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麦元中心小学概说

更新时间:2024-04-05 09: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麦元中心小学校志

第一章 教育文化回溯

麦元地处望江县西北,西与太湖县接壤,东临武昌湖梢,南北分别以香茗山、南山为界,面积42平方公里,人口两万多。东北走向的望江最高峰——香茗山(主峰489米)雄踞境内。塘堰水库星罗棋布,南北干渠浇灌着万亩良田。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可谓“鱼米之乡”。

千年积淀的 “茗山文化”源远流长。秀美的香茗山,吸引了历代诸多文人墨客,他们来了,总是流连其间,折服惊叹于自然造化的神奇。

唐代李白,曾在山中建莲花书院;明朝解缙曾在莲花尖建学士坛,并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山崖殷窦簇朱砂,香茗丛生蓓蕾芽。采药道人何处去,洞云深锁碧桃花”。此地民间文化艺术精彩纷呈。民国初年,黄梅调就被麦元地方戏班唱遍太湖、望江、怀宁三县,并走红湖北黄梅县。黄梅戏祖师蔡仲贤出生于蔡大屋。茗山洪氏刺绣,茗山挑花,胡氏兄弟的木雕工艺,均闻名遐迩,张楼下的木偶戏(俗称被褥戏)更是乐趣无穷,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麦元不愧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地灵则人杰,麦元自古名人辈出。

容起经(1827——1881),容屋人。少时学文习武,1879年乡试,取副贡。不爱做官,回乡散尽家财,资助乡邻识字读书,以教民风。光绪帝得知其人其事,遂钦赐“岁进士”旌匾,一时传为佳话。斯人已去,旌匾犹存。

孙由镒(1852—1921),孙老屋人。光绪二十年中举;翌年赴京会考,为“公车上书”成员;二十七年入京选试,钦选布库大使,签发湖北候补,后受聘于湖北矿业学校任教。晚年居故乡,藏书万卷,以开办图书馆的方式,服务于地方上好学青年。民国九年,重修太湖县志,请其为纂修,铭志版文多出其手。

袁葆芳(1856-1942),茗南袁家新屋人。袁祖光是其胞侄,亦是学生。其父袁禹平,清太学生,军功五品,晋封通奉大夫,不愿为官,退研岐黄,医术高超,堪称回春妙手。葆芳少负异才,博览群书,受家学熏陶,亦立志行医。成年,先后有许世英、于右任邀他出仕,均被谢绝。一方面,家学渊源,得乃父真传;一方面,对医学经典,勤奋钻研,葆芳医术进步神速。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造诣日深。而立之年,医名望(江)太(湖)。疑难杂症,凡经他诊断,多能药到

病除。葆芳不仅医术精通,医德也高。他总以治病救人为乐,行医60年,不问贫富,均分文不取。人们称颂他:“千里求医于门,立活不取值。”70寿诞,望邑政府赠匾曰:“德劭年高”,跋云:“..........而于岐黄言,尤工妙谛,处乡里,维持风化,忿气者,经先生接之自平;疾病者,得先生治之立愈。其寿世之功伟矣。”著有《玉浮脉诀》、《玉浮验方》等,均在“文革”中当“四旧”焚毁,殊为可惜。

蔡仲贤(1865-1942),葛林村蔡家大屋人。安徽最早的黄梅戏艺人之一。年将弱冠便学会《一捧雪》、《二进宫》、《三结义》等10本入门戏,掌握唱、做、念、打等舞台基本功。此后蔡仲贤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嬉笑怒骂,将黄梅调唱遍太、宿、望、怀;唱响村寨、朱门;唱红湖北、江西。1921年,在麦元犁弯塘办科班,致力于课徒授艺,培养出许多黄梅戏新秀。迫于生计,一直到晚年,都参加戏班演戏。其时,蔡仲贤的后辈杨润保组织起规模空前的戏班——长春班,檀盛云、龙腊九、蔡南楼等黄梅戏俊彦名伶咸集一堂。胡玉庭、龙昆玉等也慕名拜杨为师,这时,蔡仲贤已成为黄梅戏弟子敬仰的祖师爷了。

袁祖光(1867—1930),茗南袁家新屋人。光绪二十年中举,光绪二十七年恩科登中三甲第二十六名进士,历官吏部文选司主事,自隶州知州,湖北候补道尹;光绪三十一年,被派往日本考察政治,偕友许世英加入同盟会,民国六年(1917)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后任安徽省省政府秘书长,豫皖鄂三省帑捐局长等职。著有《瞿园诗草》、《东游草》(记载其日本考察之见闻感受)、,《摘星词杂十二种》等。晚年定居安庆市小南门,至死关心家乡新学。

汪穆堂(1887-1966),名剑镕,茗南村刘西林屋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祖达全,父铸承,均系清附优生,从九品,不愿为官,授徒为业,德高望重,乡梓称贤。穆堂从小受诗书礼教的熏陶,刻苦治学,老成持重,学有本源。毕生尽瘁于教育事业,六十年如一日,桃李盈门,造就人才甚多。不涉官场,不与劣绅为伍,齿德俱尊,名闻望(江)太(湖)。中青年时期,在太湖县从教,历任私塾、小学、中学、师范教师。1951年在茗山小学任教,后随学校迁调至中心小学,直至离世。汪毕生躬耕教坛,诲人不倦,深得尊敬。1953年当选为望江县人大代表、县人民政府委员。著有《兔园文集》。

胡翠庭(1906-1959),葛林村胡下屋人。幼年家贫,父早逝。为谋生计,14岁到怀宁拜木雕师傅彭五喜学艺,议定3年出师,可他刚到3个月就要求出师,师傅认为他不践前言,故意出难题考他,要他仿制衣服胡芳培官厅的推窗花板,以试其艺,达不到式样标准就得继续从师。胡勾图游刃,一雕而就。师傅心悦诚服地让他出师。1928年他偕弟亮庭到江南卖艺糊口。曾先后为至德县官绅姚文元(清进士出身)、自卫团长金胜龙雕刻饰品,著名的作品有:“九狮拉带”、“八仙衬”、“双龙盘柱”等。无不构思精巧,独具匠心,刀法细腻,生动传神。这在当地引起轰动,世家大户争相聘请。此后,声名远播,终年行艺于武汉、上海、南京等大都市。后来,还为徽州胡姓一宗祠雕刻饰品。行艺数十载,留下许多传世精品。胡氏木雕创作,造诣颇深,翠庭常对两个学艺的子侄说:“凡制一件作品,要有所创新,不可因循,老是‘开眼菩萨眯眼佛’;要以活人(活物)为样板,要在‘神’字上下功夫;要以眼传神,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人物的头部、躯干、四肢也要有一定的比例。”他有一句雕刻人物的要诀:“站七坐五蹲三半”。

