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不适问题研究

更新时间:2023-04-15 01:5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不适问题研究Ineffectiveness Problem of the Discourse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oe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姓名周军

学位类型学历硕士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向现代科技与信息条件下

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导师及职称陈殿林副教授

2013年4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不适问题研究

摘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独特群体,其群体成员有独特信念,思维,价值观和生活习惯。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中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载体之一的话语,有其无可替代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根据现阶段受众对象,结合国内外最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进展,欲初步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时俱进的途径和有效方式,通过课堂话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性,构建以主导方向为中心的“多元语境”的话语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分析了美国大学课堂教育现状入手:如教师灵活、个性、多样化的教学;博采众长,广纳雅言;引导与互动式的教法,创设学生合作交流机会和平台,注重能力的锻炼。结合国内的现状,从教师、学生、教材等层面分析国内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话语不适的原因,寻求消除课堂话语不适的途径,并从加强教育主题间对话、激活教育主题间的主体意识,回归生活世界等方面做了试探性的论述。进一步从教材话语的转化,课堂话语场域的重构,课堂话语权机制的回归进行了探讨和丰富。这种话语场域的建立,以平等富有深情的对话式的教学为依托,摆脱预先设定的控制性话语套路和苍白的表达。在教育主体间消除了内心的顾虑、思想的隔阂、年代的代沟、话语的障碍,达到自然、放松、深入沟通交流的目的,更能从现实出发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逐步实现成效。

为了更好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书育人的目的,本文又在话语内涵丰富上和话语社会实践上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加强了话语来源的的丰富和摄取,从当今流行的网络话语中汲取。纵观历史、沉淀精华,横看世界(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及其他学科的理论)、吸收借鉴,结合时代、创新丰富,既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不被屏蔽,又取长补短、与时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摆脱困境,同时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用及和谐的人文关怀,努力营造一个现实性、引导性的“道德氛围”。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不适话语场域

Ineffectiveness Problem of the Discourse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oe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BSTRAC

College students as a unique group in society; group members have unique beliefs, thinking, values ,and habi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fro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main carrier of the discourse of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has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tage of the audience, in the latest of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udy, preliminary explore and effective way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of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through classroom discourse, to build center of the "multiple context" discourse system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lassroom education in American University. In American teaching method is inpiduality, flexible, persified. Teachers also learn widely from others' strong points, take time; guide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establish the cooperation opportunity and platform. Combining with the domestic status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discourse ineffectiveness from teachers, the student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aspects, it tries to seek ways to eliminate the classroom discourse ineffectiveness, and dialogue, to activate the subject education theme of consciousness from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theme, the return of life world and makes tentative discussion. Further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discourse, reconstruction of classroom discourse field, return the classroom discourse mechanism is discus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uch a discourse field, based on equality and affectionate dialogue type teaching as the basis, to get rid of the preset control discourse routines and pale expression. Eliminating inner fears, ideological estrangement, age gap, discourse obstacle between subjects, to achieve natural, relaxed, in-depth communication purpose, more can proceed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life from reality, gradually to realize results.

In order to better achie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 this paper makes some extensions in discourse connotation and social discourse practice. Enhanced by the rich and the uptake of discourse origin, drawn from the network language popular in. Throughout history, sedimentation essence, the view of the world (the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ory), absorption and reference, with the times, innovation, both to ensure the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blocked, and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and innovation;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ut of trouble, also reflect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harmonious humanistic concer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ctivities.to create a realistic, of "moral atmospher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oe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effectiveness problem of the discourse; discourse field

致谢

岁月如歌,光阴似箭,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经历了找工作的喧嚣与坎坷,我深深体会到了写作论文时的那份宁静与思考。回首三年的求学历程,对那些引导我、帮助我、激励我的人,我心中充满了感激。

首先要感谢导师陈殿林副教授,从论文定题到写作定稿,倾注了陈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我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深深受益于陈老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他作为老师,点拨迷津,让人如沐春风;作为长辈,关怀备至,让人感念至深。能师从陈老师,我为自己感到庆幸。在此谨向陈老师表示我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同时,我要感谢所有教导过我、关心过我的老师。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唐莉教授、江立成教授、任雪萍教授、陈绪新教授、潘莉副教授等老师,你们为我的学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你们为人师表的风范令我敬仰,严谨治学的态度令我敬佩。感谢一直关心与支持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感谢你们的鼓励和帮助,还要感谢的是我的姐妹王娱、支灵荔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全体研究生同学。三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共同进步,感谢你们给予我的所有关心和帮助。同窗之谊,我将终生难忘!

