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气象学知识点

更新时间:2023-09-30 12: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气的组成

一、干洁空气(Dry Air) 对气温有影响的成分:

二氧化碳(CO2)――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产生温室效应 臭氧(O3)――――-吸收紫外线 二、水汽(Vapour)

1、垂直分布:低空多于高空,随高度升高水汽含量迅速减少 2、特点:

1) 在自然条件下,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态变化的气体,是天气演变的主角。 2) 具有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的性能,加上在水相变化中伴有凝结潜热的吸收或释放,

对气温产生影响。

三、杂质

作为水汽凝结的凝结核

城市污染监测的主要成分: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大气的垂直结构

一、大气的垂直范围和垂直分层 1、垂直分层:

1) 分层:自地面向高空,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2) 平流层: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且水汽极少,类似对流层中的云很难生成 3) 热层:又称电离层,对远程无线电通讯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流层(Troposphere)的主要特征

1、对流层的厚度:平均10km;在赤道最厚,向两极减小;夏季厚,冬季薄 2、三个主要特点:

1)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m,气温平均下降0.65℃ 2) 有强烈的对流和乱流运动

3) 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等)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 3、对流层的垂直分层:

自由大气:下界距地面1km(摩擦层顶),上界——对流层顶,摩擦作用小,可忽略不

计。在自由大气中,空气运动规律清楚,常用距地面5500m(500hPa)高处的空气运动表征整个对流层大气的运动趋势。

4、对流层顶:厚度约为1~2km的同温甚至逆温层,对发展旺盛的积雨云顶有阻挡作用,是

云顶平衍成砧状。

1) 气温、气压相同时,干空气的密度大于湿空气的密度 2) 气压相同时,干冷空气的密度比暖湿空气大得多

气温

一、气温的定义和单位

1、气温(Air Temperature):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三种温标的换算关系

已知X℃,则对应的

华氏温标Y(℉)=9?C/5+32 绝对温标Z(K)=273+C

二、太阳、地面、大气辐射

太阳辐射:一种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一种长波辐射 结论: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和大气唯一的能量来源,但大气受热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球

表面的长波辐射。

三、空气的增热和冷却

实现气温非绝热变化的方式(物理过程)有:

1)辐射:长波辐射是地面和大气之间交换热量的主要方式。 2)对流与平流:

对流(Convection)——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则的升降运动,是上、下层空气热量传

递的方式之一。

平流(Advection)——大范围空气的水平运动(风),同时伴有某种物理量的输送,是

不同地区空气交换热量的主要方式。

3)水相变化:蒸发和凝结也可实现地面与大气、空气块与空气块之间交换热量。 4)乱流:又叫湍流(Turbulence),指空气微团的无规则运动。一般只发生在贴近地面

1km以下的摩擦层内。乱流可使热量、水分和微尘在各个方向上分布趋于均匀

5)热传导:通常不予考虑。 四、气温的日、年变化 1、日变化

1) 日变化特点:一天中最高气温(Tmax):陆地上在13~14时,海洋上在12时30分 最低气温(Tmin):近日出前 2)气温日较差:Tmax-Tmin 3)影响日较差的因素:

下垫面性质:陆地日较差>海洋,沙漠最大 纬度:低纬日较差>高纬 季节:夏季日较差>冬季 天空状况:晴天日较差>阴天 海拔高度:低处日较差>高处

2、年变化

1)年变化特点:

一年中月平均最高气温(Tmax):北半球,陆地在7月,海洋在8月

南半球,陆地在1月,海洋在2月 最低气温(Tmin):北半球,陆地在1月,海洋在2月 南半球,陆地在7月,海洋在8月

2)气温年较差:月平均Tmax-月平均Tmin

3)影响年较差的因素:下垫面性质:陆地年较差>海洋,沙漠最大;纬度:高纬年较差>低纬,赤道最小;海拔高度:低处年较差>高处

五、海平面平均气温的分布 海平面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 1、热赤道平均在10°N附近,冬天5-10°N,夏天20°N附近

2、等温线大致与纬圈平行,南半球表现明显。北半球差异较大:冬季,大陆等温线凹向赤道,海洋凸向极地,夏季相反。

3、地球上的冷极:北半球,冬季两个——西伯利亚、格陵兰;夏季——北极附近

南半球,南极附近,是全球气温最低的地方

湿度

一、湿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1、水汽压(e)

大气中所含水汽引起的分压强,单位――百帕(hPa)或毫米水银柱高(mmHg)

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越多,e值越大;实际水汽含量越少,e值越小。水汽压的大小直接表示了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E),E是温度的函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当e < E时,空气未饱和;当e = E时,空气正好达到饱和;当e >E时,空气过饱和。 2、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用f表示) f=e3100%/E f的大小,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当气温一定时

若e < E,即f < 100%,则空气未饱和,f值越小,空气距离饱和程度越远 若e = E,即f = 100%,表示空气饱和 若e > E,即f > 100%,则空气过饱和

3、露点(td)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降低温度使其达到饱和的温度。水汽含量多,对应的td就高;水汽含量少,对应的td 就低。

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降低温度使其达到饱和的温度。水汽含量多,对应的td就高;水汽含量少,对应的td 就低。

