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 医学免疫学

更新时间:2023-03-17 18: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第18章 医学免疫学

本章重点

本章不是考试重点,2000~2011年约考过89题。其中需要关注的内容有免疫细胞(约11题1,免疫球蛋白(约7题),补体系统(约13题),细胞因子(约9题),超敏反应(约10题)。考生应重点掌握:T细胞表面特征性的分子标志物及功能、B细胞表面标志物;抗体的基本概念,免疫球蛋白轻链、重链,辅助的结构,以及蛋白酶水解片段,Ig的类别划分依据;补体系统的激活,膜攻击复合物及其生物学效应和补体片段的生物学效应;超敏反应的分型,1、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第1单元 绪 论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10年约考过l题,考查了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本单元主要为基本概念,应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重点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克隆选择及免疫系统的组成则作为基本知识了解即可。

考点串讲

一、免疫的概念

1.机体对感染的抵抗能力。

2.免除疫病,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 二、免疫系统及其组成

1.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脾、淋巴结。 2.免疫组织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3.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及B淋巴细胞。 4.免疫分子 细胞表面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 三、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1.固有免疫 病原入侵早期发挥免疫防御作用(固有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等,表面受体一配基作用活化),不经历克隆扩增,不产生免疫记忆。

2.适应性免疫 由T、B淋巴细胞执行的免疫作用。克隆扩增,免疫细胞分化为效应细胞及记忆细胞。作用特异,作用强。 四、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功能 针对外界病原。

2.免疫监视功能 监督体内环境(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 3.免疫耐受 对自身组织的不应答(2002)。

4.免疫调节功能 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调节系统。 五、克隆选择学说

由抗原选择表达相应受体的细胞,使之克隆扩增。

历年经典试题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为(D)

A.免疫防御、免疫应答、免疫记忆 B.免疫应答、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C.免疫防御、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D.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E.免疫应答、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2单元 抗 原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11年约考过5题。重点掌握抗原及其特性,完全抗原和半抗原的概念。熟悉TD—Ag、TI—Ag的概念,超抗原的概念。了解超抗原和普通抗原的区别,佐剂的基本概念以及临床应用。

考点串讲

一、基本概念

1.抗原和抗原的特性

(1)抗原:为TCR或BCR识别并结合,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2006)

(2)抗原的特性:免疫原性(本质为异物性)和抗原性蔓特异性,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特点)。 2.抗原表位

(1)概念: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可特异性结合TCR/BCR及抗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2)类型:顺序表位、构象表位。

3.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概念及区别

(1)概念:根据T、B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不同分类为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

(2)T细胞抗原表位:为线性表位,8~17个氨基酸大小,位于抗原分子任意部位,TCR识别,MHC分子为识别必需。

(3)B细胞抗原表位: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均有,5~15个氨基酸或5~7个单糖、核苷酸大小,仅位于抗原分子表面,BCR识别,识别过程无需MHC分子参与。

4.抗原结合价 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半抗原、多价抗原。 5.共同抗原(共有决定基) 不同抗原之间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6.交叉反应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的抗原的反应。 7.耐受原与变应原 耐受原诱导免疫耐受;变应原诱导变态反应。 二、抗原的分类

1.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1)完全抗原:兼具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抗原。(2001)

(2)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只具备抗原性,不具备免疫原性。(2000、2006) 2.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1.Ag)

(1)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过程依赖T细胞辅助,T细胞依赖抗原(2005)。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不需要T细胞的辅助,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Tl-1,多克隆活化B细胞,如细菌脂多糖(LPS);Tl-2,仅刺激成熟B-2细胞。 3.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和独特型抗原 (1)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2)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人、动物及微生物均具有的共同抗原。 (3)异种抗原:不同物种之间,来源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 (4)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 (5)自身抗原: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

(6)独特型抗原:TCR/BCR/Ig的V区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象,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三、超抗原

1.概念 某些抗原物质,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力超抗原。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2.种类 超抗原主要分为外源性超抗原、内源性超抗原两种。前者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E,后者如小鼠乳腺肿瘤病毒蛋白。 3.与普通抗原的区别

(1)超抗原:细菌外毒素、反转录病毒蛋白为主,结合MHC非多态区、TCR的Vβ区,MHC

+

限制性阴性,直接刺激T细胞,由CD4T细胞作出反应,具有1/20~1/5的反应频率。

(2)普通抗原:多为普通蛋白质、多糖等,结合MHC多态区肽结合槽、TCR的Vα、Jα及Vβ、Dβ、

64

邛区,存在MHC限制性,需APC处理后被T细胞识别,T、B细胞均可反应,反应频率为l/10~1/10。 四、佐剂

1.概念 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或改变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类型,此为佐剂。

2.种类 种类繁多,包括生物性佐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脂多糖等)、无机化合物类(氢氧化铝等)、矿物油等。

3.作用机制 ①改变抗原,延长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②增强单核一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③增强和扩大淋巴细胞免疫应答能力。

历年经典试题

1.可结合抗原的是(C) A.KIR B.KAR C.TCR D.MBL E.CEA

2.完全抗原(D)

A.只有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 B.只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 C.既无免疫原性,又无免疫反应性 D.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应性 E.不能激发细胞免疫应答

3.参与TD—A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B) A.B细胞

B.T细胞和B细胞

C.巨噬细胞、B细胞、T细胞 D.巨噬细胞和B细胞 E.巨噬细胞和T细胞

第3单元 免疫器官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11年约考过l题,为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考生应重点掌握。此外,应熟悉中枢免疫器官的功能以及T细胞、B细胞的产生部位,外周免疫器官的概念和组成,以及主要功能(定居场所、免疫应答场所和过滤作用等)。其他内容适当了解。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考点串讲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1.组成 骨髓和胸腺(人或其他哺乳动物)(2007)。 2.主要功能

(1)骨髓: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具有造血诱导微环境;为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具有胸腺微环境;骨髓迁入的淋巴样组织在胸腺微环境

++

基质细胞的相互作用下,经过复杂的分化发育过程,最终成为功能性CD4、CD8T细胞。 二、外周免疫器官 (一)概念与组成

1.外周免疫器官的概念 又称次级淋巴器官,为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

2.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 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 (二)主要结构

1.淋巴结的结构 皮质区和髓质区。B细胞定居于浅皮质区(非胸腺依赖区),形成淋巴滤泡或淋巴小结。T细胞定居于深皮质区(胸腺依赖区),含高内皮小静脉,

2.脾的结构 白髓和红髓。白髓中央动脉周围淋巴鞘(T细胞区),旁侧为淋巴滤泡(B细胞区)。红白髓交界处为边缘区,含T细胞、B细胞和较多巨噬细胞。

3.黏膜免疫系统 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M细胞、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等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 (三)主要功能

1.淋巴结的功能 为T细胞和B细胞的定居场所,免疫应答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过滤侵入机体的抗原性异物(病原、毒素等)。

2.脾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的定居场所,机体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合成分泌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补体成分等),起过滤作用。

3.黏膜免疫系统 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

历年经典试题

属于中枢免疫器官的是(B) A.淋巴结 B.胸腺 C.脾脏 D.阑尾 E.扁桃体

第4单元 免疫细胞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11年约考过ll题。考生要重点掌握T细胞表面特征性的分子标志物,T细胞的功能;B细胞表面标志物,其中BCR的组成和mIg的功能、意义尤为重要。熟悉B细胞的功能;NK细胞表面标志及NK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抗原递呈细胞的分子表面标记,树突状细胞和MHC一Ⅱ类分子为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他内容适当了解即可。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考点串讲

一、T淋巴细胞

(一)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1.T细胞表面的重要膜分子。

2.参与抗原识别、T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及效应麴熊堕麟。 3.区分T细胞及T细胞亚群的重要标志。

4.主要有TCR-CD3复合物(T细胞的特征性标志l(2001、2004)、CD4分子和CD8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受体(CD28和CTLA-4)及丝裂原结合分子等。 (二)TCR基因及TCR-CD3复合物 1.TCR的结构和功能

(1)TCR存在于所有T细胞表面,为T细胞特征性标志。

(2)两条不同的肽链(α、β、)构成的异二聚体,体内TCR又分为TCRαβ和TCRγδ两种类型。 (3)是二硫键相连接的跨膜蛋白。

(4)胞外区,含一个可变区(V区,识别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功能区)和一个恒定区(C区)。

(5)跨膜区,由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通过盐桥蓬接CD3分子的跨膜区,形成TCR/CD3复合体。 (6)胞质区,短,不具备信号转导功能。 2.CD3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1)跨膜蛋白,同TCR连接形成TCR/CD3复合物。

(2)胞质区具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向胞内传递适匙焦墨。

3.TCR-CD3复合物 通过TCR-CD3复合物,转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2010) (三)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1.T细胞亚群的分类

(1)根据活化阶段分: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

++

(2)根据表达TCR的类型:TCRαβT细胞、TCRγδT细胞。 (3)根据是否表达CD4或CD8分子:CD4+T细胞和CD8+T细胞。

(4)根据免疫效应功能: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等。 2.CD4+辅助性T细胞

(1)来源:初始CD4+T 胞→Th0细胞→Thl细胞、Th2细胞和Th3细胞。

(2)调节:Thl细胞的分化主要由巨噬细胞分泌的IL-12调节,NK细胞分泌的IFN-γ促进巨噬细胞分泌IL-12,并抑制Th2细胞的增殖。Th2细胞主要由NK T细胞和肥大细胞产生的IL-4诱导分化。TGF-β、IL-4、IL-10则促进Th3细胞的分化。

(3)功能: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机制(TH1细胞,分泌IFN-γ、IL-2等)上一分泌细胞

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抗体生成(Th2细胞,分泌IL-4、IL-5、IL-6、IL-9、IL-10等)分泌TGF-β抑制Thl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Th3),通过IL-10抑制巨噬细胞功能间接抑制Thl细胞(Trl细胞)(2000、2003、2004、2005)。

+

3.CD8杀伤性T细胞

(1)称细胞毒细胞,可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2000、2004、2010)。 (2)分泌穿孔素、颗粒酶、颗粒溶解素及淋巴毒素等物质。 (3)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 (四)调节性T细胞

1.细胞表面标志 CD4+,CD25+。

2.功能 抑制性调节CD4+和CD8+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免疫负调节作用。

3.可能机制 直接接触靶细胞发挥抑制作用,下调靶细胞IL-2Ra链的表达,抑制APC的抗原递呈功能。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二、B淋巴细胞

(一)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1.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BCR)

2.辅助受体 CDl9/CD21/CD81/CD225(2003)(增强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CD72(双向调节B细胞的激活)。

3.协同刺激分子 CD40(成熟B细胞表面)、CD27、CD70、CD80和CD86、黏附分子等。 4.丝裂原结合的膜分子

5.其他 CD20(除浆细胞外各阶段的B细胞)、CD22(特异表达于B细胞)、CD32。 (二)BCR复合物的组成 表达于不成熟B细胞。

1.胞膜免疫球蛋白(mlg)识别和特异性结合抗原(2002、2003)。

2.Iga/Igp属Ig基因超家族,胞内区含ITAM基序,转导抗原与BCR结合产生的信号;参与Ig从胞内向胞膜的转运。

(三)B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1.B-1细胞和B-2细胞

(1)B-1细胞:表达CD5,个体发育早期发生,参与固有免疫,主要存在于肠道黏膜固有层等部位。 (2)B-2细胞:CD5阴性,参与适应性免疫,肠道派氏集合淋巴结,可产生IgA型抗体。 2.B细胞的功能