在此要感谢我生活学习了三年的母校——合肥工业大学,母校给了我一个宽阔的学习平台,让我不断吸取新知,充实自己。

需要特别感谢的是我的父母。父母的养育之恩无以为报,他们是我十多年求学路上的坚强后盾,在我面临人生选择的迷茫之际,为我排忧解难,他们对我无私的爱与照顾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作者:周军

2013年3月20日

目录

绪论 (1)

一、选题的由来 (1)

二、研究目的 (1)

三、研究意义 (1)

四、国内研究概况 (2)

五、国外研究概况 (4)

六、概念的界定 (8)

第一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不适的现状 (13)

一、界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不适的标准 (13)

(一)科学性和学术性 (13)

(二)准确性 (14)

(三)真实性 (14)

(四)可领会性 (14)

(五)真诚性 (14)

(六)趣味性 (15)

(七)富有感染力 ............................................. .15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不适 (15)

(一)教师的话语不适 (16)

(二)学生的话语不适 (17)

(三)教材的话语不适 (18)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不适的原因 (18)

(一)教师话语不适的原因 (18)

(二)学生话语不适的原因 (20)

(三)教材话语不适的原因 (21)

第二章美国大学课堂教育的启示 (22)

一、美国大学课堂的良性状况 (22)

(一)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表现活跃,师生互动明显 (22)

(二)美国大学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个性化和多样化 (23)

(三)教师敞开心扉听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23)

(四)教师注重创设学生合作交流机会 (23)

二、美国大学课堂教学的启示 (24)

(一)变革课堂教学的理念 (24)

(二)提升教师教学技巧 (24)

(三)摒弃填鸭式的学习方式,重视课前预习和自学 (26)

(四)学生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26)

第三章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不适的总体性设计 (27)

一、加强教学对话 (27)

二、激活主体意识 (27)

(一)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主体性,应当建立主体间的对话关系 (28)

(二)教师要有能力将知识内化和活化 (28)

三、回归生活世界 (28)

第四章重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场域 (30)

一、对话式话语替代控制性话语主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 (30)

二、平等性话语替代预设性话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度 (31)

三、深情式话语替代苍白式话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温度 (32)

(一)课堂语言的情感需要 (32)

(二)课堂语言的艺术需求 (33)

第五章回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话语权的机制 (34)

一、消解教师话语霸权,建立主体间对话的话语机制 (34)

二、重视主体间的话语差异,增强话语沟通机制,避免“话语障碍” (35)

(一)话语差异及其成因 (35)

(二)增强话语沟通机制—建立对话式的教学话语制度 (36)

三、促成话语和谐共生的机制 (36)

第六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的转化 (37)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的主要特点 (38)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 (39)

(一)由意识形态显性化文件话语向意识形态隐性化的学术话语转化 .. 39 (二)把教材的“自释性”话语变换成教学的“他释性”话语 (40)

(三)教材话语的历时性向教育话语的现时性变换 (40)

(四)创造性地选用感性的、生动而具体的能发生共鸣的教学话语进行教学 (41)

第七章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话语的路径 (42)

一、从网络话语中汲取新话语 (42)

(一)涉足新媒体,掌握新语言 (42)

(二)提高语言技巧,形成话语特色 (43)

(三)规范新媒体语言,构建和谐新媒体文化 (43)

(四)发挥新媒体作用,加强思想引导工作 (43)

二、更新文本话语 (43)

三、创新学科话语 (44)

四、从大学生生活中提炼新的生活话语 (44)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教育主体置于生活之中 (45)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话语要贴近生活,让教育目标的现实化 (45)

参考文献 (47)

