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中:高一下学期《生物》期末考试(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4-03-10 13: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26题,每题1分,27~38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1分)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B. 生物多样性是指对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禁止猎杀和采伐 C.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考点: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答: 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 B、生物多样性是指对珍稀濒危物种要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B错误;

C、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正确;

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等措施,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

2.(1分)关于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海洋对于调节大气CO2含量起重要作用 B. 湿地生态系统有着丰富的种群基因资源 C. 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含的重金属越多

考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 海洋生态系统中存在大量浮游植物,浅海区还有大量藻类,这些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呼吸作用释放CO2,势必对大气中CO2起调节作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而且传递效率约为10%~20%.消费者以取

食的方式获得有机物,并将这些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可以取食多种其他生物,其也可以被多种其他生物所取食.因此,使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形成食物网.

解答: 解:A、海洋的面积大,海水中还有大量的浮游植物和藻类,它们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洋对调节大气CO2含量起重要作用,A正确;

B、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因此湿地生态系统有着丰富的种群基因资源,B正确; C、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C错误; D、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含的重金属越多,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3.(1分)下列采取的农业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的作用无关的是() A. 果树整枝修剪 C. 无子番茄的培育

考点: 植物激素的作用.

B. 移栽植物常去掉部分叶片 D. 带芽的枝条扦插易生根

分析: 五大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促进果实成熟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解答: 解:A、果树的修剪,意在解除顶端优势,与生长素有关,A错误;

B、移栽植物时常剪去部分叶片,是为了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利于成活,与植物激素无关,B正确; C、无籽番茄的培育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C错误;

D、带芽的枝条扦插易生根的原因是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与植物激素有关,D错误. 故选:B.

点评: 对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4.(1分)为探究生长调节物质CFM对IAA的极性运输是否有抑制作用,取豌豆幼苗茎切段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组设计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组豌豆幼苗茎切段形态学上端朝上,对照组豌豆幼苗茎切段形态学上端朝下 B. 对照组羊毛脂中不含CFM

C.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IAA作为测试指标羊毛脂

D. 若受体中IA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则说明CFM对极性运输有抑制作用

考点: 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 “探究生长调节物质CFM对IAA的极性运输是否有抑制作用”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生长调节物质CFM,因变量是受体琼脂块是否含有生长素,若受体中IA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则说明CFM对极性运输有抑制作用,否则就没有抑制作用,豌豆幼苗茎切段形态学上下端属于无关变量,各组应该相同且适宜,即都是形态学上端朝上.

解答: 解:A、豌豆幼苗茎切段形态学上下端属于无关变量,各组应该相同且适宜,即都是形态学上端朝上,A错误;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生长调节物质CFM,对照组羊毛脂中不含CFM,B正确; C、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IAA作为测试指标羊毛脂,C正确;

D、若受体中IA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则说明CFM对极性运输有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探究生长调节物质CFM对IAA的极性运输是否有抑制作用”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对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区分,对实验设计原则的应用,属于中档题.

5.(1分)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B. 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C. 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而与乙烯有关

D. 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考点: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 本题是对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及乙烯的作用的考查,回忆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作用特点及乙烯的作用相关知识,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 解: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不受抑制,A错误;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与光照等环境因素无关,B正确;

C、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草莓实的自然生长、成熟过程与生长素和乙烯有关,C错误; D、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自变量不是能量,因此该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顶端优势的概念,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主动运输,生长素与乙烯的作用,对生长素的发现、产生、运输、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D选项往往因对温特的实验过程和结论不熟悉而错选.

6.(1分)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A. 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 B.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 C. 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 D.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

考点: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 生长素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即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B,选择c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同时又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该现象说明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解答: 解:据题中信息可知,对2,4﹣D敏感的应是双子叶植物杂草,即图中的A,而图中的B是单子叶植物.除草剂最适浓度应为c点,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而抑制双子叶植物杂草,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故选:D.

点评: 本题设计较为巧妙,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生长素的应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基本知识必须扎实;解题的关键是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选用抑制双子叶植物生长,且促进单子叶植物生长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作为除草剂.

