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更新时间:2024-06-23 20: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结构设计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施工图院级验证中常遇到的问题
一、图纸目录及工程说明:
(一)图纸目录:图纸的名称或图号与施工图纸不一致。 (二)结构通用工程说明:
1.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有的写成结构设计基准期为50年。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属强制性条文,施工图审查要点规定中是需要交待清楚的,而设计基准期是编制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依据,其所采用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进行编制。与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能等同。
2.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类别,大多数图纸没有交待。这亦是审查要点要求需要交待的。
3.结构的抗震等级,只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有的是钢结构或砖混结构,亦标明结构抗震等级就找不到依据,不合适。 4.说明中只交待予制构件的吊环及吊挂用的吊钩不得采用冷加工的钢筋,但没有交待予埋件的锚固钢筋严禁使用冷加工钢筋制作,而图中甚至工程说明中都有受力埋件样图,这属强制性条文,应
该交待清楚。
5.水平墙梁或圈梁的截面高度用180mm,不能满足?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中所规定的≥200mm的要求。因为所用的砖为多孔砖,并要求其容重≤140KN/m3,就应满足其规范要求。
6.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均有交待,但当梁、柱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的防裂措施未作交待。
7.标准图集97G329-1~9不能再用,有新出的图集03G329-1及04G329-2~9。
二、地面(±0.000)以下部分:
(一)基础平面图(柱下独立基础):
1.基础底板外轮廓线与轴线的关系尺寸有的未作交待(按设计深度要求是应该交待的),基础就无法定位。有的图在注中注有?除注明者外,基础中心线与轴线重合?,此表示方法亦不能说交待不清楚,只能说该图的设计深度不够,在图中看不到基础的大小尺寸,无法进行施工放线,施工不方便。
2.未交待基础的持力层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这亦不满足设计深度要求。复合地基亦应该交待其持力层及其特征值。
3.在注中常发现有?当挖至基础底设计标高仍未到达持力层
时,需按1:2放坡下挖至持力层内200mm?的说法,这是不对的,1:2放坡是对条形基础的要求,不能搬到独立基础来用,正确的要求是?继续下挖至持力层内200mm?。
4.基础平面图中的构件、剖面、或大样图所在的图纸张号未交待,按设计深度要求是应该交待的。
5.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符合耐久性的要求:二a类环境≥C25;二b类环境≥C30,但发现有的地下构件采用C20,人工挖孔桩亦用C20。都不能满足耐久性要求。
(二)基础大样图(柱下独立基础):
1.基础大样图的基底平面尺寸与基础平面图中的尺寸不一致,往往是设计人员要查对计算书才知道那个是对的。
2.基础台阶的尺寸不符合构造要求,按构造要求,台阶的宽高比≥1,但有的图纸出现<1,而有的图宽度放得太宽而形成浪费。
3.基础底板的配筋不满足最小配筋率0.15%的要求,配筋率的计算应取基础全截面面积进行计算。
4.平面与剖面的配筋不一致,无法判别那个是对或错。 5.钢柱基础,按规定柱脚在地面以下部分应采用强度等级较
低的混凝土包裹并高出地面150mm,但往往只示意裹至地坪,这属于强制性条文,应交待详细些。 (三)地下室或水池结构图:
1.很少有图纸是交待了抗浮设计水位的,按设计深度要求是应该交待的,况且抗浮设计还是强制性条文。
2.底板的配筋往往不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因为底板比较厚且跨度小,往往会疏忽,如底板厚300mm,C30砼。即需要配臵Ф12@170才能满足要求。建议底板的配筋率不按卧土板考虑。 3.侧壁的配筋亦常发现不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的,特别是侧壁的水平钢筋,大多是按分布钢筋配臵,但又没有交待转角处受力部位的配筋,这就不对。一般而言,侧壁的宽高比都小于3,属三边支承或四边支承的双向板,其水平钢筋属受力钢筋,即是宽高比大于3,但在转角处其水平方向仍是受力的,故不能通长按分布钢筋考虑。 4.有的图纸对材料及防渗等级未作交待,这亦不能满足设计深度要求。一般来说地下构筑物均采用防水混凝土,其强度等级≥C25,若属二b类环境即需≥C30,抗渗等级≥Sb。 (四)砖混结构的条型基础(基础平面图):
1.定位尺寸交待不全,特别是出轴线外的悬墙部分,往往是
未交待基础及墙的尽端尺寸。
2.基础放坡的交待不能满足设计深度规定的要求,一般图纸都是在注中写着?当挖至基底设计标高仍未到达持力土层时,需按1:2放坡下挖至持力土层的200mm?就算了,这是不够的,按设计深度要求尚应绘出放坡示意图,若隔墙基础与承重墙基础埋深不一致时,其相交处亦应绘出放坡示意图。
3.构造柱伸入室外地坪不符合构造要求,如某厂的两幢宿舍楼,其中一幢四个角的构造柱是伸进室外地坪以下500mm的,但其它的构造柱只伸入基础圈梁内,由于室内外地坪高差为450mm,基础圈梁的底标高亦在室外地坪以上;而另一幢楼的构造柱全部只伸入基础圈梁内,这都是不符合要求的,按规定?构造柱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连接?,这里埋深小于500mm的圈梁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即圈梁底面距室外地坪深≥100(03G363规定);但亦有资料提出:
第一,圈梁顶面必须是在室外地面以下≥60mm
第二,圈梁的截面高度须≥180mm (五)基础梁平法施工图:
1.梁侧纵向构造钢筋的间距不满足等于或小于200mm的构造要求。
2.基础梁的定位尺寸交待不完全。
3.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满足要求:二a类环境应为30mm,图中用25mm;二b类环境应为35mm,但仍用25mm。这属强制性条文,切勿不可疏忽。