绪论

一、选题的由来

本人的教育背景、教学经历与学科方向的要求促使我认真思考硕士论文的选题。我是英语专业毕业,在话语理论问题上有一定的基础,加之我从事中学教学多年,对课堂话语的重要性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适逢导师陈殿林博士主持的教育部2010年哲学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YJA710004),正好有话语的研究专题,于是我的论文选题便聚焦于课堂话语不适问题。

二、研究目的

根据现阶段受众对象,结合国内外最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进展,初步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时俱进的途径和有效方式。通过课堂话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性。为增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效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研究意义

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思政教育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引导示范作用,肩负着巨大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受众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话语体系势在必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不适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人类思想认识的不断加深,交流互动不断深入,人类社会正步入对话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话语更应该以对话的形式互动进行,发挥对话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以至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与对话密不可分,从而催生一种新的教育形态。这种教育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征,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拓展和充实教育理论研究,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实证性资料。

实践意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改革正在进行中,本论文旨在研究探索走出当前困境的途径,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形成提供示范和引导。

1

四、国内研究概

(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时期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道路也是曲折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有特色的阶段。他们是一个不间断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内涵,从这些内涵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历程。

第一个阶段(1949—1977)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艰难开展的时期,为了安稳当时的政治时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烘托当时的政治气氛,但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并未彻底政治化,而是经过话语的民主化进程来完成其效劳政局的使命。

第二个阶段(1978—1989)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拔乱反正和彷徨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奋斗道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完全终结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完全摒弃了癫狂的变异,也在渐渐地进行拨乱反正。这个时期的一个非常主要特征是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话语系统的扬弃,对传统优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新重视,尤其是革命战争时期传统优异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当时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新闻、电台、电视、出版、图书馆、博物馆、文艺、清洁、体育等各项事业,都要围绕局势和依据国家财力物力,统筹安排,有一个新的起点”。1980年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为了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专门人才,学校必须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第三个阶段(1990~至今)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归入学科化的迅速发展时期,通过一场政治风云之后,邓小平意味深长地指出:“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行,十年来咱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从此以后,党中央愈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指出必须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造,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建构,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在、方式等方面不断得到拓宽。

(二)我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研究的现状

专著方面有:专著方面有李宪伦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探析》,该书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手,大致建构了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话语体系。

论文方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讨大多集中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的界定、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缺失、关于怎么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途径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讨与学科开展的联系

2

等方面,并在这些方面也取得了相关的研讨成果。

关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看法不一:

第一种观点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用特定方法表达一定思想政治教育意图的话语。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施行的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使命的必要的、可行的手段,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或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种观点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以口头或书面方法表达并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

育意图的话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三种形式劝导式、控制式、和对话式①,并逐步从控制式和劝导式向对话式转换,凸显思想政治

教育话语的人文关心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

第三种观点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言语符号体系。在特定的话语语境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这种体系来交往、灌注、宣扬、说服,以及描汇、说明、评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动表征等。所有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分配下进行,还要遵从一定的话语规范。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来分析,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话语存在的三个方面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是政治话语、文件话语和权利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特征是预设性和控制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外在表征是唯理性,即忽视了人的需要和人的情感而只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话语缺失”、“承载缺失”和“失效缺失”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需要进行五个方面的转向:生活关怀、理论魅力、平等沟通、情感共鸣和实效指向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显现效果。实效性才能增强。有学者认为要适当调整词汇和话语体系,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已经有既定的一些词汇和话语体系,但这种词汇和话语体系要固定但不失灵活性,适当的调整是必须的。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词汇和语境适时调整问题。另一方面是应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话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话语。

针对以上存在的缺失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创新,需要认真地剖析传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工作话语的特点,继承里面有

①郭毅然,《交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根基》[J].探索.2007.5

3

生命力的话语,通过设置良好的话语语境、提炼话语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话语方式等途径,把更多的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然后完成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改造。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要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换,而且还要正确把握教学话语转换的内涵,严格遵从教学话语与教材话语的内在关系;把学生的话语权还给他们,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对话使师生共享话语权力,重建师生民主平等机制,从而建立师生之间新的平等对话的交流关系;坚持必须重建语言环境,消除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师生的对话;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五、国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话语研究的著作