7.(1分)细胞数目相等的两组小鼠肝细胞,用含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培养液培养,A组加入某物质,B组加等量的蒸馏水,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洗去培养液,分别取出两组的全部细胞,测量每组的总放射强度,结果A组明显大于B组,由此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A. 加入的物质是生长激素 B. B组的细胞没有细胞分裂 C. 加入的物质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考点: 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过程.

3

分析: 1、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细胞增殖(细胞有丝分裂);

2、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而DNA复制的原料是四种脱氧核苷酸. 解答: 解:含有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是DNA复制的原料,而肝细胞增殖的方式是有丝分裂;A组肝细胞加入某物质,B组不加,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测量每组的总放射强度,结果A组明显大于B组,说明A组细胞分裂旺盛,加入物质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培养和细胞分裂,要求考生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相关应用;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结合两者做出准确的判断.

8.(1分)在生命系统中,下列哪一现象不是单向进行的是() A. 小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 人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C. 生态系统中两个物种间的信息传递 D. 生态系统中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生态系统的功能.

3

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生态系统中两个物种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解答: 解:A、小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是单向的,A错误; B、人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只能是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是单向的,B错误; C、生态系统中两个物种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正确;

D、生态系统中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只能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神经调节、生长素的运输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种类即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9.(1分)下列对种群特征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D. 春运期间武汉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①②

考点: 种群的特征.

分析: 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与②应该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而他们共同决定了年龄组成也就是④.那么③就是性别比例.

解答: 解:A、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年龄组成④,A正确; B、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直接影响性别比例③,C正确;

D、春运期间武汉人口数量变化应直接受到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主要是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特征,属于考纲理解、分析比较层次.

10.(1分)某山区坡地因树木过度砍伐而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为了治理环境,人们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措施.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曲线所用的调查数据主要是采用样方法得到的 B. 在a年内,物种①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D. 若气候适宜,群落在c点后,灌木将持续占主导地位

考点: 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①在生长一段时间后很快消失了,属于一年生的草本,②是多年生的草本,③是灌木.

解答: 解:A、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A正确; B、0→a,物种①的种群密度不断上升,所以物种①的出生率>死亡率,B正确;

C、由图可知,物种③的数量最终占优势,所以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C正确; D、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乔木,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能准确判断曲线图中各曲线代表的物种,并能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题.

11.(1分)某同学调查面积为100hm草地上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以下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 若被调查植物的个体越大,则所取样方的面积越小 B. 设置1个1m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 随机设置1m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 在该植物密集处设置1m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考点: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2

22

2

分析: 该草地的面积比较大,直接把该地区的所有该种植物统计一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应选用样方法,样方法的注意点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解答: 解:A、若被调查植物的个体越大,则所取样方的面积越大,A错误;

B、只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随机设置多个1m的样方,B错误; C、随机设置1m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再取平均值,C正确; D、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注意随机取样,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着重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样方法的注意点,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12.(1分)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所有动物的种群密度 B. 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C. 采用抽样检测方法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数量 D. 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考点: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

2

分析: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土壤小动物个小、活动范围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解答: 解:A、标志重捕法适宜用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 B、土壤小动物个小、活动范围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正确; C、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正确;

D、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1分)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多,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是() A. 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 C. 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

考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

B. 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 D. 无法比较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热带雨林和温带森林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结合题意,分析解答.

解答: 解:热带雨林中虽然残枝落叶比温带森林的多,但是因为其高温多雨等条件,为微生物和其他分解者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所以分解作用要强得多,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就少.而温带森林土壤冬季低温,微生物活动的相对较少,分解作用也就弱的多,有机物的积累量就多,所以土壤中的养分也就多.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热带雨林和温带森林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4.(1分)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 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 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 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考点: 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解答: 解:A、由于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一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也会逐渐增加,B错误;

C、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相对较为稳定,因为物种多,食物链或食物网结构复杂性增大,抵抗力稳定性较高,C正确;

D、环境的变化是不定向的,遗传多样性低表明种群没有过多的性状,也就很可能被环境淘汰掉,所以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弱,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与运用能力.