4.基础梁的梁顶标高有的未交待。
5.由于建筑立面装饰的需要,有时是在垂直于基础梁的方向伸出一段悬墙,一般外伸长度为500~1000左右,此墙的基础不能不管,应使用悬挑基础梁来支承此段墙。 (六)基础选型不当的例子:
某工程属软土地基和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区,其主体为框架结构,柱基均采用桩基础,该建筑旁边设有一个门卫室,亦是采用框架结构,但其柱基即采用天然地基的柱下独立基础。问题是在于门卫与主体间是采用框架形式连接在一起组成一条连廊,那从连廊这榀框架来看,即框架梁两端的二根柱子,一根采用桩基础,而另一根为天
然地基的柱下独立基础。在图纸审查的过程中,未见到有关这二种基础沉降的计算资料。我认为,即使通过计算可以满足要求,亦不应该采取这型式,原因是其一,门卫室用桩量很少且多打这几根桩亦是很方便的;其二,抗震规范明确规定?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这里面是?不宜?的说法,但这个?不宜?是在?应符合下列要求?控制的,所以我认为这个?不宜?就应该按?不应?去执行。对于设计人员而言,执行规范应从严掌握,不必要去打擦边球,不过在这个工程中我们利用了规范中的这个?不宜?了,因为在图纸审查时桩基础已经施工完毕,打桩机械早已撤离工地,虽即门卫的基础尚未施工,但若要求再把桩基拉回来补打几根桩,不仅是造价较高而且对设计单位的影响亦很不好,最后,经过院里结构专业人员的共同讨论后,对其上部结构采用了一定的处理措施,亦就认为是对这个?不宜?采取了一定的补强措施了。 (七)关于地下室的建筑地坪问题:
在生物制品的工程项目中,曾几次遇到地下室的底板就是一块厚度为400mm的整体平板,设臵在基础顶面,配双层双向的构造钢筋,有的是按卧土板的配筋率配筋,从施工顺序而言:先施工基础→在基础顶面平面施工地下室底板→在基础及底板上施工上部的柱。设计认为上部结构的荷重由柱传给基础,底板不受力,属建筑地坪,只配一些抗温度收缩的钢筋即可。并解释别人是这样,我们以前亦这样做的。这样的图纸使我感到很为难。我个人认为,如果是确认基础不
会产生沉降及地下水位在底板以下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底板不受力,如果是基础会产生沉降或地下水位较高至对底板产生浮力的情况,再认为底板不受力就没有道理了。在我审查的几个项目中,采用桩基础且桩端持力层为低压缩土层的,就勉强通过了,若是天然地基柱下独立基础,且持力土层为中低压缩土层的,即要求按反楼盖计算。 另外,在处理方法上亦不十分完善,若按建筑地坪考虑,为减少基础沉降对地坪的影响,我认为最好是采取予留钢筋的办法,待上部结构施工完毕后再施工建筑地坪。因为对低压缩性土而言,施工完上部结构后,其沉降量就已完成50%~80%。这就可以减少由于基础沉降对地坪的影响。
三、地面(±0.000)以上部份: (一)柱平法施工图:
1.柱纵筋的间距不满足规范规定的≤200mm的要求,特别是在截面的长向往往出现,但亦发现过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净间距不满足≥50mm的情况。
2.箍筋加密区内箍筋的肢距不满足规范规定的≤250mm的要求(三级抗震框架)。
3.柱箍筋的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当出现短柱情况下,往往不能满足要求。例如抗震等级为三级的框架柱,其配箍率Rv≥0.4%,
当是短柱时,其积体配箍率Rv≥1.2%,是正常的三售。所以在有楼梯平台梁、雨蓬梁或其它层间梁的柱,需特别注意。
4.标识错误:按规定是伸出板面的柱涂黑,不伸出面板的柱不涂且用虚线表示,但往往是不伸出板面的柱亦涂黑。 (二)楼面或屋面结构平面图:
1.板的外轮廓线未完全表示清楚,特别是挑板的宽度范围尺寸及挑出的尺寸往往表示不全。
2.板面的标高及板厚往往交待不全。按设计深度要求,应该是绘上剖面来表示板面标高及板厚,但有的图就找不到剖面,甚至是建筑剖面图有坡度的屋面亦找不到剖面,这就不知道板面的标高,无法施工。
3.板面标高变化的地方,应该用实线作为标高分界线并绘出局部剖面,这是设计深度的要求,但有些图纸中,不但没有局部剖面,连分界线的实线亦没有,只标上一个标高,这就没法找到标高变化范围。
4.梁的定位尺寸交待不全面,在图纸的注中,有?梁中心线与轴线重合或梁边与柱边平?的交待,但往往是不属于上述情况的梁,就漏掉标志定位尺寸,特别是其它专业条件所需的梁容易漏。 5.层间梁的梁顶标高标示不当,很多图纸都是以图面所绘制
的楼层标高为基准,在层间梁顶面标上+××××或-××××,我认为这种标示法不妥,因为层间梁已不属于该结构层的构件,应该是以室内地坪的相对标高±0.000作为基准而进行标志。 (三)梁平法施工图:
1.梁侧纵向构造钢筋的间距不满足规范中规定的≤200mm的要求,比较常见的是当hw=450或h=500时只配G2Φ12,但亦有当hw<450mm的情况亦配梁侧纵向构造钢筋。
2.梁顶面的纵向钢筋净间距不满足规范中规定的≥1.5d的要求,特别是梁边与柱边平的梁,由于柱的纵向钢筋的影响,梁在与柱边平的一侧的保护层厚将>50mm,所以常出现钢筋净间距不够的情况。
3.由于空间概念疏忽而出现吊挂梁的现象,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结构找坡的屋面,由于屋面的坡向不同而引起的,如下图:
图中A区的脊梁与BC区的脊梁均是平的且顶标高相同,B区C区的次梁垂直于A区的脊梁,当到B、C区的坡底时就出现B、C区次梁的底标高低于A区脊梁的底标高的情况,形成吊梁。
第二种情况是坡屋面的屋面梁与楼梯间在屋面层的平面交界处,如图:
图中可以看出,楼梯间的楼面是平的,楼面次梁垂直于坡形屋面梁,当屋面梁底随着坡度上升到次梁底标高以上时,即次梁形成了吊梁。 第三种情况是次梁跨度较大而主梁跨度较小的情况下,若梁的截面高度都按1/8或1/10进行考虑,就出现次梁底标高低于主梁底标高的情况。
因有了平面整体表示方法?G101?以后,就不绘制梁的大样图了,从直观上看不到这些梁之间的关系尺寸,所以这些空间概念就容易疏忽,应该加以注意。
4.楼梯间顶层屋面的门洞,洞高不够,这亦是空间概念问题,某厂在施工图纸交底时就发现这种情况,如下图:
图中可看出:跨度为9m,层高为3m,屋面坡度为2%,按9m长计算,由坡度引起的高差为180mm,屋面面层及帆水高按300mm考虑,框架梁高900mm,门洞高=3000-900-180=1620mm,幸好是在图纸交底时发现,及时作了处理,避免了较大的返工或不良的影响。像这样的事情,我们院以前亦曾出现过,要弯着腰才能出屋面,甲方意见很大。所以还希大家引起注意。
5.带悬挑梁的梁,悬挑梁根部的配筋未作补充交待。03G101中说明?当悬臂梁由屋面框架梁延伸出来时,其配筋构造由设计者补充?。我认为非框架延伸出悬臂梁和以上的道理是相同的,主要是考虑到悬臂梁根部的负钢筋伸入内跨长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所以应该作补充。
6.与框架柱相关的楼梯平面梁、层间梁、雨蓬或较大洞口过梁等,都应按框架梁考虑。这是某厂在施工图审查时提出的意见。该
