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环评复习资料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2 15: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页——第1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

第1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看书背)

已出导则,已出质量标准!!! (1)环境的概念

环境科学中: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环保法: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评中: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环境,即人类环境,是围绕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2)环境系统的概念

环境系统是指围绕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整体,这里所说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

①整体性:一定时空中的环境因素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等多种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②动态性: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一直处在演变的过程中,其组成和结构是不断变化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就是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作用下发生不良变化的结果。

③稳定性: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环境要素的概念

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要素的分类: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环境要素;非生物要素+生物要素。 (4)环境质量的概念

环境质量表述环境优劣的程度,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和评定。

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为了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综合整治等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为了比较各地区所受污染的程度。(提供依据,便于比较)

(5)环境容量的概念

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目前多指在人类生产和自然生态不受危害的前提下,某一地区的某一种环境要素中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容量的分类: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生物环境容量,人口环境容量,城市环境容量等。

(6)环境影响的概念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作用?变化?效应)

环境影响是由造成环境影响的源和受影响的环境两方面构成的。

环境影响的分类:(按影响来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按影响效果)有利影响+不利影响;(按影响性质)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地区、区域影响或国家和全球影响,建设阶段影响和运行阶段影响。

(7)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2对象3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建设单位、环评单位、审批部门。

跟踪监测的目的:能够发现建设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1 / 88

——第2页——第1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

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按评价对象)规划环(战略)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按环境要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按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8)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要求固定下来的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1970年1月1日正式实施。

①为开发建设活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②为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③为确定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应的环保规划提供科学依据;④为制定环境保护对策和进行科学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⑤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建设规模,产业结构,合理布局

(9)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原则:针对性、政策性、科学性、公正性 (10)环境保护单行法

环境保护单行法是针对特定的污染防治对象或资源保护对象而制定的。 环境保护单行法类型:

自然资源保护法;森林、草原、渔业、矿产、土地管理、水法、野生动物、水土保持、气象

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噪声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清洁生产促进、放射性污染防治

其它类的法律。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促进 P12

(11)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类型:一类是为了执行某些环境保护单行法而制定的实施

细则或条例;另外一类是针对环境保护工作中某些尚无相应单行法律的重要领域而制定的条例、规定或办法。

(12)环境标准的概念

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而制定的标准。

(13)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和环境保护部标准。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

(14)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3级5类

国家环境标准: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监测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基础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保护部标准 (15)地方环境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舶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需报送国务院批准。

(16)环境标准的关系

1. 地方环境标准要严于国家环境标准,且地方环境标准优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

2. 综合行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即有行业性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2 / 88

——第3页——第1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

(17)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概念:是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综合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设计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规划环评技术原则:1. 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2. 早期介入原则;3. 整体性原则;4. 公众参与原则;5. 一致性原则;6. 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环评分类:综合性规划+专项规划(指导性规划+非指导性规划)。 综合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要求编写规划实施后有关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对于一些比较重要、实施后环境影响比较大的规划,用“篇章”的形势,对于一些重要性较弱,实施后可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规划,可以用“说明”或者“专项说明”。

专项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对于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专项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指导性专项规划以外的其他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规划环评组织者:谁组织编制规划,谁负责对规划草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评价者:1. 组织编制该规划的政府或者政府部门;2. 委托的单位或者专家组。

公众参与:1. 只限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专项规划;2. 规划实施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3. 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效益。

(18)跟踪评价:规划实施后及时组织力量,对该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及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评估,发现有明显的环境不良影响的,及时提出并采取新的相应改进措施。 (1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1. 法律强制性;2. 纳入基本建设程序;3. 分类管理;4. 分级审批;5.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6.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7. 公众参与

(20)分类管理

报告书——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对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报告表——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对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 登记表——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

(21)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

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源保护区; ⅱ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型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沙土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剂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ⅲ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22)分级审批

环保部负责审批:1. 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2.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3. 由国务院审批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或核准的建设项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的对环境可能造成中大影响的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

省级环保部门审批:1. 有色金属冶炼及矿山开发、钢铁加工、电石、铁合金、焦炭、垃圾焚烧及发电、制浆等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审批;2. 化工、造纸、电镀、印染、酿造、味精、柠檬酸、酶制剂、酵母等污染较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级或地级市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审批;3. 法律和法规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

3 / 88

——第4页——第1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

管理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报告书内容:1. 建设项目概况;2. 建设项目周围的环境现状;3.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4.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1999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2号令公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

1999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关于公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济论证;5. 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6. 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7.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23) 对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方法与制度。

后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条件):1.针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涉及的主要专题,如工程分析、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等进行后评价,并针对原有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重要错误和漏项等提出建议,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2.评估建设项目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

后评价的主要内容:1环评报告及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回顾 2工程分析的后评价 3环境现状、区域污染源及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后评价 4环境影响报告书选择的环境要素后评价 5环境影响预测的后评价 6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的后评价 7公众意见调查 8环境管理与监测后评价 9后评价结论

(24)几个时间点

1970年1月1日,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正式实施,首次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79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中国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

1998年11月29日,国务院253号令颁布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录(试行)的通知》

2002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 2008年9月2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颁布。

4 / 88

——第1页——第2章 环境影响评价总体要求

第2章 环境影响评价总体要求

(1)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原则

1. 依法评价原则;2. 早期介入原则;3. 完整性原则;4. 广泛参与原则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三个阶段) 1. 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编制阶段; 2. 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 3.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 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环境影响是由造成环境影响的源和受影响的环境两方面构成的。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可按项目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役)满后三个阶段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划分。

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 评价因子应关注重点环境制约因素,必须能反应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和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包括现状评价因子和预测评价因子。

2.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分级:一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只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①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②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特征③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和规划要求④对于各环境要素已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则按导则的有关规定确定该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评价方法应优先选择成熟的技术方法。

3. 建设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

目的:通过工程分析,确定污染物源强、污染方式及途径或工程开发建设不同方式和强度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改变和破坏程度。

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组成、工艺路线、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方式、强度等惊喜详细分析与说明。工程分析应满足“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多角度”技术要求。

全过程:对项目的分析应包括施工期、运营期及服务期满后等;

全时段:不但要考虑正常生产专题同时也要考虑异常、紧急等非正常状态; 全方位:不但要考虑主体生产装置,同时应考虑配套、辅助设施; 多角度:在着重考虑环保设施的情况下,同时应从清洁生产角度、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对项目的污染物源强进行深入 细致的分析。

工程分析的方法:类比分析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法等。 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目的:通过环境现状调查获取项目拟建区域的环境背景值,反应具体区域的环境特征,发现和了解主要制约因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概况(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地质与水文地质、气候与气象、水文与水资源、土壤、动植物与生态)社会环境状况、各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状况(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其它)评价范围内污染源调查。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有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等。

污染源调查方法有物料衡算法、经验计算法、实测法等。 质量现状评价方法:单因子指数法。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①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 的确定与建设项目和环境的特性及敏感保护目标分布等情况有关(调查范围大于预测范围)

1 / 88

——第2页——第2章 环境影响评价总体要求

②环境影响的预测时段(按项目的实施过程分为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预测)

在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环境对建设项目影响的承载能力。一般应考虑污染影响的衰减能力或环境净化能力最差的时段和污染影响的衰减能力或环境净化能力的一般的时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如十年一遇连续7天河流枯水流量、冰封期枯水平均流量、冬季采暖期静小风、熏烟条件、典型日气象条件等。

③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内容

评价中必须考虑环境质量背景已实施建设和正在实施的建设项目的同类污染物环境叠加影响。

对选址、选线敏感的项目应分析不同选址、选线方案的环境影响。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从是否符合法规要求、是否与规划相协调、是否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是否影响敏感的环境保护目标或造成重大资源、经济、社会和文化损失等方面进行环境合理性论证。

④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 6. 环境风险评价;

涉及有毒、易燃、易爆物资生产、使用、贮运,以及导致物理损伤与危害的机械事故或其他事故(如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风险)。

评价重点:1. 化学风险; 2. 物理风险

事故防范措施:主要从组织制度、设计规范、防护措施及可行性、监督检查、岗位培训和演习、操作规程、警示标志、记录备案等方面提出要求;

事故处理应急预案:主要从事故预想、组织程序、应急措施、应急设施、区域应急援助网络等方面提出要求和建议。

7. 环境保护措施以及技术、经济论证;

建设项目的污染控制从哪些方面考虑1.以预防为主 2.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

相结合 3.建设项目污染控制与区域污染控制相结合 4.按技术先进、效果可靠、目标可达、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选,推荐最佳方案 5.按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控制设施及环境监测、绿化等分别列出其环保投资额,给出各项措施及投资估算一览表。6.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需针对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以新带老”环境保护措施。

8. 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从资源能源利用、生产工艺与设备、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管理要求等方面确定清洁生产指标和开展评价)

9.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十一五”总量:COD、SO2、TP、TN)(技改项目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在环境质量现状已超出环境功能区划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地区,原则上应提出具体可行的区域平衡方案或削减措施,在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减少、环境质量改善的前提下,方可进行项目建设,确保区域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和目标管理要求。

10.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经济损益的分析主要任务是衡量建设项目需要投入的环境保护投资所能收到的环境保护效果。通过分析、计算建设项目的环境代价、环境成本、环境经济收益,对环境工程措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进行分析、评述。

11. 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

12. 公众参与;①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要注意参与公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对象:有关单位、专家、公众。报告书中应列出公众意见调查主体对象的名单,并标明主体对象的基本情况。②公众参与的形式:论证会、听证会以及其他形式③发布的环境影响信息与征求意见内容的要求(应以非技术性文字发布)内容:1. 对建设项目实施、选址的意见;2. 对项目主要不利影响的可接受程度;3. 对项目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议等。

2 / 88

——第3页——第2章 环境影响评价总体要求

④公众参与意见的总结 13.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①建设项目的建设概况②环境现状与主要问题③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④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ⅰ阐明建设项目在规模、产品方案、工艺路线、技术设备等方面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ⅱ利用代表性数据,简述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水平。ⅲ明确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因子,地方政府对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或指标。ⅳ明确达标排放稳定性,说明建设项目选址选线是否符合当地的总体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阐明上述规划对建设项目的制约因素,对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及总图平面布置的环境合理性提出明确结论ⅴ明确环境保护措施可靠性和合理性,拟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环境监测计划)与投资ⅵ明确公众参与接受性,说明公众意见调查方式,受影响公众对项目建设的态度与意见;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建设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⑤总体结论与建议

(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1. 总则(执行总结;编制依据;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及环境保护目标;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资料引用);2. 建设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3.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 环境风险评价;6.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7. 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8.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9.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10. 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11. 公众参与;12. 方案必选;13. 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和建议;14.附录和附件。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要求

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2. 所在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况;3. 环境质量状况;4.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和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5. 环境影响分析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6. 结论与建议。

若报告表不能说明项目产生的污染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当地环境特征,选择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声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或其他选项中的1~2项进行专项评价。

(6)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1. 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2. 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3. 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4. 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7)开发区区域环评实施方案的编制要求

1. 开发区规划简介;2. 开发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3. 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4. 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5. 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6. 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

(8)开发区区域环评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1. 总论;2. 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开发现状;3. 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4. 规划方案分析和污染源分析;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 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7. 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和环境保护措施;8. 公众参与;9.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10. 结论。

(9)规划环评的基本工作内容

1. 规划分析;2. 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3. 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4.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5. 针对各规划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确定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6. 开展公众参与;7. 拟定监测、跟踪评价计划;8. 编写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篇章或说明。

(10)规划环评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1.总则;2. 规划的概述和分析;3. 环境现状分析;4.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3 / 88

——第4页——第2章 环境影响评价总体要求

突出对主要环境影响的分析与评价;5. 规划方案与减缓措施;6. 监测与跟踪评价;7. 公众参与;8. 困难和不确定性(概述在编辑和分析用于环境评价的信息时所遇到的困难和由此导致的不确定性,以及它们可能对规划过程的影响);9. 执行总结

(11)规划环评篇章及说明的编制要求

1. 前言;2. 环境现状分析;3.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4. 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比较

(1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目的、技术原则是基本相同的,但在介入时机、评价方法、技术要求等具体细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建设项目 区域环评(作为整体项目规划 的区域) 1.决策的末端 1.决策的中期阶段 1.在决策的早期阶段 2.与具体的建设项目发生2.与具体的建设项目发生2.在规划编制的前期 关系 关系 3.识别宏观的环境影响,3.识别具体的环境影响,短3.识别区域开发活动及相长期、宏观尺度 期、微观尺度 关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4.更大的范围内考虑替代4.在有限的范围考虑替代一定时间段、中观尺度 方案 方案 4.在区域及邻近的范围考5.对累计影响早期预警 5.考虑叠加影响 虑替代方案 6强调满足环境目标和维6.强调减缓措施 5.考虑累积效应 护生态系统,强调预防 7.以标准为依据,处理具体6.强调减缓措施 7关注可持续议题,在环环境问题 7.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境影响的源头解决环境问据,处理区域环境问题 题

4 / 88

——第5页——第3章 工程分析与污染源调查

第3章 工程分析与污染源调查

(1)工程分析的定义:

对建设项目的工程方案和整个工程活动进行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项目性质、清洁生产水平、工程环保措施方案及总图布置、选址选线方案等并提出要求和建议,确定项目在建设期,运营期以及服务期满以后主要污染源强及生态影响等其他环境影响因素。

按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方式和途径,环境影响评价吧建设项目分为: 污染型项目和生态影响型项目。

