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更新时间:2023-12-04 13: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届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汉语言文学 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学生姓名: 刘 怀 翠 学号:1062001208586 电大分校:甘肃电大白银市分校 工作站(教学点):靖远站 学生所在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糜滩乡糜滩小学 论文指导教师:张海楠

论文标题(中文)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论文标题(英文)Discussion on the peasants image in Lu Xun's Novels.

论文作者(中文)刘怀翠 论文作者(拼音)Liu Huaicui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内容提要: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巨匠。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主要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个人物形象系列: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本文将以鲁迅的小说《故乡》、《药》、《祝福》、《离婚》和《阿Q正传》中的闰土、杨二嫂、华老栓、祥林嫂、爱姑和阿Q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鲁迅对当时社会中农民形象的塑造:一、从《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看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二、从《故乡》中的闰土和《药》中的华老栓看农民的愚昧、麻木、不觉醒。三、从《祝福》中的祥林嫂和《离婚》中的爱姑看农民的反抗意识和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四、从《阿Q正传》中的阿Q看农民的生命被扭曲、被异化。在这四类人物形象中,鲁迅着力揭示了他们身上的弱点。鲁迅了解并关怀着中国的农民、深爱着中华民族,这种情感最诚挚、最厚重、最无虚饰,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他对农民生活现状深切同情和关注。本文认为,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具有探索农民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的意义,具有如何“改造国民精神”、“重塑国民灵魂”、唤起国民觉醒的意义。

关键词:

鲁迅 农民 悲剧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来改名周树人),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县城一个官僚地主地主的家庭里。他曾留学日本学医,后来由于当时社会原因又弃医从文,成为 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巨匠。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有许多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的痛苦呻吟和挣扎,塑造出了许多真实的驰名世界的典型。上个世纪初离现在已经遥远,但每当读到鲁迅的作品,我们自然会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1]。我们从鲁迅的小说中可以发现,他笔下众多的农民形象概括起来有四类:第一类形象表现的是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如闰土、杨二嫂等;第二类是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的农民形象,如闰土和华老栓等;第三类具有较强的反抗意识,但最终还是逃不过悲剧命运的农民形象,如祥林嫂和爱姑等;第四类是生命被扭曲、被异化的农民形象,如阿Q。在这四类人物形象中,鲁迅着力揭示他们身上的弱点。鲁迅了解中国的农民、关怀中国的农民、深爱着中华民族,这种情感最诚挚、最厚重、最无虚饰,所以鲁迅不仅描写了封建时代农民生活的贫困、现实生活的悲苦、农村经济的凋敝,而且还描写了他们的愚昧、守旧、麻木、不仁、不争与不觉醒的精神状态,并揭示出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本文探讨鲁迅塑造的众多农民形象中清晰可见的作者思想的变化过程:从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闰土和华老栓的愚昧、麻木、毫无反抗精神,祥林嫂、爱姑强烈的反抗意识,到阿Q不懂革命却想造反,鲁迅塑造众多的农民形象意在探

索封建时代农民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以及如何“改造国民精神[2]”“重塑国民灵魂”,唤起国民的觉醒。

一、从《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看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

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通过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少年时期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银项圈”是闰土的父亲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把他套住了”。小时候的闰土懂得许多生活常识,如捕鸟、拾贝壳、刺猹等。小说中写他月夜手捏一把钢叉刺猹的情景,特别生动传神,他的聪明伶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都写出了少年闰土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鲁迅把孩子们的世界写得那么真诚和谐,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旧社会里,像黑暗中的一粒火种,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像阴霾中的一线阳光,孩子们烂漫天真,像未琢的璞玉,不解世间的阴险残狠尔虞我诈,与受到封建礼教、等级制度残害的成人形成鲜明对照,这是对旧社会的否定,是和鲁迅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一致的。然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的日益破败,他被生活压得麻木不仁,他不明白造成生活艰难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护,这足见闰土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和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在看见儿时的伙伴时,他并不像儿时那样无拘无束,一声“老爷”足以显示他们心灵上的隔膜,足以看出中年闰土对生活的无奈所形成的卑怯性格。