15.(1分)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围湖造田对群落演替没有影响 B. 初生演替速度通常比次生演替速度缓慢 C.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D. 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考点: 群落的演替.

分析: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解答: 解:A、围湖造田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破坏了生态平衡,A错误;

B、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B正确;

C、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错误; D、演替的趋势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生物多样性升高,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相对简单,直接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16.(1分)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考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垂直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在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不同.

解答: 解:A、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明显分层现象,植物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故A正确, B、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故B正确;

C、不同动物要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要求不同,所以动物会随着植物的分层而分层.故C正确;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影响下层的光照强度,从而影响草本植物的水平结构,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7.(1分)在自然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 群落中物种组不断变化

B. 开始时的物种数目上升,然后趋于稳定 C.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化 D. 生态系统有机物不断增多

考点: 群落的演替.

分析: 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解答: 解:A、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组成不断变化,A正确; B、群落演替开始时的物种数目上升,然后趋于稳定,B正确;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C错误;

D、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有机物不断上升,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群落演替的知识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点,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的原因,解决群落演替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8.(1分)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A. a=b+c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

B. a<b+c C. c=a+b D.a>b+c

分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原因: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

(2)逐级递减: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原因: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如枯枝败叶.

解答: 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即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则a>b+c.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传递效率,能准确判断a和b+c之间的大小关系,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9.(1分)下列有关生态学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种群数量为值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B.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 依据种群年龄的组合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 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 根据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分析D选项.根据低碳生活的含义分析B选项.根据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中的作用分析A选项.根据种群的特征值分类分析出C选项.

解答: 解:A、种群数量为值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为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A错误;

B、低碳生活方式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防止其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化,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

C、种群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迁出能够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其中年龄的组合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并在实践中应用.

20.(1分)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某种群中存在着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同种生物个体 B. 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C.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 D.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 2、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3、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解答: 解:A、某种群中存在着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同种生物个体,A正确;

B、由于存在群落演替,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食物链和食物网,C错误; D、北极苔原的生物种类少,生物代谢活动弱,抵抗力稳定性就弱,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种群 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1.(1分)下列有关酶与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酶和激素都是蛋白质

B. 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C. 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D. 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考点: 酶的概念;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本题的对酶和激素的概念、作用和作用特点的考查.先从酶与激素的概念、产生部位、本质、作用和作用特点去分析比较二者的关系,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 解:A、酶和激素不都是蛋白质,酶可能是蛋白质,也可能是RNA;激素的本质有多种,可能是蛋白质、氨基酸的衍生物、脂质等,A错误;

B、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B正确;

CD、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只有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激素,故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而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C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酶和激素在概念、产生部位、本质、作用和作用特点方面的比较,对于两个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解题的关键,本题属于易错题,对于每一个选项都要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仔细分析、比较才能做出判断.

22.(1分)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B.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 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D. 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 1、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 解:A、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A正确;

B、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做反馈,这种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能来自无机环境,如物理信息中的光,C错误;

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如森林中的狼和兔相互依据对方气味捕食或躲避来维持生态系统狼和兔数量的稳定,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3.(1分)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 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 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考点: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 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盖玻片下,培养液厚度为0.1mm,可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的公式:2.5×10x(x为小方格内酵母菌数).

解答: 解: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会改变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故A错误; B、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采用抽样检测法,故B错误; C、应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计算,则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不对,故C错误; C、养分、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故D正确. 故选:D.

4

点评: 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会分析本实验的结果.

24.(1分)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植物总种数

平均种数(种数/米)

2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160 20

100 18 900 49.1

80 10 200 78.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20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 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 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 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 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考点: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 本题是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主要事项和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不同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同,单位面积的平均产量不同.

解答: 解:A、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A错误;

B、从表格数据中不能判断种群密度的大小,B错误;

C、表格中没有显示出各生态系统的面积,所以无法判断三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小,C错误.

