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10 23: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植物的一生
第1课时 认识种子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种子的结构特征。
2. 指导种子的萌发条件,了解阳光、空气、水分、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的影响。 3. 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搜集并认识种子一些常见的种子。
2. 能够认真观察、记录种子的结构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3. 能够利用对比试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了解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的影响。 4. 能够正确播种,是自己的种子顺利萌发。 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教学准备:
蚕豆、黄豆等植物的种子、图片、卡片、培养皿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搜集并认识种子
1. 搜集各种各样方的种子,认识种子的多样性 2. 认识种子的共同特征
1) 向学生展示一颗解剖过后的种子,注意提醒学生要观察的是一颗具有完整胚的种子以及正确的观察方法。
2) 了解种子的结构,并猜想种子内部每一结构有什么作用?将来会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胚轴连接根和茎
子叶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种皮保护种植的内部结构 3) 观察其他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的结构相同吗?观察后总结种子里面都具有胚。 活动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学生猜想种子萌发的条件? 1. 教师按照P3准备研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2. 学生自己阅读实验后教师进行讲解,明白整个实验是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两两对比可以总结出种子萌发的条件。
3. 向学生展示教师事先做好的关于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4. 最后组织学生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合适的温度等等,然后试着填写P4的表格.
第2课时
活动一:播种
1. 思考: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播一颗种子?请学生起来回答
2. 学生观察书上的播种方法,将自己刚才描述的方法与书上的方法对比,发现有何不同? 3. 教师提出书上播种方法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垫瓦片有什么作用?使盆底的洞不会被里面的泥土堵死,多余的水分能够流出盆内及空气的的流通
4. 联系上一节课种子萌发的条件,思考当我们把种子播下之后,应该为种子的萌发创造哪些条件?
活动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
1. 当种子播下去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果我们要清楚地观察到种子萌发的过程,可以想一些什么办法呢?P5用透明玻璃杯来种一颗种子,从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
2. 将这个观察的作业布置给同学,回家观察这个过程,做好记录; 3. 结合书上的图片,请学生描述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 胚轴→根(胚根)→出土→叶(胚芽)→长大 注意真叶
4. 特别提醒:杯子小营养不够,植物很难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当种子萌发之后教师要提醒同学们,应该把已经萌发的幼苗移植到花盆里。
第2课 小苗快快长、开花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小苗的生长数据发现小苗的生长规律
2. 通过观察花朵和果实的数量统计图,发现同一株植物花和果实数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自己能管理好自己种的植物,让其健康成长、开花结果 2. 植物生长过程中,随时观察记录生长数据。
3. 学会用绘制曲线图的方法整理数据,同样用于花朵的数目以及果实数目的统计 4. 能够利用多种方法、工具搜集有关植物趣闻得资料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探究,知道植物生长的过程。 教学准备:
一棵全株植物、直尺、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课堂上指导观察活动
Q1:当植物的种子破土而出之后,又会发生哪些变化? Q2: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植物确确实实是在生长? 活动一:观察记录小苗的生长数据
教师统一安排观察时间,其余的时间学生自行安排,等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教师指导总结:这些数据的变化都是小苗生长的“证据” 活动二:观察花朵、果实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1.测量植物的一些基础数据
测量植物的高度
数叶子的数量 测量叶子的大小 测量茎的粗细 观察植物的颜色变化 2.从第一朵花开始,记录一共开了多少朵花?是不是凡是开花都能结出果实?从而引申到结实率,到杂交水稻。
3.观察果实的位置及果实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4.观察种子的数目,了解种子存在的意义 5.教师提出在观察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二、 教师展示各种植物开花结果的照片,激发学生自己种植植物的兴趣,能够将自己的植物照顾好。
三、 布置学生回家种植观察的任务
活动三:一段时间后,整理植物种植记录
四、 总结植物的一生及同学交流一些植物趣闻 生根---发芽---成熟---开花---结果
趣闻:给同学们介绍一些植物的趣闻,引起学生对植物奥秘探索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回家查找一些植物趣闻,下节课进行成果交流。
第二单元 生生不息 ——繁殖的奥秘
第1课时 花开花落为哪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花瓣、花萼、雄蕊、雌蕊等等 2. 了解完全花的结构特点
3. 知道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开花之后花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4. 知道什么叫传粉以及花的几种传粉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
1. 会借助工具观察花。
2. 从解剖的角度细致有序的观察花的结构 3. 能用文字或图画的方法表述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 在观察花的过程中亲近大自然,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2. 激发学生观察花变化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爱护花草、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花的构造。 教学准备:
各种花的图片、花的实物、放大镜、植物传粉受精的图片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这一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二个单元,生生不息。从这个单元题目上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这一个单元只要就是来看看动物、植物到底是怎么样繁衍生息的?第一课“花开花落为哪般”从课题上我们就知道这一课我们的学习内容与花有关。呢?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很多很多种花,玫瑰、向日葵、牡丹、荷花、杜鹃等等,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花。首先我们就要从花的最基本的结构说起。
活动一:观察花蕾,主要是观察花的萼片
1.指导学生认识油菜花或者豌豆花或桃花(因为春天就是这些花的开花的季节)的构造。 我们首先来认识油菜花,请同学们看油菜花,请大家从整体上仔细观察一下,做好12页的观察记录。
