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1-31 14: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的基垫

于《国富论》中,斯密抨击了重商主义思想,首次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阐述了国际分工的原因,方式及效果。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也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贸易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的,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1.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假设的设置是为了论证理论,而不能影响理论的说明,一般而言,这些假设撤除的过程,就是理论逐步接近实际的过程。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劳动力是同质的(指一国的一单位劳动力与另一单位的劳动力总是相同的);即2×2×1模型;

(2)要素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 (3)无贸易障碍,商品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移动;

(4)当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时,其机会成本不变;

(5)两国的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这意味着,当经济资源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时,其中一个部门资源的流入就是另外一个部门资源的流出;

(6)规模收益不变;

(7)商品和劳动量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8)在两个国家之间,商品流出的价值和商品流入的价值相等; (9)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 2.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也就是建立于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也就是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每个国家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条件不同,都会在某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把自己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都集中到自己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上来,然后通过国际贸易,用自己产品的一部分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则各国资源都能被最为有效地利用,且每一个国家都能从中获利。

国际分工前两国劳动投入和产出

小麦 英国 美国 劳动投入量 15 10 产出量 120 120 劳动生产率 8 12 劳动投入量 5 10 布 产出量 100 100 劳动生产率 20 10 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在生产小麦上相对于英国来说有绝对优势,英国在生产布上相对于美国来说有绝对优势,根据绝对优势理论,英国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产布,而美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用于生产小麦,产出的变化如下:

小麦 布 1

劳动投入量 英国 美国 0 20 产出量 0 240 劳动生产率 0 12 劳动投入量 20 0 产出量 400 0 劳动生产率 20 0 假定英国用200单位布与美国120单位小麦进行交换,交换的结果如下 英国 美国 小麦消费量 120 120 布消费量 200 200 可见,国际贸易可以使参加贸易的国家都获得利益,这种利益的基础是参加方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或劳动生产率优势,将全部生产资源都投在本国有技术优势的产品生产上。

绝对优势理论的意义:

(1)该理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并且批驳了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2)亚当斯密将自己反复论证的“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率的理论推广到国际领域; (3)绝对优势理论的论证简单,直观。 局限性:

(1)绝对优势理论是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的;

(2)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释一国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而另一国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均处于劣势地位,国际分工和贸易能否继续进行的问题。这就引出了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

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论——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补充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另一个国家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则这两个国家之间不会进行贸易。根据这一理论,国际贸易可能只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就不会发生任何贸易,这显然与国际贸易的现实不符。

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根据李嘉图的观点,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如果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国际分工前两国劳动投入和产出

美国 中国 小麦 劳动投入量 10 40 产出量 120 120 劳动生产率 12 3(美国的1/4) 劳动投入量 10 20 布 产出量 100 100 劳动生产率 10 5(美国的1/2)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小麦和布的劳动生产率与美国相比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中国布的绝对劣势要小一些,即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但由于小麦的绝对优势比布的绝对优势要大,因此,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模式就是中国专门生产布,美国专门生产小麦。

小麦 2

布 劳动投入量 美国 中国 20 0 产出量 240 0 劳动生产率 12 0 劳动投入量 0 60 产出量 0 300 劳动生产率 0 5 假定美国以120单位小麦与中国150单位布进行交换 美国 中国 小麦消费量 120 120 布消费量 150 150 李嘉图明确指出,比较优势也可以产生贸易,也可以促进国际分工,进而发挥各自劳动生产率的相对优势。只要两国生产两种产品时,它们的机会成本有差别,国际贸易就会产生。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两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比较成本的差多少。

2.互惠贸易的基础和优势理论的例外

交易价格的价格确定原则:国际比价要位于参加贸易的两个国家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否则其中一国就会退出贸易。

不常见的例外: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并且两者的不利程度是相同的,则不会发生贸易。

因此完整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即使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仍有互惠贸易的基础,除非对两种商品而言,一国的绝对劣势比例与另一国的相同。 课后题答案

1.如何理解绝对技术差异论是比较优势论的特例。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使绝对优势成为比较优势理论的特例或特殊形势,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两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比较成本的差别或价格差。亚当斯密只提出了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或价格的绝对差别,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的分析也同样适用于绝对技术差异的情况,实际上,我们在阐述绝对技术差异时已经使用了机会成本分析的方法,因此,绝对技术差异是相对技术差异的一种特殊形式。

3.分析提供曲线的作用和缺陷。

答:作用:提供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

这些进口和出口商品的量是由一国的需求量(无差异曲线)和供给条件 ( 即生产可能性 ) 所决定的。假设在国际比价线存在的的前提下,国际比价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点为生产均衡点,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为消费均衡点,从而得出该过应进口和出口的产品数量。在各种贸易条件中,通过提供曲线,可以得出一国进口和出口的最佳组合,将所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可以得出一国的贸易提供曲线,两国贸易提供曲线的交点为贸易均衡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3

缺陷:提供曲线本身是由一个国家的供给(出口)、需求(进口)曲线合成的。在提供曲线的理论中,存在着理论的假设条件与实际不符或者过于严格的情况,如充分就业,供求要求相符,产量最大化等,这限制了提供曲线的实际应用,使得该理论具有相应的局限性。 4.为什么价格差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商品的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驱动力,价格差是由成本差别导致的,商品的成本是由生产商品所使用的要素成本构成。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基本观点是:当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差异具体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贸易的产生基于各国之间生产技术上的差异→ 劳动生产率差异→生产成本高低 →产品价格差异 。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两国关系生产同样良种产品的比较成本的差别或价格差。国与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异为两国开展互惠贸易提供了基础,要使两个国家资源进行贸易,两个国家必须都从贸易中获利,国家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如果一个国家无利可图或只有损失,那它会拒绝贸易,。 综上所诉,价格差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一、名词解释

1.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2.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3、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4、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5、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6、昂惕夫之谜: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解释:有效劳动)

7、H-O定理:根据比较优势,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

4

的产品;

8、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指出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由于要素价格的变动,国际贸易会影响一国收入分配格局,即相对丰富要素的所有者会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而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

9、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生产增加,而另一产品生产则下降,由罗伯津斯基定理,我们可以依据罗伯津斯基线的方向来判断要素增加国的经济增长类型,对于大国来说,如果经济增长偏向出口部门,则会恶化增长国的贸易条件,如果经济增长偏向进口部门,则会改善增长国的贸易条件。

10、悲剧增长:当要素积累导致一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到一定程度,以至转移到他国的那部分利益超过了纯粹的增长利益时,该国的福利水平就会下降。

11、要素密度逆转: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Y变为资本密集型。 二、相关知识点

第二节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定理)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

