围内只有原葛店开发区于1992年编制了总体规划,该规划虽为葛店开发区的建设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城市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已难以指导整个葛店科技新城的发展建设:一方面葛店开发区规划编制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且未覆盖整个葛店科技新城范围,急需修编;另一方面,葛店科技新城要抓住鄂州市与武汉市对接的桥头堡的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必须要有总体规划进行发展指引。为此,我院受葛店开发区管委会委托进行葛店科技新城的总体规划编制。
第一章 现状解读
1.1现状概况 1.1.1区位及规划范围
4
葛店科技新城在武鄂黄城市发展带上,紧邻武汉市东部、位于鄂州市西北部,西距武汉主城22公里,东距鄂州主城32公里。
葛店科技新城规划范围为:东至华容镇,南达鸭儿湖、与红莲湖旅游度假区遥相呼应,西接武汉市洪山区左岭镇,北抵长江,规划面积78.66平方公里。 1.1.2自然条件概况
1)地形地貌
葛店科技新城地貌形态为岗状平原,高程在18—40米之间,属长江三级阶地,波状起伏,覆盖土层厚度平均25米左右,主要为第四纪晚更新的冲积粘性土层。整体地势北高南低,中部较为平坦,地面标高多在20-32米(黄海高程)之间,地面坡度大部分小于3%;南部地势较为低洼,局部冲沟发育带垂直于湖岸线呈树枝状伸展。
2)气候
葛店科技新城地属亚热带季风过渡区,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常年平均气温17℃左右,最高气温40.7℃,最低气温-12℃。年平均降雨量1241mm,年平均日照2038小时,无霜期263—271天,光、热、水条件具有多宜性。
3)水文
葛店科技新城北依长江,江水自西向东从北部流过,与葛店科技新城南部的严家湖、鸭儿湖水系构成丰富的地表水体。据有关水文资料,长江在此段最高设计防洪水位为30.00米。最低水位8.04米,年平均水位15.9米,最大流量76100m3/s,最小流量4803m3/s,最大流速2.23m/s,年平均水温17.7℃,多年平均含沙量0.616kg/s,地表径流一部分入严家湖,一部分汇入鸭儿湖,然后排入长江。
葛店科技新城地层覆盖土层透水性能差,含水量少,地下水主要为局部滞水和孔隙水,地下水位一般在1-4米之间,地下水补给来源靠大气降水渗入,据水样分析,该地下水对各类混凝土均无侵蚀作用。
4)自然环境
5
葛店科技新城规划范围内现状以农田为主,基地北部和南部有少量山体,北部长江蜿蜒而过,鸭儿湖、严家湖环绕基地南部,城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基地北部316国道两侧,自然环境优良,生态基础较好。 1.1.3人口及社会经济概况
1)人口概况
葛店科技新城总人口6.36万,农业人口3.73万人,城镇人口2.63万人,其中,葛店开发区城镇人口1.12万人,葛店镇城镇人口1.51万人。城市化率41.35%。
2)社会经济概况
葛店开发区社会经济概况:2005年,葛店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1.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6.5%;至2005年底,在区各类企业210家,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7亿元,是2000年的2.68倍,五年平均增长速度27.9%;实现利税总额13.2亿元,是2000年的5.1倍,年均增长速度50.3%。可见,葛店开发区近年来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葛店镇社会经济概况:葛店镇是2004年湖北省重点乡镇的第四名,也是全国1887个重点镇之一,2004年,葛店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7亿元,较上年增长11.5%。 1.1.4现状产业概况
葛店开发区产业状况:现阶段,葛店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为龙头,以新材料,电子与信息、光电一体化为四大主导产业的产业格局。 至2005年底,在葛店开发区投产企业68家,其中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55家,占66.6%。全区共实施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2项,国家级重大攻关项目2项,国家级新产品项目7项,获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项目5项,其它省市科技项目60多项,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初步形成了以省医工院科益药业、人福科技、武大氨基酸等生物医药产业为龙头,以省化研所、江禄塑料、信息陶瓷等新材料及电子信息为两翼,以晨光实业等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四大产业群。
6
葛店镇产业状况:葛店镇现状以农业为主,沿316国道布置了村镇服务业和少量工业。 1.1.5现状建设概况
1)现状建设情况
(1)规划总用地78.66平方公里中水域21.07平方公里,现状建成区约5.29平方公里;
(2)建成区集中分布在基地北部316国道两侧,有鄂州电厂、春天药业、武大弘元、趋势科技等大型骨干企业;
(3)区内现已有三横(316国道、武九铁路、武黄高速)一纵(创业大道)四条主路网干道,还有高新大道、武鄂高速两条横向区域性干道,其中高新大道已经开工建设,武鄂高速武汉段也已定线。
2)现状建设问题
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葛店科技新城尤其是葛店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日益加速,使葛店科技新城现状建设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用地布局不甚合理。各类建设用地主要沿316国道、创业大道布置,导致用地之间联系松散,道路网密度过大。
(2)土地利用效率低。低密度、低容积率建筑所占比重较大,导致土地利用价值无法充分实现。
(3)绿化用地少。葛店科技新城内虽规划有公园绿地,但因建设时期未成熟,未建成投入使用,人们工作生活之余缺乏必要的休闲活动场所。 1.1.6现状总体评价
葛店科技新城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环境优良,气候水文、地质条件均较好,道路交通条件好,现状建设已有较好的基础,利于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1.2本轮规划编制的重点
7
此次葛店科技新城的提出,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鄂州市对鄂州西北部提出的新命题,编制葛店科技新城总体规划,使之在城市大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本次规划试图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重点一:研究制定适宜葛店科技新城的城市发展战略。如何抓住发展机遇,与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规划、武汉市总体规划、鄂州市总体规划、鄂州市“十一五”规划等多方协调,提出适宜葛店科技新城的城市发展战略,使得葛店科技新城与武汉东部、尤其是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在产业、功能、交通上的对接,是实现葛店科技新城跨越式的大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本轮规划需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重点二:研究和论证葛店科技新城合理的城市规模,调整和优化用地结构,形成空间结构合理的城市布局。
重点三:做好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为葛店科技新城的发展打下基础。 重点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在规划编制之初,即引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将生态保护作为规划的前提,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规划依据、原则和期限
2.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 4)《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5)《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2015年)》 6)《湖北省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1992年) 7)《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报审稿) 8)《武汉化工新城总体规划》
9)《湖北省葛店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0)《鄂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
2.2规划原则
1)总体衔接,全面协调。既要注重与鄂州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又要注重协调与武汉市的经济、技术、交通、空间等多方面的对接,使葛店科技新城能接受多方的辐射。
2)面向未来,发展特色。葛店科技新城以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就是为了打造“中国药谷”品牌,规划应在“中国药谷”等特色产业引导下,合理规划工业用地,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可持续发展。采用整体感强,又可分期、分步实施的“弹性化”思路,走滚动开发的路子,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建设项目的不同需求。注重生态保护及再生环境创造与大环境系统的相协调,创造舒适、怡人的生产、生活环境。
2.3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6年——2020年; 近期规划:2006年——2010年; 远期规划:2010年——2020年; 远景规划:展望2020年以后的发展。
第三章 发展战略
3.1城市发展战略思考
3.1.1区域发展战略
1)国家中部崛起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005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中部崛起”的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央政府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提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加强现代农业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正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方向转变。这为解决中国“发展中的失衡”难题提出了答案。
9
2)湖北省总体发展战略
《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在全省确立三个城镇密集地区和三条城镇发展轴,以“三区”为主体,以“三轴”为纽带,向周边拓展,向外围辐射,形成层次清晰的空间结构。三个城镇密集地区,即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大都市连绵区”、以襄樊为中心的“襄樊大都市区”和以宜昌为中心的“宜昌大都市区”;三条城镇发展轴分别是沪蓉高速公路暨长江湖北段城镇复合发展轴、武银高速公路暨汉渝铁路湖北段城镇复合发展轴、襄荆宜高速公路暨焦柳铁路湖北段城镇复合发展轴。葛店科技新城位于两条城镇发展轴的Y型交叉处,武汉大都市连绵区内。
3)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新形势,城市群体发展已是我国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一个以世界级城市、国家级城市、区域级城市、地方级城市为核心的世界城市新体系正在急速建构当中。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和城市分工、交流、合作、竞争诸关系的日益强化,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只有大城市和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才具备全球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也只有大城市和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才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竞争。区域经济的竞争已经由简单的企业和单一城市经济实力的竞争发展成为由产业集聚经济带支撑的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为进一步落实城镇体系规划中武汉大都市连绵区的发展战略,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湖北省政府高瞻远瞩、有预测性的提出以武汉为龙头的武汉“1+8”城市圈发展战略。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是保住武汉在中部地区的龙头地位,加快湖北发展,推动“中部崛起”的重要策略。
从武汉城市圈来看:葛店科技新城位于武汉城市圈“一核(武汉都市发展区)三轴(三条城镇与产业发展轴)两环(区域生态环和城镇集聚环)两带(大别山、幕阜山山地森林生态带)”的整体空间结构框架的东南发展轴上,是由武汉主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黄石、鄂州、黄州等城市组成的城市发展带上,并延伸至九江等省外城市与东部沿海地区联系起来的一条主要发展轴线。
