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计划

更新时间:2024-05-17 00: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州市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计划

(初稿)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支柱产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的影响,落实市委、市政府“坚定发展信心,积极抢抓机遇,合力攻坚克难”的发展战略思路,与国家和省调整振兴发展规划相衔接,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苏州市装备制造业振兴计划》,本规划期为三年(2009~2011年)。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概况

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主导行业优势明显。我市现有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2121家,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企业703家,专用设备制造企业531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274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企业476家,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企业137家,全行业从业人员563318人。

2.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苏州装备制造行业具有一批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按销售额排名进入全国机械行业100强的有苏州创元(集团)有限公司(排在全国42位);金

- 1 -

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江苏通润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太仓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江苏长江润发集团、江苏常盛集团有限公司、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常熟市标准件厂、横河电机(苏州)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进入江苏省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0强的企业有14家,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等行业。苏州装备制造行业在境内外上市的企业主要有创元科技、中核科技、江苏宏宝、海陆重工、江苏通润、苏福马等,这些企业在支撑行业发展、保持稳定增长中起到了带动作用。

3.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份额扩大。通过前几年的结构调整,我市装备制造行业高附加值成品正逐渐取代低附加值产品、高科技产品正逐渐取代传统装备制造业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销售份额不断扩大。轴承、阀门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产量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常熟长城轴承有限公司、张家港AAA轴承有限公司成品畅销,进入了全国轴承行业销售收入前30名。在重型机械设备领域,江苏通润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苏州迅达电梯有限公司位列国内该行业第11,16,17位,江苏科林集团有限公司“宝带”牌袋式除尘器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在汽车和零部件领域,苏州金龙客车联合欧洲著名商用车厂商斯堪尼亚推出了我国首款达到欧4排放标准的A80顶级豪华客车,并与上海交通大学、

- 2 -

苏州创元、神力科技共同研制了具有与国际同步、国内领先水平的海格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2008年出口额超13.7亿元,跃居行业首位。在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领域开发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共同研制的核电站关键阀门核一级快速启闭隔离阀、核二级快速启闭隔离阀、核一级稳压器电动卸压阀和核一级低压差旋启止式回阀研制成功,改变了我国核电阀门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局面,对促进我国核电阀门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苏州中特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数控电火花轮胎模加工工艺及设备”项目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苏州新火花机床有限公司的“中走丝数字化全功能高频电源线切割机床”项目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推力的35吨级电动试验台。江苏万工科技集团(吴江)大力开发国产高性能喷气织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一举打破了日本和欧洲长期的技术垄断。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张家港)的24000瓶/小时无菌冷罐装生产线整线出口到日本大冢公司,表明我国无菌冷灌装线已进入国际高端市场。

4.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苏州市装备制造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块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已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科研开发机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

- 3 -

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目前,苏州市装备制造业已建省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公共服务平台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

5. 区域性产业集群建设力度加大,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截至2008年末,苏州建有苏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昆山模具产业基地和常熟电气机械产业基地等3个省级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其中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发展状况最好,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均列首位,电气机械产业基地及模具产业基地发展平稳;截至2008年末,苏州共建有市级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16个,涉及汽车及零配件、航空部件、精密机械、电梯、模具和热处理等行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苏州市装备制造业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但是总体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不强。装备制造企业每年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平均占销售收入的1.5%左右,具有技术中心的企业只有3%左右。技术创新大多限于产品、工艺的延伸、改进与提高,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目前苏州市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还比较薄弱,年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用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之比为1:0.089;而韩国、日本企业两者的比例分别为1:5和1:8,消化吸收重视不够、能力不强是我市装备制造面临的突出问题。

- 4 -

2.系统成套能力较弱。苏州的主机制造、零部件、元器件产业制造能力较强,但产品基本属于配套型结构,主机终端产品少,特别是大型成套装备少,还没有形成以大型主机制造为核心、上下延伸、专业化水平高、规模效应明显的产业链,系统成套能力较弱,影响了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3.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产业化集成不足,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完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中介机构和企业还没有实现紧密结合,致使技术、成果、人才、设备等创新因素不能有效地向产业集成,先进技术得不到及时应用,科技成果难以向产业化转换。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和服务支撑平台有待于进一步整合。 4.行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不高。在装备制造业中,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2008年的工业总产值为307.94亿元,占装备制造行业的9.29%,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5%,在行业内部除苏州金龙客车公司外,大企业大而不强,小型企业小而不专、不精,产业门类全但较分散,没有形成集聚优势。

(三)发展环境

1、挑战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演变,使得整个经济已感受到了不利因素的影响。外部需求收缩,出口面临更大困难,企业投资后劲不足,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等。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步入经济衰退期,将对出口依存度较高的苏州装备制造业带来中长期的影响与压力,扩大内需策略,也

- 5 -

将受制于国内经济与需求增速的放缓。所有这些因素,目前看来还有很多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从而加大我市装备制造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难度。

