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兰德马克课程设计论文于洪承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8 19: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东 北 石 油 大 学

课 程 设 计

课 程 地震资料工作站解释课程设计 题 目 长47井区扶余油层顶界面构造解释 院 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2012年7 月18日

东北石油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 地震资料工作站解释课程设计 题目 长47井区扶余油层顶界面构造解释 专业

姓名 学号

主要内容:

1. 工区区域地质概况; 2. 井工区、地震工区建立;

3. 地震数据、测井曲线、地质分层加载; 4.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5. 地震地质层位解释(T2); 6. 断层解释;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件,掌握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工区区域地质概况,全面掌握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基本流程,能够应用landmark解释软件进行基本操作,能够进行层位、断层解释。 主要参考资料:

[1] 宋延杰,胡玉双.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R],大庆石油学院,2005. [2] 张明学,胡玉双.层序地层学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3] 王秀明.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4] 松辽盆地北部西区石油地质特征研究[R].大庆石油学院,1991. 完成期限: 2012.7.9—2012.7.18 指导教师: 专业负责人:

2012年 7月18 日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目 录

第1章 区域地质概况 ................................................. 1

1.1实验区位置及勘探概况 .................................................................................... 1 1.2松辽盆地地层特征 ............................................................................................ 1 第2章 地震资料、井数据加载 ......................................... 6

2.1启动LandMark ................................................................................................... 6 2.2建立投影系统 ..................................................................................................... 6 2.3建立OpenWorks数据库 .................................................................................... 6 2.4加载钻井数据 ..................................................................................................... 6 第3章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 11

3.1制作合成地震的任务及原理 ........................................................................... 11 3.2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步骤 ................................................................................... 11 3.3实验感想 ........................................................................................................... 16 第4章 层位解释 .................................................... 17

4.1 解释层位的方法及操作步骤 .......................................................................... 17 4.2建立连井剖面 .................................................................................................. 17 4.3层位追踪解释 .................................................................................................. 19 4.4实验感想 ........................................................................................................... 20 第5章 断层解释 .................................................... 21

5.1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 ...................................................................... 21 5.2 断层组合的一般规律 ..................................................................................... 21 5.3解释断层的步骤及方法 .................................................................................. 21 5.4 断裂特征 ......................................................................................................... 23 5.5 实验感想 ......................................................................................................... 24 参考文献 .......................................................... 25

I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第1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实验区位置及勘探概况

肇源南地区处于松辽盆地东南部黑龙江省肇源县境内,跨越一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区和东南隆起区,横跨二级构造单元三肇凹陷、朝阳沟阶地和长春岭背斜带(图1.1),区内实现三维地震满覆盖,工区面积547km2。目前肇源南地区主要开发层位为泉三四段扶余油层,已探明储量和控制储量区集中分布在西部裕民鼻状构造和东部薄荷台鼻状构造两个三级构造单元内,区内已钻探井、评价井125口,其中获工业油气流井49口、低产油气流井16口,展示该区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本次地震解释实验工区为肇源南东南部的长47井区(图1.1),面积约30km2。

图1.1 实验区地理位置

1.2松辽盆地地层特征

1.2.1盆地构造-地层充填关系

松辽盆地地层系指变质岩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组合,底界绝对年龄为

1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135Ma。根据区域地质背景,结合地震反射构造特点,可将中、新生代地层划分为五个基本构造单元层(图1.2):

深部构造单元层是夹于T5和T4反射界面之间的地层。T5波组为中生代沉积或火山岩与基底的区域不整合面,在全区普遍存在削截或上超的接触关系。T4波组在全区普遍呈现为不整合接触。在T4 之上,具不同时代的地层,如登一段、泉一段和泉三段,分别由盆地东部向西部逐渐超覆于营城组地层之上,即在盆地内呈明显的上超、削截等地层接触关系。深部构造单元层处于松辽盆地伸展的初期阶段,由30多个相互分割的断陷式盆地组成。在这些分割的盆地中充填了基性、中性、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及陆源碎屑岩,与基底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深部构造单元包括火石岭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等三套地层,总厚约3000米左右,个别断陷盆地中可达5000米。