要素禀赋点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相对供给差异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图 3-3 图 3-4

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要素禀赋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相对供给差异 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

相对价格差异

5 pa

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

三、H-O定理

开放后,A国将出口X,进口Y,B国则相反。因此,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Pw 国际均衡价格Pw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 H-O定理的图形说明

Y B A Y PA?PW?PBQB B EB A EA OB CB PB PA PB OA CA PA Pw QA O B′ A′ X O B′ A′ X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两国开放下的贸易三角

贸易三角ΔQAOACA 和ΔQBOBCB

6

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一、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 ?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

的乘积。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

X的相对价格上升 资本和劳动从Y向X部门流动 X部门是资密型的,需要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劳动 Y部门是劳密型的,释放较多的劳动和较少的资本 资本需求大于供给 资本价格上涨

两部门资本-劳动比都下降

劳动供给大于需求 劳动价格下跌

二、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会使各国的工资相等,也会使各国的利率相同。自由贸易后不仅要素价格会实现均等,而且两国在生产中相同部门的要素密集度(资本-劳动比)也会相等。 赫克歇尔-俄林-萨谬尔森定理(H-O-S定理)

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

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和单位等成本直线

Px·X0=Py·Y0=1 (3.1)

7

K1/r1/rXYX′(X0=1/PX) (3.2) 自由贸易下,两国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完全相同,所以单位成本线也完全相同,要素价格自然也相同。 LY′(Y0=1/PY)O1/w1/w

1=w·L+r·K

需要强调的是,要素价格均等化有限制条件:

1.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因此,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 2.要素价格均等还要求生产技术条件必须完全一样,这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

现实中,均等化并没有出现,但会有均等化的趋势,如果日本和四小龙工资出现向欧美看齐的趋势 。 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表明:国际商品交换本质上就是要素交换的替代。--茅于轼认为中国没有必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三、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

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 :

w=Px·MPLX=PY·MPLY (3.3) r=Px·MPKX=PY·MPKY (3.4) 由(3.3)和(3.4)两式,可以得到:

当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X、Y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下降。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资本—劳动比例下降时,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相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由(3.5)、(3.6)两式,则,r/Px、 r/Py均上升,而,w/Px、w/py均下降,即X相对价格上升后,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结论: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8

w?MPLX,Pxr?MPKX,Pxw?MPLYPyr?MPKYPy(3.5)(3.6)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四、罗伯津斯基定理

假设某一生产要素总量增加,比如说资本供给增加了ΔK。

kx?Kx??K??KyKx?LxLx??Ly(3.7)

ky?KyLy?Ky??KyLy??Ly(3.8)

? 图示证明:

图中资本增加后要素禀赋点由E变为E′,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X、Y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仍保持原来水平不变。由图可知,X部门产出增加了,而Y部门的图 3-9

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 ?

Y产出则减少了。

大国情形(假设资本增加,劳动不变)

T 'TQQ'PRP'? 图中,通过Q与Q′两生产均衡点的直线R称为罗伯津斯基线。 ? 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 OT图3-10T 'X

开放情况下,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进一步讲,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相应地,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改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而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恶化。

9

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出口的增长(export-biased growth);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进口的增长(import-biased growth)。 小国情形

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可看成是价格接受者,国际价格不会因其经济增长而有所变动,因此,对小国来说,要素禀赋变化之后,其贸易条件可视为不变。 偏向出口的增长的福利效果(存在正负效应)

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福利的改善; 经济增长又可能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对本国福利产生不利影响。

Y C

O ?

C

*

Q Q

Qˊ X

悲惨增长(immiserising growth)

* 如图,从C到C?,纯粹的增长利益 ;从C?到C*,贸易条件恶化,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以“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所享有 。 图3—11

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总的福利效果为负。

Y

C C* Q* Q ?

悲惨增长的前提条件:

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

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

O

增长而显著增加;

图3-12

X

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

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一、里昂惕夫之谜: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 里昂惕夫的解释:有效劳动

由于劳动素质各国不同,在同样的资本配合下,美国的劳动生产力约为他国(比如意大利)的3倍,因此若以他国作为衡量标准,则美国的有效劳动数量应是现存劳动量的3倍。从有效劳动数量看,美国应为(有效)劳动相

10

对丰富的国家,而资本在美国则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

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人力资本 :一般劳动可区分为非熟练劳动和熟练劳动两类;

美国经济学凯恩(Pete B. Kenen)后来发现,美国的出口以物质资本加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 2、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与资本在生产中往往是互补的,因此,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如能源,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的某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如石油。这样,美国的太宗进口商品很多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从自然资源角度看,实际上美国进口的是其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不是资本。

3、要素密度逆转:

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Y变为资本密集型。 K

kx

ky

因为里昂惕夫是根据美国的技术条件来测算进口商品在他国生产时的要素密度,但在要素密度逆转

kx

ky

存在的情况下,这可能会造成误会 。

ω2

ω1

O

图3-14

L

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当某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

11

Y B A

pb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虽然美国的资本比较充裕,但如果美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中,资本密集型商品(以制成品为主)占据绝大部分比重,那么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pa A’

X

第四章 新贸易理论

O

B’ 图3-15

一、名词解释

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即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产业内贸易:

需求时滞:指新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一时因消费者尚未注意或不了解,而不能取代原有的老产品所需的时间差;

反应时滞:指一个国家在新产品进口后,需求逐渐增加,使进口国的生产商感到不能再按照旧的方法生产老产品,因此要进行调整来生产新产品,但这中间需要有一段时间,即为反应时滞;

掌握时滞:即仿制国家从开始生产到达先前国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的时间间隔。 重叠需求理论: 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内涵

规模经济图形说明

12

成本 LAC 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报酬递减 产量

图3-4 长期成本曲线与规模经济

二、内部规模报酬变动原因 1、导致规模报酬递增原因

1)生产要素具有不可分性的性质 2)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3)生产设备的不可分性 4)经营过程的不可分性 5)管理更合理 2、规模报酬不变

促使规模报酬递增因素吸收完毕 3、导致规模报酬递减的原因

1)生产规模扩大后,企业内部合理分工被破坏,生产难以协调 2)管理阶层的增加,获得企业决策的各种信息困难; 3)产品销售规模庞大、环节加长; 三、外部规模经济产生原因:产业集聚效应

1)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随着行业集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逐渐完善起来,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2)“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

规模经济可以用成本弹性(EC)来度量:Ec??CC?C?QLMC???QQCQLAC当Ec?1,LMC?LAC时,随着Q增加,LAC递减,即为规模经济;当Ec?1,LMC?LAC时,随着Q增加,LAC递增,即为规模不经济;当Ec?1,LMC?LAC时,随着Q增加,LAC不变,即为规模收益不变。13

3) 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 马歇尔把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归为三类原因: 1)专业化供应商的形成

2)生产要素市场共享(劳动力池) 3)知识外溢

四、、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消费者希望得到差异化和多样化的产品,增进效用,提高福利。 在一国有限的市场规模内,产品差异化和多样化必然是小批量生产。

通过国际贸易,扩大了差异化产品的市场规模,实现了大批量生产、小批量供应,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 ?

