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环境影响评价大纲(修改)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3 16:51: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证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2902号 项目编号:STS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
编制单位:广西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编制时间:二OO五年八月
I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名称: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承担单位:广西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法人代表:黎 敏 (所长,高级工程师)
技术审核:曾广庆(高级工程师 环评岗证字第A29020004号) 技术审定:余婉丽(高级工程师 环评岗证字第A29020014号) 项目负责人:林卫东(高级工程师 环评岗证字第A29020012号) 大纲编写:林卫东 赵侣璇 梁晓华 罗文静
1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前 言
东莞市是经济发达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东江下游。它北依广州并和惠州市的博罗为邻,南连深圳市并进而连接香港特别行政区,东邻惠州市的惠阳市,西部濒临狮子洋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珠江三角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东莞市公路网目前已形成了相当规模,公路密度和等级都较高,对东莞市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公路网的结构不够合理,南北向主公路多,而环绕市区的主干公路却较少,导致全部过境车辆全都要经过市中心过境,造成市中心交通拥挤不堪。
东莞市中心城区是—个以老城区为中心,由环状路网逐层由内向外构成城市骨架环行干道网,再由成辐射状的道路,由内向外把各条环行道路连成网状,形成放射性网状的基本城市道路网格局。五环路是东莞市中心城区(近期城市规划范围)最外侧的一条城市环形快速干道;向内是四环路,向外是山广深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公路、东莞市南环高速公路(正在筹建)和东莞市北环高速公路(规划建设)组成的高速公路系统。随着城市的进—步发展,东莞市中心城区的道路网络旷在按规划要求逐步落实。五环路的建设又是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的关键步骤,它的建设将对东莞市中心城区总的建设规模和城市形象做—个全新的定位。
五环路的修建后将担负着东莞市过境公路兼城市快速干道的重要功能。在根据东莞市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加强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必然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急需兴建完善。而修建东莞市五环路,加强疏导过境交通量,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结构,并沟通东莞中心城区各个方向的道路网络,解决城市市区因过境交通量所引起的各种问题,完善东莞中心城区路网结构,成为东莞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中在部分路段已建成通车,按国家环境保护有关法规规定,东莞市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有限公司委托广西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进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所接受委托后成立课题组,与协作单位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在进行现场踏勘、调查、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按HJ/12.1-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JTJ005-96《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编写了工作大纲,以此作为对该工程进行评价工作的依据。
编 者 2005年8月
2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目 录 1.
总则 ............................................................................................................... 5 1.1 任务由来及评价目的 ................................................................................. 5 1.2 编制依据 ..................................................................................................... 5 1.3 评价范围 ..................................................................................................... 7 1.4 控制污染与保护环境的目标 ..................................................................... 7 1.5 评价标准及类别 ......................................................................................... 9 1.6 评价工作等级 ............................................................................................. 9 1.7 评价预测时段 ........................................................................................... 10 1.8 评价重点及评价方法 ............................................................................... 10 1.9 评价工作程序 ........................................................................................... 10 2.
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 ................................................................................. 12 2.1 工程名称、地点、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 12 2.2 建设规模及技术标准 ................................................................................. 1 2.3 工程设计方案 ........................................................................................... 6 2.4 交通量预测 ............................................................................................... 17 2.5 主要工程数量 ........................................................................................... 18 2.6 施工安排及材料来源 ............................................................................. 21 2.7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22 3工程区域环境概况 .......................................................................................... 23 3.1自然环境概况............................................................................................ 23 3.2社会环境概况............................................................................................ 26 4 工程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 30 4.1 公路工程的环境污染分析 ....................................................................... 30 4.2 施工期的污染源分析 ............................................................................... 30 4.3 营运期的污染源分析 ............................................................................... 32 5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 38 5.1 环境影响要素的识别 ............................................................................... 38 5.2 环境要素的分类与筛选 ........................................................................... 38 5.3环境影响筛选结果.................................................................................... 40 6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方法与内容 .............................................................. 41 6.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 41
3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6.2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1 6.3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42 6.4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2 6.5噪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4 6.5.2现状调查................................................................................................. 44 6.6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评价............................................................ 46 7.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项目的环境影响 .......................................................... 48 7.1社会环境影响评述.................................................................................... 48 7.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9 7.3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0 7.4环境空气影响预测评价............................................................................ 51 7.5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53 7.6营运期危险品运输事故风险分析............................................................ 53 7.7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54 7.8水土保持方案分析.................................................................................... 54 7.9景观影响分析............................................................................................ 55 7.10振动影响分析.......................................................................................... 55 8.公众参与 .......................................................................................................... 56 9.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 ...................................................... 58 9.1施工前期环保措施和对策建议................................................................ 58 9.2施工期的环保措施.................................................................................... 58 9.3营运期的环保措施.................................................................................... 58 9.4环保措施论证............................................................................................ 58 10.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 59 10.1环保投资估算.......................................................................................... 59 10.2工程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59 10.3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60 11.环境管理建议和监测计划............................................................................. 61 12.评价工作成果清单 ........................................................................................ 61 13.评价工作的组织、计划安排 ........................................................................ 64
