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心理试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19 12: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1、结合自己对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谈一谈社会心理学的功能?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1、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意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足以提供丰富的科学理论与实际资料,使它更加充实,更加具体化,因而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它,掌握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水平。
2、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实践意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对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和人际交往。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理解他人、认识自我和正确地与人交往提供了分析的理论、评价的标准和相处的原则,是个人提高自我修养,加强自我教育,协调人际关系,改进社会风气的有益的帮助。 1、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意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足以提供丰富的科学理论与实际资料,使它更加充实,更加具体化,因而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它,掌握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水平。
社会学学科的性质及研究对象的特点,使它在科学发展、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功能。
1.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指导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健康地生活 现代社会的生活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其主要特点是:①生活社
会化。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大机器生产方式冲破了自然经济的屏围,使生产走向社会化。生产社会化推动着生活社会化,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社会化生活服务组织纷纷涌现。生活社会化不仅表现为社会化生活服务组织的大量涌现,而且表现为社会生活整体性的加强。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合作关系使社会各方面联系加强了,联系的范围也扩大到整个地区、国家甚至世界各地。②社会生活变动速度加快。大机器生产方式的出现,要求在人数众多的生产部门,每个人的行为必须随机器的飞速运转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发生,才能互相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某项工作。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时间观念发生改变,趋于精确化、统一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电子计算机、宇航技术的高速度,原子能的高效率,要求人们更精确地计算时间,并在精确的时间观念下统一行动。此外,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流通等领城中的不断变动以及激烈地竞争,使商品生产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紧迫感,快速的工作、生活节奏,严格准确的时间观念。③社会生活多样化。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造就了大量的新兴产业部门,也造成了生产多样化的物美价廉的产品的能力,使社会生产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也为人们生活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④社会生活复杂化。产业革命以后,在工业化的强劲推动下,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城市化浪潮。人口集中的城市是个复杂的生活系统。同时,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出现了各种专业化的社会组
织。人们活动于各种社会组织中,人际交往频繁、多向,且不同场合以不同的身份出现,社会关系趋于复杂。复杂的生活系统、复杂的社会关系要求建立起各种规范、制度,以指导、约束人们的行为,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
现代社会生活的这些特点要求人们必须了解社会,掌握在社会中生活的科学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在社会中更好地生活。社会学对社会整体及其各方面的研究可以为人们提供这方面的知识。正因为如此,当代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社会学知识的普及工作,不但在大学,而且在中学、小学都开设了这门课程。 2.提供科学管理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社会学在这方面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社会学可以对社会发展的趋势作出科学的预测。通过社会学研究,可以确定影响社会发展的有关变量,确定各变量影响社会发展的程度,并通过模型把各变量影响社会发展的程度及途径表示出来,从而实现了对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科学预测是制定科学的社会发展规划的前提。
(2)社会学可以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社会发展战略是指对社会整体长远发展的规划,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步骤和途径。现代社会的整体性、复杂性、多变性,要求必须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才能使政府各部门的决策有利于社会各方面协调地发展,有利于社会整体沿着正常的轨道,向目标快速推进。社会学以整体社会及各部分联系为研究对
象,为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3)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和社会管理、社会工作的研究地解决社会问题,科学地治理社会提供理论和方法。 3.社会学在学科发展和研究上也发挥重要作用
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学科不断分化,越分越细;二是各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交叉,共同对某一现象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研究。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对各种 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扩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代社会各方面联系更加紧密,整体性日益加强。于是便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某一种现象仅靠一门科学来研究,往往难以奏效,必须进行多学科的协同攻关。
在当前科学研究的这种形势下,以社会整体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它是发展边缘学科的基础。它对社会整体及各部分联系的研究,为各专门学科之间的沟通架起了桥梁,为交叉、边缘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方法基础和事实根据。同时,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大量涌现也促进了其他边缘学科的产生、发展。
(2)它是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的骨干。社会学整体性、综合性研究的特点使它在对某一现象的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中,可以把各学科联合起来,把它们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如,关于城市建设,就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要涉及城市的地理位置、环境保护、城乡关系、经济结构、行政管理、社会组织、人口构成、街区布局、
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等方面,其中既有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也有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如何把各方面的研究组织起来,综合起来,多角度地探讨城市建设这一课题,以得出对城市建设的科学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就需要借助社会学的力量。社会学中的“城市社区研究”恰恰是综合各种有关的因素,综合各门科学研究的成果对城市建设进行整体分析的社会学分支学科。正因为社会学在科学研究上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在综合性研究机构中,一般都被置于重要位置上。如,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建立的“欧洲社会科学研究及文献协调中心”(简称维也纳中心)就是一个国际性的综合研究中心。这个中心的领导成员中有社会学家。研究中心的综合性科研项目几乎都涉及社会学并以社会学为研究基础。
2、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请分析认知过程中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一. 从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而言。它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认知对象可以是某个个人、某个团体成员或具有社会意义的事物。由于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不同,因而认知结果也不同,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最普遍的莫过于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有着截然不同的结论。
二. 从当时的情境来看。认知社会中他人行为的善恶与是非,总是离不开当时情境的分析,这种情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试问,当一位女性被抛弃了,你会如何想?首先是同情,接着该是猜测是遇到了可恶的男友(或丈夫)?或是生活所迫?这些猜测首先肯定的是这女子是受害者,而事实上却可能恰恰相反,是这名女子做了种种挑拨离间之事,而最终身边无人再关心她。你又会如何判是非呢?还能肯定不疑的说她是受害者吗?