常用气温与露点之差⊿t=t-td的大小大致判断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若⊿t>O,空气未饱和,⊿t越大,距离饱和越远 若⊿t=O,即气温与露点相等,空气饱和。 若⊿t

33

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包含的水汽质量,单位g?cm-或g2m-。

实际上它代表水汽密度,反映空气中水汽的绝对含量。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越多,绝对湿度越大。

故能表征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有绝对湿度、水汽压和露点 表征空气吞食水汽的能力的物理量有饱和水汽压

表征空气距饱和的程度的物理量有:相对湿度,温度露点差 三、湿度的日、年变化 1、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 1)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f的日变化主要决定于气温。

白天,t升高,e增大,但E以更快速度增大,f减小 夜间,t降低,e减小,但E以更快速度减小,f增大。

因此,f在一日中有一个最高值,出现在日出前,有一个最低值,出现在午后。 f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位相相反。 2) 相对湿度的年变化

季风区: f的极大值出现在夏季,极小值出现在冬季。 内陆全年干燥地区: f夏季小,冬季大。 2、绝对湿度的日、年变化 1)绝对湿度的日变化

在海洋、沿海及岛屿处,绝对湿度一日中有一个高值,出现在午后;一个低值,出现在清晨。

2) 绝对湿度的年变化

主要由气温的年变化决定。夏季出现a的最高值(北半球为7、8月,南半球为1、2

月);冬季出现a的最低值(北半球1、2月,南半球为7、8月)。 四、大气中水汽的凝结

使空气达到饱和主要有两种途径: 1)增加水汽含量 2)冷却过程

不断降低气温至露点,使空气达到饱和。

大气中主要的冷却过程有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及乱流冷却等。

云、雨主要是空气上升中绝热冷却而产生的,平流雾则主要由平流冷却而形成。

气压

一、气压的定义和单位

大气压强(Air Pressure) ――简称气压,在重力方向上,单位截面上垂直大气柱的重

量,单位“百帕(hPa)”、“mb”、“mmHg”

1标准大气压P0――标准情况下(气温O℃、纬度45°),海平面上,760mmHg高的大气

P0=l013.25hPa

hPa、mb和mmHg两单位之间有如下关系:

1 hPa=1mb=3mmHg/4 或 1 mmHg=4 hPa/3=4mb/3 二、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1、变化规律

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近地面下降快,高空下降慢。 海平面:气压1000 hPa 1500米:850 hPa 3000米:700 hPa 5500米:500 hPa

在近地面层空气中,高度每升高10米,气压降低值约为1.31hPa(或高度每上升8米,气压降低1hPa),用该数据将船台高度测出的气压订正为海平面气压。 2、单位气压高度差h=∣ΔZ/ΔP∣

单位气压高度差h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低空密度大,h小,气压变化快;高空密度小,h大,气压变化慢。

在水平方向上,密度主要受气温影响,暖区气温高,密度小,h大;冷区气温低,密度大,h小。

三、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气压的周期性变化 1、日变化

一昼夜,地面气压具有两高值:在10时(最高)和22时

两低值:16时(最低)和04时

日较差随纬度变化:低纬最大,中纬较小。 2、年变化

大陆型:冬季最高;夏季最低 海洋型: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年较差,陆地大,海洋小;中纬大,低纬小。

海平面气压场的基本型式

一、海平面气压场的基本型式

1、低气压(Low pressure;Depression)

――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区域,其空间等压面形状下凹,如盆地。 2、低压槽(Trough)

――由低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一方凸出的部

分,简称槽。

槽线(Trough line)――在低压槽中,各条等压线曲率最大处的连线。 3、高气压(High pressure)

――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区域,其空间等压面形状上凸,如山丘。 4、高压脊(Ridge)

――由高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一方凸起的部

分,简称脊。

脊线(Ridge line)――在高压脊中,各条等压线曲率最大处的连线。 5、鞍型区(Col)

――相对并相邻的两高压和两低压组成的中间区域,简称鞍,其空间等压面的形状类似

马鞍。

鞍型区内气压分布较均匀,又有匀压区之称,主要天气特征是风小。 6、高压带

――相邻两低压之间的过渡区域 7、低压带

――相邻两高压之间的过渡区域

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一、风(wind)的定义、单位和表示方法

1、定义――空气相对海底所作的水平运动,称为风。

2、风速――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单位:m/s,km/h,kn(节,nm/h)。

1m/s≈2kn。

风级(Beaufort):0~17级

3、风向――风的来向,用方位度数(0°~360°)表示,或方位表示。

作用于空气微团上的外力

一、水平气压梯度力Gn

1、水平气压梯度(-ΔP/Δn)

――垂直于等压线,沿气压减小的方向,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 1)大小:在天气图上,等压(高)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越大;

等压(高)线越疏,水平气压梯度越小。

单位:hPa/m,或,hPa/赤道度,1赤道度=60nm,约111km。 2)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水平气压梯度力Gn=-ΔP/(ρΔn)

1)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

在天气图上,等压(高)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等压(高)线越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

与空气密度ρ成反比,高空ρ小,Gn增大;低空ρ大,Gn小。

2)方向:同水平气压梯度。 二、水平地转偏向力An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if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