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答案(全)

更新时间:2023-10-10 19: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关系。 4.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6.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认识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价值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4.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5.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4.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5.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6.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7.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

2.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3.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4.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5.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6.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1. 垄断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 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3. 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5.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绪论

一.CAAAB CBBCA BDAAC ADACD

二、1ABC 2BCD 3BCD 4ABC 5BC 6AB 7ABC 8CD 9ABCD 10ABCD 11AB 12BCD 三、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2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第一章

一. CCACD BBCAD DDAAC DBADC BABBD BC

二.1BC 2AB 3BC 4CD 5ABC 6ABCD 7BCD 8AB 9ABD 10AB 11ABC 12ABCD 13CD 14AD 15CD 16ACD 17ABC

18ABCD 19ABC 20BD 21BD 22CD 23ABD 24ABCD 25BC 26ABC 27AB 28ABCD 29CD 30AB 31ABD

四、辨析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五、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

3

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联系实际分析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联系实际分析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3.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地万物之理,无 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简析上述论点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法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客观事物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阐明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4.

[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4)联系实际分析

4

5.[答案要点]

(1)上述材料揭示了意识的作用,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日人的意识不久反映事物的外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既有对事物当前的反映,又有对事物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

第三,意识通过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而起作用。

(3)分析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 6.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说明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自然规律,忽视生态建设,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报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认真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利用规律,避免盲目性。(4分)

(2)材料3说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世界,必须对外开放。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归根到底要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6分) (3)联系实际论述 7. [答案要点]

(1) 体现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哲学道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①要按规律办事,使思想符合实际,就要实事求是;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着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束缚,就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②客观事物是一个无限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坚持解放思想,也是不断随着“实事”和“是”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只有按照与时俱进的步伐和尺度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才能不断更新,才能不断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与时俱进,要求做到不断解放思想、达到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2) ①A村大胆尝试大包干,B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农业生产特点和规律出发,冲破了旧体制的束缚,取得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这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哲学道理。 ②B村的发展道路还体现了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哲学道理。80年代中期,根据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多种经营。

90年代中期又深化改革,促进科技进步,本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 进入新世纪,又决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工业竞争力,并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B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B村的经济工作具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的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而A村安于现状,满足于一时的成就和单一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动力。这说明解放思想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3) A、B两村20多年变化发展的经验教训给我的启示是

第二章

一、ABDAD CBCAC BCBCA ADABD BACCD CCBAC DDDDA DD

二、1AB 2ABC 3BD 4ABCD 5ABCD 6CD 7ABD 8ABC 9CD

10BCD 11ACD 12ACD 13ACD 14ABC 15ABD 16CD 17BC 18ABCD 19BC 20BC 21ABCD 22ABCD 23AB 24BCD 25ABCD

26ABCD 27BCD 28CD 29ABCD 30ABCD 31ABC 32BCD 33BCD 34BD 35AB

四、辨析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is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