三. 从认知者本身的特点来看,由于认知者本身的经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个人需求、性格和心理结构的不同,对同一个社会刺激会发生不同的认知结果。能想象为什么会有心理测试题吗?原因显而易见。而诸如ABCD的选择也只是相对集中的回答吧!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答案,可以了解到人算不如天算吧!
四. 从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有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认知活动事先都有某种假设,并从这假设出发来看待当前的事物;还有人们在认知一些平时不太熟悉、接触不多的人时,由于获得的信息少,缺乏必要的线索,人们常常根据外部的一些表面特点作为认知的线索,加以逻辑推理,得出归因结论。简单地使用逻辑推论,往往与事实不符,从而发生认识的错误。
一、首因效应及其克服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与人在第一次交往中在对方的头脑里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的印象。首因效应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感到陌生,我们经常深有体会。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书向初次与人打交道或在社会上找工作的人建议根据场合、岗位的需要,衣着如何显得利落得体,仪容如何显得干净自然,体态如何显得落落大方,表情如何显得亲切有礼,言语如何显得真诚友
善等等,其实都是在教你如何改变首因效应的效果。首因效应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但往往是不准确的或与现实不符的,因而是会有偏差的。
要想克服首因效应,我们每个人须时刻告诫自己“第一印象是不可靠的”,学会用全面、深入、准确的眼光去认知他人。每个人都应把对他人的认知当做一项长期的、具体的、细致的工作天天去做,决不能浅尝辄止。要透过一个人浅层的、外在的、表象的东西深挖细究出其深层的、潜藏的、隐性的本质特质。
二、晕轮效应及其克服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晕轮效应的危害最大,晕轮效应引起的偏差如不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及时加以消除,极易为引发问题埋下祸根。
克服晕轮效应,应学会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学会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全是优点没有一点缺点,或者全是缺点没有一点优点的完全的、纯粹的、绝对的人。其次,学会用客观、公正、全方位的眼光认知他人。再次,切忌机械地认知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人。因此,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要综合把握上述因素,结合实情客观地认知他人。
三、投射效应及其克服
投射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也即我们常说的“以己度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情形,在日常并非少见。有些领导或管理者喜欢依据
自己的方式与下属沟通交流,认为自己是这样理解和思考的,下属必定也是这样理解和思考的,并据此进行交流,实施管理。但下属有时难以理解接受,其结果必然导致交流失败。
克服投射效应,我们应注意“四最”。第一、最忌讳的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理解、思维方式强加于他人。第二、最不可取的是永远站在我是领导、我是管理者的角度,在一切交流交往中抱着我是主导,主动权由我掌控。第三、最根本的是学会揣度每名下属的性格与心理。既要在日常交往中能放下身段正面了解感受一个人的性格与心理,又要能通过其战友、同事、好友、亲属等多方渠道全面认知。第四、最重要的是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方式甚至是多种方式的融合运用达到最佳效果。
3、试从H.凯莉的行为归因理论、阐明如何在行为归因过程中克服归因偏差?