乔纳森·波特,玛格丽特·韦斯雷尔的《话语与社会心理学》,本书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话语研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运用,在这一语言转向的影响下,国外学者把话语引入社会心理学,说明话语研究是一种方法,把话语语研讨和剖析作为单一的研讨有必要以一门学科专业或一方面作业活动为目标,以此作为载体和研讨渠道。

福柯在《知识考古学》、《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等著作中提倡社会主体去中心化,在社会实践中被社会实践建构、再造和改变的东西被看成是主体,把主体看做是由互不相关的各个片断组成的整体,福柯认为,社会权利时时刻刻与人在一起,人每时每刻都在这个网络中喘息。

冯·戴伊克在《话语心理社会》就话语的定义指出:“话语的概念不仅包括可观察的言语或非语言特征、社会交往、言语行为,而且包括在话语生产和理解过程中运用的认知再现和策略。”

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中指出:“交往行动的概念所触及的,是个人之间具有的(外部行动方面或口头上)关系。具有最少有两个以上能力即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的内部活动。”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动发生不是在随意的两个人之间,也就是说话语的对话对交往对参与者提出了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进入交往行动中的主体.必须具有语言交往能力或者说交往对话的资质。要不然不可能发生交往性的对话,哈贝马斯在他的话语理论中认为,像这样的交往性的资质是交往对话行为的必要条件。

(二)国外有关话语研究的理论成果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巴赫金是俄国的文艺理论家,他认为对话是

4

生活、思想、语言的本质。巴赫金认为人其实就是真实地存在与“他人”和“我”的一种形式中。每个人的存在是独立的并且也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受到尊重和关怀是应该的。有了尊重和关怀这个前提,实现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对话才能成为可能,进而实现思想和思想之间的平等对话。他提倡思想在思想精神领域的对话,敌对思维的独白。他以为对话使思维得到了开展,只要思维的对话,才能给思维带来生机和生机,而思维的独白只能使思维僵化和干枯。

弗莱雷的对话教育理论:巴西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将传统教育归纳为“储蓄式教育”,选用的教育办法主要是解说,这种办法让学生只能接纳、输入并存储知识,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注”的“存储器”。这种灌注式教育所发生的严重后果,首要是使学生失去了批评知道,只能成为实际国际的适应者,而不能成为国际的改造者。对于其弊端,他提出了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建立了以培育批评知道为意图的解放教育理论。他在提醒灌注式教育弊端的根底上,深入论述了对话的本质、条件与特征,进而指出教育和教育应该是对话式的,是一种对话、发明的活动。他以为,“只要经过沟通,人的日子才具有含义。只要经过学生考虑的真实性,才能证明教师考虑的真实性。”师生沟通是经过对话完成的。作为一种人类表象的对话,其构成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反思与举动,它们是互相相关、互相效果的。真实的对话一起也是一种实习。因而,对话即意味着对世界的改造。

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于20世纪初提出了“对话哲学”这个概念,他根据人本的态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以为真实的对话是“从一个敞开心灵到另一个敞开心灵之言语”。马丁·布伯以为“我——它”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他看来是一种以自我为中间去经历和使用它者的联系。“我”是国际的中间,“我”去感知国际,去知道他者,接下来就是怎么使用和改造之,使之为我效劳。“我——它”之间基本上是一种敌对联系,而不是交融的联系,“我——它”的联系是不对等的,“我”是自动者,“它”是被迫者;“我”是经历“它”、使用“它”的主体。在这种联系之下不能够构筑真实的“对话”。所以,马丁·布伯提出了“我——你”这种真实的联系。首要这不是一种名利的东西联系,是你我之间本来就有的一种亲密联系,并被称之为“对话”联系,在这种联系中我向你倾诉,你则对我做出回答。这种联系着重一种“直接性”,即直接的体认,而这个直接性并不是两者的彻底交融,其间永久存在着一个间隔,马丁·布伯称之为“之间”。从对话哲学动身,布伯对传统教

5

育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以“对话”为主线的教育观。在“对话”的教育观中,教育思想的中心是从头断定教育中的师生联系,教师承担着晋升学生生命,使其魂灵得以再生的重担。师生之间的信赖是对话教育的首要条件,是师生联系最重要的特征,师生两边互相从对方的视点去知道一起的教育行动,“我——你”的人际联系在教育中就是师生之间两边施加影响于互相,好象存在于另一方的魂灵中,教育活动是一起同享的。