所以,规模经济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坎姆模型

W Wmax

进口 E1 PPF 出 口 E2 出口 II I W2 W1

进口 T

T1 T2 Tmax

如国一国专门生产W,另一国家专门生产T,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W和T的生产成本都会下降,然后两国再进行交换,则双方的福利都会增加,在图中表现为贸易后的均衡点E2比没有分工和贸易前的均衡点E1所达到的效用水平更高。 五、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14

P D1 D2 E2 S1 P P2 P1 P3 E1 E3 S2 MC1 MC2 ACE2’ E1’ AC LS Q E3’ q1 q2 (b)企业

Q1 (a)行业

Q2 q

贸易前,国内供求均衡点E1(P1,Q1),贸易后,世界供求均衡点E3(P3,

Q2)。短期内企业可能获得超额利润,但长期内企业经济利润重新回到0;对国内消费者而言,产品的长期价格下降,社会福利增加。

六、先行优势

“先行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在发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的进入。 从而国际分工可能长期“锁定”在特定国家。 例子:日本汽车即使具有潜在优势,但也无法挤进市场;泰国钟表生产即使具有成本优势,也无法打破瑞士垄断的局面。

国际分工“锁定”,阻碍了更具成本优势国家进入,可能带来福利损失。但谁又是先知先觉,知道别国有成本优势?

政策含义: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

第三节、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一、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企业

a.封闭经济中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企业行为

15

P 超额利润 PE AC P E LAC MC MR D Q

MR’ D’ Q

PE PE’=AC E LAC MC 封闭经济中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

图中封闭经济中企业的规模经济表现为LAC曲线逐渐降低,垄断竞争表现为企业面

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在封闭经济中,长期竞争导致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表现为在均衡点E,LAC与D相切。

b.开放经济中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企业行为与国际贸易

P E1 P1 P2 E2 P P1 P3 AC D1 D2 Q D1 MR3 D3 E1 E3 MR1 MR2 Q2 Q1 (a) 短期影响

MR1 Q3 Q1 (b) 长期影响

垄断竞争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垄断竞争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短期内可以获得超额利润,长期内超额利润重归于

0,但产品价格下降,本国消费者的消费量增加,消费者福利也增加。

二.市场规模与厂商的产量,厂商的数目

RC曲线向上倾斜,曲线上离原点越远的点表示市场规模M越

因而对应的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就越大。

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均衡分别为A点与B点。 *

开放后, 市场规模扩大,世界均衡点为W,厂商

数目为nw,所有厂商的均衡产量均为qw。

*

A’、B’分别表示A、B两国开放后的新均衡点 。各国厂商的产量均为qw ,A、B两国的厂商数目之和等

于nw 。

16

四、规模经济与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一个例子

P (万美元) 2.0 1.5 日本 A A1’ P (万美元) LAB美国 LAQ (卡车)

100 200 P (万美元) 出口美国 Q (卡车) P (万美元) 2.0 1.5 日本 A LAQ (轿车)

B 美国 B1’ LAQ (轿车)

100 200 出口日本

上图表明,即使发达国家具有相同的资源禀赋,相同的技术条,只要存在规模经济,发达国家间进行贸易也是有利可图的

五、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区别: 1)产业间贸易反映了比较优势(要素禀赋) 2)产业内贸易反映了规模经济

3)产业内贸易模式本身是不可预测的,而产业间贸易的模式是4)由国家间内在的差异性决定的。 5)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是由国家间的相似程度决定的。 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

1)大约四分之一的世界贸易是由产业内的双向贸易构成。

2)在发达国家间的制成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产业内贸易为何重要

1)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双方收益大 2)生产效率更高 3)消费产品多样性更多 4)产品价格更低

5)产业内贸易带来的收入分配影响较小。

第四节、动态技术差异与国际贸易

一、技术差距模型

这一理论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原因的解释。 技术差距过程:模仿时滞

17

模仿时滞:产品创新到模仿生产的时间,分三类:需求时滞 反应时滞,掌握时滞

技术差距理论证明了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论的基本阶段:

《一》新产品阶段,技术密集型。由少数先进国家输出

《二》产品成熟期,资本密集型。产品将主要由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 《三》产品标准化阶段。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

进一步解释:产品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产品导入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与开发费用,因此此阶段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价格也很高,只能在发达国家生产和消费;

第二阶段:产品成长期,国外开始对产品产生需求,产量迅速提高,但模仿国还不能生产;市场由创新国垄断;

第三阶段:产品成熟期,生产技术定型,开始大规模生产,模仿国也开始生产,但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 第四阶段:产品标准化,只需流水线上的简单劳动力即可完成生产,技术优势让位成本优势,模仿国凭借低

18

廉劳动力成本,生产激增,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以低价出口,创新国产量下降,生产向模仿国转移; 第五阶段:模仿国生产持续扩张,开始向创新国低价出口,创新国生产大幅下降直至完全停止,创新国致力于更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三、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变动的图示

Q(产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出口 进口 进口 出口 0 T1 T2 T3

T4 T(时间)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动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 第一节 贸易保护理论

一、国内市场失灵论 (一)主要思想

(1)从理论上说,自由贸易后,本国劣势行业的要素会转移到优势行业中,进而提高本国资源配置效率。 (2)现实中,由于要素市场(资本和劳动市场)存在不完全性,要素不能顺利转移,造成失业和资源闲置。另外,自由贸易使本国劣势产业退出,不利于本国在这个产业生产技术和知识的积累,而这种经验和知识具有的外溢效应也无法获得。

(3)如果贸易保护带来额外收益大于贸易保护带来的损失,贸易保护就是一种可取选择。 (二)贸易保护收益大于成本的图形说明 下图中:

a:生产扭曲 b:消费扭曲 c:关税的社会收益 可能存在a+b

19

(三)市场失灵论的缺陷

(1)有两种观点可以为自由贸易辩护:

(a)国内市场的失灵,应由直接针对问题根源的国内政策来修正,而不应采用关税等贸易壁垒。 (b)无法对市场失灵进行充分的诊断并开出对症的药方。 (2)国内市场失灵论实际上市经济学中所说的次优理论的特例。