孙敬纯(1905-1930),中共望江县党组织创建人。出生于沙堰沟的一个农民家庭。11岁入私塾,15岁入太湖县晋熙小学。1926年9月桂系某部团长陈雷在太湖县宣布易帜,参加北伐。孙敬纯积极参与支持起义活动。1928年3月,经甘信元介绍,在太湖县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回乡发展孙大朵、孙邦瑞等人入党,建立望江第一个党小组——尚花棚党小组。9月,党小组扩建为党支部,孙敬纯任书记。后又历任太湖县委委员,望江特区委书记。1930年3月下旬,中共太湖县委书记甘信元在尚花棚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在太、宿、望边区举行农民武装暴动。同年4月至5月,先后取得了打击太、望境内大地主、大土豪李干桢、韦大衍、李伯超等一系列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打击了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将革命火种传遍了太、望交界地区。8月,因地主武装的疯狂报复,武装暴动队伍遭受重大牺牲。8月30日,孙敬纯因叛徒出卖在大石岭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保守机密,坚持斗争。9月7日,在望江县城北门外英勇就义。

新中国成立以前,麦元属泉塘乡管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私塾林立,大小规模不等的大致有百余所。乡里流传着“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俗语,可见当

时学风鼎盛。学校有蒙馆和经馆之分。蒙馆供几岁小孩入学,多以《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为教材;经馆以《四书》、《五经》、《左传》、《古文》、《唐诗》、《宋词》为主要读本。并教学作文和对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屋杨婆婆办的私塾。在此学习过的学子吕调元(宿松籍),民国时期曾任过陕西省省长;汪寿樵,民国时期曾任过陕西省禁烟总局局长;民国十年前后,弟子胡会庭大学毕业后,不入仕途,毅然回乡行医办学,他办的“启俊小学”开设了语文、数学、自然、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胡肖瓛、胡肖瑗等优秀学子亦从此走向社会。孙赞言于武汉大学毕业后,放弃优厚的就业机会,毅然回乡兴办学校。约在民国三十年前后,自筹经费,修建学校房舍、设施(包括桌椅在内,一应俱全),大力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开设了语数体艺等课程。当时孩子可免费入学,教学效果好,成果多。当地官绅送匾“桃李公门”表示祝贺。校舍延续至解放后改名“四合小学”,七十年代才拆除扩建为麦元中心小学。在此,不得不提的是,孙赞言先生的目光长远,令人钦佩。其一,他所办新学,形式新颖,规模较大,观念新潮,面向大众。实为开风气之先,造民众之福。其二,麦元坝当时是一个极度荒芜、偏僻的地方,是他最早在此地建造学校,才有后来越来越多的民居、机关、单位,乃至成为一乡之治,经过70多年的发展,终于成了今天繁华的集镇。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他的确功莫大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漆人素任望江县县长(此人是开明人士,思想比较进步)派员到泉塘乡扩建泉塘乡中心国民学校(乡小),校址泉塘寺,招收四、五、六年级学生,可供本乡及望太交界的孩子入学,规模较大。建校之初,委任郝忠澄为校长,教师有郝晓昌、孙文跃、金胜华,招生约百余人。因为当时此校办学形式新颖,开设课程较为齐全,又注重教育质量,故远近很有名气。为鼓励该校扩大影响,漆县长亲题了校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学校制定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校训(郝晓昌老师主持该工作)。郝晓昌于53年考入复旦大学,成为解放后望江县第一个复旦大学生。1946年上半年,金铨洲任校长,1946年下半年金莲洲任校长,孙朗夫于1947年上半年任校长,47年下半年至48年上半年孙醒民任校长,48年下半年至解放,杨宗藩任校长。在此期间,孙朗夫、金介华先后任望江县教育督学,经常来该校检查考察教育情况,

对该校的教育教学给与了表扬奖励;同时,也得到了周边地区官绅和百姓的拥护和赞誉。

泉塘乡国民学校自46年创办至49年解放,泉塘乡乡治迁到麦元坝,更名为麦元乡,该小学随之撤销。50年代初创办了茗山小学,1957年升格为中心小学,1960年迁址麦元坝,文革时期撤销中心小学建制,1982年恢复,1999年定址至今。

第二节 学校常规管理

一、初创时期

1951年秋,人民政府借清代王屋杨氏老婆婆私塾——王屋老学,建起了麦元范围内第一所小学——茗山小学。招收了一个五年级班,20多个学生。学校初步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开设了语文、数学、思品、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为了能够开齐开足课程,学校聘请了耆宿汪穆堂和胡审波老先生任教。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新增了教师,加强了师资力量,建立了少先队组织,每学期考试,成绩造册存档。1952年,学生数猛增至200多人,学校办得红红火火。1953年,学校被县政府表彰为“小学教育先进单位”。

1954年,学校常规管理主要是贯彻省第一次文教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同时参照苏联教育经验开展工作。麦元校区出现了多个教学点,各教学点开始使用统一教材。

1955年,学校实施省颁统一教学大纲,注重全面发展,建章立制,突出政治教育,各校开展了“两操一课”(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活动。要求各校要发掘潜力,苦练内功。

1956年,小学贯彻“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开始提出了普及初小教育。这时,麦元校区开始学习、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开展教研活动。采取集体办学和分点设班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学校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1957年,在“学校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公办和民办并举’”的指引下,贯彻“必须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这时期小学主要工作是“扫盲”。