Q:油菜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学生认真观察、交流。
让学生说说油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有花瓣,花芯、小叶。) 教师引导讲解:像小叶的这部分,它的科学名字叫做萼片,它是花的最外一层。还有花瓣,花芯的科学名称叫做花蕊。花蕊有两种,一种是雄蕊,一种是雌蕊,数目较多的这部分是油菜花的雄蕊,花中心的这一部分是油菜花的雌蕊。
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接下来由教师解剖一朵油菜花。(解剖白菜花时要用到小镊子,镊子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拿住它,用大拇指和食指来控制镊子的松紧,老师边讲解边示范)
(1)老师用左手捏住花梗,右手拿镊子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也就是下部;
(2)按照认外向里的顺序一层一层撕下来,首先撕下萼片,然后依次撕下花瓣、雄蕊、雌蕊,边撕边按顺序在白纸上分类摆好;
(3)注意不要损坏花的每一部分,然后同学们自己按照老师的方法操作,看哪位同学解剖得最认真、最仔细。解剖之后,各小组填写第14页的表格。 (学生解剖白菜花,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解剖完毕后,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解剖结果。)通过解剖白菜花,你们发现油菜花的萼
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各是多少个?(油菜花有4个萼片、4个花瓣、6个雄蕊、1个雌蕊。)
2.以桃花为例认识完全花。(用黑板上画桃花的结构图做讲解)
同学们比较一下,油菜花和桃花在构造上有什么相同点?(它们都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像油菜花、桃花这样,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叫做完全花。
Q1:谁能说说完全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回答)
Q2:哪位同学能用完整的话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完全花?(像油菜花、桃花这样,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叫做完全花) 3.认识不完全花。
课前教师为各组学生准备了构造不同的花如百合花、杨兰花。学生解剖进一步认识不完全花,(注意:用解剖油菜花那样的方法,注意按照从外向里的顺序解剖)
百合花是由花瓣、雄蕊、雌蕊三部分构成的,没有萼片 杨兰花是由花瓣、雌蕊两部分构成的,少了萼片和雄蕊
总结不完全花:对于这些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者三部分的花,我们就称为不完全花。 活动二:花的传粉
我们上节课说到并不是每一朵花开之后都能结出果实,必须是受过精及传过粉的花才能结出果实,什么叫传粉?
传粉的概念:雄蕊顶端有花药,花要里的花粉成熟后会通过各种媒介传到雌蕊的顶端,这个过程叫做传粉。
在概念中说到,传粉是需要媒介的,到底花传粉可以依靠哪些媒介呢? 1. 有的是异花传粉,依靠的媒介有风或者是昆虫 2. 有的是自花传粉,如:大豆花、黑麦花
3. 自然条件下无法完成传粉或者想提高作物的结实率可以采用人工授粉:直接用另一朵花或者用工具传粉
思考:花经过传粉之后花瓣回脱落吗?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展示授粉之后的变化。 第2课时 无心插柳柳成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植物除了种子以外,还可以利用根、茎、叶等繁殖后代 2. 了解扦插、嫁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 扦插嫁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过程与方法:能明白扦插、嫁接等食物繁殖的方式是什么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 了解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
2. 关注科学技术在植物繁殖反面的应用 重难点:扦插嫁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课前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师:黑板上写着“无心插柳柳成萌”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谈谈;除了植物的种子能够帮助植物繁殖后代,植物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繁殖吗?
植物是可以通过身上其他的一些器官繁殖后代的,如:红苕(块茎)、厚脸皮(落叶生根)、甘薯(根繁殖)
二、探究活动——植物的分身术(植物是怎样运用这些器官来分身的?) 1、出示柳树图片,认识植物用茎如何繁殖后代
引入:柳枝是柳树身体的哪一部分?我们把柳枝插在土壤中,柳枝能发育成新的柳树吗?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扦插?请学生起来描述
对比一下你的方法和书上扦插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一位同学起来精确地描述扦插的过程:
步骤:
(1) 要选择粗壮的柳枝; (2) 柳枝上只留几片叶子; (3) 将枝条下端剪成斜口; (4) 挖一个小坑,把枝条插进去; (5) 注意:记得每天给柳枝浇水。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来解决: Q1: 为什么只留几片叶子?减少蒸发 Q2:枝条剪成斜口有何作用?增大吸水面
Q3:为什么不直接插进去?要挖个坑?减少面的摩擦生
我们刚才研究发现,我们的柳树是由茎繁殖后代的,我们把这种茎直接插在土壤里繁殖后代的方法叫“扦插法”。茎繁殖植物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压条法如:夹竹桃 2、其它的繁殖方式:嫁接
阅读指南车信箱(结合两种植物优势,在花卉蔬果方面的应用) 举例如鸭梨和杜梨的嫁接,杂交水稻 3、教师介绍根、叶等其它方式繁殖
根 甘薯 叶 厚脸皮
第3课时 翩翩雌与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进一步认识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2. 认识动物繁殖多样性及相似性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对物体进行有序的观察 2. 能够利用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乐于探究生物繁殖方式的奥秘,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 2. 感受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 教学准备:玻璃碗、放大镜、鸡蛋、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出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燕诗示刘叟》,引入新课。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嘴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尔勿悲,尔当反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家燕的生儿育女。 板书课题:翩翩雌与雄。
二、观察鸡蛋:从外到内,打碎鸡蛋后在玻璃皿里面观察。 受精卵时期:蛋黄上的小白点儿,胎盘
胚发育阶段:胚发育生小鸡,教师讲解这个过程 鸡蛋的各个部分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蛋壳:保护胚胎 膜:透气 蛋黄:直接提供胚胎营养
蛋清:蛋白质,保护胚胎,作为反冲剂并提供胚胎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蛋白质和水分 气室:直接给胚胎提供氧气 胚胎:发育成小鸡 三、认识人的孕育过程
我们知道了一只小鸡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那我们人类又是怎么样来的?是不是也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呢?生自己阅读第21页的资料,了解人的孕育过程。
精子+卵细胞→受精卵→发育成人类
学生通过阅读之后汇报交流,教师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四、拓展:人和小鸡都是通过受精卵(有性生殖)方式而来,但是他们有有不同的地方:比较小鸡和人繁殖后代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并填写下表:
例举其他一些例子也是像人一样的方式繁殖
五、搜集自己出生的资料,建立自己的成长记录卡。 1、 建立自己的成长记录卡
2、 交流:我们出生后,爸爸妈妈是怎样照顾我们顺利成长的?