4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 总则
1.1 任务由来及评价目的
东莞市是经济发达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东江下游。它北依广州并和惠州市的博罗为邻,南连深圳市并进而连接香港特别行政区,东邻惠州市的惠阳市,西部濒临狮子洋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珠江三角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东莞市公路网目前已形成了相当规模,公路密度和等级都较高,对东莞市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公路网的结构不够合理,南北向主公路多,而环绕市区的主干公路却较少,导致全部过境车辆全都要经过市中心过境,造成市中心交通拥挤不堪。
五环路的修建后将担负着东莞市过境公路兼城市快速干道的重要功能。在根据东莞市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加强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必然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急需兴建完善。而修建东莞市五环路,加强疏导过境交通量,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结构,并沟通东莞中心城区各个方向的道路网络,解决城市市区因过境交通量所引起的各种问题,完善东莞中心城区路网结构,成为东莞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项目由广东省冶金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编制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按国家环境保护有关法规规定,东莞市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有限公司委托广西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进行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开展本项目评价的目的是查清拟建项目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概况、评价区域内生态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质量状况,对工程施工期和建成后对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作出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控制和减缓污染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为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 编制依据
1.2.1 国家有关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1999年修正;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6月;
5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 (11)《全国生态保护纲要》,1998年; (12)《全国生态建设规划》,1998年。
1.2.2 全国性法规依据
(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11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年3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1年5月; (4)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12月27日; (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2003年1月;
(6)《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问题的通知》(环发[2003]94号)。
1.2.3 地方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1) 《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粤人大[1994]57号),2004年7月修正;
(2)《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条例》, 2002年1月25日; (3)《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试行方案)》(粤府函[1999] 553号); (4)《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粤府[2002] 71号); (5)《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五”规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
(6) 《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广东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2004年9月24日通过,2005年1月1日实施;
(7) 《广东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9月; (8) 《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01年4月; (9) 《广东省采石取土管理规定》,1998年11月;
(10) <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办法>,1998年1月;
(11) <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7年9月。 (12)路网
(13)土地利用规划
1.2.4 技术规范依据
(1)HJ/T2.1~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JTJ 005-96《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 (3)HJ/T19-1997《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 (4)HJ/T2.4-1995《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声环境》; (5)SL204-9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6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2.5 项目依据
(1)广东省冶金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东莞市五环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10;
(2)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同意办理五环过境路建设项目有关立项手续的复函》东府办复[2002]366号;
(3)《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4)东莞市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有限公司《委托书》。
1.3 评价范围
根据工程的性质、特点和现场勘察情况,确定本次评价的范围如下: 空气、声环境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拟建公路沿线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对敏感点的评价范围适当放宽;
地表水的评价范围为拟建大桥上游500m至下游3000m。 景观影响评价范围为拟建项目景观视野范围。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东莞市。
1.4 控制污染与保护环境的目标
1.4.1 控制污染目标
控制施工期施工机械噪声及施工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控制施工期大桥建设对地表水的影响; 控制施工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影响;
控制运营期交通噪声、车辆废气、事故风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4.2 环境保护目标
评价区域内未发现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保护动植物物种等保护目标。本次评价环境保护目标是公路沿线主要居民点、学校、医院、农田等。评价单位在分析了沿线敏感点的规模、位置及环境特征后,按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的规定,筛选出10个比较重要的敏感点列于表1.4-1(附图1),沿线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4-2。
(环境现状监测时进一步 完善)
7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表1.4-1 项目环境敏感点一览表
序号 敏感点 桩号 与公路(引道)中心距离 受影响人数 (人/户) 1 谷涌村 西环K0+200 2 周溪村 西环K8+600 3 同沙林场 南环K3+650 4 第一国际楼盘 南环K0+300 5 东莞高级中学 南环K1+500 6 莞城一中 南环K1+600 7 万科城市高尔夫花园 8 公安宿舍 东环K1+650 东环K2+700 9 东阳学校(小学)、荔湖山庄 10 年丰山庄幼儿园 东环K4+370 东环K3+650 60 60 120 100 80 80 150 100 100 120 公路西北面,周围为村庄及工厂 公路西面,周围为村庄及工厂 公路西南面,周围为村庄及工厂 公路西北面,周围为村庄及工厂 公路南面,周围为村庄及工厂 公路南面,周围为村庄及工厂 公路西面,周围为村庄及工厂 公路西面,周围为村庄及工厂 公路北面,周围为村庄及工厂 公路东面,方位周围为村庄及工厂 周围环境特征
表1.4-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 环境目标 位置 影响因素 取土、弃渣行为,临建设施等 环境质量目标值 水土保持 公路两侧、取土场、弃渣场及施工便道等临建设施 耕地、植被 全线 公路永久占地,临时占地,路基填筑行为 水中临时施工破坏水生生态 水生生态 大桥通过河段施工场 8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续表1.4-2 水环境 东江及其支流 见附图1 桥梁施工、营运期桥面径GB3838-2002《地表水流、危险品运输事故污染环境质量标准》III类公路;营运期及沿线开发标准 活动可能影响东江水质 施工噪声、交通噪声 道路红线两侧30m范围声环境质量达到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4类标准,住宅小区达到1类标准,学校按室外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执行,其他达到2类标准。 GB3095-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 声环境 环境敏感点 见表1-4 环境空气 社会环境 环境敏感点 再安置户 见表1-4 全线 施工扬尘、沥青烟气、汽车尾气 公路征地 1.5 评价标准及类别
本次评价拟执行下列评价标准。
(1)GB3095-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
(2)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问题的通知》(环发[2003]94号)道路红线两侧30m范围内执行4类,住宅小区按功能区标准执行、学校等敏感点按室外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执行,其他按功能区划执行相应的标准;