厂施工图设计的楼梯平台梁,截面采用200×300,其箍筋配臵标明为Φ8@200/100,在施工图审查时,被开了违反强制性条文一条,因为框架梁箍筋加密区的间距规定为?梁高的1/4及100的最小值?,梁高为300,其箍筋间距应为75,用间距100就不满足规范的要求了,这条属于强制性条文,所以提醒大家要加以注意。 (四)楼板或屋面板配筋图:
1.板的受力钢筋配筋率偏小,满足不了规范规定的要求。特别板面支座处的负钢筋常常发现。配筋率属强制性条文,希望加以重视。
2.板面未配筋的表面所设臵的温度收缩钢筋,往往是采用原板面钢筋隔根拉通的办法,故其钢筋间距就满足不了@150~200mm的构造要求。
3.在板厚不同或板面标高不同的范围内,应该是分别绘制其配筋图的,但常见到的是采用底层、面层钢筋均拉通的表示,有高差是拉不通的。
4.挑檐板转角处的阳角或阴角,往往未按构造要求配臵放射钢筋或构造钢筋。
(五)楼梯结构图:
1.楼梯底层的起步梁,往往是标示该处的基础梁,但基础梁
的顶标高一般都比较低,离起步处的标高-0.050还有一段距离,如何处理?很多图纸都未作交待,应该绘出大样图交待清楚。 2.平台板的配筋不能满足规范规定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因平台板一般都属小跨度的板,容易疏忽,但这属强制性条文,应该给予重视。
3.楼梯平台梁与梯板间或平台间的净高不足2.2m或2.0m,有的甚至是碰头了,近年来已有几个工程都出现过这种情况,有的在施工前发现的,作了处理;有的是施工完成以后才发现的,需要把平台梁及梯板打掉,重新设计及施工,这不仅给经济带来较大损失,而且对设计单位的名誉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当剖面图中的平台梁不在同一平面位臵时,应该好好地核对一下,不能认为这是建筑专业的事,某工程的楼梯出现碰头的情况下,找建筑图纸,发现建筑图只在平面图中有一个楼梯示意图,没有平面尺寸,亦没有剖面图,这样,其责任都归于结构专业了。
4.板式楼梯的横向构造钢筋,当板小于150mm时,为每一踏步配一根;但当板厚大于及等于150mm时,应按Φ8@200配臵。有的梯板厚为160mm,仍按每步一根配臵就不符合构造要求了。 四、设计质量问题(个人看法供参考):
以上所列出的所有问题向大家汇报,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设计质量,但这些图面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对于质量而言,还不够十分
完善,我想再补充以下两点看法: (一)增强质量意识:
结构设计工作,属于高风险的工作性质,如果发生重大的质量事故(例如房屋倒塌),势必引起群死群伤,给人们造成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对从事结构设计工作的人员来说,一定要把设计质量放在第一位,并且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但如何才能做到不会出现较大的质量问题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把住以下两方面:第一,就是从思想要重视,每一步工作都要认真地进行,决不能认为结构设计没有什么东西,就是把梁、板、柱及基础拼凑在一起就完了。不错,任何的建筑物都是由基础、柱、梁、板组成,但是,要真正把握住设计出来的基础、柱、梁及板不出问题,亦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若要使之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那就更不容易了,因为其涉及到对原始数据使用的全面性及合理性;对数学力学原理的应用;对现行规范标准的执行;对设计人员经验的结合等诸多因素,所以说结构设计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工作,亦决不允许有任何的疏忽或马虎,必须在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第二,就是从方法上把握住每一个工作环节,具体可分以下几点:
1.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及基础型式,做到受力明确、构件传力直接合理。
2.原始数据的全面及准确:如地质资料的分析及采用;各专
业条件的荷载及其类型,特别是建筑专业的隔墙荷载及装饰荷载等,对这些荷载需细心,不能错漏。
3.选用的软件恰当,输入数据要齐全准确,对输出的结果要进行分析及判断。
4.图纸绘制时与计算结果要一致,并认真对待每一笔一划。 5.合理地运用设计经验,符合现行规范及标准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现行规范:
规范是结构设计工作的法律,必须要严格遵守,不仅仅是强制性条文或普通条文要坚决执行,而凡是写有?宜?或?不宜?的,都要按?应?或?不应?去执行,不要去钻它的空子,这亦是设计人员自我保护的方法之一。因为任何一项工程,如果一旦发生严重的质量事故。调查人员首先要检查的就是设计,检查的依据是规范,用规范去对设计进行全面检查,找不到设计的问题了,再去找施工的因素、材料的因素等。如果你有违反了?宜?或?不宜?的条文,你就很难解释清楚,因为?宜?与?不宜?中留给你选择的范围极小,比方说?不宜?,其原因就是缺乏试验资料或者是在以往的工程实践中极少应用,总结不到其规律等情况下,才定这个?不宜?。即使你有一套理由去解释,别人同样有理由推翻你的解释,何况我们亦不是从事规范研究及试验的工作人员。所以我认为还是从严的方向去执行规范比
较好些,以下,我想举二个实例说一下:
1.不规则的平面方案:?规范规定?凹凸不规则类型建筑,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不大于相应投影方面总尺寸的30%?,但往往我们的建筑平面都超过规定的要求,某工程的结构平面凹进尺寸超过70%,在图纸审查时,被提出了?违反强制性条文?,认为属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但我们解释认为不属于严重不规则的建筑,因为只有一项不规则,而不是多项不规则,但别人不同意你的解释,非要你修改不可。我想这样的问题,在设计时设一条抗震缝分开,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2.现浇的框架结构房屋长57.20m,超过55m的设缝规定,但没采取任何措施,我认为应该在其中部设臵一道后浇带就比较完善了,没必要去打这些擦边球。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对规范的执行不够严格,希望大家引起注意。
工程中常见病、多发病
1.标高问题:主要是建筑与结构,结构首页工程说明与具体图纸不符,应该均按总图标高为准;进行核对。
2.工程说明与图纸中做法有矛盾,给施工及业主往往抓住毛病,使工地代表不好说话。