项目 观察结果
外形 结构 外→内 蛋壳 膜 蛋清 蛋黄 气室 胚胎
相同点 不同点 卵生 都是属于有性生殖 有孵化的过程,在母体内发育成新的个体 胎生 哺乳动物在母体内发育成熟成新个体
第4课时 科技发展话克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克隆是生命科学中的一项巨大的技术工程 2. 了解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探究克隆技术的发展 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 关注与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解克隆技术的知识,认识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学准备:
准备好关于克隆技术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什么是克隆?有同学知道么?那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 板书课题:科技发展话克隆。 二、自主阅读:克隆技术。
1、 提出问题,学生自主阅读。
2、 细胞:19世纪3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指出细胞是生命的的基本单位。细胞长什么样?
3、 克隆到底有什么用呢?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蒂伍德用胡萝卜根的细胞培育成了胡萝卜幼苗,引出克隆的概念:见P23
克隆可以用在植物上:名贵兰花、人参
也可以用在动物上:克隆羊多利,教师讲解克隆羊是怎么回事
4、克隆到底有哪些优势呢?我们刚刚已经初见锋芒,我们在一起来总结总结: a) 培养优良畜中和生产试验动物 b) 生产转基因动、植物
c) 生产人胚胎干细胞用于细胞和组织代替疗法(培育出一个新的器官) d) 复制濒危的动物物种、保存传播动物资源
5、刚刚我们说了克隆这么多的优势?是不是克隆就是有优势没有劣势?
追问一:克隆出人首先有一个道德问题,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如果做了一件坏事,会不会影响到另一个?还有被克隆的这个人的权利问题又应该怎么办?
追问二:因为克隆人是代孕出来的,能不能享受到真正的母爱? 追问三:爱情比母爱跟没有保证
追问四:克隆人可能会成为恐怖分子的工具
追问五:克隆技术毕竟是有一个细胞而来,是单性生殖,在进化史上是落后的生殖方式,这个克隆出来的人是否有健康的身体?
追问六:道德问题
6、学生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 三、作业
思考或查找资料,了解克隆技术可能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第三单元 位置与运动 第1课时 它在哪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另外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2. 了解人们确定位置的一些方法
3. 知道精确描述物体位置时要说明参照物及参照物的距离、方位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用语言、路线图等方式准确的描述出问题的位置 2. 能够利用导游图、路线图寻找到物体的位置 3. 培养学生辨认位置的生活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验能准确的描述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作用 其他目标:
1、能简单描述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图的大体过程。
2、愿意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够说出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有参照物、方向和距离,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准备:
餐厅位置图、学校自制地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生活当中能够定位自己的位置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你和你的朋友约好了出门玩,约好了在什么地方见面,怎么样向你的朋友描述你的位置,由此可见位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一:它在什么位置
1、选定下图中的一个对象,用不同方式描述此对象的位置。并板书
2、小组交流活动:在前面我们找位置、描述位置的活动用到了哪些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上、下、左、右、旁边、远近等
3、在我们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时,总是对另一个物体来说的的,另一个物体就是我们要描述的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4、如果要精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还要怎么做更好呢? 书:猴山怎么走?300米 一个不熟悉的人向你问路,问的是一个你知道的地方,你要怎么样来给他描述他要到的那个地方? 5、拓展:人们还可以用其他方法确实位置。 GPS定位系统,教师适当的讲解
二、活动二:餐厅在哪里
1、在导游图中找到餐厅位置,用铅笔在图上画出两条从西门走到餐厅的路线。 2、请不同的同学起来说说他是怎么走的,比一比,谁选择的路线最近? 三、活动三:找“地雷”
1.教师课前在某个地方埋下“地雷” 2.把自制地图展示给同学们 3.请两位同学将“地雷”找回来 注意:活动开始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爱护植物环境 4.学生交流怎样确定地雷的位置的? 总结:参照物很重要、相对于参照物的距离、方位很重要 四、活动四
1、创设情景:假设我校一位孩子突然在操场上晕倒,现要叫急救车,你应该什么告诉急救中心?假设救护车下在车站的正门口的路上,它应该怎么进到我们学校?