4)武鄂黄城市带融合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范围较大,各城市间发展水平相差也较大,因此,城市圈的发展应当分步骤、有重点地非均衡梯度推进。《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分阶段目标部分,明确提出近期(2005~2010年)“武汉、黄石、鄂州应率先加快发展,圈内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
10
布局、市场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格局”。武鄂黄率先规划对接与整合是武汉城市圈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突破口。
武、鄂、黄已经具备融合的基础条件:
(1)地理位置上,三者连为一体。武汉与鄂州辖区犬牙交错,武汉下辖江夏区与黄石的大冶相邻,共同构成了湖北的东南角。
(2)经济上,黄石、鄂州是除武汉外,城市圈中仅有的2003年人均GDP超万元的两个城市(《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年》),也是城市化率和工业化发展程度仅次于武汉的两个城市。
(3)产业上,鄂州、黄石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且与武汉产业融合已经有一定的进展:如武钢与鄂钢的重组与分工;依托科技、人才优势,东湖高新区与葛店开发区、黄石磁湖开发区的对接;东湖高新区与葛店开发区联合申报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等。
(4)交通上:鄂州是唯一与武汉市有公交车联系的周边城区;黄石、鄂州到武汉的班车密度为5分钟/趟;现有黄金水道、316国道、武黄高速、武九铁路将三市联系在一起;鄂州方面还将新建高新大道、武鄂高速;黄石方面还将在“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阳新-大冶-武汉高速公路,打通阳新、大冶通往武汉的快速通道。
葛店科技新城位于沿江发展的武鄂黄城市带上,处于武汉与鄂州的交界处,是武汉与鄂州的对接点。
3.1.2鄂州市空间发展战略:西靠武汉、东接两黄
新一轮《鄂州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2015)》提出鄂州市空间发展战略为:改原计划沿316国道的葛店—华容—段店—临江东西向发展,为顺武汉边缘葛店—庙岭—红莲湖一线南北向发展;利用西部葛店开发区和梁子湖紧贴武汉、东边花湖镇接壤黄石的优势,采取“主动接轨,借梯登高”办法,兴建“一主三辅”新鄂州。
1)西靠武汉——因“武”而昌
与武汉主动对接,发展鄂州市的西北部,因“武”而昌。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的龙头,鄂州是8个城市中离这一龙头最近的,处于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层,接受武汉的辐射最便捷。鄂州西部和西南部与武汉接壤,其腹地华容区和梁子湖区部分地区已与武汉形成半小时经济圈;整个鄂州正与武汉形成一个小时经济圈。鄂州与武汉的产业衔接非常紧密,其经济总量的40%依托武汉的企业,专家们提出“销售在武汉,生产在鄂州”,“总部在武汉,制造在
11
鄂州”,“工作在武汉,生活在鄂州”等产业对接的新构想。因此,抓住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机遇,主动西靠,与武汉市对接,是鄂州大发展的有利时机,也是发展鄂州西部的有效策略。
2)东接两黄——与两黄融为一体
黄石市位于鄂州市东南部,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市内有武汉钢铁公司“粮仓”大冶铁矿、国家冶金行业大型企业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大冶特钢集团、劲牌酒业公司等一批享誉全国的大企业、大集团,是湖北省开放的大门;黄冈市位于鄂州市东北部,与其隔江相望,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湖北省的“米袋子”、“菜篮子”,大武汉的“后花园”,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鄂州与黄石、黄冈的经济往来自古密切,在“东接”战略中,必须打破行政割据,融合黄石、黄冈两市,支撑起武汉城市圈的东面。与黄石的融合:鄂州应充分利用花湖开发区与黄石主城区联成一体,凭借其地处黄石大桥和鄂东大桥桥头堡位置的独特优势,规划建设成直接为黄石市区提供“三产”服务和直接承接黄石市区“退二进三”部分产业转移的工贸新城1[1]。与黄冈的融合:鄂州应充分吸纳黄冈的人力资源,吸引人才到鄂州创业,继续加强与黄冈间的经贸联系。
综上所述,武汉和两黄是分别位于鄂州西部、东部的大小增长极,鄂州西靠东接的空间拓展,正是为了更近距离、更便捷地接受增长极的辐射。武汉在武汉城市圈中的龙头地位无可撼动,其辐射力度也明显强于两黄,就目前情况而言,鄂州西靠边际产出很明显是高于东接,机会成本也相应较小。 MU东移 MU西靠 MC东移 MC西靠 >
所以,按照帕累托最优的原则,鄂州在空间扩张中应有所侧重,优先西靠,对接武汉,实现与武汉的一体化。 3.1.3葛华西部科技新城发展战略
西部科技新城是鄂州市“一主三辅”的三辅之一,且是仅次于鄂州主城的城市副中心,是鄂州西部与武汉完全对接的区域。根据《鄂州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2015年)》,“依托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动葛店、华容等城镇发展,成为鄂州市的西部科技城”。西部科技
12
新城由葛店镇、葛店开发区、华容镇三部分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建设成为“高科技工业园、
能源基地”。
根据三个区域的特点,有不同的职能分工和发展方向。
葛店开发区:产业发展区。在提升现有的医药产业的基础上,跨过武九铁路进一步南拓,并与武汉科技新城和化工新城进行产业对接;
葛店镇:自身功能完善区及葛店开发区产业拓展承载区。主要是在完善现有电厂、港口、镇区基础上,利用其南部广阔的发展腹地,成为承接葛店开发区产业拓展的基地;同时,葛店镇南部区域将结合严家湖、鸭儿湖优美的水系环境,建设部分为西部科技新城配套的居住生活服务区;
华容镇:生活服务区。主要依托现有的华容镇区基础和鸭儿湖畔优美的自然环境,与葛店镇南部区域一起,共同成为西部科技新城的生活服务区。
3.1.4葛店科技新城发展战略:西接、南拓、东连、北优
1)葛店科技新城——鄂州市西靠的桥头堡
位于鄂州市西北角的葛店科技新城紧邻武汉市洪山区左岭镇,其行政上虽归鄂州管辖,但它西至武汉市中心的空间距离为22公里,东距鄂州城区约32公里,葛店科技新城与武汉市有316国道、武黄高速和即将建成的高新大道等干道直接相连,与武汉的交通联系便捷程度较鄂州主城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葛店科技新城与武汉的联系事实上较之与鄂州主城的联系更为便捷。
鄂州的西靠是鄂州城市空间战略调整的主要选择,鄂州要实现西靠战略,依托大武汉,融入武汉城市圈,就必须依赖于葛店科技新城这个桥头堡,空间上要使葛店科技新城对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化工新城。
2)西接——对接东湖高新与武汉化工新城 与东湖高新的对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的对接与合作,包括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与东湖高新区产业配套,如将在葛店开发区内设立的电镀产业园;共同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等;
二是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对接,如湖北省正计划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中国·光谷)为核心,整合东湖高新区、庙山、葛店高新区三个开发区资源为“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园区和中国中部的自主创新基地”的武汉科技新城;“光谷”与“药谷”合作共建等。
13
三是交通的对接,高新大道铆实“光谷”和“药谷”。 葛店科技新城与化工新城的对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化工产业链的对接;
二是交通条件的对接,包括青化路的延长,港口的利用等; 三是服务功能的对接,包括居住等生活服务功能配套对接等方面。 3)南拓——对接红莲湖
随着高新大道、创业大道的建成,葛店科技新城和武汉东湖高新区联系更为便捷,葛店科技新城的西联也更为直接。为此,为顺应这一机遇,葛店科技新城在用地布局上南拓直至高新大道两侧,更好的加强与东湖高新区在交通、产业等诸多方面的联系。南拓也是为了更好的西联。葛店科技新城南部的红莲湖度假区既是鄂州市又是武汉市的后花园和度假基地,葛店科技新城加强与红莲湖的对接能更好的提升葛店科技新城的生活品质和投资环境。
与红莲湖度假区的对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活服务的对接,充分利用红莲湖的自然资源,为建设葛店科技新城南部生活休闲区创造条件,吸引企业入驻。
二是交通的对接,将创业大道延长与红莲湖直接连通。 4)东连——吸引并带动华容镇
葛店科技新城通过西联与南拓之后,城市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功能逐渐完善,城市发展逐渐有序,此时,葛店科技新城已经进入发展的繁荣时期,将会对周边的地区产生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但是葛店科技新城西已与武汉市洪山区左岭镇融为一体,北为长江,南为鸭儿湖和武黄高速,南北两道门槛限制其继续拓展,只有东部才是其主要的辐射方向。因此,当葛店科技新城发展到一定阶段,未来主要对华容镇有较大吸引和带动,华容镇也应主动接受葛店科技新城的辐射,东引华容,融合发展,方能共生共荣。
5)北优——优化沿江用地
优化并完善葛店科技新城北部现有的鄂州电厂、白浒镇铸造工业园、葛店开发区建成区的功能及用地,利用北部的天然港口,完善港口物流设施。
因此,综上所述,葛店科技新城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为:“西接南拓东连北优、多方整合、主动对接”。
14
3.2葛店科技新城产业发展战略
3.2.1武汉城市圈对鄂州市的产业定位
鄂州市产业布局:从武汉城市圈规划来看,重点发展的15类产业集群中,在鄂州布局的产业集群有钢铁及钢铁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金属制品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医药工业产业集群、建材产业集群。
鄂州是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的桥头堡,《鄂州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十一五”规划》中就为充分发挥鄂州投资成本低、回报率高的优势,吸引在汉大公司把生产车间设在鄂州,把鄂州建成武汉大市场不可或缺的制造基地。随着武汉城市功能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武汉周边城市寻求新的发展空间。鄂钢是中国老工业基地,有很好的钢铁工业基础,鄂钢和武钢的合作,已形成了“武—鄂—黄”钢铁长廊;“中国药谷”葛店开发区已形成了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鄂州有丰富的山水自然景观和古迹人文景观,是形成旅游产业的天然条件。
因此,武汉城市圈对鄂州市产业定位中,与葛店科技新城相关的产业主要有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医药工业产业集群。
3.2.2上位规划对葛店科技新城的产业定位
《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2015年)》:鄂州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形态为“一心三片组群式”,“一心”即以主城区为中心, “三片组群”即以葛华城区及庙岭、大湾、蒲团组成的西部城镇群,以碧石、汀祖、燕矶、花湖等组成的东部城镇群,以长港办事处、东沟、沼山、太和、梁子等组成南部城镇群。葛华城区是鄂州市的二级城镇,包括葛店镇、华容镇、葛店开发区三个部分,规划成为武汉葛化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制造园区,是鄂州的西部新城。
《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2015年)》对葛华城区的产业定位为:“全市的工业基地,主要与武汉的相关产业接轨,以发展药品制造业、纺织、服装等为主的轻工业,能源为主的重工业和为葛化新建项目服务的第三产业,前景广阔,但时机尚在等待中。”
葛店科技新城由葛店开发区和葛店镇组成,也是葛华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葛店开发区“是鄂州市的经济增长点,在市域产业发展战略中是市域范围高新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也是主城区优化布局结构、实行“退二进三”战略、部分工业外迁的理想基地,同
15
时也是华容区对外招商引资的窗口和首选基地。”
因此,上位规划对葛店科技新城定位为全市主要的工业基地,是以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及能源、重工业为主。
3.2.3葛店科技新城的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好
葛店科技新城既位于长江经济带内武汉、鄂州两市的双重辐射范围内,又紧靠316国道、武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葛店港码头等国家干线基础设施,尤其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对外经济技术扩散的影响力对开发区具有最直接、最便利的辐射作用,是葛店科技新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最有利条件。
2)基础条件良好——能源保证
紧邻长江,用水条件良好。武九铁路在开发区内设有货运编组站,距葛店港码头不足4公里,港口、货运条件良好。特别是位于葛店科技新城的鄂州电厂,更为新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动力保证。
3)产业特色突出——葛店科技新城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已形成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与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四大支柱产业;为葛店科技新城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4)人才优势明显——近汉优势;