1958年,学校贯彻“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茗山小学四、五、六年级迁至孙老屋,麦元中心小学正式成立,乡政府派部队转业干部程德清任校长,麦元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959年,社会上刮起“浮夸风”,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群众生活异常困难,更有“大跃进”、“反右倾”的冲击,学校管理混乱,工作停滞不前。

1960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学校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各项工作重新步入正轨。

1961年,小学开设了社会主义常识教育课程(增加了农村应用文、珠算、农业常识等课程)。学校管理工作突出表现在引领学生重视农业生产上。同时,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学校成立了团支部,汪培根任团书记兼少先队总辅导员。

1962年,小学下放至大队、公社管理,当时学校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基本上恢复到了1957、1958年的水平。

1963年,学校教育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当时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改善办学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强调低年级以拼音识字为主,高年级提倡精讲多练,开展教育教研、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同时响应“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为了加强师资力量,聘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充实队伍。陈尧光、李结安等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进来的。

1964年,麦元中心小学毕业生在鸦滩区统考中,升入初中的人数超过鸦滩区四个公社(鸦滩、码头、古炉、麦元)总数的一半以上。

1965年,根据上级指示,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整,强调教育教学工作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改变教学模式,批判智育第一,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为工作的重点,同时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二、“文革”时期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基本上停课闹革命。也就无所谓学校常规管理了。1967年,上级教育部门委派范世勤任麦元中心小学校长,学校成立革委会,范世勤任主任,项旺喜任教导主任,学校整日忙于写大字报,教师带着学生读毛主席语录;1968年,程德清同志调往码头任乡教育干事,麦元中心小学被撤销,由各大队设立完小和教学点,公社管理学校。文革中中小学教育工作由教

育干事吴友贵主管,乡党委宣传委员宋焰友分管。1966年——1968年,一部分教师被打成“右派”,离开学校。学校师资严重匮乏,于是,小学大量招纳民师。随后几年,学校无正常教学秩序,建立“红小兵”组织,以推荐取代招生考试。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学习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每周要安排一个或两个晚上,进行集体政治学习,这样做是学校认为五、六十年代的老师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不同程度的受到旧思想、旧习气,旧世界观的影响,要经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改造过来,才能提高思想觉悟。要求教师们必须做到自觉学文件、学报刊文章、做学习笔记(政治学习笔记比备课笔记还重要),相互交流学习心得,经过学习交流达到: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热爱社会主义,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党的热爱和拥护不仅是表面上的而更应该是内心的;不仅是现象上的,更必须是实质性的;不仅是口头上的,而更应该是行动上的。毛主席曾说过,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团结、教育、改造、利用”。知识分子离不开共产党,他用了《左传?僖公十四年》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来作比方:共产党是皮,知识分子是皮上之毛,知识分子离开共产党就无法生存,一事无成。

(二)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旧社会,教师是为少数有钱人服务的;解放后,教师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为谁服务不是个小问题,是阶级立场问题,是世界观的大问题。

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学校各项工作的主要影响:

(一)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秩序,无法正常教学。小学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神圣之地,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文明之地,这时期几乎成了阶级斗争的主战场,教学秩序混乱。

(1)招生时间混乱。1969年招生由秋季改为春季招生。学年从2月1日为学年之始到翌年1月31日为学年之末。1973年又恢复改为秋季招生。学生学习时间延长。

(2)学制混乱:1968年小学由六年制改为五年制,直至2003年才重新改回六年制。

(3)课程设置混乱:“复课闹革命”的1967年到1968年,小学一、二年级设语文、算术课,其余年级设语文和政治合一的“政文”、数学、军体、革命文艺、天天读(读毛主席语录)等课程。

(4)教材(课本)缺乏、混乱,政文以《毛主席语录》的“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为主要内容。数学由学生自己向老同学借旧课本,几个人共一本。

(二)废除考试制度

(1)1968年到1972年,不考试或只开卷考试(翻阅书本答题)。1973年又提出恢复考试,但又怕是“修正主义”的东西。于是“开卷、闭卷相结合”。评定成绩不专看考试的情况,还要看平时的学习态度,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当时亦称为民主考试)。

(2)1968年起到1976年小学升初中不考试,直接对口直升(初中升高中也不考试是用推荐的办法),因此学生和家长(包括教师)均有“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与不学好一个样”的想法,教学质量严重下滑。

(三)“读书无用论”影响十分严重。东北铁岭农学院一位大学生张铁生考试交白卷,说是反对“修正主义”,成了教育战线的英雄。还有“四人帮”鼓吹的“不学ABC,照样开机器”。上大学也不用考试,用推荐的办法,叫做“工农兵大学生”。 加上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这些一系列的影响造成学生读书无用论思想很严重,影响很深。

(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伤害。无数次运动,很多人被批斗,教师的社会地位严重下降,被人们称之为“臭老九”,不少老师纷纷离开教师队伍,尽管他们头上曾经有耀眼的“光环”。麦元中心小学就有好几位教师另谋职业。大多数老师,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沦为“教书匠”。

(1)老师是最廉价的劳动力,每年的夏忙假、秋忙假,暑假中的“双抢”,老师都要到生产队参加支农劳动,不仅分文未得,还要自带粮票和饭钱,一年至少有一个月左右这样,老师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2)平时,大队、生产队的干部都可以到学校,叫老师停了课,帮助他们收稻、收麦、割草籽、油菜,对老师毫无人格上的尊重。

(五)办学经费严重不足。10年间,各校校舍无多少改观,破败不堪,课桌椅奇缺。校舍严重不足,不得已,盖了几间房屋,又低又矮,墙壁是土坯砌的,教师工资很低,每月35元——38元,最多的每月45.5元,也仅是少数几个。尤其是民办教师,以记工分算工资,年薪才50元左右。

(六)“王侯建议”造成麦元教育资源流失。王、侯两位老师发表于《人民日报》上各老师归队的建议,虽在全国未下文件,但望江却行动起来了,麦元小教像金克家、金学华、杨靖澜等一批很有教学能力的非麦元籍的老师被调走,造成了麦元小学教师空缺严重,不得不聘请一批“赤脚”老师。

