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春》背景知识

更新时间:2023-08-13 17:58: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

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O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

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

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名噪一时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8月在北平逝世。对此,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课文的写作时间

《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第四卷(散文编),《春》的末尾标明写作

年月:一九三三年七月。

春的赞歌——谈朱自清的散文《春》(摘录)

《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的赞美之情,不是通过直抒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文章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的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面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口语,将文章写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特点。

(吴周文)

《春》的艺术魅力(摘录)

《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运用的技

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我们不妨把《春》细细地吟诵几遍。这样,你就会发现,文章中几乎全是对

称的或排比的短语、短句,而且还大量地运用叠词,诸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这种句式,结构整齐、匀称,音韵和谐、优美,节奏轻盈、活泼,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且听:“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你不觉得这语言就像春天淙淙的泉水?它笑着,唱着,跳着,跑着……逗引着游人乐而忘返。

这,不就是春天的节奏?

这,不就是春天的旋律?

比喻是人们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朱自清在《春》里运用的比喻却有它鲜

明的个性。他善于把几个具有某些相同特性而又是千差万别的事物连在一起,共同比喻另一个特定的事物。

如:“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雨是最

寻常的……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是,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星星

又无眼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正好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满地的野花在阳光照射下,争春斗艳的情态。

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特点;但又各有所长:牛毛多而密,花针亮目有

引线作用,细丝长而柔。作者把它们集合在一起,让它们紧密合作,绣出了一幅笼罩天地的,晶莹纤柔、随风飘拂的春雨图。匠人之笔,巧夺天工。

拿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来说,“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 “健壮的青年”

都具有春一样的生命力:一个是“生长着”,一个是“笑着走着”,一个是“领着我们上前去”。同时,他们又有各自的个性:“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小姑娘”“花枝招展的”“健壮的青年”呢,“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三个比喻一连用,就从多方面,形象地、生动地、完整地揭示了春天的个性,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春》是写景的,它着力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春》又是抒情的,字里行间

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爱恋和赞美。《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

《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省,激发

人们珍惜春光,奋发有为。

就是这一切,酿就了《春》的艺术魅力。

就是这一切,赋予《春》永不衰老的青春活力。

(王湄若)

析 读

析读,就是在朗读训练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的中心

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以读带析的教学设计思路。

此种思路运用于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文章层次划分、写作思路理解、文

章情感及中心的把握、重点词句的分析等。其主导教法是:以朗读为主线,贯穿于文章结构、写作顺序等内容的理解之中,贯穿于重点词句的品读过程之中,由浅入深逐步落实教学内容。

如《春》的析读教学设计。

第一教学板块: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们自读课文,体会这篇课文主要应采用愉快、赞美的语调来读;标

自然段序号;在文中找出生字词,划上记号,按顺序正音。

2.学生们再读课文。教师放音乐,要求学生带着愉快与赞美,跟着音乐,

小声朗读课文。

3.教师提示课文思路(盼春—绘春—赞春),在不告诉学生起止点的情况下

8名学生连读课文,要求第1名读“盼春”部分,第2~7名读“绘春”部分,第8名读“赞春”部分。依次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层次理解是否准确,从而自然地“析出”课文三大块的结构层次。

4.自由朗读,结合旁批说出这篇课文描绘的哪些景物是来表现春的活力和

春带给人希望的。学生结合旁批理解春花、春草、春风、春雨、迎春图。

5.讨论:这些景物中哪些详细描写,哪些几笔带过?从而析出“绘春”分为“宏观勾勒、细笔描绘”两部分。

6.分组再读,各用一个字概括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的特点。 第二教学板块:析读课文内容