青年时期的杨二嫂终日坐在豆腐店里卖豆腐,被人称作“豆腐西施”,她的买卖非常好。她的身材长得比较好,脸上擦着白粉,但五十上下的杨二嫂,由于生活的折磨,她的外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伶仃的圆规[3]。”正是由于农村生活的日益破败,杨二嫂的性格变得贪婪自私,语言变得尖酸刻薄,例如,“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最后杨二嫂把“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通过对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农民形象的刻画,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农民受到残酷剥削的社会背景。作者对反动的社会制度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农民的损害表示愤怒;对农民精神上的麻木状态感到焦虑。作者对“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怀着希望,希望下一代能走出一条新的“路”来。所以,他大声疾呼“救救孩子[4]”,是因为他在孩子们的身上,寄托了振兴国家民族的希望。

二、从《故乡》中的闰土和《药》中的华老栓看农民的愚昧、麻木、不觉醒

旧中国这块吃人的土地绝不能容纳美好事物,无论什么新的、进步的思想和学说在这里便如落在了黑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了颜色。二三十年漫长的时光过去了,在人海中沉浮的闰土,由于贫困、灾难的风风雨雨的袭击,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他红活圆实的手,变得粗笨僵硬而且干裂,像松树皮了。紫色的圆脸刻着又深又粗的皱纹,浑身瑟索着,完全失去了童年小英雄的风采,而变化最大的是他的精神,封建吃人的礼教、等级观念,严重地腐蚀了他的灵魂。《故乡》中“我”作为受过民主主义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虽然辗转谋生,但

依然牵挂着童年的好友,和闰土的久别重逢,许多离情别绪,自然涌上心头。作品中对他们见面的场面,作了震撼人心灵的描写: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5]。 闰土这个朴实憨厚的农民,见了阔别多年的朋友,也是百感交集,心头充满了复杂的矛盾“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反映出了闰土这位饱经沧桑的农民还是牵挂着童年的挚友,但封建的阶级对立现实使闰土选择了身份和社会需要的“老爷”称呼。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阶级对立扭曲了闰土的性格,污染了他的灵魂,也毁灭了人与人之间真正平等的友谊。在文中闰土说生活“难”,这是那个时代中国广大农民典型的社会感受,怎么“难”法呢?他形容不出,“只是摇头”,闰土完全成了封建思想毒害之下的“木偶人”了。他被生活压得麻木不仁,如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6]”闰土不明白造成生活艰难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护,这足见闰土在精神上的麻木不仁。 《故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农民受到残酷剥削的社会背景,作者对封建的社会制度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农民的损害表示极大的愤怒,对农民精神上的麻木状态感到深切的焦虑。和闰土这一形象较为相似的另一人物形象是鲁迅《药》中的主人公华老栓,他为了给儿子小栓治“肺痨”,买来蘸着革命者夏瑜鲜血的馒头,他揣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7]。华老栓觉出了希望,于是连走路也起劲了,仿佛眼前出现了光明,然而他和闰土一样,头脑麻木得很,迷信人血可以医治肺痨,刽子手便借此骗取他的钱财,更可悲的是“人血馒头”上蘸满的是革命者的鲜血,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并没能唤起民众的觉醒,像华老栓这样的农民反而用革命者的鲜血为儿子治病,这是何等的愚昧、麻木和不知觉醒。这个蘸满革命者鲜血的馒头当然没能治好小栓的病。

鲁迅借“闰土”“华老栓”这类愚昧、麻木且毫无反抗意识的农民形象来唤起国民的觉醒。

三、从《祝福》中的祥林嫂和《离婚》中的爱姑看农民的反抗意识和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

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卫家山人,一生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gw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