三、改革开放时期

1977年,“十年浩劫”结束,学校开始拨乱反正,恢复考试制度,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开齐课程。这一年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主要是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1978年,学校贯彻中央“调整、整顿、提高”的政策,普及小学教育,有计划地发展初中教育。这年由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开始对学生建立学籍管理,小学升初中实行统一考试。相继出台实施了《学校常规管理工作条例》、《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用这些规章制度对师生进行管理。

1979年,学校常规工作是继续普及小学教育,重点工作是扫除文盲。各大队办“扫盲”班,由在职教师兼任“扫盲”班教师。“扫盲”教学安排在每天早晨或夜晚。“扫盲”不给物质报酬,对成绩优异者,予以精神鼓励。

1980至1981年,杨涛同志调至向阳小学,筹备恢复中心小学,将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定位于着重抓好教育教学质量,把提高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把普及小学教育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1982至1983年,恢复中心小学建制,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把普及小学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要求在1990年前普及小学教育,并制订普及工作的具体标准和验收办法,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制订小学教学考评条例,公社根据考评条例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奖励优秀教师。同时,发动群众集资办学,改善办学条件。

1984、1985年,小学教育进行入正确的发展轨道,教育教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校工作主要是让所有适龄儿童入学,并完成小学学业。

1986、1987年,根据《义务教育法》,安徽省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意见的精神,麦元中心小学,坚持依法办学,加强检查督促,管理工作以抓教学质量为中心。

1988至1995年间,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以“两基”“两全”为工作的重点,依法治教。1992年,乡政府出台了《教育教学奖惩条例》,麦元中心小学依据此条例实行学校各项常规管理,把智育摆在首位,以致发展到考评教师就是看学生成绩,该条例到2007年在经过多次调研修改后被废止。

“两基”工作成效显著,学校班额大,教室小,麦元中心小学的扩建问题,多次在学校工作会议上进行讨论,并且形成一致意见,分别向县教委和乡政府提交申请。自1992年乡政府对教师实行奖惩条例以来,麦元中心小学教育教学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麦元中心小学的申请得到了县教育局、乡党委政府的批准,于1996年动工,1997年竣工。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校园、建筑物、教育教学设施改建、扩建、更新等工作,共投资200多万元,学校新建了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音乐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师教学电教化程度日益提高,办公电脑自动化正在逐步实现。校园环境全部达到了绿化、美化、净化的标准。学校办学条件的完善提高,为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保障。为教育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心小学校新校建设期间,虽然乡政府、县教育局对建校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投入了大部分资金,但许多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募捐、集资、向教师借款,仍然不能得到解决,只好挤占生均人头经费,并且持续了数年,可以说是举全乡各小学财力填补这一缺口。经过全体麦元小教人的共同努力,建成后的中心小学硬件设施在全县农村学校中应该说是一流的。

这一时期,“普九”工作同样列入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之中,中心小学成立了“普九”工作小组,狠抓入学率、巩固率,控制辍学率,开办扫盲提高班,确保了“普九”、“扫盲”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但是,在校生总数处于历时最高峰,加之教师退休、自然减员,师资匮乏,从师范毕业新补充到小学教育上的老师几年才有一个,学校招收一批热爱教育事业的社会青年到各小学任临时代课教师,充实教育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加大布局调整工作力度,将一些单班教学点进行撤并,整合教育资源,将全乡六年级学生集中到中心小学,实行寄宿制管理,创建“代理家长”制,这些举措当时在望江尚属创举,甚至被县教委作为经验进行推广,特别是在全县小学实行教学成绩检测评比以来,麦元小学教学成绩一直处于全县领先水平,从教学成绩到管理水平,都得到了县教委的充分肯定。2002年学校被命名为“望江县示范学校”“省家教名校”“绿色学校”。许多学校慕名前来参观、考察、学习。当然,我们不能回避,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些荣誉是麦元小教人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打拼出来的。

四、中心学校成立以来

2004年4月,麦元中心学校成立,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为了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决定购买与学校仅一墙之隔的原麦元派出所所址。学校一方面向全校区教师借款16万元,一方面凭借家长委员会的支持,集资7万元,筹齐了购买的资金并且与县公安局达成协议,成功购买。在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麦元中心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创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注重管理过程,提出了“以人为本,为师生营造和谐家园”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确定“求真务实、自我卓越、和谐发展”的学校精神,以“学校-----规范+特色;教师----优化+特点;学生-------合格+特长;校园------美化+文化;设备------现代+一流”为办学模式;确立“为每个孩子创造人生幸福”的教育理念,树立“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和优质服务”的办学宗旨,本着“质量求生存,创新求发展,科研求品牌,特色求声誉”的办学方向,实施“理性思考、刚性管理、柔性服务、和谐发展”的办学策略,以“有实力才有魅力”为行动思想,正在走上 “文化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之路,努力打造“阳光教育、书香校园、快乐学校”的校园文化品牌。

学校修改制定了《学校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学校教职工考勤制度》、《班队工作考核细则》等一系列新的制度,突现了一种立足实际的精神,遵循一个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的原则,坚持一切以人为本的思想。本着从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努力给他们提供一种宽松的、愉悦的、和谐的工作环境,充分调动起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和主动性。

(一)教育及教师管理:完善、优化、创新。

完善教师管理机制,重视对教师进行“校园无小事、教师无小节”的职业规范教育,通过政治学习、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增强教师的角色意识,要求教师牢牢记住自己肩负教书育人的使命,深刻认识教师言行举止对未成年人具有示范熏陶作用,小而言之影响他们一时,大而言之影响他们一生,所以,必须高度负责,履行教师的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时时处处为学生做表率。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校本教研锤炼成长,通过自我反思完善自己。

(二)德育教育及学生管理:教育性、系统性、活动性。

把“育人”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时时有德育工作做”的理念灌输给老师,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努力营造“课堂教学随机渗透,课外活动延伸补充,日常生活熏陶感染,社会实践锻炼成长”的主体化教育空间,让每个学生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1)抓住教育契机,适时开展教育活动。在开学初,开展“规范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对学生进行入学、开学教育,学期中间,将“学雷锋日”和庆“妇女节”结合起来,开展“我为妈妈做好事”的活动,“植树节”组织学生到山川、田野“寻找春天的绿色”和植树护绿活动。“安全月”请交警、关工委、校外辅导员进行安全教育。利用“五一”长假,开展“我是快乐小帮手”活动,“六一节”时进行献爱心、文艺汇演,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假日均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