次优理论应用到贸易政策:经济内部功能的不完全可能会使得干预其外部经济关系的行为趋于合理。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概述

含义: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即在不完全竞争环境下,实施这一贸易政策的国家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 (二)实施领域

(1)技术外部性强,如高新技术产业 (2)高度集中地寡头垄断行业垄断利润的出现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方面

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双头垄断竞争的条件下,政府采用积极的干预政策可以改变厂商的竞争行为和结果,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占领市场的战略性优势,并使整个国家获益。 (四)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消极方面

(1)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必须以利润转移部分超过补贴额或关税保护成本为先决条件。一个产业通过补贴而扩张,可能从其他产业吸收资源,进而削弱其他产业。

20

(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是以对手不采取行动为前提的。但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容易招致报复,陷入“囚犯困境”。

(3)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现实运用中还会受到多边规则的约束。

第二节

一、关税的经济效应 (一)关税对小国的经济效应

经济学意义上的“小国”指的是该国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甚小,以至于其产量和贸易量的任何变化都不足以影响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它只能是世界价格的接受者。

关税壁垒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生产者剩余:指企业销售一定数量的商品愿意接受的价格与实际得到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图为小国情形,自由贸易时,世界价格(国内价格)为Pw,征税后,国内价格上升为Pt。 生产效应:生产者剩余增加a; 消费效应:消费者剩余减少 a+b+c+d 贸易效应:进口减少Q1Q3+Q4Q2; 财政收入效应:关税收入为面 积c; 净福利效应: a-(a+b+c+d)+c= - (b+d)<0,福利下降。其中b为生产扭曲,d为消费扭曲。

(二)关税对大国的经济效应

进口大国不是国际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其进口商品数量的变动会影响国际市场价格。

(三)大国与小国征收关税的福利比较

在大国情形下,征收关税会降低世界市场价格,即世界价格由Pw降为P’w。 贸易条件效应:征税国贸易条件改善,收益为面积e 净福利效应 : a-(a+b+c+d)+(c+e)=e-(b+d) 。净效应不确定。 21

大国情形

关税的净福利效应 = 生产者福利增加-消费者福利损失+政府财政收入= a-(a+b+c+d)+(c+e)= e-(b+d)。当e>(b+d)时,本国福利增加;当e<(b+d)时,本国福利则会减少。所以,在大国情形下,关税的净福利效应不确定。 小国情形

关税各种福利效应的净值 = 生产者福利增加 -消费者福利损失+政府财政收入= a-(a+b+c+d)+c =-(b+d)<0。所以,对于小国而言,关税会降低社会福利水平,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为(b+d)。 二、关税的有效保护率 (一)概念

名义保护率:由进口的最终产品的关税所决定的一种保护率,反映了征税后价格比自由贸易下价格提高的百分比。(消费者)

有效保护率:生产过程中给予净增值的影响。由进口的最终产品的关税和进口的中间产品的关税所共同决定。(生产者)

具体地说,就是整个关税制度引起的国内增值的提高部分与自由贸易条件下增值部分相比的增值比例。 (二)计算

公式:EPR=(V’-V)/V

其中V?为附加价值,即最终产品价格减去原料(或中间产品)的价格,是带有税收的附加价值。 V为新加入的价值,即在不征收关税时的单位产品的附加价值,很大程度上是活劳动的贡献。 四、最优关税及其福利影响(书P111)

最优关税率:能够使本国经济收益达到最大化的关税率。

最优关税不等于最高关税,它是介于零关税和禁止性关税之间的关税。

最优关税率虽可能对进口国有利,但对出口国有害,对整个世界也可能是有害的。 第三节 非关税壁垒 一、进口配额 (一)概念

进口配额:又称进口限额,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如一季度、半年或一年)以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额以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不准进口,或者征收更高的关税或罚款之后才能进口。 (二)分类

进口配额制主要有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两种。

1、 绝对配额: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限额,达到这个限额后,边不准

22

进口。绝对配额在具体实施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全球配额:属于世界范围的绝对配额,对于来自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一律适用。 (2)国别配额:在总配额内按国别或地区分配给一定的配额,超过规定的配额便不准进口。 (3)进口商配额:进口国政府把某些商品的配额直接分配给进口商。

2、关税配额:在规定的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关税减免优惠,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征收较高关税。 (三)进口配额与关税的比较

1、关税是通过价格变动影响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而配额则限制商品的进口量或进口金额,因此,配额在对进口限制的程度方面更直接,更易于控制。

2、配额比关税更严厉,在征收关税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出口商试图进入课征关税的市场,那么,只要在产品价格或质量上有竞争力就有可能进入该国的市场;而在采取配额的情况下,无论出口国生产的产品在价格上或在质量上有多强的竞争力,出口国都不可能打入进口国的市场,因为进口的数量是确定的。 3、进口配额是比进口关税更加严厉的保护措施,对国内生产者来说,配额要比关税更受欢迎。 (四)进口配额的经济效应分析 小国情形下的配额效应图示分析:

(1)图中自由贸易时国内(外)价格为Pw,加入进口限额Q3Q4后价格上涨为Pq 。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净福利效应=a-(a+b+c+d)= -(b+c+d) 。 (2)b、d分别为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b+d为配额的净损失。至于c,在关税情形下我们知道它表示政府的关税收入,因此可被抵消,现在则称为配额收益或配额租金,它实际上是一种垄断利润,它的去向视政府分配配额的方式而定。 从理论上说,配额租金会与关税收入一样多。 二、自愿出口限制(VREs) (一)概念

自愿出口配额:又称自动出口限制,是指出口商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出口国自动规定某一时期内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 (二)进口国隐蔽易行的保护措施

问:自愿出口限制与关税或进口配额手段相比,明显成本更高,为何还要实行?