(3)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4)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东莞运河、同沙水库执行II类,其余评价河段及水体执行III类。
1.6 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工程的性质、特点,拟建工程的环境概况,项目涉及的环境要素的复杂性和敏感性等因素,污染物的复杂程度,参照HJ/T2.1~2.3确定本次评价的工作等级详见表1.6-1。
表1.6-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工作内容 地表水环境 空气环境 声环境 评价等级 三 级 三级 二 级 判断依据 地面径流量556.1万m3/a, 污染物类型数<3, 感潮河段。地表水水质功能要求为II类、Ⅲ类。 预计 2.5×109>Pi,平原地形 大型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高量达5dBA以 9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上。 生态环境 三 级 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范围<50km, 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减少均<50%。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匀,连通程度变差。 21.7 评价预测时段
评价分为现状评价及预测评价,预测评价根据工程工期安排、公路使用年限及《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的要求,将评价时段分为施工期、营运期。
1.8 评价重点及评价方法
根据工程的性质、特点,拟建工程的环境概况,确定项目的评价重点为噪声环境、环境空气、生态环境。
道路建设为线性开发项目,具有多数路段环境特征基本类似,污染特征基本相似以及环境敏感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特点,故本评价采用“以点代段、点段结合、反馈全线”的技术方法评价。
1.9 评价工作程序
评价工作程序见图1.9。
10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自然 环境 调查
图1.9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 结束 专家评审 报告书的编制 对策与建议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资料收集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空气现状调查与评价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社会经济环境现状调查 专家咨询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工程分析 研究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建设项目文件 现场勘探和资料收集 项目委托 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影响因子的筛选 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专家审查 11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2. 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
2.1 工程名称、地点、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2.1.1 工程名称及工程性质
工程名称:东莞市五环路工程
工程建设情况:该工程在2002年底开工建设,目前,除东莞水道特大桥另向车道在建外, 全线已建成通车。
拟建的五环路工程是东莞市中心城区(近期城市规划范围)最外侧的一条环绕城市中心的过境公路兼城市快速干道,包括西环路、南环路、东环路三段,简况如下:
表2.1-1 拟建项目名称及性质
项目名称 西环路及其配套工程 南环路及其配套工程 东环路及其配套工程 建设规模 全长12.0km,红线宽100m 全长7.4km,红线宽100m 主桥长7.9km,红线宽100m 估算金额 (万元) 112664.79 57652.39 57142.99 建设性质 新建 新建 新建 2.1.2 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项目地理位置及路线走向见图2.1-1。 2.1.2.1 西环路工程
(1)路线走向
西环路起点位于国道G107线在谷涌菜市场路口,经谷涌互通,沿严屋小学西侧在赤溶口河与大汾北交界处跨大汾北河;在新谷涌村口东侧福安楼处设互通式立交上跨新万道公路;在东莞水道归龙湾岛下游约400米处设特大桥跨东莞水道;沿官桥窖村西侧村边经过,在万江简沙洲管理区路口东侧约250米处设分离式立交,途径宏远电厂西侧围墙边,沿宏远电厂高压走廊西侧,平行设特大桥跨厚街水道河东莞运河水道;沿篁村工业区大道与莞太路路口设互通式立交跨上莞太路;沿篁村工业区大道,在福地彩管厂与诺基亚厂旁边穿过,再经过杜邦电子公司西侧经过,在东莞大道六路口设互通式立交上跨东莞大道;再一直向前,在绿色大道绿色世界牌坊附近接南环路。
12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图2.1-1 东莞市五环路地理位置图
1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2)路线控制点
本段工程路线的主要控制点为:国道G107线谷涌处、大纷北河、万道公路、东莞水道、坝新路、东莞运河水道、省道S256线(莞太路)、东莞大道。 2.1.2.2 南环路工程
(1)路线走向
南环路在绿色大道绿色世界牌坊附近接西环路,沿西平水库北约300米和雅园村北测经过;在三鸟市场南侧设互通式立交跨莞长公路;走同沙水库北岸沿岸边经同沙林场和水库大坝西侧约50米处经过,接等水岭村南侧道路;在等水岭村东侧约1.2公里处接东环路。
(2)路线控制点
本段工程路线的主要控制点为:国道G107线(莞长公路)、同沙水库。 2.1.2.3 东环路工程
(1)路线走向
东环路在等水岭村东侧约1.2公里处接南环路,经马石山隧道接樟长路;与樟长路和温园路重叠。东环路即是樟长路和温园路的总称。在莞樟路、温塘路口处设互通式立交,终点接学院路东莞看守所路口(即莞龙路附近)。
(2)路线控制点
本段工程路线的主要控制点为:马石山隧道、莞樟路、莞龙路。
2.2 建设规模及技术标准
2.2.1 建设规模
东莞市五环路定位为过境公路兼城市快速干道的功能,应综合采用国家交通部和建设部颁布的公路、公路桥梁,城市道路和城市桥梁设计规范。通过分析东莞中心城区的路网布局和交通组成,东莞五环路属于中心城区的外围干道,主要解决过境交通量和城市间组团间的交通转换,因此,道路建设标准应满足快速、便捷、美观的要求。道路建设还必须照顾到道路沿线城市用地的发展,因此,应满足容易与城市路网衔接的要求。综上所述,五环路应选用公路技术标准作为其建设标准后再满足城市快速干道标准。再根据交通量分析结果研究西环、南环和东环的具体情况,西环和南环的交通量大,主车道就应全线立体交叉,以各城市路网接辅道。东环路由于道路两侧城市建设发展较快,道路断面受到限制,且五环路由于北环路近期没有建设的影响,并由交通量分析可知近期道路交通量不会很大,只有在北环路建设通车后,形成环状路网结构后,东环路的交通量才又会有一个激增。
根据上述分析和建设规模定位,各条环路路面统一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80km/h,设计荷载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的技术标准。
1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其余的建设规模组成如下:
五环路全长27.349km,其中西环路总长为12.00km,南环路总长为7.4km,东环路总长为7.949km。
全线的道路红线宽度按100m控制。具体断面组成为10.0m中央分隔带,主车道按双向8车道规划2×16m,主线与市政配套工程分隔带按12m控制,两侧设双车道辅道8m,外侧设市政的配套工程包括辅道、人行系统和城市绿化带等。详见图2.2-1、图2.2-2。
图2.2-1 标准横断面图
2.2.2 主要技术标准和技术指标
2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西东中间绿化分隔带绿化带人行道TXRZMJZMWY绿化分隔带车行道车行道ZM绿化分隔带YW辅道人行道绿化带ZMJDL预留给水管位西环标准横断面图莞太立交(107立交)以北绿化分隔带人行道TX预留给水管位0.7图例:绿化分隔带人行道ZMYWDLJ设计给水管线设计雨水管线车行道ZMWY西东中央绿化分隔带RZMJ辅道辅道ZM现状雨水管线设计污水管线设计动力电缆沟设计通讯管线西环标准横断面图北南跨线桥人行道TXR右转匝道XYXY莞太立交(107立交)以南东ZM人行道绝对标高人行道辅道设计线现状河堤ZMTXRJY预留给水管位设计燃气管线设计照明管线右转匝道人行道DLYJW说 明:跨线桥标准横断面图(括号中数字适用于老万道公路)A-A断面1、本图尺寸单位以米计。2、本次给水管线设计为一条,布置在道路东侧,西侧为预留管位。3、本图为管线标准横断面布置图,路段变化部分管线定位见相应部分图纸。4、老万道路、坝新路现状雨水管保持不变,施工时先复测管位,如位置不合适,将进一步对其进行改造。 3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2.2.2.2 主要技术标准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起着过境公路和城市快速干道双重功能的五环路,采用的荷载标准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人群荷载为3.5KN/m2。
设计的主要技术指标详见表2.2-1。
序号 1 项目 计算行车速度 路基宽度(米) 其中 主行车道 市政配套工程辅道 中央绿化分隔带 辅道与主行车道绿化分隔带 人行道 5 6 7 8 9 10 11 桥涵设计 洪水频率 分离式立体交叉 (下穿主线) 路面横坡 路面结构 主行车道 辅道 主线最小半径 掉头辅道最小半径
技术指标 80公里/小时 西环路:100m 南环路:100m 东环路:100m 西环路:2×16m 南环路:2×16m 东环路:2×16m 2×8.0m 10m 12m 5m 沥青混凝土路面 采用三次抛物线路拱 采用直线型路拱 1.5 250 33 4 汽车超-20级,挂车-120 1/300 1/100 净高5.0米,净宽按公路等级或现状 净高4.5米,净宽按公路等级或现状 表2.2-1 主要技术指标表(五环路全线)
2 路面横坡度(包括辅道)(%) 最小平曲线半径(米) 路线最大纵坡(%) 桥涵设计荷载 特大桥 大、中、小桥、涵洞 特大桥 大、中、小桥、涵洞 12 2.2.2.3 推荐方案实施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本项目路线长度27.349km,实际采用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汇总如表2.2-2至表2.2-4(注:表中所列经济技术指标均主线上的,匝道的各项指标未纳入,桥涵亦未包括匝道上的)。
4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表2.2-2 西环路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项 目 路线长度(公里) 路线转点(个) 最小平曲线半径(米) 最小缓和曲线长度(米) 平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米) 设计最大纵坡(%) 与设计最大纵坡相应的最大坡长(米) 纵坡最小长度及其坡度(米、%) 竖曲线最小半径(米) 路基最大挖深(米) 路基最大填高(米) 主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宽(米) 主车道沥青混凝土面层厚(厘米) 辅道沥青混凝土面层宽度(米) 桥梁座数和跨径总长度(座/米) 涵洞(道) 互通立体交叉(处) 项 目 路线长度(公里) 路线转点(个) 最小平曲线半径(米) 最小缓和曲线长度(米) 平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米) 设计最大纵坡(%) 与设计最大纵坡相应的最大坡长(米) 纵坡最小长度及其坡度(米、%) 竖曲线最小半径(米) 路基最大挖深(米) 路基最大填高(米) 主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宽(米) 主车道沥青混凝土面层厚(厘米) 辅道沥青混凝土面层宽度(米) 5
经济技术指标 12.000 9 480 80 595.715 4 503 146、0.502 凸3 800,凹3 000 14.6 8.3 2×16 18 2×8 7/2274 15 4 经济技术指标 7.4 7 500 70 162.327 3.5 337.825 300、3 凸4 000,凹4 500 19.4 12.7 2×16 18 2×8 备 注 主线桩号 K0+000~K12+000 JD0~JDl0 8处 以路中心线计 以路中心线计 含左、右侧路缘带 基层厚30厘米, 底基层厚25厘米 厚度为17厘米, 基层厚20厘米 含跨线桥 备 注 主线桩号 K0+000~K7+400 JD0~JD8 1处 1处 1处 以路中心线计 以路中心线计 含左、右侧路缘带 基层厚35厘米, 底基层厚20厘米 厚度为17厘米, 基层厚20厘米 表2.2-3 南环路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5 16 17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桥梁座数和跨径总长度(座/米) 涵洞(道) 互通立体交叉(处) 项 目 路线长度(公里) 路线转点(个) 最小平曲线半径(米) 最小缓和曲线长度(米) 平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米) 设计最大纵坡(%) 与设计最大纵坡相应的最大坡长(米) 纵坡最小长度及其坡度(米、%) 竖曲线最小半径(米) 路基最大挖深(米) 路基最大填高(米) 主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宽(米) 主车道沥青混凝土面层厚(厘米) 辅道沥青混凝土面层宽度(米) 桥梁座数和跨径总长度(座/米) 隧道(道) 涵洞(道) 互通立体交叉(处) 2/180 6 2 经济技术指标 7.949 4 550 100 0 4 290 290、0.886 凸4 500,凹3 000 13.4 6.2 2×16 18 2×8 2/160 1 5 2 备 注 主线桩号 K0+000~K7+949 JD0~JD5 2处 1处 以路中心线计 以路中心线计 含左、右侧路缘带 基层厚35厘米, 底基层厚20厘米 厚度为17厘米, 基层厚20厘米 表2.2-4 东环路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2.3 工程设计方案