葛店科技新城近临武汉,武汉具有丰富的科研成果资源,科技人才资源,是葛店科技新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最有利条件,武汉高校所兴起的产业热,也给葛店科技新城提供了机遇。
5)政策条件优惠——招商优惠政策众多;
葛店科技新城内葛店开发区为了吸引外来客商来开发区投资,制订了《葛店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鼓励外来客商投资的优惠办法》。优惠办法在税收、土地、水电和其他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外来客商到开发区投资,未来可在整个新城内推广。
6)已享有中国“药谷”品牌。
3.2.4葛店科技新城主导产业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规划葛店科技新城有以下六大主导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利用现有生物医药技术优势,继续加大优势领域的研发力度,将“药
16
谷”品牌做大做强;
2)精细化工产业:对接武汉化工新城,发展乙烯下游化工产业;
3)电子信息产业:主动接受“武汉·中国光谷”的辐射,重点发展玻璃基微硬盘、热、压、光敏系列元器件、电子化学产品、计算机外围产品、电子类消耗材料和应用软件;
4)光机电一体化:重点发展汽车特别是轿车关键零部件、发动机、车身设计与电子控制等设计技术和核心产品。
5)现代物流业:依托港口、铁路、多条区域性干道,发展现代物流业;
6)现代商住业:一方面对接配套化工新城的居住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发挥自然条件优势,在南部的湖系周边地区,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吸引武汉居民购房居住,实现“居住在葛店,工作在武汉”的目标,同时成为葛店科技新城工作人员的生活区。
3.3城市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3.3.1定位
基于以上分析,规划提出葛店科技新城的定位是:
葛店科技新城是鄂州市的副中心,葛华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城市圈武鄂黄城市带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科技新城。
鄂州市的副中心,葛华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鄂州市的战略部署,葛店科技新城将是鄂州市仅次于鄂州主城的城市副中心,并且是鄂州市西部城区葛华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城市圈武鄂黄城市带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从武汉“1+8”城市圈的武鄂黄城市带来看,葛店科技新城是武汉市与鄂州市的衔接点,也是武汉市在完善自身城市功能的基础上辐射武鄂黄城市带乃至整个武汉城市圈东部的首要节点,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发挥葛店科技新城现有的资源、技术优势,依托武汉科技新城和武汉化工新城的辐射带动,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将葛店科技新城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武鄂黄城市带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
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科技新城:葛店科技新城北临长江、南环鸭儿湖和严家湖,
17
将充分利用这一自然特色,将葛店科技新城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科技新城。
3.3.2发展目标
基于以上功能定位,规划提出葛店科技新城的城市发展目标是: 适宜生产和创业的科技产业园区;体现生态和宜居特色的复合新城。
适宜生产和创业的科技产业园区: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现代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应是葛店科技新城的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葛店科技新城应以此为基础,搭建更加宽广的研发、孵化等自主创新的平台,并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创业,形成具有研发、孵化、生产优势的产业集群,将葛店科技新城建设成为适宜生产和创业的科技产业园区。
体现生态和宜居特色的复合新城:保护葛店科技新城的自然山水格局,控制环境开发容量,建设和谐共生、具有“滨湖”特色的生态之区;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选择,建立安全便捷的交通体系,创造优越的居住生活环境,使葛店科技新城成为服务完善、交通高效、适宜居住的城市地区。
3.4城市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3.4.1影响规模确定的因素
规模预测有多种方法,对建设发展遵循一定规律的城区可以用线性分析、非线性分析等加以预测。而对于外部发展条件不定或剧变,发展阶段发生变化的城区,如快速城市化地区,前述的分析方法就显得无能为力。
葛店科技新城属于后一类城区,葛店科技新城的城区发展规模如何来定,我们认为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认清葛店科技新城的发展阶段,从前文的分析有理由判断葛店科技新城的发展开始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
2)规模预测要有足够的预见性和超前性,为社会经济发展安排足够的空间。 3)规模预测要有足够的弹性,保证分步实施时各阶段城区空间结构的相对完整性,以便主动应对因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导致城区布局的无序。
4)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发展受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外部条件的变动将对其规模和城市形态产生极大的影响,不能囿于传统的规模预测方法。
18
3.4.2用地规模
1)前提:环境容量要求
根据生态专题研究,按生态承载力方法进行测算,在确保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葛店科技新城可建设用地不得超过33.5平方公里。
2)葛店科技新城需求用地规模预测
单位面积产出法。根据鄂州市政府常务会精神,到2020年,葛店科技新城各类工业企业总产值达690亿元,参考武汉科技新城规划工业产出90亿元/平方公里,取未来葛店科技新城工业产出80亿元/平方公里,到2020年,需要提供产业用地总规模约为8平方公里,按工业用地占城市总用地的15-30%左右(以产业为主,取上限),需城市总用地规模为28~30平方公里。28~30平方公里在生态环境的承受容量33.5平方公里之内,从生态角度来看,是合适的。
3)葛店科技新城用地规模验证 采用“趋势外推法”进行校核。
表3-1 葛店开发区(2001---2005年)建设用地情况表
单位:KM,% 类别 年度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建设用地 2.8 3.1 3.4 3.8 4.35 比上年增长 2
10.7 9.6 11.8 14.5 根据趋势外推法,以2005年为基期,以葛店开发区的用地增长趋势为参考,采用预测模型:
Y t+n=Xt(1+P)n
Yt+n——t+n期后预测值;
Xt——基期建设用地规模
P——年平均递增率;
n——期数
即Y2020=5.29×(1+0.116)15=27.44平方公里
19
以上分析研究得出采用趋势外推法预测用地规模值与新方法预测用地规模值基本吻合,由此说明采用新方法预测用地规模值是合理的。
综合以上分析,规划至2020年,葛店科技新城用地规模为28平方公里左右。
3.4.3人口规模预测
采用区域分配法进行人口规模预测。现阶段葛店科技新城总人口为6.36万,城镇人口为2.63万左右,作为鄂州市西部的快速城市化地区,人口增加不是靠自然增长,主要靠机械增长带来的区域人口重分配。根据《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2015)》,至2015年,葛华城区人口规模为8~10万人,而葛店科技新城是葛华城区的主要部分,也是葛华城区的重点发展区,预测2015年葛店科技新城人口规模8万人左右,9年内增加城镇人口5.4万人。规划中后期,是葛店科技新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与武汉东湖高新区逐渐融合,而葛店科技新城相对便宜的居住成本也将吸引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工作的人口入住,因此,规划中后期将是葛店科技新城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5年内再增加城镇人口8万人左右,为此规划至2020年,葛店科技新城人口16~17万人。
因此,至2020年,葛店科技新城规划城镇人口16~17万人,用地规模28平方公里。人均用地指标163平方米/人。由于葛店科技新城是鄂州市葛华城区的组成部分,葛华城区还包括葛店科技新城东部的华容镇,其中葛店科技新城以工业发展为主,华容镇以居住服务配套为主,从葛华城区来看,各类用地指标是平衡的,但是从葛店科技新城来看,由于其工业用地偏多,且是以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为主,其用地指标较一般完整独立的城镇用地指标要稍高。因此,人均163平方米/人的用地指标也是适宜的。
第四章 规划策略
生态城市(Eco-polis)是伴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范围内环境恶化带来的城市问题应运而生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人类同自然必须从对立走向和谐共生。从摩尔(More)的乌托邦到霍华德(Howard)的田园城市,从广亩城市(Wright)到人居环境科学(Doxiadis)体现了人类从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到最终的生态自觉。以经济导向的工业城市发展模式向生态导向的生态城市转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健康和活力为目的(Register R,1987),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
20
110千伏架空线,至110千伏1#变电所,并与规划区内110千伏七甲山变电所、110千伏2#、3#变电所采用110千伏架空线相联。
原则上规划电缆管群在40米及以上道路上双侧敷设,30米及以下道路上单侧敷设,敷设在路东、路北。
2)路灯网络及户外照明设置原则
建筑外部照明在满足照度要求的前提下,应与环境协调。
规划区内新增30米及以上宽度道路上的路灯采用双侧布置,新增30米以下宽度道路上的路灯采用单侧布置,档距不大于40m,光源采用钠光源。
7.3.5高压走廊规划
原则上保留现有220千伏、110千伏高压走廊,规划220千伏高压走廊宽度控制为50~60米。110千伏高压走廊宽度控制为30~40米。
7.3.6近期建设规划
规划新建110千伏1#变电所,变电所主变容量为3×50兆伏安,占地面积为10000平方米。
7.4通信邮政规划
7.4.1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概况
规划区现有开发区通信分局,市话装机容量为3000门; 葛化通信分局,市话装机容量为5000门。
规划区现有葛化邮政支局。 2)存在问题
通信地下管网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通信发展,现状通信线路大部分架空敷设,影响城市景观。该地区的邮政业务量小,邮政网点少,邮政网点服务半径太大,邮政设施严重缺乏。
7.4.2邮政通信规划指导思想及依据
规划坚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宏观规划与建设管理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努力增加邮政通信能力,贯彻协调发展,适度超前的方针。
46
(2)保持邮政通信建设持续发展。
(3)开拓多种邮政通信业务,优化网络组织,尽快实现综合通信能力。 (4)网络结构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7.4.3通信水平预测
依据规划区建设用地规划,并采用下表装机标准对该区进行装机需求量进行测算。
用地类别 装机指标 (门/公顷) 居 住 150 公共设施 200 工业 100 仓储 50 按上述标准计算,规划区电话装机数约为23万部,话机普及率为80%。
7.4.4 通信网络规划
根据该地区的装机需求,规划新建大湾通信分局通信容量为10万门,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规划中继光缆由葛化通信分局引来。
将现有开发区通信分局、葛化通信分局装机容量分别扩为10万门、5万门。
7.4.5管道规划
原则上规划通信管道在40米及以上道路上沿道路两侧布置,30米及以下道路上沿道路单侧布置,并敷设在路西、路南。
7.4.6邮政规划
依据邮政网点设置标准,确定该地区的邮政服务半径为1~2公里,每局所服务人口不高于2~3万人。邮政局所设置在规划区的主要街道、商业中心、文教和科研集中区、工业集中区和居住区。按上述标准,在该地区规划新建1~2#邮政支局,若干座邮政所。邮政支局按建筑面积2500~3000平方米,邮政所按建筑面积200~250平方米设置,随城市建设同步实施。
7.4.7近期建设规划
规划新建1#邮政支局。
47
7.5燃气规划
7.5.1现状
该地区现状主要使用煤和瓶装液化石油气,无管道燃气供应,液化石油气气源主要由武汉白浒山储气站及葛化供应。
7.5.2规划
1)气源
随着忠武天然气长输管线(管径DN700)的建设,鄂州使用天然气成为可能,并在泽林建设了天然气门站,规划今后以天然气为城市主气源,液化石油气为辅助气源,远期城市气化率应达90%市燃气应以管道供气为主。
2)规划布局
城市中压管网采用中压-A压力机制,从泽林天然气门站布置管道,供应华容、葛店科技新城及红莲湖地区,液化石油气仍然由白浒山储气站及葛化供应。规划从天然气门站沿葛华路、316国道向西引DN300中压干管,作为葛店科技新城华容地区的天然气主气源,并规划与武汉化工新城中压管道联网,考虑远期武汉市北湖LNG(液化天然气站)向葛店科技新城供气的可能。
城市道路等市政设施建设中应同步实施燃气管网,新建小区必须一次性配套实施燃气管网系统(包括室内),外围无城市管道可先小区气化,外围管道形成后,一次置换.