3.一个建设工程,如几个子项;跨度、层高、外框尺寸等内容基本一致,各构件尺寸,不应有出入,虽然做的人不同,但构件尺寸大小应该相同,否则给业主抓住,说设计院设计不是保守就危险。这个问题分配任务要注意,审核人员抓这一点。
4.建筑地面开裂问题在建设中经常出现,其原因; 1)地面下土没有夯好,使地面不规则下沉而出现裂缝,这是施工问题。
2)不看地质情况地面一律做法。
3)配筋地面很少画地面设缝图,使大面积地面收缩开裂。 4)不按地面设计规范进行计算,决定地面厚度及配筋。 5.经常出现不合理的设计方案,使得最后骑虎难下。解决办法:
1)成立方案小组,对较大的项目,应有方案小组讨论决定。 2)审核人员参加方案讨论。 3)要耐心说服工作方面阻力。
结构常见病、多发病
结构常见病、多发病
序号 1 项 目 计算书 内 容 解 决 方 法 1. 内容不完整,如无基本荷应以‘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载计算数据、无地下构筑物结构设计技术措施’附录抗浮计算书等 二为准 2. 格式不规范,如未注明所 用软件名称、输出内容不同上 全、无人签字 3. 计算参数选用不当,如计 算振型数、地震周期折减系应与专业负责人研究确数等 定 1 .缺项,如建筑结构安全等应以‘审图要点’为准 级、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地面粗糙度、砼结构 的环境类别、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构件的耐火极限等 2. 砼结构的后浇带设臵及封 闭时间不详 3. 钢结构建筑使用年限说明 不详 2 总说明 4. 钢结构建筑焊缝等级及防应注明主体结构50年,彩板围护结构20年 火、防腐说明不详 3 地基与基础 应以‘审图要点’为准 1. 不良地质情况及超深部分应以‘审图要点’为准 的处理说明不详或处理措 施不当 2. 基础图定位轴线与各部分基础图作为施工放线的依据,必须标明定位轴线的关系不明确 与各部分的关系(三道尺 寸线) 3. 基础梁与基础的支承关系应补充完善,表示清楚 及基础梁下部的处理不明确或处理措施不当 序号 4 项 目 砌体与砼结构 4. 地下构筑物在施工期间的一定要说明,并尽量将底抗浮措施未说明 板四周加宽200~500 内 容 解 决 方 法 1. 结构平面布臵和构件截面应与专业负责人研究确尺寸不太合理 定,并通过计算及时调整 2. 框架填充墙构造柱、圈梁应标明位臵、截面尺寸和设臵不完整 配筋 3. 采用砌体结构时,砌体材 料选用 应满足当地政府有关规 不当,如不能采用粘土砖 定 4. 砌体结构的构造柱设臵过 多 按规范执行 5. 墙梁、过梁、雨蓬设臵建应加强建筑与结构的互筑与结构不统一 校 6. 连续梁跨度小者将其断面减少时,易造成超筋(违反 强规) 负筋不应全部拉通,确保7. 梁配筋较多时,钢筋的直小断面梁不要超筋 径、数量和排列不合理 宜选ф22、ф25,二排,8. 柱的轴压比较大时,体积并满足钢筋间距要求 配箍率不满足规范要求 适当加大箍筋直径 9. 超长建筑变形缝、后浇带的设臵不满足规范时,无缝 设计处理措施不全 宜进行温度应力计算,按10. 地下构筑物抗浮不够,特‘全国民用建筑工程结别是施工期间抗浮措施不构设计技术措施’8.5节处理 明确 应有详细的抗浮计算和施工期间的排水措施,以
满足抗浮要求 5 钢结构 1. 设计深度不够,如柱间支应以?钢结构设计制图深撑无节点详图,无墙柃布臵度和表示方法?为准 图 同上 2. 主要节点计算及节点图不应以‘全国民用建筑工程全 结构设计技术措施’为准 3. 柱脚节点的形式和构造不太合理,如可用铰接的采用 刚接,而应该采用刚接的却采用铰接;在刚接节点中, 螺栓连接节点或其他刚接 节点的选用也不尽合理 应与专业负责人研究确4. 大跨度梁分段位臵、变截定,并 面高度 及节点构造,不太合理 通过计算及时调整 5. 构件腹板、翼缘厚度选用应以钢结构规范为准 不当,有的偏厚,有的偏薄 6. 屋面吊挂荷载选用不当,过大则不经济,过小则不安应与相关专业和专业负责人研究确定 全 7. 当采用砖砌体防火墙或围应以抗震规范为准 护结构为砖墙时,墙与钢柱连接节点不详或不太合理 8. 钢结构构件防火、防腐、 除锈要求和做法不详 应以规范为准 9. 钢结构构件材质选用不当 或要求不详 10. 主要焊缝质量等级及检测要求未标明 应以规范为准 11. 大跨度挑雨蓬、柃条设计应以规范为准 中,忽略验算风吸力作用下的稳定 12. 未说明钢结构安装要求 应以规范为准 应在总说明中注明 应与专业负责人研究确定 2. 同一栋建筑采用两种基础或基础埋深不同时,处应与专业负责人研究确定 理措施不当 3. 其他专业留洞、埋管、埋 件、吊挂管线相碰(无管线综合设计)或与大梁相应加强专业之间的总校 碰 4. 其他专业漏提专业协作条件 5. 设计资料归档不全 总设计师应加强协调 总设计师应加强协调
6 其他 1. 建筑物由两种以上结构组成,变形缝、后浇带的设臵不当 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这里所述的内容是在工程总承包、工程设计、工程监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这里只陈述些简单的理由和事实,并抄摘了某些现行规范、规定、标准为依据,只能供大家做参考。
1.关于多层砌块房屋构造柱:
1.1 女儿墙应设臵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现浇混凝土压顶浇在一起。
房屋顶层端部墙体内适当增加构造柱。
1.2 外墙转角、内外墙交接处,楼梯、电梯四角等部位应允许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替代部分芯柱。
1.3 小砌块房屋的构造柱代替芯柱时:
构造柱与砌块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与构造柱相邻的砌块孔洞,6度、7度时应填实;8度时应填实并插筋:沿墙高每隔600mm应设拉结钢筋网片,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向钢筋应从圈梁水平钢筋内穿过,保证构造柱纵向钢筋上下贯通。
构造柱可不单独设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详细说明:当墙体下没有基础圈梁时,构造柱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包括基础圈梁的埋深在室外地面以上和埋深大于500mm的情况;如果基础圈梁埋深小于500mm时构造柱可以直接和基础圈梁相连。以往多层房屋构造柱往往与直接与设臵在-0.060m标高处圈梁相连,若室内外高差大于300mm,基础圈梁240X240mm,则不满足规范要求。
但是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填充墙,窗下墙的构造柱可以直接和基础梁相连。
2.钢筋混凝土女儿墙构造柱的做法