2.3.1 路线方案
路线方案是严格按照东莞市道路规划进行布设的,路线穿过居民区较多,但东莞市建设规划局已提前规划控制了五环路的用地和确定路线大致方案,故路线方案己确定。对于五环路所经过的各条国道、省道、东莞市主干线而设置的大型互通立交形式,则在充分考虑各条公路的主次关系、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因素和其它制约因素后,进行多方案的比选,比选原则以尽量的满足各种通行功能为主,辅以考虑节省用地、减少拆迁及降低造价等其它因素。
建设单位按东莞市政府、交通及规划等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准备高起点地进行五环路的建设,拟采用设计完善、合理、经济可行的高标准方案。推荐方案五环路路线总长27.349公里,包括8座设施完善、规模较大的互通立交以及一座隧道。
6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2.3.2 各大型互通立交工程
立交 名称 谷涌互通立交推荐方案 匝道 名称 A B C D A B 新万道互通立交推荐方案 C D E F G H A B C 莞太立交推荐方案 D E F G H 匝道 桥面/ 桥面积 桥面积 匝道长 占地 拆迁 桥长 长 路面宽 (m2) (合计) (合计) (亩) (m2) 565.25 422.5 13.25 789.1 400 506.3 506.3 498.6 498.6 494.06 277.19 380.67 282.56 0 0 0 0 13.25 9 9 8 8 8 8 9 9 9 9 9 9 9 9 8 8 8 8 5598 5300 4557 4487 0 0 0 0 900 900 900 900 450 720 450 4140 0 0 0 0 5760 3712.51 202.6 17173 3600 2413.99 236.2 21006 19943 532 62 291165 表2.3-1 五环路立交桥推荐方案工程数量 单位:m
213.43 100 286.51 100 208.05 100 271.52 100 310.67 50 356.27 80 314.81 50 681.71 460 509.89 516.26 557.36 465.54 0 0 0 0
2.3.2.1 西环路起点谷涌互通立交
西环路起点位于国道G107线在谷涌菜市场路口处,相连接的国道G107线和莞穗大道车流量较大且接近饱和,沿国道G107线谷涌处两边的土地都被开发利用,建大型互通立交的明显净距不够、拆迁量极大,故只能在利用原有的国道G107线上方净空布置简单互通方案。
比较方案采用国道G107线直接用高架桥接西环线,但考虑到国道G107线至莞穗大道方向进入市区的车流还会占一定的比例,比较方案互通各方向交织点还是较多,影响行车速度,未来起点处将会成为整条路线的交通瓶颈,虽占用上地较少,造价低,但达不到互通分流的功能,故不采用此比较方案。
推荐方案为西环路与国道G107线接头处采用三层高架设倒Y形互通。虽然此推荐方案工程量大些(详见表2.3-1)、费用高些,但使车流大部分能在不同
7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平面上通过,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从而显著提高行车速度,明显的提高经济效益,是可取方案。同时西环路至莞穗大道车流较少,因为是西环线上的万道公路互通立交分流进入市区的车流,此方案不考虑此方向车流量。
匝道长 匝道 桥面/ 桥面积 桥面积 占地 拆迁 桥长 (合长 路面宽 (m2) (合计) (亩) (m2) 计) 565.25 422.5 13.25 789.1 400 506.3 506.3 498.6 498.6 520 520 13.25 9 9 34 5598 5300 4557 4487 17680 17860 22.44 28325 19943 532 62 291165 表2.3-1 谷涌互通立交比较方案和推荐方案工程数量对比表 单位:m
立交 名称 匝道 名称 A 谷涌互通立交推荐方案 谷涌互通立交比较方案 B C D 2.3.2.2 西环路与万道大道互通立交
万道大道为县道X236线,为东莞市万江区至道滘镇、厚街镇之间的重要公路,还可以接广深高深公路道滘入口,从而到达广州、深圳等全省各地;万江区、道滘镇和厚街镇都是东莞市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万江区在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19亿元,道滘镇在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15亿元,而厚街镇在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8.63亿元。万道大道现已改造为一级公路,交通量约用20000辆/日左右。西环路与万道大道都是东莞市的两条重要道路,两条路相交各个方向的交通流向都大,故此互通式立交方案确定为完全互通的立交。
比较方案为双重苜蓿叶定向式组合,该立交为三层,下层为万道大道主线行车道,中间层为西环路主线,上层为西环路至东莞市区方向的跨西环路主线的高架匝道,最外面为人行道。本方案优点为节约占地,减少拆迁,无冲突点。但形式结构复杂,桥梁面积约7945m2,建成后可能会令司机分不清方向,而且不美观,在西环路上连有两架跨线桥,严重的影响了东莞市西环路的整体视觉效果。
推荐方案为设集散路的全苜蓿叶型,该型立交各方向都能互通,车辆一律从右侧出入主线,方向明确,无冲突点,安全性高,线形对称,造型优美,仅一座跨线桥,构造物较少,桥跨方面造价较省,如桥梁面积共2800m2。远比比较方案桥梁少。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整体占地较大约236亩,详见表2.3-2工程数量对比表。但从城市总体景观协调考虑还是此推荐方案较为优。
表2.3-2 新万道互通立交比较方案和推荐方案工程数量对比表 单位:m
立交 名称 新万道
匝道 匝道长 名称 A 494.06 桥长 0 桥面桥面/ 桥面积 积 匝道长 占地 拆迁 路面宽 (m2) (合(合计) (亩) (m2) 计) 8 8
0 3600 2413.99 236.2 21006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互通立交推荐方案 B C D E F G H 新万道互通立交比较方案 277.19 380.67 282.56 0 0 0 8 8 8 9 9 9 9 0 0 0 900 900 900 900 213.43 100 286.51 100 208.05 100 271.52 100 A 304.42 200 9 1800 10215 1987.97 128.18 11393 2.3.2.3 西环路与莞太公路(省道S256线)互通立交
莞太公路属于省道S256线东莞境内的一部分,省道S256线为从化至虎门,途经江埔、荔城、三江、莞城等市县,全长约为l 10.843公里,在东莞境内经过石碣、东莞市区、厚街镇、虎门镇等,沿线经济发达。在东莞市至虎门段为原旧国道G107线,把莞长公路定为国道G107线后,这段路经批准才定为省道S256线。此路线是东莞市至太平(即虎门),故在地方称为莞太公路。西环路相交处为省道S256线东莞市城区至广深高速石鼓立交中间段,交通量很大,沿线很早就被开发利用,故此互通立交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在互通立交的第二象限即东南向位置有深联发展大厦限制该互通立交的规模及形式。(详见表2.3-3)
表2.3-3 莞太互通立交比较方案和推荐方案工程数量对比表 单位:m
立交 名称 匝道 名称 A B C 莞太立交推荐方案 D E F G H 莞太立交比较方案 A 匝道 长 310.67 356.27 314.81 509.89 516.26 557.36 465.54 331.24 桥长 50 80 50 0 0 0 0 0 桥面/ 桥面积 路面宽 (m2) 9 9 9 9 8 8 8 8 8 450 720 450 4140 0 0 0 0 0 8190 2810.3 118.41 16338 5760 3712.51 202.6 17173 桥面积 匝道长 占地 拆迁 (合(合计) (亩) (m2) 计) 681.71 460 比较方案为两个三层苜蓿叶型立交方案该方案因受地物限制,虽然避免了搬迁大量民房,节省了极其宝贵的土地,减少了资金投入,但有两个方向不能
9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完全互通,主线上还有交织点,使其计算车速、通行能力得不到保证。
推荐方案为三个三层苜蓿叶型立交方案,因受深联发展大厦在第二象限,而拆迁深联发展大厦成本太高,还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故该方案中设置三个苜蓿叶型,现只有一个方向不能完全互通,但其它三个方向可以完全互通,但避免了拆迁深联发展大厦,减少了资金的投入,并减少了冲突点,使行车得到一定的保证,而且该方案造型较比较方案优美,与环境景观协调。 2.3.2.4 西环路与东莞大道的互通立交
东莞大道是东莞第一条景观性道路,其西南端下穿广深高速公路石鼓立交主线跨线桥和上下深圳方向的匝道桥后与S256线(现莞太公路,亦即旧G107线)相交,北至黄旗公园,总长10公里,主车道双向8车道,辅道双向4车道,5条绿化带,路宽103—189米。从高速路石鼓路口进入东莞大道,整条道路的美丽的风景便可映入眼帘。便捷进出广深高速公路,2001年10月份建成通车。
表2.3-4 东莞大道互通立交比较方案和推荐方案工程数量对比表 单位:m
立交 名称 匝道 匝道 名称 长 A B 东莞大道立交推荐方案 C D E F G H 东莞大道立交比较方案 桥长 桥面桥面桥面/ 积 积 路面宽 (合2(m) 计) 9 9 9 9 8 8 8 8 720 720 720 720 0 0 0 0 2706.81 776 2880 2395.19 261.6 636.9 匝道长 (合计) 占地 拆迁 2(亩) (m) 237.90 80 249.56 80 242.81 80 216.66 80 384.39 0 359.09 0 356.29 0 348.49 0 A 438 0 8 0 1800 232.2
西环路与东莞大道采用完全分离相连接,设东莞大道互通立交。比较方案为扁苜蓿叶型,东莞市道路立交,往往受建筑红线和既有建筑物限制,布线十
10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分困难,为减少拆迁工程,迁就场地限制,把正常的苜蓿叶型适当变形,设计成双向匝道扁苜蓿叶型,西环路下穿东莞大道,可能机动车相互立体交叉,互无冲突点,但是,由于它是双层式立交,匝道出入口处右转弯的机动车与直行车非机动车仍然存在冲突点,既影响车速与通行能力,又不利于交通安全。推荐方案采用设集散路的全苜蓿叶型互通,主要考虑该方案造型简单、明快、优美且与东莞大道这条景观大道相协调,为当地增添新的美景。
从两方案工程数量对比表(表2.3-4)中可以看出:推荐方案虽占用土地较比较方案多,但在桥面积较小,工程造价较省,且与东莞大道的整体形象相协调。
2.3.2.5 南环路与莞长公路(国道G107线)互通立交
莞长公路连接着东莞市和长安镇之间,也是属于国道G107线的东莞段一部分,属东莞市四条主干线之一,交通量很大,现平均交通量达到40000—50000辆/日(折算小客车)左右。比较方案在南环路与莞长公路相交处设置采用环岛平交方式,该环岛虽然能短暂解决莞长公路与南环路的相接问题,虽然造价低、拆迁少,但随着两条主干线交通量不断增长,此环岛由于车辆相互交叉或交织行驶之后各自离去,在这一短暂运行过程中,形成众多的交织点,成为复杂的交通状态,使行车速度大大降低,通行能力减小,交通安全严重恶化,往往造成交通堵塞,形成交通瓶颈。
推荐方案则采用了设集散路的两层全苜蓿叶型互通,莞长公路下穿南环路。此方案虽然造价高于比较方案,但保持了两条主干道的各向车流顺利而迅速通过交叉口,减少交织点,互不干扰,形式较为优美,行车方向容易辨认,易于司机行驶。(详见表2.3-5)
表2.3-5 莞长公路互通立交方案工程数量表 单位:m
立交 名称 莞长公路互通立交推荐方案 匝道 名称 匝道 长 桥面/ 桥面积 桥长 路面宽 (m2) 桥面积 匝道长 占地 拆迁 (合(合(亩) (m2) 计) 计) A 273.31 0 8 0 2880 1893.9 188 1816 2.3.2.6 南环路同沙互通立交方案
同沙互通立交位于东环路与新同沙路交叉处。考虑到车流量并不是很大,采用主线上跨,然后在新同沙路与主线相交处设圆盘以引导车流,在圆盘前后的主线附近上设进出口,以便新同沙公路的车流进入南环路。同时主线上的车流可以借助主线的出口离开主线,通过主线底下圆盘从东西两个方向进入新同沙路,详见表2.3-6。
表2.3-6 同沙互通立交方案工程数量表 单位:m
11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桥面积 匝道长 占地 拆迁 (合(合(亩) (m2) 计) 计) 立交 名称 莞长公路互通立交推荐方案 匝道 名称 匝道 长 桥面/ 桥面积 桥长 路面宽 (m2) A 196.8 80 9 720 5959.8 966.6 86.3 12621.3 2.3.2.7 东环路与莞樟公路互通立交方案
莞樟公路为东莞市区至惠州,是属于省道平东线S357线东莞境内的一段,是东莞市四条主干线的一条,途经寮步镇、大朗镇、樟木头等,连接四条主干线的另一条交通要道东深公路。是沟通东西方向的重要运输通道。现在靠近东莞市区段的交通量达到40000辆/日,交通量大,故需在此设置大型互通立交,但此建筑物较多,设置大型互通立交受地形的影响较大。
比较方案为全互通立交方案,该方案因地制宜,采用二层部分苜蓿叶型立交,大部分方向都仍能实现完全互通。但需在行车道上设置两条跨线匝道,就引起莞惠公路上行车视距不畅顺,一条市外至市区内方向的车道需分三个完全分离车道,引起行车复杂,故不采用。见表2.3-7。
表2.3-7 莞樟公路互通立交方案工程数量表
单位:m
匝道 桥匝道长 名称 长 A 莞樟公路立交推荐方案 B C D E 莞樟公路立交比较方案 A 157.8 197.1 193.6 248.6 185.8 0 0 0 0 50 桥面/路面宽 8 8 8 8 9 8 桥面桥面积匝道长 占地2积(m) (合(合计) (亩) 计) 0 0 0 0 450 0 9000 3498.49 254 47780.4 450 982.9 87.87 169.31 2立交名称 拆迁(m) 473.99 0
而推荐方案为二层部分苜蓿叶型立交,根据交通量预测数据分析,在互通立交的东环路北向,利用桥下原有道路设置一个回转车道樟木头进行市区方向左转的车辆在桥下调头再上东环路,合理解决各个方向的交通流转向问题,该立交方案造型简捷、优美,行车舒适,方向容易辨认,且减少拆迁和占地从而减少工程造价。还便于未来东莞市城市规划发展改变后加宽莞惠公路等主车道。
12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2.3.2.8 东环路终点温园立交方案
东环路终点为东莞看守所路口,临近莞龙路(即省道S120线),考虑未来东环路将连接北环路或北环高速公路,而且靠近市区建筑物太多,没有足够的空间供东环路延伸,故此方案设计主线向东移,避开市区。详见表2.3-8。为了更好的连接市区,故设计了Y形简易互通立交处理沟通市区及预留五环路向北延伸的方向。
表2.3-8 东环路温园立交方案工程数量表 单位:m
立交名称 温园立交 匝道匝道名称 长 A 桥长 桥面积桥面/桥面(合2路面宽 积(m) 计) 8 0 2700 匝道长 占地拆迁(合2(亩) (m) 计) 2140.4 198.51 18059 775.2 0
2.3.3 道路工程
2.3.3.1 路基工程