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行为的原因提出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因理论,也称为三度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
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归因偏差的出现是一种在某些条件下必然出现的心理反应。心理学的研究早已归因偏差表明,成功时人们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败时则都力图把责任推诿给外界和他人。这样归因对于人的心理调节和自我防卫是有利的,因而无可厚非。但上面我们提到的两类归因偏差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防止。
一、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归因分歧是常见于行为实施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研究表明,实施行为的人往往强调情境的作用,对自己的行为多强调外部原因,作外归因。而旁观者常常强调并高估实施行为的人自身的、内在的因素。 二、利已主义归因偏差
所谓利已义归因偏差是指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产生这种归因偏差一是情感上的需要。因为成功和良好的行为总是与愉快、自豪的情绪相联系的,而失败和不良行为总是与痛苦、悲哀相联系的。
三、其他导致归因偏差的因素。诸如迷信、宿命论、行为者的社会地位、长相及性格差异等也会导致归因偏差。这种归因在行为实施者虽是多方努力但仍对成功无望时最容易产生。
这些归因上的偏向客观存在,但我们应当防范这些“偏向”跌落到“偏差”和“错误”的泥潭中。
首先,要防范“基本归因错误”——不能在解释他人的行动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这种错误在领导与部属之间很常见,即部属对领导的决策上的瑕疵和不足非常敏感,而不能真正站到全局上考虑领导的处境;领导一味地追究部属工作态度和能力素质上的不足,而漠视部属在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和条件上的不足和困难。人们固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我们必须承认和重视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
其次,要防范“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简单地说,就是防范“屁股决定脑袋”。因为人们在具体参与和操作某一件事的感受,与站在外围看别人怎样做同一件事,心态是有很大不同的。行动者或说参与者,是要克服周围诸多环境制约的,对事态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是清晰的,体会更深的是自己的不容易。而一个观察者,往往只观察行动者的当下,只关注行动者的办事结果,而对行动者的努力过程和艰辛程度感受得并不深。这也是我们经常说人们要“换个板凳坐坐”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要防范“自我服务归因偏差”。这种偏差集中表现,就是不管何时何地,事情办好了,只是觉得自己功不可没,而对于他人的支持与协助无动于衷,对各种有利条件的达成视而不见。而事情办砸了,就只是觉得运气不好、他人拆台,制约因素太多,而对于自己在工作筹划、工作方式和工作能力上的不足和差距认识得不深不透。
总之,人的归因倾向在所难免,但归因上的偏颇和错误,是完全可以有目的性地加以防范和克服的。而人能否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正确地归因,并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是一个人心智是否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人能否不断成长进步的关键因素。
4、通过分析人际吸引的基本要素,谈谈在人际交往中保持
或增加人际吸引力的办法?
许多因素对人际吸引有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重要:
(1)个人特质
一个人的某些特征会决定他是否受人喜爱。总的来看,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包括三个:
一是个人的温暖:温暖是影响我们形成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主要特质,什么因素让人觉得温暖呢?Foikes(1977)指出:当人们对其他人有正性态度时便表现出温暖,而温暖的人较受人欢迎。
二是能力:人们往往比较喜欢有能力的人,能力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智力、社交技巧等。在社会时候中,聪明的人较受欢迎,但有时候过于完美反而引起他人不舒服。
三是外表的吸引力:人们最容易注意到的是他人的外表,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漂亮的人更招人喜爱。外表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影响力,一是因为晕轮效应的存在,用Dion的话来讲就是“美的就是好的”。另一个因素是所谓的“漂亮的辐射效应”:人们认为让别人看到自己和特别漂亮的人在一起,能提高他们的大众形象,就象对方的光环笼罩着自己一样。 (2)相似性
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及人格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
对人际吸引有重要影响的相似性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特征的相似性,它包括性别、种族背景、宗教、社会阶层以及年龄。二是态度的相似性。三是外表相似性也影响人际吸引。在选择约会对象及婚姻方面,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与
自己在长相上相似的异性做伴侣。 (3)互补性
在恋爱与婚姻关系中,人们有时候喜欢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Buss(1989)对37个文化群体的研究发现,在异性关系中男性喜欢年轻的女性,而女性却喜欢老一点的男人(西班牙除外)。男性喜欢年轻女性是因为她们漂亮,而女性喜欢老一点的男性是因为他们成熟且有地位。
(4)熟悉性
熟悉性也会对人际吸引起作用。以巴黎人对艾菲尔铁塔为例,开始建造时人们非常愤怒,认为它很讨厌,就好象在这美丽的城市栓上一颗大螺丝,破坏了原来的景色。可是今天,它变成了令人喜爱的纪念塔,甚至成为巴黎的象征,是熟悉培养了人们对他的喜欢。 (5)接近性
与他人住得近也是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之一,Whyte等(1965)对社区友谊模式的研究发现,人们所结成的友谊模式受到人们之间物理距离的影响,住得越近就越有可能成为朋友。
第一,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 交往中的技巧犹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了解,缩短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关系。很多存在人际关系障碍的同学都是由于沟通技巧的缺乏所造成的。
第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 一个品质好、能力强的人或具有某些特长的人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欣赏他的品格、才能,因而愿意与之接近,成为朋友。所以,若想要增强人际吸引力,更友好、更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应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施展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华
不断提高。
第三、要充分了解工作生活的人际关系。走上职场的那一天起,与人相处的对象和特点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就不能再仅凭个人好恶与人交往了。对于单位中的每一员,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要每天面对,都要与其相处。必须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逐渐学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独立、协调的新的人际关系。
第四,以诚相待、咱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社会的复杂性导致个性的丰富性,这必然引起个体之间冲突的加剧,要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求同存异,具备宽宏豁达的心理品质,就必须多为别人着想,做到以诚相待。
5、通过分析侵犯行为的动因,阐明侵犯行为控制的对策思路?