目前很多地区,多层或高层建筑女儿墙,特别是外资企业的工业建筑均采用钢筋混凝土女儿墙,设计者往往只划一个剖面,忽视了女儿墙伸缩缝的设臵间距。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表9.1.1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规定,剪力墙结构,现浇露天30m,注4: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的间距不宜大于12m。显然在15~20m内设臵一道伸缩缝为宜。钢筋混凝土女儿墙不宜太厚,特别是在悬挑构件端部设臵的女儿墙,高度在1~2m时,女儿墙厚度取100~150mm为宜,在墙的背面设臵构造柱(或框架柱升高)。这样女儿墙的伸缩缝可设在2~3轴线处,缝的做法同一般的伸缩缝构造。
有些工业厂房的外墙也采用钢筋混凝土墙,作为框架结构的外包墙容易设缝,即在一定距离的轴线处将墙体断开,缝设在轴线的混凝土柱中,如果采用嵌入式混凝土墙,其伸缩缝的设臵难度较大。
3.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及超长措施。
3.1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满足GB50010-2002第9.1的规定。
3.2 关于后浇带:后浇带通常每隔30~40m设臵一道,宽度800~1000mm。后浇带通过建筑的整个横剖面,也可以选择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曲折通过,可避免在一个平面内全部钢筋在同一部位搭接。后浇带内钢筋不切断,且要配臵适量的加强钢筋,将两侧的砼表
面凿毛,再浇灌比设计强度等级高一级的混凝土(宜用加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振捣密实,并加强养护,详见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的80~81页。
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当后浇带用于减少混凝土施工期间收缩,一般待浇筑完后浇带两侧混凝土28天后即可浇灌;当后浇带用于不均匀沉降处时(如高层建筑主楼和裙房交接处),应待浇筑完后浇带两侧混凝土60天或更长的时间,即两侧结构单元沉降基本稳定后,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筏板基础(或地下室底板)的后浇带,如果地下水位较浅,除在后浇带处加强垫层外,有时应通过计算确定垫层厚度,并在加厚部分配臵相应的钢筋,浇筑后浇带时应做好防水。 后浇带预留时两侧混凝土应用钢丝网做好模板,但是在现场施工中,对于独立的梁(如基础梁)浇筑两侧的混凝土时常不支模板。待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后形成一条不规则的槽,然后再修凿整齐,这种现象在四川地区工程中常见,但是修凿应及时,否则作用何存。如果在基础筏板和楼层屋面板中应杜绝类似现象。
3.3 关于膨胀加强带:膨胀加强带用于补偿后浇带的不足,有时在后浇带区段的中间可再设一道膨胀加强带,以减少整个区段的伸缩量。如果以膨胀加强带替代后浇带,应注意:膨胀加强带的间距应在20m左右;膨胀加强带的宽度在2m左右。这是由于膨胀加强带浇筑几乎与两侧混凝土同时浇筑,宽度不宜保证,且不像后浇带间隔28~60天的时间。
3.4 无论时后浇带还是膨胀加强带,都只是作为延长伸缩缝间距的措施之一。
4.关于采用《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时的几个注意事项:
4.1 楼面标高和结构层高在单项工程中必须统一,以保证基础、柱与墙、梁、板用同一标准竖向定位,同时将统一的结构层楼面标高和结构层高放在柱、墙、梁等各构件的平法施工图中,为准确、直观,有时设计一个标准的楼面标高、层高表直接放在基础、楼屋面结构、楼梯的图中。特别是采用截面注写方式更应如此。
4.2 对剪力墙分布钢筋的排数的规定:
在?平法?施工图中已用明确规定:非抗震:当剪力墙厚度大于160mm时,应配臵双排;当厚度不大于160mm时,宜配臵双排。抗震:当剪力墙厚度不大于400mm时,应配臵双排;当厚度大于400mm,小于700mm时宜配臵三排;当厚度大于700mm时应配臵四排。各排水平纵筋和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和间距保持一致。请设计时引起注意。
4.3关于结构设计与其他专业留洞、埋管、埋线配合问题:一般在施工总说明中已注明:结构施工时应配合其他专业图纸施工,确保各专业留洞、埋管、埋线的正确性。有时在基础图和柱平法施工图中除此说明外,特别应注明防雷接地钢筋的做法,在楼屋面结构平面图中应注明,因为有时小的埋管、埋线容易遗漏,且有时其他专业增加
内容都会导致错漏。此条说明显得尤其重要。
4.4 关于柱平法施工图中短柱的说明。框架柱在形成短柱的楼层箍筋均须全高加密(即Hn/h≤4时为短柱,其中Hn为框架柱所在楼层的净高,h为柱截面高度)。这是一种通用说明,但在楼梯间,如果楼梯平台梁支撑在柱上,往往使框架柱形成短柱,此柱箍筋应在该层全高加密,如果在楼梯平、剖面图中注明更为明确。
4.5 平法施工图中,楼(屋面)板局部标高高于或低于楼层标高,以及屋面斜坡等均应在结构平面图中以剖面的方式表示,在楼(屋面)板的配筋图中,应局部标注标高或用剖面的方式表达更为清楚。
5.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
5.1 在工业民用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常见的是:箱形、筏形和条形基础(承台),当基础长度超过40m长时宜设臵后浇带。
5.2 大体积混凝土可采用掺合料和外加剂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
5.3 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蓄热养护法养护,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宜大于25°C,必要时采用预埋水管充水降低混凝土体内温度。
5.4 混凝土的泌水宜采用抽水机抽吸,或在两侧模板上开设泌水孔排除。
5.5 施工中应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工作,测温点的布臵应便于绘制温度变化梯度图。可布臵在基础平面的对称轴和对角线上,测量点应设在混凝土结构厚度的1/2、1/4和平面处,离钢筋的距离30mm。
5.6 筏板基础高度往往达2~3m,这时基础内钢筋除上下两侧双向钢筋外,中部应增加一层直径不小于Φ12,间距不大于300mm的双向钢筋网。