D、草甸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是160×25%=40种,典型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是100×49.1%=49.1种,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是80×78%=52.4种,因此表中涉及的生态系统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样方法在取样时应注意的事项,不同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同的含义,种群密度的概念,对于丰富度与种群密度二者使用范围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物种丰富度是对群落而言的,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25.(1分)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按不同比例混种在一起,收集种子并对实验数据处理后,得到如图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乙两种作物处在同一个营养级,最可能是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强于乙

B. 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最可能是甲减弱乙增强 C. 当播种比例甲:乙=8:2时,引起甲产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种内斗争加剧 D. 甲、乙两种农作物间作时,两种农作物获得总产量最大值的混种比例约为2:8

考点: 种间关系.

分析: 据图分析,播种比例为2:8时,收获的种子的比例接近1:3,说明甲的竞争力强;播种比例为4:6,也是甲的竞争力强.题中混种和此处间作类似,间作总产量最大的混种比例参图可知是2:8时,此时两柱之和最大. 解答: 解:A、由图分析可知,甲与乙是竞争关系,且甲的竞争力强,A正确;

B、由四组数据可知,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还是甲强于乙,B错误;

C、播种比例为8:2时,甲的种群数量(对应产量)比6:4时有所下降;而此时乙的数量比6:4时更少,即种间斗争在减小;可见甲数量的下降的原因不是种间斗争,最可能是种内斗争,C正确;

D、题中混种和此处间作类似,间作总产量最大的混种比例参图可知是2:8时,此时两柱之和最大,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以柱形图的形式,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6.(1分)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量、果实色素积累及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变化规律如图.从该图可得出乙烯能促进()

①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升高 ②果实色素积累 ③番茄果实发育 ④番茄果实成熟.

A. ①②③

考点: 植物激素的作用.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细胞壁松弛酶活性、色素含量都增加. 解答: 解:从图中曲线可看出,乙烯合成量的增加,导致细胞壁松驰酶活性增强,果实色素含量增加,促进果实成熟,而生长素才能促进番茄果实发育. 故选:B.

点评: 考查的是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对于各种植物激素,其作用是不相同的,乙烯能够促进果实的成熟,在果实成熟的时期,乙烯的含量是比较大的.

27.(2分)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 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 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 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 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考点: 种群的数量变动;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知,本题是对生态系统、群落和种群密度进行分析的题目,解读题图分析选项,做出判断. 解答: 解:A、由图中可知,纯茶园物种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错误; B、由题图可知,杉茶间作园在10月份物种丰富度最大,但不能说各物种的种群密度最大,B错误;

C、梨茶间作园的在6月份时,达到物种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由于受环境空间,食物,天敌等的因素,生物体内的斗争会很激烈,此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C正确;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28.(2分)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调查日期

(月﹣日) 6﹣10 6﹣15 6﹣20 6﹣25 6﹣30 棉蚜数量

7﹣5

7﹣10

7﹣15

7﹣20

(只/株) 0.42 4.79 41.58 261.73 1181.94 1976.96 2175.63 2171.46 2173.23

A. 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B. 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 C. 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 D. 调查期间6﹣30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考点: 种间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生物的种间关系、种数量的增长曲线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 解:A、棉蚜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所以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A错误; B、由于棉蚜个体小,运动范围小,所以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B正确; C、据表分析,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C正确;

D、据表分析,棉蚜的种群数量增长为S型,最大环境容纳量为2173.23左右,所以棉蚜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为其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对照表格应该是1181.94左右,即6﹣30左右,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和种群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9.(2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大豆 B.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

C. 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小

D. b点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原因是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且食物增加

考点: 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 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

4、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解答: 解:AB、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大豆,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AB正确;

C、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猛禽提供更多栖息场所,猛禽的密度会更大,C错误; D、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30.(2分)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进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生长素类似物的两种浓度可能为图中A点和C点的浓度 B. 生长素类似物的两种浓度可能都低于A点时的浓度 C. 生长素类似物的两种浓度可能都位于C点附近的浓度

D. 再设置两种浓度之间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继续实验就能达到实验目的

考点: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 曲线图看出,浓度为B时,促进作用最强,表明此浓度为最适生长素浓度;C点时生长素浓度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因此小于C点浓度时促进根生长,大于C点浓度抑制根生长.并且图中看出,在B点的两侧存在一个低浓度和一个高浓度它们的促进作用相同.

