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最新进展

更新时间:2024-04-22 20: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教育学习领域的进展

摘要: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界定、影响、形成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学习领域最新进展,包括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师自身信念的影响。

关键字:

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学业水平、自我信念

1.自我效能感的界定、影响及其形成因素

1.1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Bandura)1977年首次提出的。班杜拉将其界定为为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此外,其他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也有不同的界定,如:“是使得个体能够有效地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是个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涛、戚立夫)”等。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不同,但是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1.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即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偏好方向,并且对于同一活动,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个体对活动的坚持能力不同。(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容易把困难估计的比实际更大,在问题与困难面前表现出更多的担忧与畏惧 ,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则相反。(3)影响人们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人对新行为的获得类型、获得速度有所不同以及对于习得行为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在活动时情绪较高,表现的较为轻松,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相反。

1.3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方面的经验:(1)直接经验。指个体得自以往实际从事同类工作任务的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会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不断的成功会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的作用则相反。同时,人们对于行为成败的归因方式,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评价。(2)替代经验。即间接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学习示范者的的行为而获得的自我效能感。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3)言语的指导作用。即通过他人的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来改变自我效能感。但是,有研究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自我效能感并不能持久。(4)情绪的唤起。班杜拉认为,高度紧张的情绪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因而使得自我效能感降低。

2.自我效能感在学习和教学方面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 2.1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班杜拉在1997年证明了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使学生在活动前准备更充分、

努力程度更高、坚持性更好、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比那些怀疑自己能力的学生较少有消极的情绪反应。所以,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学生的学习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学习自我效能感包括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独立的方面。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核心变量之一,提高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途径之一。另外,自我效能感在成功归因和学业成就也可起到中介的作用。在考试焦虑和考试成绩之间也是中介作用。

2.2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已感知的自我效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过程。自我效能感能预测学生努力的两个尺度:作业等级和精力花费。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由于学习动机较为强烈,因此他们花费在学业上的精力是对于那些自我效能感是多的,并且他们学习的动机较多的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

2.3自我效能感与教师的教学行为

不仅学生要对自己获得学业成功的能力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且教师也应当对自己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能力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只有当老师相信他们能够帮助掌握课堂知识时,学生才更有可能达到较高的学业水平。某些教师的自信可能表现为集体自我效能感的形式:当学校老师相信他们作为一个团队能够对学生的生活产生显著影响时,学生自己就会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并能达到更高的学业水平(Goddard,2001)。

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教改的自我效能感时,他们就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学生的成绩:(1)这些教师更愿意去尝试那些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的新的教学策略;(2)这些教师对于学生表现会有更高的期待,并会为学生设置更高的目标;(3)这些教师会在教学中倾注更多的心血,并坚持不懈的帮助学生学习(Marachi & Gehlbach 2002)。

2.4自我效能感与促进教师的自我信念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体验不仅能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帮助,同时教师自我效能感作为教师主体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信念与内在的心理体验,对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1)对教师的专业承诺有显著影响。自我效能感越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情感依赖和投入也越高。具有较高的专业承诺和较高的期望与责任感的教师往往能够取得满意的工作效果与成绩。(2)是教师产生自主工作动机的内在原动力。因为动机的激活、维持与强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自身教育能力的信念。一些自我效能感较强的教师对教育工作抱有积极的态度,具有强烈的自我期望与胜任感,因而其工作动机常常是促进性的、适应性的,他们倾向于为自己设定和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与目标,并且努力地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即使遇到更多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从而坚持下去。(3)是影响教师行为和教育效果的重要中介。教师的自我

效能感不同,会影响教师工作的开展与面对问题的的态度。而通过教师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和教育的有效性(Woolfolk & Hoy, 2000)。(4)是教师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源。自我效能感对人应付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教师不能控制面临的各种压力,会直接影响其身体健康。

3.总结与启示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由于在活动过程中有着较强的坚持能性,在面对困难是有着较强的毅力,学习动机较多的来自内部,其学业成绩往往是较为理想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高自我效能感在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师的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师要身体力行的对学生进行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管不是在言语上还是在行为上。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践行赏识教育的理念;(2)树立多元智能理论观,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3)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4)让学生学会体验成功,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陈琦 刘儒德 主编 2007年4月第2版

(2)《教育心理学》 浙江教育在出版社 张春兴 主编 1998年5月第1版

(3)《教育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选辑》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莫雷 何先友 冷英 主编 2004年4月第1版

(4)《教育学经典译丛.教育心理学.第六版》 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 [美] 珍妮.埃利斯.奥姆罗德》 著 龚少英 主译 2011年9月第1版

(5) 《教育科学》 2008年6月 第24卷 第3期 : 《关注与促进教师的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感理论的重要启示》 洪秀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6)《社会心理科学》理论研究 第22卷 总第89-90期 2007年第1-2期 :《近十年国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 王建侠

(7)《教育理论》 大众文艺 :《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白晓云 (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二中学 山西 西安 71007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hb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