(1)产生抗体 中和作用(针对病毒和胞内细菌)、调理作用(通过Fc受体介导吞噬)、 DCC(活化补体裂解微生物)。

(2)递呈抗原 活化后表达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递呈给T细胞。 (3)免疫调节 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自身或其他B纽胞。 三、自然杀伤(NK)细胞 (一)NK细胞的表面标志

目前临床将TCR、mIg、CD56+、CDl6+淋巴样细胞鉴定为NK细胞。 (二)NK细胞的受体

1.NK细胞表面识别HLA I类分子的活化或抑制性受体 (1)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2004):KIR2DL和KIR3DL,含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为抑制性受体;KIR2DS和KIR3DS,活化性受体。 (2)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KLR)。

2.NK细胞表面识别非HLA I类分子配体的杀伤活化受体 (1)NKG2D。

(2)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Kp48和NKp30、NKp44。 (三)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1.NK细胞属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无需抗原预先致敏。 2.抗肿瘤和早期抗病毒或细胞内寄生菌感染。

3.ADCC以IgG抗体作为中间桥梁,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2004)。 4.免疫调节作用:活化的NK细胞分泌IFN-γ、IL-2和TNF等细胞因子。 四、抗原递呈细胞

(一)抗原递呈细胞的概念

1.抗原递呈细胞可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递呈给T淋巴细胞。

2.多指能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淋巴细胞等)(2004、2007)。 (二)抗原递呈细胞的种类 1.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

(1)单核一巨噬细胞:通过细胞表面分子介导抗原的摄取和加工处理,MHC l类和Ⅱ类分子为递呈抗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原必不可少。

(2)树突状细胞: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能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适应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始动者;高表达MHC一Ⅱ类分子(2004),还表达特异性结合病原微生物的受体及FcR(参与抗原的摄取)、辅助刺激分子CD80及CD86、黏附分子等。

(3)B淋巴细胞:膜免疫球蛋白浓集并内化抗原后递呈给辅助性T细胞。

2.非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 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各种上皮及间皮细胞等。 (三)外源性抗原递呈过程

1.外源性抗原 被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细胞、蛋白质抗原。

2.外源性抗原的摄取 专职的抗原递呈细胞(未成熟的DC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摄取至细胞内。 3.外源性抗原的加工 抗原递呈细胞“内体”和“溶酶体”中进行加工,抗原肽与MHC ll类分子结合成稳定的抗原肽一MHC ll类分子复合物,转运至细胞膜。

4.外源性抗原的递呈 CD4+T 细胞识别APC上的抗原肽-MHC Ⅱ类分子复合物,进而受到活化。 (四)内源性抗原递呈过程

1.内源性抗原 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的细胞或体内肿瘤细胞合成的蛋白。 2.内源性抗原的加工 所有有核细胞均可。

(1)内源性抗原在细胞质经蛋白酶体降解后,转移至应厦盟与MHC Ⅰ类分子结合。 (2)组装后的抗原肽.MHC l类分子经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膜上。

3.内源性抗原的递呈 CD8+T细胞识别抗原肽.MHC l类分子复合物,形成TCR-抗原肽-MHC分子三元体,活化T细胞。 (五)抗原的交叉递呈

MHC l类分子也能递呈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也能通过MHCⅡ类途径加以递呈。

历年经典试题

1.T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不包括(D) A.产生细胞因子 B.直接杀伤靶细胞

C.参与对病毒的免疫应答 D.诱导抗体的类别转换 E.介导ADCC效应

2.只有T细胞才具有的表面标记为(D) A.识别抗原受体 B.C3受体

C.细胞因子受体 D.CD3分子

E.有丝分裂原受体 3.Thl细胞分泌(A) A.IFN-γ B.IL-4 C.IL-5 D.IL-6 E.IL-10

4.T细胞受体的主要功能是(C) A.结合黏附分子 B.激活补体系统 C.识别抗原单位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D.结合细胞因子 E.活化巨噬细胞

5.B细胞表面最重要的标志为(A) A.SmIg B.FCYR C.CD40 D.CD5 E.CD80

6.属于B细胞的表面标志为(D) A.CD3 B.CD4 C.CD8 D.CDl9 E.CD56

7.可通过ADCC作用介导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是(D) A.浆细胞 B.CTL C.B细胞 D.NK细胞 E.肥大细胞

8.MHC-11类分子分布在(A) A.树突状细胞表面 B.T淋巴细胞表面 C.天然杀伤细胞表面 D.肥大细胞表面 E.中性粒细胞表面

第5单元 免疫球蛋白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11年约考过7题。应重点掌握:①抗体的基本概念,应明确抗体的产生及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区分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②免疫球蛋白轻链、重链,辅助的结构,以及蛋白酶水解片段等;③Ig的类别划分依据。应熟悉:①分泌型IgA、lgE、IgM的特性;②各种抗体的优点和缺点,能够明确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的差异。其他内容适当了解即可。

考点串讲

一、基本概念

(一)免疫球蛋白(Lg)

1.血清电泳法主要位于γ区。

2.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3.分泌型(存在血液及组织液中)和膜型(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二)抗体(Ab)

1.介导体液免疫反应的重要效应分子。

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分泌(2003)。 3.糖蛋白。

4.与抗原特异性的结合。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及其编码基因

1.结构 四肽链分子组成,肽链间有数量不等的链间二硫键。 2.Ig单体 Y字型结构,为免疫球蛋白的基本单位。 3.重链和轻链

(1)重链:组成免疫球蛋白分子分子量较大(50~75kD)的多肽链,恒定区具有不同的抗原性,据此分为IgM(μ)、IgD(δ)、IgG(γ)、IgA(α)、和IgE(ε)五个种型。 (2)轻链:分子量较小(25kD),分为K链和λ链(2002)。 4.可变区与恒定区

(1)可变区:VH(重链可变区)和VL(轻链可变区),各有三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 顺序高度可变(CDR,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

(2)恒定区:CH(重链C区)和CL(轻链C区),同一种属个体产生的同一类别Ig,C 区免疫原性相同,均含γ链,故第二抗体均能与之结合。 5.铰链区 含丰富脯氨酸、易伸展弯曲。

6.结构域 轻链或重链折叠的球性结构域,具有β片层的二级结构,折叠为“β桶状”或“β三明治”(免疫球蛋白折叠),有其相应功能。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1.IgV区 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CDR部位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不同的多聚体结合抗原表位数目(抗原结合价)不同。

2.IgC区 V区结合抗原后,借助C区的作用,发挥免疫效应。

(1)激活补体:IgGl~3和IgM,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IgA、IgE和IgG4本身难于激活补体,但形成聚合物后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系统,IgD不能激活补体(2002)。 (2)结合Fc受体:IgG、IgE,产生调理作用(19G Fc段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上IgG Fc受体结合)、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体Fc段结合NK细胞)、介导I型超敏反应(IgE的Fc段同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

(3)穿过胎盘和黏膜:IgG结合胎盘滋养细胞表达的FcRn穿过胎盘,对新生儿的被动免疫具有重要意义;分泌型IgA在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形成局部黏膜免疫。 (三)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

1.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作用于两条重链的近N端,裂解为两个完全相同的Fab段(抗原结合片段)和一个Fc段(2002)。

2.胃蛋白酶水解片段:作用于近C端,获得一个F(ab’)2片段和一些小片段pFc’,F(ab ′)2,保留结合抗原的生物学活性,同时避免Fc段的免疫原性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广泛用作生物制品。 (四)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1.J链 富含半胱氨酸,浆细胞合成,凝单体Ig分子连接为多聚体(2007)。

2.分泌片 分泌型IgA分子上的辅助成分,黏膜上皮细胞合成,非共价结合于IgA二聚体上,介导IgA的跨黏膜转运(2007)。 三、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一)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

1.类 根据Ig重链C区的抗原表位不同划分(2001),分为IgM(μ)、IgD(δ)、IgG(γ) IgA(α)和IgE(ε)五个种型。

2.亚类 根据重链抗原性及二硫键数目和位置的不同分,分为IgGl~4、IgAl、IgA2。 3.型 根据Ig轻链C区抗原表位划分为K和λ两型。

4.亚型 同一免疫球蛋白根据轻链C区N端氨基酸排列的差异划分。 (二)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异型

1.同种型种属型标志,同种抗体分子中的抗原表位,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存在于IgC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区。

2.同种异型 个体型标志,存在于同种但不同个体中的免疫原性,存在IgC区和V区。

3.独特型 同一种属、同一个体来源,由CDR区决定,每个免疫球蛋白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三)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抗独特型、独特型网络 1.独特型 见前述。

2.抗独特型 抗体作为抗原在体内诱发的抗抗体,针对抗体分子上的独特型,故称抗独特型抗体,针对V区的支架部分(α型)和抗原结合部位(β型),后者结构与抗原表位相似,称为体内的抗原内影像,可竞争结合Abl。

3.独特型网络 由抗抗体及其所涛发的抗抗抗体等构成,作为负反馈调节因素,对Abl的分泌起抑制作用。

四、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一)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 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 (二)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 1.激活补体

2.结合Fc受体 产生调理作用(IgG Fc段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上IgG Fc受体结合),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体Fc段结合NK细胞),介导I型超敏反应(IgE的Fc段同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

3.穿过胎盘和黏膜 IgG结合胎盘滋养细胞表达的FcRn穿过胎盘,对新生儿的被动免疫具有重要意义;分泌型IgA在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形成局部黏膜免疫。 五、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一)IgG的特性和功能 1.特性

(1)是血清和细胞外液含量最高的Ig,占75%~80%。 (2)四个Ⅱ类:IgGl、IgG2、IgG3、IgG4。 (3)半衰期20~23d。

(4)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妨碴,高亲和力,分布广,是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 2.功能

(1)新生儿抗感染免疫:IgGl、IgG2、IgG3可穿过胎盘屏障。 (2)活化补体:IgGl、IgG2、IgG3的CH2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

(3)调理作用和ADCc作用:IgG的CH2与巨噬细胞、NK细胞的Fc受体结合。

(4)用于免疫诊断:IgGl、IgG2、IgG34通过Fc段和葡萄球菌蛋白A结合,借此纯化抗体。 (5)某些自身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核抗体,及Ⅱ、Ⅲ型超敏反应的抗体属IgG。 (二)IgM的特性和功能 1.特性

(1)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占血清免疫球蛋白5%~l0%。 (2)单体IgM:以膜结合型(mIgM)表达于B细胞表面,构成BCR。

(3)分泌型IgM: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称巨球蛋白,不能通过血管壁,存在血液中,具很强的抗原结合能力,比IgG更易激活补体。 (4)天然血型抗体为IgM (2006)。 2.功能

(1)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是抗感染免疫的“先头兵”。 (2)活化补体。

(3)提示近期感染,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4)mIgM为未成熟B细胞的标志。 (三)IgA的特性和功能