1)污染性项目主要以污染物排放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获胜环境的影响为主,期工程分析是一对项目的工艺过程分析为重点,核心是确定工程污染源。

2)生态影响型项目主要是以建设期、运行期(使用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主,工程分析以对建设期的施工方式及使用期的运行方式为重点,核心是确定工程主要生态影响因素。

(2)工程分析的目的

1. 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2. 为各专题分析预测和评价提供基础数据;3. 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4. 为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依据。

(3)工程分析的原则

1. 利用现有资料的原则;当建设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等技术文件中记载的资料、数据能够满足工程分析的需要和精度要求时,应通过反复校对后引用。

2. 定量的原则;对于污染物的排放量等可定量表述的内容,应通过分析尽量给出定量的结果。

(4)工程分析的重点

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以工艺过程为重点,不可忽略非正常排放

生态型项目工程分析:以占地和施工方式、运行方式为重点 (5)工程分析的阶段划分:建设期、生产运营期、服务期满

(6)所有建设项目均应分析生产运行阶段所带来的环境影响。生产运行阶段要分析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

(7)工程分析的一般方法:1. 类比分析法(工程一般特征相似、污染物排放特征相似);2. 物料衡算法(必须对生产工艺、物理变化、化学反应及副反应和环境管理等情况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公式!P68,);3. 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利用已有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物料平衡计算包括P68

(8)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 1. 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2. 项目工艺过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A分析项目生产工艺过程,有化学反应的列出主要化学反应和副反应式,绘制生产工艺污染流程图,分析工艺过程的主要产污环节,明确污染物类型。 B根据要求,作物料平衡计算,核算产品副产品产量,并计算出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C分析核算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等污染物的排放量

D非正常工况分析。建设项目的非正常工况是指生产运行阶段的开、停车、检修、操作不正常或设备故障等,不包括事故排放。 3. 污染物排放核算统计

污染物排放核算统计中废气、废水、废液、废渣、噪声、放射性分别应该说明什么?P71

A对于新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要求算清 “两本账”,及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产生量和实现污染防治措施后的污染物削减量,二者之差为污染物最终排放量。

B对于扩建项目、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要算清“三本帐”,即技改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包括‘以

5 / 88

——第6页——第3章 工程分析与污染源调查

新带老’削减量)的污染物排放量。

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方法:物料衡算法、类比法、反推法

技改扩建前排放量-“以新带老”的削减量+技改扩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后总排放量

4. 其他环节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原产辅废储运;交通运输;土地开发利用) 5. 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A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并提出改进意见; B分析污染物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

C改扩建项目应根据现有工程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可行的“以新带老”环保措施;

D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6. 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分析防护距离保证性(三个方法:调整平面布局、改表选址、搬迁保护目标);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分析敏感点保护措施的必要性

7. 清洁生产分析 8. 补充要求与建议措施

①合理的产品结构和生产规模的要求或建议;②优化总图布置、节约用地要求或建议;③污染物排放方式改进要求与建议;④环保措施改进要求与环保设备选型、实用参数建议;⑤清洁生产水平补充措施与建议;⑥其他建议

(8)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章节的基本内容

1. 项目概况;2. 工艺过程及产污环节分析;3. 污染物排放统计;4. 总图布置方案分析;5. 清洁生产分析。对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资源能源储运等环节带来生态影响等环境影响因素的,还要专门列出。

(9)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内容

1)工程概况:介绍项目的名称、建设地点(线路)、性质、规模和工程特性。项目工程特性表、项目组成表和工程施工布置图是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概况不可缺少的内容。

2)施工规划:结合工程的建设进度,介绍施工规划,对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关系的规划建设内容和施工进度要做详细的分析。 3)生态影响源分析:(典型工程活动的影响因素:占地、植被破坏,动物影响,水土流失,工程爆破,泄洪,清淤,地表形态改变。) 4)主要污染物与源强分析:尤其建设期 5)替代方案的分析比选:

(10)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总体要求

1)工程组成需完善: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临时工程等。

2)重点工程应明确

3)全过程分析:即反映工程施工建设、生产营运及退役或关闭的全部过程。 4)污染源分析

5)其他分析:包括环境风险等其他可能存在或发生的环境影响分析。 (11)污染源与污染物

污染源:是指对环境产生污染影响的污染物的来源。

按来源:自然污染源(生物污染源和非生物污染源);人为污染源(生产性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按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大气、水体(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土壤、和噪声污染源等。

按污染源几何形状:点源、线源、面源及体源。 按污染物的运动特性:固定源和移动源。

污染物: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凡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率、形态进入环境系统而产生污染或降低环境质量的物质和能力,称为环境污染物,简称污染物。

按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物理污染物、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综合污染物。

按环境要素: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土壤污染物。 三者可以相互转化。 (12)环境现状调查中的污染源调查

6 / 88

——第7页——第3章 工程分析与污染源调查

1.若单项(水、大气)评价等级较高,需要评价区内现有污染源和项目新增污染源在特定污染大气条件下对关心点的叠加影响时,应需要调查评价区内现存的同类污染源;

2.若去也能需要对现有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削减,以平衡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为项目建设提供总量空间,则需要对区域内产生改种污染物的污染源项、源强、排放总量区域削减要求等情况进行调查;

3.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了解规划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现状,以便进行规划分析、环境容量分析等。

(13)工程分析中的污染源调查

1.改扩建项目环评,计算“三本帐”及确定现有环境问题,需要对现有工程污染源进行调查。

2.应用类比分析法进行工程分析时,需要对类比的同类工程污染源进行调查。 (14)污染源调查的一般原则:1. 确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对象;2. 确定污染源调查的范围;3. 确定可能对环境要素造成明显影响的污染因子

(15)污染源调查的一般方法:1. 详查;2. 普查(多以调查表格依据特定的调查目的自行制定,要统一调查时间、调查项目、调查方法、调查标准和计算方法)

(13)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是污染源调查的核心工作,确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1. 物料衡算法;2. 经验计算法;3. 实测法。

计算题

1、SO2排放量计算:G?BS?D?2?(1??)

G:产生量,kg/h;B:燃煤量kg/h S:煤的含硫量% D:可燃煤的比例% ?:脱硫率%

2、燃煤烟尘排放量:Y?B?A?D?(1??)

Y:烟尘排放量 B:燃煤量 A:煤的灰分含量% D :烟尘占灰分的比例%

?:除尘率%

燃煤烟尘排放量计算:Y=B3A3D3(1-η)/(1-Cfh)

B—燃煤量;A—灰分含量;D—烟气中烟尘占灰分量的百分比;η—除尘效率;Cfh—烟气中可燃物调整系数

有二级除尘器时η=1-(1-η1)(1-η2) 例题: 1、城市某工厂锅炉耗煤量6000kg/h,煤的硫分1%,水膜除尘脱硫效率15%,SO2

排放量:Q=6000×1%×80%×2×(1-15%)=81.6kg/h=22667mg/s

2、某工厂建一台蒸发量的燃煤蒸汽锅炉,耗煤量为 500t/h,引风机风量为

15600m3/h,全煤的含硫量 0.2%,可燃硫占全硫量的百分比为 81%,脱硫设备的二氧化硫去除率为 75%,请计算 SO2的排放浓度。 解: 500000*0.2%*81%*2*(1-75%)/15600=0.026kh/ m3。

3、一工厂,年燃煤量100万吨,煤的含硫量0.98%,可燃硫占全硫量的88%,项

目上脱硫设备后去除率45%,求项目二氧化硫产生量和排放量 解:产生量(万吨/a):100*0.98%*88%*2=17248吨 排放量:产生量*(1-45%)=9486.4吨

4、某厂一台锅炉(烟气量占灰分量的 50%),除尘效率为 85%,用煤量为 5t/a,煤的灰分为 25%,煤的含硫量为 2%,求该锅炉 SO 2 、烟尘的排放量。 SO 2排放量 5*2%*0.8*2*(1-85%) 烟尘的排放量5*25%*50%*(1-85%)

3、总量控制 例题:

1、某工厂年排废水200万吨,废水中COD 220mg/L 排入三类水域,采用的废水处理方法COD去除率50%,三类水体标准为100mg/l。请提出该厂COD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标并说明理由。

解:思路:万吨转吨104; mg转吨10-9;升转吨10-3,水密度为1g/cm3,1吨

7 / 88

——第8页——第3章 工程分析与污染源调查

水=1000千克水=1立方米水=1000升水 1、处理前COD排放量:200×104×103×220×10-9=440吨/年 2、处理后排量:440×(1-50%)=220吨/年 3、若达标则排放量为:200×104×103×100×10-9=200吨/年 则总量控制建议指标≤200吨/年

若处理后的排放量>达标排放量 ,则总量控制指标选取达标排量; 若处理后的排放量<达标排放量 ,则总量控制指标选取处理后排量; 若处理后的排放量<达标排放量 ,则总量控制指标选取处理后排量;

2、某工厂建一台10t/h蒸发量的燃煤蒸汽锅炉,最大耗煤量1600kg/h,引风机风量为15000m3/h,煤的含硫量1.2%,排入气相80%,SO2的排放标准1200mg/m3,全年用煤量4000t,请计算达标排放的脱硫效率并提出SO2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解:SO2最大排放量(kg/h):1600×1.2%(S)×2(SO2)×80%=30.72kg/h

SO2排放浓度:30.72kg/h×106(kg-mg)/15000=2048mg/m3 脱硫效率应大于[(2048-1200)/2048]×100%=41.4% 总量控制建议指标:4000吨×1.2%×2×80%×(1-41.4%)=44.9≈45吨 3、以新带老三本帐

\以新带老削减量\, 是针对原有排放量而言,指经“以新带老’给原有污染源上处理设施后,原有污染物减少的量。 例题:

1、某企业进行锅炉技术改造并增容,现有SO2排放量是200t/a(未加脱硫设施),改造后,SO2产生总量为240t/a,安装了脱硫设施后SO2最终排放量为80t/a,请问:“以新带老”削减量?

解:技改安装脱硫设备的脱硫效率为(240-80)/240=66.7%,原有200t的削减量为 200*66.7%=133.4t为以新代老削减量 即对原有污染物的削减量。 技改部分产生量:240-200=40 技改部分排放量:40*(1-66.7%)=13.3,总排量:200+13.3-133.3=79.9=80 三本帐:

现有工程排放量 技改部分排放量 以新带老削减量 技改完成后排放量 增减量 200t/a 13.3t/a 133.3t/a 80t/a -120t/a

2、原产品3000t/a,产生COD150t/a,技术改造扩建后,产品5000t/a,每吨产品耗水量不变,产生COD100t/a,问以新带老的量为多少,并列表说明三本帐。 技改前单位产品COD产生量=150/3000=0.05吨 技改后单位产品COD产生量=100/5000=0.02吨

则扩建部分COD产生量=(5000-3000)*0.02=40吨 原有3000吨产品技改后排放量为3000*0.02=60吨 对比改扩建前 削减量150-60=90吨 扩建后实际排放量为100吨

现有工程排放量 技改部分排放量 以新带老削减量 技改完成后排放量 增减量 150t/a 40t/a 90t/a 100t/a -50t/a 3、项目改扩建前废水排放量为1200t/d,其中COD浓度为180mg/L;改扩建后废水排放量为2000t/d,其中1300t/d进入回用工序,COD浓度为100mg/L;请计算原有工程排放量、现有工程排放量、技改后削减量、技改后排放总量、技改后区域排放削减量t/a。

解:原有工程排放量:1200*180/1000000=0.216t/d 现有工程排放量:(2000-1300)*100/1000000=0.07t/d 技改削减量:1200*(180-100)/1000000=0.096t/d 技改后排放总量:(1200+2000-1300)*100/1000000=0.19t/d 三本帐相互关系式:技改扩建前排放量-“以新带老”削减量+技改扩建项目排放量 =技改扩建玩成后总排放量

4、某企业进行锅炉增容改造,现有SO2排放量100t/a,改造后产生量为120t/a,安装了脱硫设施,脱硫效率为66.7%,请核算三本帐。 解:第一本账(现有工程排放量):100t/a

第二本帐(技改部分排放量): 1)技改部分的产生量:120-100=20t/a

2)技改部分排放量:20*(1-66.7%)=6.7t/a

第三本账(技改完成后排放量): 1)以新带老削减量:100*66.7%=66.7t/a 2)技改后总排放量:100+6.7-66.7=40t/a 现有工程排放量 技改部分排放量 以新带老削减量 技改完成后排放量 增减量 100 6.7 66.7 40 -60

8 / 88

——第1页——第4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4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大气污染:科学意义上讲,是指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人们常说的大气污染,就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使空气环境质量变坏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设施或者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成为大气污染源(排放源)。

大气污染源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

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烟囱、集气筒等);

面源: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物堆、渣场等排放源;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现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体源:有源本身或者附近的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是污染物成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3、大气污染物: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包括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两类。

常规污染物: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等污染物。

特殊污染物:项目排放的污染物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的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粒径小于15um的颗粒污染物也可以划为气态污染物物。

4、环境空气敏感区:只评价范围内按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

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还有二类功能区中的居住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5、简单地形和复杂地形

简单地形:据污染源中心点5km范围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

复杂地形:据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者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6、推荐模式,长期气象条件、复杂风场

推荐模式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预测模式。 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一级评级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是近五年内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是近三年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复杂风场: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者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产生的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等。(过山气流)

7、常用的大气环境标准: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适用于建设项目用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和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也可参照使用。本标准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