五环路路基宽度根据交通需求、远景目标和所起功能,统一规划为一个断面。
其路幅布置见《路基标准横断面图》(图2.2-1)。路堤边坡,当其高度不超8米时,超过8米坡段采用1:1.75;边坡高度很高时,可在边坡中部每隔8~10米设一道边坡平台。路堑边坡,土质的采用l : l;石质边坡一般采用1: 0.5,并可据石质的坚硬程度做适当调整;高边坡路段,应在其中部每隔10米,设一道边坡平台。
路基路面排水采用高等级公路自成排水系统的方式,排入相应的沟、渠,再进入江河排走。路基边坡进行全面防护,但防护重点是深挖方路段边坡和路基通过低洼积水路段及填土高度小于0.6米的填方路段。 2.3.3.2 路面工程
本工程位于公路自然区划第Ⅳ7区(华南沿海台风区),气候、地貌类型为亚热带湿润丘陵,沿线土质一般为冲积和残积亚粘土层,地下水位较深。路面结构根据设计交通量、使用要求、水文地质条件、施工与养护方便等因素,以及考虑行车舒适、震动小、噪音小无反光等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路面结构为:上面层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 4厘米,中面层中粒式SBS改性沥青砼AC 20I 6厘米,下面层为粗粒式沥青砼AC-25I 8厘米,面层总厚度18厘米;上基层为6%水泥稳定石粉渣30厘米,下基层为为5%水泥稳定石粉渣25厘米;总厚度共73厘米,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详见图2.3-1路面结构图。
13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2.3.4 隧道工程
五环路需要在东环路设置隧道,利用原有的马石山隧道双洞,在路线前进方向右侧新建一个四车道的隧道,该方案由于受马石山原有隧道的限制,故此隧道方案不做比较。
隧道断面采用复合式衬托,在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间全断面铺设防水层防水。隧道建筑界限为:
A.行车道高:5m
B.行车道宽:0.5m+4×3.75m+0.5m=16m C.路缘带宽度:0.5m D.检修道宽:0.75m,高2.5m E.侧向余宽:0.5m F.预留装修间隙:0.1m
G.照明等设备安装在设备安装区。
图2.3-1 路面结构图
2.3.5 桥梁设置和选型
路线所经地形为水网和丘陵地区,区间有跨越较大的河流如谷涌水道、大
14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汾北水道、厚街水道、东莞水道等,都为通航等级要求的河流,详见表2.3-9五环路所经河道、水道及所用桥型一览表。
桥位原则上服从路线走向,路线与桥梁综合考虑,并满足航道、水利、城建规划、电力、市政方面的要求。山谷内的桥梁长度及跨径,应满足泄洪的要求。对于特殊地质(如大片鱼塘)处,也采用桥梁跨越。与公路或地方道路相交处,一般采用跨线桥上跨通过,行人和行驶农业用小车或其它小型机动车,则以小桥或涵洞作为通道桥(或涵)。由于路线所经鱼塘连片、洼地多、道路多、建筑物多,且因开发区的制约,故需设置较多、较长的桥梁。
桥梁的结构型式及跨径,除互通立交、分离立交内有特殊要求的桥梁外,其余大、中、小桥梁结构型式均以造价低、景观协调、施工简便、工期短为原则,尽可能考虑自重轻,建筑高度小,吊装方便的简支梁(板)式体系。符合建设标准化、装配化、系列化,以加快工程进度。
由于本工程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故选用的桥梁结构型式较少。上部构造除少部分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现浇连续箱梁外,大多采用便于集中预制、运输与安
表2.3-9 东莞市五环路所经河道、水道及所用桥型一览表
桥梁形式 桥梁 名称 推荐方案 30+40+2×30m谷涌 四跨连续等截面大桥 组合箱梁 65+65m二跨连大汾续等截面组合箱北特梁桥 大桥 东莞水道50+250+50m中特大承式系杆拱桥 桥 东莞30+40+4×30m运河六跨连续等截面特大组合箱梁 桥 比较方案 30+40+2×30m四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图T形桥梁 46+46+46m三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T形梁桥 75+100+75m三跨式变截面组合箱梁 30+40+4×30m六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T形梁桥 航河道、道 水道标名称 准 谷涌水道 Ⅶ级 设计设计 净空 洪水位 跨越的水体执行的水质标准 4.5m 4.016 (P=20%) III类 大汾北 水道 Ⅶ级 4.5m 4.016 (P=20%) III类 东莞水道 Ⅲ级 10m 4.516 (P=5%) II类 东莞运河 Ⅶ级 4.016 (P=20%) 4.5m 3.176 (P=50%) II类
装方便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板)。为贯彻交通部通知精神,高等级公路上的桥梁不应采用桥面连续,要采用结构连续,凡需采用连续构造的设计按结构连续处
15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理。
桥梁下部结构,根据本路段地质特点,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钻孔桩直径1.20米和1.50米;桥墩采用柱式墩或薄壁式墩;桥台采用柱式、重力式或薄壁式。
2.3.6 交通安全设施
交通安全所需的防撞护拦、隔离栅、标志标线和照明等,按规范要求进行设置。备种通信管道、市政管通、照明系统、绿化工程等亦按市政规划统一考虑。
2.3.7 交通、市政设施
(1)路缘石
为保证行车安全,全线均设置路缘石,没设防撞护栏。中央分隔带种植灌木绿化防眩。
(2)标志标线
道路的交通标志、标线、里程碑、百米桩按公路及市政要求规定设置。 (3)照明
考虑到本项目作为过境公路兼城市快速干道,将会成为城市的街道主干级,故全线均按市政要求设置照明。
(4)管道安装
五环路功能定义为过境公路兼城市快速干道,故也需按市政的要求进行各种管道及相关市政设施的安装。
2.3.8 环保设施
(1)绿化设施
按规划要求,本项目为东莞市另一条景观大道(除东莞大道外),故本项目开始从路线平纵面设计、构造物设计形式选择、路基防护、路基路面及排水等方面都要考虑环境保护和美化环境,严格按国家相关的环境法规进行高标准、高起点进行设计及实施。避免路线对沿线自然的破坏。通过充分的绿化美化工程改善本项目的使用环境,为东莞市的经济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路线通过较集中的居民点、学校和医院等处设隔音墙。填方路基边坡视边坡高度采用植草皮或浆砌片石拱型骨架加植草(或播种草籽)绿化,土质路堑边坡视边坡防护需要结合绿化。边坡以外至公路用地界限以内采用乔、灌木和种草混合形式立体种植,充分美化绿化沿线环境。位于互通立交范围内的空地进行植树绿化及景观设计,匝道平曲线内不种植乔木,以免影响视线。弃土和取土场结合周边环境进行整形,并进行植树绿化,避免水土流失污染环境。
(2) 必要的防噪音设施
16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公路靠近学校、医院、城镇生活集中区、重大生产区和大村庄时,应根据具体,设置必要的隔音设施,减少噪音污染。
(3) 设置足够的桥涵及防护工程
尽量维持原有农、林、水的格局,保持原有的自然状态。所经的河沟和各种道路,设计足够的桥梁、涵洞(包括各种通道),以利排水和交通。路堑、路堤边坡必要时适当放平缓些,以利植被;防护工程尽可能与植草相结合,减少石砌工程,或石砌工程与景观相结合协调设计。
(4) 排水设计
在合理位置设置必要数量的排水构造物,做好边沟、排水沟、截水沟的连接并铺砌加固,特别是在通过水库附近时要做好排水设计完善排水系统,引导排向原有河渠。使公路上的水不直接排向两侧居民区和农田、菜地、鱼塘。特别防范对饮水源的污染。
2.4 交通量预测
因东莞市五环路为对机动车全开放且不收费的过境公路兼城市快速干道,故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之后的预测结果有:
五环路未来特征年断面交通量(按小客车折算的年平均日交通量)见表2.4-1,东莞市五环路特征年相关公路交通量预测结果见表2.4-2,各特征年分车型交通量预测结果见表2.4-3。
表2.4-1 东莞市五环路特征年交通量预测结果
(折算小客车 辆/日)
路段 西环路谷涌互通立交-新万道互通立交 新万道互通立交-莞太互通立交 莞太互通立交-东莞大道互通立交 东莞大道互通立交-莞长公路互通立交 莞长公路互通立交-同沙公路互通立交 同沙公路互通立交-莞樟公路互通立交 里程(公里) 4.102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2024年 51,408 66,830 96,904 103,134 4.322 51,428 66,857 96,943 106,456 1.927 51,342 66,744 96,779 106,367 4.005 48,548 63,112 91,512 104,853 4.75 41,131 53,471 77,532 85,273 3.87 40,524 53,281 79,055 88,612 17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莞樟公路互通立交-东环路终点 西环路 南环路 东环路 五环路全路段平均 5.5 12.463 7.41 7.954 27.826 35,579 51,393 44,839 38,052 45,709 46,438 66,811 58,291 49,860 59,533 67,893 96,875 84,522 73,474 86,660 78,751 105,319 95,063 83,682 96,206
表2.4-2 东莞市五环路特征年公路交通量预测结果
路段 莞穗大道 万道厚线 莞太公路 东莞大道 莞长公路 同沙公路 莞樟公路 2005年 38,800 33,966 50,859 59,106 58,084 10,883 52,906 2010年 50,779 44,155 66,117 93,907 75,509 15,549 68,985 2020年 73,629 64,025 95,870 111,415 109,489 26,750 100,649 2024年 74,321 73,549 105,412 122,321 122,539 33,313 111,781 表2.4-3 东莞市五环路各特征年分车型交通量预测结果
项 目 小型货车 中型货车 大型货车 特大型货车 小型客车 中型客车 大型客车 合计 2005年 16,844 3,245 731 183 9,073 1,143 335 31,544 2010年 22,377 4,311 962 241 12,999 1,518 441 42,849 2020年 33,224 6,401 1,414 354 20,814 2,254 648 65,110 2024年 37,622 7,107 1,570 393 20,797 2,502 727 70,717 2.5 主要工程数量
2.5.1 路线工程
2.5.1.1 路线平面
(1)东环路全线设交点4个,最小平曲线半径550米; (2)南环路全线设交点7个,最小平曲线半径500米; (3)西环路全线设交点9个,最小平曲线半径480米; 2.5.1.2 纵断面
(1) 东环路最大坡度4.0%,1处,其坡长为290米;最小坡度0.3%,1处,
18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其坡长为340米,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型4500米,凹型3000米;
(2) 南环路最大坡度3.5%,1处,其坡长为337.825米;最小坡度0.3%,1处,其坡长为370米,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型4000米,凹型4500米;
(3) 西环路最大坡度4.0%,8处,其最大坡长为503米;最小坡度0.281%,1处,其坡长为383米,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型3800米,凹型3000米。 2.5.1.3 建设用地和拆迁数量
五环路用地和拆迁详见表2.5-1-2.5-2。
表2.5-1 五环路主车道占用土地及拆迁数量表
路线 名称 西环路 南环路 东环路 合计 总计 主 线 永久占地 临时占地 拆迁建筑物2(亩) (亩) 面积(m) 398.0 357.0 355.5 1110.5 39.8 35.7 35.55 111.05 52 825 27 296 202 810 282 931 永久占地 (亩) 807.0 294.0 372.0 1473.0 互通立交 临时占地 (亩) 80.7 29.4 37.2 147.3 拆迁建筑物2面积(m) 65 255 27 316 27 545 120 116 2永久占地 2583.5 亩;临时占地 258.35 亩;拆迁建筑物面积 403 047 m
表2.5-2 五环路配套工程占用土地及拆迁数量表
主 线 路线名称 永久占地(亩) 759.0 681.0 678.0 2118.0 临时占地(亩) 75.9 68.1 67.8 211.8 西环路配套工程 南环路配套工程 东环路配套工程 合计 总计 永久占地 2118 亩;临时占地 211.8 亩 2.5.2 路基工程
2.5.2.1 路基土石方
五环路各段路基土石方工程量估算见表2.5-3。
表2.5-3 东莞市五环路各路段基土石方工程数量表
项目 西环路主车道工程 西环路配套工程 南环路主车道工程 南环路配套工程 东环路主车道工程
总挖方(m) 220,214 405,393 305,549 562,487 53,271 3总填方(m) 567,750 1,045,176 1,300,477 2,394,062 542,953 19
3借方(m) 483,376 807,011 1,203,515 2,215,561 576,555 3运量(km·m) 3,507,009 6,456,085 9,628,116 17,724,485 4,612,436 3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东环路配套工程 总计 98,068 1,644,982 999,528 6,849,946 1,061,384 6,347,402 8,491,076 50,419,207 2.5.2.2 路基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采用自由漫流式居多,设挡水路缘石和集水井集中排水,排水进入沿路线设置的污水管道及排水渠。 2.5.2.3 路基防护
路基边坡进行全面防护,但防护重点是深挖方路段边坡和路基通过低洼积水路段及填土高度小于0.6米的填方路段。防护方案主要有浆砌片石护坡、浆砌片石护面墙、浆砌片石拱形骨架加植草和植草边坡等。深路堑边坡必要时砌筑挡墙防护。高度较低的边坡尽可能多采用植草护坡。 2.5.2.4 护坡道
当路肩边缘与路侧取土坑底或填方坡脚排水沟底高差大于2米时,设置1米宽的护坡度;当高差大于6米时,设置2米宽的护坡道。护坡道上设3%向外的横坡,以利排水。 2.5.3 沥青混凝土路面