从社会学理论来看,侵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了造成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标定的过程,根据这一观点,有侵犯的完整理解就必须考虑到伤害行为,也考虑到决定哪些伤害行为被标定为侵犯的社会判断,因此,我们认为凡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任何的行为都是侵犯行为,任何一种行为看他是否是侵犯行为,一是要看他的外在行为表现,另一方面就是看他的内在意图和动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行为都属于侵犯行为,诸如:人身攻击、凶杀、打群架等。有些人不想劳作,但又想不劳而获,这只有实施抢劫、偷盗,而有些人在利益没有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没有通过正常的司法程序,而是利用暴利对某些人进行侵犯,如农民工被拖欠工资后,没有利用有效的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采取武力解决的办法来拿回自己的工
资,这就使原本是受害者的农民工,却演变了对他人身体或心理上造成伤害的侵犯行为的人员。
60年代,伯科威茨等人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挫折------侵犯理论”作了进一步修改,并在内容上有所丰富。首先,侵犯的先决因素可归结为一般的厌恶事件,挫折是其中之一。除挫折外,厌恶事件还包括痛苦、饥饿、防御、需要等等,都可能引起人的侵犯行为。其次,情景中的某些因素会增强人的侵犯行为,也有某些因素会抑制人的侵犯行为。他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暴力电影增加被试侵犯那些曾给他带来不愉快的人的可能性和“武器效应”等。伯科威茨认为挫折-侵犯假设应如下表述:各种厌恶事件都可能成为侵犯的诱因,它们引起某种情绪唤醒或是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内部的,它总是外界中某种厌恶事件的直接产物。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和它的外部表现都深受环境中其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性质的影响。挫折作为侵犯的诱因之一,在外部适当的条件下,经数次重复,便会与侵犯行为形成习惯性联系。伯科威茨的观点可以被用来解释很多现实事件和实验结果,但仍有改进的余地。例如E.伯恩斯坦和S.沃契等就曾提出,在考虑侵犯的情绪状态的同时,也应注意人的认知内容对侵犯行为的制约作用。因为人对厌恶事件(例如挫折)的解释可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或抑制人的外部侵犯行为。当他认为挫折是由于他人故意造成的,挫折感就强,更容易发生侵犯;他若认为挫折是由于他人无意间造成的,就会消弱他的情绪唤醒,侵犯的可能性也减小。
关于对侵犯的控制或者消除,不同的社会心理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我们认为,在现实社会中要实现对侵犯行为的控制,途径和办法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以减少挫折感
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引起的挫折体验,进而导致侵犯行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挫折而引起的侵犯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开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就业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有些人就在想:为什么别人有工作而我则没有,为什么别人能拿很高的工资,而我则不能,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某些人产生自卑、挫折、消极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的驱使下就会产生侵犯行为,这个侵犯行为的破坏程度就要看积蓄的能量大小,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解决再就业,缩小贫富差距,加强自身的修养,通过这些方法来基本消除和控制侵犯行为的发生。
2、 运用奖惩制度控制侵犯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对侵犯行为的惩罚是必要的,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人都是畏惧惩罚的,所以,利用惩罚来控制侵犯行为是必要的,有效的,但依靠惩罚来控制侵犯行为也是不可取的,这就叫物极必反因为人都有逆反心理,你越是强迫他做的事,他就越不想做,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以拆迁工作为例,在一些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于那些主动配合拆迁工作的家庭,应该主动给予适当的奖励,并进行适当的宣传,让广大拆迁户看到配合拆迁所带来的好处,在社会上树立好的榜样。 3、 通过说服教育控制侵犯行为
说服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侵犯行为后果危害性的认识,有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从而降低或避免人们侵犯行为的发生,社会要开展主流价值观宣传,让广大青少年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懂得侵犯行为对他人对自己的危害,使“侵犯他人是不道德的,
挫折同样蕴含力量,可激发人的潜力。 三、痛定思痛。
当自己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之后,应认真审视自己的受挫的过程,多从自身找原因,接受受挫的事实,克服工作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四、目标法。
职场上的挫折干扰了自己原有的工作氛围,毁灭了自己原有的目标,因此,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新的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目标的确立,需要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排除挫折和干扰,向着目标努力。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人已经从心理上走出了挫折,开始了下一步争取新的成功的历程。
8、通过人际沟通过程中常见的沟通障碍的分析,指出克服沟通障碍的途径?
