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广东高考政治二轮题组训练4.14《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doc

更新时间:2023-05-30 03:5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东省2016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4部分生活与哲学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2015·江苏单科,24,2分)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A“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指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①符合题意;“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强调了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5·天津文综,7,4分)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

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A“新”说明运动是绝对的,“常态”说明静止是相对的,①正确;量变表现为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结构)的变更,新常态在速度、结构、动力上的特点体现了我们由原来追求数量、速度带来的发展转变为靠质量、效益和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发展,②正确;③说法不准确,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说法错误,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

3.(2014·福建文综,34,4分)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结是()

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B定律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不对应实践的观点,排除①;②表达了不同的条件下事物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对应发展的趋势原理;③正确,高尚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④正确,“坐地”是静止,“日行八万里”体现了绝对运动。故选B。

4.(2011·江苏单科,26,2分)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答案】A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这说明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切题;B、C不符合题意;D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5.(2011·浙江文综,27,4分)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B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体现了物质的相对静止,但是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③④正确且切题;①②反映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故选B。

一、世界的物质性

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认为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贯彻了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认为物质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3.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关系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三、哲学上的运动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特殊的运动;静止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静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没有发生易位。

(2012·江苏单科,27,2分)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

儿喜爱欢悦/ 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 诱惑你,然后飞逸/ 什么是人间的欢乐/ 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 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

A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雪莱《无常》诗歌的哲学寓意,他承认了世间万物运动的绝对性,“像闪光一样短促”表明这种绝对的运动是我们无法把握、不能捕捉的。这明显是只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了相对静止的观点。和此诗哲理相近的是克拉底鲁的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A、C 两项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唯心主义观点;D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不选。故选B。

【点拨】(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飞矢不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等都是承认绝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观点。

(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人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都是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

(3)“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辩证唯物论观点。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2015·福建厦门期末,19,2分)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下列选项中与诗中蕴含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B.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案】D题干中的诗句体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明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中“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体现了动中见静,似静实动,与题干意思一致;B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描述的是山的相对运动,感觉山迎面而来,与题中哲理一致;C中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与题中哲理一致;D中诗句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与题干哲理不一致。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选D。

2.(2015·云南昆明质检,17,2分)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答案】A由“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可知毛竹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而其根则长达几千米,钻出地面后又迅速生长,表明毛竹又是运动的,A正确;B表述错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C、D与题干指向不符,应排除。

3.(2015·河南天一大联考,18,2分)近期,中国科学院的学者们通过“沉睡”在塔里木盆地下1 000多米的沉积岩心,解开“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究竟从何而来”这一谜团。大约五百万年前,塔里木盆地曾出现过大规模湖泊群,但终因周围山体抬升阻止水汽进入盆地,导致湖泊永久消失,变为沙漠。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佐证了()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②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③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④人类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A题干材料强调科学家通过研究,解开“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究竟从何而来”这一谜团,因而③符合题意;“塔里木盆地曾出现过大规模湖泊群,但终因周围山体抬升阻止水汽进入盆地,导致湖泊永久消失,变为沙漠”说明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①符合题意;②④虽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

4.(2015·福建泉州一模,20,2分)右图是某同学在听课时所撰写的课堂笔记。下列说法能够依次论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的是()

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A.④③②①B.①②④③

C.④①③②D.②①④③

【答案】B“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表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表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明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表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因而B符合题意。

1.(2015·课标全国卷Ⅱ,23,4分)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答案】D A观点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提供认识工具的进步能够促进认识的发展;以往的认识经验既可以阻碍也可以促进认识的发展,B观点错误;在艺术领域也有客观的评价标准,C不选;有人批评画得不像,说明了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D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

2.(2015·江苏单科,6,2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A题干材料“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表明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A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意识是主观的,正确的意识是真实的;C、D与材料无关。

3.(2015·江苏单科,30,2分)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底线思维的是()

①尊重经验、崇尚权威②无所畏惧、勇往直前③居安思危、知难而进④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D①缺乏创新意识,②只强调了勇敢,都没有强调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不符合题意;③④强调要有忧患意识,不断进取,符合底线思维的要求。

4.(2015·福建文综,34,4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①滴水穿石②根系沃土③敬德保民④犬吠非主

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D.①→④→②→③

【答案】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滴水穿石体现了物质的反应特性,这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②根系沃土、④犬吠非主体现了生物的反应形式,这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③敬德保民属于人类的意识。从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角度,A符合题意。

5.(2015·重庆文综,3,4分)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

A.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D.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