第八章 综合防灾规划
8.1总体原则及目标
坚持“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建设和完善以中心区为核心的各类防灾基础工程体系,加强防灾指挥系统现代化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城市安全。
8.2总体防灾要求
1)城市重要市政公用设施相对分散布局,增加灾时应变能力。
2)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建设防灾避难场所,确保避难场所面积充足和疏散通道
48
畅通,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防灾避险。
3)加强对危险品源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的管理。对于现状无法满足安全规范要求以及具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根据规划实施调整并尽快排除。对于城市生产生活所必需的高风险设施,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审慎建设、严格管理。
4)整合资源,成立全市综合应急指挥中心,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全市的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8.3防洪
葛店科技新城北依长江,西边紧邻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而武汉是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之一,防洪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原则,形成以堤防、自然高地、分蓄洪区的综合防洪体系,确保防洪保护圈安全。长江干流按1954年洪水30天洪量200年一遇标准设防。据有关水文资料,长江在此段最高设计防洪水位为28.2米(黄海),规划该段长江干堤按29.7米(黄海)作为堤顶高程。
葛店科技新城根据规划人口规模及重要性、洪水危害程度、分区设防条件等,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建设排洪设施。
以鸭儿湖最高水位19.0米,控制开发用地高程不低于20.0米。按20年一遇洪水位基本不淹没城市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的标准设计。
8.4消防
本着“防消合一”的原则,建设城市、森林消防体系,整合报警和通讯网络,均匀设置消防站点,加强消防水源建设,努力提高综合消防能力。
1)各项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防火规范,确定防火等级,健全消防设施,保证消防通道。
2)加大消防水源管理力度。充分利用城市配水管网、河流湖泊、再生中水等多种水源,结合城市各项建设、水系整治、避难场所设置消火栓、吸水井、取水码头、蓄水池等消防取水设施,确保城市和森林火灾扑救的需要。
3)扩大消防队站的综合救援服务职能,建立统一的消防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城市消防队站建设按照接到报警后消防车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设置。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和防火三个系统建设。
在葛店科技新城规划布置5个消防站,其中特勤消防站1个,每个消防站服务面积约7平方公里。
49
8.5人防规划
8.4.1建设方针和规划原则
葛店科技新城人防专业规划的制定,除执行国家确定的人防建设方针外,应贯彻“保障重点,疏防结合,长期建设,平战结合”的原则。
8.4.2人防专业规划的防护重点和要求
1)规划将供水、供电、医疗、车站、油库、通信枢纽、广播电视中心、桥梁等列入重点目标进行防护,充分利用人防工程,为其预留位置,安排相应的工程抢修专业队,并对可能造成的破坏预先采取一些必要的防护措施。包括对生产、储存危险有害物资的工厂、仓库提出选址、迁移疏散方案,降低灾害程度。
2)规划中确定的防护重点,是工业园区内的重点目标。为保护战时履行职能; 应按国家规定的防护等级标准建造地下配套工程;以便战时保障行政、指挥通信中心和重要机构的安全。
3)建立完善的人防机制,从预警——疏散——隐蔽要做到安排有序、方案合理。 4)提城市整体防御能力,是人防建设的要求,其目的是避免城市在战时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除建造必需的地下防护工程外,在葛店科技新城整体建设中,应重视整体防护的要求、根据人防规划,规范要求,主要是:
控制葛店科技新城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人口总量既是葛店科技新城建设的基准点,同样也是人防建设的基准点;人口密度高,易给战时带来人员转移的困难和增加人员的伤亡,同时人防建设各要素都是以人口为基准点进行测算的,因此葛店科技新城人口总量应控制在规划数量内,人口密度不应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控制城市建设密度,建筑密度过高,给平时和战时带来救援上的难度。
作战时葛店科技新城居民紧急向郊区疏散,其道路、桥梁规划中应注意在南、东方向提高通过能力,确保居民快速疏散。
各类管线应埋设地下;防止战时城市陷入瘫痪困境,避免次生灾害,相对减少损失,便于救援;易于抢修,尽快恢复正常。
8.4.3工程建设
结合地下建设的同时建设各类地下防护工程是战时防护系统的重要部分,合理布局和建设一定数量的地下防护工程,可以减少战时的伤亡。因此,加大人防工程建设力度,按国家有关规定配建人防工程,不仅在战时能起到防护功能,平时也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开发利用
50
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环境。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迅猛,虽然国民经济和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也使得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根据生态学原理构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城市理论,为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赋予了希望和发展方向。目前有很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都进行了生态城市的研究和实践。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相当多的城市随着城市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城市的规模不同程度的扩大,城市出现向外拓展生长的空间诉求,因此限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合理组织有机疏散,协调建成区与拓展区,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形态,促进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是生态城市理论应用的现实课题之一。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即人工生态系统)两个方面,本规划基于生态城市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自然和人工两个方面出发,探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城市的路径。
4.1格局安全的生态城市
从自然生态系统出发,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构建格局安全的生态城市。
4.1.1区域生态总体格局
鄂州市主要湖泊集中在西北部,以梁子湖、保安湖、三山湖为主体构成鄂州市乃至武汉市东部的主要生态核心,该地区还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大大小小沟渠、水库及水塘,这些不同的水体在生态上相互联系,形成了梁子湖-杨桩湖-红莲湖-严家湖廊道、保安湖-三山湖-鸭儿湖廊道、长江廊道三条蓝色廊道系统。前两条廊道呈指状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穿插延伸,直入区域最大的生态廊道——长江廊道,构成鄂州市西北部地区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框架和生态格局。
葛店科技新城正处于三条廊道的交汇之处,北抵长江廊道,东靠“保安湖-三山湖-鸭儿湖”廊道中的鸭儿湖,西临“梁子湖-杨桩湖-红莲湖-严家湖廊道中的严家湖,具有较好的宏观生态环境,为构筑葛店科技新城内部生态安全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大背景。
4.1.2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敏感区评估
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Forman and Godron,1986;Forman,1995)。景观中任意一点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落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
21
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提出改变途径,提供了一种简明和可操作的形式语言。为此,我们以景观生态学的“基质-斑块-廊道”模式来分析葛店科技新城的现状生态要素。
1)基质
基质是景观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具有面积大、连接度高和对景观动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等特征。大面积的农田构成了葛店科技新城的天然基质。
2)斑块
斑块是指一个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相对均质性非线性的区域。葛店科技新城斑块主要包括山体斑块、水体斑块、滩涂斑块、城镇斑块、村庄斑块五种类型。
(1)山体斑块:主要分布在基地北部的长江沿岸,有营盘山观音山、杜家山三座。山上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较好。
(2)水体斑块:主要指基地南部的鸭儿湖和严家湖,湖面较大,水质较好。 (3)滩涂斑块:长江南岸的大片滩涂地。
(4)城镇斑块:主要是城镇建成区,包括集镇、工厂等一些不规则的斑块,主要集中在葛店镇区和葛店开发区。开发区用地以工业为主,葛店镇区以居住和商业为主。
(5)村庄斑块:散步在整个区域的村民住宅用地。 3)廊道
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型要素,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特殊的带状要素类型。葛店科技新城现状主要以湿地廊道、高压廊道和防护廊道组成。
(1)湿地廊道:葛店科技新城内湿地廊道分为两类,一是基地北部沿江的江岸湿地廊道,二是基地南部的湖泊湿地廊道,是葛店科技新城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
(2)高压线廊道:基地北部的鄂州电厂是鄂州地区的重要供电源,由电厂变电站出来的高压线两边的高压廊道也是葛店科技新城的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3)防护廊道:葛店科技新城内部现有316国道、创业大道两条区域性干道和一条武九铁路,两侧控制的绿化隔离带形成葛店科技新城的防护廊道。
4)总体评估
22
基于“基质-廊道-斑块”的景观生态体系,利用GIS软件,采用多因子叠加法,进行生态分级评估。
以1个平方公里为单位,将葛店科技新城用地划分为由136个(8X17)方格构成的方格网,采用专家打分法,按评分标准,对上述基质、斑块、廊道进行逐格评分(采用5分制法)。利用GIS的ARCView软件,分别建立葛店科技新城基质、斑块、廊道各栅格的计分模型,绘制出因子评价图,然后将3种景观类型的因子评价图进行网格叠加,根据划区标准(叠加后平均后得分在5~4分之间的为最敏感区;得分在4~3分之间的为较敏感区;得分在般3~2分之间的为一般敏感区;得分在2~1分之间的为较不敏感区;得分在1~0之间的为不敏感区),得出生态敏感分区评价结果:
一级最敏感区主要包括山体斑块、水体斑块、滨水湿地廊道等,主要是分布在基地的边缘山体、水体等。