对每个管理者来说,有效的沟通不容忽视,这是因为:管理者坚持改革做的每件事中都包含着沟通。管理者没有信息就不可能做出决策,而信息只能通过沟通才能得到。一旦做出了决策,也要进行沟通。最好的想法,最有创见的建议,最优秀的计划,不通过沟通都无法实施。因此,管理者需要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当然,这并不是说仅拥有好的沟通技巧就能成为成功的管理者,但是我们可以说,低效的沟通技巧会使管理者陷入无穷的问题与困境中。
沟通一般主要指的是人际沟通,即存在于两人或多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沟通在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外界干扰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信息往往被丢失或者曲
解,使得信息的传递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从而降低了沟通的有效性。一般来说,影响沟通的因素有很多。
第一、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对沟通的影响表现在有选择接听和沟通技巧的差异。有选择的接听指人们拒绝或片面的接受与他们的期望不一致的信息。沟通技巧的差异则表现在有的人口头表达能力差,但是用文字就可以清晰的表达出来;有的人口头表达能力强,但是不善于听取意见;有人阅读能力差,很难准确理解文字信息。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妨碍沟通的有效进行。
第二、人际因素。沟通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事情,因此沟通双方的诚意和相互信任至关重要。上下级间的猜疑只会增加抵触情绪,减少坦率交流的机会,也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例如,当下级怀疑某些信息会给他带来伤害时,他与上级沟通时常常对这些信息作一些有利于自己的加工。
第三、结构因素,包括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和空间约束四个方面。许多研究表明,地位的高低对沟通的方向中和频率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人们一般愿意与地位较高的人沟通;地位较高的则更愿意互相沟通;地位悬殊越大,信息趋向于从地位高的流向地位低的;在谈话中,地位高的人常常居于沟通的中心地位;地位低的人常常通过尊敬、赞扬和同意来获得地位高的人的宠幸。
第四、影响主管与职员之间的沟通因素,包括距离、曲解、语义、层次不一、缺乏信任、不可接近性、职责不明确、个性不相容、拒绝倾听、没有利用恰当的媒介、沟通缺口、方向迷失以及负载过重。
要实现有效沟通,必须消除上述沟通障碍。在实际工作中,可以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要克服沟通的障碍必须注意以下心理因素的作用。首先,在沟通过程中要认真感知,集中注意力,以便信息准确而又及时地传递和接受,避免信息错传和接受时减少信息的损失。其次,增强记忆的准确性是消除沟通障碍的有效心理措施,记忆准确性水平高的人,传递信息可靠,接受信息也准确。第三、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是提高沟通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高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对于正确地传递、接受和理解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第四、培养镇定情绪和良好的心理气氛,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有助于人们真实地传递信息和正确地判断信息,避免因偏激而歪曲信息。
2.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运用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使用语言文字时要简洁、明确,叙事说理要言之有据,条理清楚,富于逻辑性;措辞得当,通俗易懂,不要滥用词藻,不要讲空话、套话。非专业性沟通时,少用专业性术语。可以借助手势语言和表情动作,以增强沟通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对方容易接受。
3学会有效的倾听。有效的倾听能增加信息交流双方的信任感,是克服沟通障碍的重要条件。要提高倾听的技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一是使用目光接触;二是展现赞许性的点头和恰当的面部表情;三是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四是要提出意见,以显示自己充分聆听的心理提问:五是复述,用自己的话重述对方所说的内容;六是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七是不要妄加批评和争论;八是使听者与说者的角色顺利转换。
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双向沟通。信息传递链过长,会减慢流通速度并造成信息失真。因此,要减少组
织机构重叠,拓宽信息渠道。
9、从社会偏见的成因与后果,谈一谈如何消除社会偏见?