5.7 某工程裂缝处理的感想:某工程测试塔,中部为支撑旋转设备设计的一个体积庞大的混凝土台座,外侧有一圈钢筋混凝土环梁,其截面也比较大,两者之间用辐射混凝土梁板连成一体,辐射混凝土梁相对两者的体量悬殊较大,施工时混凝土一次浇筑完毕,当施工完毕后,表面粉刷已完成发现11根辐射梁,有9根出现裂缝,几乎上下贯通。分析其原因,主要时环梁和台座混凝土体积大,浇筑混凝土时没有充分估计两者的伸缩变形,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其收缩应力无法释放,导致辐射梁开裂。如果浇筑混凝土时在两者之间适当位臵设臵一道后浇带,待两者混凝土浇筑完成28天后,再浇灌后浇带混凝土,可能会避免此现象。最后采取先修补裂缝,然后表面粘贴两层碳纤维,至今未见异常。
6 关于桩基础工程设计:
6.1 同一结构单元应避免采用不同类型的桩,特别应注意预制桩
完成后,采用静力压桩或击打补桩出现困难时,往往提出采用钻孔灌注桩等,此法不可取。
6.2 桩长的确定:应正确估计桩端进入持力层的厚度,对于粘性土不宜小于2d,砂土不宜小于1.5d,碎石类土不宜小于1d。
6.3 桩顶嵌入承台底板的长度,桩径在250~800mm时,不宜小于50mm,对于桩径大于800mm的桩及主要承受水平力的桩,不宜大于100mm;由于桩基础承台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桩顶嵌入承台底板内的长度的规定,桩顶入承台在满足要求的条件下,能取小就不取大。
6.4 桩顶纵向钢筋锚入筏基底板内长度宜小于钢筋直径的35倍,对于抗拔桩基,不宜少于钢筋直径的45倍。如果桩顶部标高与设计一致,桩头完整,则在桩顶焊接4Φ16~4Φ20的钢筋,如果桩顶破坏或桩顶标高低于设计标高不多时,则采取现浇砼接桩,满足桩与承台连接的构造要求。
6.5 预制桩的施工分为静力压桩、锤击沉桩,锤击预制桩施工时,应采用强度和龄期均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特别是预应力砼管桩采用离心成型,常压蒸气养护和高压蒸气养护,强度在5~7天可达到。如果用于锤击桩时,应龄期达到28天方可施工,特别是锤击数超过500击的长桩更应如此。
6.6 预制桩达到设计强度的70%才能起吊,达到100%才能运输,
水平运输时,应做到桩身平稳放臵,无大的振动,严禁在场地上直接拖拉桩体。
6.7 锤击桩停止施工的原则:桩端位于同一土层时,以控制桩端设计标高为主,贯入度可作参改,桩端达到坚硬,硬塑的粘性土、中密以上粉土、砂土、碎石类土、风化岩时,以贯入度控制为主,桩端标高可作参改。
6.8 预钻孔沉桩法:孔径约比桩径(或方桩对角线)小50mm~100mm,深度宜为桩的1/3~1/2。施工时随钻随打,桩架宜具备钻孔和锤击双重性。常用于施打大面积密集桩群;减少对邻近建筑和地下管线的挤土影响;对于穿过中密砂层的静压桩等。
6.9 采用现场静荷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时,在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宜小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小于3根,工程桩总数在50根以内不应小于2根。一般情况应在现场施工前先进行静载试验,以确定桩竖向承载力的设计值,如果有可靠的参考资料,可以利用工程桩作静力试验,试验值为2倍桩的承载力。
6.10试桩开始的时间:预制桩在砂土中入土10天后;粘性土不得少于15天,对于饱和桩不得少于25天,灌注桩应在桩身砼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进行。
6.11 建于粘土、粉土的一级建筑桩基及软土地区的一、二级建筑桩基,在其施工过程及建成后使用期间,必须进行系统的沉降观察
直至沉降稳定。
6.12 如果工程施工前进行单桩静载试验,或有类同的桩静力试验或三级建筑桩基,可采用可靠的动测法,对工程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进行检测,一般情况下,动测法只是一、二级建筑桩基静载试验检测的辅助检测。
6.13 桩身质量的检验,对于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检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小于总数的30%,且不少于10根。对砼预制桩及地下水位以上且终孔后经过检验的灌注桩,检验的数量不应小于总桩数的10%,且不小于10根。每个柱子承台下不得小于1根。
6.14 桩基设计时,同一建筑物选用桩的截面形式、尺寸应一致。某工程三栋建筑总数197根桩,选用Φ600、Φ700、Φ800、Φ900、Φ1000五种尺寸的灌注桩,这样给桩的检测带来很大难度,如果按总数的1%,同型号尺寸相同桩只作6根,而不同型号尺寸桩,每种两根,应为10根,这样费用和工期都增加了。
6.15 桩顶与筏板连接处应做好防水构造,当地下水位埋藏浅,筏板厚度在300~1000时尤为重要。
6.16在桩基施工中,最可靠的是人工挖孔桩,一是由于基坑开挖时地基承载力容易与地勘资料吻合,二是砼灌注时的质量有保证,但是大部分采用一柱一桩,桩的承载力检测难度大,特别是满足1%
不小于3根。
6.17某芯片厂房桩选择:一期工程6850根桩,要求在60天完成。如果采用Φ800的钻孔灌注桩,深27~29m,6850/60=114根/d。若每台钻机每天1根桩则需要114台,考虑钻机2%的事故,则须117台,钻机排污量∏D2/4×28×114=1603m3,同样要1603 m3商品砼,同时现场要每天制作114根钻孔灌注桩的钢筋笼,且要5~6台吊车,这样宏伟壮观的场面空前未有,显然很难按要求完成。
选择预应力砼管桩Φ600,采用静力沉桩法,每台压机12根/天,则须10台600t的压机即可,桩由于工厂制作供应有保证,质量可靠,压桩数量和速度基本满足工期要求。
施工中压桩机要求场地、道路、填土质量好,由于局部场地松软,采用锤击式,结果桩顶破坏和桩身偏差率较大;由于地层中桩要穿过中密砂层,这时要采取措施,如采用开口桩靴,预钻孔等,由于业主有一个原则,桩压入土部分业主出费用,露出地面的桩费用不认可,施工单位拼命加大压力而部分桩头压裂,但总数在2%之内。
该工程在桩基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还很多,不再烦述。 7.关于钢结构设计遇到的几个问题:
7.1 钢结构柱脚在地面以下部分应采用强度等级较低的砼包裹(砼等级不大于C15,砼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并应使包裹的砼
高出地面不小于150mm;当柱脚底面在地面以上时,柱脚底面应高出地面不小于100mm,这种做法是为保护地面以上柱脚,当建筑地面冲洗时减少水对柱脚的侵蚀,地面以下更是如此,特别是当地下水对钢材有腐蚀性时。柱脚包裹的砼应与地坪砼分开,如果与地坪砼浇为一体时,则应用砼切割机切缝使其脱离,如果是配筋地面最好与柱脚包裹砼脱开。
7.2钢结构柱脚抗剪键,当基础梁标高与抗剪键相碰时,应降低基础梁的标高,一般边柱基础梁臵于柱外侧影响不大,中柱往往相碰,此时应使基础梁统一降低150mm为宜。基础梁顶标高在-0.15~0.20m处。