答:关税和进口配额往往是明显的贸易保护措施,进口国可能会因此而背负“贸易保护”的恶名;而通过谈判压迫出口国自愿出口限制,表面看起来还是自由贸易。 三、歧视性政府购买

歧视性政府购买:国家制定法令,规定政府机构在采购时必须优先购买本国产品而导致对国外产品的歧视。

23

四、其他非关税壁垒

(一)进口许可证制:进口商在进口商品时,必须事先向国家有关机构提出申请,经过批准并发给许可证后,

方可进口,没有许可证一律不准进口。

(二)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外汇的买卖和使用实行限制来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

国货币汇价的一种制定。

(三)贸易国家垄断: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国家规定某些商品的进出口由国家直接经营,或者是把某些商

品的进出口权给予特许的垄断组织。

(四)最低限价:进口国政府规定某一商品的最低价格,进口价格低于这一价格则征收进口附加税。 (五)国内税:在一国境内对生产、销售、使用或消费的商品应支付的捐税。 (六)繁琐的手续 出口鼓励政策 商品倾销

(一)涵义:倾销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二)形成倾销的条件

(1)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2)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弹性不同:国内小,国外大; (3)市场被分割,即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是完全隔离的。 (三)法律上倾销的构成条件

(1)产品低于正常价值或公正价值的价格销售 (2)低价销售的行为对进口国产业造成危害 (3)损害与低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四)倾销的类型

(1)持续性倾销:长期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商品。

(2)掠夺性倾销:暂时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在国外市场上销售商品,待占领该国市场后在提价,其目的削弱或挤跨进口国的竞争企业。

(3)偶发性倾销:偶尔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产品,其目的通常是为了向国外推销库存产品。 (五)倾销的危害性 1、对出口国的影响

(1)挤占出口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倾销可以在短期内扩大其在海外市场的份额,抢夺原本属于未进行倾销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行为。

24

(2)损害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厂商可以利用倾销手段,处理其库存或剩余产品,维持其国内市场上的垄断价格,以弥补其在海外市场的损失.倾销企业海外市场的扩大是以侵害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 (3)扰乱出口国的市场秩序。倾销往往并不是出口产品的生产厂商劳动生产效率高的反映,其低价销售行为会创造一种虚假的竞争优势,引发国内其它生产厂商的过度竞争.过度竞争的后果,使厂商过分关注产品的价格而忽略非价格因素对质量与销售的影响。低价竞争与价格大战,更助长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阻碍生产企业的进步,从而扰乱出口国国内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公平竞争秩序。 2、 对进口国的影响

(1)阻碍进口国相应产业的发展。进口国产业面临着来自外国产品的低价倾销并进行价格竞争,其结果是导致进口国生产商利润下降以至于经营亏损。

(2)扭曲进口国市场秩序。如果倾销产品的质量是有保证的,在短期内对消者来说确实是一种福音.但一旦倾销产品取得垄断优势后,这种价格低廉的情况将可能为高价所代替,进口国消费者将不得不为此付出更高昂的代价.即使倾销对消费者有益,但这也是以进口国产业缩小生产规模,失去国内市场,利润下降,企业倒闭以至于工人失业为代价.特别是倾销产品将会引起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过分注意,从而引导进口国市场的过度价格竞争,扰乱进口国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

(3)威胁和抑制进口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工业的建立。发达国家在此方面已率先完成或正在为此进行过渡,新兴产业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倾销将直接威胁发展中国家相应产业的发展,阻碍甚至摧毁发展中国家为建立新兴产业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作出的努力。 3、对第三国的影响

倾销使进口国对第三国产品的市场需求下降,第三国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减少。与进口国所受的影响有所不同的是,第三国生产商是在国内消费者没有享受到低价倾销产品好处的情况下受到损害的。 (六)反倾销的具体措施 1. 临时性措施

初步认定存在倾销后,进口方调查当局可采取两种措施以防止产业受更严重的损害:一为征收临时性的反倾销税;二是采取担保的方式支付保证金。临时性措施从开始调查之日起60天后生效,实施期一般不超过4个月。

2. 出口商的价格承诺

初步裁定存在倾销后,出口商主动承诺提高倾销商品的价格或停止出口以倾销价格出售的商品。进口方调查当局对其承诺感到满意时,反倾销调查可以暂时中止并停止征收临时性的反倾销税。 3. 反倾销税的征收

最终裁定确实存在倾销,并对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成损害,就可对倾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税特点:税额不得超过倾销辐度;在倾销损害期限内有效,但最长不超过五年。

25

2.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如何改变市场结构的?

(1)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和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掠夺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

(2)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理论前提下,一些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中,市场失灵现象时有发生,其突出表现是缺乏充分的自由竞争。产业发展对于规模经济的依赖,致使市场上有时仅有为数不多的厂商参与有效的竞争,从而形成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一旦一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头地位,就可借此攫取高额的垄断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采取补贴或其他方式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援,便可帮助企业率先获得垄断地位,或者鼓励企业参与竞争,从国外竞争者手中夺取市场控制权,实现垄断利润的转移。这样,当国内企业增加的利润超过补贴额时,国民收益得以增长。所以这样就改变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结构。 3.根据幼稚产业理论,新兴产业在成长壮大之后应取消保护,但为什么现实中一些产业在成长之后仍然继续享受保护?

(1)国家整体利益,当一个国家的幼稚产业壮大后,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了垄断地位,具有规模经济,获得了超额的利益。但这只是暂时性,而其他国家可能会对同类的产业进行补贴,扶持,使这种产业壮大起来,成为有力的竞争者。要保持这种垄断地位,和超额的利益,所以国家会对这个产业继续享受保护。 (2)社会利益集团影响,在一个国家中,不同社会集团会进行游说,而壮大后幼稚产业的集团利益在于继续享受保护,这种壮大后幼稚产业集团肯定会进行游说,要国家保持这种优惠的政策。如果这个游说是有着良好组织,并这个主张得到了选民代表和政府官员的支持,尽管其主张被证明在经济上是无效率的,而且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贸易政策制定就会偏向于这个社会产业集团,所以国家还是对壮大后的幼稚产业进行保护。

4.假设现有三套政策可供选择:进口保护、出口鼓励、进口保护与出口鼓励同时使用,你认为哪套政策出台的可能性较大?为什么?

我觉得最有可能会使用的政策是:出口鼓励。如果你实施进口保护政策,例如,提高关税,就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别的国家会认为你这个国家是在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所以他也会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来对抗你的行为,因为实行进口保护政策实在是太明显了,很容易看出这就是在损害其他出口国家的利益。而出口鼓励,例如出口退税,出口补贴,这种比较隐晦的保护政策,这虽然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能够保护到该产业。所以这个政策显得比较有效的。并且出口鼓励相对于进口保护来说,没有那么容易被别的国家发现,别的国家也不容易被激怒,不会对你的国家也实行贸易制裁。 5.简述市场失灵论的主要内容。

在一个经济社会中,经常产生各式各样的市场失灵。例如,生产要素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完全性,从而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又如,一些产业的扩张伴随着外部经济,带来额外的社会效益,但这种外

26

溢效益并不能充分体现在具有外部性特征的厂商的收益之中。自由市场机制无法给予厂商以足额的补偿,从而可能抑制厂商决策上的主动性,制约这些产业的发展。由于存在诸如此类的国内市场扭曲,所以采取贸易限制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这些扭曲,增进社会的福利。