【答案】A机器人实质是一种工具,其作用有利有弊,但不可能发生人被机器人控制起来的事情,这样就否认了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A正确;机器人不是人,不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B错误;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C与题意不符;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题意中对机器人的作用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并未使用辩证否定观,D不选。

6.(2015·重庆文综,4,4分)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 A.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更高阶段

B.拓展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

【答案】B虚构世界和现实世界没有高级和低级阶段的关系,A错误;科幻文学是

人的意识的表现,体现了人的意识的特点,B正确;想象与现实不符合是正常的,只要不承认意识决定物质就不是唯心主义,C不选;科幻文学仍然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D观点错误。

7.(2015·四川文综,6,4分)观察右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有()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

有主体差异性③人们实践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认识能力的高低④人们的意识归根到

底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漫画显示,两个人看到同一个火炬,但联想到的事物是不同的,说

明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②正确;①不符合题意;实践决定

认识,但认识能力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且材料中没有体现实践观点,③不符合题意;④正确,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为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的特点,因而会出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的情况。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成下题。

8.(2014·课标全国Ⅱ,20,4分)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美食属于物质的东西,文化意蕴属于观念的东西,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深厚的文化意蕴,体现了物质的东西通过实践转化为观念的东西,②④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有本质的差别,①③说法错误。故选C。

9.(2014·北京文综,26,4分)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这表明()

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C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是在生活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由此表明了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②③符合题意;①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④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故选C。

10.(2014·天津文综,4,4分)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D.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

【答案】B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对象的现象,而且能够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A不准确;人脑把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想象成完整情形,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B符合题意;C错误,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 错误,意识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还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回答下题。

11.(2014·重庆文综,9,4分)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雾”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B.“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雾”意象的变化根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

D.“雾”的意象是意识建构的人为事物联系

【答案】B根据题意,“雾”的意象变化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变化,时间、地点、条件变化了,所以人们对雾的联想也在改变,A与题意不符,B正确;C观点错误,“雾”意象的变化根源在于实践;D观点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而不是人的意识可以建构的,“雾”的意象属于人的意识,并不是人为事物联系。

12.(2014·海南单科,19,4分)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从哲学上看,底线思维强调的是()

①坚持实践的观点,勇于探索②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未雨绸缪③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创新④坚持两点论,把握矛盾转化的条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是从坏处准备,牢牢把握主动权”强调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性,②符合题意;“凡是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体现了坚持两点论,把握矛盾转化的条件,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实践和创新,①③不符合题意。

13.(2014·海南单科,20,2分)《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

①意识的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③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具有同一性④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A上述材料中虚幻的形象都是对现实生活中“原型”的反映,①符合题意;上述神话故事是作者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幻想的世界,②符合题意;观念中的矛盾是对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反映,二者具有同一性,③说法错误;④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14.(2014·江苏单科,27,2分)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生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答案】C苏州园林的设计源自江南风景,说明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正确;置身于苏州园林中引发了人们的江南情思,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A、D与题意不符;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B错误。

15.(2013·课标全国Ⅱ,23,4分)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①错误,意识形式的差异性是由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决定的;③错误,反映者的想象力是主观意识,主观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意识与客观现实是否吻合;②正确,材料中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体现了意识反映形式的多种多样;

④正确,“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体现了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16.(2013·课标全国Ⅰ,21,4分)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意识无论反映事物的现象,还是反映事物的本质,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①错误;科学家根据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人造树叶”,体现了②④;人在发挥意识的创造性时,必须以尊重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为前提,③观点错误。

17.(2013·山东文综,24,4分)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派生的,A错误;C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材料中病人心理状态的积极变化使其存活下来,调节的是心理和自身生理健康,而不是在改造客观世界,D不合题意,B正确切题。

18.(2012·重庆文综,31,4分)明朝《医有百药》言:古之圣人,其为善也,无小而不崇;其于恶者,无微而不改。改恶从善,是药饵也。这说明()

A.人的善恶观念决定其善恶行为

B.道德教育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方式

C.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其身心健康

D.善恶相对,有恶方有善,有善才有恶

【答案】C A说法错误,人的善恶观念不决定其善恶行为,否则就会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B说法错误,道德教育不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方式;“改恶从善,是药饵也”说明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其身心健康,C切题,D不切题。故选C。

19.[2015·课标全国卷Ⅱ,39(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10分)

【解析】通过审读设问明确运用的知识是意识能动作用,围绕主题是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回答时结合材料,先把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答上,原理应完整,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角度,具体到抗战精神的作用可从精神动力、斗志、信心、战胜各种困难等层次予以分析。

【答案】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分)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2分)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3分)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3分)