大气环境导则修订内容:1. 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和要求;3.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和要求;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及要求;5. 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1 / 88

——第2页——第4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空气质量评价。2000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环境控制量标准》的修改单。 A修改单的主要内容是: a取消氮氧化物(NOX)指标; b二氧化氮(NO2)的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由0.04mg/m3改为0.08mg/m3;日平均浓度限值由0.08mg/m3改为0.12mg/m3;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2mg/m3改为0.24mg/m3(原来与一级同现在与三级同);

c臭氧(O3)的一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2mg/m3改为0.16mg/m3;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6mg/m3改为0.20mg/m3(与三级同0.20 mg/m3)。

B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执行三级标准。 C常见的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单位mg/m3

年:≥144d 0.02 0.06 0.10 SO2 日: ≥18h 0.05 0.15 0.25 小时: ≥45min 0.15 0.50 0.70 TSP 年:≥144d 0.08 0.20 0.30 日: ≥18h 0.12 0.30 0.5 PM10 年:≥144d 0.04 0.10 0.15 日: ≥18h 0.05 0.15 0.25 NO年:≥144d 0.04 0.08 0.008 2 日: ≥18h 0.08 0.12 0.12

小时: ≥45min 0.12 0.24 0.24 CO 日: ≥18h 4.00 4.00 6.00 小时: ≥45min 10.00 10.00 20.00 O3 小时: ≥45min 0.16 0.20 0.20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397-1996)

A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并设置了三项指标:

a通过排气筒排气的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b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c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值。

B本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现有污染源(1997年1月1日前)分一、二、三级,新污染源(1997年1月1日起)分为二、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类标准。

说明:1)一般应于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2-50m范围内设参考点,排放源下风向2-50m范围内设监控点;2)周界外浓度最高点一般应于排放源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如果预计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越出10m范围,可将监控点移至该预计浓度的最高点。

C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

a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5米以上,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出排放速率标准严格50%执行;

b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产生)的排气筒,若距离小于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c若某种排气筒高度处于本标准列出的两个值之间,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以内插法计算,当某种排气筒高度大于或者小于本标准列出的最大或最小值时,以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2 / 88

——第3页——第4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d新污染源的排气筒高度一般不应该低于15m,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值按外推法计算的结果在严格50%执行。

e新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应从严控制,一般情况下不应有无组织排放存在,无法避免的无组织排放应达到规定的标准值。

f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格曼1级。 D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 a等效排气筒的排放速率计算: Q=Q1+Q2;

b等效排气筒高度:h= 1/2(h221?h2)c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于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1为原点,则

x=a(Q-Q1)/Q=aQ2/Q

x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1距离;a排气筒1至排气筒2的距离。 E内插法和外推法:

外推: Q=Qb( h / hb )2 Q=Qc( h / hc )2

内插: (Q-Q低)/(h-h低)=(Q高-Q低)/(h高-h低) 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8、大气圈层:

1)大气圈: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 大气边界层:由于受下垫面影响而团硫化的低层大气。通常为距地面1-2km以下高度的大气层。

大气混合层:在大气边界层内,如果下层空气湍流强,上部空气湍流弱,中间存在着一个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以下的大气成为混合层。

2)主要气象因素: 干球温度、湿球温度

云量:根据离地面的高度可分为高云、中云、低云。如在云层中还有少量的空隙(空隙总量不到天空的1/20)记为10;当天空无云或云量不到1/20时,云量0。总云量指所有云遮蔽天空的成数,不论运量的层次和高度,运量记录方法10/7。

风:风频是指吹某一风向的风的次数占总的观测统计次数的百分比。风速决定污染物的扩散稀释程度。风玫瑰图是统计所收集的多年地面气象资料中,在极坐标中按16个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静风也需表示)

能见度:正常人的眼睛能看到的最大距离叫能见度。 气象因子: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两个。 气象的动力因子:湍流和风

气象的热力因子:温度层结(上升100m温度下降0.65℃)和大气稳定度 9、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1)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在简单平坦地形、全气象组合情况条件下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最大占标率Pi=Ci/Coi3100%

Coi一般是用GB3095中的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如果没有小时平均浓度的,可取日平均浓度的三倍值,对该标准中没有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

3 / 88

——第4页——第4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包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如污染物数i>1,去P值中的最大者和对应的D10%。

一级 Pmax≥80%,且D10%≥5km 二级 其他 三级 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的距离

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时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B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C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二级三级)

D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E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F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

G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登记做适当地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调整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

H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不应该考虑等效排气筒)。

3)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一、二级评价应选择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

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和分析的依据。

4)评价范围的确定

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3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为50km的矩形区域。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10、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1)大气污染源的调查与分析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该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污染源。如有区域代替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2)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项目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的调查,可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评价范围外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

3)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A一级污染源需要调查内容:

4 / 88

——第5页——第4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a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和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对于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

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该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一般为0-1,一般可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b点源调查内容: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 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 烟气出口速度(m/s); 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

各主要污染物的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毒性较大的物质的非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c面源调查内容

面源起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 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m2), 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m),面源的高复(m),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

多边形面源:多边形面源的定点数或边数(3-20)以及个顶点的坐标; 近圆形面源:中线点坐标,近圆形的半径(m),近圆形定点数或边数。 d体源调查内容:

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

体源高度(m);

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体源的边长(m);

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 e线源调查内容:

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宽度(m),街道街谷高度(m);

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

平均车速(km/h),各时段的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 f其他需要调查的内容 建筑物的下洗参数; 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B二级评价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 C三级评价项目的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设置。

1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资料来源

现状调查资料来源分三种途径,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结合进行:a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的评价范围内的各例行空气质量检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b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c进行现场监测。

2)现有监测资料分析

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平均浓度、季平均浓度、月平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若检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此外,还应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超标率=超标数据个数/总检测数据个数

5 / 88

——第6页——第4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3100%(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数据不计入检测数据个数)

1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的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

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和与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A对于一级评价项目:

a气象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分两种情况: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b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位置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c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B二级评价项目

对于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调查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对应的气

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3年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3)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

A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先遵循先基准站,次基准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

观察资料常规调查项目:时间、风向、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可选择调查的观测资料: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

B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一次(北京时间08点)的距地面1500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

C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a如果地面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面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在评价范围内设立补充地面气象观测站,站点设置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b一级评价的补充监测应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观测内容应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要求。观测方法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c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4)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A温度: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做温廓线的分析,分析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B风速:统计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即根据长期气象资料统计每月平均风速、各季每小时的平均风速情况,并绘制平均风速的月变化曲线图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

6 / 88

——第7页——第4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风廓线的分析,分析不同时间段大气边界层内的风速变化规律。

C风向、风频: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各季及长期平均各风向各风频的变化情况。静风单独统计。会织各季及年平均风向玫瑰图。应同时附当地气象台站多年(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

D主导风向: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在45度左右,对于16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一般是连续2-3个风向角的范围。没有区域主导风向应该有明显的优势,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否则称为没有主导风向或者主导风向不明显。没有主导风向时,应该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

1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常见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下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等物理、化学机制。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一般为: A确定预测因子; B确定预测范围; C确定计算点;

D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E确定气象条件; F确定地形数据;

G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H选择预测模式; I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J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

预测因子。

2)预测范围: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还应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东西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

3)计算点:计算点可分为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为计算点。

预测网格方法 直角坐标网格 极坐标网格 布点原则 网格等间距或近密径向等间距或距源中心远疏法 近密远疏法 预测网格距离源中心<=1000m 50m-100m 50m-100m 点网格距 距离源中心>1000m 100m-500m 100m-500m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根据计算出的网格点浓度分布而定,在高浓度分布区,计算点间距应不大于50m.对于临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适当考虑不同代表高度上的预测受体。

4)污染源计算清单: 5)气象条件:

计算小时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逐次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小时气象条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小时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小时气象条件。

计算日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气象条件,进行逐日平均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日气象条件和对个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日气象条件(可视为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小时气象条件。

6)地形数据:在非平坦的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会

7 / 88

——第8页——第4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

7)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A预测内容: 一级评价项目:

a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b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

c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

d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e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二级项目预测内容为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中的1,2,3,4项内容。 三级项目可不进行上述预测。 B预测情景

根据预测内容设定预测情景,一般考虑五个方面的内容:污染物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

8)预测模式

推荐模式清单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包括AERMOD、ADMS和CALPUFF)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A.估算模式:

是一种单源估算模式,可计算点源、面源和体源污染源的最大地面浓度,以及建筑物下洗和熏烟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嵌入了多种预设的气象组合

条件,包括一些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此类气象条件在某个地区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计算结果应大于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结果。

估算模式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

点源参数;面源参数;体院参数;环境温度(20年以上平均气温(K));计算选项(城市或农村)。

B.AREMOD模式

是一个稳态烟羽扩散模式,可基于大气边界层数据特征模拟点源、面源、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长期的浓度分布,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考虑了建筑物尾流的影响,即烟羽下洗。模式使用每小时连续预处理气象数据模拟大于等于1小时平均时间的浓度分布。包括AREMET气象与处理和AERMAP地形预处理模式。

C.ADMS。

可以模拟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长期的浓度分布,还包括一个街道窄谷模型,适用于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模式考虑了建筑物下洗、湿沉降、重力沉降和干沉降以及化学反应等功能。化学反应模块包括计算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臭氧等之间的反应。有气象预处理程序,可以模拟基本气象参数的廓线值。简单地形下,可不调查探空资料。

D .CALPUFF模式

是一个烟团扩散模型系统,可模拟三维流场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时污染物的输送、转化和清除过程。适用于从50km到几百千米的范围,包括次层网格尺度的地形处理,如复杂地形的影响;海拔扩长距离模拟的计算功能,如污染物的干湿沉降、化学转化,以及颗粒物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

8 / 88

——第9页——第4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CALPUFF模式适用于评价范围大于50km的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项目。

分类 AERMOD ADMS CALPUFF 适用评价等级 一级、二级评价 一级、二级评价 一级、二级评价 适用评价范围 小于等于50km 小于等于50km 大于50km 对气象数据最低要地面气象数据及对求 应高空气象数据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 地面气象数据及对应高空气象数据 适用污染源类型 点源、面源、体源 点源、面源、线源、点源、面源、线源、体源 体源 适用地形条件及风场条件 简单地形、复杂地形 简单地形、复杂地形简单地形、 复杂地形、复杂风场 9)进一步预测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在计算1小时平均浓度时,可不考虑SO2转化;在计算日平均或更长时间平均浓度时,尤其是城市区域,因考虑化学转化。SO2转化可取半衰期为4小时。对于一般的燃烧设备,在计算NO2小时或日平均浓度时,可以假定NO2/NOX=0.90,计算年平均浓度时,假定NO2/NOX=0.75,在计算机动车排放NO2和NOx比例时,应根据不同车型的实际情况而定。在计算颗粒物浓度时,应考虑重力沉降的影响。

10)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A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B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如果有)-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应考虑;

C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

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D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E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F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并绘制评价范围内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G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即从项目的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评价排放方案的优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提出解决方案。

H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 14、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1)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方法: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采用推荐模式中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在大气防护距离内不应有长期居住的人群。

9 / 88

——第10页——第4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2)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参数选择

采用的评价标准应遵循评价等级计算要求中的相关要求。有场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

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一般不超过2000m,如计算无组织排放源超标距离大于2000m,则应建议削减源强后重新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主要输入参数包括:面源有效高度(米);面源宽度(米);面源长度(米);污染物排放速率(g/s, kg/h,t/a);小时评价标准(mg/m3

)。

15、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a、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b、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 c、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d、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

e、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 f、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6、大气环境保护政策 a、改变原燃料结构;

b、改进生产工艺;

c、对重点污染源加强环保治理(应提出具体治理方案) d、加强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 e、重点污染源的合理烟囱高度选择; f、无组织排放的控制途径; g、区域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 h 、当地土地的合理利用或调整;

i、厂区及评价区绿化,必要时可提出防护林带的设置方案; j、关于生产管理制度和环境监测的建议。

计 算

等效排气筒:当排气筒1、2排放同一种污染物,其距离小于该两个排气筒的高度之和时

? 等效排放速率:Q=Q1+Q2 Q1、Q2排气筒1、2的排放速率 ? 等效排气筒高度:h?1(h2?h2排气筒1、2的高度 212) h1、h2? 等效排气筒位置:x?a(Q?Q1)?aQ2

QQa:两个排气筒的距离 x:等效排气筒距1的距离 内插法、外推法

? 内插法 如某排气筒高度处于列表两高度之间时

Q?Qa?(Qa?1?Qa)(h?ha)(ha?1?ha)

Qa比某排气筒高度低的列表限值最大值

? 外推法 如排气筒高度高于列表高度的最高值时 高于表中最高值:Q?Qb(hh)2 h 某排气筒高度 hb列表内最高高度 b低于表中最低值:Q?Qc(hh)2 h 某排气筒高度 hb列表内最低高度

c例题:

10 / 88

——第11页——第4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某企业厂区内有两根排放二甲苯的排气筒,编号分别为排气筒a和排气筒b。排气筒a高15米,排气筒b高25米, 两根排气筒距离35米,污染物排放速度分别为3.1kg/h和4.8kg/h。分析进行达标排放论证时,是否需按等效排气筒进行考虑?如果需要,等效排气筒的排放速率、等效高度分别为多少?确定等效排气筒的位置。

解:ha=15m,hb=25m,d=35m,d

Q=Qa+Qb=3.1+4.8=7.9kg/h

(2)等效高度 h?1(h221?h2)?20.6m

2(3)位置

x=a(Q-Q1)/Q=aQ2/Q=35*(7.9-3.1)/7.9=21.3m。

所以:等效排气筒在a和b的连线上,距离排气筒a 21.3m的位置。 2、某企业三根排气筒,编号分别为a、b和c,高度分别为12m、27m、110m,排放的污染物为SO2,排放速率分别为1.6kg/h、26.3kg/h、190kg/h,分析各排气筒排放的SO2是否达标?