二级为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葛店开发区建成区以北和基地中东部区域。 三级为一般敏感区,主要为农田基质,分布在区域的中部。 四级为较不敏感区,主要为村庄斑块,散布于基地之中。
五级为不敏感区:主要指现状的城镇建成区,主要位于基地的北部316国道两侧。
4.1.3基于生态保护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以生态敏感区评价为基础,综合考虑地质、高程、坡度、坡向、交通条件,利用GIS技术,采用多因子叠加法,将整个用地在生态控制上分为三级:
(1)水资源的保护
确保城市水资源安全,管理好城市自身水系和水源是关键。保护长江、鸭儿湖、严加湖水质,严禁填湖,确保工业污水、城市生活废水达标排放。对已形成破坏的区域进行生态恢复,同时发展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 (2)滨水空间的营造
“城”与“水”的关系:以实现城水交融为主,建造滨水公共活动空间,提高城市亲水性。沿严加湖、鸭儿湖控制沿河绿化开敞空间,使滨水绿化空间形成葛店科技新城生活与水体这一自然要素的协调区,既保证了其丰富的景观空间,又使得水体得以充分的保护。
23
“建筑”与“水”的关系:建筑是城市的重要人文元素。在滨水区域进行城市建设时,要重点处理好建筑与水的关系,限制滨水建筑的高度和建筑密度,保证滨水空间的开敞性。
“林”与“水”的关系:这里的“林”特指沿河具有生态价值的植物。树的水土保持与防洪功能是处理好水与林关系的主要内容。
(3)“多自然”型水环境的建设
“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的新方法,它是把水边作为多种生物生息空间的核心,并把河流建设成尽量接近自然形态,即把自然河流的状况作为样本,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具有丰富自然的水边环境。
创造出多样的、丰富的环境条件。使得河流呈自然的河流,具有结构方面的多样性,形成稳定的生态体系。
尽量顺应自然的动力。混凝土护岸使环境条件模式化,并使生物物种单一。如保留十分充裕的河流区域,顺应河岸的冲刷和淤积,对新的生物物种提供生存的可能。
建立水和绿化的网络。像树林那样点状的局部生态体系,像河流那样线状的局部生态体系,如果它们分别孤立的存在的话,作为生态体系,就十分单调,而且会威胁生物物种的生存。可以通过水河绿化实现网络化,使生物物种变得丰富和稳定。
(4)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使传统的“资源-产品-废水达标排放”的单向式直线用水过程,向“资源-产品-废水处理达标再生利用”的反馈式循环用水过程转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用“中水回用”技术,通过污水二级处理和中水就地回用,在节约的水资源、降低利用成本的基础上,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5)人工湿地公园的建设
人工湿地是由一种非自然环境形成,即由人工修建及人为操作与控制的湿地,利用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功能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对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地表雨水的净化处理。人工湿地之能源来自太阳及污水中的营养物质。人工湿地是在具有一定长宽比例及底面有坡度的洼池中,由土壤或
24
砾石组成,底层建在很厚的土垫层上,有强黏土层或隔水毡防止污水下渗污染地下水,污水在床体表面或砾石缝中流动。床体表面种植能承受高污染、处理性能好的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及其根部与石缝中生长的微生物对污水体进行净化。
在基地中北部,利用鸭儿湖湖杈低地,在工业区旁建立人工湿地公园,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包含人工湿地的自然废水处理系统更彻底有效的处理废水,经处理的废水可以作为葛店科技新城的水景和水道的清洁用水,并可以循环利用于园区中各个工业流程,从而进一步的集约利用水资源,保护葛店科技新城的生态环境。
图4-1人工地下水流湿地示意图 图4-2人工地表水流湿地示意图
5)能源供给和消费
能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资源,但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低,2001年底,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煤炭是55%,石油11%,天然气4%,且进口油气的比例逐年上升。本着和谐共生、健康安全、永续发展的宗旨,控制对能源的低效率消耗、浪费和过量的攫取,拓展新技术,鼓励创新,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提倡使用太阳能、风力、水流等。
葛店科技新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党中央提出的“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执行节能、节材、节水标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可持续发展中,电力生产、废物处理、供热、制冷、污水处理都是密不可分的,能源的消耗与索取将在回收与利用的过程中平衡。规划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葛店科技新城可建设能源循环利用控制中心或预留用地。能源循环利用控制中心包括四种类型的工厂:污水净化站、甲烷沼气厂、热电联产站,冷水制造站。部分不能利用人工湿地处理的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通过污水净化站处理。甲烷沼气厂回收污水净化站排出的污泥等废物、城市生活废物以及人工湿地的自然处理系统中沉积池或化粪池中的废物,通过细菌的作用进行无氧发酵排出气
25
体;甲烷沼气厂排出的气体在热电联产站的叶轮机中通过压力的提升而燃烧,推动叶轮机产生电、热水和蒸汽;冷水制造站收集热电联产站散出的气体并将其转化为冷水,热电联产站产生的所有能量都将得到再利用;冷水制造站产生的冷水通过设在岛内各区块的小型水站流入建筑物中,在炎热的夏季为人们带来凉爽。实现整个葛店科技新城的能源内部自循环,解决供热、制冷、中水回用、发电等一系列问题。
6)绿色建筑的推广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将生态与建筑合称为“生态建筑”,即“绿色建筑”。在1992年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由于当时全球的科学家和社会各界都认识到日益快速发展的经济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与会者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
2004年8月,国家建设部将“绿色建筑”明确定义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绿色建筑是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表4-1 葛店科技新城用地生态控制规模 面积 建设面积折算 百分比(%)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33.66 23 22 78.66 42.79 29.24 27.97 100 0 11.5 22 33.5 类型 不适宜建设用地 较适宜建设用地 适宜建设用地 合计 1级:不适宜建设用地,禁止建设开发,主要位于基地四周边缘地带的水体、山体和生态湿地。
2级:较适宜建设用地,可进行适度开发,可建设用地控制在50%以内;主要位于基地中部边缘的区域。
3级:适宜建设用地,可以进行相应的建设与开发,主要位于基地中部的大部分区域。
26
整个规划区78.66平方公里范围内,不适宜建设用地45.16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57.41%,适宜建设用地累计33.50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用地的42.59%。
4.1.4生态安全格局
基于以上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在优先保护好区内优良的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构筑生态安全格局,为构建生态和谐、景观优美的葛店科技新城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1)岸线整理,构建独具特色的湿地系统
湿地是地球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可半生其它水生生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不仅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保护和利用葛店科技新城环湖湿地系统,至少控制50-100米宽度的滨水地带作为湿地保护区。局部可结合滨湖公园、广场等达到200米左右乃至更高,成为具有生态、景观、游乐、休闲价值的湿地公园。控制滨水区域等稀缺资源作为公共空间,进行湿地系统保护和建设。
2)打通廊道,形成多条生态联系通道
生态廊道是连接景观生态系统中两个斑块或两个生态系统的通道,是物种迁移的重要途径,有些生态廊道本身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因此,充分利用葛店科技新城的山水资源条件,打通一条或多条通绿色通廊,将山之绿、水之蓝沿廊道渗透到基地之类内,不但为基地提供呼吸之源,还构筑了较好的城市景观。
打通沿保安湖-三山湖-鸭儿湖-高压线防护带-营盘山-长江的绿色廊道,将鄂州西部地区的保安湖-三山湖-鸭儿湖廊道和长江廊道通过高压线防护带、营盘山山体连通起来,构筑一条东南向的通江达湖的绿色廊道。廊道宽度在600-2500米左右,廊道方向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是规划区内重要的生态通道、夏季风道和主要的景观区。此外,利用自然的沟渠水系,在基地南部还打通多条内部生态廊道,改善内部生态环境,营造景观特色。
3)绿地成网,构筑网络状生态格局
利用道路防护廊道、高压廊道、湿地廊道,连接城市景观中的各类斑块,绿地成网,形成完善的网络状生态格局,增加斑块的连接度与景观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4)组团布局,创建生态型葛店科技新城
在基地内部适宜建设用地内部呈组团式布局,即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破坏,又利于分期建设,为创建生态型葛店科技新城奠定基础。
4.2可持续的绿色城市
从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即人工生态系统出发,基于循环经济的规划理念,构建可持续的绿色城市。
27
4.2.1遵循理念——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自从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3R原则”是循环经济作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一是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二是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三是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
4.2.2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可持续的绿色城市的策略
1)紧凑集约的土地使用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粗放式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极大的浪费,应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严格建设用地的审批;整理与储备建设用地,全面盘活存量土地;制定并严格实行以地均GDP和税收为核心指标的工业土地利用效益门槛;鼓励有利于形成产业链的招商,提高集聚效益;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土地产出率。
2)绿色门槛的生态工业园
