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更新时间:2023-04-11 21:5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两份质量相等的碳,一份与足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另一份与氧气反应全部生成一氧化碳,则前者与后者消耗氧气的质量比为

A.2:1 B.1:2 C.3:4 D.3:8

2.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组成CO和CO2的元素相同,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B.煤既是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所以煤对人类有利而无害

C.同种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一定条件下,碳和一氧化碳都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都具有氧化性

3.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2CO通入氧气点燃

B Cu粉C粉在空气中灼烧

C NaCl KNO3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D CaCl2溶液HCl加过量CaCO3粉末,过滤

A.A B.B C.C D.D

4.下列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

A.实验一可以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B.实验二可以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C.实验三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D.实验四可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

5.以下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对现象的认识

B、对安全的认识

①气体压缩,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②活性炭除去异味,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③电解水时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1:2

①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②煤矿矿井要保持通风、严禁烟火

③家中天然气泄漏赶紧打开排风扇

C、对鉴别除杂方法的认识D 、对人物贡献的认识

①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后搅拌

②除去CO2中少量CO,通入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③除去CaO中CaCO3,高温充分煅烧①拉瓦锡--测定空气组成

②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③张青莲--测定水的组成

A.A B.B C.C D.D

6.一定质量的乙醇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的总质量为 27.6g,其中水为10.8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乙醇质量为 9.2g

B.生成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 2.8g

C.燃烧产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为 4:1

D.若该质量的乙醇完全燃烧会多消耗 0.8g 氧气

7.下列四种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电解一定量的水

C.木炭在高温下和氧化铜反应

D.用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8.纯净物甲是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甲与 48g乙充分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当乙反应完全时,生成 44g 丙和 27g 丁。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有()个

①参加反应的甲物质的质量为 23g

②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比为 2:3

③甲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1

④参加反应的甲与丙的质量比为48:44

⑤甲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A.1个B.2个C.3个D.4个9.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CaCO3中加入稀盐酸

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C.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D.向一定量铁粉中滴加稀盐酸

10.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描述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A .表示向一定量大理石中滴加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化B.表示加热一定量碳铵(NH4HCO 3),试管中固体的质量变化

C .表示电解水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及氧气的质量关系

D.表示向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粉和铁粉,产

生氢气的质量关系

11.下列关于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铁和刚性能不同主要是由于含碳量不同

B.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金刚石和石墨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不同

D.金属钠和铝的性质不同是由于钠和铝的原子结构不同

12.出取34克某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克CO2和18克水,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推断①一定含碳氢元素②一定不含氧元素③可能含有氧元素④一定含有氧元素⑤该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6:1⑥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2:1,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⑤B.①④⑥C.①③⑤D.①④⑤

13.某露置于空气中的CaO固体,测得其中Ca元素质量分数为50%,取10g该CaO固体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使其完全溶解。正确的说法是( )

A.加入稀盐酸后一定没有气泡产生

B.该CaO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和Ca(OH)2

C.生成CaCl2的质量为11.1g

D.该CaO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H)2和CaCO3

14.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表列举了报告中涉

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问题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

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

下的火痕特点。

A.A B.B C.C D.D

15.某密闭容器中有X、O2、CO2和 H2O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物质X O2CO2H2O

反应前的质量/g 1.68 2.2 1.8

反应后的质量/g0 1.6待测 5.4

A.该反应可能是化合反应B.表中“待测”数据为 4.4

C.反应中的X 与 O2变化的质量比是 1:4 D.X可能是乙醇

16.工业上用甲和乙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X,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及生成丙的质量比为甲:乙:丙=23:17:1.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丙属于单质

B.参加反应的乙与生成丙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1

C.物质X中含三种元素

D.甲这种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17.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A .

B .

C .

D.

18.高温加热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下列有关物质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9.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A .

B .

C .

D.

20.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结束时能生成(a-b)g氧气

B.P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和氯化钾

C.在反应过程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D.在0-t1时段,MnO2在混合物中的含量不断增大

21.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值为22

B.该反应中的生成物是CO2、H2O和O2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4

22.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10.6g,剩余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0.6g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生成了2.2g CO2B.剩余CaCO3的质量为10.0g

C.生成了10.6g CaO D.原来CaCO3的质量为15.0g

23.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A B.B C.C D.D

24.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②

既可说明二氧化

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可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1

④ 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 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25.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分子个数之比等于气体体积之比。如图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水(液态)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通入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的气体的体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氢气

B.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氧气

C.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

D.反应前,原有氢气 2mL

26.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气体,乙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B.转化①②④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

C.转化①、②、③可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D.转化①、②、③只能通过与氧气的反应实现