主线行车道的沥青混凝土面层总厚度初拟为18厘米,其上面层为 SMA-13 4厘米,中层用6厘米 AC-20Ⅰ 沥青混凝土,下层用8厘米粗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应处理好纵横向坡度和表面的平整度,采用机械摊铺机摊铺,符合压实度要求。为适应高等级公路大交通量的负荷,上基层为6%水泥稳定石粉渣30厘米,下基层为25厘米的5%水泥稳定石粉渣。总厚度共73厘米。按特重型交通设计。
辅道的沥青混凝土面层总厚度初拟为17厘米,其上面层为SMA-13 4厘米,中层用6厘米 AC-20Ⅰ 沥青混凝土,下层用7厘米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上基层为6%水泥稳定石屑20厘米,下基层为20厘米的4%水泥稳定石屑。总厚度共57厘米。路面工程数量表见表2.5-4-2.5-5。
表2.5-4 五环路各路段主车道路面工程数量估算表
行 车 道 路 段 长度(m) 沥青面层 厚18cm 3(100m) 550.521 423.766 409.636 1383.923 6%水泥稳定石粉渣上基层厚30cm 2(1000m) 315.402 242.79 234.687 792.879 5%水泥稳定石粉渣下基层厚25cm 2(1000m) 324.960 250.14 241.799 816.899 西环路 南环路 东环路 合计 9557.65 7130 7224 23911.65
20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表2.5-4 五环路各路段配套工程路面工程数量估算表
辅车道 路段 沥青面层厚长度(m) 17cm 3(100 m) 280.286 200.112 198.954 679.352 人行道 6%水泥稳定4%水泥稳定3%水泥稳30#砼彩1:3水泥砂石屑上基层石屑下基层定石屑厚砖厚5cm 浆厚2cm 厚20cm 厚20cm 15cm 33(100 m) (100 m) 222(1000 m) (1000 m) (1000 m) 175.179 125.07 124.346 424.595 185.484 132.43 131.661 449.575 41.219 29.43 29.258 99.907 16.487 11.77 11.703 39.96 82.437 58.86 58.516 199.813 西环路 9557.65 南环路 东环路 总计 7130 7224 23911.65 2.6 施工安排及材料来源
2.6.1 建设计划安排
该项目拟建设计划安排如下: (1)前期工作
前期工作包括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招标文件编制等,其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2年底完成,初步设计于2002年底完成;施工图设计和招标文件编制工作于2002年底同时完成。
(2)工程招投标
本项目的勘查设计已委托深圳市政工程设计院完成,对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工程监理、设备和重要材料等全部由东莞市自行国内公开招标。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施工设备好、技术力量强、建设公路有一定经验的施工单位承担施工任务。
(3)工期安排
该项目在马石山路段地形起伏大,需提前进行,隧道的施工将会成为影响工期的重要因素。另外该项目与万道公路、省道S256线、东莞大道、国道G107线及莞樟互通立交规模较大,且受相关公路干扰较大,施工难度大;还有西环路的特大桥四座、跨线桥及等众多的桥涵构造物,也将成为影响工期的关键因素,故该项目计划2003年初正式开工,2005年初建成通车,建设期工期24个月。
2.6.2 筑路材料和运输条件
(1) 石料
本工程沿线附件有石质较好的采石场,但由于环保需要,均已关闭,所需石料均需从外地采购。地方路网发达,运输方便,石料运输以公路汽车运输为主。
(2) 沙料和砂砾料
21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沿线砂料缺少,需从东江取用,先由船只运送到附件码头后,再由汽车转运。运程虽远些,但采购运输尚方便。砂砾料也需从外地采购。
(3) 路基用土
路线所经间有小丘陵、岗地,路基有挖有填,挖方土的质量均可达到填筑路堤的要求,故填方路基用土可充分利用挖方路段挖余土方调配或远运使用。当运距较远及不足部分,可选用小山岗采取集中取土场取土,或当地建筑工程平整场地之多余土方解决。
(4)工程用水
本路线所经地区水系发达,地表积水分布在沿线的河沟、水渠、水塘和水库,地下水的水位一般在地表以下1.0~1.5米,水质均符合工程用水标准,能够用于工程施工,工程用水比较方便。施工人员生活用水可接取当地自来水或打井水。
(5)运输条件
东莞市的石、砂等料场,均被个人或集体承包开采,以销定产,料场与公路及水路均有道路连接。本工程所需的砂、石等材料均可从已有的料场购买,且地方道路分布较广,仅需在工程现场修建较短的施工便道就可到达工地。
东莞市公路密度大,公路等级较高,运输条件好。该项目路线离高速公路较近,且连接国道,又与多条地方道路相交,附件的省道、县道、乡道等公路纵横交错,工程所需外购材料及其他物资的运输极为便利。
2.7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本路线全长27.349公里,估算总资金为24.55亿元,具体见表2.7-1。而该项目为不收费项目,资金来源全部由东莞市财政局统一拨款修建,不计贷款利息等。
表2.7-1 五环路工程总估算表
项 目 五环路之西环路主线部分 五环路之西环配套工程部分 五环路之南环主线部分 五环路之南环配套工程部分 五环路之东环主线部分 五环路之东环配套工程部分 合计 估算金额(万元) 84990.62 27674.17 33858.19 23794.20 55266.73 19876.26 245460.17 附注 22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3工程区域环境概况
3.1自然环境概况
3.1.1地理位置
东莞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的东江下游,地处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市区中心与各地的距离是:东距惠州84公里,西北距广州59公里,东南距深圳99公里,距香港140公里,处于广州和深圳特区这一经济走廊的中间。从广州通往香港的铁路、公路、水路都贯穿东莞境内,是我国南方各地与香港及太平洋国家往来的重要通道。
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由西、东、南三条环路构成(详见地理位置图),西环路起点位于国道G107线在谷涌菜市场路口,经谷涌互通,跨大汾北河、新万道公路、东莞水道;沿官桥窖村西侧村边经过,跨厚街水道河东莞运河水道、莞太路;沿篁村工业区大道,在东莞大道六路口跨东莞大道;再一直向前,在绿色大道绿色世界牌坊附近接南环路。
南环路接西环路,沿西平水库北、在三鸟市场南侧跨莞长公路;走同沙水库北岸,接等水岭村南侧道路;在等水岭村东侧约1.2公里处接东环路。
23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东环路接南环路,经马石山隧道接樟长路;与樟长路和温园路重叠。在莞樟路、温塘路口处设互通式立交,终点接学院路东莞看守所路口(即莞龙路附近)。
3.1.2地形地貌
东莞市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地貌以平原丘陵为主,有山地、丘陵、冈地、平原等类型。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由海拔800-400米逐渐降到2-0.01米。地形属平原丘陵型。丘陵冈地面积最大,次为平原,山地面积最少。市境东南部多崇山峻岭,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连片,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之间,坡度30°左右;中南部为丘陵台地区,以成片低山丘陵为特色;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冈地发育,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每拔在30-80米之间,冈体浑圆,坡度小,且孤立分散,是地势起伏和缓,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是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是滨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
3.1.3气象与气候
本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据东莞市气象台历年资料统计:气温:多年平均气温21.8℃。最低月平均气温(1月)13.3℃,最高月平均气温(8月)28.4℃。历年极端最低气温0℃,极端最高气温38.7℃。日照:全年达1906小时。7月份日照最长,平均日照为240~260小时,4月份因天阴日照最短,平均为78.9小时。全年日照率为42.9%,其中10月份可达55%,4月份只有21%。降雨量:全年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mm,最大年降雨量为2516.7mm,最小年降雨量为1158.5mm。降雨集中在4~9月份,以5、6月份降雨量最多,月平均降雨量为293.8mm,最少12月份,月平均降雨量仅有24.7mm。历年4~6月份为梅雨季节,7~9月份为台风季节。季风变化明显。夏半年以SSE风为主,冬半年以N风为主,全年主导风向为NE,其次是东南风,年均风速1.8 m/s。极大风速35.4m/s。静风频率为29%。年平均气压为1012.4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平均蒸发量为1575.5mm。
本区气候特点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热冬暖,时有酷热,偶有低温,夏长冬短,四季常青。
3.1.4河流水文
东莞市主要河流有东江、石马河、寒溪水。市境96%属东江流域,东江干
24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流自东北角博罗县、惠阳市之间入境后,沿北部边境自东向西行至桥头新开河口,有发源于宝安区的石马河流入,至企石有企石河流入。至石龙分出南支流后,北干流续流至石滩,与来自增城的支流汇流,经市境石碣、高埗、中堂、麻涌的大盛注入狮子洋;南支流斜向西南,在峡口接纳来自市境中部的寒溪水,峡口以下有三支较小的支流牛山水、蛤地水和小沙河,自东向西汇,入流经石碣、莞城、道纁、厚街、沙田于泗盛注入狮子洋。北干流与南支流之间为东江三角洲的河网区。
3.1.5地质
东莞市地质构造上,位于北东东向罗浮山断裂带南部边缘的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出露地层有下古生界震旦系,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代三迭系,侏罗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及第四系。
下古生界震旦系(Z) 分布于东莞断凹盆地南部,东莞市中部、南部及东部大面积出露,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出露a、b两个岩性组。Za岩组由绿色片岩夹变粒岩,石英岩及大理岩透镜体,具混合岩化;Zb岩组由变质砂岩、粉砂岩、干枚岩组成,中上部夹火山岩;Z(未分)为变质砂岩、板岩及硅质岩。 泥盆系(D) 零星出露于东部塘厦一带,缺失下统桂头群,只露中统老虎坳组(D21),上统帽子峰组(D3m),地层总厚大于160米。中统老虎坳组(D21)为浅海砂页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砂岩、页岩、砂质页岩,底部为砂砾岩;上统帽子峰组(D3m)属浅海相砂页岩建造,由石英砂岩与粉砂岩、粉砂质页岩互层,夹泥质灰岩。
石炭系(C) 零星出露于东部塘厦一带,与下古生界呈断层接触,分为下统岩关阶(C2Y)、大塘阶石磴子段(C1ds)及中上统壶天群(C2+3nt)。下统岩关阶(C1Y)为浅海相砂页岩建造,其岩性下部为粉砂质页岩,钙质砂岩夹泥灰岩,上部为灰岩,白云岩化灰岩夹泥灰岩,厚度*5米;下统大塘阶石磴子段(C1ds)由海相碳酸盐岩建造的灰黑色石灰岩、泥灰岩、炭质页岩组成,厚度175米。中上统壶天群(C2+3nt)由海相碳酸盐岩建造的浅灰色块状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组成,厚度大于170米。
三迭系(T) 缺失下、中统,只出露*三迭统。零星分布于中部博罗断裂带两侧,呈北东向带状或串珠状分布,分为大顶组(T3d)、小坪组(T3x),为海相砂页岩含煤建造,地层总厚570米以上。上统大顶组(T3d)下部为泥质粉砂岩、大理岩类石英砂岩、炭质页岩,上部为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砾岩;上统小坪群(T3x)岩性为灰白色砂砾岩、砾岩、砂岩、黑色页岩夹煤层。
侏罗系(J) 出露于本市偏中及东部地区,呈角度不整合于下古生代变质岩之上,分为下统金鸡组、中统漳平组及上统高基坪群。下统金鸡组(J1i)由紫红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与页岩互层,上部夹炭质页岩,局部夹安山岩,安
25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山质凝灰岩,底部与复矿砂砾岩不整合于下古生界地层之上,厚度3600米;中统漳平组(J2zh)在本区可分为J2zh(未分)、J2zha、J2zhb3个亚群,其中J2zh6亚群厚度约2300米;上统高基坪群(J3gj)可分为J3gja+b、J3gj、J3gj3个亚群,为中性火山岩或酸性火山岩夹沉积岩。
下第三系(E) 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下古生界和燕山第三期花岗岩之上,为陆相盆地沉积,其岩性,下部灰白色含凝灰质砾岩,含砾砂岩间夹凝灰质砂岩及泥灰岩,硫酸盐岩、氯化盐岩沉积;上部紫红色含凝灰质砂岩夹砾岩,紫线色泥质灰岩。地层总厚1110米。
上第三系(N) 下部为浅色凝灰质砾岩夹红色凝灰质砂岩,砂砾岩;上部紫红色含凝灰质砾岩,砂砾岩和页岩,厚度大于500米。
第四系(Q) 东莞市第四系沉积类型多,分布广。分为更新统(Qp)、全新统(Qh)。厚度5-30米,最大达64米。
3.2社会环境概况
3.2.1行政管辖及人口构成
东莞现辖32个镇区,546个村委会,132个居委会。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158.96万人,外来暂住人口为440.45万人。此外,还有港澳台同胞70多万人,海外侨胞2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3.2.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4年,东莞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1155.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6%,增长速度创近五年新高。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7亿元,下降9.6%;第二产业增加值640.6亿元,增长24.5%;第三产业增加值487亿元,增长14.8%。企业总体数量增加。至2004年底止,全市注册登记的工商企业和个体户有28.05万户,比上年增加3.21万户。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3.0%,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4.0%。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3%。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3.2%,其中食品价格上升8.6%。