SO2排放标准如下:

15m 2.6kg/h 20m 4.3kg/h 25m 15kg/h 30m 25kg/h 50m 39kg/h 100m 170kg/h 解:(1)对a排气筒:h=12m

Qa=Q15*(h/15)2=2.6*(12/15)2=1.664kg/h

排气筒低于15m,严格50%执行:Q=1.664*50%=0.882kg/h Q=1.6kg/h>0.882kg/h 因此a排气筒SO2排放速率超标。 (2)对b排气筒:h=27m

hmax=30m hmin=25m Q30=25kg/h Q25=15kg/h Q27=Q25+(Q30-Q25)*(h27-h25)/(h30-h25) Q27=15+(25-15)*2/5=19kg/h

Q=26.3kg/h>19kg/h 因此b排气筒SO2排放速率不达标。 (3)对c排气筒:h=110m

Qc=Q100*(h/100)2=170*(110/100)2=205.7kg/h

Q=190kg/h<205.7kg/h因此c排气筒SO2排放速率达标。

3、某企业两根排气筒,编号分别为a、b,高度分别为17m、28m,排放的污染物为SO2,排放速率分别为3.6kg/h、23kg/h,两排气筒相距离35m,分析排气筒排放的SO2是否达标?

解题思路:

(1) 判断各独立的排气筒污染物排放是否达标? Q15=2.6 Q20=4.3 Q30=15

Q17=2.6+(4.3-2.6)(17-15)/(20-15)=3.28<3.6 所以超标 Q28=4.3+(15-4.3)(28-20)/(30-20)=12.86<23 所以超标 (2) 判断是否等效?如果不是,分别分析; 35<17+28 可以合并

(3) 如果等效,计算等效高度和等效排速率;

h?1(h221?h2)=23.16m Q=3.6+23=26.6kg/h 2(4) 计算等效高度对应的排放标准,然后对比分析。

Q23.16=4.3+(15-4.3)(23.16-20)/(30-20)=7.68kg/h<26.6 所以超标

确定评价等级和范围

Pi=Ci/Coi*100% P1P2……取最大Pmax 评价工作等级 分级判据 一级 Pmax≥80%且D10%≥5km 二级 其他 三级 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距离 4、某项目环评中使用SCREEN3模式计算自不同排放源排放的污染物A和污染物B的落地浓度见下表:污染物A的环境标准值为1.0mg/m3,污染物B的环境标准值为0.25mg/m3。请确定本项大气评价等级。此处给出日均值要*3 下风向距离 污染物扩散计算结果,mg/m3 污染物A 污染物B 500 0.1 0.06 1000 0.15 0.09 11 / 88

——第12页——第4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500 0.23 0.11 2000 0.31 0.14 2500 0.36 0.16 3000 0.34 0.19 3500 0.26 0.21 4000 0.29 0.20 4500 0.13 0.18 5000 0.10 0.15 5500 0.08 0.14 解:(1)对于污染物A

Ci=0.36mg/m3,C0=1.0mg/m3

Pi=Ci/C0=0.36/1.0 ╳100%=36% 二级

1.0的10%为0.1,0.1对应的距离为5000m,故D10%=5km (2)对于污染物B

Ci=0.21mg/m3,C0=0.25mg/m3

Pi=Ci/C0=0.21/0.25 ╳100%=84% 一级

0.25的10%为0.025,5000m对应的浓度为0.15,故D10%>5km

5、某项目环评中使用SCREEN3模拟计算某一污染源排放SO2和NO2的落地浓度见下表。

下风向距污染物扩散算计算结果 离(m) SO 2 NO2 500 0.1 0.16 1000 0.15 0.19 1500 0.23 0.21 2000 0.31 0.17 2500 0.36 0.17 3000 0.34 0.11 3500 0.26 0.07 4000 0.29 0.04 4500 0.13 0.02

5000 0.1 0.009 SO2的1小时平均浓度一级标准为0.15mg/m3,二级标准为0.50mg/m3,三级标准为0.70mg/m3,NO2的1小时平均浓度一级标准为0.12mg/m3,二级三级标准为0.24mg/m3,试计算并确定该项目大气评价等级。 0.36/0.5*100%=72% D>5000 二级 0.21/0.24*100%=87.5% D<5000 二级 6、某工厂为一边长3km的正方形厂区,唯一的废气污染物排放源位于厂区正中央,实测最大落地浓度,PM10为 0.40mg/l,SO2为 0.25mg/l,D10%对于 PM10是 2000m,对于 SO2是1800m,空气质量标准为 PM10:0.15mg/l,SO2为 0.50mg/l,请根据大气导则判断该项目的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写出论证过程。

解:(1)PM10

Pmax=0.40/0.15*100%=267% D10%=2km 二级 (2)SO2

Pmax=0.25/0.5*100%=50% D10%=1.8km 二级 12 / 88

——第1页——第5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5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地表水

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各种河流(包括运河、渠道)、湖泊、水库等水体。考虑到地表水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在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中,还包括入海河口和近岸海域。

2、水污染源:

凡对水环境质量可能造成有害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的来源,统称为水污染源;输入的物质和能量,称成为污染物或污染因子。

影响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污染源,按进入环境的空间分布方式可以分为点源和非点源(面源);按污染物性质可以分为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碱污染物,废热四类;按照排放持续时间可分为连续排放源和非连续排放源。

3、常用水环境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规定了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方法及要求,适用于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水域。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一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二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的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索饵场等;

三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的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四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五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和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3097-92) 《生活饮用水源水质标准》(GB3097-93)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本标准规定了海域各类适用功能的水质要求,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海

域,按照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海水水质分为四类:

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惜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二类: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海上运动和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三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 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其他的水环境质量标准还有《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生活饮用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等。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

本标准分年限规定了69种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放量。适用于现有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A标准分级:

记忆要点:地表水5,海水4,三级一定还要处理!地表12不排,海水14不排!

1)排入GB3838标准中三类水域(划定的保护区和游泳去除外)和排入GB3097中二类海域中的污水,执行一级标准;

2)排入GB3838标准中的四五类水域和GB3097标准中的三类海域中的污水,执行二级标准

3)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三类标准;

4)排入未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必须根据排水系统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分别执行上述一二项标准

5)GB3838标准的一二类水域和三类水域中的划定的保护区,GB3097 中一类海域,禁止新建排污口,现有排污口按水体功能要求,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以保证收纳水体的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质标准

B污染物分类

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手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本标准要求(采矿行业的尾矿坝出水口不得视为车间排放口);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放单位排放口采样,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本标准要

1 / 88

——第2页——第5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求。

对于排放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污水,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执行《辐射防护规定》。 4、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总体要求:

1)根据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明确包括水质要求和环境效益在内的环境质量标准。

2)根据国家排污控制标准(排放标准),分析和界定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污染源强(水质与水量指标)

3)选择河里的水质模型,建立污染源与环境质量目标的关系,根据各种工况下不同的污染源强,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4)采取社会、环境、经济协调统一的分析方法, 优化污染源控制方案,实现建设项目水污染源的“达标排放,总量控制”

5)通过综合分析、评价,得出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结论,并针对环境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5、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 A明确工程项目的性质:

a拟建工程是否符合产业政策与区域规划;

b划分拟建工程的环境影响属性,是环境污染型或生态破坏型; c界定新、改、扩建项目,明确是否有“以新带老”问题

B确定评价工作等级

C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D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E建设项目的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F提出控制水污染的方案和保护水环境的措施 6、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与评价范围 1)划分等级的依据

A确定评价等级判据的原则

所定判据能反映地表水问题的主要特点,反映建设项目向地表水排放污水的主要特征,与建设项目排污有关的判据定为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水质特征,与地表水环境有关的判据定为受纳水体的规模和受纳水体对水质的具体要求。

B划分评价等级的具体依据

ⅰ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分为五个档次

>=20000m3/d; 10000m3/d—20000m3/d;5000m3/d—10000m3/d; X2 1000m3/d—5000m3/d;200m3/d—1000m3/d. X5 ⅱ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复杂: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有两类污染物,但需要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10

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要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10,或者只有1类污染物,但是需要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书>=7

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徐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7. ⅲ地表水域规模(受纳水体的规模)

a按建设项目排放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的平均流量划分为: 大河:>=150m3/s;中河:15 m3/s -150 m3/s;小河<15 m3/s b湖泊和水库

按枯水期湖泊和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划分为 当平均水深<10m时

大湖(水库)水域面积 >=50km2 中湖(水库)水域面积5 km2-50 km2 大湖(水库)水域面积<5 km2 当平均水深>=10m时

大湖(水库)水域面积>=25km2

大湖(水库)水域面积2.5 km2-25 km2 大湖(水库)水域面积<2.5 km2 ⅳ水环境质量要求 2)评价等级的划分原则

污水排放量越大,水质越复杂,则建设项目对地表水的污染影响就越大,要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做得越仔细,评价等级就越高;

地表水域规模越小,其水质要求越严,则对外界污染影响的承受能力越小,因此,相应地评价工作的要求就越高,评价级别就越高。

3)评价范围

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表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进行的评价,能全面说明与地表水环境相联系的环境基本状况,必能充分满足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2 / 88

——第3页——第5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8、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调查的原则:收集资料为主,现场实测为辅 调查的对象(内容):环境水文条件、水污染源、水环境质量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搜集资料,现场实测、遥感遥测等方法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和时期

A调查范围:主要是受建设项目排污影响较显著的地表水区域

a在确定某具体开发建设项目的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时,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入水体后可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范围,并考虑评价等级后决定,评价等级高时调查范围取偏大值,反之取偏小值。

b当拟定评价范围附近有敏感水域(如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时,调查范围应考虑延长到敏感水域的上游边界,以满足预测敏感水域所受影响的需要。

B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的时期

(4)面源污染严重时,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一二级评价须调查丰水期,条件允许,三级也应调查丰水期;

(5)冰封期较长的水域,且作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加工用水的水源为渔业用水时,应调查冰封期的水质、水文情况。 水域 一级 二级 三级 河流 一个水文年的枯水期、条件许可,可调查一个水文一般情况下可平水期、丰水期;若评年的枯水期、平水期、丰水只调查枯水期 价时间不够,至少平水期;一般情况下可只调查枯期和枯水期 水期和平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只调查枯水期 湖泊、水一个水文年的枯水期、一般情况下可只调查枯水一般情况下可库 平水期、丰水期;若评期和平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只调查枯水期 价时间不够,至少平水够,只调查枯水期 期和枯水期 入海河口一个潮汐年的枯水期、一般情况下可只调查枯水一般情况下可感潮河段 平水期、丰水期;若评期和平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只调查枯水期 价时间不够,至少平水够,只调查枯水期 期和枯水期

近岸海域 调查大潮期和小潮期 调查大潮期和小潮期,至少一般情况下可调查小潮期 只调查枯水期 9、环境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 1)环境水文条件调查的原则

A应尽量收集邻近水文站既有水文年鉴资料和其他的相关的有效水文观测资料,不足则应现场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特别需要进行与水质调查同步的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

B一般情况,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在枯水期进行,必要时,可在其他时期(平水期、丰水期、冰封期等)进行

C水文调查的内容应满足拟采用的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式对水文参数的要求 D与水质调查同步进行的水文测量,原则上只在一个时期(水期)内进行,水文测量的时间、频次和断面可不与水质调查完全相同,但应保证满足水环境影响预测所需的水文特征值及环境水力学参数的要求。

2)调查的内容:

a河流水文条件调查的内容:⑴丰、平、枯的划分;⑵平直与弯曲;⑶、横断面面积、纵断面比降、⑷河宽、水位、水深、流量、流速及其分布,⑸水温、糙率及泥沙含量;⑥丰水期有无漫滩,枯水期有无浅滩、沙洲和断流;⑦北方河流的结冰、封冻、解冻现象。

b湖库水文条件调查的内容:面积,形状,应附平面图;丰、平、枯的划分;流入、流出的水量;停留时间;水量的调度和贮量;水深;水温分层及水流状况。

c感潮河段和河口水文调查内容:处于河流相同外,海鸥感潮河段的范围,涨潮、落潮及平潮是的水位、水深、流向、流速及其分布,横断面、水面坡度以及潮间隙、潮差和历时。

d海湾及近岸海域水文调查根据项目情况选择全部或部分内容:海岸形状,海底地形,潮位及水深变化,潮流状况(小潮和大潮期间的水流变化),流入的河流流量、盐度、水温、波浪的情况以及海水的变换周期。

e需要预测建设项目的非点源污染时,应调查历年的降雨资料,并根据预测的需要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3)河流环境水文条件调查的主要特征参数 调查的水文特征参数主要包括:河宽(B)、水深(H)、流速(u)、流量(Q)、糙率、纵比降(I,坡度)、和弯曲系数等。

3 / 88

——第4页——第5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弯曲系数=断面间河段长度/断面积间直线距离,当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简化为平直河流。

4)河流环境水文条件调查的方法:水文站资料收集利用法;现场实测法;判图法(判读地形图)