27.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X的质量为1.5g B.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C.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D.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1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C.混合物一定由不同种分子构成D.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29.下列说法合理的有

①凡是不纯的氢气在空气中点燃都会引起爆炸

②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③因为有了温室效应,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才提高到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

④向100g双氧水(过氧化氢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5gMnO2,充分反应至无气泡产生,滤出MnO2固体后称量剩余物质的质量为97.2g,则该双氧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8% A.1个B.2个C.3个D.4个

30.A、B、C三种物质各15g,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生成新物质D30g;若增加10gA,反应停止后,只有物质C剩余。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 剩余9g

B.反应中所消耗的A 和B的质量比是3:2

C.第二次反应停止后,D 的质量为50g

D.反应中所消耗的A 和C的质量比是5:3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31.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需要的一些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都可选用 B 装置的原因是______,装置中使用分液漏斗的优点是______。

(3)若要得到干燥的氧气,所选择装置的连接顺序为:B→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4)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方法是______。

(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连接 B、G、H 装置进行实验。若实验时 G 装置中蜡烛燃烧更剧烈,H 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则 B 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2.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入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

(1)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胶头滴管的用途是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这说明了___。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

(4)某学生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___具有挥发性。33.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蜡烛的故事》系列讲座中,对蜡烛燃烧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全面介绍。生产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和少量的硬脂酸添加剂等有机物,现在让我们一起对蜡烛原料的组成元素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生产蜡烛的原料中主要有哪些元素?

(假设与猜想)主要原料为有机物,猜想:①一定有元素;②可能还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实验设计)根据上述三种元素的猜想制订实验方案。

(1)如图1所示,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一块洁净、干燥的玻璃片,一会儿观察到玻璃片上生成一些细小的水珠。

(2)如图2所示,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着有的烧杯,观察现象。

(证据与结论)

实验(1),观察到玻璃片上有细小水珠时,说明原料中一定存在(填元素符号)。

实验(2),观察到烧杯内壁附着的,则猜想①成立。

(分析与交流)实验(1)和实验(2)获得的证据均不能证明原料中一定存在元素,因为。

3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采用下图甲乙两种装置。乙装置可视为甲的改进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甲装置实验过程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当温度降到室温,打开止水夹,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写出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_。

(2)在乙装置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____。

(3)写出乙装置实验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

(4)乙装置实验中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25mL22mL

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_____2l%(填“>”、“=”或“<”),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填序号)

①没有交替缓缓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③加入铜丝量太多;④加入铜丝量太少

(5)乙装置与甲装置相比较,优点在于_____(任答一点)。

35.如图所示是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气密性良好,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1)红磷燃绕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能够进入到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五分之一,可能的一种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36.某兴趣小组利用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以探究微粒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I: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滴~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I得出的结论有

(2)实验Ⅱ(如上图中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上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碳充分燃烧时,C+O2CO2,一个碳原子跟两个氧原子结合生成一分子二氧化碳,即一个碳原子消耗两个氧原子;

碳不充分燃烧时,2C+O22CO,一个碳原子跟一个氧原子结合生成一分子一氧化碳,即一个碳原子消耗一个氧原子;

由于两份碳的质量相等,碳原子的质量一定。

设每份碳中碳原子的个数为x,则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消耗氧气的质量之比为:(氧原子的质量×2x):(氧原子的质量×x)=2:1

前者与后者消耗氧气的质量之比2:1。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物质质量与原子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即物质质量=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符合题意;

B、煤既是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煤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煤中还含有硫元素,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C、同种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例如碳酸钠中碳元素显+4价,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和碳单质都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它们都具有还原性,不符合题意。故选A。3.D

解析:D

【解析】

除杂的原则是只除杂,不引杂。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不能将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点燃不能除杂;在空气中灼烧,铜会反应生成氧化铜,不符合除杂的要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所以除掉氯化钠中的硝酸钾时应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水。选D

4.C

解析:C

【解析】A. 实验一中,锌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能,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B. 实验二中,没有氧气时铁不生锈,没有水时铁不生锈,当铁、氧气、水三种物质共存时生锈,可以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C. 实验三中,木屑和煤粉与空气的接触程度相同,温度也相同,但是煤粉比木屑先燃烧,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D. 实验四,碘在水中基本不溶,而在水中能溶解得到溶液,可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选C

点睛:实验探究过程中要遵循控制变量原则,即对照的一组实验,只有研究因素不同,其它所有影响因素都要相同。

5.C

解析:C

【解析】

A、电解水时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B、家中天然气泄漏一定不能开启任何电器,因开启电器以产生火花,易引发爆炸;D,张青莲为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选C

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中水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于乙醇中,10.8g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0.8g×