2、机遇分析。党中央、国务院为确保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目标不变,陆续出台多项拉动内需促发展的政策,对目前全国经济的发展一定能起到促进作用,并且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最近,国家金融财政政策陆续出台助力企业资金脱困,将为装备制造业众多的中小企业带来生机。

二、调整振兴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市委、市政府“坚定发展信心,积极抢抓机遇,合力攻坚克难”的总战略,按照“积极参与,重点发展,努力拓展,科技创新”的原则,以提高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

- 6 -

套化、服务网络化发展,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现有骨干装备制造企业的作用,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快引进世界著名装备制造企业,与他们加强合作,把他们的成果引进产业化;对有优势的装备制造业领域,如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潜力较大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进行扶持,培育新的增长点。

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配套。根据国家确定的十八个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领域,进一步提高我市具有相对优势的数控线切割机床、造纸机械、余热锅炉等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及集成能力,提升我市在全国重大装备制造业中的地位。

重点发展新型纺织机械、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船舶制造、电加工机床、仪器仪表、电气机械等产品,进一步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 7 -

努力拓展新兴、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领域。积极发展高效节能、新能源关键设备、医疗设备、环保设备、核电、轨道交通等领域的设备及关键部件,努力培育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优势。

坚持科技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支持企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加快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核心技术和标准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是:按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要求,到2011年,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开发一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重点产品;提升一批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较为完备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到2011年,主要目标如下:

- 8 -

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800亿元左右,占全市工业的18%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优势行业的规模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形成10个以上具有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能力的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重点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新产品产值率力争达到40%,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大幅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领域取得标志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培育10家装备制造业优势企业及较强成套能力的工程公司,形成一批集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设备制造、工程成套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领先的“小巨人”企业。

依托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再培育5个左右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较为完备的产业发展格局。

- 9 -

三、重点任务

当前苏州装备制造业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一是落实中央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业平稳较快增长;二是着力加强技术改造,推动装备工业内涵式发展;三是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四是抓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五是加强运行监测,组织实施行业振兴规划;六是推进装备工业改造提升,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加快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以我市装备制造业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企业推行开放式自主创新,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以及国际合作、联合制造、参股、并购国外先进企业等多种方式,掌握核心技术。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加大技术专利、

- 10 -

专门人才和先进装备的引进力度,通过合作研发和收购国外公司等形式积极获取技术专利和技术诀窍,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核心技术和标准体系。

(二)提升块状经济,发展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充分发展苏州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块状经济,以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为载体,培育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完善、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结合装备制造业发展,科学规划和统一协调各类工业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发展规模、产业导向、功能区块、生态环保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工业开发区的产业层次和管理服务水平。鼓励大企业、大项目及其他配套产业向工业开发区集聚发展,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工业开发区集中,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充分发挥苏州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新优势。

(三)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在产品开发、技

- 11 -

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上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挥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引导企业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主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大企业大集团采取联合、购并、控股等方式实施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资产重组。支持大企业大集团通过直接投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原材料基地、研发基地、制造基地、运营中心和营销网络,加快向跨国公司发展。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中央属企业和省外大型民营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市设立生产、研发和营销基地,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协作关系,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一批以技术、品牌、出口、零部件为主导的成长型中小企业。

四、政策措施

(一)创造条件积极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制造。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参与国家安排的自主化依托工程,支持其参与国

- 12 -

内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投标,对进入依托工程项目和中标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的企业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用于补贴项目前期费用和产品的研发。有针对性地安排一批重大技术装备或核心设备自主化依托工程。工程项目需要引进技术的,承接技术转让单位必须具备消化吸收、研发创新能力和实施产业化的基本条件。凡属于重点领域工程项目所需装备,经审核后,纳入统一组织的招标范围,有关部门给予必要的协调和指导。

(二)鼓励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我市装备制造业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产品,重点领域工程项目所需装备,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在全市内采购,工程项目业主不能以没有业绩为由拒绝企业参加设备招投标。对订购和使用首台(套)我市生产重大技术装备的重点工程,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贴或采取加速设备折旧等方式给予支持。积极研究探索尽快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引导装

- 13 -

备制造企业和项目业主对首台(套)我市生产重大技术装备投保。

(三)加强设备进口管理。严格审核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装备进口,对我市生产制造的装备能够完全满足需求的,原则上不支持进口。重大成套装备及其技术的引进,要有装备制造、研发和使用单位的联合参与。对使用带有附加条件的境外资金直接进口国家重点发展的重大装备和重点产品要严格审查、论证。新建和改造项目不得进口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设备。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企业,为实现装备国产化需要进口相关设备和产品,经认定并经海关审核,可以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便捷通关的优惠。

(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中心建设,以我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企业优先采用“集成创新”模式,重点关注实用型、应用型的创新核心技术,推行开放式自主创新,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以及国际合作、联合制造、