水文资料以收集资料为主,实测和判读地形图为辅。 10、水污染源调查

水污染源调查点源调查的原则: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和现场测试(如改扩建项目常需要现场调查和测试);点源调查内容可根据评价等级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略有不同

水污染源调查点源调查的内容:

点源的排放;排放数据;用排水状况;调查排污单位的废污水处理状况 水污染源调查非点源调查

基本采用间接收集资料,一般不进行实测。 主要得有农业污染源、农村生活污染源;畜禽养殖污染源、工况污染源(概况;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排放数据)、其他非点源污染

11、水环境质量调查

1)水环境质量调查的原则

水环境质量调查的原则是尽量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料,如资料不足时应实测 A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时,水质调查以实测为主,并辅以既有水之资料的收集利用

B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时,水质调查宜进行水质实测

C既有水质资料应为近3年的监测数据,同时应分析其代表性和合理性。 2)评价因子的选择:包括常规水质因子(反应受纳水域水质的一般状况)和特征水质因子(代表建设项目将来排污的水质特征),在某些情况下还要调查一些其他方面的因子。

常规水质因子:见14章。

特征水质因子: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选定。

其他方面的因子:当受纳水体的环境保护要求较高(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珍贵水生生物保护区、珍贵鱼类养殖区等),且评价等级为一、二级,应考虑调查水生生物和底质。

3)各类水域水质取样点设置

A河流

a河流水质取样断面布设:一般应布设对照断面、控制端面和削减断面。在拟建排污口上游应布置对照断面(一般在500m以内);调查范围内不同类水环境功能区、重点保护水域、敏感用水对象附件水域、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入出上下游)、水质急剧变化出(如排污口上下游)、涉水构筑物(如闸坝、桥梁等)附近,调查范围的下游边界处、水质例行监测断面处以其他需要进行水质预测的地点,调查范围的下游边界处、水质例行监测断面处以及其他需要进行水质预测的地点等应布设控制断面;需掌握水质自净规律,通过实测来率定水质衰减系数时,应在恰当河段布设削减断面。

b河流水质取样断面上取样垂线的布设:小型河流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水质取样垂线;大中型河流:河宽<=50m,在水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三分之一水面宽处(垂线应设在有较明显水流处);50m<河宽<=200m,在水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岸边不小于5.0m且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水质取样垂线,共设三条水质取样垂线,如需预测污染带分布的,需在拟设置排污口一侧适当增设水质取样垂线,河宽>200m,可只在拟设置排污口一侧设置水质取样垂线,但水质取样垂线的数量需满足污染带预测的需要。

c河流水质取样垂线上取样点的布设:水质取样垂线上的水深<=1.0m或者小型河流时,水质取样点设置在取样垂线的1/2水深处;1.0m<水质取样垂线上的水深<=5.0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设置一个取样点;5.0m<水质取样垂线上的水深<=10.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距河底0.5m处各设置一个水质取样点;水质取样垂线上的水深>10.0m时,在水面下0.5m,1/2水深,距河底0.5m处各设置一个水质取样点。

B湖泊、水库的水质取样点设置

a水质取样垂线的布设:水质取样垂线的设置可采用以排污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或网格布设的方法,按照下列的原则及方法设置。

当污水排放量>=20000m3/d时,以及评价布设的水质取样垂线书一般不少于20条,二级评价不舍得水质取样垂线数一般不少于16条,三级评价不舍得水质取样垂线数一般不少于8条。

当污水排放量10000m3/d-20000m3/d时,以及评价布设的水质垂线数一般不少于16条,二级评价不舍得水质取样垂线数一般不少于12条,三级评价不舍得水质取样垂线数一般不少于6条。

4 / 88

——第5页——第5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当污水排放量<=10000m3/d时,一级评价布设的水质取样垂线数一般不少于12条,二级评价不舍得水质取样垂线数一般不少于8条,三级评价布设的水质取样垂线数一般不少于4条。

b水质取样垂线上取样点的布设:当水质取样点垂线处水深<=5.0m时,水质取样点设在水面下0.5m处(其中水深不足1.0m时,水质取样点应设在1/2水深处);5.0m<水质取样垂线上的水深<=10.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距湖(库)底0.5m处各设置一个水质取样点;水质取样垂线上的水深>10.0m时,首先要根据既有水质监测资料查明此湖(库)有无温度分层现象,如无资料可查证,则先测水温,目的是找到斜温层,找到斜温层后,在水面下0.5m、斜温层下部、据湖(库)底0.5m处各设置一个水质取样点。

C河口、近岸海域水质取样点位设置:

a水质取样断面和取样垂线的设置:一级评价一般布设5-7个取样断面;二级评价一般布设3-5个取样断面,三级评价一般布设1-3个取样断面。各水质取样断面应与主潮流方向或海岸垂直,水质取样的断面宜平行布设。每个水质取样断面一般布设3-5条取样垂线。在不同水之类别区、水环境敏感区、海上污染源、排污口、水动力变化大的区域和需要进行水质预测的海域应布设取样垂线。

b水质取样点的布设:根据垂向水质分布特点,参照HJ442和GB12763、海洋调查规范执行。

c排污口位于感潮河段内的,其上游设置的水质取样断面,应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河流决定,其下游断面的布设与河流相同。

4)各类水域水质调查取样的频次 A河流水质取样的频次:

对于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水质调查时期中,每个水期调查取样一次,每次连续调查取样3-5天,每个水质取样点每天至少取一组水样。一般情况,每个水质监测因子每天只取一个样,但在水质变化较大时,每间隔一定时间取样一次。

水温观测,一般应每间隔6小时观测一次水温,统计计算日平均水温。 B湖泊水库水质取样频次

对于不同规模的湖泊和水库,不同评价的工作等级的调查时期中,每个水期调查取样一次,每次连续取样3-5次

C感潮河段、河口、近岸海域水质取样的频次

a对于感潮河段、在不同评价工作登记的调查是其中,原则上每个水期在大

潮周日内和小潮周日内分别采高潮水样和低潮水样,给出所采样品所处潮时,必要时对潮周日内的全部高潮和低潮采样。当上下层水质变幅较大时,不取混合样。

b河口上游水质取样频次参照感潮河段相关要求执行,下游水质取样频次参照近岸海域相关要求执行。

c对于近岸海域,在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近岸海域水质调查水期中,宜在半个太阴月内的大潮期和小潮期分别采样,给出所采样品所处潮时,对于所有选取的水质监测因子,在高潮和低潮时各取样一次。

5)水质采样及水质分析的要求

A 一级评价工作等级时每个采样点的每次水样均应分析;二级评价工作等级时至少进行每条采样垂线每次混合样分析;三级评价工作等级时至少进行每个采样断面的每次混合样分析。

B湖泊、水库的二级、三级评价工作等级时至少进行每条采样垂线的每次混合样分析。

6)水温变化过程:水温是影响水质的重要指标,各种参数的变化均与水温有关。

7)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2、水环境功能调查

水环境功能调查是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资料,一般由环境保护部门规定。目的是核对及核准评价水域的水环境功能,若还没有规定水环境功能的则应通过调查水域的时间使用情况,并报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认可。

调查的方法以间接了解为主,并辅以必要的实地踏勘。

调查的内容:水资源利用、地表水环境功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的调查,可根据需要选择下述全部或部分内容:城市、工业、农业、浴液、水产养殖业等各类的用水情况,以及各类用水的供需关系,水质要求和渔业、水产养殖业等所需的水面面积等。此外,对用于排泄污水或者灌溉退水的水体也应调查。在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功能状况调查时,还应注意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13、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

1)评价原则:现状评价是水质调查的继续。评价水质现状主要采用文字分析与描述,并辅以数学模式计算。

2)评价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有关法规及当地的环保要求是评价的基本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或相应的地方标准,海水水质标准等。

5 / 88

——第6页——第5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3)选择水质评价因子:评价因子从所调查收集的水质参数中选取。

工程废水排放的主要特征污染物;对纳污水体污染影响危害大的水质因子;国家和地方税制管理要求严格控制的水污染因子。评价因子的数量必须能反映水体评价范围的水质现状。

4)水质评价因子的参数确定:(数多,变幅小,均值法;数少变化大,极值法)

在单项水质参数评价中,一般情况,某水质因子的参数可采用多次检测的平均值,但如该水质因子监测数据变幅较大时,为了突出高值的影响可采用内梅罗

值、极值或其他计入高值影响的方法。 CC22极?C均内?25)评价方法:水质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单项水质指数评价法。单项水质指数评价因子是将每个污染因子单独进行评价,利用统计的出各自的达标率或超标率,超标倍数、统计代表值等结果。单项水质指数评价能客观地放映水体的污染程度,可清晰第判断出主要污染因子,主要污染时段和水体的主要污染区域,能较完整地提供监测水域的时空污染变化和比较。

单项水质指数评价因子计算公式如下:

A一般水质因子:Sij=Cij/Csi (Sij是单项水质因子i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Cij为(i,j)点的评价因子水质浓度或水质因子i在监测点(或预测点)j的水质浓度,mg/L;Csi水质评价因子i的地表水质标准,mg/L)

B特殊水质因子 a、DO的标准指数

ISDO,j=|DOf-DOj|/(DOf-DOs);DO>=DOs IDO,j=10-9(DOj/DOs);DOj

DOj溶解氧实测值, mg/L;

DOs溶解氧的水质评价标准限值,mg/L

b、pH的标准指数(水质标准指数大于1则为超标,pHsd为标准中的下限,pHsu为上限)

SPH,j=(7.0-PHj)/(7.0-pHsd),pH<=7.0 SPH,j=(pHj-7.0)/(pHsu-7.0),pH>7.0

标准指数大于1说明该评价因子的水质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相应的水域功能要求

14、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水体自净的基本原理:水体中的污染物在没有人工净化措施的情况下,它的浓度随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的特性即称为水体的自净特性、从机制方面可将水体自净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过程,他们往往是同时发生又是相互影响的。

A物理自净:主要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紊动扩散作用,移流作用和离散作用)、扩散和自然沉淀的过程。

B化学自净:化学氧化反应是水体化学净化的重要作用。

C生物自净:生物自净的基本过程是水中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在溶解氧充分的情况下,将一部分有机污染物当做食饵消耗掉,将另一部分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成无害的简单无机物。

2)预测的原则:(尽量选用成熟、通用简便的方法) A对于已确定的评价项目,都应预测建设项目队受纳水域水环境产生的影响,预测的范围、时段、内容和方法均应根据其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水环境特性、当地的环保要求而定。同时应尽量考虑从预测范围内,规划的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叠加性水环境影响。

B对于季节性河流,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锁定的水体功能,结合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特性,确定其预测的原则、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

C当水生生物保护对地表水环境要求较高时(如珍贵水生生物保护区、经济鱼类养殖区等,应简要分析建设项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分析时一般可采用类比调查法或专业判断法)

3)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调查)法。

4)预测范围和预测点位

A预测范围:与地表水现状调查范围相同或略小(特殊情况也可以略大),确定预测范围的原则与现状调查的相同;

B预测点位:预测点位的数量和预测点位的选择,应根据受纳水体和建设项目的特点、评价等级以及当地的环保要求确定。

5)地表水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和预测时期

6 / 88

——第7页——第5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A地表水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

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该阶段的影响按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两种情况进行预测。

建设项目应根据其建设过程阶段的特点和评价等级、受纳水体特点以及当地环保要求决定是否预测该阶段的环境影响。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应预测建设过程阶段的影响:地表水水质要求较高,如要求达到三类以上;可能进入地表水环境的堆积物较多或土石方较大;建设阶段时间较长,如超过一年。

服务期满后地表水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土流失所产生的悬浮物和以及各种形式存在于废渣、废矿中的污染物。

B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

地表水环境预测从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同的时段出发,可划分为自净能力最小、中等、最大三个时段。自净能力最小的阶段通常是枯水期,个别水域由于面源严重也可能是在丰水期,自净能力中等的时段通常是平水期,冰封期的自净能力最小,情况特殊,如果冰封期较长可单独考虑,海湾的自净能力与时期的关系不明显,可以不分时段。

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是应分别预测建设项目在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中等两个时段的环境影响。冰封期较长的水域,当期水体功能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水源或渔业用水时,还应预测自净能力最小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或者评价等级为二级但是评价时间较短时,可以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的阶段的环境影响。

6)地表水环境和污染源简化 A河流简化:

a、河流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 河流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大中河流中,预测河段弯曲较大时(如其最大弯曲系数>1.3),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简化为平直河流。

大中河流河段的断面形状沿程变化较大时,可以分段考虑。

大中河流断面上水深变化很大且评价等级较高(如一级评价)时,可以视为非矩形河流并应调查其流场,其他情况可简化为矩形河流。

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

b、河流水文特征或水质有急剧变化的河段,可在急剧变化之处分段,各段分

别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河网应分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c、评价等级为三级时,江心洲、浅滩等均可按无江心洲、浅滩的情况对待。 江心洲位于充分混合段,评价等级为二级时,可以按无江心洲对待,评价等级为一级且江心洲较大时,可以分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江心洲较小时可不考虑。

江心洲位于混合过程短,可分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等级为一级时可以采用数值模式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d、人工控制河流根据水流情况可以视其为水库,也可视其为河流,分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B、湖泊、水库简化:

在预测湖泊和水库是,可以将湖泊和水库简化为大湖(库)、小湖(库)、分层湖(库)等三种情况进行。评价等级为一级时,中湖(库)可以按大湖(库)对待,停留时间较长时也可以按照小湖(库)对待。评价等级为三级时,中湖(库)也可以按照小湖(库)对待,停留时间很长时也可以按照大湖(库)对待。评价等级为二级时,如何简化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水深>10m且分层期较长(如>30天)的湖泊、水库可以视为分层湖(库); 珍珠串湖泊可以分为若干去,各区分别按上述情况简化

不存在大面积回流区和死水期且流速较快,停留时间较短的狭长湖泊可简化为河流,奇案变形状和水温要素变化较大时还可以进一步分段。

不规则形状的湖泊、水库可按照流场的分布情况和几何形状分区

自顶端入口附近排入废水的狭长湖泊或循环利用湖水的小湖、可以分别按各自的特点考虑。

C河口简化

河口包括河流汇合部、河流感潮段、口外滨海段、河流与湖泊、水库汇合部。 河流感潮段是指受潮汐作用影响较明显的河段,可以将落潮时最大断面平均流速与涨潮时最小断面平均流速等于0.05m/s的断面作为与河流的界限。

河流汇合部可以分为支流、汇合前主流、汇合后主流三段分别进行环境影响。 河流与湖泊、水库汇合部按照河流和湖泊、水库两部分分别预测其环境影响。 河口断面沿程变化较大时,可以分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河口滨海段可视为海湾。 D海湾简化

预测海湾水质时一般只考虑潮汐作用,不考虑波浪作用,评价等级为一级且

7 / 88

——第8页——第5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海流(主要是指风海流)作用较强时,可以考虑海流对水质的影响。

潮流可以简化为平面二维非恒定流场,当评价等级为三级时可以只考虑潮周期的平均情况。

较大的海湾交换周期很长,可视为封闭海湾。

在注入海湾的河流中,大河及评价等级为一、二级的中河应考虑其对还留场和水质的影响,小河及评价等级为三级的中河可视为点源,忽略其对海湾流场的影响。

E污染源简化:包括排放形式的简化和排放规律的简化。根据具体情况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和面源。

排入河流的两排放口的间距较近时,可简化为一个,其位置简化在两排放口之间,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量排放口间距较远时,可分别单独考虑。

排入小湖(库)的所有排放口可以简化为一个,其排放量为所有排放量之和,排入大湖(库)的量排放口间距较近时,可以简化为一个,其位置简化在两排放口之间,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两排放口的间距较远时,可分别单独考虑。

当评价等级为一、二级并且排入海湾的两排放口间距小于沿岸方向差分网格的步长时,可以简化为一个,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否则可分别单独考虑,评价等级为三级时,海湾污染源简化与大湖(库)相同。

无组织排放可以简化为面源,从多个间距较近的排放口排水时,也可以简化为面源。

7)点源的环境影响预测 A一般原则:

预测范围内的河段为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和上游河段。充分混合段是指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时,可以认为是达到均匀分布。混合过程段是指排放口的下游达到充分混合以前的河段,上游河段是指排放口上游的河段。

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可由下式估算:

L?(0.4B?0.6a)Bu(0.058H?0.0065B)(gHI)1/2(B河流宽度,m;u河流断面平流均速,m/s;a排放口距岸边的距离(岸边排放时为零),m;H平均水深,m;g重力加速度,9.81m/s2;I河流纵比降(%),(坡度))

利用数学模式预测河流水质时,充分混合段可以采用一维模型或零维模型预测断面平均水质,大、中河流一、二级评价,且排放口下游3-5km以内有集中取水点或其他特别重要的环保目标时,均采用二维模型(或弗一罗模型)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其他情况可根据工程、环境特点、评价工作登记及当地环保要求,决定是否采用二维模型。

弗一罗模型适用于预测混合过程短以内的断面平均水质,其使用条件为:大、中河流,B/H>=20,预测水质断面至排放口的距离x>=3000m

河流水温可以采用一维模型预测断面平均值或其他的预测方法

小湖(库)可以采用零维数学模式预测其平衡时的平均水质,大湖应预测排放口附近各点的水质

海洋采用二维数学模型预测,还有感潮阶段的等等。

运用数学模型时的坐标系以排放点为原点,Z轴铅直向上,X轴、Y轴为水平方向,X方向与主流方向一致,Y方向与主流垂直。

B河流和湖库的常用数学模型 a完全混合模型 I点源稀释混合模型

对于持久性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过混合过程段后,在断面上达到完全均匀混合,此时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可用点源稀释模型来表示。

C?CpQp?ChQhQQp废水排放量,m3/s;Cp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L;

p?Q(hQh河流流量,m3/s,Ch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对于河流,零维模式常见的表现形式为河流稀释模型;对于湖泊与水库,零维模型主要有盒模型。

河流常用的零维模型的应用对象:

不考虑混合距离的重金属污染物、部分有毒物质等其他保存物质的下游浓度预测与允许纳污量的估算;有机物降解性物质的降解项可忽略时,可采用零维模型;;对于有机物降解性物质,当需要考虑降解时,可采用零维模型分段模拟,但计算精度和实用性较差,最好用一维模型求解。

常用零维水质模型的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持久性有机物;河流为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8 / 88

——第9页——第5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II非点源稀释混合模型

III考虑吸附态和溶解态污染指标耦合模型 b零维水质模型 I河流零维水质模型

如果将一顺直六合划分为许多相同的单元河段,每个单元河段看成是完全混合反应器。当河段中污染物浓度不随着时间变化,为静态时,零维静态水质模型:

?1CC0C0??x?1?V/Q)?1?k?C0?1?k1?(?x1?k(是划分的单元河段距

11t?u?离,如果河段较长,要用每个河段逐次计算,u流速) II湖泊、水库零维水质模型 III零维模型的输入数据 c点源一维水质模型

I模型的应用条件:如果污染物进入水域后,在一定范围内经过平流输移、纵向离散和横向混合后达到充分混合,或者根据水质管理的精度要求允许下不考虑混合过程而假定在排污口断面瞬时完成均匀混合,即假定水体内在某一断面处或某一断面处或某一区域之外实现均匀混合,均可按一维问题概化计算条件。在一个深的有强烈热分层现象的湖泊和水库中,一般认为在深度方向的温度和浓度梯度是重要的,而在水平方向的温度和浓度则是不重要的,此时湖泊或水库的水质变化可用一维来模拟。

II模型的基本形式和求解

SP模型是研究河流溶解氧DO和BOD关系的耦合模型,假设氧化和复氧都是一级反应,反应速率是定常的

Ct?C0e?Kt(C0起始断面浓度,mg/L;t断面之间水团传播的时间,d)

DO与BOD模型为耦合系统,河中有机污染物系统的输出正是溶解氧系统的输入,在x=0、BOD=BOD0、DO=DO0的初始条件下,得到:

BODBOD?x?x?0?exp???K186400u??

Dx?K1BOD0???exp????Kx??x??x?K186400u???exp???K286400u?????D0exp????K286400u?1?K2?

III模型的一般形式

Ct?C0?exp(?k?t)或Cx?C0?(?K?x86400?u)(Ct或Cx预测断面的水

质浓度,mg/L;C0起始断面的水质浓度,mg/L;K水质综合衰减系数,d-1;x

断面间水团传播距离,d;u河段平均流速,m/s.)

Ⅳ.一维水质模型的应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非持久性污染物;河流恒定流动;废污水为连续稳定排放

d点源二维水质模型 大、中河流由于水量较大,稀释混合能力较强(工程排放的废水量相对较小),此类问题的水质影响预测重点是超标水域的界定问题,常用二维模型进行预测。

I混合区:是指工程排污口至下游均匀混合断面之间的水域。(主要对象是大中河流)

II超标水域:在排污口下游指定的一个限定区域,使污染物进行初始稀释,在此区域内可以超过水质标准,这个区域称为超标水域,超标水域含油容许的意义,因此,它具有位置、大小和形状三个要素。

超标水域位置:对于重要的功能区(敏感水域)均应加以保护,其范围内不允许超标水域存在

超标水域大小:排污口所在区域形成的超标水域,不应该影响鱼类洄游通道和邻近功能区水质,一般来说,湖泊、海湾内可存在总面积不大于1-3km2的超标水域,河口、大江大河的超标水域不能超过1-2km2.

超标水域形状:超标水域的形状应是一个简单的形状,这种形状应当容易设置在水中,以避免冲击重要功能区,在湖泊中,具有一定半径的圆形或扇形区域,一般是允许的,在河流中,一般允许长窄的区域(纵向到第一个敏感水域不允许超标,横向不超过河宽的1/3),整体河段的封闭性区域将不被允许。

超标水域范围的计算: e模型参数的估算

9 / 88

——第10页——第5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好氧系数K1的单独估算法:I实验室测定法: II上下断面两点法 复氧系数K2的单独估算法:经验公式法

K1、K2的温度校正:K1、K2的数值与水温有关,这两个参数与温度的关系式如下:

K=Kθ(T-20)

1 或2 (T)1或2(20℃)2温度常数θ的取值范围如下:

对K1,θ=1.02-1.06,一般取1.047; 对K2,θ=1.015-1.047,一般取1.024。

溶解氧平衡模型法(水流稳定的单一河段) 横向扩散系数的计算公式:B/H<=100 15非点源的环境影响预测

1)一般原则:非点源主要是指建设项目在各生产阶段由于降雨径流或其他原因从一定面积上向地面水环境排放的污染源,或称为面源。例如水土流失面源,堆积物面源,大气沉降面源等。

注意面源影响的项目主要包括

A矿山开发项目应预测其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的面源环境影响,主要有水土流失的悬浮物,和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废矿、废渣、废石中的污染物。建设项目阶段是否预测视其具体情况而定

B某些建设项目(如冶金、火力发电、初级建筑材料的生产)露天堆放的原料、燃料、废渣、废弃物较多。

C某些建设项目(如水泥、化工、火力发电)向大气排放的降尘较多。 D需要进行建设过程阶段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的建设项目应预测该阶段的面源影响

E水土流失面源和堆积物面源主要考虑一定时期内(例如一年)全部降雨所产生的影响,也可以考虑一次降雨所产生的影响。一次降雨应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降雨类型和环保要求选择。

2)非点源源强预测的方法

非点源源强预测方法一般采用机理模型法和概念模型法。

机理模型法可以模拟水文循环过程中各类非点源污染物的形成,迁移和转化过程。

在资料有限的情况下,一般采用概念模型法,对各类非点源污染物源强进行

估算。农村生活污染物;化肥、农药流失污染物;畜禽养殖污染物;城镇地表污染物;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污染物;堆积物淋溶污染物;降尘淋溶污染物。

16、水环境影响评价

1)水环境影响评价基本要求:

A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与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基本相同。

B评价因子原则上同预测因子。确定主要评价因子及特征评价因子对水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以及最不利影响出现的时段(或时期)和频率。

C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时期与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时期对应

D建设项目达标排入水质现状超标的水域、或者实现达标排放但叠加背景值后不能达到规定的水域类别及水质标准时,根据水环境容量,提出区域总量削减方案

E向江河、湖库等水域排放水污染物,应符合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2)主要评价内容

A分析环境水文条件及水动力学条件的变化趋势与特征,评价水文要素及动力条件的改变对水环境及各类用水对象的影响程度。

B以评价确定的水文条件或最不利影响出现的时候(或水期)、确定评价因子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明确对敏感用水对象及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C对所有的预测点位、所有的预测因子,均应进行各建设阶段(施工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不同工况(正常、非正常、事故)的各水环境影响评价,但应突出重点,影响预测评价的重点点位为:水质急剧变化处、水域功能改变处、敏感水域及特殊用水取水口等。水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水文特征值和水环境质量,影响明显的水环境因子应作为评价重点。

D明确建设项目可能导致的水环境影响,应给出排污、水文情势变化对水质、水量影响范围和程度的定量和定性结论。

3)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方法 A水质影响评价方法

一般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水质影响评价,根据水域类别及水环境功能区划分,选取相应的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水质达标情况分析,对于水质超标因子应计算超标倍数并说明超标原因。

B水温影响评价方法:

10 / 88

——第11页——第5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水温变化分析方法,采用水温变化预测值与水温背景值以及环境所要求的最低(或最高)水温控制值进行对比分析。

C水文情势及水动力学影响评价方法

水文情势变化分析方法,采用水文水力计算方法,对比说明建设项目施工后评价水域的流量、水位等水文特征值的变化情况;水动力变化分析方法,采用水力学计算方法,对比说明建设项目实施前后评价水域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情况。

D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富营养化分析方法,根据水质预测结果,结合水域特征及其水温、水文情势和水动力条件的分析综合判断。

17水环境污染控制管理 1)水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

水环境容量是指水体在环境功能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所能接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环境容量的‘环境’是一个较大的范围,如果范围很小,由于边界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量,相对于自身所占比例较大,此时通常改称为环境承载能力为妥。

2)水环境容量估算方法

A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如常年径流的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应估算其环境容量。

B污染因子应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重点污染物,开发区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受纳水体敏感的污染物;

C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受纳水体不同断(界)面的水质标准要求,通过现有资料或现场监测分析清楚受纳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

D在对受纳水体动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水质模型建立污染物排放和受纳水体水质之间的输入相应关系;

E确定合理的混合区,根据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考虑相关区域排污的叠加影响,应用输入相应关系,以受纳水体水质按功能达标为前提,估算相关污染物的环境容量(即最大允许排放量或排放强度)

3)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

要确定建设项目总量控制目标,应进行以下工作: A确定总量控制因子;