1.分为两型,即血清型(单体),分泌型(二聚体,由J链连接)。

2.sIgA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类别(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参与黏膜局部免疫(2007)。

3.母亲初乳中的sIgA是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蛋白。 (四)IgE的特性和功能

1.IgE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 2.由黏膜下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分泌。 3.糖含量l2%。

4.亲细胞性,引起l型超敏反应,l型的CH2和CH3结构域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FceRI结合所致(2004、2007)。 5.宿主抗寄生虫免疫。 (五)IgD的特性和功能

1.正常人血清浓度很低,个体发育任何时候均可产生。 2.较长的铰链区,易被蛋白酶水解。

3.分为血清型、膜结合型(mIgD,构成BCR)两型。

4.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成熟B细胞表达mIgD,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活化的B细胞或记忆B细胞表面mlgD逐渐消失。 六、抗体的制备 (一)多克隆抗体

1.天然抗原分子具有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激活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免疫球蛋白。 2.针对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

3.通过动物免疫血清、恢复期病人血清或免疫接种人群途径获得。 (二)单克隆抗体

1.针对单一表位的抗体。

2.杂交细胞系(杂交瘤)合成和分泌。

3.抗体有结构均一、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血清交叉反应少或无、制备成本低的优点。 4.缺点为鼠源性对人具有较强免疫原性。 (三)人源化抗体

1.均一性强、特异性强,可工业化生产。 2.亲和力弱,效价不高。

历年经典试题

1.分泌抗体的是(E) A.NK细胞 B.B细胞 C.肥大细胞

D.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E.浆细胞

2.关于Ig的描述,正确的是(A) A.具有抗原性

B.IgD构成的免疫复合物可通过Clq激活补体 C.IgM中含分泌片

D.Ig有k和λ两类重链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E.可被胃蛋白酶水解成Fab和Fc段 3.有关抗体分子,错误的是(D) A.由重链和轻链组成 B.含可变区和恒定区 C.可中和病原微生物 D.均有J链

E.有膜结合型和分泌型

4.免疫球蛋白余类的主要依据是(B) A.L链 B.H链

C.二硫键数目 D.单体数 E.分子量大小

5.天然血型抗体是(B) A.IgA B.IgM C.IgG D.IgE E.IgD

6.具有亲细胞作用的抗体是(C) A.IgM B.IgD C.IgE D.IgG E.IgA

(7~8题共用备选答案) A.IgG

B.IgA(分泌型) C.IgM D.IgD E.IgE

7.黏膜局部抗感染作用的抗体是(B) 8.引起I型变态反应的反应素抗体是(E)

第6单元 补体系统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11年约考过l3题。考生应重点掌握:①补体系统的激活,主要集中在补体各个激活途径的激活物、各途径的转化酶上,尤其注意区分替代途径和经典途径各种参与成分及转化酶之间的差异。②膜攻击复合物及其生物学效应和补体片段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是调理作用、致炎症作用。其他内容适当了解即可。

考点串讲

一、基本概念

(一)补体系统的概念

1.新鲜血清中的不耐热成分。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2.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

3.参与机体抗微生物防御反应、免疫调节、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 1.补体的固有成分

(1)经典激活途径:Clq、Clr、Cls、C4、C2。 (2)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MBL、MASP。 (3)旁路激活途径:B因子、D因子。

(4)共同末端通路:C3、C5、C6、C7、C8和C9。

2.补体调节蛋白 备解素、Cl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等。 3.补体受体 CRl-CR5、C3aR、C5aR、ClqR等。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

(一)经典(传统)激活途径 1.激活物和激活条件

(1)免疫复合物(Ic)为主要激活物。

(2)激活条件:IgM的CH3区或某些IgG亚类的CH2区,同时与两个以上Ig分子的Fc段 结合,抗体与抗原或细胞表面结合后Fc段发生构象改变才能促发补体激活。 2.固有成分及激活顺序

(1)识别阶段:补体Cl同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的Fc段补体结合部位结合,称为补体激活的启动或识别。

(2)活化阶段:活化的Cls依次裂解C4、C2,形成C4b2b(C3转化酶),裂解C3,形成 C4b2b3b(C5转化酶)_(2000、2005)。 3.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1)MAC的组装:C5转化酶裂解C5形成C5b,依次同C6、C7结合→C5b67复合物(插入细胞膜脂质双层中)→C5b678(固定于细胞表面)→C5b~9(MAC,具打孔效应,溶解细胞)。

(2)MAC的效应机制:在细胞膜上形成小孔,可溶性分子、离子及水分子自由透过细胞膜,蛋白类分子则难以逸出,细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二)旁路(替代)激活途径

不经Cl、C4、C2途径,由C3、B因子、D因子参与。

1.激活物 某些革兰阴性细菌的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的IgA和燃等(2004、 2010)。

2.启动的关键分子 C3。 3.启动和活化的阶段

(1)C3b同B因子结合,D因子裂解8因子,形成C3bBb(C3转化酶)(2000、2005),进一步裂解C3,放大反应。

(2)C3bBb3b(C5 转化酶)形成,裂解C5。 (3)其后反应过程同经典途径。

(三)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径

1.激活物 急性期蛋白(MBL、CRP)和病原体的结合物(2006)。 2.识别 MBL结构同Clq相似,与病原微生物的糖类配体结合,激活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 3.活化阶段 ①MASPl直接切割C3,形成C3转化酶。②MASP2水解C4和C2,形成C3转化酶。③其后的反应过程同经典途径。 三、补体激活的调节 (一)补体的自身调控

中间产物的不稳定性:为级联反应的重要自限因素。 (二)补体调节因子的调控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1.经典途径的调节 (1)C1抑制分子。

(2)C3转化酶形成的抑制:C4结合蛋白、I因子、膜辅助蛋白、衰变加速因子。 2.旁路途径的调节

(1)抑制C3转化酶的组装:H因子、CRI和衰变加速因子。 (2)抑制C3转化酶的形成:I因子、MCP、CRI等。 (3)促进已形成的C3转化酶解离:CRI和DAF。 (4)对旁路途径的正调节:备解素。

3.MAC形成的调节 同源限制因子(HRF)、膜反应溶解抑制物(CD59)。 四、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一)膜攻击复合物介导的生物学作用

1.膜攻击复合物(MAC) 补体活化的终末产物(C5b6789)(2007)。 2.生物学作用 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2002、2005)。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

1.调理作用 C3b、C4b、iC3b为重要的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2001)。

2.致炎症作用 C3a、C4a和C5a等,作用于肥大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一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参与炎症反应。

3.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清除免疫复合物(C3b)、清除凋亡细胞(Clq、C3b和iC3b等)。 4.参与适应性免疫

(1于面丽诱导:促进APC对抗原的处理与递呈(C3)、B细胞的活化(C3d)、T细胞的活化(补体调节蛋白CD55、CD46、CD59)。

(2)参与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3)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C3b可增强杀伤细胞的ADCC作用。 (4)参与免疫记忆。

历年经典试题

1.参与替代途径激活补体的物质是(D) A.IgG B.IgM C.IgD D.LPS E.MBL

2.可激活补体的是(D) A.KIR B.KAR C.TCR D.MBL E.CEA

3.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的免疫球蛋白是(C) A.IgGl B.IgG2 C.IgA D.IgM E.IgD

4.具有调理吞噬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B)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A.C2b B.C3b C.C5b D.C2a E.C4a

5.补体膜攻击复合物是(C) A.C3b B.C5b C.C5b6789 D.C5b678 E.C5b67

6.补体系统在激活后可以(C) A.诱导免疫耐受 B.抑制超敏反应 c.裂解细菌

D.启动抗体的类别转换 E.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 (7~9题共用备选答案) A.C4b2b3b B.C3bnBb C.C3bBb D.C4b2b

E.C5、6、7、8、9n

7.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是(D) 8.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是(A) 9.旁路途径C3转化酶是(C)

第7单元 细胞因子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10年约考过9题。应重点掌握:①细胞因子的分类及大致的作用,尤其是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②细胞因子的分泌,即细胞因子(IL-2、TNF-α、IL-4、IFN-γ、G-CSF等)分别是由什么细胞分泌的,及其大致的生物学效应:③细胞因子对免疫系统的调节;④掌握细胞因子在纤维化和免疫缺陷病继发传染性疾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其他内容适当了解即可。应了解:①细胞因子的概念;②细胞因子的受体种类和细胞因子网络的概念。

考点串讲

一、基本概念

细胞因子:①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②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 (一)白细胞介素

1.原指由白细胞产生,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其他细胞亦可产生。 2.目前已发现29种,分别命名为IL-1~IL-29。 (二)干扰素

1.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2.α、β、γ三种类型。 (三)肿瘤坏死因子

能使肿瘤发生出血性坏死的物质,目前至少有18个成员。 (四)集落刺激因子

1.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在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2.有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红细胞生成素(EPO)、干细胞生长因子(SCF)、血小板生成素(TPO)等。 (五)生长因子

1.刺激细胞生长的作用。

2.转化生长因子(TGF—β)、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等。 (六)趋化因子

1.募集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进入感染部位。 2.四个亚家族,包括CC、CXC、C、CX3C。 三、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一)理化特征

小分子蛋白质,10~25kD。 (二)产生和分泌特点

1.由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物活化的细胞分泌

(1)IL-1: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分泌(2001),具有致热作用,能激活T细胞和巨噬细胞。 (2)IL-2:活化的T细胞分泌(2000、2001、2003、2005),促进T细胞增殖。 (3)IL-4:活化的T细胞、肥大细胞分泌,参与8细胞活化、增殖及Ig的产生,IgE类别转换(2010),抑制Th-1细胞。

(4)IL-10:活化T细胞、巨噬细胞分泌(2001),抑制巨噬细胞功能。

(5)IFN-α:淋巴细胞、单核一巨噬细胞分泌,抗病毒、免疫调节,促进MHC l类分子和Ⅱ类分子表达。

(6)IFN-β:成纤维细胞分泌,作用同IFN-α。

(7)IFN-γ:活化T细胞、NK细胞分泌,激活巨噬细胞、抗病毒感染(2010),促进MHC分子表达和抗原递呈,抑制Th2细胞。

(8)TNF-α: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NK细胞分泌,介导局部炎症、杀伤或抑制肿瘤(2003),激活内皮细胞。

(9)G-CSF:成纤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分泌,可刺激中性粒细胞的发育和分化(2010)。 2.旁分泌、自分泌、内分泌

(三)细胞因子受体的种类及特点(根据其结构和信号转导途径划分) 1.I型细胞因子受体

(1)包括IL-2、IL-3、IL-4、IL-5、IL-7、IL-9、IL-13、IL-15、GM-CSF和EP0的受体。 (2)多数属亚单位受体,有细胞因子结合亚单位和信号转导亚单位。 2.Ⅱ型细胞因子受体

(1)包括IFN-α、IFN-β、IFN-γ,和IL-10的受体。 (2)同源二聚体。

3.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 包括TNF受体、神经生长因子受体、CD40分子和Fas分子等。 4.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G-蛋白偶联受体,为7次跨膜蛋白,和相应配体结合经偶联GTP结合蛋白发挥生物学效应。 (四)细胞因子网络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众多的细胞因子所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 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1.调节固有免疫应答