- 14 -

参股、并购国外先进企业等多种方式,掌握核心技术。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加大技术专利、专门人才和先进装备的引进力度,通过合作研发和收购国外公司等形式积极获取技术专利和技术诀窍,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五)推动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设备成套能力。装备制造业向服务化延伸是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服务在装备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增值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鼓励企业大力发展以市场需求调研、产品设计、项目招投标服务、设备成套服务,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物流服务、工程安装测试、工程咨询、金融服务等为主的现代装备制造服务业,形成我市完整、系统、自主的综合竞争实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和融合发展。

(六)推进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模式。以企业信息化为突破口,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根据本企业实际,采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柔性制造系统、先进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改造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力推进管理信

- 15 -

息系统在企业财务、物流、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环节的应用,实现管理的集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积极应用嵌入式系统等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品,促进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

(七)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构筑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装备工业的高级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依托大专院校、技工学校和其他社会力量联合办学,建立多层次的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装备制造业适用的高级技术人才和技工;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和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制定各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围,鼓励各种人才脱颖而出,留住人才。

(八)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财税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和国税总

- 16 -

局等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落实国务院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07〕11号) 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扶持资金给我省装备制造业项目以支持。在组织申报和争取省有关部门支持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专项资金方面要向装备制造业倾斜,各地也要相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国家专项进口税收政策,对列入国家重点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国内生产企业为开发、制造这些装备而进口的部分关键配套部件和原材料实行税收优惠。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允许企业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按规定100%扣除的基础上,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

(九)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有关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供求、生产能力、技术经济指标、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设备配置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及时反映行业动向,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 17 -

(十)加强组织领导,营造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意义,建立和健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发展装备制造业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级经贸、发改和其他有关部门要做好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和协调工作。要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和规划引导,努力营造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环境。 附件1:

关键技术

1、 中高档数控机床模块化设计技术 2、 高速精密机床关键件制造技术 3、 数控系统匹配技术 4、 直接驱动技术

5、 工程机械结构参数优化和系统集成技术 6、 电、液系统智能化精确控制技术 7、 工程机械配套关键零部件可靠性技术 8、 工程机械大型结构件制造技术

- 18 -

9、 无功补偿技术

10、 800KV以上交直流输变电设备关键配套件和材料制造技术

11、 风电机组设计及优化技术 12、 轨道交通售检票系统

13、 大功率牵引内燃机机车动力装备关键技术 14、 静电布袋除尘技术 15、 脱硫脱硝技术

16、 大型生物法水处理技术

17、 液压、气动、密封等关键基础件设计与制造 18、 自动控制系统集成技术

附件2:

重点项目

1、昆山工业研究院的公共服务平台、研发机械、机器人及小核酸研究所建设,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汽

- 19 -

车综合研发中心建设,恩斯克(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机械产品研发中心建设等项目;

2、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慕贝尔汽车部件(太仓)有限公司、张家港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宝钢集团苏州冶金机械厂、昆山泰莱信达机械有限公司、常熟市力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太仓中集冷藏物流装备有限公司、索特传动设备有限公司建设项目、苏州恒鼎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的ECU控制器组装线第九代ABS/ESP机加工线、弹簧卡箍、重型非标压力容器成套装置及大型铸锻件、风力塔架及船舶附件、船用配件、冷箱、增速机、减速机、船舶低速柴油机曲轴等项目;

3、昆山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昆山华辰机器制造有限公司、苏州中菱金属表面科技有限公司、昆山华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通快机床(太仓)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集成式低速大力矩永磁同步电动机及伺服控制系统、数控自动化机械手冲压线、重型数控轧辊磨床、焊接机械人成套装备、数控平面激光切割机等项目;

- 20 -

4、苏州纽威机械有限公司、中屹机械工业有限公司、苏州杰威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英格索兰(中国)工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港口机械、华崧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苏州友成模具实业有限公司、马尼托瓦克起重设备(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五轴以上联动数控机床、特种工业缝纫机、纺织机械成套设备、数控机床及模具、履带吊等项目;

5、苏州特谱风能技术有限公司、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新中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风力发电机、核电设备制造技改项目及高温高压干熄焦余热锅炉、大型燃煤电厂布袋除尘器与脱硫装置等技改项目;

- 21 -

4、苏州纽威机械有限公司、中屹机械工业有限公司、苏州杰威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英格索兰(中国)工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港口机械、华崧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苏州友成模具实业有限公司、马尼托瓦克起重设备(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五轴以上联动数控机床、特种工业缝纫机、纺织机械成套设备、数控机床及模具、履带吊等项目;

5、苏州特谱风能技术有限公司、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新中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风力发电机、核电设备制造技改项目及高温高压干熄焦余热锅炉、大型燃煤电厂布袋除尘器与脱硫装置等技改项目;

- 21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il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