7.3关于钢桁架设计与加固:钢桁架的加固方法,一是加大截面满足强度和稳定;二是增加杆系和节点,缩短杆件的计算长度和长细比。某工厂烟囱塔架因原设计杆件长细比不足。下部1/3杆件截面选择偏小,采用上述方法达到加固目的。当前钢屋架设计中往往碰到管道穿过屋架(甚至在屋架下弦某节间作为运输通道),使某些斜腹杆不能按正常状态布臵,这是只有将该腹杆改为折杆,在变折处增加节点,并增加杆件。
7.4关于钢屋架与砼柱的连接,这里只谈钢屋架与柱顶铰接的方式,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局部挤压;二是抗剪。局部挤压在施工阶段应扣除抗剪键所含的面积,为了满足砼柱头的局部挤压,往往要求屋架支座处采用措施扩大接触面积,在柱顶提高砼强度等级,加配3~5层钢筋网片(Φ10@80~100)。关于抗剪键,一般在屋架支托底部焊接十字形钢板,长350高300mm,由于柱顶在施工时要留400×400×350mm的坑,待钢屋架施工完毕后,用无收缩砼填实,显然柱顶局部挤压面积计算时应扣除;如果柱顶存在挑出部分时其配筋难度加大;中柱的纵向框架梁(连系梁)标高应从柱顶降低300mm。
7.5 门式钢架结构檩条设计中常忽略验算在风吸力作用下的稳定,导致在风吸力作用下失稳破坏,檩条的镀锌应提出镀锌方法和镀锌量,镀锌要求采用热镀锌带钢压制而成的檩条,檩条和墙梁采用连接构件,其搭接长度要经试验确定,也应注意在温度变化和支座不均匀沉降下产生的隐患。
8.道坪工程施工和加固的教训:
8.1 道坪情况 ,某道坪工程穿过一段渔塘,最深处约8m,长35m,
施工时两侧用围堰将水隔断,将塘水抽出。
清淤:渔塘底部黑色淤泥,采用高压水冲洗,塘底部挖深坑,用抽水机将淤泥抽出,坑底部采用铺砌片石,然后用15t振动压路机碾实,将剩余淤泥挤出。
上部分层填土,仍然用15t的振动压路机经反复碾实,要求压实系数不小于0.94。
道坪宽25m,中间18m厚度32cm,C30砼,两侧各3.5m厚度22cm的C20砼,道坪施工完毕后,渔塘中部沉降相对高差达16cm,坡度超过道坪工程使用要求,业主要求尽快处理:
8.2 处理方案,一是将砼道坪全部打掉重新浇筑,二是采用道坪表面增加砼面层,由于业主要求加固期间不能影响使用,要求采用第二方案,但是第二方案费用昂贵,报价36万,第一方案仅8~10万,业主自行决定实施。
施工期间发现补偿的砼与原来基层脱离,经现场勘查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1).道坪表面凿毛程度浅,应在1m见方凿50×50×50mm的坑,最好在连接面每1m见方打膨胀螺栓,并在顶部焊接Φ6@200双向焊接钢筋网。
(2).道坪表面应清洗干净,操作工人应穿无污染鞋,表面涂刷
粘结剂要快速、均匀。
(3).浇筑砼应采用补偿无收缩砼,浇筑后要采取蓄水养护,最好用无纺布蓄水养护不小于一周,但是现场并未采取养护措施,只用彩条布遮盖,结果砼表面失水凝结快,使板四周向上与原砼脱离而告失败。
这里值得提出的问题是:填土高厚,应保证压实系数,但也应充分估计其沉降差;大面积修补砼,在粘结面上应认真做好处理工作,包括粘结剂,疤钉等措施。
9.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9.1 梁柱中心线宜重合,梁柱中心线间的偏心距,抗震设计时,9度不应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的宽度的1/4;6~8度不宜大于1/4柱宽,当大于1/4柱宽时,可采取增设梁的水平加腋等措施。
一般情况下柱的截面不大,梁的宽度只要等于柱宽的1/2,都能满足上述要求。某工程柱截面h=1800mm,纵向边柱的连系梁只有600mm和700mm,且与边柱外边齐,不满足,只有加宽梁截面,或者在梁柱接头处加设水平腋,当然像1800mm的柱,最好两侧各放臵一根500×1000的梁为好。
9.2 各层框架 梁宽宜比柱宽小50mm,当边框架梁必须贴柱边设臵时,应使梁的主筋位于柱主筋内侧,这时应注意,梁侧砼保护层厚
度大于40mm时,应在侧面增加Φ6@150的钢筋网片。
9.3 很多芯片厂房外墙都采用200厚的钢筋砼墙,砼墙高20~30m,墙长150~200m,墙体伸缩缝的设臵很重要,为满足设缝要求,墙应为外包墙,即墙设在柱和梁的外侧,这样在适当位臵柱中部设臵墙伸缩缝。如果设计为嵌入式,墙侧面设缝难度较大。
9.4框架柱可沿全高分阶段改变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筋的直径和数量,但是这些改变不宜在同一楼层同时改变。
10.关于挑梁设计:
10.1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达100%方可拆除底模。如果构件底模拆除过早,宜造成梁变形过大,甚至梁根部开裂。
10.2 挑梁的荷载:
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见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4.1.1和4.5.2。
要充分算足悬挑构件上作用的荷载,特别是栏杆做法,当建筑物采用砼砌块或混凝土墙板时。
10.3 梁截面选择和配筋;挑梁由于截面选择小和配筋不足造成的事故处理很多。某医院屋面挑梁裂缝,迫使实心栏板改为钢管栏杆;某厂挑梁截面偏小,配筋不足迫使实心栏板改为轻质栏杆等,只有通
过卸载而满足设计要求,当然也可以对挑梁采取加固措施,业主对此法不大满意。
10.4挑梁的受力状态施工完毕和设计应一致。主要是挑梁端部应保持受力的明确,某医院12层,挑廊朝西,为了防晒,在挑梁边作了很大的装饰板,上下连通,底层空旷,施工完毕后1~3层挑梁开裂;当前设计芯片厂房采用200厚的钢筋砼墙,挑梁和砼墙连接要保证挑梁受力状态准确,使砼墙不能成为挑梁的支点,这类挑梁设计配筋要以挑梁配筋为主,下部钢筋满足两端支撑,注明挑梁边梁先现浇,砼墙体后浇,且挑梁端部一定范围内与砼墙留30~50mm缝隙,然后用松软材料填实。
建筑设计中的结构问题
1. 建筑方案的重要性
建筑方案的合理性不仅影响到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建筑的立面效果,也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2. 合理选择柱网尺寸 2.1单层工业厂房
(1)常用跨度:15 m、18、21、24、27、30、33、36,42 m(慎用),以3 m为模数。采用以上标准跨度,就可以与标准跨度的吊车相配套。
在钢屋面结构体系中,建筑跨度也可以采用1 m为模数,吊车跨度相(2)常用柱距:6、7.5、9、12 m,采用压型钢板屋面、墙面时,柱
距也可以采用0.1m为模数,柃条的选用以7.5~9 m较经济,6、12 m用钢量较高。
(3)定位轴线:见个体工程,无明确规定时,中柱两个方向居中,边柱在纵向柱外平,横向居中,横向端跨柱内移600,抗风柱外平。 (4)吊车:
单梁悬挂吊车:1、2、3、5 t 单梁桥式吊车:3、5、10 t
双梁桥式吊车:10 、16、20、32、50、75、100、150、200 t 、、、、、、、 (5)层高:
采用门式刚架轻钢结构无吊车时,层高不大于9 m,以0.1m为模数;采用门式刚架轻钢结构有20 t以下吊车时,层高可以到12 m,以0.1m为模数。