(2)用好教育阵地,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每学期提前制订好德育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内容,上好思品课,健康教育课,晨会课、班队活动课,发挥主阵地作用,同时利用升旗仪式、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画廊、德育教育基地(敬老院、孙敬纯烈士墓、工业园区等)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事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三)校园及后勤管理:净化、美化、有序化

(1)确保安全、规范、方便,对原教学楼设计使用的电网进行重新规划安装。学校原有自来水管年久失修,污垢厚积,流量不大,压力不够,二楼以上就没有水,而且水质黄混。2007年对水源进行清理,保证安全用水、节约用水。食堂管理加强监控督促,不搞承包,保证安全用餐。教育学生讲究卫生,不挑食,

注意节约,有序用餐,文明用餐。学校逐级逐人签订安全责任状,增强安全意识,警钟常鸣,防止校园意外事故发生,确保师生安全及学校财产安全。2009年在各校推行封闭式管理。特别是后勤保障,学校建立财务考核小组,每一笔开支虽经校长一支笔同意报销,但必须经财务考核小组盖章后方可入账报销。规范收费行为,不随意“开源”,更多地把心思用在节流上,学校自建餐厅,接待学校来客,一律在食堂就餐,既不铺张,更不浪费。将节约的钱用于教师外出培训,强化教师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有序合理地使用学校的有限资金。

(2)着力建设书香型校园。充分发挥学校规范化教室的作用,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每周进行经典美文诵读,努力营造读书气氛,想方设法使学校每堵墙、每片绿地、每一个教室都充满文化气息,用“双语”(汉语、英语)提写的名言警句、用学生自己创作的字画装点校园,让学生展示才华,让家长感到惊喜,让社会支持教育。每年以为期一个月的校园艺术节为载体,推动书香型校园建设。

(3)常规工作一天做好容易,天天做好就不容易了,做到常规常谈,常规常抓,常规常查,常规常新,与时俱进稳步提高,让优质常规管理进一步积淀学校发展内涵,使学校管理真正走上无制度化管理。

五、校长管理

麦元中心小学1982年恢复建制,中心小学对各村小学进行行政领导和业务指导。为了加强对全乡各小学工作的指导,时任中心小学校长杨涛同志参加了县教育局举办的首届校长培训班,并获“优秀学员”称号。随后,麦元中心小学建立了校长培训制度,中心小学校长、副校长、二级机构负责人,各村小学校长进行培训。相继参加县校长培训的有黄结根、陈友根、袁犬应、蔡结桥、王宏印、陈功乐、金运根、孙志群、孙桂林、李张华、甘高中、廖结华。其中校长袁犬应、副校长孙桂林多次参加了校长高级培训班培训。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麦元中心小学校长培训不仅仅是参加县教育局举办的培训,发展为“走出去”,一大批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到名校参观、考察、学习。这些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为麦元中心小学管理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04年9月安庆市举办首届中小学校论坛暨学校管理大会,望江县仅有两所小学出席该会,麦元中心学校被指名参加。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校长管理的成果。2007

年孙桂林的论文《关注农村教师成长,寻求发展的新途径》在第四届校长论坛上获省级二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黄岗小学改革。黄岗小学被称为麦元校区的“大西北”,学校基础薄弱,学校综合成绩总是让麦元中心小学领导显得束手无策。为了彻底甩掉该校落后的帽子,使麦元各小学均衡发展。2003年对黄岗实行改革,该校校长及教师不再由中心小学指派,而是推行自由组合,校长在全学区进行竞聘上岗,并对该校校长实行6000元办公经费补贴,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考核,第一年缩小差距,第二年甩掉落后帽子,第三年学校综合成绩居全学区中上等之列。中心小学委派袁犬应同志就此项改革工作进行管理和对黄岗小学工作的指导。通过竞争,容海平同志任黄岗小学校长。作为麦元中心小学第一次改革的学校,可以说是一个试验区,中心小学乃至后来的中心学校许多重大改革的出台都是从黄岗试点推广到全学区。而黄岗当年就甩掉了落后的帽子,综合成绩居全学区中等。随着行政区划调整,黄岗小学撤并,逐渐形成的以人为本的“无制度化”管理的黄岗经验“夭折”了,但它为麦元学校管理观念的改变吹过了一阵清新的风。

2007年8月,麦元中心学校进行人事改革,各校教师由各负责人自由组合,各校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各校教师由各负责人自由组合。2008年8月,又以同样的方式对二级机构负责人实行竞聘上岗。许多重大的改革都是袁犬应同志在生生世是安庆石化一小挂职锻炼后实行的。

袁犬应同志被望江县教育局选派参加望江县首届“领雁工程”活动,于2008年3月1日到全国名校——安庆石化一小学习三个月。并且与石化一小结成友好学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协议特别强调,石化一小作为麦元中心学校骨干教师和短缺学科教师的培训基地。随着与石化一小的合作对接活动的开展,石化一小的办学思路对麦元中心学校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都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办学观念的转变,由攀比转变为按教育规律办学校教育,真正走上为麦元教育可持续发展而必须走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之路。

“汗水铺就金光道,风雨不歇绘彩虹”。麦元中心学校在新世纪的征程中充满信心和希望,她必将成为一座拥有现代教育特色的儿童乐园;一个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摇篮!