2、学生讨论。
3、师生交流到校路线,教师板书:从车站正门到学校操场的路线
第2课时 谁在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 过程与方法:
1. 会正确分析运动与静止的实例
2. 能够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 乐于用科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当中一些运动与静止的实例 2. 活动中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用参照物,运动,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 观察法、对比法、实验研究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这个运动的世界。 (“从人在林荫道上行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飞机在天空翱翔,小鸟在树林中飞翔至月球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直至整个宇宙的成千上万个星系都在运动”)
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在你的生活中经常可能遇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内,看待两旁的景物都在向后移动,再转头看看旁边的人,他却是一动不动,同样是从汽车上面观察的,为什么有的看上去在动?有的却看上去没有动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谁动过?
请4位同学上讲台完成书P29的活动?
请同学们先把眼睛闭上,然后老师会让讲台上的其中两位同学互换位置,然后请同学们来判断到底哪一位同学移动过?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可能回答:某某同学、老师画在黑板上的这颗树或者教师里面的其他一些东西。
通过同学们刚才自己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我们在判断哪一位同学动过的时候我们总是选定了一个参照物,如果物体得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改变我们就说物体在运动;(物理学中所说的机械运动)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是静止。(引导学生说出静止的)
活动二:运动还是静止判断
P30的图:创设一个运动的场景,站在地面上的着了女同学看见刘明同学坐在游乐车缓缓向远处开去。
1. 问:刘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
以地面上的女同学为参照物,刘明和她之间的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说他在运动。 顺着提出:如果刘明回头来观察地面上女同学,就是以刘明为参照物,女孩和他之间的位置在变化吗?可不可以说在男孩看来女孩是运动的。那么,这时可不可以认为在男孩看来,树木也是运动的呢?
2. 如果地面山的女孩看旁边的树木,会发现树木此时是静止的,因为相对于女孩来说,树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3. 总结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时,都是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4. 现在我们就可以回答我们课前提出的那个问题了:因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所以结论才会不一样。
活动三:完成P30的表格 完成后还要说一说 三、拓展:
1、在此基础上,用媒体展示一段动画(潘冬子站在竹排上向下游运动,配上相应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激起疑问: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竹排”是运动的?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青山”是运动的?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如果以潘冬子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为我们服务。 媒体展示一幅动画(皮带运输煤炭)。
让学生讨论回答:以_____为参照物,煤炭是运动的;以_____为参照物,煤炭又是静止的。
(课件中还准备了更多的几个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可根据课堂进展和需要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判断.如“两架空中飞行的飞机相对静止,月亮白莲花般在云层中穿行,运动电梯中乘客的运动情况,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本堂课的内容。
第3课时 谁运动得更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折线图了解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及速度之间的关系 2. 知道怎么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过程与方法:
1. 能合理的设计“比一比”看谁跑得快”不同的比赛方法。 2. 能合作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愿意进行交流合作 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记录表、计时表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统计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班上来了几位特殊的运动员,它们要来比一比谁运动得更快,大家来当裁判好吗?(板书:谁运动得更快?)
同学们想想,一般我们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一般是比较他们的什么呀?速度,作为一个四年级的同学我们都知道,那我们就来看看这几个运动员的速度到底怎么样呢?
对比:
蚂蚁:爬1米大约需要1分钟 汽车:1小时80千米 蜗牛:爬1米需要11分钟 自行车:1小时30千米
你是一个聪明的裁判员,你们通过对比一下这两组速度来裁出到底谁跑得更快呢?
第一组:爬的距离是一样的,但是爬所需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可以得出:蚂蚁爬得更快些; 第二组:爬的时间是一样的,但是爬的远近却不同,我们可以得出:汽车行驶的更快。
思考:通过这两组对比,你得到什么启示没有?如果是让你来为班上设计一个跑步比赛,你会怎样来设计呢?
二、过程:
活动一:设计跑步比赛(判断同种物体谁运动得更快) 1、 分小组讨论比赛的方案 2、 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生:跑表测跑相同距离的时间或者在相同时间里比谁跑得更远(可以说一些具体的方法)。 3、 提问:
1) 真不错,想出这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法来了。那么,你们能不能将这些方法进行分类呢? 总结:相同时间,比较距离 相同距离,比较时间
2)这两类方法都能比较出谁跑得更快,但如果我们要选出一名学生参加100米短跑比赛,用哪种方法比赛会更好些?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二:测量不同的同学在运动(步行)过程中,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距离
创设一个比赛场景:A、B两位同学在教室里面以自己的速度步行,开始时A领先,其后,B慢慢赶上直到超过A,但在冲刺,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Q:比赛结束了,那么谁跑得更快些呢? 学生交流议论(会有不同意见) ① A与B快些; ② B比A快些; ③ 在前面时间段里,A快些;在后面的时间里,B快些; ④ A的快慢没有变,B越来越快; ⑤ B的快慢没有变,A越来越快; ⑥ ??
1. 要想知道到底是哪种情况,我们还要知道他们在每个时刻跑到什么位置才行。怎样才能知道?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模拟测量吧 2. A、B两位同学在运动中每个时刻的.....快慢都是一样的吗?怎样进行测量呢?
3. 先思考,然后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4. 学生提出自己的测量方案。老师板书与追问:
⑴、 计时、报时(需要什么工具?多久报一次时?今天我们就5秒钟报一次时吧); ⑵、 测量距离(用什么工具量距离?地板砖每个是1米) ⑶、 做记录 ⑷、 实验:
让一位同学计时
⑸、 将所得的数据反映在P33的曲线图中
分析曲线图中发现:同学运动的距离是与时间成正比的,一个时间段内同学通过的距离长,这就说明该同学在这个时间段内运动的速度..快,并且每5秒内的速度也不一样。
三、拓展:应用速度概念
1. 老师这里有一份A和B同学在比赛中每1秒钟通过多长距离的数据图(出示曲线图),大家来分析一下,你们能判断出他们俩人速度有什么变化吗?