6.关税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内生产,但为什么在保护国内生产的同时还会造成消费者福利的损失? 为了表达简单,我们这里只研究小国的经济效应,大国经济效应自己可以在书上看。(108页) 从书上107页的小国经济效应,我们可以摘取:

(2)生产效应。进口关税的生产效应也称替代效应或保护效应,即关税引起国内生产增加,替代了部分国外生产,生产者剩余增加。

(3)消费效应。关税的消费效应即征收关税给消费者福利带来的损失。消费者福利的损失首先表现在由于进口商品价格提高而导致的消费量的减少;另一方面,消费者福利的损失还表现为消费者剩余的降低。

(6)收入再分配效应。进口关税的再分配效应即收入由消费者转移到国内生产者和政府。即关税增加了生产者剩余和政府关税收入,但同时减少了消费者剩余,收入分配发生转移,即消费者损失的福利转移给了生产者和政府。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征收关税使得进口的产品价格增加,而国内生产者由于产品的价格上涨,所以获得额外的利润。这保护了国内的生产者。此外,由于产品价格上升,消费者不得不以更高的价格去购买商品,消费者的消费量下降,所以消费者福利受到了损失。

7.如何将关税改为直接对国内进口替代部门给予生产补贴,那么消费者福利还会受到影响吗?

如果对国内进口部门进行生产补贴,仍会造成消费者福利损失。进口替代部门在没有进行补贴时,在国内贸易竞争中与国内生产部门相比,处与劣势的,可能存在的问题有: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国内市场狭小,产品质量低劣,竞争力不足等。如果进行补贴的话,可能导致该产品有更多消费者购买,消费者可能以同等的价格购买到竞争力相对较差的产品(质量差,技术不高),这样也会导致消费者的福利受到损失,而且这样的补贴政策短期来看可以促进国内进口代替部门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这个部门的竞争力还是不足,可以还会处于更差的情况,国家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去养活这个部门,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政策是不可持续的,或者说这样付出的代价很高昂。

8.进口配额与关税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有何异同?如果让国内生产者来选择,他们会选择哪种措施? (1)关税是通过价格变动影响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而配额则限制商品的进口量或进口金额,因此,配额在对进口限制的程度方面更直接,更易于控制。

(2)配额比关税更严厉,在征收关税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出口商试图进入课征关税的市场,那么,只要在产品价格或质量上有竞争力就有可能进入该国的市场;而在采取配额的情况下,无论出口国生产的产品在价格上或在质量上有多强的竞争力,出口国都不可能打入进口国的市场,因为进口的数量是确定的。

(3)国内生产者会选择进口配额政策,因为进口配额相对于关税没有那么容易激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矛盾,

27

比较隐晦。且进口配额是比进口关税更加严厉的保护措施,对国内生产者来说,配额要比关税更受欢迎。 9.什么是自愿出口配额制,它与绝对配额制有何异同?

(1)自愿出口配额又称自动出口限制,是指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规定某一时期内向进口国出口某种商品的限额,在限定的配额内中,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自愿出口配额不是出口进口国对进口产品实行配额,而是出口国对出口产品配额。

(2)自愿出口绝对进口配额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前者是出口国直接控制某些商品对指定国家的出口,而后者是由进口国直接控制进口配额来限制某些商品的进口。但是,就进口国方面来说,自愿出口配额与绝对进口配额一样,起到了限制商品进口的作用,因而其实质还是进口配额,具有等效进口配额的所有经济效应。 (3)自愿出口配额是进口国比较隐蔽易行的保护措施。一般情况下,一国要调整其关税水平,必须征得立法机关的同意,否则难以保证保护政策的迅速贯彻和执行。自愿出口配额则不然,政府可以要求出口国对其出口量加以限制,从而不需要立法机关的许可就迅速达到保护本国工业的目的。

第六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国际经济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比国内更高的经济收益。 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

第七章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一)贸易创造 ?

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的图示分析(书上P145):

(二)贸易转移

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的图示分析(书上P146):

28

(三)福利创造

关税同盟对A国的净福利效应=(a+b+c+d)-a-(c+e)=(b+d)- e。

其中(a+b+c+d)为消费者剩余增加, a为生产者剩余减少,(c+e)为关税收入丧失;

(b+d)为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e则表示贸易转移的负的福利效应,原因是进口来源由低成本的C国转向高成本的成员国B国。

对B国而言,组成关税同盟后,出口增加,生产扩张,所以对B国有利;对C国来说,因贸易转移,其出口减少,所以C国福利必然因其贸易规模缩减而下降。 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第一,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

第二,关税同盟的建立会形成大市场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 第三,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 关税同盟的建立的负面影响:

促成新的垄断的形成,严重阻碍技术进步; 可能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1、 什么是国际经济一体化?根据经济上结合程度的不同,国际经济一体化有哪些形式?

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成员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经济一体化结合程度由低到高可分为五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2、 结合实际试析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通常需要具备的条件。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条件: (1)成员国在地理位置上应当邻近。 (2)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上应当互补。

(3)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稳定需要照顾到个成员国的利益。 (4)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制度应当比较接近。 3、如何看待亚太经合组织?

29

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横跨大平洋的经济合作组织。它有两大支柱:一是贸易投资自由化,二是经济技术合作。 亚大太经合组织与其他一体化组织存在有明显的不同,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1)亚太经合组织的基本是非机制化,坚持通过非正式途径推进各成员间的经济合作。 (2)亚太经合组织提倡多样化的合作方式,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并重。 (3)亚太经合组织具有开放性。

第八章 国际收支

1、 国际收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所有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2、 居民:长期居住在本国、从事生产消费的自然人。(居民包括:移民,逗留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外国留学

生、旅游者,各级政府、非赢利团体等;非居民包括:官方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国际性机构等。) 3、 国际收支平衡表:也称国际收支差额表,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其他国家间所发生的国际收支按项目分

类统计的一览表。

4、 经常账户:指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帐户,是本国与外国间经常发生的国际收支项

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 相关知识点

国际收支反应的是:

(1)一个经济体与世界上其他经济体之间商品、劳务和收益等的交易行为;

(2)该经济体所持有的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的变化以及与其他经济体之间债券债务关系的变化; (3)凡不需要偿还的单方面转移的项目和相对应的项目,由于会计上必须用来平衡尚未抵消的交易,以及

不易互相抵消的交易。 国际收支概念的理解: (1)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2)国际收支所反映的内容是国际经济交易

(3)国际收支所记录的经济交易发生在一国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一)经常账户:指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他是本国与外国之间经常发生的国际收支项目,是国际平衡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项目: (1)货物贸易(2)服务贸易(3)收入(4)经常转移