第三节 教学教研

建国初期,学校规模较小,1954年,贯彻省第一次文教工作会议精神,使用统一教材,执行省颁布的统一教学计划,采用“四、二”分段制(1——4年级为初小,5——6年级为高小),开展“两操一课”(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活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按照凯洛夫课堂五个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进行教学。1953年,曹逸群任茗山小学教导主任,负责制订各科教学计划,开展集体备课和观摩教学活动,着重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初小升高小实行全乡统考,语数双科“及格”方可升级。

60年代,学校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中共中央颁发《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课程作了调整,强调各科教学的政治思想性,学校增开了社会主义常识教育课,提出“以红带专”,以德育带动智育的?;增加了农村应用文、珠算、农业常识等内容,全日制小学以教学为主。重视教学质量,教导主任把好备课关,教师的备课笔记由教导主任签字后方可上课,上课提倡精讲多练,注重因材施教,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直观教具。每学期继续实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造册存档,这个时期的成绩评定,分为平时考查、期终测验两块。学生的操行等级和评语,由班主任评定,报请学校领导审查填入成绩报告单。教学教研活动,高年级区统一组织,由区教导主任金滕主持,中低年级以乡为单位组织,由汪培根主持。小学毕业实行统考,麦元中心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人数曾占当时鸦滩四公社升学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老师重视业务学习,周六下午全体教师到中心小学集中学习,暑假到区中或何祠(时为区中心小学)学习。

“文革”开始,学制缩短,由“‘四、二’分段制”改为“五年一贯制”,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毛主席语录》、“老三篇”等为主要教材,小学历史、地理、自然等学科被取消,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不正常。文革中期,成立革委会,提出复课闹革命,继而,中心小学被撤销,教学教研工作由各村校校长负责,70年代初,以推荐取代考试招生。“文革”后期,教学秩序有所好转,但教学质量停滞不前,实行工农兵免试推荐上大学。

“文革”结束,开始恢复考试招生,学校重新制定规章制度,学校贯彻“恢复、整顿”,改为秋季招生,学校实行学籍管理制度,教学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学校提出各学科教学应“面向多数,兼顾两头;突出重点,加强‘双基’教学”,学校领导兼任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教研工作由公社教育干事吴有桂负责,深入课堂听课,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与教师共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80年代初期,学校着重抓教学质量,把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作为教学、考核、评比,教研工作的重点。1982年到1990年期间,以普及初小教育和“扫盲”为教学工作的中心。为“普初”和“扫盲”,老师白天上课,晚上开办培训班,以教会识记简单常用汉字和简易数学题为主要教学内容。为奖励优秀教师,乡政府制订小学教育教学考评条例。学校还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连年荣获望江县“五讲四美先进单位”锦旗。

1982年,恢复中心学校建制后,孙先元任教导主任,主任负责主持中心小学教学教研工作。

1984年秋,汪培根负责主持中心学校教学教研工作。学校重视教学质量。学年初,由中心学校教导处统一分课,学期中,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学期末,全乡统考,年度评比,毕业班全区统考,全区统一阅卷。

1987年以后,学校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要求。

中心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乡性教研活动。其间,各校也自行组织。1982年5月,在双河小学召开3—5年级全乡语文、数学教研会,语文主题:探讨语文教学快速教学法,做课:袁犬应《饲养员赵大叔》。数学做课:余根旺《循环小学的认识》。1987年,健全学校教研组织,按学科设置三个教研组:语文教研组(组长:陈友根)、数学教研组(组长:袁犬应)常识体艺教研组(组长:郝洁运)。始后,各教研组根据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经常自行安排各学科教研活动。88年,在全县首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陈友根执教《小站》,获全县优质课一等奖。89年,麦元中心学校教学教研刊物《麦元小教》刻印出刊。89、90、91年先后有新桥、大桥、毛安、翠岭,凉泉、鸦滩,古炉、码头、武昌等中心小学来校参观学习,研讨,分布听了陈友根上的《我的战友邱少云》、《詹天佑》、《在仙台》、《伟大的友谊》和袁犬应上的《百分数的认

识》等课例。这三年连续获得安庆孙超集团奖励基金。92年县教研室组织全县部分中心学校校长、教导主任观摩我校公开教学,本次提供课的有陈友根、袁犬应、郝洁运等。92年由县教研室普教科组织的“小学管理”全县循环讲座,陈友根代表学校参加,并作题为《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的报告 》。

1990年至1997年,学校以“两基”工作为中心。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普九”和“扫盲”工作。“普九”方面,村干负责入学率,学校负责合格率、巩固率、升学率,为“防流堵辍”学校提出了“进得来,留得住”的口号。“扫盲”方面,孙焰乐、刘应根相继任扫盲干事,村村办扫盲班,村干、老师任教师,中心小学开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聘请农技员任教师。1997年,麦元中心学校代表望江县通过了省政府督导室“两基”验收。

这期间,学校在抓“两基”工作的同时,很重视教研工作。1990年,全校区作文教学研讨会在黄冈小学召开,全校区3—5年级语文老师30余人参加,做课:余伯祥执教《上学路上》。1995年在全县第二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汪巧云执教《第一场雪》获全县优质课二等奖。陈友根自此担任县优质课评委,初级职称评委,安庆市小学语文专业会理事。

1995年8月,陈友根主持麦元中心小学教学教研工作,语文、数学、常识、体艺教研组作了调整,语文教研组组长:郝洁运,数学教研组组长:余根旺,常识教研组组长:郝淑娟,体艺教研组组长:郝洁运(兼),要求每期经常性开展教研活动,全乡各村校都配备了教导主任。10月,组织各教导主任到村校听课。1997年3月,麦元乡首次复式班教研会在沙堰小学召开,阳珍应、孙来根、郝中节、金松来、郝敬贤、余长根等复式班教学老师和各村校教导主任共20余人参加,研讨会由孙向宏老师提供课例、陈友根主任主持,会议探讨了复式班教学的特点和有效方法。

1998年发挥教导处的“教研、指导、管理”的三大职能,提出“轻负担、高质量”的口号,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从课堂教学主渠道入手,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999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改革评价体系,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对学生实行全方位的评价,对学生素质评价的填写分为优秀、良好、合格、

待合格四个等级,操行评语的填写采用班主任亲切交谈的语气,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委婉地指出其不足之处。

1998年—2000年,3年的教研工作围绕“三定”备课、联谊教研等方面开展。1998年5月,《麦元乡小学“三定”备课联谊教研材料汇编》一书由各村校负责刻印,由中心小学教导处负责装编出版。999年10月,开展乡际教研活动,古炉中心小学和麦元中心小学互派领导、教师学习、听课、评课。作课:孙桂林,《古诗两首·示儿》。

2000年,学校工作以“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寓思想于教学之中”为主要内容,进行思想教育,以发展特色教育为切入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提倡“管理是学校的灵魂”和“环境育人”的理念。2000——2001年度,学校就开设了英语电脑课程,填补当时农村小学在该项目上的空白。