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2.40:55.45:42.1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8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侧重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26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环保建设与高科技项目建设,以电脑资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工业的支柱产业。
宏观经济效益改善。财政税收在较高的平台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预算内财政总收入(含关税)259.1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82.64亿元,增长22.5%。外贸进出口顺差58.67亿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为27.8%,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22.1%。
镇村两级公有资产增加。2004年,镇、村两级公有资产总额1159.7亿元,比上年净增167.4亿元,增长16.9%;资产净值807.3亿元,净增127.1亿元,增长18.7%;总资产负债率为30.4%,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加速发展。我市落实培育“两自”企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一批环保、交通、能源、文化等项目,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协助组建民营企业集团30家,总数达到60家。年末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24.68万户,比上年增长14.2%;注册资金447.87亿元,增长27.0%。全年私营及个体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95.90亿元,增长34.4%;2004年,私营个体经济缴纳各项税收45.19亿元, 增长34.7%,占全市工商税收总额(不含关税)的19.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城镇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年末户籍从业人员113.46万人。2004年,新登记失业人数7080人,全年失业人员安置就业人数6088人,待业人员再就业率为80.6%。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5527人,登记失业率为1.7%。市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推荐就业2.6万人次,提供免费和资助性就业技能培训8876人次,帮助1.7万多人成功就业。
二、农业
农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下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12万亩,粮食总产量3.04万吨,全年蔬菜面积35.04万亩,蔬菜总产量53.21万吨,水果总面积18.34万亩,水果总产量17.54万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04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15家,全年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7亿元,农产品交易额14亿元。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完成迹地更新、低产林改造面积2.76万亩,植树625万株,年末有林地面积93.4万亩,林木蓄积量172.69万立方米,林木总生长量11.76万立方米,采伐量1.56万立方米,占生长量的13.3%,森林覆盖率为33.0%。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65.8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
27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比上年增长25.4%。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高速发展。积极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电子及通讯产品生产高速增长,已成为工业经济的一大支柱,成为IT产业的大市。2004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02.94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3%;完成增加值349.18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占全市规模以上增加值的48.7%;实现利润35.9亿元,增长56.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39.9%。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龙头,大力发展科研、教育、市场中介服务业以及金融、物流、会展、旅游等产业支援服务业,发挥集聚效应,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型骨干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光电子企业来我市投资创业。积极引进芯片设计、软件开发、数字技术、精密机械等“高、精、尖”项目,巩固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支柱地位,增强配套优势,延长产业链条。东莞作为世界重要电脑资讯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四、城市建设
根据“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的工作部署和“建城、修路、整山、治水”八字方针,城市新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04年,市属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投资70.22亿元,竣工建筑面积47.57万平方米,改造道路18.77公里,基本建成37公里的新建道路。2004年竣工投入使用的有行政办事中心、会议大厦、展览馆、莞城一中、高级中学、樟村水质净化厂、松山湖大道、鸿福东路至八一路、规划一路、银丰路改造等10项重点工程;组织民间资金建成第一国际、会展酒店等项目,完善了城市新区功能。基础设施工程如龙林高速完工通车,环市路、常虎高速、东部快速路以及莞长、莞惠、莞龙、东深、北王等主干道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加大整山治水力度,建设黄旗山、水濂山、大岭山、大屏障、同沙等五个森林公园。全年完成投资3.6亿元,建成车行道路52公里,步行道路39公里,出入口广场18个,景点17个。
五、交通、旅游
交通运输网络更趋完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759公里,比上年增加71公里,公路密度111.93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722公里,密度110.43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113公里,密度4.58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31.97万辆,比上年增加6.41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0.51万辆,载客汽车21.05万辆。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2.3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2%。其中公路27.22亿吨公里,增长1.2%;水运15.14亿吨公里,下降1.6%。完成旅客周转量116.63亿人公里,比上年
28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增长3.5%,其中公路116.30亿人公里,增长3.4%。港口货物吞吐量2600万吨,比上年增长10.5%。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2004年末全市拥有星级酒店85家。其中三星级酒店29家,四星级酒店18家,五星级酒店13家。全年接待旅客人数1131.31万人次。其中外国及港澳台旅客149.64万人次,国内游客981.67万人次,全市客房平均开房率为61.2%。全市境内旅游景点观光人数370.05万人次。全市各旅行社共组织58.7万人次外出旅游观光,比上年增加18.66万人次。其中国内游52.5万人次,增加14.36万人次;出国(境)游6.2万人次,增加4.02万人次。全年旅游业总收入85.7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34亿美元,增长69.5%。
29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4 工程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4.1 公路工程的环境污染分析
公路建设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工程对土地的占用和对水体、植被等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施工期和营运期的车辆行驶产生的噪声和汽车尾气等,其主要环境污染因素如表4.1-1所示。
表4.1-1 公路工程环境污染因素分析
时期 影响分类 施工期 生态环境 声环境 运输、施工机械 施工路段、渣料搅拌站 扬尘污染较严重 较严重 施工、征地、地表开挖 土石方、工程废物 全线 一般 植被破坏土壤侵蚀 较严重 与施工期同步 影响来源与环节 主要污染物 影响位置 影响程度 特点 大气运输、堆放的原材料,施工机CO、NO2、TSPP、沥施工路段、渣料环境 械、渣料搅拌站 青烟尘 搅拌站 水环生活污水、垃圾和施工场地废SS、COD、石油类 施工营地、施工境 水 现场 辐射区域 社会拆迁安置、土地和资源利用、分割村舍、交通连环境 网 营运期 声环境 大气环境 生态环境 水环境 社会拆迁安置、土地和资源利用、分割村舍、交通连环境 网 固体废物 突发事故 运输有害物质发生事故 气、液、固 运输散落 弃渣 路面雨水径流 SS、COD、石油类 生态恢复、生态阻隔 汽车尾气 CO、NO2、TSP 车辆行驶 交通噪声 一般 长期影响 沿线 较严重 长期影响 沿线 一般 沿线 一般 沿线 较微 辐射区域 较微 沿线 较微 事故发生点 严重 不确定 4.2 施工期的污染源分析
4.2.1 施工期工艺流程
公路建设的基本流程为:定线、征地拆迁 → 机械作业、材料运输 → 路基施工(取弃土、土石方) → 桥涵施工(防护工程) → 路面工程施工 → 交通工程(绿化)
30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4.2.2 施工期的污染源分析
(1)噪声源
在公路施工期间,作业机械类型较多,如公路地基处理时有打桩机、钻孔机械、真空压力泵和混凝土搅拌机械等;路基填筑时有推土机、压路机、平地机、装载机等;桥梁施工时有柴油打桩机、卷扬机、推土机、压路机等;公路路面施工时有铲运机、平地机、压路机、沥青砼推铺机等。这些机械运行时在距离声源15米的噪声值在75~105dB(A),在距离打桩机15米处的声级范围为95~105dB(A)。因此,这些间歇性非稳态噪声源将对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2)环境空气污染源
路基施工中由于挖取土(石)、填方、弃土、推土及搬运泥土和水泥、石灰、沙石等的装卸、运输、拌合过程中有大量尘埃散逸到环境空气中,同时,道路施工时运送物料的汽车运行,物料堆放期间由于风吹等都会引起扬尘污染,尤其是在风速较大或装卸、汽车行驶速度较快的情况下,粉尘、TSP的污染尤为突出。
运送施工材料、设施的车辆,内燃机、打桩机等施工机械的运行时排放的污染物也可能对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
沥青搅拌、铺设过程中产生沥青烟气,其中含有THC、TSP和苯并[a]芘等有毒物质,对操作人员和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害。
(3)水污染源
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和露天施工机械被雨水等冲刷后产生一定量的含油污水。现场施工人员居住区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工程施工废料受雨水冲刷入河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对近距离河段内的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跨河桥梁的水下施工可能造成局部的SS污染。 (4)固体废物
包括建筑垃圾、弃土废渣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将对环境质量造成影响。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公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施工期间路面填挖土石方、采石场、料场的取土(石)可能对生态景观造成影响;