(1)激活血管内皮细胞(IL-1),促进免疫效应细胞进入感染部位,活化淋巴细胞。 (2)增加血管通透性(TNFa),促进IgG、补体、效应细胞进入感染部位。 (3)趋化中性粒细胞和T细胞进入感染部位(IL-8)。

(4)促进自然杀伤细胞增殖(IL-15),活化自然杀伤细胞(IL-12)。

(5)促进病毒感染的细胞及邻近未感染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酶(IFN-α/β)。 (6)激活自然杀伤细胞(IFN-α、IFN-β)。

(7)刺激受病毒感染细胞高表达MHC-I类分子(IFN-γ)。 2.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

(1)刺激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①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生(IL-2、IL-15)。②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生(IL-6、IL-13)。

(2)刺激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①IL-12促进未致敏CD4+T细胞分化为Thl细胞。②IL-4促进未致敏CD4+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

(3)调节B细胞的类别转换:①IL-4刺激B细胞产生IgE。②TGF-B刺激B细胞产生IgA。

3.刺激造血细胞生成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红细胞生成素(EPO)、干细胞生长因子(SCF)、血小板生成素(TPO)等控制血液细胞的生成和转化。

4.细胞毒效应 IFN-γ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增加有核细胞MHC l类分子的表达,杀灭感染胞内寄生物的细胞,IL-2亦刺激CTL的增殖和分化。

5.促进损伤修复 IL-8在内的多种CXC趋化性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对损伤修复有重要意义。 五、细胞因子与疾病

1.纤维化 TGF-β等细胞因子可促进上皮细胞转化为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等基质,导致纤维化。 2.传染性疾病 细胞因子γ链基因突变(2007)是X性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原因之一,IL-2、IL-4、IL-7、IL-9、IL-15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严重障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出现缺陷,易发生感染性疾病。

历年经典试题

1.产生IL一2的细胞是(C) A.巨噬细胞 B.肥大细胞 C.T淋巴细胞 D.B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2.关于IL一2的生物学效应,错误的是(D) A.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作用 B.促进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分化 C.增强NK细胞.单核细胞的杀伤活性 D.抑制Thl细胞分泌IFN-r E.诱导LAK细胞形成

3.能杀伤细胞的细胞因子是(B) A.IL-2 B.TNF-α C.干扰素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D.IL-4 E.IL-1

4.可促进IgE生成的细胞因子是(C) A.IL-2 B.IFN—r C.IL-6 D.G-CSF E.IL-10

5.IL-2受体γ链基因突变的个体可发生细胞功能缺陷的是(B) A.NK细胞 B.T淋巴细胞 C.树突状细胞 D.巨噬细胞 E.中性粒细胞

第8单元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11年约考过2题。题量较小。重点掌握人CD分组,其中T、B细胞的CD分子表达为重点。熟悉在T细胞、B细胞活化过程中参与信号转导及提供辅助刺激的CD分子;黏附分子的大体分类、及其功能。其他内容适当了解即可。

考点串讲

一、白细胞分化抗原 (一)分化群(CD)概念

1.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1)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2)分布于白细胞、红系和巨核细胞/血小板系及非造血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

(3)以跨膜的蛋白或糖蛋白为主,含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

(4)可分为不同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细胞因子受体家族、C型凝集素超家族、整合素家族、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

2.CD的概念 单克隆抗体鉴定的方法,不同实验室来源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均鉴定明确者,统称为CD。 (1)T细胞:CD2、CD3、CD4、CD5、CD8等。

(2)B细胞:CDl9、CD20、CD21、CD40、CD79a(Igα)、CD79b(Igβ)、CD80、CD86。 (3)NK细胞:CDl6、CD56、CD94、CDl58、CDl61(2000)。 (二)参与T细胞黏附、活化的CD分子

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信号:

T细胞/APC识别时提供协同刺激信号的黏附分子CD4/MHCⅡ类分子、CD8/MHCl类分子、CD28/CD80或CD86、CD2/CD58、LFA-1/ICAM-1等。 (三)参与B细胞黏附、活化的CD分子

1.B细胞以BCR识别抗原,由CD79a(Igα)、CD79b(Igβ)传导第一信号,加工后表达为抗原肽-MHC Il类分子。

2.B细胞活化的辅助受体有CDl9/CD21(2010)、CD8I(TAPA-1)及CD225(Leu-13)等。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四)CD分子的应用

1.阐明发病机制 人类CD4为HIV的主要受体、CDl8基因缺陷导致白细胞黏附缺陷症。 2.疾病的诊断 HIV患者外周血CD4/CD8比例异常。

3.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CD3、CD25等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防治移植排斥反应。 二、黏附分子 (一)种类

根据结构特点可分为如下几类。

1.整合素家族 介导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使细胞附着形成整体。

2.选择素家族 有L-选择素、P-选择素、E-选择素,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炎症发生、淋巴细胞归巢中发挥作用。 3.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4.黏蛋白样血管地址素 5.钙黏素家族 (二)共性

1.大部分已有CD编号。

2.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或细胞一基质.细胞间发生黏附。

3.参与细胞的识别、细胞活化和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 (三)功能

1.作为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信号。 2.介导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3.介导淋巴细胞归巢。

历年经典试题

1.关于免疫细胞和膜分子,错误的组合是(D) A.辅助性T细胞-CD4抗原阳性 B.单核吞噬细胞-MHCⅡ类抗原阳性 c.细胞毒性T细胞-CD8抗原阳性 D.NK细胞-CD4抗原阳性

E.人红细胞-MHC-I类抗原阴性

2.可作为B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分子的是(E) A.CD4 B.CDl9 C.CD21 D.CD28 E.CD40

第9单元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11年约考过3题。题量不大。考生需重点掌握: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概念;②HLA基因的编码产物及其遗传特性。应熟悉:①HLA-1类和Ⅱ类基因的结构,遗传特性(多基因性、多态性、单元型的概念、共显性遗传)以及基因的编码产物;②HLA—I类抗原主要需要掌握其结构以及功能,尤其是对CTL识别的限制作用;③HL—All类抗原主的结构、分布以及功能。其他内容适当了解即可。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考点串讲

一、基本概念

1.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①移植反应中,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异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②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①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基因。②在排斥中起主要作用,为移植物不相容的主要决定者。③结构上为基因复合体。④人类的MHC称为HLA(人类白细胞抗原)。 二、HLA复合体及其产物 1.HLA复合体的定位和结构

(1)HLA基因复合体定位在人第6染色体短臂6p21.31。

(2)HLA复合体共有224个基因座位,128个功能性基因,96个假基因。 2.HLA复合体的分类

(1)HLA-I类基因:集中在远离着丝点的一端,包括B、C、A三个座位。 (2)HLA-Ⅱ类基因:近着丝点一端,由DP、DQ和DR三个亚区组成。

3.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多基因性、多态性、单元型遗传、共显性遗传、连锁不平衡) (1)HLA复合体的多态性:群体概念,群体中不同个体的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的差别。 (2)HLA复合体的基因性:个体水平,同一个体中HLA基因座位的变化。

(3)连锁不平衡: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HLA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概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

(4)单元型遗传:染色体上HLA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作为整体遗传。 (5)共显性遗传:同一HLA基因座位上的两个等位基因均表达(2010)。 4.HLA编码的产物

(1)HLA—I类分子:仅编码I类分子异二聚体中的重链(α链),轻链为β2微球蛋白(2001)。编码基因位于15号染色体,为共显性遗传。

(2)HLA-Ⅱ类分子:编码分子量相近的α链和β链,形成DRα-DRβ、DQα-DQβ和DPα-DPpβ三种异二聚体。

三、HLA-1类抗原

1.结构 HLA-I类抗原是由α链(451(D)和β2-M(12kD)组成的异二聚体。 2.分布 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均有分布。

3.主要功能 识别和递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 作用。

四、HLA一Ⅱ类抗原

1.结构 HLA-Ⅱ类抗原是由α链(35kD)和β链(281(D)组成的异二聚体。 2.分布 APC、活化的T细胞表达。

3.主要功能 识别和递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2002)。 五、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1.HLA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 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受者间的组织相容性,HLA等位基因的匹配程度起关键作用。

2.HLA与输血反应的关系 HLA抗体可导致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3.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HLA是人体对疾病易感的主要免疫遗传学成分,如HLA-B27携带者对强直性脊柱炎易感,可作为疾病关联的原发成分。

4.HLA的生理学意义 HLA可作为个体性的遗传标志,用于法医学和亲子鉴定。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缺点:①稳定性较差,不易保存;②有毒力回复突变的可能(罕见),免疫缺陷者和孕妇一般不宜接种。

目前使用的减毒活疫苗有:卡介苗、麻疹活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3)类毒素 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的甲醛处理制成。毒性减弱或消失,但保存免疫原性,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针对外毒素的抗体,即抗毒素。

表18—2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比较 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

制剂活性 灭活病原体,强毒 减毒活病原体,毒性弱或无毒 接种剂量 多 少 接种次数 2~3次 1次 接种后反应 较大 较少

保存 容易 保存条件高 有效期 1年 4℃下数周

免疫效果 较差,几个月 较好,3~5年 2.人工被动免疫

(1)抗毒素:是用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多选择健康马匹。使用时注意可能会发生l型超敏反应。 目前使用的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等。

(2)人免疫球蛋白制剂:是从大量混合血浆或胎盘血中分离制成的免疫球蛋白浓缩剂。肌内注射剂:预防甲型肝炎、丙型肝炎、麻疹、脊髓灰质炎等。静脉注射: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预防特定病原微生物感染,如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3)细胞因子与单克隆抗体:可望成为肿瘤、艾滋病等的有效治疗手段。 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见表l8.3。

表18—3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比较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接种制剂 抗原 抗体

产生免疫力时间 2~3周,较慢 快,输入就起效 免疫力维持时间 长,数月至数年 短,仅2~3周 用途 预防 治疗、紧急预防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历年经典试题

1.HLA复合体基因不编码(B) A.HLA-I类分子的重链(0链) B.HLA-I类分子的轻链(β2m) C.HLA-Il类分子的0链 D.HLA-Ⅱ类分子的P链 E.B因子

2.一位HLA-A基因位点是纯合,其他HLA-1类基因位点是杂合的患者,采用该患者的肌肉细胞HLA—I类分子的血清学分型。请预测该患者的肌肉细胞最多可能表达的HLA-I类分子有(D)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E.5种

3. 关于HLA-Ⅱ类抗原分子正确的是(B) A. 由α链和β2m链组成 B.呈递外源性抗原

C.分布在所有有核细胞的表面 D.由HLAA、B、C等基因编码 E.可与CD8分子结合

第10单元 免疫应答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11年约考过6题。重点掌握:①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部位;②固有免疫应答的概念、熟悉其组成;③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④体液免疫应答的特点,尤其是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之间的差异;⑤T细胞的免疫应答,掌握T细胞的双信号识别和激活、三种T细胞的免疫效应功能。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和分类,TD抗原和Tl抗原对B细胞的激活适当了解。

考点串讲

一、基本概念

1.免疫应答 当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并表现出一定效应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

2.免疫应答的类型 免疫应答可被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后者又分为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3.免疫应答的过程