解答: 解:A、实验的对照组用蒸馏水处理,因此对根生长无影响,图中A、C两点对根生长的生理效应也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因此实验组的浓度可能是图中A点和C点的浓度,A正确;

B、图中A点对根生长的生理效应也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因此A点之前的浓度对根生长也无效应,因此实验组的两种浓度也可能为低于A点时的浓度,B正确;

C、C点附近的浓度对于生根的作用和C点相似,故生长素类似物的两种浓度可能都位于C点附近的浓度,C正确; D、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在最适浓度两侧,有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效果相同,所以我们可以在促进生根效果相同的两种浓度之间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继续实验就能达到实验目的.并非任意两种浓度之间设置均可,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对根生长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31.(2分)将两种仓谷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混合在一个容器中,于不同环境中培养,结果如图,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 ①中锯谷盗的种群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B. 拟谷盗和锯谷盗在不同环境中的竞争能力不同 C. 同一环境下两种群数量变化不同与物种的遗传因素有关 D. ②中当拟谷盗的数量约170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考点: 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分析: 分析题图:①面粉中,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拟谷盗在竞争中获胜,50天达到种群最大值,呈S型增长,锯谷盗在竞争中失败,但是开始时竞争较弱,种群使先增大后减少的;

②捣碎的麦粒中,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先是锯谷盗占优势,后是拟谷盗占优势,没有任何一方在竞争中被淘汰. 解答: 解:A、①中锯谷盗的种群增长速度是先增加后逐步降低的,A错误; B、两幅图显示拟谷盗和锯谷盗在不同环境中的竞争能力不同,B正确;

C、生物性状由遗传物质决定,同一环境下两种群数量变化不同与物种的遗传因素有关,C正确; D、②中当拟谷盗的数量约170时,种群增长率为0,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以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素材,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32.(2分)稻田中经过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分析如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曲线Ⅰ表示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B. 有害生物密度控制在图中B点时收益最大

C.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 害虫与青蛙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 纵坐标表示“成本或价值”,由题干信息“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可判断纵坐标中的两条线,其一表示防治成本,其二表示作物价值.实际生活中,作物价值高于防治成本才有收益,由此推测曲线Ⅰ表示防治成本,曲线Ⅱ表示作物价值.从图表可看出,B点时作物价值与防治成本差值最大,所以该点收益最大.

解答: 解:A、据图分析已知Ⅰ表示防治成本,曲线Ⅱ表示作物价值,A正确; B、B点时作物价值与防治成本差值最大,所以该点收益最大,B正确;

C、防治稻田害虫可改变能量流动关系,但是不能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33.(2分)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 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 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 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考点: 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变动;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而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解答: 解:A、在五年内,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导致种内斗争不断增强,种内斗争与种群密度一般成正比,A正确;

B、甲的引进后,甲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大,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小,已经影响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B错误;

C、因为甲的引进已经导致土著食草鱼类数量的减少,说明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捕食物种甲,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抑制甲的蔓延,C错误;

D、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和生存的环境,包括所有生物、底泥、水及阳光等因素,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以物种引入为背景考查物种引入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生物群落内种间关系的分析和抑制物种入侵的方法等知识点,难度不大.

34.(2分)如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 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可用c表示 B. b的未来发展趋势可通过年龄组成来预测 C. d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 图中a表示生态系统,b表示群落,c表不种群,d表示个体

考点: 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若a、b、c、d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则a是个体,b是种群,c是群落,d是生态系统.