1、强调历史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理论
历史告诉我们,不了解有关冲突的历史背景,我们就无法完全理解偏见产生的原因。在社会层次的分析中,大多数偏见都被认为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例如,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指出,美国对黑人的偏见,是可以在一些历史事件中找到其根源的,如奴隶制。奴隶主对待黑人家庭的态度,到南方谋利的北方人对黑人的剥削,以及南北战争后,重建南方中的某些错误。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偏见的理论也强调经济因素。 2、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论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强调社会文化因素是偏见与歧视的决定因素。这些社会文化因素是:(1)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过程、机械化过程以及事物不断地复杂化;(2)某些群体的地位不断上升;(3)不断加强对能力和训练的强调,工作的短缺和工作中的竞争;(4)有限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及房屋短缺,人口不断增长;(5)许多人没有能力发展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他们不得不依赖其他人,以及对行为的强求一致。这种对社会文化的强调为一种偏见提出了似乎有理的解释,这就是对城市化了的少数人群体——他们又没有接受白人中等阶级的价值观——偏见。 3、强调环境因素的理论
在性质上,对环境因素的强调是最符合社会心理学的。这种理论认为,环境中现时力量是偏见产生的原因。对种族和国籍的歧视,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经常说明了环境的重要。在二战中,人们接受了政府的各种宣传,对德国人和日本人产生消
极的成见;而对同盟国,包括俄国人在内,则抱有好感。战争初期,大部分美国人认为俄国人是努力工作和勇敢的。 4、强调心理动力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偏见是怀有偏见者适应不良和内在矛盾的结果。有两种关于偏见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其中之一认为偏见产生的根源要从人的境况中去寻找,因为挫折在人类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和丧失导致敌意的冲动,这种冲动如果得不到控制,它可能对少数人群体释放出来。正像佩蒂格瑞指出的那样,在心理动力学的研究中,每一种对偏见的解释都描述了一个客观的过程,根据这个观点人们是以自身的经历去解释外在的事件。 社会偏见造成: 1、地区保护主义
地区保护主义在中国似乎是很盛行的,教育领域就很典型,例如高考的地域划分就被诟病很久,其他的一些保护主义也是不一而足。这些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主义其实就包含了偏见的形态,是一种特定区域群体间由于资源或是利益影响下的一种偏见趋势。2、国家主义
国家主义是一种整体的国民意识,认为自己的国家比其它国家优越,要将本国文化发扬光大,要增进国民的利益,把其它国家的文化和利益置于次等地位。政治学家Ivo Duchacek认为,国家主义使人类分裂,令人难以接受别人的观点。结果人思考时会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通常先想到自己是美国人、俄罗斯人、中国人、埃及人、秘鲁人等,最后才想到全人类的利益,不过很少人会往这方面想。由此可知国家主义也是一个范围更大的群体偏见。当然,这种偏见没有明确的正确与错误之分。 3、种族主义
正在阅读:
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心理试题及答案12-19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高一历史导与练第16课《抗日战争》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1)01-03
公文写作经典素材_过渡句02-23
海港通用码头建设标准05-28
湖南二级注册建筑师挂靠是多少钱一年02-11
200组公文写作实用过渡句对偶句09-07
写材料必用金句大全 公文写作3000金句10-08
2012年舞蹈社团活动资料08-14
医用缝合线商业计划书08-07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省委党校
- 社会心理
- 江苏
- 试题
- 答案
-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综论试题和答案
-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下册17.1关于电动机转动的猜想教学设计新版粤教沪版
-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数学人教A版全国用讲义之第十三章推理与证明、算法、复数13.2
- “最密切联系原则”与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
- 浅谈加强校园安全的几点措施
- 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2篇
- 小孩流口水流鼻涕是什么原因
- 名片中经常使用到的英文职务、职称、头衔名称的英文翻译
- 2010 - 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 大屏简明操作手册6
-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奥数题二年级上册及答案
- 文学概论模拟试卷和答案
- 江苏省建设工程施工项目部关键岗位人员变更申请表
- 滇中城市群竞争力评价及发展优劣势分析
- 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含患者版) - 图文
- 基坑支护监测方案
- 句式转换
- 2015年高考化学冲刺题:专题(6)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含答案)
- 阿塞拜疆军事力量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