可分为如下阶段:识别、活化、效应阶段(2001)。

(1)识别阶段:免疫细胞(抗原递呈细胞)识别抗原的阶段,为免疫应答的开始时期。 抗原进入机体后在进入部位为APC捕获,递呈给附近的淋巴细胞。

(2)活化阶段:接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的时期,T细胞、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协同刺激或辅助因子)。接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迁移到附近的淋巴组织(淋巴结等),并增殖、分化、产生效应分子(2002、2006)。

(3)效应阶段:免疫效应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将抗原灭活并从体内清除。 二、固有免疫应答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1.概念

(1)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2)机体在种系发生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天然免疫防御功能。 (3)构成机体抵御病原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2.固有免疫识别

(1)固有免疫细胞经其细胞表面受体,识别病原体表面的模式分子而活化。

(2)模式识别受体。膜型PRR,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G菌的脂多糖、G+菌的肽聚糖和脂磷壁酸等)。

(3)Toll样受体介导信号转导。 3.组成

(1)组织屏障:皮肤、黏膜及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血.脑屏障,血.胎盘屏障。 (2)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γδT细胞、NKT细胞、Bl细胞等。 (3)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防御素、溶菌酶等。 4.效应

(1)吞噬细胞的效应:①抗感染早期清除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吞噬杀菌效应。②氧依赖/氧非依赖杀菌系统和多种蛋白酶水解作用。③兼具吞噬杀菌和抗原递呈功能。④活化后具有杀瘤效应。⑤释放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2003)。 (2)自然杀伤细胞的效应:①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病毒或胞内寄生菌感染的靶细胞。②通过ADCC效应定向杀伤IgG特异性结合的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③可分泌IFN-γ、IL-12和TNF等调节免疫。 (3)γδT细胞的效应:皮肤黏膜局部抗病毒感染,活化后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4)补体系统的效应:溶解细菌或病毒、引起炎症反应、免疫调理和免疫黏附作用。

(5)细胞因子:诱导产生抗病毒作用(IFN-α/β、IFN-γ)、诱导和促进炎症反应(IL-1、IL-6、TNF-α、CRP等)、增强抗肿瘤作用(IFN-γ、GM-CSF)。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

1.概念 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2.分类 主要根据参加免疫应答的细胞不同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两种类型。 3.特点

(1)可识别“自身”和“非己”:对自身组织不应答。 (2)特异性应答:免疫应答只针对特异性的抗原进行。

(3)具有免疫记忆性:产生免疫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由免疫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再次产生应答。

四、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BCR识别TD抗原(胸腺依赖抗原,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抗原均属此类),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2)Th细胞向B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Th细胞的CD40L同B细胞上的CD40相互作用。 (3)B细胞在淋巴中心克隆性扩增、分化,并最后发育成浆细胞产生抗体。 2.Tl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高浓度的Tl抗原(细菌多糖、多聚蛋白质及脂多糖等)可直接与B细胞结合,多克隆诱导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无需T细胞的辅助。 3.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1)初次应答:初次接受抗原刺激时,机体发生初次应答,根据抗体的产生分为潜伏期、对数期、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平台期和下降期,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M。

(2)再次应答: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免疫应答。①潜伏期短: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②抗体浓度增加快。③到达平台期快,平台高,时间长。④下降期持久。⑤较少量的抗原刺激即可诱发二次应答。⑥二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2007),抗体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T细胞活化的双识别、双信号

(1)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树突状细胞表达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同TCR结合(2003、2007),CD3和辅助受体(CD4或CD8)分子胞浆区尾部聚集,激活酪氨酸激酶,促使CD3胞浆区ITAM中酪氨酸磷酸化,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2)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2007):CD28/B7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专职的抗原递呈细胞高表达共刺激分子。

2.Thl细胞的效应

(1)Thl细胞对巨噬细胞的作用(2007):①激活巨噬细胞Thl细胞通过诱生IFN一γ等巨噬细胞活化因子,Thl细胞表面CD40L和巨噬细胞表面CD40结合。②诱生并募集巨噬细胞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新的巨噬细胞(Thl细胞产生IL-3和GM-CSF),促进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黏附穿越血管内皮募集至感染灶(TNF—α、LTα、MCP-1等)。③结合巨噬细胞所递呈的特异性抗原,诱导巨噬细胞激活。

(2)Thl对淋巴细胞的作用(2007):促进Thl细胞、CTL细胞的增殖(IL-2等),辅助B细胞的作用。 (3)Thl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通过产生淋巴毒素和TNF-α活化中性粒细胞。 3.Th2细胞的效应

(1)辅助体液免疫应答:通过产生IL-4、IL-5、IL.10、IL-13等协助、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及抗体的产生。

(2)参与超敏炎症反应:通过细胞因子激活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4.CTL的细胞毒效应

(1)效-靶细胞结合:CTL高表达黏附分子,有效结合表达相应受体的靶细胞,选择性杀伤所结合的靶细胞,不影响正常细胞。

(2)CTL的极化:CTL识别靶细胞表面抗原肽.MHC l类分子后,CTL内部发生改变(细胞 骨架重排等),非特异性效应分子集中作用于靶细胞。

(3)致死性攻击:①穿孔素/颗粒酶途径。②Fas/FasL途径:CTL表达的膜FasL同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

历年经典试题

1.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A) A.识别、活化、效应三个阶段 B.识别、活化、排斥三个阶段 C.识别、活化、反应三个阶段 D.识别、活化、增殖三个阶段 E.识别、活化、应答三个阶段

2.机体受外源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是(B) A.骨髓 B.淋巴结 C.胸腺 D.腔上囊 E.外周血

3.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巨噬细胞(C) A.产生抗体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B.表达TCR

C.产生细胞因子 D.表达CD3分子 E.发生基因重排

4.再次注射疫苗刺激产生的抗体主要是(D) A.IgD B.IgA C.IgE D.IgG E.IgM

5.受MHC限制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发生在(E) A.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 B.肥大细胞与T淋巴细胞 C.中性粒细胞与B淋巴细胞 D.NK细胞与病毒感染细胞 E.T淋巴细胞与树突状细胞 6.关于T细胞,错误的是(c) A.活化需要双信号 B.作用受MHC限制 C.可直接识别外源抗原 D.可产生细胞因子 E.对B细胞有辅助作用

第11单元 黏膜免疫系统

重点提示

本单元不常考。重点掌握分泌型IgA为其中发挥主要免疫效应的分子。适当了解黏膜免疫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概念及膜免疫系统的细胞。

考点串讲

一、基本概念 1.黏膜免疫

(1)黏膜系统为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

(2)主要指分布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和外分泌腺等黏膜组织内的淋巴组织及免疫活性细胞共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免疫应答网络。 2.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1)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 (2)发生局部特异性应答的部位。 二、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 1.细胞

(1)M细胞 肠集合淋巴小结处的派氏集合淋巴滤泡内,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

++

(2)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 40%为胸腺依赖性(αβT细胞),60%为胸腺非依赖性(γδT细胞)。 2.分子 分泌型IgA为主要的发挥免疫效应的分子。 三、黏膜免疫的功能 1.诱导免疫耐受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2.抗感染

(1)为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一层抗感染免疫屏障。 (2)分泌型IgA为黏膜局部抗感染的主要机制。

第12单元 免疫耐受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11年约考过4题。重点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机制、维持和终止。适当了解免疫耐受的分类。

考点串讲

一、基本概念 (一)免疫耐受

1. 在抗原刺激下,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B细胞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不能执行正免疫效应的现象(2001)。

2.具有免疫特异性,只对特异抗原不应答。 (二)中枢免疫耐受

史蕉壹夔嬷巨憋胎期及出生后T细胞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三)外周免疫耐受

外周免疫耐受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在遇到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时,不产生正免疫应答。 (四)克隆缺失与克隆无能

1.外周耐受中,自身应答细胞常以克隆无能或克隆不活化状态存在。

2.不成熟树突状细胞提呈自身抗原提供第一信号,但没有充分表达B7和MHC Il类分子,不能产生第二信号,淋巴细胞不能充分活化,呈克隆无能状态。 二、免疫耐受的形成

(一)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1.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1)抗原剂量:低带耐受和高带耐受。

(2)抗原类型:蛋白单体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处理,不能通过APC提呈活化T细胞(2007)。 (3)抗原免疫途径:口服抗原导致局部产生分泌型IgA,全身则为免疫耐受。

(4)抗原表位特点:耐受原表位,天然鸡卵溶菌酶可激活Ts细胞,抑制Th细胞,致免疫耐受。

2.抗原变异与免疫耐受 易发生变异的病原体抗原,模拟抗原,结合T细胞和B细胞的表达受体,但不能产生使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如HIV病毒感染。 (二)形成免疫耐受的机制

1.中枢耐受的机制 阴性选择和克隆消除。

(1)胸腺微环境中,TCR高亲和力结合表达自身抗原肽一MHC分子复合物的T细胞,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致克隆消除。

(2)在骨髓及末梢中与自身抗原呈高亲和力结合的B细胞,亦被克隆消除。 2.外周耐受的机制

(1)克隆清除及免疫忽视:组织中自身抗原浓度过高或过低者,致对自身抗原具有高亲和力的T细胞克隆清除或免疫忽视。 (2)克隆无能或不活化。

(3)免疫调节(抑制)细胞的作用。 (4)细胞因子的作用。

(5)信号转导障碍与免疫耐受:T细胞核B细胞的活化受到负信号分子的反馈调控,如负调控分子缺陷或不足,则破坏免疫耐受。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三)免疫耐受的维持与终止

1.影响免疫耐受持续时间的因素 (1)抗原的持续存在。

(2)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未成熟状态时,如婴儿、幼年期,经特殊处理所诱导的免疫耐受性维持时间长(2002)。

2.免疫耐受的终止

(1)自发终止:已建立了耐受性的个体如无抗原的再度刺激,免疫耐受性随着体内抗原被清除而自行消退,重新出现对特异抗原的免疫应答,此即为免疫耐受性的自发终止。

(2)特异终止:使用各种模拟抗原物质,特异地破坏已建立的耐受性(2000)。 三、免疫耐受与临床 (一)建立免疫耐受

1.口服免疫原,建立全身免疫耐受。

2.静脉注射单体抗原,建立全身免疫耐受。 3.移植骨髓及胸腺,建立或恢复免疫耐受。 4.脱敏治疗,防治IgE型抗体的产生。 5.防止感染。

6.诱导产生具有特异拮抗作用的调节性T细胞,抑制效应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攻击。 7.自身抗原肽拮抗药的使用。 (二)打破免疫耐受

恢复对慢性感染及肿瘤的免疫应答。

1.免疫原及免疫相关分子用于恢复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基因克隆TSA/TAA,产生足量重组蛋白作为肿瘤多肽疫苗;提高肿瘤细胞MHC分子及B7分子的表达)。

2.细胞因子及其抗体的应用 IFN-γ诱导巨噬细胞和APC上调MHC Il类分子,抗原处理能力增强。 3.多重抗感染 防止病原体产生抗原拮抗分子。

历年经典试题

1.一存活多年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接受者的体内虽有供体Ⅲ人抗原表达,却未发生明显的排斥反应,其原因可能是(D)

