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中学高考调研内部学案(生物)

更新时间:2023-10-05 11: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限时规范训练(七)

一、选择题

1.(2013·滁州调研)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酶能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C.能合成激素的细胞一定能合成酶 D.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永久失活

解析 考查对酶的本质、作用原理、酶活性的影响因素及酶和激素产生的理解。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作用原理是降低活化能;高温会使酶的结构破坏,使酶永久失活,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分子的结构;合成激素的细胞是内分泌细胞,细胞内一定能合成酶。

答案 C

2.(2011·上海)下图为酶催化反应的过程示意图,以数字编号的图形分别表示反应物、酶、生成物等反应要素,其中表示酶的图形编号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形①参与酶催化的反应,并在反应后能保持结构和性质不变,故图形①应为酶。

答案 A

3.在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分别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新鲜猪肝研磨液、唾液,一段时间后测得底物含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曲线乙表示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曲线甲与曲线乙对照反映了无机催化剂具有专一性

B.曲线丙表示猪肝中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曲线甲与曲线丙对照不能反映酶具有专一性

C.曲线丙与曲线乙对照可以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D.曲线甲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唾液淀粉酶与该底物不能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解析 酶的高效性是指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由图分析,催化效率丙>乙>甲,则三条曲线对应的条件是:甲为唾液,乙为二氧化锰,丙为新鲜猪肝研磨液。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曲线甲、乙对照不能得出无机催化剂具有专一性。同理,曲线甲表示唾液淀粉酶不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曲线丙表示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但二者对照并不能说明唾液淀粉酶或过氧化氢酶具有专一性,B正确。和乙相比,丙催化的时间短,效率高,因此可以说明酶具有高效性,C正确。曲线甲不下降的原因是酶具有专一性,唾液淀粉酶不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D正确。

答案 A

4.(2013·黄山质检)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消化酶在体外最适温度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如果在A点时,温度再提高5 ℃,则反应速率上升

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B点时,往反应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不变

C.在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

D.在C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和酶的浓度

解析 在A点时,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表明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

答案 C

5.下面的曲线是同一反应的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E1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A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B.E2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B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C.E3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B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D.E2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A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解析 题中左图纵轴表示能量,因此可确定该图反映的是有关活化能的问题。A、B两

条曲线中,A应为酶促反应曲线。最左端标注“底物”处,该反应并没有开始进行,说明此时底物分子还处在不易发生反应的常态,即E1绝不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E2、E3作比较,E2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题中右图横轴表示时间,因此,用较短时间完成反应的应该是酶促反应,故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解析 D

6.用过氧化氢进行相关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得到相应曲线图。其中对酶的特性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乙分别说明酶具有高效性和催化作用 B.图丙、图丁说明温度和pH能够改变酶的催化效率

C.图甲、图乙所示实验中的自变量分别是催化剂的种类、有无催化剂

D.根据图丙、图丁实验结果可知,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绘制的曲线一定位于两曲线之间

解析 图甲的自变量为催化剂的种类,说明酶具有高效性;图乙的自变量为催化剂的有无,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图丙和图丁说明温度和pH能够影响酶的活性,但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的曲线可能处于两曲线之间,也可能在两曲线之外。

答案 D

7.(2013·安徽师大附中摸底)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 A.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C.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解析 因为过氧化氢不稳定,在高温下会自行分解成水和氧气,从而不能正确表现酶活性;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验证酶的专一性,只能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来判断淀粉酶是否对二者都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究酶的专一性,不能用碘液,因为碘遇蔗糖不变色,不能确定其是否分解;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8,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应设置在最适pH左右。

答案 C

8.(2013·安徽名校联考)下表是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

试管 纤维素悬液(mL) 纤维素酶液(mL) 反应温度( ℃) 斐林试剂(mL) 砖红色深浅 注:“+”的多少,代表颜色深浅 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及结果,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 B.该实验检测的是还原糖的生成量 C.纤维素被水解成了还原糖 D.该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为40 ℃