下部构造单元层(T4-T2)由白垩系登娄库组和泉头组地层组成。登娄库组地层夹于T4和T3反射界面之间,T3为登娄库组与泉头组接触的界面,在地震剖面上T3界面没有明显的波组特征,在全区都是弱反射。在长岭、乾安和古龙地区,T3界面之上发育地层上超现象。但是在盆地的大部分地区,T3界面上、下地层呈平行整合接触关系。T2波组是全区稳定的强反射层,为泉头组和青山口组界线,在全盆地内可以追踪。

中部构造单元(T2-T03)包括早白垩世的青山口组、姚家组和嫩江组,为松辽盆地主要生油、储油层位,最大厚度达3000米。姚家组与青山口组之间为区域性不整合,在地震剖面上可识别出T11界面,界面下的青山口组地层,中北部地区存在削截现象,而上面的姚家组地层有上超的接触关系。青山口组晚期沉积显示出湖水后退,水面下降的特征。T1为姚家组与嫩江组界线为一全区稳定的强反射层,在盆地内部表现为平行接触关系,在盆地边缘局部地区嫩江组地层与青山口组地层直接接触,中间缺姚家组地层。

上部构造单元层是夹于T03和T01反射界面之间的地层,其分布范围主要在盆地中西部。T03在地震反射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是嫩江组与四方台组的分界面,为一区域不整合面。在T03之下的嫩江组沉积晚期,地层遭受强烈削截,在盆地东部地区尤为明显。T03之上见四方台组地层向嫩江组地层上超现象。

T01以上为盆地浅部构造单元,包括第三系和第四系,其中第三系为一套胶结程度较差的杂色泥岩、粉砂岩、砂砾岩,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

2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图1.2 松辽盆地地层划分与含油气组合(据任延广,1995)

1.2.2 盆地地层发育特征

松辽盆地自下而上各主要地层单元的岩性组合特征如下: 1.2.2.1 火石岭组(T5-T42)

以火山岩系为主,间夹正常沉积岩。其底部和中部为灰绿色、紫色安山岩、安山玄武岩及灰白色凝灰岩和凝灰角砾岩,在西北部小断陷盆地中见有玄武岩和安山岩。下部和上部以灰、灰黑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等为主,夹凝灰岩和薄煤层。以火山岩相为主,局部发育冲积扇相和沼泽相沉积。 1.2.2.2 沙河子组(T42-T41)

属早白垩世,主要分布于盆地的东部和中部断陷中,以灰黑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夹灰色砂岩和砂砾岩,底部夹有薄层酸性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和凝灰角砾岩,中部含五层具工业开采价值的煤层。在盆地西部齐齐哈尔和白城一带的钻井中钻到的本组地层是以灰黑色细砂岩、粉砂岩夹灰白色粗砂岩为主,间夹少量凝灰质砂岩。以湖泊相滨浅湖亚相为主,在地层中段出现松辽盆地第一次湖侵。

3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1.2.2.3 营城组(T41-T4)

属早白垩世,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和中部断陷中,西部缺失。全组可分二段,下段为灰绿色砂岩、砂砾岩、泥岩夹中基性火山熔岩、凝灰岩和煤层;上段以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间夹灰绿色砂岩、泥岩和薄煤层。本组从盆地东缘向盆地中部火山岩明显减少,逐渐过渡。以灰白、灰黑、灰绿色砂砾岩、砂质泥岩为主的正常沉积岩,夹薄煤层。 1.2.2.4 登娄库组(T4-T3)

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和东部地区,由灰绿、灰褐、杂色砂岩、砂砾岩、泥质粉砂岩间夹紫色、黑色泥岩组成,局部夹厚煤层或煤线。根据岩性可划分为四段,各段地层分布情况和发育程度有较大差别。登一段分布局限,主要分布在古中央隆起以西的中央坳陷附近,以杂色砂砾岩、灰黑色泥岩、灰白色砂岩为主;登二段除主要分布于古中央隆起以西地区外,沉积范围也波及古隆起以东地区,由灰黑、灰褐、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灰白色砂岩互层组成;登三、登四段的沉积范围明显扩大,而且覆盖了古中央隆起,以灰绿色砂岩与褐棕色、深灰色、黑色泥岩互层组成。本组地层在断陷中与下覆地层为连续沉积,在断陷以外呈不整合接触。从登娄库组开始,松辽盆地东西分区、各凹陷间孤立分割的局部被打破,松辽盆地形成统一的古湖泊,故从盆地中心向外环形分布有半深湖亚相、滨浅湖亚相、三角洲亚相及河流泛滥平原亚相。 1.2.2.5 泉头组(T3-T2)