解答: 解:A、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群落,可用c表示,A错误; B、b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发展趋势,B正确;

C、d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a是个体,b是种群,c是群落,d是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成分,对于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模型建构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5.(2分)如图为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变化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图表明河流生态系统具有净化作用

B. 该河流AB段溶解氧减少的唯一原因是藻类减少 C. 藻类从水中吸收有机物导致其大量繁殖 D. 大量排放生活污水不会影响物种的多样性

考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 分析题图:污水排放进入河流,在该河的AB段,藻类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溶解氧大量消耗,BC段,藻类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

解答: 解:A、由题图可知河流生态系统可以降地污水中的各种物质的含量,具有净化作用,A正确; B、在该河的AB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B错误; C、藻类不能从水中吸收有机物,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大量排放生活污水会影响物种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一定的综合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原因,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6.(2分)生态学家对某草原进行调查后,发现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净生产量(生产者净生产量=同化量﹣呼吸量)之间的关系如图,图中的横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放牧引起的草场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a点是防止该草原沙漠化必须控制的最大放牧量

C. 为保护草原和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合理放牧量应控制在b点 D. 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o﹣a段,随着放牧量的增加,生产者净生产量明显增加;a﹣b段,随着放牧量的增加,生产者净生产量增加,但增加幅度减小;b﹣d段生产者净生产量降低;放牧量长期在c点以后,牧草的净生产量小于消耗量,草原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

解答: 解:A、放牧引起的草场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a点生产者的净生产量最大,b是防止该草原沙漠化必须控制的最大放牧量,B错误;

C、由于b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比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少,所以为保护草原和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合理放牧量应控制在b点,C正确;

D、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就是生产者体内有机物的积累量,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7.(2分)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 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 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 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考点: 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影响因素.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解答: 解: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导致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趋势的重要原因,A正确;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小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可能导致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小,B错误; C、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C正确;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难度不大.

38.(2分)题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 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 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数量变化.分析题图曲线可知,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点的种群增长率最大.

解答: 解:A、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正确;

B、“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在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最大,超过该点增长率下降,因此a~b段种群的增长率下降,B错误;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正确;

D、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既能使植物等生产者被啃食的较少,又可以保持该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对种群“S”增长曲线的分析,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分析题图曲线,找出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曲线是解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计40分)

39.(10分)植物激素突变体是研究植物激素合成、代谢途径以及生理功能的重要实验材料.某课题组为了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对遗传性矮生植物的作用效应,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分别喷施到5个不同突变体(生长速率分别为lg1.2,lg1.4,lg1.6,lg1.8,lg2.0毫米/7天)的矮生豌豆幼苗上,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生长素也具有促进生长的功能,其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性.两种激素在植物体内都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生长速率的突变体、喷施的试剂种类,图中设置③组的作用是对照.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体外喷施赤霉素能明显促进矮生豌豆的生长,生长速率越慢的品种,对该激素生长反应越显著(显著、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遗传性矮生植株体内缺少赤霉素.

考点: 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激素的作用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不起催化作用,不通过能量,只是给细胞传递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是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生长素和赤霉素都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生长素促进作用具有两重性;分析题干和题图信息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对遗传性矮生植物的作用效应,实验方法是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分别喷施到5个不同突变体的矮生豌豆幼苗上,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生长速率的突变体,喷施的不同试剂种类;分析题图实验结果可知,喷施赤霉素①能能明显促进矮生豌豆的生长,生长速率越慢的品种,对该激素生长反应越显著.

解答: 解:(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而使植株长高;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较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较高浓度抑制生长;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对细胞代谢活动起调节作用.

(2)分析题干可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对遗传性矮生植物的作用效应,实验方法是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分别喷施到5个不同突变体的矮生豌豆幼苗上,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生长速率的突变体,喷施的不同试剂种类;③不喷施试剂,作为空白对照.

(3)分析题图中的曲线可知,喷施赤霉素①能能明显促进矮生豌豆的生长,生长速率越慢的品种,对该激素生长反应越显著;可能的原因是突变体植株体内可能是确实赤霉素而造成的. 故答案应为:

(1)细胞伸长 两重 调节

(2)不同生长速率的突变体 喷施的试剂种类 对照 (3)赤霉素 显著 赤霉素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激素的作用,赤霉素对于促进生长的作用,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题干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自变量、因变量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推理、判断并获取结论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40.(9分)随各地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养殖场污水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如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对养殖业污水进行处理和生态综合利用的示意图.请回答:

(1)人工湿地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有芦苇区植物、浮游藻类和绿化区植物,生物D属次级消费者.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

(2)该人工湿地主要通过物理沉降、动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的分解,达到净化的目的.为避免环境污染,在加剧净化同时,还应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其生态学理由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如图中A、B、C、D为该湿地中的四种鱼,其中C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b;若人工全部移除B种鱼,则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增大.