A.受者的免疫细胞功能活跃 B.移植物的免疫细胞功能活跃 C.移植物已失去了免疫原性 D.受者对移植物发生了免疫耐受 E.移植物对受者发生了免疫耐受 2.关于免疫耐受,错误的是(C)

A.多次注射耐受原可延长免疫耐受状态 B.静脉注射抗原易诱导免疫耐受 C.聚合的蛋白抗原易诱导免疫耐受 D.遗传背景与免疫耐受相关

E.克隆清除是形成免疫耐受的机制之一

3.人工诱导的对DNP—BSA耐受的家兔,若想使该家兔产生DNP抗体,需注射的物质是(A) A.DNP0-HAS B.DNP-BSA C.BSA D.HAS E.OAll-2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4.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最佳时期是(D) A.成年期 B.幼年期 C.老年期 D.胚胎期 E.青年期

第13单元 抗感染免疫

重点提示

本单元不常考。适当了解。

考点串讲

一、概述

1.抗感染免疫 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及其有害产物,以维持生理稳定的功能。

2.抗感染能力的强弱,与遗传因素、年龄、机体的营养状态等有关,主要决定于机体的免疫功能。 二、效应机制

(一)对细胞外病原体

1.吞噬细胞介导的吞噬细菌作用

(1)趋化和募集:趋化因子等使吞噬细胞聚集在病原体入侵部位。

(2)接触和调理:体液中的补体(C3b)和抗体(IgG)与病原菌特异性结合或非特异性黏附其上,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效应。

(3)吞噬病原体、脱颗粒释放溶酶体内溶物。 (4)杀伤和消化病原体。 2.体液免疫因素

(1)补体系统:黏附于细菌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经典途径的补体系统或G一菌胞壁成分激活替代途径补体成分,膜攻击复合物使细菌溶解破坏。

(2)溶菌酶:直接裂解G+细菌,在特异性抗体参与下使G细菌发生裂解。

(3)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中和细菌的外毒素、抑制细菌黏附、对细菌的调理吞噬。 (二)对细胞内病原体 主要依赖细胞免疫。

1.细胞毒T细胞 特异性杀伤被感染的靶细胞。

2.自然杀伤细胞 可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或通过IgG介导的ADCC效应受伤受感染靶细胞。 三、病原体的免疫逃逸机制

1.抗原性的变化 病原菌抗原表位系列频繁变异,影响CTL对抗原的识别。

2.持续性感染 病原体进入潜伏感染状态或维持低的复制,不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感染持续存在。

3.免疫抑制 病原体产生一些物质直接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起到免疫抑制的作用,或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

第14单元 超敏反应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11年约考过l0题。重点掌握:①超敏反应的分型。②Ⅰ、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③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其他内容适当了解。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考点串讲

一、基本概念 (一)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为某些抗原刺激时,机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致。

(二)超敏反应的分型

1.I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如花粉过敏。

2.Ⅱ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如输血引起的溶血性反应。 3.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如血清病、类风湿关节炎等。 4.IV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如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2007)。 二、l型超敏反应

(一)1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超敏反应发生快,消退快。

2.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无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3.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二)1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变应素和细胞 1.变应原

(1)药物或化学物质,如青霉素、磺胺、有机碘化合物等。

(2)吸入性变应原,如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真菌菌丝及孢子、动物皮毛等。 (3)食物变应原,如牛奶、鸡蛋、鱼虾等。

(4)某些酶类物质,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导致呼吸道过敏反应,枯草菌溶素引发支气管哮喘。 2.变应素IgE型抗体。 3.变应细胞

(1)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eRI,胞质中含嗜碱性颗粒,储存生物活性介质(肝素、白三烯、组胺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2)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毒性作用的颗粒蛋白和酶类物质(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等)、另一类介

质与肥大细胞相似、组胺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和LTs,抑制炎症反应)(2000)。 (三)1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

(1)变应原进入机体,选择性诱使变异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类抗体应答。

(2)IgE抗体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称为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2.激发阶段

(1)处于致敏状态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变应原特异性结合致敏的肥大细胞和致敏的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使细胞活化释放生物介质。

(2)预先形成储备的介质及作用:①组胺:刺激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增加黏膜腺体分泌。②激肽原酶:引起支气管痉挛,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向局部趋化。 (3)新合成的介质及作用:①LTs、PGD2,能强烈持久地收缩支气管平滑肌,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黏膜腺体分泌。②PAF,凝聚和活化血小板并释放组胺、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 (四)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全身性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 3.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 4.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特应性皮炎。 (五)1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1.查明变应原 避免与之接触。

2.脱敏治疗 异种血清脱敏治疗(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抗毒素血清)或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

3.药物治疗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阿司匹林、色甘酸钠、肾上腺素),生物活性介质拈抗药物(苯海拉明、扑尔敏等抗组胺药),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等)。 4.免疫新疗法 IL-12促使Th2型免疫应答向Thl型转换,下调IgE产生,重组可溶性IL-4受体结合IL-4,降低Th2细胞的活性,减少IgE的生成(2007)。 三、Ⅱ型超敏反应

(一)11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经典补体活化途径 IgG或IgM类抗体结合靶细胞表面抗原后,激活经典途径补体活化以及补体裂解产物的调理作用,溶解靶细胞。

2.吞噬或ADCC效应 IgG抗体结合靶细胞表面抗原,通过Fc段与效应细胞(NK细胞、巨堕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存在的Fc受体结合,调理吞噬和(或)ADCC作用,溶解破坏靶细胞(2001)。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输血反应 AB0血型不符的输血,受者血清中天然抗体。(IgM)结合毯煮红细胞表面抗原,引起溶血反应(2003、2006)。

2.新生儿溶血症 母子间Rh血型不符。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病毒(EBV等)使红细胞膜表面成分改变,刺激机体产生抗红细胞抗体所致。

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青霉素、磺胺等药物抗原表位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药物抗原表位特异性的抗体所致。

5.肺出血一肾炎综合征 针对基底膜抗原的自身抗体(IV型胶原)。 6.甲状腺功能亢进 抗甲状腺刺激素受体的自身抗体。 四、Ⅲ型超敏反应

1.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部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

(2)激活补体和效应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3)以充血性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mlus反应和类Anhus反应(2004)。

(2)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 五、Ⅳ型超敏反应

1.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抗原诱导的细胞性免疫应答。

(2)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作用,引起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2000、2010)。

(3)发生较慢,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

(4)与抗体和补体无关,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 有关。

2.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核菌肉芽肿。

(2)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油漆、农药、化妆品等引起的接触性皮炎。

历年经典试题

1.在1型超敏反应中具有重要负反馈调节作用的细胞是(C)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A.嗜中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吞噬细胞 E.肥大细胞

2.促进过敏性鼻炎发生的细胞因子是(C) A.IL-12 B.IL- 8 C.IL-4 D.IL-2 E.IL-1

3.Ⅱ型超敏反应(A) A.由IgG介导

B.属迟发型超敏反应 C.与NK细胞无关 D.与巨噬细胞无关 E.不破坏细胞

4.属于Ⅱ型超敏反应性的疾病是(B) A.过敏性休克 B.溶血

C.过敏性鼻炎 D.血清病 E.荨麻疹

5.属于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C) A.过敏性鼻炎 B.新生儿溶血 C.Arthus反应 D.接触性皮炎 E.支气管哮喘

6.介导Ⅳ型超敏反应的免疫细胞是(A) A.T细胞 B.B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中性粒细胞

7.关于Ⅵ型超敏反应的特征正确的是(c) A.由抗体介导 B.发生进展迅速 C.有单个细胞浸润 D.需激活补体

E.一般不引起炎性坏死 (8~10题共用备选答案)

A.化妆品引起的接触性皮炎 B.花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 C.输血反应引起的红细胞破坏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D.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E.注射异种动物血清引起的血清病 8.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是(A) 9.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是(C) 10.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是(E)

第15单元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11年约考过3题。应重点掌握自身免疫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熟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能够区分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了解比较常见的自身抗体。其他如治疗原则等适当了解。

考点串讲

一、基本概念

1.自身免疫的概念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存在于所有个体,通常不对机体产生伤害。

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1)自身免疫性疾病 机体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2)特点:①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如类风湿因子、ANCA、抗Jol-1, RNP(2007)。②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③为针对自身细胞或组织成分的获得性免疫应答。④病情转归同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密切相关。⑤反复发作,慢性迁延。

(3)分类:①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疾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桥本甲状腺炎、突眼性甲状腺肿、l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等(2000)。②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二、自身免疫的组织损伤机制

1.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①由自身抗体启动:抗红细胞表面抗原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血小板抗体(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②自身细胞的破坏:自身抗体识别激活补体系统、Fc段介导的吞噬细胞清除,ADCC效应,中性粒细胞经C5a趋化到达组织局部引起损伤。

(2)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①自身抗体激动细胞表面受体引起的疾病:突眼性甲状腺肿(自身抗体作用于甲状腺TSH受体,刺激甲状腺素过度分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

②阻断细胞受体的功能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阻断乙酰胆碱同神经肌肉接头处结合),胰岛素耐受性糖尿病(胰岛素受体拮抗剂样自身抗体)。

(3)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肺出血一肾炎综合征(抗基底膜Ⅳ型胶原自身抗体)。

(4)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2.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导致。

(2)1型糖尿病,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一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诱因 1.隐蔽抗原的释放

(1)免疫隔离部位抗原在外伤等情况下释放,如脑、睾丸、眼睛和子宫等。

(2)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库中相应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曾被克隆清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除,接触以上抗原后可产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2.自身抗原的改变 生物、物理、化学及药物等因素使自身抗原改变,如变性的IgG刺激机体产生IgM或IgG类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

3.分子模拟 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相似的抗原表位,如柯萨奇病毒引发的糖尿病,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脏病。

4.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非感染性炎症多克隆激活自身免疫性T淋巴细胞,如心脏缺血坏死导致心肌炎。

5.表位扩展 针对病原体的表位数目不断增加的免疫应答,激活针对自身抗原隐蔽并表位的免疫细胞克隆,使疾病加重。

6.免疫调节异常 免疫忽视被打破(多克隆刺激剂、协同刺激分子、细胞因子)。

7.遗传因素 遗传背景一定程度上决定机体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HLA-DR3同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l型糖尿病、突眼性甲状腺肿;HLA-DR4同类风湿关节炎;B27同强直性脊柱炎等。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1.治疗原则

(1)预防和减少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诱因。

(2)应用药物减轻自身免疫应答的强度,建立对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 2.治疗策略

(1)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

(2)应用免疫抑制药:抑制自身抗体的生成及自身应答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3)应用细胞因子抗体。

(4)细胞因子受体阻断药的应用。

历年经典试题

1.不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是(E) A.慢性甲状腺炎 B.恶性贫血 C.重症肌无力

D.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类风湿关节炎

2.自身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见于干燥综合征患者和正常人 B.患者抗J01-1抗体是多发性肌炎的特异性抗体 C.c-ANCA的抗原是髓过氧化物酶

D.抗RNP抗体可以出现在所有的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中 E.抗Scl-70抗体是系统性硬化症的特异性抗体 3. 甲状腺球蛋白属于(A) A.自身抗原 B.异种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肿瘤相关抗原 E.肿瘤特异性抗原