在区内大部分地区,泉头组与青山口是连续沉积,粒度向上突然变细,反映出湖水快速上升的特点。泉头组为一套红色碎屑岩沉积,由棕红、紫红、紫褐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绿、灰白、紫灰色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在盆地边缘地区,底部的砂岩、砾岩较发育;在盆地中心,顶部层位中夹有灰黑色泥岩。根据岩性特征可以划分为四段,组成两个半粗→细→粗的沉积旋回。平面上由盆地边缘向中心厚度增大,粒度变细,颜色由紫红向灰绿、灰黑色变化。本组地层沉积范围要比登娄库组明显扩大,但由于气候干燥,冲积扇相和河流河流泛滥平原亚相占有很大比例。

1.2.2.6 青山口组(T2-T1)

为一套灰黑、深灰色页岩为主,夹油页岩和灰色砂岩和粉砂岩的层位。按岩性本组可划分为三段。青一段在盆地中部以灰黑、深灰色页岩夹油页岩为主;在西部和北部地区,为灰色砂岩、粉砂岩间夹灰黑色、灰绿、棕红色泥岩。青二、三段粒度明显变粗,在盆地中部为灰黑色泥岩夹粉砂岩、介形虫岩;在盆地东部则为杂色泥岩;盆地西部和西北部为灰白色砂岩、粉砂岩夹杂色泥岩和介形虫岩;在盆地边缘地区可见有砂砾岩。本组在盆地中心与泉头组为连续过渡沉积,而且自上而下构成一个粒度由细变粗的反旋回。

4

1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1.2.2.7 姚家组(T11-T1)

姚家组根据岩性可三分,姚一段在盆地中部为灰白、灰绿色砂岩与灰绿、棕红、紫红色泥岩互层;在盆地边缘出现了厚层砂砾岩夹砖红色泥岩。姚二、三段在盆地中部为灰黑色泥岩、薄层油页岩夹灰绿色泥岩和粉砂岩;在盆地西部和西北为灰绿、灰白色砂岩夹灰绿色泥岩和粉砂岩;在盆地南部和东部则以棕红色泥岩为主 ,间夹灰绿色泥岩和薄层介形虫岩。本组总的沉积特点是构成粒度向上变细的正旋回,颜色向上变暗。 1.2.2.8 嫩江组(T1-T03)

岩性上,由姚家组到嫩江组,粒度骤然变细,颜色也出现突变,表现出湖水面快速上升的特点。按岩性可划分为五个段。嫩一、二段的岩性以灰黑、深灰色泥岩为主,夹薄层油页岩、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是主要生油层。其分布面积很广,沉积边界已超出现今盆地边界。嫩三、四、五段在盆地东部地区遭受剥蚀,岩性以灰绿、深灰、灰、棕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 1.2.2.9 四方台组和明水组(T03-T02)

四方台组由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砂砾岩、灰绿色砂质泥岩组成。明水组分为两段:明一段为棕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与灰绿色砂岩、砂砾岩互层,间夹两层灰黑色泥岩;明二段为棕红、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绿色砂岩互层。 1.2.2.10 第三系和第四系

第三系为一套胶结程度较差的杂色泥岩、粉砂岩、砂砾岩,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第四系由松散的黄灰色砂层、砂砾层组成,遍布整个盆地,尤以中西部地区较发育,在盆地北部有玄武岩出露。

5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第2章 地震资料、井数据加载

2.1启动LandMark

进入LandMark用户后即刻出现OpenWorks工作平台, LandMark软件各种功能的模块(SynTool、SeisWorks、TDQ、ZmapPlus、PostStack/PAL。。。)都在Applications子菜单下。