2

18

=1.2g,含有1.2g氢元素的乙醇的质量为;

1.2g÷

6

122616

?++

=9.2g,故正确;

B、由一定质量的乙醇燃烧得到H2O的质量为10.8g,其物质的量为

10.8g

18g/mol

=0.6mol,则n(H)=0.6mol×2=1.2mol,乙醇中N(C):N(H)=2:6=1:3,故CO、CO2

的总的物质的量为1.2

3

mol

=0.4mol, CO、CO2的总的质量=27.6g-

10.8g=16.8g,令CO、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则:

x+y=0.4

28x+44y=16.8

解得:x=0.05、y=0.35,故CO的质量为0.05mol×28g/mol=1.4g, CO2的质量为

0.35mol×44g/mol=15.4g,故错误;

C、燃烧产物中燃烧产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等于乙醇中燃烧产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

122

6

?

=4:1,故正确;

D、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27.6g-9.2g=18.4g。

设9.2g 的乙醇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

4696

9.2g x

=

x=18.2g

18.4g-18.2g=0.2g

故正确。故选B.

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二氧化锰、锰酸钾,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正确;

B、电解一定量的水,电解过程中氢气的质量不断增加,水完全反应后,氢气的质量不再改变,错误;

C、木炭在高温下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后固体铜的质量大于零,错误;

D、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用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的量相同,错误。故选A。

【点睛】

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根据模型图可知丙为二氧化碳,丁为水,根据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可求出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比,根据元素守恒计算出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和水中氢元素的质量,求出甲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并确定甲中是否含氧元素。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44g+27g?48g=23g,①正确;由模型图可知丙为二氧化碳,丁为水,设丙的化学计量数为x,丁的化学计量数为y,由题可知:

解得x:y=2:3,②正确;根据元素守恒,甲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就等于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的质量比,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g=12g,水中氢元素质量为g=3g,则甲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12g:3g=4:1,③正确;由上分析知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23g,生成的丙质量为44g,则甲:丙=23g:44g=23:44,④不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上述分析可知,甲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共(12g+3g),但实际上甲物质是23g,所以甲中一定含有氧元素,⑤不正确;故选C。

9.C

解析:C

【解析】

A.向一定量CaCO3中加入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水,所以最终碳酸钙的质量为零,错误; 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错误;C.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过程中镁元素的质量不变,正确; D.向一定量铁粉中滴加稀盐酸氢气的质量由零开始逐渐增加,反应结束,氢气达到最大量,且不再改变,错误。故选C。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0.B

解析:B

【解析】

向一定量大理石中滴加稀盐酸,反应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随盐酸的增多而增多,当碳酸钙反应完,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增加;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氨气、水,生成物中没有固体,所以反应结束,固体质量为零;电解水时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氢气是氧气体积的2倍;向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粉和铁粉,镁比铁活动性强,反应快,由于镁粉和铁粉足量,酸反应完反应结束,生成氢气的质量一样多。选B

点睛:结合反应方程式,推断物质的变化和图像表达的变化比较,重点是起点、变化趋势、终点,同时要看清坐标对应的量,和反应物的量

11.C

解析:C

【解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A. 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主要区别是碳的含量不同。因此生铁和钢性能不同主要是由于含碳量不同;B. 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C.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D.

金属钠和铝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的化学性质由构成金属的原子保持,而原子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金属钠和铝的性质不同是由于钠和铝的原子结构不同。选C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34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18g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44g+18g?34g=28g;4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12

44g100%12g

44

??=,氧元素的质量为:44g-12g=32g;18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

为:

2

18g100%2g

18

??=,氧元素的质量为18g-2g=16g;12g+16g=28g.28g<34g,一定存

在氧元素;该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g:2g=6:1;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2g2g

:=1:2

121

,综上计算,①④⑤正确。故选D。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13.D

解析:D

【解析】

A、由于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样品中加入稀盐酸后可能有气泡产生,错误;

B、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40 56×100%≈71%,氢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40

70

×100%≈54%,碳酸钙中钙元素

的质量分数是:

40

100

×100%=40%,由题意可知,测得其中Ca元素质量分数为50%,则该

混合物可能是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或者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或碳酸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错误;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钙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

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10g×50%÷

40

111

×100%=13.875g,错误;D、由以上分析可知,该

CaO样品的成分可能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钙,正确。故选D。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的回答属于结论性回答;B选项的回答属于解释性的回答;C选项为解释性的回答;D选项的回答属于验证性的回答,故答案选择D。

1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待测=1.6+8+2.2+1.8-1.6-5.4=6.6,故X、氧气是反应物,二氧化碳和水是生成物,故不可能是化合反应,故错误;