戴维·伯姆的对话思想:英国著名学者戴维·伯姆认为对话是个多层面的过程,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谈话和交流,它旨在探究对话中大家的思想效果办法。戴维·伯姆提出了同享思想的观念。他以为社会的组成根据含义同享根底之上,经过对话完成含义同享构成新的文明──大家不再固执己见。在对话中要辨证地看待抵触,对话者要长于倾听对方的定见,知道对方的观念和观点,而且要知道到抵触的实际性和含义,经过悬置抵触并对抵触进行反思,使抵触向着发明性的方向转变,然后发生新的观念和观点。在戴维·伯姆的对话理论里,对话是一种朴实的含义之间的活动罢了,不拘泥于固定意图的边界,着重在对话进程中对话者思想间的激荡、沟通和立异。

哈贝马斯的对话交往理论: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交往理论”中把“对话”更多地视为一种办法,以为“对话”是达到现代交往最为合理、最为有用的一条途经,只要在真挚的、可知道性的对话过程中,才能达到新式的交往联系。而在这种社会交往中的人,总是处于和别人的互相联系之中,不存在肯定的真理具有者,也不存在任何独占言语的特权者。哈贝马斯关于主体间性的描绘进一步论述了对话中自我和他者的往来,主体间性也就是自我和别人的对话联系,这种对话所以能够进行是根据这样几个条件:首要是对等,不存在任何人的特权和优势;其次是可交换性,言者和闻者的人物是不断地交换的。

六、概念的界定

(一)话语和话语权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学术界,有一个词语越来越受到热捧,那就是“话语”一词,若是仅从运用的程度看,它简直与晚清言说界的“革新”和五四话说界的“民主”、“科学”类似。“话语”一词具有很强的组构活性,在它前面,不论是加方位名词,仍是时刻名词,或是概念性名词,也不论是加专名、共名,都可以组合成“某某话语”;而它的后续词也非常灵敏。何谓一种话语?咱们在何种含义上说这是一种话语?当咱们说“某某话语”时意味着啥?怎么界定“话

6

语”的含义域?怎么给“话语”设置合理的鸿沟与路标? 或许这些疑问依然要归结为一个疑问:何谓一种话语?虽然这个疑问被福柯认为是不合适的发问。大略剖析中国学术界对“话语”(discourse)的运用,首要在三个范畴:一是语言学范畴,有一种话语语言学,其间的“话语”一词,指的是:句子,句子,言语,或许华章。二是哲学领域,在这一领域中话语与权力紧密相连,第三个领域是社会学领域,强调话语在人际交往中是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何谓话?在此主要厘清福柯的话语观。

1、福柯的话语观

福柯通过审视话语与权力,构建了人与世界之间的话语关系。他以话语为人类本质活动的理念为话语共同体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的概念,人类的本性,他的话语的话语共同体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福柯认为,话语( discourse)是唯一的在者(beings),不是人在言说语言,而是语言在言说人①,简单地说,语言统治着人及人的世界这种极具后现代主义色彩的语言观为我们深入理解话语共同体(discours e community)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深入挖掘话语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新的维度。

福柯认为,话语是陈述的系统,陈述是话语的原子,话语的基本单位,话语是不能还原为语言或言语的②,话语有它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的生成变化规律是特殊的。从理论上讲,话语必然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世界,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之中。

福柯则从空间切入探究话语他在索绪尔(F.Saussure)的结构主义二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话语的概念,认为话语不同于语言与言语,但又不能脱离二者而存在,以符号为基础的话语,比它所指的事物要复杂的多,它不仅可以指涉外在世界中的事物事件,而且它可以构建事物(观世音维纳斯等)事件(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等),甚至可以构建世界(如童话世界神话世界等)③。

福柯又在批判结构主义脱离人为主体的基础上,将人与话语联系在一起,认为话语是联系人与世界的纽带。因为整个现代认识是话语及其单调的统治的消失联系在一起的,是与语言向客观性方面的逐渐转变相联系的,是与语言多种多样的重新出现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当语言注定散布时,人就被构建起来了对人为主体的批判,使得福柯逐