(二)资本与金融帐户:指记录金融资产在国际间流动的账户,他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大部分 1.资本账户

(1)资本转移(主要包括投资捐赠、债务注销) (2)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

30

2.金融帐户

(1)直接投资(2)证券投资(3)其他投资(4)储备资产

(三)差错与遗漏帐户:又称错误与遗漏项目,是认为设立的一个项目,它不是由交易产生的,而是为了解决借贷双方不平衡而设置的。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是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

对于编表国家:可以利用平衡表逐项分析国际收入的来源与国际支出的去向,掌握本国国际收支运动规律,制定对策使国际收支状况改善;

对于非编表国家:了解外国的政治经济实力与对外经济政策的动向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制定正确的对外经济政策。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方法: 1、静态分析法

(1)贸易差额(2)经常账户差额(3)资本和金融帐户差额(4)总差额 2、动态分析法:对某国若干连续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

3、比较分析法:包括对某国若干连续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动态分析和对不同国家相同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比较分析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经济周期: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经济周期不同而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 (2)经济结构:国内经济、产业结构难以适应世界市场变化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

(3)货币价值的变动:一国商品的货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发生变动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 (4)国民收入的变化:一国国民收入的增减变化而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

(5)偶发性原因:政治、经济、军事和自然等方面偶发的突发性事件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 国际收支失衡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收支逆差对一国的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一般会引起该国货币汇率下降,导致该国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抛售外汇和买进本国货币。结果是:一方面消耗外汇储备,削弱其对外支付能力;一方面形成国内货币紧缩形势,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导致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率的相对与绝对下降。 (二)国际收支顺差对一国的影响:导致该国通胀压力加大,引起国际摩擦等。 国际收支调节的一般原则:

(1)针对性(2)匹配性(3)排他性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

(1)外汇缓冲政策(2)财政和金融政策(3)汇率政策

31

(4)直接管制和其他奖出限入的外贸措施(5)国际借贷

试分析货币贬值对一国国际收支的影响,以及在此情况下,国际收支如何调整。

答案提示:本国货币贬值将引起国内价格上涨,本国货币供给相对不足、货币需求量相对过大,国际储备增加,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

不过,在浮动汇率下,货币需求通过汇率的变化来适应货币供给,国际收支失衡通过汇率的变化来消除。本国的顺差情况意味着外汇市场中的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于是本国货币升值。本币升值使得本国国内价格下降,引起货币需求的减少。在货币市场趋于平衡的过程中,国际收支顺差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第九章 外汇与汇率决定

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描述 一、外汇的概念与种类 (一)外汇的概念

(1)外汇:国际汇兑的简称,是指吧一个国家的货币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借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的经营活动。这是外汇的动态概念。

(2)静态外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静态外汇泛指一切外币表现的资产。(2)狭义的静态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进行国际之间结算的手段,主要包括以外币表现的银行汇票、支票、银行存款。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外汇是货币当局(中央银行、货币管理机构、财政部等)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4)外汇持有人:可能是官方也可能是私人。外汇储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外币资产。 (二)外汇的种类

1、根据可否自由兑换划分:自有外汇、记账外汇

自由外汇:无需货币发行国批准可以随时动用,自由兑换成为其他货币,或向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汇。可兑换货币。

记帐外汇:协定外汇或清算外汇,是指未经货币发行国批准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对第三国进行支付的

外汇。两个国家政府可以签订一个用于双边贸易结算的双边支付协定,开设账户记载彼此间的债权和债务。

2、根据外汇的来源划分:贸易外汇、非贸易外汇 贸易外汇:通过货物出口取得的外汇。

非贸易外汇:通过对外提供劳务(运输、保险、旅游等)、汇回投资收益(利息、股息、利润等)和侨汇等

途径取得的外汇。

3、根据外汇交易的交割日期划分:即期外汇、远期外汇

即期外汇:现汇,指在买卖成交后的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手续的外汇。

32

远期外汇:期汇,指买卖的双方先按商定的汇率和数量签订买卖合同,约定到将来(如30、60、90天等)

办理交割手续的外汇。

二、汇率的标价方法与种类 (一)汇率的概念和标价方法

汇率:汇价或外汇行市,就是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或者说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 汇率的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和美元标价法。

1、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1个或100个单位等)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成若干数量的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方法。以本国货币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

外币币值的上升或下跌的方向和汇率值的增加或减少的方向正好相同。本币币值的上升或下跌的方向和汇率值的增加或减少的方向正好相反。

2、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若干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方法。以外国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英国和美国采用间接标价法。

3、美元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美元折成若干数量的各国货币来表示各国货币汇率的方法。 基准货币:各种标价法下数量固定不变的货币。 标价货币:各种标价法下数量变化的货币。 直接标价法:基准货币为外币,标价货币为本币; 间接标价法:基准货币为本币,标价货币为外币; 美元标价法:基准货币是美元,标价货币是其他各国货币。 (二)汇率的种类

1、从制定汇率方法的不同划分: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

基本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对某一关键货币的汇率。这里的关键货币是指国际交易中被广泛运用和持有的那种货币。关键货币通常可以自由兑换,如美元。

套算汇率:又称交叉汇率,是指两种货币通过各自对第三种货币的汇率换算出来的这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

设有A、B、C等多种外币,一国在折算本国货币汇率时,若先计算出本币与某一种外币(假定为A币)之间的汇率,再根据A币与B币、C币的汇率折算出本币与B币、C币的比价,则我们称本币与A币之间的汇率为基本汇率,本币与B币、C币等等之间的汇率为套算汇率。 2、从外汇管制的角度划分: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

官方汇率:它是一国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如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当局规定并予以公布的汇率。 市场汇率:它是指在自由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的实际汇率,它随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而自由浮动。 3、从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划分:买入价、卖出价、中间价和现钞价 买入价:指银行购买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又称买入汇率。

33

卖出价:指银行出售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又称卖出汇率。 中间价:指银行买入价和卖出价的平均数,又称中间汇率。

现钞价:指银行买卖外币现钞的价格,又称钞价,分为现钞买入价和现钞卖出价。 4、按国际货币制度演变划分: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固定汇率两国货币比价基本固定,汇率在一定的幅度内波动。

浮动汇率一国货币对外国外国货币的汇率,依据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自由涨落,各国政府原则上不予干预 5、按适用于不同来源和用途划分:单一汇率和复汇率

单一汇率:一种货币(或一个国家)只有一种汇率,这种汇率通用于该国所有的国际经济交往中。 复汇率:一种货币(或一个国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汇率,不同的汇率用于不同的国际经贸活动。 6、按国际结算业务中的汇款方式划分:电汇汇率、信汇汇率、票汇汇率