2001年8月,各教研组调整,语文教研组组长:甘结友;数学教研组组长:余根旺;常识教研组组长:余根旺(兼);体艺教研组组长:郝祥生。年度教学教研计划中提出:教师每期上一节公开课;村小教师每期听课4—6节,完小教师每期听课8节;开展帮教活动;继续开展村校联谊教研。11月,杨湾、漳湖中心小学领导老师来我校进行教学研讨,由甘结友(语文)、徐明霞(数学)提供课例。

2003年4月,学校在望江县小学率先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卫生星接收系统,为学校增添了信息资源,黄结根任安庆市电教协会常务理事。陈友根专著《那片绿色的小学语文课堂》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2003年10月,全乡体艺课教研在中心小学召开,做课老师:袁艳华(体育)、袁伶俐(美术)、陈玲(音乐)。

2004年,开始新课改,一年级新课程实施,一改以往的“教教材”变“用教材”;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出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课堂上,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学习。

2004年2月,学校教研工作计划提出:每学期确定一周为中心小学教研周。

2005年3月,全校区高年级语文“开放?和谐”主题教研会在麦元中心学校召开。做课老师:袁伶俐《月光曲》、容凤莲《父亲的菜园》、郝爱环《“诺曼底”号遇难记》。陈友根评为市、县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省级学科优秀教师。甘结友,余根望、郝祥生评为望江县“骨干教师”。

10月,开展校区首届“精品课”评比活动。活动采取分层分区进行,第一层为各分区预赛,第二层为中心学校决赛。活动结果:评出语文一等奖三人(甘结友、程玉珍、余根旺),数学一等奖两人(李巧云、杨玉霞)。11月,太湖徐桥和望江麦元联谊教研活动在麦元中心学校召开。做课老师:阳李红(4语)、郝春兰(3数)、程胜民(6语)。

2006年5月,望江县月北片首次教研会在我校召开。做课:甘结友《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2006年4月,市级课题《农村小学语文“超市课堂”理论与实践探索》立项。课题负责人:陈友根、程胜民。

2006年8月后,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由李张华主持。教学教研总的目标是使教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走进新教材、转变教师角色、实施新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为构建和谐学校,提升校园文化,打造名师名校,面向全体学生而开展教学教研工作。每学期定期开展听课活动,并推选一批教学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区优质课比赛。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通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验。

建立现代化的教学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走向课堂,建起阶梯教室,学生电子教室,,教学用机已与各网站相连,并可进行课件制作。

10月,麦元中心学校校刊《茗山教育苑》出刊,以后每学期出刊一期。《茗山教育苑》是全校区师生发表、交流教科研论文、案例反思、教育叙事、学生作品等理想园地,5集中共收录师生作品一百余篇,并积极向上级教研部门、刊物推荐,有10来篇论文作品发表于上级教研刊物、50余篇作品获市县级奖。该校刊的创办,为教师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园地和平台作用。陈友根竟聘为安庆市中级职称评委,市级名师。

2007年,学校狠抓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教导处对课程进度,教案编写、教学目标、作业批改,随时进行抽查,对作业量作了统一要求,严禁

使用规定以外的参考资料与复习资料,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各教研组进行人事调整,语文教研组组长:程胜民,数学教研组组长:郝祥生,常识教研组组长:程玉珍,体艺教研组组长:蔡文友,增设英语教研组,组长:阳秀娟。抓听课促课堂质量提高,校长听课不少于30节,教导处主任、分管校长听课每学期不少于40节,其他领导成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0节。在全校区实施“五个一工程”。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应上好一堂优质课,设计一篇优秀教案或制作一个教学课件,写一篇教学叙事,上交一篇教学论文,提供一篇优秀评课稿。

每期确定一周为教研开放周,教学教研向全校区开放。

每期开展村校联谊教学教研活动。全校区分四片:双河、雷塘片,茗山中阳片,青阳、麦小片,中心片。每片每期开展一次以上联谊活动。

2007年9月,开展麦元校区首届教学能手评选活动,评选出校区级教学能手7人再参加县级评选,评选出县级教学能手5人:甘结友、程胜民、程玉珍、李巧云、蔡文友。

在月北片教研中,2007年5月,李巧云到鸦滩为教研会提供数学研讨课例《分数的意义》,2008年4月陈云霞到新桥为教研会提供美术研讨课例《 》。

2008年6月,市级课题《农村小学语文“超市课堂”理论与实践探索》结题。此课题获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8年8月,学校成立教科室,教研工作由甘结友主持。各教研组人事再进行调整,语文教研组组长:郝爱环,数学教研组组长:袁松华,常识教研组组长:郝春兰,体艺教研组孙俊:蔡文友,英语教研组,组长:胡文霞。确立教科研为“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服务的方向,围绕“以教育科研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实现教科研一体化”这一总体思路,达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目的。

实行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管理。将教育科研工作列入学校的常规管理,形成经常化、制度化。拓宽校本教研形式。每人每学期一节常规研修课:中心学校由教科室统一安排常规研修时间、主持人、主评人。青蓝结对师徒研修:结对仪式于9月启动,共有22为师徒结对,每期互听课不少于4节并指导备课、上课、

反思、撰写等。送教下乡村校联谊:每期安排校级以上骨干教师送交到各村校,为村校教学教研活动搭建平台,全校区分三个教研片:双河、雷塘片,茗山、茗南片,中心、麦小片。校区教研开放周向全校区开放。经典美文诵读:09年2月,在中心学校开展经典美文诵读活动,每周二进行集体辅导,下周一进行集体诵读。校区优质课评选:活动分初赛、预赛两步进行,结果评出语文一等奖:程胜民;数学一等奖:金红霞、李巧云;英语一等奖:王海燕;体育一等奖:袁艳华;音乐一等奖:蔡文友;美术一等奖:陈云霞;信息一等奖:项文远。开展六年级集体备课科备好课活动等。

08年8月,省级课题《农村小学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索与研究》和县级课题《农村小学写字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同时立项,10月开题。2008年,甘结友评为县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2009年,任安庆市小学语文专业会理事。