B计算建设项目不同的排污方案的允许排污量 C分配建设项目总量控制目标

4)水环境容量与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主要内容

A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因子:COD、氨氮、总氰化物、石油类等因子以及受纳水体最为敏感的特征因子;

B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

C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的所规定的水质指标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对于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

D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实现达标排放,水体无足够的环境容量可利用的情形,应在制定基于水环境功能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E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基于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预测总量大于上述二类指标的某一类指标,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

5)达标分析:

水污染源的达标含义:排放的污染源浓度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满足地表水环境控制要求

受纳水体环境质量的达标分析:找到引起水质变化的污染源和污染指标,GB3838-2002规定,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挥发酚,氨氮,氰化物,总汞,砷,铅,六价铬,镉十项指标丰、平、枯水期的达标率应为100% ,其他指标应达到80%。

6)水环境保护措施:

A污染物削减措施:改革工艺,减少排污负荷量;节约水资源和提高水的循环使用率;对项目设计中所考虑的污水处理措施进行论证和补充,并特别注意点源非正常排放的应急处理措施和水质恶劣的降雨初期径流的处理措施;选择替代方案。

B环境管理措施:环境监测计划(主要是施工期和运行期,如有必要跟踪监测计划);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监理措施;防止水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措施,主要包括污染控制、水污染事故风险防范措施、事故预报预警系统的实施等。

11 / 88

——第12页——第5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C环保投资估算

计 算

21、内梅罗平均值:C极?C2均内?C2

2、标准指数:Sij=Cij/Csj (Cij平均值Csj标准限值)Sij≤1.0达标 Sij>1.0超标 A:对于溶解氧(DO)两种情况 :

DODODOj≥DOS时:Sf?jDOj?DOSDOj-DO 的标准指数

f?DOs

DODOj

sDO468f?31.6?T T 为摄氏度水温 DOs-DO 的评价标准值

DOf-为某水温、气压条件下饱和溶解氧浓度 B:pH的标准指数:

S??pHj?7.0?pHj?7.0?pH pHj?7.0 sd?S??pHj?7.0?pHj?pH pHj?7.0

su?7.0? 式中:SpHj—pH的标准指数;

pHj—pH实测值;

pHsd—地表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下限;6 pHsu—地表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上限。9 3、(完全混合)零维模型:C?CPQP?ChQhQ

p?QhC-污染物浓度,mg/L; QP-废水排放量,m3/s;CP-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Qh-河流流量,m3

/s;

Ch-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4、一维模型:C=C0exp(-K×t) 式中:t(天)=x/(86400×u);

C0 ―零维模型计算出的浓度值; K―常数,单位为/d;

x ―完全混合断面后至要求计算浓度断面的距离,m ; u ―河水水流流速,m/s 5、混合过程段长度:L?(0.4B?0.6a)B?u?0.058H?0.0065B?ghI 式中: L―污水与河水混合过程污染带长度,m

B―河流宽度 a―排污口至河近岸距离,m

u―河水流速,m/s H―河水平均水深,m I―河流弯曲系数 g―为重力加速度常数取9.8

6、S-P模型:反映河流水体中的DO-BOD5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BODx=a×BOD0 DX = b×BOD0+d×D0 7、ISE方法确定影响预测水质参数筛选排序

ISE=CPQP/(CS-Ch)Qh ISE--污染物排序指标

CP―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QP―废水排放量,m3/s;

CS―污染物排放标准,mg/L; Ch―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Qh―河流流量,m3/s; 例题: 1、上游来水CODCr(p)=14.5mg/L,QP=8.7m3/s;污水排放源强CODCr(E)=58mg/L,QE=1.0m3/s。如忽略排污口至起始断面间的水质变化,且起始断面的水质分布均匀,则:采用完全混合模式计算得到其浓度是多少?

12 / 88

——第13页——第5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CQ?ChQh解:C?PP=(14.5*8.7+58*1.0)/(1.0+8.7)=19.0mg/l Q?QDO BOD5 5.70 3.20 6.50 3.10 4.20 5.10 4.40 4.40 6.50 5.40 ≥5.00 ≤4.00 5.46 4.24 4.2 5.40 4.87 4.85 ph2、一河段的上断面处有一岸边污水排放口稳定地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特征为Qp=19440m3/d,BOD5(Cp)=81.4mg/L,河流水环境参数值为Qh=6.0m3/s,BOD5(Ch)=6.16mg/L,B=50.0m,H均=1.2m,u=0.1m/s,I=0.9?,K1=0.3/d,试计算混合过程段(污染带)长度。如果忽略污染物质在该段内的降解和沿程河流水量的变化,在距完全混合断面10km的下游某断面处,污水中的BOD5浓度是多少?

解1、思路:a取0(a取值范围0(岸边)≤a≤0.5(河中心),默认取0);g取常数9.8;I=0.9?=0.0009%

L?(0.4?50?0.6?0)?50?0.1(0.058?1.2?0.0065?50)?(9.8?1.2?0.0009)1/2?1000.3946?0.102878569?2463.3m 答:混合过程段(污染带)长度为2463.3米。

解2、思路:先用零维模型求起始断面的水质浓度,再求在距完全混合断面10km的下游某断面处,污水中的BOD5浓度;1d=3600*24=86400s;10km=10000m

c?81.4??19440/86400??6.16?6019440/86400?6?8.88mg/L

c?8.88exp????0.310000?86400?0.1???6.28mg/L

答:距完全混合断面10km的下游某断面处,污水中的BOD5浓度是

6.28 mg/L。

3、用均值法、极值法、内梅罗法计算表中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Si值。(此表后面还有三个S均极内值) 1 2 3 4 5 水质标准 均值 极值 内梅罗

1、DO(特殊水质因子)

DOf?468/?31.6?20??9.07mg/L

Ci均??5.7?6.5?4.2?4.4?6.5?/5?5.46mg/L

Ci极?4.2mg/L(因为水质标准≥5.00,所以取极小值。

) C4.22?5.462i内?2?4.87mg/L

?Ci均?5.46?5.00,?Si均?9.07?5.46/?9.07?5.00??0.89mg/L,

?C4.2i极?4.2?5.00,?Si极?10?95?2.44mg/L, ?Ci极?4.87?5.00,?Si极?10?94.875?1.23mg/L,

2、BOD5(一般水质因子)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生化需氧量

Ci均??3.2?3.1??5.1?4.4?5.4?/5?4.24mg/L

Ci极?5.4mg/L(因为水质标准≤4.00,所以取极大值。

) C?5.42?4.242i内2?4.85mg/L

Si均?4.24/4?1.06mg/L

Si极?5.4/4?1.35mg/L

13 / 88

——第14页——第5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Si内?4.85/4?1.21mg/L

4、某水域经几次测量水中CODcr的浓度15.1mg/L, 16.9mg/L, 19.7mg/L, 18.5mg/L, 14.2mg/L,用内梅罗法计算CODcr的统计浓度值,(提示:三类水质标准中规定三类水质浓度为20mg/L)用标准指数法试判断水域中CODcr的浓度是否超标?

解:C均=(15.1+16.9+19.7+18.5+14.2)/5=16.9 mg/L C极=19.7 mg/L 2 C极?C2均内?C2=18.4 mg/L

因:18.4 mg/L<20mg/L 所以水域中CODcr的浓度不超标 5、某改扩建企业拟向河水中排放含酚废水,废水量为0.15m3/s,酚浓度0.025mg/L,

河水流量为5.5m3/s,流速为0.3m/s,河水酚背景值为0.4mg/L,酚的降解系数0.2/d,纵向弥散系数为10m2/s,计算排口下游1km的酚浓度。

起始点完全混合浓度:

C?0.15?0.025?5.5?0.45.5?0.15?0.39

如果忽略扩散作用: C?C0exp(?kx)?0.39?exp(?0.2?1000)?0.

u0.3?8640032x

14 / 88

——第1页——第7章 声环境影响评价

第6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地下水: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以下土壤与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讲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以下土壤与岩石空隙中的重力水。

水文循环是发生在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2、地下水的赋存:

1)包气带与饱水带。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上,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形成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上成为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下成为饱水带

2)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3)地下水的运动

4)地下水分类:通常是指地下水埋藏条件的分类,也有按地下水的某一种特征(如运动特征、化学特征等)或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成因)进行分类的。比较通用的地下水分类:一是按其埋藏条件划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易受到污染)、和承压水三类;另一是按其赋存的介质划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三种。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灌溉回归水、以及来自其他含水层中的水和人工补给的水

地下水平均渗透速度 V=K*I K—含水介质渗透系数 m/d I—地下水水力坡度无纲量

地下水排泄:泉排泄、向地表水体排泄、蒸发排泄、人工排泄、向另一含水层排泄

4、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污染是指在人为影响下,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发生不利于人类生活或生产的变化,称为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来源:生活污水余垃圾;工业污水与废渣,农业肥料与农药。

地下水的污染途径主要包括:雨水淋洗堆放在地面的垃圾、废渣中的有毒物质进入含水层;污水排入河、湖、坑塘,再渗入补给含水层;污水灌溉农田;止

水不良的井孔,会将浅部的污水导向深层;废气溶解于大气降水、形成酸雨补给地下水。

5、地下水(含水层)防污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地下水防污性能是指污染物自顶部含水层以上某一位置到达地下水系统中某一特定位置的趋势和可能性。

地下水的防污性主要取决于地下水埋深、净补给量、含水层介质、土壤介质、地形坡度、包气带影响、水力传导系数七个因子。

6、常用的地下水质量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148-93)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的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是应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类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一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二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值,适用于各种用途; 三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四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做生活饮用水;

五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其他标准还有《生活用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7、评价基本要求: 1)建设项目分类:

一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其主要影响表现为由于排放污染物而对地下水质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为Ⅰ类项目;

二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其主要影响表

1 / 88

——第2页——第7章 声环境影响评价

现为通过抽取地下水或向含水层注水,引起地下水位变化而产生环境水文地址问题的建设项目,为Ⅱ类建设项目;

三类:指同时具备一类和二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典型的有矿山开发项目、污水土地处理项目。

2)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根据事实过程的三个阶段(建设期、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工程特征进行识别,并应考虑正常生产运行与事故两种状态下污染物排放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畅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地下水环评的基本内容: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和不良影响的防治对策。

11、评价程序:

地下水环评程序为:准备、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预测评价和报告编写四个阶段。

各阶段主要内容: (1)准备阶段

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等级和评价终点,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2)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开展现状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外实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3)预测评价阶段

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报告编写阶段

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12、评价工作等级与范围: 1)划分原则

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具有的一类和二类特征分别进行地下贺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登记开展评价工作。

2)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依据: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分为大(≥10000m3/d)、中(1000~10000)、小三级(≤1000)

建设项目或规划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三级

对于废弃岩盐矿井洞穴或人工专制盐岩洞穴、废弃矿井巷道加水幕系统、人工硬岩洞库加水幕系统、地质条件较好的含水层储油和枯竭的气层储油等形式的地下储油库以及危险废物填埋场应进行一级评价。

2 / 88

——第8页——第7章 声环境影响评价

声。

可听声波的频率范围较宽,国际上统一按下述公式将可听声波划分为10个频带:f2/f1=2n

倍频带中心频率f0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f0?f1?f2,对于倍频带,实际使

用时通常可用8个倍频带进行分析。

2)声压(p)、声强(I)声功率(W) A描述声压可以用瞬时声压和有效声压。

瞬时声压是指某瞬时媒质中内部压强受到声波作用后的该变量,即单位面积的压力变化,瞬时声压对时间去均方根值就是有效声压,用Pe表示。一般应用时的声压是有效声压。

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的声压,声压值为2310-5Pa,称为人耳的听阈,如蚊子飞过的声音,使人耳产生疼痛感觉的声压,声压为20Pa,称为人耳的痛域,如飞机发动机的噪声。

听阈0dB 痛阈120dB

B声强指在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量,单位为W/m2

声强 I=p2/p1c p 有效声压 p1介质密度 c声速 p1c 常温下去408 C声源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声能量称为声功率,单位为W或uW。 W=IS S声波垂直通过的面积 3)声压级、声功率级、声强级

A声压级:声压是从听阈到痛阈,即2310-5-20Pa,声压比或者能量比的对数来表示声音的大小,这就是声压级。声压级的单位是分贝,记为dB.