考点: 人工湿地的作用.

分析: 据图分析:A、B属于初级消费者,C、D属于次级消费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答: 解:(1)图中人工湿地中芦苇区植物、浮游藻类和绿化区植物为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浮游动物、A、B属于初级消费者,C、D属于次级消费者.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

(2)对养殖业污水进行的处理主要是物理沉降、动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的分解.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为避免环境污染,在加剧净化同时,还应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

(3)图中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b;若人工全部移除B种鱼,则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增大. 故答案为:

(1)芦苇区植物、浮游藻类 次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 (2)微生物的分解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b 增大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1.(9分)全球气候变暖主要与碳循环平衡被破坏有关.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及能量流动模式图,图中A﹣E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⑩表示相关生理过程或能量流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个生态系统中,ABCE(填字母)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它们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2)碳循环的平衡是由于①与④⑤⑥⑦的速率相同(用图中数字序号表示),而导致这一平衡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化学燃料和植被的破坏.

(3)分解者除了腐生细菌和真菌(填生物类群名称)外,还有一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把动植物遗体和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4)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能量流动,则次级消费者粪便里的能量应该归入② (填“②”或“③”).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解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A和B是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生产者、D是无机环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E是分解者.①表示光合作用;②和③表示捕食关系;④⑤⑥⑦表示呼吸作用;⑧⑨⑩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解答: 解:(1)图中A是次级消费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生产者、D是无机环境、E是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生物ABCE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2)碳循环的平衡是由于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的速率(④⑤⑥⑦)和生物通过光合作用(①)及化能合成作用吸收CO2的速率相同.而导致这一平衡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植被的破坏,所以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是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等.

(3)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及一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把动植物遗体和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促进物质循环.

(4)生物的摄食量﹣粪便量=同化量,所以次级消费者粪便里的能量应该归入初级消费者②. 故答案为:

(1)ABCE 抵抗力

(2)①④⑤⑥⑦人类大量燃烧化学燃料 植被的破坏

(3)腐生细菌和真菌 把动植物遗体和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4)②

点评: 本题结合碳循环过程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42.(12分)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千焦/m/年 A B C D E

Pg 15.9 870.7 0.9 141.0 211.5

Pn 2.8 369.4 0.3 61.9 20.1

R 13.1 501.3 0.6 79.1 191.4

2

2

分析回答:

(1)能量流动是从B(填字母)营养级开始的.理由是营养级含能量最多是生产者.

(2)写出该能量流动的食物链B→D→A→C,该食物链能否继续延长不能(能或不能)理由是因为C营养级的能量已经很少,不足以养活下一个营养级.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三营养级流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5.7%.

(4)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增加(增加或不增加),说明理由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或答Pg(生产者的)>R(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

(5)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受害最严重的营养级是C,简述其原因生物的富集作用.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 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以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各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绿色植物属于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四级消费者属于第五营养级;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递减,每一个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 解答: 解:(1)因为B营养级含有的能量最多,贮存的能量和呼吸消耗的能量也最多,故B是生产者. (2)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以得出B、D、A、C分别处于第一、二、三、四营养级,故该能量流动的食物链B→D→A→C.因为C营养级的能量已经很少,不足以养活下一个营养级,所以该食物链不能继续延长.

(3)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是0.9÷15.9≈5.7%.

(4)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或答Pg(生产者的)>R(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因此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

(5)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受害最严重的营养级是最高营养级C. 故答案为:

(1)B 营养级含能量最多是生产者

(2)B→D→A→C 不能 因为C营养级的能量已经很少,不足以养活下一个营养级 (3)5.7%

(4)增加 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或答Pg(生产者的)>R(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

(5)C 生物的富集作用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的相关知识,属理解层次,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和应用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ic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