加载钻井数据的工作流程分三步:建立投影系统、建立OpenWorks数据库和加载钻井数据。

2.2建立投影系统

定义投影系统一般需要三种参数:投影系统的坐标类型、地质坐标系统的类型和对应地质坐标系统的参数。以建立TM投影系统为例,其建立过程如下所述。

1、进入“建立投影系统”的菜单OpenWorks->Project->Map Projection Editor 建立TM投影系统 (1)选择投影系统的类型 (2)选择地质坐标系统 (3)定义地质坐标系统的参数

2.3建立OpenWorks数据库

LandMark地质、测井、地震和绘图等软件的解释成果均储存在OpenWorks数据库内。它是各种软件解释成果互相通讯的媒介。在应用LandMark软件做任何工作之前,必须首先建立OpenWorks数据库。

1、进入菜单 OpenWorks->Project->Project Create 2、定义参数

(1)定义数据库名 (2)选择投影系统 (3)选择测量系统 (4)定义探区的经纬度坐标 (5)定义数据库的空间大小 3、设置解释员 OpenWorks->Project->Interpreters

2.4加载钻井数据

1、建立地震工区

(1)建立一个Survey(工区的地理位置) OW->Data->Management ->Seimic Data Manager (2)建立地震工区

6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OW->Data->Management->SeimicProject Create

Manager->Project->Seismic Project

(3)加载工区:在OW->Applications->PostStack/PAL中进行

2、加载钻井数据的准备工作

(1)钻井数据的加载总是执行“三步曲”,只要掌握这三步,加载钻井数据很容易。“三步曲”是编制ASCII钻井数据文件、编辑格式文件和加载钻井数据。关键是格式文件的定义。

(2)对于地震数据解释,我们至少需要加载下述几种钻井数据类型:钻进平面位置、地质分层、时深表、钻井的垂直位置、测井曲线和合成地震记录。

(3)加载钻井数据时,首先加载钻井平面位置,然后加载其他钻井数据,加载结束存入当前的Oracle数据库,即我们设置的OpenWorks数据库。

此外,加载钻井数据之前,可以打开OW->Data->Management ->Well Curve Viewer和OW->Data->Management ->Well Data Manager窗口,这是加载钻井数据正确与否的两个监控窗,在Well Curve View窗内将显示钻井名和测井曲线。在Well Data Manager窗内将显示加载的各种钻井数据信息,它是一个小型的数据库的菜单。

3、加载钻井平面位置

钻井平面位置和地质分层在OW->Data->Import ->ASCII Loader中加载。首先介绍钻井平面位置数据的加载流程。

(1)编制ASCII文件。在Unix窗口下用Vi等命令编辑钻井平面位置文件。 钻井平面位置文件一般包括钻井名、钻井标识名、X坐标、Y坐标、补心高类型、补心高高程数据、总深度等内容。

(2)进入加载软件,编辑格式文件。OW->Data->Import ->ASCII Loader a.输入钻井平面位置的ASCII文件 b.编辑格式文件

①进入菜单ASCII Loader ->Edit->Format ②输入钻井平面位置的文件名和定义格式文件名 ③编辑格式文件Well Header (a)建钻井标识名的格式行-Uwi

(b)建钻井名格式行的图片-Common Well Name (c)建补心高类型KB格式行的图片-Elev Type (d)建补心高高程数据域格式行的图片-Elevation (e)建X坐标格式行的图片-Orig X or Lon Sf (f)建Y坐标格式行的图片-Orig Y or Lat Sf (g)建钻井总深度格式行的图片-Total Depth

7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④储存格式文件 (3)加载钻井平面位置 4、加载地质分层 (1)先建立一个Surface

OW->Data->Management ->Surface/Fault Data Manager (2)加载地质分层数据

OW->Data->Management ->Well Data Manager

在Pick下出入地质分层数据。地质分层数据文件一般包括钻井名、钻井标识名、地质分层名、分层深度、分层顺序号等内容。

注意:我们仅仅叙述了加载钻井平面位置和地质分层的方法,实际上“ASCII Loader”可以加载各种数据,例如:钻头信息、取心信息、泥浆信息、油气产层分析和钻井测试分析等。