第16单元 免疫缺陷病

重点提示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本单元2000~2011年约考过8题,其中B细胞缺陷1道,T细胞缺陷1道,联合免疫缺陷1道,补体缺陷1道,获得性免疫缺陷4道。出题重点集中在各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的特点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治病因素,尤以HIV作用的靶细胞为最多,应重点掌握。

考点串讲

一、基本概念

(一)免疫缺陷病的概念

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 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二)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1.根据病因不同 分为原发性(先天性)和继发性(获得性)。

2.根据累及的免疫系统成分不同 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补体缺陷。

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B细胞缺陷

1.x性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这是最常见的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又称Bruton病,与x性连锁隐性遗传有关。该病的发病机制是B细胞的信号转导分子酪氨酸激酶基因缺陷。该病特点是血循环和淋巴组织中B细胞数目减少或缺失,血清中各类Ig水平明显减低或缺失,而T细胞数量及功能正常。 2.选择性lgA缺陷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选择性Ig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形遗传。该病主要特点为:血清IgA和黏膜表面分泌型IgA(SIgA)含量极低或缺乏。IgM和IgG水平正常或略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正常,多无明显症状。

3.x性连锁高IgM综合征 这是一种罕见的免疫球蛋白缺陷病,为x性连锁隐性遗传。该病发病机制是x染色体上CD40L基因突变,使T细胞表达CD40L缺陷,T细胞与B细胞相互作用受阻,导致B细胞不能增殖或不能进行Ig类别转换。患者IgG、IgA、IgE缺乏,但IgM增高。 (二)T细胞缺陷

1.DiGeorge综合征 又称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2001),是由于染色体22q11的微基因缺失所致,胚胎早期第Ⅲ、Ⅳ对咽囊发育异常引起。胸腺、甲状旁腺、部分颜面、主动脉弓及心脏结构发育不良,患者T细胞数目降低,缺乏T细胞应答;而B细胞数目正常,但是用特异性TD抗原刺激后不产生相应抗体。

2.T细胞活化和功能缺陷 T细胞膜分子表达异常所致的疾病,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性连锁隐性遗传两种类型。 (三)联合免疫缺陷

1.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源白骨髓干细胞的T、B细胞发育异常所致。包括以下两种类型:①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2.其他联合免疫缺陷病 (四)吞噬细胞缺陷

本病表现为吞噬细胞数量减少、游走功能障碍、吞噬能力虽正常,但由于胞内缺乏各种消化病原的酶而丧失了杀灭和消化病原的能力。垦者对致病与盎熬病微生物均易感,因而易发生反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2000)。

1.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2.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五)补体系统缺陷

1.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为常见的补体缺陷病,是由于CIINH基因缺陷所致。

2.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是由于GPI合成障碍所致。患者红细胞膜因缺乏衰变加速因子和MAC抑制因子而发生补体介导的溶血。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后天因素造成的、继发于某些疾病或使用药物后产生的免疫缺陷性疾病。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1.非感染性因素

(1)恶性肿瘤:如霍奇金病、骨髓瘤等,损伤免疫系统导致免疫障碍。 (2)营养不良。

(3)医源性免疫缺陷:免疫抑制药和放射性损伤均可引起免疫缺陷。 2.感染某些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等。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免疫异常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因HIV侵入机体引起细胞免疫严重缺陷,导致以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病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即艾滋病。传播途径主要有3条: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

1.cD4+T细胞(2001、2003、2005) HIV病毒通过其外膜gpl20与靶细胞膜表面CD4分 予结合(2004),并在其他辅助受体参与下进入靶细胞,并通过下列机制损伤靶细胞。

(1)HIV直接杀伤靶细胞:①病毒包膜糖蛋白插入细胞膜或病毒颗粒以出芽方式从细胞释放,引起细胞膜损伤。②抑制细胞膜磷脂合成,影响细胞膜功能。③感染的靶细胞表达gp120可与未感染细胞的CD4分子结合,导致细胞融合,形成寿命较短多核巨细胞。④病毒复制产生大量未整合的病毒RNA和核心蛋白分予在胞质内大量积聚,干扰细胞正常代谢,影响细胞生理功能。⑤HIV感染骨髓CD34+前体细胞,削弱其生成增殖性骨髓细胞克隆的能力。同时感染骨髓基质细胞使骨髓微环境发生改变,导致造血细胞生成障碍。

(2)HIV间接杀伤靶细胞:①HIV诱导感染细胞产生大量细胞毒性因子,抑制正常细胞生长。②HIV诱生特异性CTL或抗体,通过特异性细胞毒性作用或ADCC效应表达病毒抗原的CD4+细胞。③HIV编码的超抗原引起携带某些型别TCRVβ链的CD4+T细胞死亡。

(3)HIV诱导细胞凋亡:①游离的gpl20与未感染的CD4+T细胞结合,通过激活钙通道而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凋亡。②gpl20与CD4分子交联后可诱导感染细胞表达Fas分子增加,导致靶细胞凋亡。③HIV附属基因编码的tat蛋白可增强CD4+T细胞对Fas/FasL效应的敏感性,从而促进其凋亡。

2.B细胞 gp41的羧基末端肽段能够诱导多克隆8细胞激活,导致高丙种球蛋A血症并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由于患者B细胞功能紊乱及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能力降低导致其抗体应答能力降低。 3.巨噬细胞 HIV感染单核/巨噬细胞可损伤其趋化、黏附和杀菌功能,减少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的表达,降低其抗原提成能力。

4.树突状细胞 滤泡树突状细胞是HIV感染的重要靶细胞和病毒的庇护所,可以通过Fc受体结合病毒-抗体复合物,其表面成为HIV的贮存库,不断感染淋巴结核脾脏内的CD4+T细胞,致使外周免疫器官发生结构和功能循环。

5.NK细胞M HIV感染后,NK细胞分泌IL-2、IL-l2等细胞因子的能力下降,使其细胞毒活性下降。

历年经典试题

1.慢性肉芽肿病的发生原因是(B) A.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B.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C.B细胞发育和功能异常 D.补体某些组分缺陷 E.T、B细胞混合缺陷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人体内作用的靶细胞是(A)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A.CD4+T淋巴细胞 B.CD8+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NK细胞 E.CTL细胞

3.HIV与感染细胞膜上CD4分子结合的病毒刺突是(A) A.gpl20 B.gp41 C.P24 D.Pl7 E.gpl60

4.男性患儿,出生后表现持续性鹅口疮,9个月后因真菌性肺炎死亡。尸检发现其胸腺育不全。此患儿发生持续感染主要由于(B) A.继发性免疫缺陷 B.细胞免疫缺陷 C.体液免疫缺陷 D.吞噬细胞缺陷 E.补体系统缺陷

第17单元 肿瘤免疫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11年约考过l题,不常考。重点掌握肿瘤抗原的概念,其他内容适当了解。

考点串讲

一、肿瘤抗原

(一)肿瘤抗原的概念

肿瘤抗原是细胞癌变过程中新出现的抗原以及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 (二)肿瘤抗原的分类

1.根据肿瘤抗原的特异性分类

(1)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 (2)肿瘤相关抗原:非肿瘤细胞所特有、正常细胞和其他组织上也在存在的抗原,细胞癌变时, 含量增加(2001)。

2.根据肿瘤诱发和发生的情况分类

(1)理化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化学致癌剂或物理辐射诱发的肿瘤。特异性高抗原性弱,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

(2)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同一病毒诱发的不同种类的肿瘤,不论其组织来源或动物种类如果不同,均表达相同抗原,且抗原性强。

(3)自发性肿瘤抗原:环境因素或白发突变形成,大多数人类肿瘤属于这一类。

(4)胚胎抗原或分化抗原:胚胎抗原为胚胎组织的正常抗原,出生后逐渐消失或极微量,但在癌变细胞中又大量出现,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 二、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 (一)体液免疫机制

虽然体液免疫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发挥作用,但体液免疫应答不是机体抵抗肿瘤的主要免疫应答方式。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1.激活补体系统溶解肿瘤细胞 细胞毒性抗体(IgM)和某些IgG亚类(IgGl、IgG3)与肿瘤细胞结合后,可在补体参与下,溶解肿瘤细胞。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IgG类抗体能使多种效应细胞如巨噬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发挥ADCC效应,使肿瘤细胞溶解。

3.抗体调理作用 吞噬细胞在有IgG类抗体存在时,可经调理作用通过其表面Fc受体而增强吞噬肿瘤细胞。

(1)抗体封闭肿瘤细胞上的某些受体:如转铁蛋白的抗体可通过封闭转铁蛋白受体阻碍其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2)抗体使肿瘤细胞的黏附特性改变或丧失:抗体与肿瘤细胞抗原结合后,可修饰其表面结构,改变肿瘤细胞黏附特性,甚至使其丧失,有利于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的转移。 (二)细胞免疫应答

1.CD4+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 参与B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和CTL细胞的活化及抗肿瘤效应。 (1)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激活巨噬细胞或其他抗原递呈细胞。 (2)具有MHC ll类分子限制的杀伤肿瘤细胞作用。 (3)可以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增强CTL的功能。

2.CD8+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CD8+T细胞在抗肿瘤效应中起关键作用。

(1)通过抗原受体识别肿瘤细胞上的特异性抗原,具有MHC l类分子限制的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2)活化的CTL可以分泌IFN-γ、TNF等细胞因子,间接杀伤肿瘤细胞。 三、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一)与肿瘤细胞有关的因素

1.肿瘤细胞的抗原缺失和抗原调变 抗原调变是指由于宿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致使其表面抗原表位减少或丢失,从而避免杀伤。

2.肿瘤细胞的“漏逸” 肿瘤细胞生长速度超过了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的限度,使宿主不能有效清除大量生长的肿瘤细胞。

3.肿瘤细胞MHC l类分子表达低下 肿瘤细胞MHC l类分子表达低下,使肿瘤细胞内抗原无法递呈,不能激活CD8+T细胞。

4.肿瘤细胞导致的免疫抑制 肿瘤细胞可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抑制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产生。 5.肿瘤细胞缺乏共刺激信号 肿瘤细胞很少表达B7等共刺激分子,不能为T细胞活化提供足够的第二活化。

(二)与宿主免疫系统有关的因素

宿主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或免疫耐受状态,各类效应细胞功能异常等。 四、肿瘤的免疫治疗 1.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2.主动免疫治疗。 3.被动免疫治疗。

历年经典试题

甲胎蛋白为(D) A.自身抗原 B.异种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肿瘤相关抗原 E.肿瘤特异性抗原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第18单元 移植免疫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11年约考过3题,其中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1道,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2题,应重点掌握。其他适当了解。

考点串讲

一、基本概念

1.自体移植 将受者自身的组织移植到受者上。

2.同种异基因移植 同一动物种属内之间遗传背景不同个体间,如人与人之间的移植。 3.异种移植 指不同动物种属个体间的移植。

4.直接识别 受者体内的同种异型反应性T细胞直接识别移植物中供者APC表面的同种异型MHC分子。

5.间接识别 移植术后,受者APC随血流进入移植物内,可摄取并处理从移植物细胞脱落的同种异型MHC分子,并递呈给受者T细胞使其识别并活化。

6.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由宿主的同种异型反应性淋巴细胞识别移植物同种异型组织抗原而发生的一种排斥反应。