20.[2015·江苏单科,37(2)(3),12分]材料一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

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ì),“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请列举两个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分别简述其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的作用。(4分)

(2)为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某中学准备开设法治知识校本课程。请你就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写一篇论证报告。(8分)

要求:①观点紧扣主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从辩证唯物论和政治生活角度,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300字左右。

【解析】第(1)问答案具有开放性,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列举的必须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二是要分析其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的作用。第(2)问属于探究类题目,答案具有开放性,但要注意两点:一是从辩证唯物论和政治生活两个角度分析;二是要注意使用政治模块的学科语言,做到言简意赅。

【答案】(1)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范商家行为,促进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反不正当竞争法》,确立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2)答题示例: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设法治知识课程,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提高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正确认识法治建设规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设

法治知识课程,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权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21.[2014·课标全国Ⅰ,39(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12分)

【解析】本题属于评析类题目。可以从上述观点的合理性角度分析:首先回答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然后分析不同教学观念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不同,从这个角度看,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是有道理的。但是应该注意,教学观念不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还可以从上述观点的不足,即片面性角度去理解: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是需要条件的,一方面需要教学实践,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的努力。没有这两个条件,先进的教学理念达不到预期效果。

【答案】示例1:①该观点具有合理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落后教学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

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

示例2:②该观点存在片面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

22.[2014·浙江文综,41(1),10分]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10分)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分析材料,找出美食的创造过程,然后结合意识能动作用的特点、表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的关系等知识思考。美食的创造过程,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发挥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美食的创造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需要发挥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同时还需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案】美食的创造,从食材的获取、辅材佐料的搭配到烹制方法的选择,无不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发挥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能动作用。美食的创造是在意识指导下利用、改造食材烹制美味佳肴的活动,体现劳动者的意志和追求,发挥了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就地取材、应时而获、因材烹制,符合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从而正确地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23.[2012·山东文综,3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6分)

【解析】本题设问是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限定了原理依据。回答时要先答出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再结合材料说明在学雷锋活动中怎样做。

【答案】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时代要求开展学雷锋活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学雷锋活动。

一、意识的本质

意识本质问题要明确三个“并不意味着”:

1.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不意味着意识是物质的被动反映;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

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2013·江苏单科,26,2分)有研究表明,“江南style”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

喜欢并风靡世界,原因之一是与一种叫作耳朵虫的大脑神经运动有关。耳朵虫是一种认知瘙痒,“江南style”中那种不断重复的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使人不断注意这些音乐。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解析】选A。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可知,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B、C、D均与题意不符。故选A。

【点拨】在对意识本质的理解中,一些错误表述必须注意,如“意识是大脑的机能”“电脑代替人脑”“虚幻观念是人脑自生的”等。

二、意识的作用

1.意识活动的特点

2.意识的能动作用

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需注意的要点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2)我们在表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时要注意: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而不可以笼统地表述成“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3)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指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通过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创造出新的物质具体形态。不能把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理解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经过“实践”这一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实践是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物质)的必经途径。

(2014·四川文综,9,4分)观察右图。从哲学角度看,图中之人()

①否认意识活动的选择性②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③否认意识活动的创造性④否认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C。事物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所以犯错误往往难以避免,怕犯错误就是否认事物是在曲折中前进的,②符合题意;漫画表明由于怕犯错误而自缚手脚,不敢去闯,这否认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③符合题意;①④均与题意不符。

【点拨】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时,往往提供一些名言、古诗文、漫画、现实事例等,考查意识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三个特点的区别;或设置一些反面的考查方式,如人的主观随意性等。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往往作为意识能动作用的一个方面出现,与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知识点一起用来分析材料、回答问题,一般设计为体现类、依据类、措施类题目。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对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理解

1.首先,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相互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的决

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时,既坚持了唯物主义,又坚持了辩证法,科学回答了物质和意识

的辩证关系。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否认物质决

定意识,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2.其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不能等量齐观。

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基础性的,是第一位的,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要受物质决定作

用的制约。把两种作用的地位等同起来,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2014·福建文综,39(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10分)

【解析】设问要求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成果,应从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两大方面分别结合材料说明。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正确总结。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化了对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强大思想武器。

【点拨】关于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类问题在解答时应注意:

(1)分析材料,只要涉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或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事例,如“人造树叶”、癌症治疗的新方法、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等,就可以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来答题。

(2)做非选择题时要规范运用原理回答:要求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回答某问题时要从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两方面回答;要求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回答某问题时要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两个方面回答;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有时单独作为一个知识点应用。分析、回答问题时要遵循“原理+方法论+材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j7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