②工程征地对土地的占用,改变下垫面的生态类型; ③施工对原有植被的破坏; ④可能改变沿线的农业环境;
⑤对生物生境的改变可能引起生物群落、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问题。
31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6)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线位布设引起居民拆迁,会带来搬迁损失及劳动力的重新安置等问题; 占用农业用地等土地将对沿线农民产生一定的经济影响; 因施工造成公路两侧居民交通不便,影响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施工期对环境和景观的改变也可能影响居民的健康和生活。
4.3 营运期的污染源分析
4.3.1营运期交通量预测
根据《东莞市五环过境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测特征年的交通量见前表2.4-1、表2.4-2和表2.4-3。昼间系数参考其他公路情况取80%,昼间为16小时,夜间为8小时,高峰小时交通量系数在日交通量 的5%~12%之间,本报告书取日交通量的9%。根据高峰系数可得出预测年高峰小时交通量,见表4.3-1;根据昼夜比可得出预测年小时平均昼夜交通量,见表4.3-2。
表4.3-1 东莞五环过境路工程高峰交通量预测 (折算小客车 辆/小时)
路段 西环路谷涌互通立交-新万道互通立交 新万道互通立交-莞太互通立交 莞太互通立交-东莞大道互通立交 东莞大道互通立交-莞长公路互通立交 莞长公路互通立交-同沙公路互通立交 同沙公路互通立交-莞樟公路互通立交 莞樟公路互通立交-东环路终点 西环路 南环路 东环路 五环路全路段平均 里程(公里) 4.102 4.322 1.927 4.005 4.75 3.87 5.5 12.463 7.41 7.954 27.826 2005年 4627 4629 4621 4369 3702 3647 3202 4625 4036 3425 4114 2010年 6015 6017 6007 5680 4812 4795 4179 6013 5246 4487 5358 2020年 8721 8725 8710 8236 6978 7115 6110 8719 7607 6613 7799 2024年 9282 9581 9573 9437 7675 7975 7088 9479 8556 7531 8659 表4.3-2 东莞五环过境路工程昼夜交通量预测 (折算小客车 辆/小时)
年 度 昼间 夜间 2005 2285 1143 2010 2977 1488 2020 4333 2167 2024 4810 2405 4.3.2 环境噪声污染源
4.3.2.1 噪声污染类型分析
拟改建公路营运后,行驶车辆的发动机会产生噪声,车辆行驶引起的气流
32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湍动、排气系统、轮胎与路面的磨擦等也会产生噪声。此外,由于公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而使高速行驶的汽车发生振动也会产生噪声。 4.3.2.2 公路交通噪声源强估算
(1)车速: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各车型行车速度计算模式如下:
A.小型车平均速度计算模式: Vs=237X-0.1602 式中,Vs为小车的平均速度(km/h), X为小型车交通量(车次/h)。 B.中型车平均速度计算模式: Vm=212X-0.1747
式中,Vm 为车俩平均速度(km/h),X为中型车交通量(车次/h)。 C.大型车平均行驶速度按中型车速的80%计算。
上述公式用于设计车速120km/h的昼间平均行驶速度,当设计车速小于120km/h时按比例递减,由第2章可知,本项目的设计行车速度为80km/h(主车道),故折算比例为66.7%;夜间平均车速按昼间平均速度折减20%。
(2)辐射声级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各类车辆在公路上行驶的辐射声级Lw,i(dB)值可按下式计算:
大型车: Lw,L =77.2+0.18VL 中型车: Lw,M =62.6+0.32Vm 小型车: Lw,S =59.3+0.23Vs
式中,VL 、Vm 、Vs 分别表示大、中、小型车行驶的平均速度(km/h)。 根据以上公路交通噪声源强计算公式,可以估算出本项目路面各种机动车的平均噪声,计算结果见表4.3-3。
表4.3-3 本项目不同预测年各车型辐射声级 (单位:dB(A))
预测年 2005 2010 2020 2024 小型车 昼 70.83 70.27 69.55 69.42 夜 69.61 69.10 68.46 68.35 昼 80.24 79.38 78.26 77.98 中型车 夜 78.52 77.75 76.74 76.49 昼 85.14 84.75 84.25 84.12 大型车 夜 84.37 84.02 83.56 83.45 4.3.3 环境空气污染源
4.3.3.1 空气污染类型分析
(1)机动车尾气
拟建公路建成后的营运期,形成以公路为载体的车辆尾气的流动空气污染源。汽车废气污染物主要来自曲轴箱漏气、燃油系统挥发和排气管的排放,主要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一氧化碳是燃料在发动机内不完全燃烧
33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的产物,主要取决于空燃比和各种汽缸燃料分配的均匀性;氮氧化物产生于过量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高温高压下形成于汽缸内的产物;碳氢化合物产生于汽缸壁面淬效应和不完全燃烧。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期停止生产销售使用车用含铅汽油的通知(国办发[1998]129号)的规定,从2000年起,国内汽车都要使用无铅汽油,因此铅的污染影响将不再存在。
(2)道路上行驶汽车的轮胎接触路面而使路面积尘扬起,从而产生二次扬尘污染。
(3) 在运送散装物料时,如水泥、沙石、土等由于洒落、风吹等原因,使物料产生扬尘污染。 4.3.3.2 空气污染源强分析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过程十分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不仅取决于机动车本身的构造、型号、年代、行驶里程、保养状态和有无尾气净化装置,而且还取决于燃料、环境温度、负载和驾驶方式等外部因素。由各类机动车在不同行驶速度下的台架模拟试验表明,不同类型机动车的尾污染物排放有不同的规律:
① 大型车和中型车:
氮氧化物随车速的升高而增大,碳氢化合物(HC)则相反,CO排放则随车速增加先降后升。该类型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最低综合值出现在行驶速度为30~40公里/小时的时候。
② 轻型车:
污染物的排放规律因车型而异,BJ—130车较好地符合汽车发动机的排放特性:氮氧化物随车速升高而加大,而HC随车速上升而下降;桑塔纳:氮氧化物变化较慢,HC、CO的排放量在机动车行驶速度为50公里/小时左右时较高;马自达:当车速为50公里/小时,氮氧化物、HC、CO排放量均较低,随车速加大,各项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
本评价拟根据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预测的交通量、车型构成比、机动车辆尾气主要污染物排放资料,采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推荐的行驶车辆排放气态污染物源强计算公式进行估算,计算公式如下:
Qj??AiEij
i?13式中:Qj—j类气态污染物排放强度(mg/m?h); Ai—i型车预测年的小时交通量(辆/小时);
Eij—汽车专用公路运行工况下,i型车j类排放物在预测年的单车排放因子(mg/辆?m)。
污染物单车排放因子:汽车单车排放因子是源强模式中最重要的,也是最
34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难准确预测的参数。对于近期(2005年)和中期(2010年),本评价采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 005-96)中的车辆单车排放因子推荐值,见表4.3-4。远期,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汽车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将可能执行欧二(Euro 2)排放标准,因此远期(2020、2024年)评价还将计算采用欧二(Euro 2)排放标准情况下的车辆污染物排放源强。欧二(Euro 2)排放标准中的车辆单车排放因子见表4.3-5。
表4.3-4 NOx、CO的单车排放系数 单位:mg/辆?m
设计车速 车型 小型车 80km/h 中型车 大型车 主要污染物 NOx 3.71 8.3 14.71 CO 14.76 25.74 4.01 注:鉴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只有NO2项,而无NOx项,因此,将NOx近似地当作NO2,以下同。
表4.3-5 欧二(Euro 2)排放标准中NOx、CO、THC的单车排放系数
车型 柴油车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汽油车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主要污染物(mg/辆·m) CO 1.0 1.2 1.35 2.2 4.0 5.0 NOx + THC 0.6 1.1 1.3 0.5 0.65 0.8 根据以上计算模式和单车排放系数,计算出各运营期各车型的NO2、CO的排放源强见表4.3-6。主要大气污染物的高峰小时车流量排放源强及时均车流量排放源强见表4.3-7。
35
东莞五环过境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表4.3-6 公路营运期各车型汽车尾气排放源强 单位:mg/m?h
预测年 车型 小型车 2005 中型车 大型车 小型车 2010 中型车 大型车 小型车 2020 中型车 大型车 小型车 2024 中型车 大型车 NO2 昼间平均 4807.60 1821.02 918.64 6562.25 2419.04 1209.16 5944.18 1731.00 163.08 6426.09 1921.80 181.58 高峰小时 8653.69 3277.84 1653.55 11812.05 4324.26 2176.49 10699.52 3115.80 293.54 11566.96 3459.24 326.84 昼间平均 19126.75 5647.36 250.42 26107.49 7501.92 329.62 1350.95 281.29 157.04 1460.48 312.29 174.85 CO 高峰小时 34428.14 10165.24 450.76 46993.48 13503.46 593.32 2431.71 506.32 282.67 2628.86 562.13 314.73 注:表中2022年时,NO2=NOx+THC。以下同,源强计算时,近似将NOx+THC作为NO2。
表4.3-7 公路营运期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源 单位:mg/m?h
预测年 2005 2010 2020 2024 交通量 31544 42849 65110 70717 NO2 昼间平均 7547.26 10190.45 7838.26 8529.47 高峰小时 13585.08 18312.8 14108.86 15353.04 昼间平均 25024.53 33939.03 1789.28 1947.62 CO 高峰小时 45044.14 61090.26 3220.7 3505.72
4.3.4 水污染源
公路项目的污水排放一般较少,营运期的污水主要是:
(1)降雨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降雨冲刷路面将产生路面径流污水,影响因素包括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降雨频率、车流量、路面宽度和产污路段长度等。根据众多环评单位对华南地区路面径流污染情况试验资料,降雨初期到形成路面径流的30分钟,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和油类物质的浓度比较高,SS和石油类的含量可达158.5~231.4mg/L和19.74~22.30mg/L;30分钟后,其浓度随降雨历时的延长迅速下降。雨水径流中铅的浓度及生化需氧量随降雨历时的延长下降速度较前者慢,pH值相对较稳定。降雨历时40分钟后,路面
36
正在阅读:
五环环境影响评价大纲(修改) - 图文04-23
2010年安徽省行政能力测试真题及答案解析(部分) -09-25
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家长问卷调查报告05-16
FPGA可编程逻辑器件芯片XC2S200E-FG456中文规格书04-1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政企客户分公司云MAS平台SDK接口1.0.1(HTTP版)01-27
消防控制室值班、管理制度12-22
常见干燥剂及所用仪器06-13
2014年马鞍山市考试录用公务员各职位体检考生体检结果一览06-06
为生命喝彩作文500字07-1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五环
- 大纲
- 评价
- 修改
- 图文
- 环境
- 影响
-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
- 人防平战转换方案
- 希沃电子白板学习心得体会
- 六年级语文毕业复习练习题六 语文S版
- 绕口令篇
- 历年高考湖南理科数学试卷和答案
- 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2017年征
- 最新外研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M7U1 I dont believe it
- 冰蓄冷设备
- 防范和应对强对流天气应急预案 2
- 2017国培作业 - 我的师德追求
- 怎样才能煎好中药
- 2018年创业服务孵化器企业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
- autocad二次开发--曲线钢箱梁斜腹板放样展开
- 联合体: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教学设计 - 图文
- 数据库应用技术模拟考题-2
- 大管棚施工作业指导书
- 县委书记在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的讲话
- 项目公司发展战略SWOT分析
- 西北大学unix期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