加载完钻井平面位置后,可以建立一个钻井列表OW->Data->Management ->List Management->Well List Manager

活化期望的钻井Well List Manager->List ->All Wells 存储钻井列表Well List Manager->List ->Save Select 5、加载钻井垂直位置、时深表、测井曲线和合成地震记录 (1)常见的钻井数据文件

LandMark可加载四种格式的钻井数据,不同类型的数据文件应用不同的格式文件。四种格式是:

a.LAS格式:输入有文件头的ASCII钻井数据文件。 b.LIS:输入二进制的钻井数据文件。 c.BIT:输入二进制的钻井数据文件。 d.ASCII:输入ASCII钻井数据文件。 常见的ASCII数据文件有:

单井多曲线-曲线名横向排列;多井多曲线;单井多曲线-曲线名垂直排列; 多井单曲线;单井单曲线-测井曲线值是横向排列。 ASCII文件的一般规律:

①文件内有Marker的有两种情况:多井多曲线或多井单曲线的ASCII数据文件和曲线值是按行排列的ASCII数据文件。

②文件内没有Marker的两种情况:单井多曲线或单井单曲线的ASCII数据文件;如果文件内的第一列数据域是钻井名,即使是多井多曲线或单井多曲线,ASCII数据文件也不需要加Marker(钻井名相当Marker)。

由此,加载多井ASCII数据文件,第一列数据域又没有钻井名,格式文件必须

8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设置Marker。Marker在编制格式文件时是一项重要参数。

(2)编制格式文件的基本概念

a.进入加载钻井数据的菜单OW->Data->Import ->Curve Loader 输入钻井数据文件可以是ASCII磁盘文件也可以是磁带。 磁盘文件:ASCII、LAS、BIT和LIS格式的输入文件; 磁带文件:BIT和LIS格式的输入文件。 b.编制格式文件的菜单

对LAS、LIS和BIT格式的输入文件不必编制格式文件,LandMark已提供了蕴含格式文件,而ASCII文件需要编制格式文件,并且不同类型的ASCII数据文件需要编制不同的格式文件。

①定义格式参数

(a)Record ID Type定义记录ID(有Marker或没有Marker)类型。 (b)Curve Data Record Type标识一张记录内有一条或多条曲线。 ②定义深度单位、水平距离单位和数据为零的标记值。 ③Data Type加载数据的类型:

Well Log Curves测井曲线;Position Logs钻井的垂直位置; Angular Directional Survery以方位角表示钻井的垂直位置; Synthetic Seismograms合成地震记录;Time Depth Tables时深表。 (3)加载钻井数据时的基本概念 a.加载所有的钻井数据Load All

加载正确的钻井数据。所谓正确的钻井数据有三个条件:钻井名必须在数据库内已定义;曲线名必须在曲线字典内已定义;ASCII数据文件正确。

另外,可以强迫加载不正确的数据(钻井名在数据库内没有定义或测井曲线名在曲线字典内没有定义),加载后钻井名输入数据库,曲线名将加入曲线字典内。虽然钻井名已加入数据库,但它的Well Header是不正常的,需要在Well Data Manager菜单中修改。

b.加载选择的钻井数据Load Select

该种加载方法,必须首先扫描钻井数据文件,然后选择加载钻井数据。只有两种情形需要用该选件:加载ASCII数据文件时,钻井名在数据库内没有定义或曲线名在字典内没有定义;加载LIS或BIT格式数据。

(4)以加载时深表为例,介绍加载钻井垂直位置、时深表、测井曲线和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

a.进入菜单OW->Data->Import ->Curve Loader定义数据文件名和路径 b.编辑格式文件

9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①进入菜单Curve Loader->Edit ->ASCII Format -> Format-> New编制新的格式文件,选择时深表数据文件。

②编辑格式文件 (a)定义格式参数

(b)定义深度单位、水平距离单位和数据为零的标记值 (c)加载数据的类型:Time Depth Tables时深表

(d)编制时深表数据域的格式行:井名、时深表名、基准面、深度、双程时。 ③储存格式文件 c.加载时深表

10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第3章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3.1制作合成地震的任务及原理