B、由上分析可知,待测值是6.6,故错误;

C、参加反应的X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6:(8-1.6)=1:4,故正确;

D、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6.6-2.2=4.4,其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4.4g×

32

44

=3.2,碳元素

的质量为4.4-3.2=1.2;生成水的质量为:5.4-1.8=3.6,其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6×16 18

=3.2,氢元素的质量为3.6-3.2=0.4:,生成物中的氧元素的总质量为:3.6+3.2=6.8,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1.6=6.4,说明X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其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0.4:0.4=3:1:1,而乙醇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不是3:1:1,故不可能是乙醇,故错误。故选C。

16.B

解析:B

【解析】

根据提供的信息可知,甲是钠,乙是氨气,钠和氨气反应生成氢气和X,X中至少含有钠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化合物。根据“该反应中甲、乙、丙的质量比为23:17:1”,当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时,消耗钠、氨气的质量分别是46份、34份,则X中钠元素质量为46份,

氮元素质量为34份×14

17

×100%=28份,氢元素的质量为:46份+34份﹣2份﹣46份﹣28份

=4份,则X中钠元素、氮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6份:28份:4份=23:14:2,故物质X中含三种元素;则其化学方程式为2Na+2NH3=H2+2NaNH2,故该反应方程式中乙与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A、丙是氢气,属于单质,正确;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乙与生成丙的分子个数之比为2:1,错误;C、由上述分析可知:物质X中含三种元素,正确;D、甲是钠,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正确。故选B。

1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氯酸钾受热分解后有氧气生成,故固体的质量减小,故错误;

B、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错误;

C、反应中氯化钾的质量先增加,后不变,故错误;

D、刚开始加热时,温度不足,没有氧气生成,过一段时间有氧气生成,生成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完全反应后氧气的质量不变,故正确。故选D。

1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在高温的条件下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

A、根据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可以知道随着氧化铜的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是不断增加的,所以直至氧化铜被消耗完全,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增加,而图象中质量变化不同步,故A错误;

B、根据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可以知道,反应中消耗的碳的质量要小于氧化铜的质量,故B错误;

C、根据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可以知道随着氧化铜的消耗,铜的质量是不断增加的,所以直至氧化铜被消耗完全,铜的质量不再增加,故C正确;

D、根据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可以知道随着碳的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是不断增加的,所以直至碳被消耗完全,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增加,而图象中质量变化不同步,故D 错误。

故选:C。

1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详解】

A、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发生改变,氧元素质量不改变,符合题意;

B、反应前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分数为一定数值,起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固体中钾元素质量分数会增大,不符合题意;

D、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是固体,反应后固体质量不等于0,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所以反应中固体混合物质量的减少就是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反应结束时能收集到的(a-b)g氧气,故符合题意;

B、P点是氯酸钾部分分解,因此有未反应的氯酸钾和生成的氯化钾,还有作为催化剂的二氧化锰,故不符合题意;

C、在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逐渐较少,而生成的氯化钾的质量逐渐增加,因此氯化钾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故不符合题意;

D、在0-t1时段,固体减少前,MnO2的含量没有变,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该题为图像题,主要考查了氯酸钾制氧气的原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质量不变的特征,生成物的质量变化等知识点。

2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反应后出现的新物质是生成物。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差量可知,反应是W+O 2→H 2O+CO 2。参加反应的W 的质量是8g ,参加反应的O 2的质量是:20g-8g=12g ,生成水的质量是10g-1g=9g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 的值为:8g+12g-9g=11g ,此选项错误;B. 该反应中的生成物是CO 2、H 2O ,此选项错误;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W 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11gCO 2中碳元素的质量是:11g ×=3g ,9gH 2O 中氢元素的质量是:9g ×=1g ,碳元素与氢元素是质量之和是:3g+1g=4g ,而参加反应的W 的质量是8g ,所以W 中除含有碳元素、氢元素之外,一定含有氧元素,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为:8g-4g=4g ,此选项错误;D. W 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

:=1∶4,此选项正确。故选D 。

【点睛】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2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剩余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为0.6g ,所以剩余碳酸钙的质量为:0.6g

=5g

12100%100

?,而生成

物中的固体是氧化钙说明氧化钙的质量=10.6克-5克=5.6克。

设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5.6克,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 3

2CaO +CO 100

56x O .6aC g C 5↑高温

列比例式得:100∶x=56∶5.6克 解得x=10g 。

因此原来CaCO 3的质量为=10克+5克=15.0g 。故选D 。

2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还生成了锰酸钾和二氧化锰,钾元素和锰元素一直存在于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则钾元素和锰元素的质量比也不变,故A 正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ig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