电汇汇率:是以电汇方式进行国际结算时买卖外汇的汇率。电汇汇率是外汇市场基准汇率,一般外汇市场公布的都是电汇汇率。

信汇汇率:是以信汇方式进行国际结算时买卖外汇的汇率。 票汇汇率:是以汇票方式买卖外汇时使用的汇率。 7、按外汇市场开盘与收盘时间划分:开盘汇率和收盘汇率

开盘汇率:每个营业日外汇市场买卖交易开始时的汇率,又叫开盘价。 收盘汇率:每个营业日外汇市场买卖交易终了时的汇率,又称收盘价。 8、以外汇买卖后资金交割的时间划分: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即期汇率:指买卖外汇的双方在成交的当天或第二个交易日进行交割使用的汇率,用于外汇的现货买卖。 远期汇率:指将来某一时刻的汇率,比如1个月后的、3个月后的或6个月后的汇率,用于外汇远期交易和期货买卖。

以某种外汇汇率为例:

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时——该种外汇的远期汇率升水 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时——该外汇的远期汇率贴水 两者相等时——平价 三、均衡汇率的决定

(一)汇率决定的基础及影响其变动的因素 1、影响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 (1)实际经济因素 ①经济增长

高增长率会引起更多的进口,从而造成本国货币币值下降的压力;但是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也反映一国经济实

34

力变化,经济增长快,经济实力强的国家可以加强外汇市场上对其货币的信心,因而货币也有上升的可能。 ②国际收支

当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表现在外汇市场上,就是外币的供给大于需求,这将导致外币价格下跌,本币价格上升,因此,顺差国的货币是升值的。

与之相反,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表现在外汇市场上就是外汇的供给小于需求,因而外币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所以,逆差国的货币一般是贬值的。 ③资本流动

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通过两个渠道:一是改变外汇的相对供求状况,二是改变人们对汇率的预期。 资本外流大,资本项目逆差,外汇供应减少,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反之,外币贬值,本币升值。 ④外汇储备

较多的国际储备,表明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货币汇率的能力较强,因此,外汇储备增加能加强外汇市场对本国货币的信心,进而有助于本国货币汇率的上升。反之,外汇储备下降则有可能使本国货币汇率下降。 (2)名义经济因素 ①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严重的国家,货币一般贬值。相对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国家,货币贬值。 ②利率

短期看,相对利率高的国家,会引起外国投机者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增加,同时大量增加外汇供给,从而导致,外币贬值,本币升值。 ③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量对汇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利率、通货膨胀和实际经济的增长而实现的。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物价上升,本币贬值。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是指预期心理。所谓预期,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对与其经济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在未来某个时期的数值所作出的估计和预测。

心理预期对汇率的变动有重大影响,其程度有时远远超过其他经济因素对汇率的影响。

交易者预测某种货币的汇率在今后可能下跌时,为了避免损失或获取额外的好处,他们便会大量抛出该种货币;而当他们预测某种货币的汇率今后可能上升时,则会大量买进这种货币。 (4)其他因素

主要是指中央银行的干预,其他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外币期货等)价格变动,石油家的变动和黄金价格变动等。

第一节

汇率决定理论

35

一、国际收支理论 (一)概述

国际收支说是从分析影响国际收支、进而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入手,分析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其理论渊源课追溯到金本位制时期的国际借贷说。

国际借贷理论:是从国际收支角度分析金本位制下汇率变动原因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外汇汇率由外汇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供求又由国际借贷引起。外汇供应大于需求,汇率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内容 1、基本思想

汇率的变动是由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债权债务所决定的。 国际借贷关系是决定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基本观点:一国汇率的变化,是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而外汇的供求是由国际收支引起的。当一国的对外债权大于对外债务,即对外流动借贷出现顺差时,外汇供给将大于外汇需求,该国货币汇率将上涨。反之,该国货币汇率便会下跌。 2、推导过程

(1)一国的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差额构成了一国的国际借贷差额。

(2)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中对外收入增加,对外支出减少,对外债权超过对外债务,则形成国际借贷出超;反之,对外债务超过对外债权,则形成国际借贷入超。

(3)国际借贷的出超与入超是决定一国资金流入与流出的最根本原因,而资金的流入与流出则直接影响到该国货币汇率的涨落。 3、分类

固定借贷:指借贷关系已形成但未进入实际收付阶段的借贷。 流动借贷:指已进入实际收付阶段的借贷。

4、流动借贷对外汇供求及汇率变动关系的影响如下: 一国流动借贷相等则外汇供求平衡,汇率不变

一国流动债权大于债务则外汇供过于求,汇率下降,本币升值 一国流动债务大于债权则外汇供不应求,汇率上升,本币贬值

5、除国际借贷因素外,物价、黄金存量、信用状况、利率水平等因素也会对汇率变动产生影响。 6、对国际收支说的平价 (1)理论的贡献

首先,国际收支说指出了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其次,国际收支说是关于汇率决定的流量理论,国际收支引起的外汇供求流量变化决定了短期汇率水平及其

36

变动。

(2)理论的缺陷

第一,国际收支说也不能被视为完整的汇率决定理论。 第二,国际收支说的前提假定比较严格。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一价定律

一价定律:指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某给定商品(i)的价格(Pi)如果按同一种货币计值,则在世界各国均相同。

两国之间的商品套购活动能使同质同类商品具有等值的价格。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PPP)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理论。 1、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1)绝对购买力平价

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里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也就是两国的物价水平之比。 P ? P ( P , P ? , P )

12n*Pi?SPi***P*?P*(P,P?,P12n)S?PP*

(2)相对购买力平价

指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必须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比例。

指在一定时期内汇率变化的百分比等于同一时期内两国国内物价水平变化的百分比之差。 S

2、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1)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验证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短期内是失效的,从长期来看是比较合适的;

在通货膨胀十分高涨的时期,特别是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汇率和价格的变化较为明显地趋于一致,购买力平价的有效性较为显著。 (2)评价 优点:

(1)从货币的基本功能(购买力)角度来分析货币交换问题,符合逻辑;

37

Pt/P0?**S0P/Pt0t??P??P?*Sttt(2)开辟了从货币数量角度分析汇率问题的先河; (3)为国民经济的国际比较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 不足:

(1)没有反映出不同国家的同种商品的质量差异;

(2)不同经济体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消费结构的差异、价格政策的区别,以及这些差异对于价格、汇率的影响均没有得到反映;

(3)估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值和其他的经济数量时,大多会高估实际数量,而估算发达国家时大多低估。

3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hi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