合成地震记录是用声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经过人工合成转换成的地震记录(地震道)。它是地震模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也是层位标定、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础,是把地质模型转化为地震信息的中间媒介。是联合高分辨率的测井信息与区域性的地震信息的桥梁,其精度直接影响到地质层位的准确标定。目前油气勘探工作越来越向隐蔽性油气藏发展,目标尺度越来越小,对合成地震记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原理

合成记录的制作是一个简化的一维正演的过程,合成记录F(t)是地震子波S(t)与反射系数R(t)褶积的结果。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一般流程是:由速度和密度测井曲线计算得到反射系数,将反射系数与提取的地震子波进行褶积得到初始合成地震记录。根据较精确的速度场对初始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校正,再与井旁地震道匹配调整,得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

LandMark在OpenWorks->Applications->Syntool模块中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根据制作好的合成地震记录得到的时深关系,可以将钻井资料得到的深度域的层位标定在时间域的地震剖面上,在SeisWorks中进行层位追踪;可以在TDQ中建立速度模型并进行时深转换等工作。

3.2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步骤

3.2.1 Syntool模块的启动

1. 启动Syntool:在Command Menu下选择Applacations目录下的Syntool; 2. 新建一个合成记录:选择file下的new;

井工区选择:在弹出的井工区选择窗口中选择all wells并点OK确认。

3.2.2井曲线的选择

11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1. 在图3.1所示窗口选择all wells――OK; 2. 弹出井号列表窗口;

3. 从列表中选择所要做合成地震记录的井,弹出窗口选择时深转换关系OK后

弹出Time Datum 窗口,此窗口的选择可缺省不选,直接OK弹出Startup窗口。

图3.1 井曲线的选择窗口

3.2.3合成纪录的生成

在Startup窗口 1. 选择时差曲线;

2. 密度值的来源一般我们选择From RC P-Wave Senic Transform ――后边选择

公式(一般选择Gardner Equation);

3. 在Processing中点亮Apply TVD和Apply Checkshots ------OK; 4.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完成。结果如图3.2所示。

12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图3.2合成纪录的生成窗口

3.2.4合成记录的编辑

1. 在合成记录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edit process list,在弹出窗口中选1,OK确

认;

2. 选择Ricker,change。在弹出窗口中输入合适的主频,例如35HZ,OK确认。

此时合成记录的主频将会变化;

3. 将井旁地震道加入编辑区:单击图3.2中工具栏中的LGC,并在编辑区中的

空白区单击,OK确认;

4. 单击图3.2左侧工具栏中的ABC按钮,并在空白区域单击。

5. 在TVB栏单击鼠标右键,选择Datum info,弹出3.3所示窗口。选择将光标

移到弹出窗口蓝色区域后单击鼠标右键,然后单击需要调整的波形的中心,单击弹出窗口黄色部分后在井旁地震道点击需要移动到的位置,点击APPLAY后会发现位置发生了变化。反复几次调整使合成记录道和井旁地震道吻合程度达到最佳。

图3.3合成记录的编辑窗口

6. 调节时间漂移shift time: totime,合成记录道将会拉伸或压缩,使之尽量与井旁地震道对应,Ok确认。经过反复调整,合成记录的编辑完成。 7.将合成记录加入井旁地震道中:右键单击Seis栏标题选择Add overlay——

13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Synthetic——ok确认。结果如图3.4、3.5所示。

3.2.5合成纪录的存储

name栏中输入自己的命名;

右键单击井旁地震道路标题白色部分,选则Save Synthetic——to database,在由于合成记录制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匹配程度,必须反复调整。

图3.4 地震合成记录(ch47)

图3.5 地震合成记录(f198_134)

14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3.2.6 合成记录的剖面显示

1.在地震剖面中选择well菜单下的Synthetics,并选择最后一个选项。在弹出窗口的几口井列表选择自己保存过的那口井。并点击active。关闭窗口

2. 选择well菜单下的Parameters,并在弹出窗口中点亮depth、hide date behind annotation、synthetic以及synthetic下的positive按钮。

3. 合成记录制作完成(如图3.6)

图3.6 过ch47井地震层位解释剖面(左)

过f198_134井地震层位解释剖面(右)