2. 学生根据曲线图分析A和B的速度(注:A是匀速运动;B是变速运动,且B的速度越来越快)。 3. 如果要选一个同学参赛,你们会选谁去呢?(B)
B会不会一直加速跑下去?(不会)所以他的速度还会发生变化。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在运动时,速度是变化着的,比如:汽车、飞机、火车等等。这就有待同学去用更好的方法,更精
准的工具来探索速度的奥秘。
B的速度(米/秒)
第4课时 它是怎样运动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要准确的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从物体所在的位置、运动的方向和快慢等几个方面描述 2.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可分为多种类型
3. 了解槭树种子为什么能飘落到雷母树很远的地方 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2. 能用纸飞翼探究槭树种子传播的秘密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感受科技的先进、激发民族自豪之情 2.愿意与同学交流合作 教学重难点:
认识物体的几种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轮子、纸飞翼 教学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出示我国发射神舟5号飞船升空的图片,揭示课题。飞船在升空后,要是飞船进入到我们预定的轨道或地方,地面控制中心必须随时了解飞船的位置、速度、飞向什么地方等等问题,我们在描述物体的运动的时候,是不是需要知道这几个方面才能描述的更准确呢?
二、过程
活动一:认识小汽车是怎样运动的。
方位词:东南西北,认清图中的一些些事物
1. 根据图中的信息描述小汽车的运动情况。描述在每个时间段里面到底是怎样运动的
10公里 30分钟 东北方向 20公里/小时 10公里 15分钟 向东 40公里/小时 10公里 15分钟 向南 40公里/小时 2. 生汇报交流。
活动二、用轮子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
1. 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很多物体的运动,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生自己看第35页的图进行了解。 分别为:平动、抛物运动、摆动、振动、转动、滚动
2. 生汇报交流,教师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3. 用轮子模仿上面物体的运动方式吗? 1) 学生讨论想办法。 2) 学生动手实验 3) 小组汇报交流
师生小结: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平动、抛物运动、摆动、振动、转动、滚动等等。 活动三、拓展:槭树种子会怎样运动。 1. 用纸仿照槭树种子的样子制作一个纸飞翼。 2. 讨论交流:用自己制作的纸飞翼研究槭树种子为什么能飘落到离母亲很远的地方? 三、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它是怎样运动的
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平动、抛物运动、摆动、振动、转动、滚动
(画出示意图)
第四单元 力与运动 第1课时 无处不在的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当中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够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知道力有大小方向的的区别,力的作用效果与两者均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到力的无所不在,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能将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初步分类,力对物体产生的作用效果 3.在弯道行走的活动中能够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在生活到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乐于合作交流 体验到力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知道关于力的一些基本信息,如什么是力等 教学重点:
知道力无所不在,能说出生活常见的力。 教学准备:海绵、磁铁、弯道等。 教学方法:归纳整理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出示帆船在水面航行图片。
T:为什么帆船能够浮在水面上?能够在水面上行驶? S:因为有浮力、在吹风,风力 T:对了,是因为浮力和风力,那到底什么是力呢?有同学清楚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二、 过程
活动一、认识“力的作用” 1. 体验“推门”“提水”“扳手腕”“压海绵”“拔河”等活动(注意这里不是每个活动都要进行,过多重复的活动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2. 讨论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可以从以提水为例从几个问题来说明: 1) 你在向对方用力的时候,对方有回应你吗? 2) 如果回应,和你用力的方向一致不? 3) 力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4) 我用力的大小对物体的变化有没有影响?
总结:力就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大小、方向的区分,力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形变、位置变化;这里的提、拉、掰、压、吸引、推都是力。
活动二、探究活动:弯道“竞走”
1.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弯道、然后标明起点终点,试着推磁铁在弯道中活动,到达终点 2. 讨论:在游戏中你是怎么控制磁铁,使它顺利到达终点的? 使学生感受到力的大小方向影响着力的效果 活动三、阅读指南车信箱内容并制作资料卡
1. 什么是力?力有大小方向之分,力的效果有哪些? 2. 认识各种各样的力 3. 力的单位 4.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力?
第2课时 弹簧和橡皮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簧变形之后力图恢复到原来形状所产生的力就是弹力,知道使用测力计的过程中需要的注意事项
2.知道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有一定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玩过弹簧和橡皮筋之后,能用语言、图画等方式表示它们形状变化及自己所感受到的反推力的方向并认识此为弹力
2.能够正确的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做好记录,通过统计图表分析数据能够初步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制作简易的弹簧称。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乐于探索弹力的奥秘,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
2.认真的分析数据,善于发现规律、愿意与同学合作使用制作测力计,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难点:
什么是弹力,会使用测力计,能制作简易测力计。
教学准备:测力计、弹簧、橡皮筋、勾码、统计表、统计图、气球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T: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都见过弹簧和橡皮筋,那你见到的弹簧和橡皮筋都用在一些什么地方?在这些物品里面这些弹簧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S:圆珠笔、自行车、床垫、蹦床等等
T:非常聪明的同学们,一下子就举出这么多例子来,那这些弹簧的作用呢?