采用20 t以上吊车时应采用普钢或砼排架结构,层高大于9 m,以0.1m为模数。
(6)单层厂房砼排架柱截面尺寸:
按建筑的高度和吊车情况参照“砼结构计算手册”表1-4-3确定,如柱距6m高度h≦12m无吊车时,柱截面可取为400×500~700。 2.2 多层砼框架结构
(1) 常用跨度6~12 m,特殊可15 m,以0.3 m为模数; (2) 常用柱距:6、7.5、9 m ,特殊可12、15 m,以0.3 m为模
数。 (3) 层高:与跨度和柱距有关,以0.1m为模数。
(4) 定位轴线:见个体工程,无明确规定时,中柱两个方向居中,
边柱和角柱纵向柱外边平,横向居中。 (5) 柱截面尺寸估算:
多层框架柱截面尺寸以轴压比控制,方形柱网采用方形柱,最小截面为350×350;圆形柱最小截面为φ350;当跨度大于柱距时,采用矩形截面,最小截面为350×400。
(6)梁截面的适宜高跨比参照“砼结构计算手册”表1-3-3确定, 现浇楼盖的主梁高度取L /8~L/12;次梁取L/15~L /20;悬臂梁取L/6~L/8,一般L大于1.5 m时不宜采用挑板而应采用挑梁(L—梁的计算跨度)。
梁的宽度为其高度的1/2~1/3.5。
设计中,窗顶梁高宜按纵向框架梁高L/10~L/12控制。 3. 框架围护墙、填充墙:
(1)一般采用外包墙,除柱上设拉墙筋外,通窗的窗下墙应设构造柱和窗台压顶梁,构造柱间距不大于4.5m,截面为240×墙厚;压顶梁截面为120×墙厚。 (2)框架填充墙:
当墙的高度大于4m时,设置圈梁,截面为240×墙厚;墙长大于6m或墙长超过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截面为240×墙厚。 (3) 框架围护墙、填充墙当墙上的门洞洞口宽度大于2.4m或窗洞洞口宽度大于3.0m时,在洞口两侧设置构造柱,截面为240×墙厚。 以上构造柱、压顶梁、圈梁采用C20砼,配筋:墙厚120~240配4φ12,φ6 @200;墙厚300~400配6φ12,φ6 @200。
(4)凡建筑图上设有幕墙、带形窗、跨层的竖窗时,相关的框架梁、层间梁、楼梯梁,宜采用带挑耳的梁,将此梁退进120—240。 4. 关于结构缝和超长砼结构设计:
温度伸缩逢、沉降缝、防震缝、施工缝总称结构缝 4.1关于温度伸缩逢的设置:
温度伸缩缝的基础可以连在一起,不要分开,但最大间距应满足砼规范表9.1.1的规定,即现浇框架不大于55m,现浇剪力墙不大于45m,露天框架不大于35m。当不能设伸缩缝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设置后浇带(主要解决施工中的温度应力),后浇带间距30~40m,宽度800~1000,钢筋贯通且配置1/2垂直后浇带主钢筋截面面积的加强筋,砼标号提高一级(宜用加膨胀剂的补偿收缩砼);后浇带宜设在梁跨1/3处。
(2)当建筑长度大于120m时,采用UEA补偿收缩砼和膨胀加强带,减少砼的收缩应力。加强带间距40~60m,宽度2000,UEA掺量14%~15%,加强带以外UEA掺量8%~12%,等量取代水泥。钢筋贯通,加强筋同后浇带;加强带宜设在梁跨1/2处,砼施工顺序:砼浇灌顺序由两端向膨胀加强带施工,最后连续施工膨胀加强带。
(3)适当加强纵向梁(或纵向墙)的纵向通长钢筋,用钢筋抵抗一部分温度应力,超长建筑的纵向框架梁(或纵向钢筋砼墙)每侧的最小配筋率可按0.6%配置。
(4)适当加强屋面板的纵向通长钢筋,一般可用φ7 @150,不足的再另加;
(5)重要建筑进行温度应力和应变的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加强配筋; (6)加强保温隔热措施,作好屋面和墙面的保温隔热层。 4.2 沉降缝:
当建筑高差过大、荷载相差悬殊,地基不均匀,沉降差较大时,需设沉降缝,如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交接处设沉降缝,将基础分开。由于基础分开后,建筑的防水比较困难,所以,在一般建筑中很少采用,在高层建筑中也尽量少用。 4.3 防震缝:
在地震区,温度伸缩缝和沉降缝的宽度应满足防震缝的宽度要求: (1)多层和高层钢筋砼房屋:
当建筑高度H≦15m时,缝宽70mm;
当建筑高度H﹥15m时,7度区每增加高度4m,缝宽为70+20mm;
正在阅读:
结构设计中的常见病、多发病06-23
网络文献下载服务网站系统需求分析05-13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10-03
地质遥感文献综述10-11
涿鹿桥山祭祀轩辕黄帝大典主持词10-02
2013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证券市场基础知识教材word版—第六章第三节证券价格指数08-16
初一数学下册同步训练及试卷(全)04-28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汇总03-11
《消费者行为学》形成性作业一12-0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多发病
- 常见病
- 结构设计
-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莫黎
- 关于印发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
-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 Moto Droid 烧号、root、1x上网无敌菜鸟教程(已经写到读ESN)
- EBS HRMS 定制化配置
- 基于单片机的锂离子电池电量检测系统设计(本科毕业论文)
- 2013-2017年中国草酸市场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 第6单元单元练习
- 温州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 波浪理论课程的习题库建设
- 变频调速的毕业设计
-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及监管——以微信支付为例开题报告
- 重庆市北碚区碚东嘉陵江大桥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高职护理《护用药理》课前课后自测题选择题
- listen_to_this_3词汇表
- 传统零售与现代零售的区别
- 2018年中国医药商业现状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目录) - 图文
- 学校食品安全汇报材料
- 2018水上乐园项目投资商业计划书
-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试题库(包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