以新型工业化推动葛店科技新城城市建设,避免西方国家走过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的经济运行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建立“绿色门槛”制度,对引进的产业或企业制定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准入条件。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的产生。建立“绿色门槛”制度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四个坚决不批”原则,包括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项目,国家明确禁止的过热产业项目,不符合规划影响居民生活、污染水源地、破坏景观等项目,以及污染物总量不削减的扩建项目,一律坚决不批。二是最小因素原则,实行关键因素超标一票否决。三是动态性原则,随着经济、社会与技术的发展,门槛指标值也不断相应调整。
28
另一方面是有针对性的建成一条或多条产业链。工业园区内部,各企业尽量模仿自然界生态系统,相互之间相互协同共生,形成相互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建成精细化工产业链、电子信心产业链等,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减少负面环境影响,最终达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
如何发展节能、方便和有效的交通系统是可持续的绿色城市的重要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交优先,二是提倡可行走的城市。公共交通越发达,城市整体能耗就越低,城市交通也越便利。
外部交通层面,近期应强化武(汉)葛、鄂(州)葛公共汽车一体化,中远期应加强葛店科技新城与武汉市、鄂州主城指之间的城际轨道交通联系提高公共交通效率;内部交通层面,应根据公交优先原则,合理组织葛店科技新城内部的公共交通系统,同时设置建立无机动车的绿色通道和步行系统,将沿河的小路和生活性干道规划为通勤绿道,采用本地植物加强绿化,联系传统街区,使之成为具有美感,舒适、安全、健康的非机动车绿道,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通勤河游憩等功能需求。
4)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发展之本、生态安全之脉”。水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要素,被认为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产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
城市水环境的形成是由于雨水、地表水、地下水、城市用水、农业用水等以河流为中心水的多种循环存在。河流是水循环体系中的一个要素。葛店科技新城北依长江,南环鸭儿湖、严家湖,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水质为葛店科技新城水环境的营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如何更好的保护水环境也是维护生态安全的主要方面。
第五章 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
5.1总体空间结构
在认真分析现状用地、科学评估可建设用地、优先构筑整体生态格局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理念,规划确立了“西接、南拓、东连、北优”的“T”型空间发展策略。构建了葛店科技新城“两条主轴,三大簇团;一个服务核心,两个次级中心;一个资源
29
保护网络,多条生态廊道”的空间结构。
1)两条主轴,三大簇团 (1)两条主轴
由东西向沿316国道和南北向沿创业大道两条区域性干道组成的T型城市发展轴。 东西向城市发展轴:通过316国道将武汉市洪山区左岭镇和华容镇联系起来,形成沿江城市发展带。
南北向城市发展轴:沿创业大道向南拓展,是葛店科技新城主骨架,也是葛店科技新城寻求发展空间,通过高新大道与东湖高新全面对接的主要通道,与高新大道一起成为葛店科技新城对外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主要载体。
(2)三大簇团
由武九铁路、高新大道将葛店科技新城整体自然划分为三大簇团。
北部簇团:武九铁路以北的区域。整合现有的葛店开发区、葛店镇、鄂州电厂的建成区,在现有的城市格局上优化用地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分别形成三大片区:以葛店镇为中心融合居住及仓储物流功能的综合片区、以原葛店开发区工业生产为主体的产业片区、扩建鄂州电厂形成的电厂片区和现有的白浒镇铸造工业园区。
中部簇团:武九铁路以南、高新大道以北的区域。该区域是葛店科技新城西接、南拓与东湖高新区、化工新城产业对接的主要区域,也将是葛店科技新城发展发展的主要区域。
南部簇团:高新大道以南的区域。依托高新大道便捷的交通系统和严家湖、鸭儿湖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落实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建设葛店科技新城的中心区,同步引入高标准的居住组团,注重城市公共空间,凸现滨湖景观风貌,形成以居住、商业金融、办公研发、文化娱乐、游憩为一体的综合性簇团。
2)一个服务核心,两个次级中心
一个服务核心:在中部簇团和南部簇团之间的高新大道两侧,充分考虑葛店科技新城未来作为鄂州市西部城区的主体所应具有的行政管理、金融商贸、配套服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功能,建设葛店科技新城乃至鄂州市西部城区的城市中心,是葛店科技新城的服务核心、管理中枢和创新中心。
两个次级中心:在北部簇团,分别依托现有的葛店镇区和葛店开发区管理办公区域,分别形成两个次级的服务中心,为北部簇团服务。
3)一个资源保护网络,多条生态廊道
一个资源保护网络:规划将葛店科技新城的生态资源、景观要素与市政基础设施相结合,
30
组成资源保护网络。
多条生态廊道:规划结合区内东南向由鸭儿湖、严家湖向北部的长江导入的生态廊道与道路防护林带一起,将公园、山体、水体等景观要素串连、整合;在此基础上结合葛店科技新城的用地布局,形成葛店科技新城的景观系统框架,通过大型绿楔的导入,完善葛店科技新城的景观系统。
5.2用地类别及比例
表5-1 规划用地平衡表
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性质 1 R R2 C C1 C2 C3 C5 C6 G G1 G2 M M0 M2 W W1 S S1 S2 T E E1 居住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 商业金融业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 绿地 公共绿地 生产防护绿地 工业用地 研发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普通仓库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道路用地 广场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水域和其它用地 水域 用地面积(公顷) 百分比(%) 人均用地(平方米/人) 525.76 525.76 271.48 11.05 184.75 7.02 8.26 60.40 433.32 222.49 210.83 1032.27 168.86 863.41 78.99 78.99 341.58 331.28 10.31 51.02 64.57 64.57 18.78 18.78 9.70 0.39 6.60 0.25 0.30 2.16 15.48 7.95 7.53 36.88 6.03 30.85 2.82 2.82 12.20 11.84 0.36 1.82 2.31 2.31 31.86 31.86 16.45 0.67 11.20 0.43 0.50 3.66 28.69 13.48 15.20 62.56 10.23 52.33 4.79 4.79 20.70 20.08 0.62 3.09 3.91 3.91 31
2 3 4 5 6 7 8
总计 城市建设用地 非城市建设用地 总用地 2799.00 5067 7866 100.00 172.06
5.3用地布局
5.3.1工业用地布局
工业发展策略:按照“传统制造业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突出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模式”,保留现有白浒镇工业园;完成鄂州电厂的扩建,形成能源工业园;依托现有的“药谷”品牌,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园;对接武汉东湖高新区产业,建立现代制造产业园、信息产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延长化工新城化工产业链,打造精细化工产业园。保留、完成、提升、对接、延长、新建,形成七个特色各异的产业园区。规划工业用地1032.27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36.88%;其中研发用地168.86公顷,占工业用地的16.36%,二类工业用地863.41公顷,占工业用地的83.64%。
1)生物医药产业园
位于葛店科技新城的北部现葛店开发区位置,依托现有春天药业、科益药业等大型医药企业和葛店科技新城的“药谷”品牌,完善配套设施,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提升现有的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功能。规划工业用地243.29公顷,占工业总用地的23.57%。
2)精细化工产业园
精细化工产业园是主动对接武汉化工新城、延长化工产业链的区域,位于武鄂高速以北、创业大道以西的区域,重点发展乙烯上下游化工产业。规划工业用地300.15公顷,占总工业用地的29.08%。污染稍大的化工产业主要布置在高压线以南、武鄂高速以北的区域。
3)现代制造产业园
现代制造产业园是主动接受武汉东湖高新区辐射,与东湖高新区制造产业对接的主要区域,现代制造产业园位于武鄂高速以南,高新大道以北的区域,以发展光机电一体等现代制造业为主。规划工业用地293.68公顷,占总产业用地的28.45%。
4)信息产业园
位于高新大道以南、创业大道以西的区域,也是沿高新大道这一信息产业带与东湖高新区直接对接的区域,依托严家湖优美的环境,以发展以研发、开发为主的技术含量高、附加
32
值高的信息产业为主。规划工业用地55.15公顷,占总工业用地的5.34%。
5)高新技术产业园
位于创业大道以西,鸭儿湖畔,依托鸭儿湖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武鄂高速便捷的对外交通系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工业用地面积57.06公顷,占总工业用地的5.53%。
6)能源工业园
位于京九铁路以北的鄂州电厂区,一方面扩建电厂,另一方面积聚相应的能源工业。规划工业用地面积82.94公顷,占总工业用地的8.03%。
5.3.2仓储物流用地
依托长江天然的深水岸线,结合化工新城港口,在规划区域北部布局葛店科技新城的港口物流区,同时将鄂州电厂铁路专用线向西延伸至港口物流区,形成水运、铁路、公路联运的综合物流区。规划用地78.99公顷。 5.3.3居住用地
规划目标:努力塑造多元化的居住社区,建立完善的住宅供给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提高居住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化配置水平,建设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生活舒适、配套齐全的新型社区。到2020年,规划居住用地面积525.76公顷,人均居住用地31.86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5平方米以上,达到小康社会居住标准。
按照“环境优先、交通导向、居职相对均衡”的原则,依托公交干线,在自然环境良好的区域相对集中布置居住用地,建立居住、就业、服务相对平衡的空间结构体系,形成分布合理、配套完善的“一片两区多点(环湖居住片、葛店镇居住区、葛店开发区居住区、多个农民安置点)”的居住用地格局。
1)一片:环湖居住片
是葛店科技新城的主要生活区,既服务于葛店科技新城自身,又为武汉市东部尤其是武汉北湖化工新城产业工人、高级管理人员居住配套。规划居住用地476.05公顷。该居住片区一方面需以地域自然和人文资源为特色,着力营造适宜居住的城市人居环境和吸引人才的居住文化氛围,提升葛店科技新城的整体形象和居住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需努力塑造多元化、多样性居住社区,满足不同的居住需求,保障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实现“居者有其屋”。