15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3.3实验感想

通过这次试验我学会了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将合成记录加到井旁地震道中,以及合成记录的存储等知识,有了ch47井合成记录制作的基础,再对f189-134井进行合成记录的制作过程中我不仅深化了syntool的操作,并且还学会了合成记录的截取,也让我了解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制作精确的合成地震记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情况(主频、速度、波长);

(2)测井曲线的准确性分析和校正(对测井曲线进行环境校正和奇异值编辑); (3)用密度曲线和声波曲线联合提取反射系数; (4)提取精确的子波(子波时窗);

(5)在整体对应的前提下对局部的时深关系进行微调。

这次实验让我学会了很多知识,并且会对我毕业以后的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16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第4章 层位解释

4.1 解释层位的方法及操作步骤

层位解释是landmark的最主要功能,其思路是:在断层解释完以后,先拉一条工区的连井剖面,找一条全区可追踪的强反射轴(如T0)并进行追踪,从井上标定的地层界面进行连井的追踪,并进行大框架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建立大的地层格架。最后进行逐步的细化闭合。以下是解释曾为的方法及操作步骤。

1. 在Seismic View下选择Horizons选项的Selection子菜单,并点击Create。在弹出窗口输入新建层位的名称。

2. 在Map View 下选择View选项的Contents,在弹出窗口中选择自己创建的地层,并点亮Horizon 。此时在Seismic View中对层位的解释会自动显示在Map View上。

3. 解释层位:

A.点击Seismic View下左侧工具栏中的彩虹按钮即可开始层位解释。对于解释错误、画线过长的层位可以进行删除,具体操作为在Seismic View下单击鼠标右键并保持不动,单击Delete Mode。

B.同时landmark有自动追踪层位功能,其操作为:在 Seismic View下单击鼠标右键并保持不动,选择Tracking下的Auto Tracking。

层位解释是landmark的最主要功能,其思路是:合成记录制作完成后,在工区内选择一条过井剖面,从井上标定的地层界面进行地震反射轴的追踪,并进行大框架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建立大的地层格架。最后进行逐步的细化闭合。

4.2建立连井剖面

1. 单击Applications,选择Seisworks下的3D 按钮出现即SeisWorks 2003解释窗口。点击Session,选择new按钮,在弹出窗口中选择选择解释员、井、断层后OK确认。

2. 待窗口中Interpret变为可选择状态时点击Interpret,选择Seismic弹出显示窗口、选择Map弹出底图窗口

3. 点击显示窗口左侧工具栏的横线按钮后在map上拉一条连井线,并点击鼠标左键选中。按住鼠标右键保持不动并选择display。此时在显示窗口弹出的新窗

17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口上点击OK确认后就会显示剖面图(如图4.1所示)在剖面上,Ch47井扶余油层顶面在地震剖面上对应一个强反射特征的同相轴,即为本次解释的目的层T2。以Ch47井为标准,进行T2反射轴的追踪与解释。

图4.1 过ch47井地震层位解释剖面(Line503)

18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4.3层位追踪解释

以过井地震剖面层位解释为基础,通过剖面投影,对其他剖面进行层位解释。T2反射轴特征明显,表现为中强振幅、高连续、强连续的反射特征,地震反射时间在500-800ms,易于追踪解释(图4.2)。为了保证解释的精度,本次解释采用放大比例尺解释方法,即Time、Line、Trace采用“2,2,2”的比例。

图4.2 层位解释剖面图Line520(左) 层位解释剖面图Trace1906(右)

19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按照上述方法,对T2反射轴进行了4*4密度的闭合解释(图4.3)。

图4.3 层位解释底图

4.4实验感想

在进行层位解释实验过程中,层位解释有line和trace两个方向。每在line方向做一次解释就会在trace上看到一个投影,反之也可以,根据投影的位置可以确定层位的大体位置。进行初步层位解释后发现解释的层位有很多的跳点,需要对其进行反复修整,直到所解释的层位接近一条平滑曲线。

这次实验让我了解到了层位解释操作的全过程,也了解到了许多的专业术语,也让我对层位解释方面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20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5章 断层解释

