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更新时间:2024-06-17 12: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的主要内容是10以内数的加法,0的加法,10以内数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等。

本单元是在学生熟悉了1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学习20以内数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本单元的教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统一问题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是难点。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正确把握学习方法是关键。

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法式题。

能力目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情感目标: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在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0的加减法;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还安排了“探索规律”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创设的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丰富有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五、教学措施

1.本单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联系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由于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学生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分类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2.注意引导学生表达和交流。在学习分类时,除了按给定的标准给物品分类以外,学生还可以自定标准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初步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可能会不同。

3.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操作,得到充分的体验。除了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和身边的物品练习分类和比较。

4.对本单元的评价,既要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如是否初步学会了对物品进行分类,是否能对物品进行比较),同时,又要注重对学生自觉运用知识情况进行引导。

六、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18课时。

七、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建议

信息窗1的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

2.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 3.学习10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可由学生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导入,然后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情境图提供了哪些方面的信息?哪些信息与提出的问题有关?学会三句话表达出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即,地上有2只小猴子,树上有3只小猴子,一共有几只小猴子?根据发现的其他信息,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有关数学问题。

(2)重视理解加法意义

解答“一共有几只猴子”这一问题时,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子,再让学生自由交流并让学生展示做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有: A数一数

B直观操作着重指导学生操作学具,借助小棒、(圆片)代替小猴,摆两堆要想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就是把两堆合起来,看看有多少,注意引导学生边操作边用语言完整叙述,地上有2只小猴子,树上有3只小猴子,一共有5只,2和3合起来就是5。

C适时引入加法算式并解释算式告诉学生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一共有几只小猴?我们就可以列成加法算式3+2=5,结合算式介绍加法算式的读写,然后教师示范或有学生尝试解决算式中各部分意义。3表示树上的3个小猴,2表示地上的2个小猴,5表示一共有5个小猴。

D学生用学过的加法解决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几朵花?” 同桌交流做法,并让生说一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加法意义。

练习说明:30页练习1借助学具操作进行计算,边摆边说,体会加法的意义。个别教师为节省时间一般不让学生操作,这是错误的,相反还应该补充类似题目,使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信息窗2的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进一步体验加法的意义,如:2+3=5,3+2=5

2.学习有关0的加法,如:0+5=5,5+0=5 教学建议

1、重视算法多样化,指导择优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讲故事(随意),然后提出问题。

根据加法意义,列出算式后,重点算法指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结果,然后组织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教师不要急于算法择优,要引导学生对各算式比较,进行必要指导,学生自己鉴别多种算法,逐步促其算法升华。

2、适当引导探索规律

指导学生观察3+5和5+3两个算式的特点,初步了解交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但不必讲解“加法交换律”,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可以了。

3、适当总结0的加法的算法

左边树上有几个桃子?怎样表示?两颗树上一共有多少桃子,怎样列式?你能发现什么?总结得出:0与任何数相加还等于任何数。

4、借助游戏性练习加大练习量,适时整理加法

教师要充分借助“自主练习”不同形式的训练,特别是学生带有“游戏”性质的练习,要让学生充分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对加法的认识。

信息窗3的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体会减法的意义

2、2.认识减号,会读减法算式 3.学习10以内数的减法 教学建议

1、认真观察、表达过程

该情境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小朋友游览“水帘洞”的情景。图中包含丰富的信息,有山上的猴子和跳进洞里的猴子、树上的猴子与树下的猴子、吃了的桃子与剩下的桃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各信息的变化过程,能用语言描述变化过程。

2、重视理解减法意义

通过解决“山上还剩几只猴子“的问题,体会减法的意义。要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找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即:山上原来有4只猴子,跳到水帘洞里1只,山上还剩几只?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引导学生借助学具(代替实物)加深对“去掉”含义的理解,边操作边说变化情况,原来有4只,去掉1只,还剩3只,去掉也可以说是减去,从而揭示“从4里去掉1,用减法计算”,引出减号,说明减号表示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学生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讲解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对于解决4-1等于几,教师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口算。通过绿点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减法的意义。

信息窗4的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学习关于0的减法,进一步巩固减法的意义,体会相同两个数相减等于0以及一个数减去0得数还是原数。

教学建议

1、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小猴子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呈现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的情景,引导学生根据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说出小猴子摘桃子的过程。(学生活动)

2、重视算法多样化,注意指导择优

教学第一个红点“树上还剩几个桃子”问题时,引导独立探索算法,然后组织交流,要通过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根据汇报,引到学生对各种方法比较,体会各种算法哪些算法简便。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数的组成或“想加算减”的算法

3、适当总结0的减法的算法

借助2-2和2-0的教学,初步体会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和从一个数减去0的含义,体会一个数减去0得数还是原数的道理