2)两区
33
(1)葛店镇居住区
主要结合葛店镇区沿316国道两侧布局,规划居住用地27.73公顷。该居住点为葛店镇区居民用地,同时为港口物流区和能源工业区居住配套服务,布置葛店镇社区和一般住宅并重。
(2)葛店开发区住区
主要为现葛店开发区的工业用地配套居住,规划居住用地21.98公顷,布置一般公寓式住宅为主。
2)多点——多个农民安置点
在葛店镇居住片的基础上,结合就业岗位,因地制宜地在规划范围内布局10处农民安置点,共安置约3万多村镇居民。
(1)安置原则
为将葛店科技新城原有村民妥善安置,并营造各具特色、安居乐业的新型农民社区,我们遵照以下安置原则: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结合就业岗位安置的原则;便于分期建设的原则;营造自身特色的原则;
(2)安置标准
参照武汉市城中村新建居住区用地安置标准:“新建居住区的还建用地根据能够享受还建安置房政策的户数,按户均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容积率1.6-1.8的标准测算。”
(3)安置点的选择
结合以上安置原则及安置标准,根据需安置的村庄现状分布及葛店科技新城的整体结构,按照居住小区模式,规划十个农民安置点。农民安置点用地集中安置葛店镇农民,建设配套完善、环境协调的多层居住区。 5.3.4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公共服务中心往往是人流比较集中的区域,构建“一核两心”的公共服务网络。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71.48公顷,占总城市建设用地的9.70%。
1)一核
服务极核:是区域的活力之源。规划以创业大道和高新大道为支点,分别向四面延伸,形成“十”字形用地格局。服务极核总用地209.21公顷,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位于创业大道与高新大道交界处的商业、金融、管理中心,规划用地
34
99.97公顷,重点布置行政管理、商贸金融、文化医疗、科技咨询、企业总部等功能;二是位于鸭儿湖西侧的产品市场区,重点以服装交易市场为主,规划用地48.85公顷;三是位于高新大道以南的文教园,规划用地60.38公顷,重点布局为葛店科技新城服务的高校、研究机构。服务极核区域内建设宜结合地形,在保护水体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布置相关建筑群落和建筑单体,注重建筑与环境共生,制定适宜的建筑密度、高度以及相关规划标准,形成兼融并蓄、协调统一的现代城市风貌。
2)两心
两个次级服务中心。位于葛店镇区的次级服务中心和结合葛店开发区现状服务区设置的次级服务中心。 5.3.5生态及公共绿地(见11章) 5.3.6其它用地
交通及市政配套设施用地见以下相关章节,其他零星各类用地详见用地规划图。
第六章 综合交通规划
6.1交通现状
6.1.1对外交通
1)铁路
武九铁路由西向东从用地北部穿过,为电气化双轨铁路,是我国贯通东西的重要铁路干线,在葛店科技新城设有车站,为四级站,主要承接货运服务,无客运功能,向西可接武汉枢纽,东可接华容、大冶车站至九江、上海方向,目前已修建了鄂州电厂专用线。
2)公路
该地区现状有老武黄公路和葛庙公路,老武黄公路目前均为二级公路,在规划区内长约6.5公里,路幅宽10米左右,进入葛店科技新城后成为城市主干路,路宽30米左右,是316国道(兰州-福州)的一部分,西可接武汉市,东到鄂州城区、黄石、福州。
35
葛庙公路为二级公路,在规划区内长9.5公里,路幅宽10米左右,是联系葛店科技新城和庙岭、红莲湖的重要地方道路,与武黄高速公路设有立交。
目前葛店科技新城的两条出口道路路况均很差,与武汉市及鄂州的联系均不够便捷。
3)水运
观音山上游至市界约2公里长江岸线为天然深水岸线,可常年通航5000吨级船舶,目前已被电厂占用约500米作为专用码头。 6.1.2内部道路
老武黄公路和葛庙公路进入葛店科技新城后也担负内部交通功能,同时开发区依托外部道路和用地布局也修建了部分内部道路,但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
6.1.3存在问题
1)区内道路等级较低,道路网密度不足。 2)内部交通与过境交通混行不利于地区的发展。
6.2交通规划
6.2.1规划原则
(1)与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葛店科技新城规划。
(2)系统性原则,合理确定道路功能、等级,确定合理的道路网密度和道路宽度,满足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建立通畅的城市路网系统,解决好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的关系。
(3)开放性原则,从整体上充分考虑道路系统与武汉市(特别是武汉化工新城)及鄂州市的道路功能与等级的匹配衔接。
(4)近远期结合原则,既要考虑近期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远期甚至远景发展的要求,做到道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交通建设的重复和浪费。 6.2.2规划目标
36
按照中央关于创建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有关精神,结合葛店科技新城的特点,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建立一个引导城市空间拓展、支撑用地布局、内外交通衔接便捷、道路网络级配合理的道路体系。 6.2.3交通规划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解决好葛店科技新城与武汉市特别是武汉化工新城的联系。 2)解决葛店科技新城与华容、鄂州城区、红莲湖的联系。 3)解决好葛店科技新城内外交通的分流问题。 4)形成交通与用地之间的良性互动。 6.2.4对外交通
1)铁路
为适应葛店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今后的铁路货运量情况可适时扩建葛店科技新城车站,并从葛店科技新城车站顺现状电厂铁路专用线引专用线为港口服务,与港口联为一体,带动整个地区的交通发展。
2)公路
规划鄂州至武汉的高速公路(已开工),为双向6车道,在葛店科技新城设互通立交,是联系武汉、鄂州的快速通道,可以有效分流老武黄公路的通过性交通,减少过境交通对葛店科技新城内部交通的影响,本次规划结合高压走廊和用地布局确定了线路在规划区内的走向。
规划鄂州至武汉光谷的的双谷一级公路(已开工),为双向6车道,进一步强化武黄高速公路和武鄂高速公路之间鄂州到武汉的联系,形成鄂州到武汉的三条快速通道,强化城市圈共同发展战略,本次规划也确定了线路在规划区内的走向。
3)水运
观音山上游至市界约1.5公里长江岸线为天然深水岸线,可常年通航5000吨级船舶,除去电厂码头外,其余均规划为集装箱深水港区,作为华中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武汉城市圈和华中地区服务,并控制进深600-800米的陆域,面积约120公顷。
6.2.5区域道路交通规划
1)道路规划 (1)道路网络布局
37
按照葛店科技新城总体布局的用地布局主要结合创业大道展开,道路系统在结合现状及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形成“两纵三横”的道路网结构,“两纵”为创业大道、葛店大道,可以贯通武九铁路两侧,向北连接集装箱港口、葛店科技新城老城区,向南连接新区和红莲湖。“三横”为武鄂高速公路、高新大道、葛华大道,武鄂高速公路、高新大道可以西连武汉,东到鄂州城区,葛华大道可以连接武汉化工新城和华容。
受铁路、湖汊、道路等分隔,葛店科技新城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9大组团,规划道路系统力求作到各组团内外分流,客货分流,并与西侧的武汉化工新城路网紧密对接。。
创业大道作为南北贯穿、联系各组团的重要干道,严格限制开口,由于葛店科技新城地区湖泊水体和高压线走廊较多,道路布局中体现为集约用地,部分道路平行于高压走廊布置,工业园区的道路则以方格网形式为主;沿湖边、山边主要依湖岸线灵活布置道路,营造优美的环境,力争形成山、水、湖、路桥有机结合的城市路网,同时形成开敞的城市空间,保证城市通风防灾。
(2)道路分级及指标
大桥新区规划道路系统分四级: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快速路是连接各组团及对外放射的重要道路,要求快速通过,与道路相交一般采用立体交叉或右进右出方式,设计车速在80-100公里/小时,机动车道6~8条,绿地率≥30%,快速路有武鄂高速公路,长5.4公里。
主干路连接各组团主要交通源,承担区内主要客货交通,构成城市道路主骨架,设计车速在50-60公里/小时,机动车道6~8条,绿地率≥30%,主干路有创业大道、葛店大道、高新大道、葛华大道,长35.8公里。
主干道应尽量利用平行道路或创造其他道路条件,实行机非分流。道路横断面为三幅路或者四幅路。进入机动车道的开口间距控制在300米以上。行人过街应有人行横道线,设置过街信号灯、行人地道或天桥;路幅较宽时,应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在交通量大的平交路口应进行渠化设计。主干路功能的实现还有赖于沿街两侧用地出入口的严格控制,出入口宜开在支路和次干路或支路上,减少人流跨越城市主干道。
次干路是主干路之间连通道及组团内部主要交通道路,设计车速在40-50公里/小时,机动车道4~6条,绿地率≥30%,次干路长53.1公里,主要解决生活性机动车流和非机动车车流。两侧可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出入口、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行人过街应有人行横道线,设置过街信号灯、行人地道或天桥;路幅较宽时,应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
支路是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的内部道路,是集散干道系统交通流的道路,设计车速在30-40公里/小时,机动车道3~4条,绿地率≥20%,规划路网中支路长60公里,在下
38
一步的规划用地中应进一步加密。
葛店科技新城道路总长度154.3公里,规划路网密度为5.83公里/平方公里,道路占地面积513.7公顷,人均道路面积30.2平方米,道路面积率18.04%。
(3)慢行交通规划
为了建立安全、便捷、舒适、清洁的慢行交通环境,保护其合理的活动空间,满足社会各个阶段不同用户的交通需求,在葛店科技新城进行了慢行交通规划。
规划沿观音山、鸭儿湖、严家湖和水生态廊道及绿化带两侧设置自行车专用道,为自行车提供舒适的骑行环境。通过加密支路网、调整干道横断面、建设自行车停车设施等多种措施以实现机非分流、改善交通秩序、方便市民出行。
规划沿山体、湖畔、水景廊道等建设绿色步行道和滨水步行道,形成区内的休闲漫游线,满足市民亲山、亲水的需求;商业中心区、公共活动中心区规划设置步行区;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之间设置柔性(或绿色)隔离;人行道设置盲道和无障碍坡道;人行横道处设置人行信号灯,并提供语音提示,确保行人(包括残疾人)安全过街。
(4)交叉口规划
交叉口是决定城市道路网通行能力的关键,交叉口通行能力必须与路段通行能力相适应,不然将制约整个道路网的通行能力。根据城市道路网的功能和等级划分,交叉口相交道路通行的优先次序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快、主、次、支道路相交时,交叉口形式如表:
表6-1 主要交叉口形式 相交道路 快速路 主干路 快速路 F 主干路 F A,B 次干路 F A,B B,C 支路 F E B,C B,D 次干路 支路 注:A——展宽式灯控平面交叉; B——平面环形交叉; D——平面交叉;
C——灯控平面交叉;
E——只准右转或通过辅路联系。F——立体交叉
在平面交叉口交通控制和管理上,机动车交通优先次序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最后才是支路。在平面交叉口布置时,为了畅通交通,应考虑道口拓宽。
39
(5)横断面规划
依据国家规范,结合城市发展趋势,交通需求以及道路性质,快速路红线宽40-60米,主干道红线不低于30米,次干道红线不低于20米,支路红线为20米,横断面规划中,除应充分考虑机动车行驶,还应考虑自行车出行,规划较为完善的自行车系统,同时注意城市道路的其他功如铺设地下管线、通风、采光、防灾、避难,特别是道路绿化关系到整个城市风貌,规划道路红线均较宽,在横断面布置时应设较宽的绿化带,并力求作到绿化树种的多样化,作到一街一景,一季一景,创造舒适的城市环境。
20米宽道路断面布置为: 11米机动车道+2×4.5米人行道; 30米宽道路断面布置为: 16-18米机动车道+2×6-8米人行道;
40米宽道路断面布置为: 15米机动车道+2×2.5米绿化带+2×4.5米非机动车道+2×5.5米人行道;
50米宽道路断面布置为:6米中央绿化带+2×11米机动车道+2×3米绿化带+2×4米非机动车道+2×4米人行道;