5.1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

1)同相轴错断,波组波系错断(中小断层) 2)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同生断层) 3)地层产状突变,地震相特征突变(边界断层) 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小断层) 5)断面波、绕射波

5.2 断层组合的一般规律

1)先主后次 2)先简单后复杂

3)同一断层在平行的时间剖面上性质相同,断层面,断盘产状相似,断开的地层层位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靠近确定的断点位置,相邻剖面断距相近,或沿断层走向有规律地增加或减少。

4)同一断块内,地层产状的变化应有规律。

5)断层两侧波组具明显特征,且在平行测线方向数十千米范围内特点相似。 6)断点组合要遵循断裂力学机制的规律,对岩石的力学性质,受力方式所产生的断裂系统要充分理解。

7)要尽可能弄清控制断层的构造性质和成因机制。 8)断点的组合有一个认识-修改-再认识的过程。

5.3解释断层的步骤及方法

1.同地层解释相同,首先需要打开Seismic及Map,并在Map上选择适当的范围以在Seismic上显示剖面图。

2.在Seismic View下选择Faults目录下的Select菜单,在弹出窗口中选择Create以创建一个新的断层。

3.点击Seismic View左侧地层解释按钮下方的断层解释即可开始断层解释。如果解释多条断层,需要通过指定加以区别。 具体操作为:选中一条断层,单击鼠标右键并保持不动,选择Correlate,在弹出窗口中选择需要制定的断层名即可。

4.计算断层断距

21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在Map View选择View菜单下的Contents并在弹出窗口中点亮Heaves即可显示断层头。计算断层头:选择Seismic Faults下的Calculate Heaves,并选择“Lines”。

5. 编辑断层多边形(Polygen)

在Map View选择View菜单下的Contents,并在弹出窗口中点亮Fault Polygens即可显示断层多边形。

在编辑断层多边形之前要选在Mapping下的Mapping Files并点击New以创建一个新的断层多边形。创建完成后点击Map View左侧工具栏中的画图按钮以绘制断层多边形。

图5.1 层位解释剖面图Line406(左)

层位解释剖面图Trace1954 (右)

22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图5.2断层Polygen平面图

5.4 断裂特征

长47井区构造简单,呈现为东南向西北下倾的单斜形态,东南部T2反射时间达 490 ms,西北部T2反射时间为 810 ms。该井区断裂不发育,共识别出2条断裂,断层走向主要为南北向,其中偏西方向的那一条断层延伸距离较长,东边那一条延伸长度短。

23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5.5 实验感想

进行断层解释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初步画断层解释曲线有很大的偏差,图像中有很多的点不在曲线上,调整过程中操作不熟练,层为曲线与断层曲线有交点使断层解释剖面解释的不是很好,断层Polygen平面图中有很多的断层标记没有显示。

这次实验让我了解到了断层解释操作的全过程,也了解到了许多的专业术语,也让我对断层解释方面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24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 宋延杰,胡玉双.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R],大庆石油学院,2005. [2] 张明学,胡玉双.层序地层学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3] 王秀明.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4]傅承义,陈运泰,祁贵仲. 地球物理学基础 [M] 科学出版社.

[5]卫管一,张长俊编.岩石学简明教程(第二版)[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6]欧阳健,王贵文等. 测井地质分析与油气藏定量评价 [M].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7] 陆基孟. 地震勘探原理[M].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8] 周绪文. 反射波地震勘探方法[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9] 李正文.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M]. 地质出版社,1988.

[10] 张守谦,张占缄. 石油地球物理测井[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1.

25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东北石油大学课程设计成绩评价表

课程名称 题目名称 学生姓名 序号 评价项目 工作量、工作态度和出勤率 学号 地震资料工作站解释课程设计 长47井区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 满分 评分 指 标 按期圆满的完成了规定的任务,难易程度和工作量符合教学要求,工作努力,遵守纪律,出勤率高,工作作风严谨,善于与他人合作。 课程设计选题合理,计算过程简练准确,分析问1 20 2 课程设计质量 题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理通顺,撰写规范,图表完备正确。 45 3 4 总分 创新 答辩 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对前人工作有一些改进或有一定应用价值。 能正确回答指导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5 30 评语: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26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2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gz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