S:坐下去的时候不会太硬、在泥泞的路上不会太颠簸等等 T:这些都是利用了弹簧的可伸缩性,增大缓冲呢 三、 过程:
活动一、我们变形的弹簧 玩一玩弹簧和橡皮筋,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描述它们的变化 1. 怎么玩的? 2. 感受到了什么? 3. 观察到了什么
4. 你放手之后弹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给了弹簧一个压力→弹簧的形状发生改变→此时弹簧想要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就给我我们的手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力明显的与开始我们向弹簧施加的力相反、并且大小相等)→导出弹力的概念 弹力:像弹簧和橡皮筋这样,变形后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所产生的力是弹力。 另外可用橡皮筋、气球感受弹力,压缩的空气有弹性,产生弹力
活动二、认识测力计并了解使用方法
我们在第一课的学习中知道了力有大小之分,我们怎么样来测量力的大小呢?测量长度我们用尺;测量质量我们用称,那力呢?
我们的科学家就运用了弹簧具有弹力这个性质为我们测量力的大小制造了一个工具---测力计。 认识测力计:
1. 测力计的种类:平板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握力计等等 2. 测力计的主要构造:弹簧、指针、刻度
3. 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阅读P42的指南车信箱了解使用方法 用幻灯片出示,然后请同学找出关键词
4. 以圆筒测力计来认识测力计并具体说明测力计的的使用 活动三、使用测力计测勾码的重力 1. 强调实验纪律 2. 发放实验工具及实验用表 3.补充1:
测出来得力的单位应该是牛顿
补充2: 老师先演示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个勾码,测得一个勾码是0.5牛顿,而我们使用的圆筒测力计的最大量程为5牛顿,根据使用方法的第一项,同学们想想最多能测量多少个勾码?10个。
4.学生做实验前的交流,探讨到底怎么样来完成这个实验,确定步骤后做好准备工作
5.分组开始实验,边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教师在教室里面走动指导 6.完成实验后,将试验用表所得数据以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7.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交流实验结果
活动四、总结分析图表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这是有规律的变化; 不同测力计测出来的结果可能有小小的误差,但是同一测力计测出来的结果并不一定完全一样(与所处地方有关)
活动四、制作简易测力计 1. 老师展示自制平板测力计
2. 学生自学方法,交流并确定制作步骤 3. 学生自己准备制作中所需的东西 4. 制作 5. 展示 活动五、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弹簧和橡皮筋弹力的产生 弹力 试验用表及统计图
第3课时 苹果落地的秘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初步了解身边常见物体的重力一般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感受重力的活动,能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对重力的方向进行猜想,并用实验的方法证明。 2.大胆的猜想重力的产生与什么有关系,能用资料查询和阅读的方式将重力与地球的引力对应起来,并初步认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敢于猜想,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交流合作
2.从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里懂得要善于思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木棒、细线、回形针、钩码、圆筒测力计、勾码、塑料袋、试验用表
学生准备:文具盒、钢笔、苹果等小物体。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出示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图片,介绍:牛顿揭开苹果落地的秘密。 揭秘这个现象是由“重力”引起的
师:在牛顿发现重力的过程中,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些什么? 生:讨论回答 二、 过程 活动1:感受重力 1. 生活中的重力的现象
(1)师:你能说一说哪些地方有重力的存在?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 (2)通过感受“搬凳子”“抛橡皮”的实验感受重力 发现这些感官有:向下掉、太重提不起等等 (3)小组讨论: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规律?
有“下落”规律并形成重力方向的猜想:总是向下垂直于地面,竖直向下的。 2. 探讨:重力究竟是朝什么方向的?是不是始终朝下? (1)提出问题
(2)教师演示书P45实验,验证的猜想。 (3)实验小结:总是垂直于地面,竖直向下的 3. 猜一猜:重力的产生与什么有关?
教师讲解万有引力定律,学生自己阅读指南车信箱的内容
4. 小结: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5. 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筑工地,工人为了确保把墙壁砌直所用到的重锤线。 活动2:重力的大小完成书P46实验 1. 强调实验纪律 2. 发放实验工具及试验用表 3. 复习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4. 强调如果不能直接挂上测力计的我们应该想其他的办法,如用塑料袋装好之后再测量,或者做一个称盘。
5. 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确定步骤后做好准备工作
6. 分组开始实验,边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教师在教室里面走动指导 7. 完成实验后,将试验用表所得数据以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8. 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交流实验结果 板书设计: 苹果落地的秘密
重力: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 方向:
第4课时 巧推棋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其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3.知道摩擦力对人们的生活有弊有利
过程与方法:
1.在游戏中有目的的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及方向是怎样的
2.能初步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懂得根据需要采取相对应的对策控制摩擦力的大小
3.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在“巧推棋子”中能够主动探索其中的奥秘而不是单纯的完成游戏 2.能意识到摩擦力无处不在,并能用辩证的观念看待其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
认识摩擦力 教学准备:
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增大或减小)的图片或实物。一块光滑的木板,一块粗糙的木板 教学方法:搜集资料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你们愿意参加吗?
“介绍材料” “宣布比赛规则” “进行游戏”初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有目的的探究控制摩擦力的大小的方法 活动1:推棋子游戏
完成游戏后讨论:是什么力使棋子慢慢停下来的?
我们把这种在棋子和接触面之间产生,并使棋子停下来的力叫做摩擦力,意识到摩擦力的存在,而且停下来的还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总结:摩擦力就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活动2:寻找生活中的摩擦力
1、 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说说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现象与摩擦力有关?