①王逢振:《什么是“discourse”》,《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年第2期

②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1998.120

③庄芳琴:《福柯后现代话语观与中国话语构建》,[J].外语学刊;2007.05

7

渐由考古学研究转向谱系学研究,在后来的研究中他认识到话语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话语的内部规律和外部因素。这个外部因素就是我们接下来会谈到的权利。

福柯还以为话语不单纯是一个语言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政治性维度的前史文化概念,在话语即前史所标明的客观性背面,具有某种明显的意识形态。任何社会中,话语的产生都会依照必定的程序而被操控、挑选、安排和再传达。这其间隐藏着杂乱的权利联系,任何话语都是权利联系运作的产品。福柯的话语理论调查了话语在主体与客体刻画中的效果。主体既不是先验的、超然的,也不是一种分配性的力量。相反,它是经过自在的或是受分配的实习而被构建出来的。在话语场中的客体总是被话语所分配,处于被主体降服的位置。因而“谁把握话语生产的权力,谁掌握话语生产的技术,谁掌握话语生产督察系统将是问题之关键。

2、话语权力

(1)话语权力与教学话语权力

话语即言说说话,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可以找到“权利”两个方面的意思:一种是政治自然而然的对你产生的威慑力,一种是人在一定的职责范围内的任意支配的力量。话语权利,简言之就是说话的权利,是指话语的威慑力或者影响力。但是话语又不是简单的言说,它隐含了某种权利关系,这种关系影响着话语双方的表达。在谈话中话语权暗示了说话者和倾听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在所表达的话语中。被权力所支配着的话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一,构成话语的语言的作用在于给事物制定秩序;第二,话语具有一定的描述作用,它描述了话语的说话者与倾听者的语境,在描述的过程中体现了说话者的控制、评价等作用。

课堂教学话语权力是指一种控制或支配的力量,它作用于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借助相关教材互相沟通的过程,只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合作关系,同时也相互监督,只不过老师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课堂环境与氛围,有支配课堂教学的话语权。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应该通过自身努力去积极主动去获得知识、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能力也可以提高。

(2)学生的话语权

在课堂场域中,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力量,它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效果,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权力用语言和教师互动,那么这种权利和影响力就是学生的话语权,学生的话语权附属于学生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它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它意味着学生拥有如下权利。

8

其一,学生有权决定是否要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比如,在课堂上,哪怕学生的观点和教师和教科书大相径庭,就算是非常愚蠢的,甚至是荒谬的,这些意见在教师的眼里是微不足道和不和情理的,学生都可以表达出来。

其二,学生拥有课堂和课后的讨论权。在课堂上或者在课后,家长和老师会就学生的一些成长和教育的问题开展讨论,学生有权参与其中,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悉听尊便。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他们的自我教育的言说都是紧密相连的,所以针对自身的教育话语受教育者有权参与。

(3)教师的话语权

教师的话语权是指一种力量和地位,这种力量和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出他们的作用。教师用这种力量去影响学生,这种力量具体点说就是教师本身的知识,尤其指专业知识,教师拥有的知识越多,他在课堂中就能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其次,话语权也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地位是至高无尚的,这一点在传统的课堂场域中表现更明显,而且这种地位受到制度的保护。

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思想政治话语指的是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律和规则,并在特定的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来交往、宣传、说服等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

(2)思想政治教育语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在这种特殊的活动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完成对人的思想的改造,使他们变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个体。教育者完成这个任务和使命就必须使用一定的方式,其中一个常见也是十分重要的方式那就是话语,当然话语包括有形的话语和无形的话语两种,有形的话语我们很熟悉,教师说出来的语言和教科书上的语言还有学校等的一些规章制度等,无形的话语就是主体在交流中表现出来的神情、体态特征等。这些话语组成了一个整体,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我们把这个整体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二)场域和教学场域

1、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

9

概念形式,它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中,也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研究社会问题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方法原则。