一、教师示范析读“春花图”。

1.师生共读文段——师朗读原文,学生配读旁批,反过来,由学生朗读原文,

师读所配旁批。

2.教师示范分析描写角度。

讲解:课文对“春花图”的评点是“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换一种

说法:本段从视觉角度写花的数量,花的颜色,又从味觉的角度写花的味

道。

3.教师示范分析写作顺序。

讲解:关于写作顺序,课文评点为“由春花想到秋实”,我们还可以补充

评点:文段由实景写到想象,由实到虚;由树上写到树下,由高到

低,次序井然。

4.教师示范析读修辞手法。先朗读,将拟人句、比喻句全换成平实的句子。

然后请学生们再次听读,让学生们体味拟人句、比喻句的作用。

讲解:从修辞手法方面,可以这样评析: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5.教师示范品析佳词美句。析了一个“闹”。

讲解:一个“闹”字用得好,不仅写出了音响,还写出了蜜蜂忙碌沸腾的

景象,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二、点拨学生析读“春风图”。

1. 齐读原文,师读旁批,要求学生们用另一句不同的话评点本段写作角度。

2.学生自读课文,互相讲析文段的写作顺序。

3.自读,找出特色修辞手法。教师点拨方法:同桌之间,一个读原句,一

个将原句改成平实句读,然后互换角色,妙处自然就能读出来。

4.请学生们找出最能体现春风特点的词。点拨学生们作这样的评点:“×

×”一词巧妙写出了春风的柔和。除了“柔和”以外,如果还认为有其

他特点,也可以用“××”一词巧妙写出了春风的“××”这种句式再

作评点。

三、学生自由析读“春雨图”。

可以一组读,其他组析。把品析的内容表达出来,学生们再进行评论,看哪些学生析得好,析得深透。

请看以下一些精彩评析:

1.从“薄烟”、“树叶儿”、“小草儿”写到“小路上”、“石桥边”、“慢慢走

着的人”,动静结合,写出了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情态。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比喻贴切,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亮、密的

特点。

3.“笼”写出了屋顶上雨雾蒙蒙,薄烟轻动,形象地表现出春雨的轻细与浓

密。

4.“逼”说明被雨水冲洗过的小草又绿又亮。

5.“静默”二字写出了雨中农村的宁静,写出了雨中安详和平的气象。

四、教师归纳析读要领。

1.析读一定要以充分朗读为前提,反复咀嚼,反复玩味,才能析出深意。

2.析读的重点应是文章最有特色的地方,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3.析读不要限于别人的说法,要用发散思维,析出自己的特色。

叶老曾经说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本教学设计以朗读为主线,串起中心、结尾、层次、写作角度的分析,串起修辞手法及佳词美句的学习,目的明确,思路清晰。由于采用了“教师示范析读——点拨学生析读——学生自由析读”的教学思路,很好地体现了“教你走——扶你走——放你走”的教学思想,避免了冗繁,有着学练结合、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9期作者:刘芳)

《春》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作者以其生花妙笔,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你能给这四幅图各配上一句古诗吗?请大家任选一幅春景图,为其配上能反映其特征的诗句。

生l:我选春草图,诗句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2:写春草的还有“浅草才能没马蹄”。

生3:我选春雨图和春风图,诗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生4:写春雨的诗句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5:我选春花图,“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6: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7:写春花的诗句还有“乱花浅欲迷人眼”。

生8:“红杏枝头春意闹”。

师:同学们都很有才气,为课文配上了许多诗词佳句,但是,刚才有同学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描写春花的,你们同意吗?

生9:不对,我读过这首诗,这一句主要是写雪后美景。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的确,这一句是咏雪的名句,并不是写春花。课文的

这四个小节写得很美,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把春写活了,写得有形、有

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小节背一

背。

(学生有选择地背)

【评点】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才能形成较为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基本技能。上述课例中,教师别出心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吟诵咏春佳句,深化了课文阅读,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积累,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浓浓的诗意和无穷的

魅力。

同时,教师还创造机会让学生有选择地说,有选择地吟,有选择地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了“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时空中任意翱翔。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9期作者:袁琳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fh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