2、 小结:我们有时需要加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3、 想象一下:生活中如果没有摩擦力会怎么样?
第五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课时 “变”来“变”去的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水晒盐的有关知识,知道:青铜器的生产是可逆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根据变化后是否能够逆变回来,知道可将物质的变化过程分成可逆和不可逆两种。 过程与方法:
1.以“盐溶解于水和提取溶解在水中的盐”为例,通过对盐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2.以“把土豆切开”为例,与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进行比较,建立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3.尝试将物质的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类,能对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否可逆进行判断,能模仿青铜器的制作方法制作蜡星星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在活动中愿意进行交流合作,初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弊有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将盐“变”来“变”去并由此引申,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难点:判断某些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教学准备: 包盛在小纸包中的少量食盐;少量蒸馏水(或纯净水);清洁并已消毒的小烧杯、玻璃棒(或竹筷)、蒸发皿(或带绝缘柄的不锈钢汤勺);酒精灯(或蜡烛);火柴;三脚架;坩埚钳(或试管夹);毛巾等。
教师演示材料:土豆、水果刀、海水晒盐等有关资料(课件或图片)。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观察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T:老师这里有一包东西,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猜出里面是是什么呢? 同学们可以先观察它看上去像什么?可以闻一闻 有的同学说是盐,那你怎样确定它就是盐呢? S:可以尝一尝
T:真的可以尝一尝吗?如果是一包毒药的话怎么办?
老师要告诉同学们,不可以轻易尝试不明物体,特别是实验室里面的,如果不清楚,可以询问老师,可以自己查看标签。
二、过程
活动一、找回溶解在水中的盐 1. 分析问题、提出问题
老师神奇的变出一杯清水,同学们思考能不能用老师准备的这些东西将盐变没了?
S:将盐溶解于水(请同学上讲台溶解) T:现在盐没有了,盐到什么地方去啦? S:溶解到水中了 T:那同学们你们能够将溶解到水中的“盐”变回来吗?怎么变? S: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T:我们的这个杯子里面就有两种东西,盐和水,我们要把盐变回来只要让水消失就行了?那怎么样才能使水消失呢? S:在太阳下面晒,在锅里面煮??
T:除了这些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回顾“水的蒸发”水能够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加热能够加快水的蒸发,这是设计方案的基础
2. 阅读指南车信箱的内容,了解“煮海为盐”的通过这儿打开同学们的思路
3.为了把烟变回来你是否找到了方法呢? 1) 人工加热 2)太阳晒 3)风干 4)过滤 4.老师提供书P50图中所有实验材料,你能做出实验方案吗? 活动二、实验提取食盐
1. 实验方案交流并确定步骤 2. 介绍实验器材: 蒸发皿(或带绝缘柄的不锈钢汤勺);酒精灯(或蜡烛);火柴;三脚架;坩埚钳(或试管夹) 3. 交待注意事项
师:实验当中,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请看“注意事项”。 1) 不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有冷却的器材;
2) 正确使用酒精灯,盐水快干时要移开酒精灯,熄灭火焰; 4. 学生明白之后开始提取食盐
鼓励学生想法子证明析出的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的食盐。如举例子:眼泪是咸的,干后会有白色的粉末析出,这就是盐。
5.完成实验后老师提出疑问:为什么可以肯定析出来的就是盐?加热的过程中难道不会产生新的东西吗?
老师肯定的告诉同学们这个实验是不会产生新的东西的。 7、填完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确认食盐变回来了 加水溶解
盐 盐水 加热蒸发
这个变化体现了“变”来“变”去 ,在变化过程中,盐始终都还是原来的盐,它并没有变成新的物质,也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8.建立概念
1) 总结:盐加水溶解变成盐水,盐水去掉水份又变成了原来的盐,像盐这样既能变过去又能变回来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可逆的变化过程 2) 认识不可逆变化过程
请1名学生到前面切土豆,问切开之后你还能将土豆还原吗?
土豆切开后不能变回原来那个没有缝隙的苹果,因此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3)小结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变化过程可以分成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两种。 活动三、演绎应用
1、判断下列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水的三态变化、种子发芽、热胀冷缩、捏橡皮泥、森林大火、炸鸡蛋、蜡烛熔化
2、初步了解可逆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青铜器的制作、煮海为盐 活动四、自己制作一个蜡星星
第2课时 失去光泽的铜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金属生锈的原因 2.绣是金属变化产生的 3.知道防止金属生锈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对比实验并用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初步探究金属生锈的原因 2.观察铜铁等生锈的金属,能准确的描述常见的金属和生锈的金属的区别 3.根据金属生锈的原因,能够提出一些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认真仔细的观察、准确的描述,爱动脑、并尊重证据 教学重难点:
初探金属生锈的秘密 教学准备:
铁丝、细砂纸、吸水纸、小塑料盘、生锈的金属与没有生锈的金属(铜、铁、铝)等。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观察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讲解青铜的历史,让同学们对此产生兴趣 二、过程:
T:我们书上的这面铜镜的表面上有一层绿色毛茸茸的东西,这是这是什么呢?
S:是铜生的锈
T: 金属生锈是一种常见的情况,这面铜镜生锈会不会和它所处的环境有关系呢? S: 有潮湿水的环境、有空气等等
活动1:初探金属生锈的秘密 1. 提出问题: T:潮湿是不是金属生锈的一个原因?