63.5米宽道路断面布置为:24米机动车道+2×5米绿化带+2×4米绿化带+2×4米非机动车道+2×5米人行道+2×6.5米绿化带;
武鄂高速公路断面布置为:2米中央绿化带+2×12米机动车道+2×3米硬路肩+2×0.75米非土路肩+2×8.25米边沟及绿化带。
2)公共停车场规划
按国家规范,公共停车场面积按人均0.8-1.0平方米计算,自行车等主要利用路边停车,因此主要控制机动车停车场,公共停车场占地总面积为13.6万平方米,结合居住、商业、体育场馆、休闲等用地布置,共36处,工业用地区域主要使用配建停车场。
3)公共交通
常规公共交通在今后是葛店科技新城客运交通的主体,按1000人一辆标准车计算,大桥新区公交车数量控制在180台左右,可布置6条线路。葛店科技新城与鄂州、华容之间的客运交通除常规公交外,可以适当考虑大站快车和快速公交。本次总规控制公交场站用地如下:
(1)公交枢纽站
根据用地特点,布置3处公交枢纽站,每处面积4000平方米,共12000平方米,主要结合居住布置。
(2)公交首末站
40
在葛店科技新城南部结合居规划了1处公交首末站,面积3000平方米。 (3)公交停车场
结合用地布局在电厂东侧规划一处公交停车场,面积20000平方米,为整个地区服务。 (4)公交修理场
在规划公交停车场旁规划一座公交修理场,面积为20000平方米。 4)加油站规划
按照规范要求0.9-1.2公里设置加油站要求,布置了8处加油站,总面积20000平方米。
第七章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7.1给水规划
7.1.1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
葛店新城现有水厂一座,实际最高供水量为1万吨/日,平均供水规模6000吨/日,以长江为水源,水厂采用浮船式取水。供水管网以枝状为主,管径DN300~DN600毫米。水厂设计供水量为2万吨/日,并按4万吨/日规模预留发展用地。
2)存在问题
(1)葛店地区上游为白浒山化工发展区,需要严格监督控制上游化工码头与取水头部的距离,严防水源污染。
(2)供水管网不完善。
(3)水厂规模不够,无法提供葛店新城用水量。
7.1.2规划原则
1)本着实用和经济合理的原则,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城市发展需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
2)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规划布局,水厂布局与城市用地规划布局相适应,要做到供水先行并留有一定发展余地。
7.1.3用水量预测
用地性质 综合生活 研发用地
用地面积 (ha) 17万人 155.39 最高日用水量指标 (m3/ha·d) 300升/人·日 80 用水量 (万m3/d) 5.1 1.243 41
991.3 120 11.896 二类工业用地 18.239 合计 综合生活用水量管网漏失水量取用水量的15%。规划范围总用水量取19万吨/日。规划新增供水规模15万吨/日。
7.1.4规划内容
1)水厂规划
近期扩建老水厂至4万吨,以满足开发启动需要。远期规划在电厂以南新建15万吨/日自来水厂,用地面积约5公顷。水厂取水口规划在原黄家矶水厂取水口处,取水头部设计时一定要处理好与规划码头的关系。新水厂分两期建设,一期建5万吨,二期建10万吨。
2)供水管网规划
结合葛店总体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水厂布局、对供水系统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环状供水管网,并在何李高村建加压站一座,规模6万吨/日,用地3350平方米。详见《给水规划图》。
7.2排水规划
7.2.1现状概况
葛店新城规划建设地面高程大多在20~38米。现状葛店开发区有少量排水管道,在开发区以东铁路边建有一污水泵站(流量1000立方米/时),一排DN600毫米压力管道,现状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长江。
新城雨水除局部临江地区直接排入长江,主要地区雨水排入鸭儿湖。鸭儿湖属于梁子湖水系,外江水位低时,排水经樊口大闸自流出江,汛期由樊口泵站(214立方米/秒)抽排出江。鸭儿湖在葛店用地范围有两个湖叉——西边为短咀里湖,东边为武城湖,两湖叉常年水位17.5~18.0米,最高水位19.0米。
7.2.2存在问题
1)雨污水管道系统不完善。
2)没有污水处理厂,污水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7.2.3规划原则
结合武汉地区的特点,本着“雨水分区,就近排江(湖);污水分流,集中处理;以排为主,城乡兼顾”的原则,逐步完善排水系统。
7.2.4规划标准
1)雨水:采用地区暴雨强度公式 Q=ψF.q(升/秒)
42
2417(1+0.79lgP)
q=───────(升/秒.公顷) (t+7)0.7655 Ψ──综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公顷); q----暴雨强度(升/秒.公顷); P──雨水重现期(取1年); t----t1+mt2(分钟);
t──雨水汇流时间(分钟); t1──地面雨水汇集时间(分钟); t2──管内流行时间(分钟);
m──折减系数(暗管取m=2,明渠取1)。 式中:重现期P=1.0年,径流系数Ψ=0.65。 2)污水 用地性质 居住用地 研发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 人口、用地面积 平均日污水量指标 (ha) 16.5万人 155.39 991.3 (m3/ha·d) 230升/人·日 65 100 污水量 (万m3/d) 3.795 1.01 9.913 14.718 合计 生活污水考虑15%地下水渗入量,则污水总量为15.287万吨。 污水处理厂规模确定为15.5万吨/日。
7.2.5排水规划
1)雨水规划
根据雨水排入水体的不同,可将雨水分为三个排水系统:短咀里湖雨水系统、武城湖雨水系统和沿江雨水系统。
短咀里湖雨水系统,汇水范围7.13平方公里,雨水有10个排水出口分散排入短咀里湖湖叉。
武城湖雨水系统,汇水范围27.8平方公里,雨水有26个排水出口分散排入武城湖湖叉。
沿江雨水系统,汇水范围6.2平方公里,雨水有3个出水口排入长江。长江水位低时,雨水自排出江,长江水位高时,关闭排水闸,利用泵站抽排出江。1#雨水泵站规模15立方米/秒,占地4800平方米;2#雨水泵站规模13立方米/秒,占地4500平方米;3#雨水泵站规模35立方米/秒,占地8000平方米。
43
详见《雨水规划图》。 2) 污水规划
为了保护城市下水道设施不被破坏,保护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保障养护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充分兼顾设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规划要求新城内各企业排入城市污水管道的污水必须遵守《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18-86),方可排入城市污水收集系统。
规划污水处理厂规模15.5万吨,近期7万吨/日,远期8.5万吨/日,用地面积约13公顷(按污泥简易处理)。厂址位于葛店开发区现状污水泵站东侧,污水进行综合二级处理,达到排江标准以后,排出长江。近期,在污水处理厂建成以前,利用开发区以东铁路边现有污水泵站(流量0.35立方米/秒)及一排DN600毫米压力管道,将污水直接排入长江。
污水收集系统:根据新城地形条件和污水收集特点,将新城污水分为五个收集系统:1.短咀里湖污水收集系统,2.武城湖污水收集系统,3.西部污水收集系统,4.开发区污水收集系统,5.沿江污水收集系统。
1.短咀里湖污水收集系统:服务范围7.13平方公里,污水经1号(150l/s)、2号(300l/s)、3号(50l/s)三个污水泵站提升,排入创业大道污水干管,排往规划污水处理厂。
2.武城湖污水收集系统:服务范围13.56平方公里,污水经4号(150l/s)、5号(350l/s)、6号(1.50m3/s)三个污水泵站提升,排往规划污水处理厂。
3.西部污水收集系统:服务范围12.2平方公里,污水排往6号污水泵站提升,排入规划污水处理厂。
4.开发区污水收集系统:服务范围3.8平方公里,该系统现状已基本建成,污水排往规划污水处理厂,污水厂建成以前利用7号现状污水泵站(规划改造为1.8m3/s)抽排长江。
5.沿江污水收集系统:服务范围6.2平方公里,污水经8号(150l/s)、9号(300l/s)两个污水泵站提升,将污水提升排往规划污水处理厂。
原则上沿规划城市道路设置污水管道,污水处理率争取达到90%以上。为使污水能够输送至处理厂,共设置污水泵站9座。6号、七号泵站用地1500~2000平方米,其它泵站规模用地500~1000平方米。
为节约水资源,要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中水回用于绿化浇洒、道路冲洗、人工湿地建设、农田灌溉等。中水回用率30%以上。
系统布置详见《污水规划图》。
7.3电力规划
7.3.1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概况
44
规划区现有鄂州电厂(装机容量为600兆瓦),110千伏七甲山变电所,主变容量为1×50+1×40兆伏安。由鄂州电厂分别至规划区外220千伏华容、下陆、郎家畈、左岭、花山变电所的220千伏架空线在规划区通过。规划区外220千伏华容变电所,110千伏葛化变电所与规划区内110千伏七甲山变电所之间有110千伏架空线相联。 2)存在问题
现有供配电设施容量较小,满足不了未来城市发展的用电需要。
现有电力线路全部采用架空敷设,占用大量走廊用地,并且对城市景观造成一定的影响。
7.3.2供电规划原则
坚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宏观规划与建设管理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输变电工程:简化电压等级,减少变压层次,简化变电所电气结线,电压等级为110千伏、10千伏、0.4千伏。
(2)合理布局网架,采用高压伸入负荷中心 (3)供电网络与社会环境协调一致。
7.3.3供电负荷预测
依据规划区建设用地规划,并采用下表用电标准对该区进行用电负荷需求量负荷密度的要求进行测算。 用地类别 用电指标 (千瓦/公顷) 居 住 250 公共设施 300 工业 300 仓储 100 道路交通 10 绿化 5 规划至2020年,该规划区最大供电负荷约为310兆瓦,负荷密度为6兆瓦/平方公里。
7.3.4网架规划
1)110千伏高压配电网网架规划和变电所分布
规划区电网应保证向各类用户可靠地安全供电,并能满足用户快速增长需要。110千伏电网满足N-1准则要求,110千伏变电所按双电源或双回路供电,并合理布点,尽量靠近负荷中心;10千伏开闭所满足“小容量、短半径” 的要求,电网满足N-1准则要求。形成以110千伏网络为骨干、10千伏网络为延伸的现代化电网。
在规划区分别规划新建110千伏1#、2#、3#变电所,变电所主变容量均为3×50兆伏安,占地面积均为10000平方米。由距规划区东北侧约3公里的220千伏华容变电所引接
45
正在阅读:
葛店科技新城总体规划10-05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规范05-27
关于运动会的广播稿02-23
教程下(题+答案)(电子版)09-20
小学生红领巾广播稿:诚信02-23
岁岁重阳02-19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04-22
江南乐府民歌02-19
常怀感恩之心02-19
PT100热电阻计算与分度表 - 图文03-1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葛店
- 总体规划
- 新城
- 科技
- 中共邹平县委组织部
- 大学生素质的演讲稿
- 陕师大附中2016小升初528中和测评真题
- 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现场工作保安规定
- 从江人民医院专家简介
- 03第三章 统计整理习题
- MSA习题和答案
- 计算机网络管理实验二 交换机基本配置
- 关于印发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信用评价办法的通知
- 《人力资源管理》(专)作业1-5参考答案精编版
-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单元试卷(2018审定教材)
- 餐厨垃圾处置系统设计、设备供货及安装项目技术方案
- 汽车理论4余志生版课后习题答案
- 北语16春《美学》作业4
- 四大会计事务所职业晋升路线详细解读,跳槽建议
- 超星尔雅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单选答案
- 吉大15春学期《 英语听说》在线作业一答案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 第六单元用数学练习题大集合 - 图文
- 最新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结束语精品范文
- 大工2017年秋钢筋混凝土结构期末考试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