Lp=20lg(p/p0) (Lp声压级,dB;P有效声压,Pa;P0基准声压,即听阈,2310-5Pa)

B声强级:L1=10lg(I/I0) (L1声强级,dB;I声强,W/m2;I0基准声强,I0=10-12W/m2)

一般情况下,声压级可近似于声强级

C 声功率级:Lw=10lg(W/W0) (Lw,声功率级,dB,W声功率,W;W0

基准声功率,W0=10-12W)

自由声场指均匀各向同性的媒质中,边界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的声场。在自

由声场中,声波将声源的辐射特性向各方向不受阻碍和干扰地传播。

半自由声场指声源位于广阔平坦的刚性反射面上,向下半个空间的辐射声波也全部反射到上班空间来的声场。

12、环境噪声评价量 1)评价量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Ld)、夜间等效声级(Ln),突发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A声级(Lmax)。根据《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9960—88,机场周围区域受飞机通过(起飞、降落、低空飞越)噪声影响的评价量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 )

2)声源源强表达量 A声功率级(LAW),或中心频率为63Hz-8KHz倍频带的声功率级(Lw);据声源r处的A声级(LA(r))或中心频率为63Hz-8KHz倍频带的声压级(Lp(r)),有效感觉噪声级(LEPN)

3)厂界、场界、边界噪声评价量

根据GB12348、GB12523工业企业厂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Ld)、夜间等效声级(Ln),室内噪声倍频带声压级,频发,偶发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A声级(Lmax)

根据GB12525、GB14227铁路边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噪声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Ld)、夜间等效声级(Ln)

根据Gb22337社会生活噪声源边界噪声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Ld)、夜间等效声级(Ln),室内噪声倍频带声压级、非稳态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A声级(Lmax)

由此可见,声环境评价中的有关评价量为A声功率级,倍频带声功率级,倍频带声压级,某一距离处的A声级,最大A 声级,等效感觉噪声级,等效声级,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3)A声级(LA)

通过A计权网络测得的噪声值更接近于人的听觉,这个测得的声压级称为A计权声级,简称A声级,记为LA。

声级也叫计权声级。设可听范围内的各个倍频带声压级为Lpi,则A声级为:

8 / 88

——第9页——第7章 声环境影响评价

L?n0.1(L??L?A?10lg??10pii?)i???(△Li为第i个倍频带的计权网络修正值,dB;

N总倍频带数) 4)等效连续A声级(LAaeq,T): 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可记为LAaeq,T,简写为Leq. Leq?10lg??1?T?100.1LA(t)?T0dt??

由于噪声测量实际上是采取等间Leq隔?取10样lg(的1?N0.1Li(Li第i次读取的A声级,dB;N取样总数) N,10所以) i?15)昼夜等效声级(Ldn) L+Tn3100.1(Ln+10)

dn=10lg[(Td3100.1Ld)/24](一般昼间小时数取16,夜间小时数取8) 14、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 1)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其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的现象称为声的衰减。引起衰减的原因:声波不是平面波,其波阵面面积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大,致使通过单位面积的声功率减小;由于媒质的不均匀性引起声波的折射和散射,使部分声能偏离传播方向;由于媒质具有好散特性,使一部分生能转化为热能,即产生所谓声的吸收;由于媒质的非线性使一部分声能转移到高次谐波上,即所谓的非线性损失。 2)声的吸收是指声波传播经过媒质或遇到表面时声能减少的现象。吸声的机制是由于粘滞性、热传导和分子驰豫吸收面把入射声能最终转变成热能。 3)声学中,声源、介质、接受器称为声音的三要素。 4)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 影响声音传播衰减的因素有距离/几何发散、空气吸收、地面吸收、阻挡物反射、屏障、其他。 A噪声在户外传播声级衰减计算的基本公式: Lp(r)=Lp(r0)-(Adiv+Abar+Aatm+Agr+Aexc) Adiv几何发散引起的衰减;dB;

Abar遮挡物引起的衰减,dB; Aatm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dB; Agr地面效应引起的衰减,dB;

Aexc其他方面效应引起的衰减,dB;

在倍频带声压级测试有困难时,可用A声级计算: LpA(r)=LpA(r0)-(Adiv+Abar+Aatm+Agr+Aexc) LpA(r0)参考点r0处的计权声压级,dB;

Adiv几何发散引起的A计权声衰减;dB;

Abar遮挡物引起的A计权声衰减,dB;

Aatm空气吸收引起的A计权声衰减,dB;

Agr

地面效应引起的 A计权声衰减,dB; Aexc其他方面效应引起的A计权声衰减,dB;

在只考虑几何衰减时,一般噪声衰减可用A声级计算方法计算,考虑其他衰

减时,可选择A声级影响最大的倍频带计算,一般可选中心频率为500Hz倍频带估算。

B几何发散衰减 1)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 I、无指向性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如果已知点声源的倍频带声功率级Lw或A声功率级LwA, 且声源处于自由空间,则离声源任一距离出的倍频带声压级或A声级可由下边公式求出: Lp(r)=Lw-20lgr-11和LA(r)=LwA-20lgr-11 如果已知点声源处于半自由空间,则有等效式:

Lp(r)=Lw-20lgr-8和LA(r)=LwA-20lgr-8 如果已知点声源r0距离处的倍频带声压级(Lp(r0))或A声级(LA(r0)),距

离声源rc处的倍频带声压级(Lp(r))或A声级(LA(r))可由下边公式求出。 Lp(r)=Lp(r0)-20lg(r/r0)和LA(r)=LA(r0)-20lg(r/r0) L(r)和L(r0)分别是r,r0的声级;r点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其中Adiv=20lg(r/r0)代表的是几何发散衰减。

II、具有指向性的点声源几何反三衰减的计算公式: Lp(r)=Lw-20lg(r)+DIθ-11 DIθ,θ方向上的指向性指数,DIθ=10lgRθ; Rθ指向性因素,Rθ=Iθ/I;I所有

9 / 88

——第10页——第7章 声环境影响评价

方向上的平均声强,W/m2;Iθ:某一θ方向上的声强,W/m2.

2)线声源的几何衰减:

Ⅰ、无限长线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的基本公式是:L(r)=L (r0)-10lg(r/r0) 如果已知r0处的A声级,则等效为:LA(r)=L A(r0)-10lg(r/r0) r,r0垂直于线状声源的距离,m.

上式中第二项表示了无限长线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Adiv=10lg(r/r0) II、有线长线声源

设线声源长为l0,单位长度线声源辐射的声功率级为LW。 在线声源垂直平分线上距声源r处的声级为:

当r>l0且r0>l0时,L(r)=L(r0)- 20lg(r/r0),即在有限长线声源的远场,有限长线声源可当作点声源处理。

当r

当l0/3

当d b/π时,距离加倍衰减趋近于6dB,类似点声源衰减特性。(b>a)

3)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

Aatm=a(r-r0)/1000(r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m;r0参考位置距离,m;每1000m空气吸收系数,dB)

4)遮挡物引起的衰减 无限长屏障声衰减为8.5 dB,若有限长声屏障对应的遮蔽角百分率为92%,则有限长声屏障的声衰减为6.6 dB。

5)地面效应引起的衰减 6)绿化林带噪声衰减计算 7)反射体引起的修正 15、声环境影响评价

1)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和工作程序

A评价建设项目实施引起的声环境质量的变化和外界噪声对需要安静建设项目的影响程度;

B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把噪声污染降低到允许水平,从声环境影响角度评价建设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C为建设项目优化选址、选线、合理布局以及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

A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环境功能区类别;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受建设项目影响人口的数量。

B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基本原则: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一般分为三级,以及为详细评价,二级为一般性评价,三级为简要评价。

一级评价: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规定的0类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5dB(A)以上(不含5dB),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按一级评价进行工作;

二级评价: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1类、2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dB(A)-5dB(A)(含5dB),或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按二级评价进行工作。

三级评价: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3类、4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下(不含3dB),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时,按三级评价进行工作。

C声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声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一般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确定。

a对于以固定源为主的建设项目(如工厂、港口、施工工地、铁路站场等);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一般以建设项目边界向外200m为评价范围;二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和相邻区域的生环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如依据建设项目声源计算得到的贡献值到200m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时,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

b城市道路、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上线路和水运线路等建设项目; 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一般以道路中心线外两侧200m以内为评价范围;二级、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和相邻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如依据建设项目声源计算得到的贡献值到200m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时,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

c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范围应根据飞行量计算到WECPNL为70dB的区域。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一般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6km-12km、侧向各1km-2km

10 / 88

——第11页——第7章 声环境影响评价

的范围为评价范围,二级、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16、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基本要求

1)一级评价工作基本要求 (一二级不同点)

A在工程分析中,给出建设项目对环境有影响的主要声源的数量、位置和声源源强,并在标有比例尺的图中标识固定声源的具体位置或流动声源的路线、跑道等位置,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类比测量取得,并给出类比测量的条件。

B评价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需要实测,对实测结果进行评价,并分析现状声源的构成及其对敏感目标的影响。

C噪声预测应覆盖全部敏感目标,给出各敏感目标的观测值及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值。固定声源评价、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流动声源经过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路段的评价应绘制等声级线图,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建筑时,还应绘制垂直方向的等声级线图。给出建设项目建成后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

D当工程预测的不同代表性时段的噪声级可能发生变化的建设项目,应分别预测其不同时段(如建设期、投产后的近期、中期、远期)的噪声级。

E对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选线)和建设布局方案,应根据不同方案噪声影响人口的数量和噪声影响的程度进行比选,并从声环境保护角度提出最终的推荐方案。

F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明确防治措施的最终降噪效果和达标分析。

2)二级评价工作基本要求

A在工程分析中,给出建设项目对环境有影响的主要声源的数量、位置和声源源强,并在标有比例尺的图中标识固定声源的具体位置或流动声源的路线、跑道等位置,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类比测量取得,并给出类比测量的条件。

B评价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以实测为主,可适当利用评价范围内已有的声环境质量监测资料,并对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实测。

C噪声预测应覆盖全部敏感目标,给出各敏感目标的观测值及厂界(或场界、

边界)噪声值,根据评价需要绘制等声级线图,给出建设项目建成后不同类别的

声环境功能区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

D当工程预测的不同代表性时段噪声级可能发生变化的建设项目,应分别预测其不同时段的噪声级。

E从声环境保护角度对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评价中提出不同选址(选线)和建设布局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进行分析。

F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明确防治措施的最终降噪效果和达标分析。

3)三级评价工作基本要求

A在工程分析中,给出建设项目对环境有影响的主要声源的数量,位置和声源源强,并在标有比例尺的图中的标识固定生源的具体位置或流动声源的路线、跑道等位置,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类比测量取得,并给出类比测量的条件。

B重点调查评价范围内主要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可利用评价范围内已有的声环境质量监测资料,若无现状监测资料时英进行实测,并对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

C噪声预测应给出建设项目建成后各敏感目标的预测值及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值,分析敏感目标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D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进行达标分析。

17、环境噪声现状调查与评价 1)环境噪声现状主要调查内容 A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 B声环境功能区划 C敏感目标 D现状声源

2)环境噪声现状调查方法: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现场测量法。 3)现状监测:

A监测布点原则:布点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包括厂界(场界、边界)和敏感目标。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建筑时,还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

11 / 88

——第12页——第7章 声环境影响评价

B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声源(如工业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且声级较低时,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布设测点。

C评价范围内有明显的声源,并对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有影响,或建设项目为改、扩建工程,应根据声源种类采取不同的监测布点原则。

a当声源为固定源,现状测点应重点布设在可能即受到现有声源影响又受到建设县项目声源影响的敏感目标处,以及有代表行的敏感目标处;为满足要求,也可在距离现有声源不同距离处设衰减测点。

b当声源为流动声源,且呈现线声源特点时,现状监测点位置选取应兼顾敏感目标的分布情况、工程特点及线声源噪声影响随距离衰减的特点,不舍在具有代表性的蜜柑目标处。为满足预测要求,也可选取若干线声源的垂线,在垂线上距噪声源不同距离布设监测点。其余敏感目标的现状声级可通过 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实测噪声的验证和计算求得。

c对于该、扩建机场工程,测点一般布设在主要敏感目标处,测点数量可根据机场飞行量及周围敏感目标情况确定,现有单条跑道、二条跑道或三条跑道的机场可分别布设3~9,9~14或12~18个飞机噪声测点,跑道增多可进一步增加测点。其余敏感目标的现在飞机噪声声级可通过测点飞机噪声声级的验证和计算求得。 4)环境噪声现状评价主要内容:

A以图、表结合的方式给出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功能区及其划分情况,以及现有敏感目标的分布情况。

B分析评价范围内现有主要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等,明确主要声源分布。

C分别评价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内各敏感目标的超、达标情况,说明其受到现有主要声源的影响状况。

D给出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噪声超标范围内的人口数及分布情况。 18、声环境影响预测 A预测范围

1)基本要求:噪声预测范围应与评价范围相同

2)预测点的确定原则:建设项目厂界(或场界、边界)和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目标应作为预测点

3)预测需要的基础资料:建设项目噪声预测应掌握的基础资料包括建设项目

的生源资料和室外声波传播条件、气象参数及有关资料等。

B预测步骤

1)建立坐标系,确定各声源坐标和预测点坐标,并简化声源为点声源、线声源或面声源。

2)根据已获得的声源源强的数据和各声源到预测点的声波传播条件资料,计算衰减量:

将噪声影响值与预测点处的噪声现状值叠加作为该预测点的值:

Leq?10lg?100.1Leq,a?100.1Leq,b(?Leq,a预测点处噪声源所产生的噪声影响值,

dB;Leq,b预测点处噪声现状值)

C噪声预测模式

1)工业噪声预测模式: 2)社会生活噪声预测模式 3)铁路噪声预测模式 4)机场噪声预测模式

19、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1)评价方法和评价量

进行边界噪声评价时,新建建设项目以工程噪声贡献值作为评价量,改扩建建设项目以工程噪声贡献值与受到现有工程影响的边界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作为评价量。进行敏感目标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时,以敏感目标所受的噪声贡献值与背景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作为评价量。

2)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分析:给出评价范围内不同声级范围覆盖下的面积,主要建筑物类型、名称、数量及位置,影响的户数、人口数。 3)噪声超标原因分析:

4)对策建议:分析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规划布局和设备选型等的合理性,评价噪声防治对策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提出需要增加的噪声防治对策、噪声污染管理、噪声监测及跟踪评价等方面的建议,并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

20、噪声防治对策和措施 1)噪声防治的一般要求:

A工业(工况企业和事业单位)建设项目噪声防治措施针对建设项目投产后

12 / 8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ig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