2. 猜测假设:潮湿是引起金属生锈的一个原因 3. 设计实验:P53-54
(1) 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我们用铁丝来做实验,先用细砂纸将铁丝擦一擦,看一看铁的颜色。
(2) 装饰一根铁丝(1号)放在潮湿的吸水纸上,另一根铁丝(2号)放在干燥的环境中。 (3)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铁丝发生的变化,做好记录。 4.实验结果验证 5.得出结论:金属的生锈是与潮湿的环境有关。
6.例举生活中的实例:炒菜的锅的底部一圈黄色的锈迹、瓷碗的底部有黄色的一圈锈迹 活动二、阅读资料卡
引起金属生锈的原因有三点:潮湿的环境、与空气接触、与酸、碱、盐接触。 T:想办法验证后面两个引起金属生锈的原因 S:学生讨论方法,教师评价 活动三、金属与锈 1.观察生锈的铜、铁等金属。发现锈是某种金属发生变化后的新产物 2.讨论交流:铁与铁锈的区别?完成P55的表格
活动四、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一些方法
第3课时 燃烧的蜡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燃烧与空气有关系,蜡烛的燃烧中既有形态的变化又产生了新的物质,初步知道物质不灭定律
2.蜡烛融化是可逆的,蜡烛燃烧是不可逆的
3.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可以利用这个反映鉴别二氧化碳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拉瓦锡的实验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以蜡烛为例进行探究 2.能仔细的观察蜡烛燃烧前后的区别,猜想验证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什么物质,并初步渗透物质不灭的观点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愿意深入思考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乐于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探究
2.能够仔细观察、尊重证据、感受美妙的、多样的、有规律的物质变化 教学准备: 一小截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观察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燃烧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燃烧中物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二、
活动一、学生自学教材56页:关于燃烧,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曾经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讨论交流:燃烧后剩下的一小撮灰显然比原来的木炭轻很多,但整个密闭容器的重量并没有改变,这是为什么?木炭变成了其他的物质,质量守恒定律
活动二、观察蜡烛的变化 1) 蜡烛燃烧前的观察
2) 观察燃烧中蜡烛的变化及现象:有没有气味?
3) 燃烧后,消失的这一节蜡烛到什么地方去了?烧完之后是什么都没有了?还是和木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
活动三、检验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书P58实验
1) 将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一洁净的烧杯里,使杯壁上留有石灰水水滴 2) 将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 3) 观察杯壁上石灰水的变化
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就证明蜡烛燃烧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二氧化碳。 活动四、阅读指南车信箱 活动五、拓展
蜡烛的融化是可逆的,而燃烧是不可逆的,因为产生了新的物质 1. 判断下面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书P58 2. 我们还知道有哪些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吗?
第六单元 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
第1课时 我们怎样整理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回顾本学期经历的研究活动,总结提炼“搜集、整理信息”的经验,使学生能相对系统化地认识“整理信息”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效促进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 知道整理信息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信息搜集和处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能正确使用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不迷信权威的质疑精神。
教学重难点:
知道整理信息的一般方法,意识到信息搜集和整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能正确使用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不迷信权威的质疑精神。 教学准备:
大白纸(各组一张)、学生把本学期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大致分类和整理。 教学方法:
资料搜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活动:搜集信息经验交流会
1、 我们曾经搜集、整理到哪些方面的信息? 2、 我们通过哪些方法整理这些信息的? 3、 这些信息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帮助?
4、 我们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有哪些优点或缺点? 一、 归纳总结:
搜集到各种资料、数据以后,还必须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才能使我们获得发现,提出见解。 板书设计:
我们怎样整理信息
整理信息的方法有:表格、曲线图、条形图等、圆形图等进行统计。
第2课时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金属生锈的原因 2.绣是金属变化产生的 3.知道防止金属生锈的一些方法
4.知道小小气象站记录天气数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能根据相应的研究主题,选择和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各种方法展开相对的自主的研究。
2、 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2、 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2、 教学重难点:
知道小小气象站记录天气数据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有关天气记录的数据或资料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一段视频动画导入。 二、活动1:搜集本地天气的数据
1、 提出问题:我们准备处理哪些数据? 2、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3、 展示同学们记录的天气数据。
4、 用各种方式表示天气情况:画出各种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正在阅读: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3-10
上机实验1:熟悉matlab基本操作06-25
水阁城中村改造项目工作方案01-25
我这一家子作文700字07-13
食品科学概论习题及解答doc05-30
学习普通话心得体会109-02
焊接检验标准02-02
五年级每月好书推荐 - 图文06-02
那个温暖的瞬间作文500字07-05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湖南
- 下册
- 教案
- 科学技术
- 出版社
- 年级
- 科学
- 7993668影视文化(专)论文要求
- 公司党委书记在生产经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概念(ER)模型与关系模型设计作业整理
- 微机原理课设任务书2010
- 中级经济法 - 第六章 增值税和消费税法律制度 第四节(2) - 2010年版
- 中央银行学习题及解答
- 中级维修电工1000题
- 德育原理自考资料
- 兵团精神缔造者 - 参观学习体会
- 县委议军会议主持词
- 超星慕课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答案
- 《西方经济学》单项选择题三
- 材料力学 期末复习考试题 胡益平老师 肖栋天 大二下 川大锦城10级土木一班
- 2从事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
- 邮政营业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模拟试题1范文
-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 无氧铜生产工艺流程
- 康复科实习心得体会
-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
- 抓好六个强化切实提高青年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