7.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由移植物中同种异型反应性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识别宿主同种异型组织抗原而发生的一种排斥反应。

二、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机制 (一)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 按发生的时间、机制和病理表现可分为以下三类。

(1)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术后移植器官与受者的血管接通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的排斥反应。 (2)急性排斥反应:移植术后数天至2周后发生的排斥反应。

(3)慢性排斥反应:发生于移植后数月至数年的排斥反应,多由反复发作的急性排斥反应造成,可以使移植器官功能进行性丧失。

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主要见于骨髓移植后,发生条件为:①供者-受者HLA不相容(2001);②移植物中含有足够数量的免疫细胞,尤其是T细胞;③受者处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无能的状态。 (二)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1.针对移植物的细胞免疫应答效应 CD4+Thl为主要的效应细胞,产生针对同种异型抗原的抗体通过调理、ADCC、CDC等作用参与排斥反应的发生(2003)。 2.针对移植物的细胞免疫应答效应 3.非特异性效应机制

历年经典试题

1.引起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是由于(E)

A.供体内预存有抗受体的AB0血型抗体

B.供体内预存有抗受体的HLA l类抗原的抗体 C.受体内预存有抗供体的AB0血型抗体 D.受体内有针对供体组织器官的Tc细胞

E.移植物中含有足够数量的免疫细胞供受者HLA配型不符 2.急性同种异基因移植物排斥关系最密切的细胞是(C) A.NK细胞 B.B细胞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C.CD8+T细胞 D.肥大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第19单元 免疫学检测技术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11年约考过2题。题量不大,重点掌握放射免疫分析和流式细胞术。

考点串讲

一、抗原/抗体的检测及应用抗体进行的检测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概念

指抗原与相应杭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根据反应的基本原理与表现主要分为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补体参与的各种反应。 (二)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沉淀物的反应,一般使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在凝胶中扩散,在一定比例处相遇时就可以形成可见的白色沉淀。

1.单向免疫扩散 将一定量已知抗体混于琼脂凝胶中制板,在适当位置打孔并加入抗原扩散。抗原在扩散过程中与凝胶中的抗体相遇,形成以抗原孔为中心的沉淀环。环的直径与抗原含量成正比。 2.双相免疫扩散 将抗原与抗体分别加于凝胶孔扩散,在比例合适处形成沉淀线。可用于抗原或抗体定性、定量及组分分析。 (三)凝集反应和血型的鉴定

指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凝集团块的过程。

1.直接凝集反应 指细菌或细胞与相应抗体直接反应出现的凝集现象。 (1)玻片凝集:用于定性测定抗原,如AB0血型鉴定、细菌鉴定等。 (2)试管凝集:用于定量检测抗体,如诊断伤寒病的肥达凝集试验。

2.间接凝集反应 指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包被在载体表面,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反应出现的凝集现象;也可用已知抗体包被乳胶颗粒,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原。 (四)免疫标记技术

指用荧光素、酶或放射性核素等标记抗体或抗原而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

1.免疫荧光法 用荧光素标记抗体或第二抗体,再与待检标本抗原反应,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发荧光,以此对标本抗原鉴定和定位。

(1)直接荧光法:用荧光素直接标记抗体。但每种抗原必须有相应的荧光素标记抗体。

(2)间接荧光法:用一抗与抗原结合,而用荧光素标记的二抗进行染色。敏感度高,但是容易出现非特异性免疫荧光。

2.酶免疫测定 用酶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将抗原抗体反应的高特异性与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相结合,通过酶催化底物显色判断结果。目测定性或酶标仪测定光密度值定量。常用的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ELISA:是酶免疫测定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已知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固相载体,使抗原抗体反应在载体表面进行,通过洗涤将固相上的免疫复合物与液相中的游离成分分开。 常见的有双抗体夹心法、间接法、BAS-ELISA、酶联斑点法以及免疫组化技术五种。

(2)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基本原理是用已知细胞因子的抗体包被固相载体,加入待检的效应细胞,温育一定时问后洗去细胞,如待检效应细胞产生相应细胞因子,则与已包被的抗体结合,在加入酶标记抗该细胞因子抗体,加底物显色。

3.放射免疫测定法 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或抗体进行免疫检测的技术。通过将放射性核素显示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高灵敏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高特异性相结合,可以使检测的敏感度达pg/ml水平(2000)。常用于标记

125131

的放射性核素有I和I。

4.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发光物质标记抗原或抗体进行反应,发光物质被激发产生光子,用自动发光分析仪记录光子的产量以反映标本中抗体或抗原的含量。

5.免疫印迹法 又称Western blotting。将凝胶电泳与固相免疫结合,把电泳分区的蛋白质转移至固相载体,再用酶免疫、放射免疫等技术测定。该法能分离分子大小不同的蛋白质,并确定 其分子量,常用于检测多种病毒的抗体或抗原。 二、免疫细胞的分离

1.免疫荧光法 用直接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可以鉴定细胞的群、亚群。 2.磁珠分离法 将已知抗细胞表面标记的抗体交联于微珠磁性颗粒上,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再通过磁场将相应细胞群分离出来。

3.流式细胞仪 借助荧光激活细胞分选器对免疫细胞及其他细胞进行快速准确鉴定和分类(2000)。 三、免疫细胞的特异性、数量和功能检测 (一)T细胞功能测定

1.T细胞增殖试验 T细胞受PHA等丝裂原非特异活化开始增殖,增殖过程中DNA、RNA、蛋白质合成增加,细胞形态改变,形成淋巴母细胞并进行分裂。此试验称为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3

测定掺入细胞的H量或记录淋巴母细胞的百分率或测定细胞氧化还原反应程度均可反映细胞增殖情况。

3

常用方法有H-TdR掺入法、形态法和MTT法。

2.细胞毒试验 CTL对相应靶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测定靶细胞的杀伤率就可以反映CTL的功能。

51

常用方法有Cr释放法、乳酸脱氢酶释放法、凋亡细胞检查法(TUNEL法)。

3.细胞因子检测 活化T细胞能分泌大量细胞因子,测定细胞因子可了解其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鉴定分离的淋巴细胞、确定细胞亚群、监测某些疾病状态的细胞免疫功能。

常用ELISA或ELISPOT测定,也可测定生物活性或PCR技术从基因水平测定。 (二)B细胞功能测定

1.B细胞增殖试验 B细胞受丝裂原刺激后分裂增殖,培养一定时问后检查形成抗体细胞的数目。小鼠B细胞用细菌脂多糖刺激;人B细胞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或IgM抗体刺激。 2.抗体形成细胞测定 常用溶血空斑试验。 (三)细胞因子检测技术

1.生物活性测定法 可根据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选用相应的实验室系统,包括细胞增殖法、直接杀伤法等。

2.ELISA 如用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包被固相的双抗体夹心法或ELISPOT测定法。

3.PCR 根据编码细胞因子的核酸序列,设计特定的细胞因子cDNA的引物,利用反转录PCR测定待检细胞中特异的mRNA。

历年经典试题

1.检测血清中一种微量小分子肽,下列方法中最敏感的是(B) A免疫荧光技术 B放射免疫分析法 C双向琼脂扩散法 D单向琼脂扩散法 E对流免疫电泳

2.要从混合的T、B细胞中分离T细胞,最佳的方法是(A) A.流式细胞技术 B.放射免疫分析法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C.ELISA

D.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E.免疫电泳

第20单元 免疫学防治

重点提示

本单元不常考。重点掌握疫苗的种类和应用。其他适当了解。

考点串讲

一.免疫治疗

指利用免疫学原理,针对疾病的发生机制,人为地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二)免疫治疗的分类

1.免疫增强疗法 包括非特异免疫增强剂、疫苗、淋巴细胞、被动免疫治疗、细胞因子。用于免疫缺陷、肿瘤、感染的治疗。

2.免疫抑制疗法 非特异免疫抑制剂、淋巴细胞、抗体、诱导免疫耐受的疫苗。用于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移植排斥、炎症的治疗。

3.主动免疫治疗 利用抗原性疫苗对机体进行免疫接种,诱导其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被动免疫治疗 直接向机体输注特异性免疫效应物质,使机体立即获得某种特定的免疫力,达到治疗目的。

5.特异性疗法 是采用特异性免疫调节剂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失衡的状况,以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的目的。

6.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是采用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失衡的状况。 二、免疫预防

(一)人工免疫的概念

人工免疫是指人为地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是免疫预防的重要手段。 (二)人工免疫的分类

1.人工主动免疫 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目前获准使用的传统疫苗有灭活疫苗(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

2.人工被动免疫 指通过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因为机体不能通过免疫反应主动生成这些物质,只能维持较短时间,一般2~3周。 常见的有抗毒素、人免疫球蛋白制剂、细胞因子与单克隆抗体。 (三)疫苗的种类及应用

1.人工主动免疫 灭火疫苗与减毒疫苗的比较见表l 8-2。

(1)灭活疫苗:亦称为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人工培养后灭活制成。灭活疫苗不能感染机体,也不能在机体内增殖,但保留有一定的免疫原性,主要诱导特异抗体的产生,可以抵御自然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为了维持血清抗体的水平,一般需要多次注射。 优点:安全、易保存、易运输。

目前使用的灭活疫苗有:伤寒、霍乱、钩端螺旋体、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狂犬病、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乙型脑炎疫苗等。

(2)减毒活疫苗: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无毒性、无致病性,但保存了免疫原性和在体内增殖的活性。

优点:①可以在体内增殖,需要接种剂量小;②接种的过程里类似隐性感染,免疫效果好。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北京和谐医学考试培训中心

缺点:①稳定性较差,不易保存;②有毒力回复突变的可能(罕见),免疫缺陷者和孕妇一般不宜接种。

目前使用的减毒活疫苗有:卡介苗、麻疹活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3)类毒素 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的甲醛处理制成。毒性减弱或消失,但保存免疫原性,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针对外毒素的抗体,即抗毒素。

表18—2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比较 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

制剂活性 灭活病原体,强毒 减毒活病原体,毒性弱或无毒 接种剂量 多 少 接种次数 2~3次 1次 接种后反应 较大 较少

保存 容易 保存条件高 有效期 1年 4℃下数周

免疫效果 较差,几个月 较好,3~5年 2.人工被动免疫

(1)抗毒素:是用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多选择健康马匹。使用时注意可能会发生l型超敏反应。 目前使用的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等。

(2)人免疫球蛋白制剂:是从大量混合血浆或胎盘血中分离制成的免疫球蛋白浓缩剂。肌内注射剂:预防甲型肝炎、丙型肝炎、麻疹、脊髓灰质炎等。静脉注射: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预防特定病原微生物感染,如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3)细胞因子与单克隆抗体:可望成为肿瘤、艾滋病等的有效治疗手段。 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见表l8.3。

表18—3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比较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接种制剂 抗原 抗体

产生免疫力时间 2~3周,较慢 快,输入就起效 免疫力维持时间 长,数月至数年 短,仅2~3周 用途 预防 治疗、紧急预防

咨询热线:010-57409933 57499933 www.hexieyikao.com 24小时服务热线:1861061088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j8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