解析 由表可知40 ℃时颜色最深,酶的活性比30 ℃、50 ℃的高,但实际上酶的最适温度可能低于或高于这个温度。

答案 D

9.(2013·广州一模)以下实验不能说明( ) 组别 步骤 1 2 3 4 5 实验结果 蓝色 1 2%蔗糖液2 mL 蒸馏水1 mL 2 2%蔗糖液2 mL 酵母提取液1 mL 3 2%蔗糖液2 mL 稀释唾液1 mL ① 2 1 30 2 ++ ② 2 1 40 2 +++ ③ 2 1 50 2 + 37 ℃恒温水浴,保温10 min 斐林试剂1 mL 斐林试剂1 mL 斐林试剂1 mL 50-65 ℃温水中加热2 min 砖红色 B.酶具有专一性 D.高温使酶失活

蓝色 A.酵母提取液含有蔗糖酶 C.蔗糖不是还原糖

解析 从实验结果看出酵母提取液中含有蔗糖酶,催化蔗糖分解为还原性的单糖。稀释唾液中的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分解,说明酶具有专一性。蔗糖液用斐林试剂检测不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蔗糖不是还原性糖。

答案 D

10.将2 mL新鲜的唾液与5 mL 5%的淀粉溶液混合,保温于37 ℃恒温箱中,测得产物生成速率变化趋势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0-5 min,底物足量,若增加唾液的量,麦芽糖的生成速率可能还会提高 B.10-15 min,麦芽糖生成速率降低的原因是酶活性降低 C.15 min时,即使加入淀粉溶液,也不会有麦芽糖生成

D.15 min后,向试管中滴加斐林试剂,在常温下溶液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解析 10-15 min,麦芽糖生成速率降低的原因是底物的量不足。15 min时,麦芽糖生成速率为0,说明反应已经完成,若补充底物,仍会有麦芽糖生成。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水浴加热才能出现砖红色沉淀。

答案 A

11.(2013·合肥一检)当你品尝各种美味佳肴时,你不得不感谢三磷酸腺苷(ATP)这种化学物质。新的研究显示,ATP这种传统上与细胞能量供应相关的物质在把食物的味道信息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据以上信息我们不能推出的结论是( )

A.ATP与能量供应相关

B.作为信息分子的ATP不能提供能量 C.ATP也可作为信息传递分子

D.神经细胞膜外表面可能有ATP的受体

解析 ATP能把食物的味道信息传递给大脑,说明ATP也可作为信息传递分子,在神经细胞膜外表面可能有ATP的受体。但由题中信息不能确定作为信息分子的ATP是否能提供能量。

答案 B

12.ATP(甲)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主动运输过程中,乙的含量会明显增加

B.甲→乙和乙→丙过程中,其催化作用的酶空间结构相同 C.丙中不含磷酸键,是R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D.丁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而戊可用于甲的合成

解析 生物体内ATP与ADP的含量比较少,但处于动态平衡;甲→乙、乙→丙是不同的酶促反应,酶的种类不同,空间结构也不同;丙中含有一个普通磷酸键;ATP合成要消耗磷酸基团(戊)。

答案 D

13.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TP与ADP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时期的两种形态 B.在活细胞中永无休止地进行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C.为了保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细胞中积累了大量的ATP D.ATP的存在使生物体内各项化学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快速又顺利地进行

解析 ATP水解脱去一个磷酸基团后形成ADP,ATP和ADP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活细胞中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细胞中ATP的含量很少,但生成速率很快。酶的存在使生物体内各项化学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快速又顺利地进行。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4.鱼被宰杀后,鱼肉中的三磷酸腺苷(ATP)经过降解生成对鱼肉鲜味贡献最大的物质——肌苷酸(IMP),但是在酸性磷酸酶(ACP)作用下该物质会被进一步降解,导致鱼肉鲜味下降,风味变差。为了研究鱼类的保鲜方法,研究者从常见淡水鱼(草鱼、鱼和鳝鱼)的肌肉中分离纯化得到ACP。并对该酶活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分析回答问题:

ACP在不同浓度金属离子中的相对活性

金属离子 Na Zn2 ++浓度(mmol/L) 草鱼 30 1 5 100.83 112.38 65.21 相对活性(%) 鱼 101.47 116.06 96.18 鳝鱼 96.03 158.13 88.18 Ca2 +(1)鱼肉保鲜的思路为在IMP被降解前采取一定措施有效________ACP的活性。据图1