4、借助解决问题强化减法意义

自主练习1,练习时,可让学生动手操作,并且边摆边说,“摆上8根小棒,把它分成两部分,去掉左边的6根,剩下右边的2根;去掉右边的2根,剩下左边的6根”通过操作和表达,进一步体会减法意义。

5、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自主练习8,一幅图列出四个算式,练习时借助学具操作写出算式,通过观察4个算式的特点,使他们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信息窗5小猴跳水的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连加的意义,即把三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 2、初步理解连减的意义,即从总数里面减两次求剩下的是多少。 教学建议: 适时总结计算顺序

可按照问题转化—操作思考—抽象算式—领悟意义四个步骤进行。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分类叙述有关信息,从小朋友、青蛙、小鱼等方面,提出问题,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一共多少个同学”时。利用迁移,借助学具像小棒,图片、铅笔等实物代替故事中的事物,进行情景操作,并用语言、手势进行描述。引出算式4+3+2,通过讨论4、3、2各表示的意思,从而理解把3个数合并在一起就用连加得道理。初步理解连加的意义。在交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方式计算,从而初步渗透连加运算顺序。

2、指导记忆中间得数,降低错误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连加,脑子里需要记忆第一次相加的得数,因此会有一定困难,要强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前两个相加的得数,再与第三个数相加,虽然只写一个结果,但要分步想,注意计算方法的指导

记一记画一画

直读中间得数加(减)第三个数看到连加算式,直接读中间得数加第三个数。

例如3+2+1读5+1

3、连减学习借鉴连加方法进行。

信息窗6的教学

教学目标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题型为: ( )+( )-( )=( );( )-( )+( )=( ) 教学建议

教学意义可分四个步骤 1.观察表述

教师出示“小猴学钓鱼”图,师:用精彩的一句话说出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操作表述

教师利用实物(如铅笔、图片等),把上述表示课本情景图的情景进行操作,并用手势、语言进行描述。

3、借助学具理解意义:、用5根小棒,先拿走3根,再拿来1根,算一算现在有几根。最后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数量的变化过程。

4.抽象算式

师:刚才我们的活动可以用5-3+1=3这个算式来表示。

结合刚才你喜欢的数学小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5-3+1=3各表示什么意思,并用学具进行演示。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各数代表的内容及每步计算的意义,初步认识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从左到右的计算顺序。

教学计算方法重点指导记忆中间得数

在计算时仿照学习连加、连减方法指导学生记忆中间得数。 记一记画一画例如

直读中间得数加(减)第三个数看到连加算式,直接读中间得数加第三个数。例如6-2+5读4+5

数学广场—探索简单规律

该栏目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各类知识的过程中,尝试发现给定事

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体验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增加学习数学的探索性和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时注意:

1、指导自主探索

教师不要过多的提示,应让学生在探索中独立完成,初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在每做每一道题时,先观察信息,发现规律,再按发现的规律填一填、图一图,不要盲目地填、图。

2、重视交流

要重视指导通过交流说明发现的规律,并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倾听、欣赏别人的想法、做法,与他人共享探索的成果。

3、不作统一要求

要注意把握好教学目标,学生只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一定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不做过高要求。

回顾整理

该部分包括“回顾整理”和“综合练习”两部分,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的回顾,进一步深化理解各知识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1、自主整理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重视小组活动教学,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在操作和交流中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用好两张表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规律整理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指导学生制作完成加法表和减法表,引导学生对填写完整的两张表有序观察,通过讨论发现规律,规律不比背诵。

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

一、教学目标:通过活动,深化10以内各数的意义的认识,体验数在生活中的用途,建立数感。

经历寻找周围的数的过程,体会找数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养成与同伴合作的习惯,初步培养对数学兴趣和与同伴共同学习意识。

教学建议 1、提高认识

本部分是小学数学里的第一个实践活动,对于初步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为以后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体验用数学的眼光欣赏世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打破课堂界限

结合学生实际,教师创设机会,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不但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也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观察、调查、发现有关数的信息,把找数活动扩展到方方面面。

3、重视活动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按照活动分组----拟定计划----调查实践----交流汇报四个步骤进行。

一、活动分组

家离的近的4-5名同学组成一个活动小组,选一名同学任组长,一名同学任记录员。

二、拟定计划、

包括⑴什么时间找数字?⑵到哪里找数字?⑶怎样找数字?⑷注意哪些问题等。

三、调查实践

学生自己寻找,思考,讨论,充分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交流汇报(说一说)

⑴各小组说一说,找到了哪些东西上的数字?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可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找到的这些数字?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尤其是10以内的数字的意义。

⑵各小组谈一谈对数字有哪些认识?

评一评根据各小组的记录及汇报情况,评出找的好的小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自评、互评。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jk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