皮埃尔·布迪厄用“场域( field)”这一概念工具来解释权力抗衡与较量的空间。所谓场域(field),就是“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示”①。布迪厄为场域提供了客观的关系网络,他说,在不同的地点,从点的关系的基础上进入概念领域,从客观的观点分析来看,在各种方向的联系之间存在一个网络或一个配置。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一个社会空间,它与别的社会空间是分开的,相对独立。

第二,它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由一个个的客观关系组成的。

第三,它是一个气氛紧张的空间,在这里存在的各种力量是很活跃的,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停地在争斗。

第四,场域和我们的社会团体一样,也有它的组织程序和适用于他们的游戏规则,当然这些规则等不是一成不变的,进入场域的个体必须共同遵守和维护这些规则。

总的来说意味着每个人的行动都发生在一个固定的场域中,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这个场域的影响,场域不仅仅包括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2、场域具有以下内涵:

第一,场域是一个关系网络。布迪厄曾经明确指出根据场域的概念进行的思考就等同于从关系的各方面进行思考。而且还指出从判断的角度出发,又说:“从分析的角度来看,这种联系是独立于举动者毅力的客观存在,又与举动者所占方位、所把握的本钱和举动者的禀赋及其采纳的战略有关。这种联系网络有其本身的逻辑和运作规则,构成对举动者举动的限制性制约条件,当然只对置身于该场域的举动者才有含义。若是不归属该场域,这联系网络对举动者不具有含义。为什么呢?这与场域的第二层意思有关。

第二,场域是力的较量场所。场域是指人行为的场所,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空间意义上的场所它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既是静止的,又是动态的;既是固定的,又是在发生、进行的;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场域是“力的比赛”场所。换言之,是斗争、争夺的场所,只有“力的较量”,场域才具有含义。而这种奋斗、抢夺依

①布尔迪厄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9

10

靠的是举动者所把握的“力”,这种“力”表现为本钱最后化约为权利。如布迪厄曾指出:“一种本钱总是在既定的场域起作用,既是奋斗的兵器,又是抢夺的要害,使它的所有者可以在所调查的场域中对别人施加权利,运用影响,然后被视为实实在在的力气,而不是无关轻重的东西。”需要注重的是,这种“力”在奋斗中彼此较量,也会彼此变换。因此,场域是一种力的关系网络。

第三,资本—权力是场域的主线。场域既是奋斗的场所,又是抢夺的空间,而一切都是环绕本钱-权利的主线打开。举动者奋斗靠的是其把握的本钱,奋斗目的又是争夺更多的本钱,终极目的是为了获取权利,构成分配关系。注意不要把这进程看作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交织的,场域在互竞中开展。关于本钱,布迪厄把其主要分为三大类:经济本钱、文明本钱、社会本钱。经济本钱是由收入、产业等组成经济实力。文明本钱表现为常识总量,但又不全是。文明本钱由可称为信息本钱,它的表现形式有三种:身体化的、客观化的和制度化的。“至于社会本钱,则是指某个人或是集体,凭仗具有一个比较稳定、又在必定程度上制度化的互相往来、互相了解的联系网,然后累计起来的资源的总和。”一切的本钱构成“力”,表现为权利,构成权利联系。权利只有在联系网络中才有含义,故权利在场域运作中起着决定作用。需要注意,权利不是单向度的,权利关系也不是单一的分配与被分配的联系。正如高宣传教授以为的“在一个特定联系网络中的控制者,其控制权利的完成,不可能单靠其本身的目的、利益、位置,而是有必要联系被控制者各方的力气,并在各种力量的比赛和比照中真实完成”。

3、教学场域的形成

布迪厄指出,“任何社会秩序的统治性文化标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任意的,它们是以建构相对的符号系统的方式来满足特定群体利益。群体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在这里被合法化了。而它常常被人们‘误识’为普遍真理”①

前面我们谈到了场域的游戏规则,但在教学场域中行使权力的教师和被动接受的学生甚至是监护学生的家长,不但对规则的不公平视而不见,而且把这些规则合法化。正是他们的“虚假意识”和“阴谋”;为教学场域提供了有力保证。

同样的场域,同样的惯习,不等的资本数量和不同质量的资本,

① [美]戴维·斯沃茨. 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 陶东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36.100- 104.107.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f9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