可知,草鱼ACP活性的最适pH为________左右。

(2)据图2可知,3种鱼的ACP的最适反应温度最低的是________;反应温度超过60 ℃与pH低于3.8,对鳝鱼肌肉ACP活性影响的机理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其中pH低于3.8会破坏ACP的________。

(3)由表可知,对ACP活性有激活作用的是________,可以通过在鱼肉中添加微量的________来抑制鱼肉鲜味的下降。

解析 (1)由题目所给信息“酸性磷酸酶能导致鱼肉鲜味下降、风味变差”可推知,鱼肉保鲜的思路为在IMP被降解前采取有效措施抑制ACP的活性。由图1可以直接看出草鱼ACP的最适pH为5.0左右。(3)由表可知,Na对ACP的活性基本不产生影响,Zn2可以使

ACP活性增强,Ca2可以使ACP活性降低。

答案 (1)抑制 5.0 (2)鱼 相同 分子结构 (3)Zn2 Ca2

15.中国古代茶农颇具智慧,能制作出一种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绿叶红镶边的半发酵茶——乌龙茶。为了解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原理,某兴趣小组上网查找资料得知:①茶树的叶肉细胞内含有一种叫作茶多酚的植物碱,可以在茶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氧化的茶多酚使茶叶变红。②乌龙茶的制作工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最关键的步骤是做青,将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的氧化作用。叶缘细胞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叶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即出现“绿叶红镶边”。

请结合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茶多酚最可能存在于植物细胞的________中,茶多酚氧化酶最可能存在于________(以上两空均填细胞结构)中,做青过程中边缘细胞擦伤,有利于茶多酚与茶多酚氧化酶的充分接触。

(2)在做青时,需将温度控制在30-40 ℃范围内,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茶叶边缘部分发生轻度氧化。

(3)在炒青过程中,迅速将温度提高到70 ℃左右,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保持茶叶中部茶多酚不被氧化。从乌龙茶制作工艺和效果来推测70 ℃温度会导致________(填“全部”或“部分”)叶绿素被破坏。

(4)某兴趣小组了解到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原理之后,想通过实验探究茶多酚氧化酶的最适温度,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生长状况良好的新鲜茶叶120片,随机分成________组,每组叶片数目相同; ②预设实验温度依次为30 ℃、32 ℃、34 ℃、36 ℃、38 ℃、40 ℃; ③将各组新鲜茶叶放入预设温度的恒温箱中,保温1小时; ④观察并计算红色茶叶的比例。

该实验小组设置的各个实验组之间互为________实验。该实验小组在保温1小时后观察发现,各实验组茶叶颜色均为绿色,并无差异。经讨论分析,其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根据获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由于茶多酚是一种植物碱,结合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内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相当于一个储存水、盐等物质的仓库)可知,茶多酚应位于液泡中,当细胞受到损伤后,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器——液泡(几乎占据成熟细胞90%以上的空间)会破裂,导致茶多酚从液泡中释放出来与茶多酚氧化酶相遇,从而发生酶促反应。

(2)从题意上看,做青的目的是破坏液泡,释放茶多酚,在茶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茶多酚被氧化从而转变为红色物质,根据酶的特性,酶促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

(3)为使茶叶叶片中部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绿色,可迅速升温使茶多酚氧化酶变性失活,这样处理,叶片中部的茶多酚就不会被氧化,也不会转变为红色物质。由题目信息“叶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可以看出,叶片中仍有部分叶绿素存在。

(4)根据第②步的温度设置情况可以看出,实验应分6组。将实验小组的实验步骤与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对比可以看出,实验小组没有对叶肉细胞进行擦伤处理。另外,即使酶有高效性,但是受酶量、底物量等因素的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也是有变化的,因此绿色的叶片经氧化过程变为红色叶片是需要时间的。

答案 (1)液泡 细胞质基质

(2)茶多酚氧化酶在此温度范围内活性最高,催化茶多酚充分氧化 (3)通过高温使茶多酚氧化酶变性失活 部分 (4)6 对照 反应时间太短 新鲜叶片未擦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fr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