2009年5月,由望江县教研室举办的望江县小学优质课例展示观摩活动在麦元中心学校举行。做课:甘结友《27*与象共舞》(五语),望江县一小齐畅《20*花的勇气》(四语),漳湖中心学校李振华《三角形的特征》(四数),县实验学校付祝霞《Unit 4 A let’s learn》(三英)。出席人:全县各中心学校骨干教师代表约200余人。这是我校承担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大型教研会。期间,教研室主持召开了全县各中心学校教科室主任(领队)会议,会后各校老师乘兴游览了香茗山,他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了浓郁的香茗山文化。

第四节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50年代,麦元校区学校由私塾改办为公立小学,第一所小学就是借用王屋私塾的房子,设施简陋。随着学校的发展(那时学校的发展也只能是说学生数增加),王屋私塾(茗山小学)由一开始二十多名学生增加到两百多学生,教室里已无法容纳,1953年9月,学校迁往老林头的胡家祠堂,随后几年,学校又经过几次搬迁,基本上都是把从旧社会地主手中没收过来的房子作为学校教室。直

到1963年,由政府拨款,学校兴建了普通的房屋作为教室,办起了篮球场,同时提出绿化校园,麦元中心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才有自己的校园(以前只能说是每个学生有地方摆下一张书桌)。此时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有了空前的发展。可惜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又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仅是没有提高,反而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80年代,学校经过拨乱反正,教育开始稳步发展。政府搬迁、新建了麦元中学,将原中学校园转让给麦元中心小学,为麦元中心小学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篮球场、乒乓球桌、单杠、双杠等体育设施基本能满足上课的需要。其它科目配套设施也相继添置了一部分。

90年代中期,学校借“普九”工作之机,各村小校舍都相继进行了改造,2000年以来,学校充分利用国家危改项目资金,分别完成了茗山、雷塘两校的危房改造。通过争取外援资金,改建了双河、茗南两所小学。这期间中心学校的变化更是显著,学校的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建筑面积不断增加,现在校园占地面积达 20000㎡,建筑面积达 4800㎡。教室由普通的房屋变成了五层教学楼,新建了电教大楼,阶梯教室,还有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广播室。图书室现有图书 20000 册,微机室现有电脑 60 台。

校园绿树葱茏,四季花香四溢,整洁优雅,景色怡人。校园里有雪松、塔柏、香樟、广玉兰、红叶李、四季青等树木,还有草坪、花坛。在草坪和花坛旁边有净化师生心灵、启迪师生智慧、激发师生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语录牌,还有教育师生、员工爱护花草树木,注意环境卫生的广告牌。走进校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教学楼门厅上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8个大字。在校园醒目的地方设置了宣传橱窗,定期展示师生的书画作品和学生的优秀作文,每周更换一次黑板报、手抄报,分析教育形势,展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成果,宣传安全、交通知识。

教室不仅宽敞明亮,而且布置独具匠心。走廊上都悬挂着设计精美、色彩亮丽、富有个性的学生书画作品。走进教室,发现每一个角落都体散发出高品位的文化气息,每一寸空间都洋溢着浓烈的读书求学氛围。教室的前面有图书角,后面有环卫工具的“家”,墙壁上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安全公约》、《名人名言》、学生的才艺展示栏,班级每周之星名单。似乎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充分体现出美观、整洁、实用、新颖、创意、特色,

二、制度文化建设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百废待兴,学校各项工作刚刚起步,师生为党为新中国工作学习的热情很高。先后成立了少先队、团支部组织,学校初步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学校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新的文化理念也稳步向前推进。

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

由于十年动乱,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少先队”改成了“红小兵”,取消了考试制度,学校各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师生无所适从,更谈不上制度文化建设的发展。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

学校经过拨乱反正,恢复了少先队组织,成立了“小教工会”、“小教支部”,恢复了考试制度,开始为学生建立学籍档案,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实施了《教师条例》、《小学生守则》、《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用这些规章制度对教师进行规范化管理。学校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90年代到现在。

在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指导下,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学校制订、修改和完善了《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学校教职工考勤、考绩制度》、《学校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教师评价实施细则》、《教师培养计划》、《班队工作考核细则》、《文明班级评比条例》等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师生的规范化管理,激发了师生的内动力,使他们乐教、勤学,由他律到自律,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争创特色示范学校”的校园文化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三、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1)校风、教风和学风

建校初期,学校校风纯正,教风严谨,学风浓厚,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带领学生就地取材,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教学生唱歌颂党歌颂新中国的歌曲,课间和课外活动时间,同学们一起跳绳、踢

毽子、拍皮球,甚至在地上画棋盘用石子、瓦砾做棋子,教学生下“宝塔棋”等,还组织学生做“丢手绢”、“老鹰抓小鸡”等游戏。

“文革”时期,校园文化政治色彩很浓,“红小兵”小将们更是活跃,他们拿着毛主席语录本,对着毛主席画像,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革命样板戏的名段,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唱。学校还经常停课,组织宣传队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来到田间、地头、厂矿,向工人、农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形势。学生还写大字报,批判师道尊严,抄书、抄报,出墙报“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评水浒批宋江”,争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小闯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我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才逐步向正规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和谐、诚信、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治教、敬业爱生、平等互动”的教风,“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团结互助”的学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了互助,坦诚,宽容,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悦的人文环境。

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爱生如子已成为我校教师的人格基石背景和职业文化景观。他们披星戴月,忘我地工作。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他们以校为家,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见附件)。

今天,我校教师不甘心只做一个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是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能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形势的“多面手”,他们根据所任学科教学特点,每学期读一本理论书籍,撰写学习体会;每学期写一课特色教案,一篇教学论文,一篇教学反思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们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培训,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校园文化,着力提升学生的素质

今日,学校重视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以生活礼仪,社会礼仪,校园礼仪为主要教学内容,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围绕一个主题,对全体师生进行教育。结合班队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少先队礼仪”,利用每周思想品德课的部分时间,渗透“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教育,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文明礼仪影视教材。红领巾广播站每周为师生播出:每周之星、优秀作文展播、生活小常识、故事王国、音乐天地、才艺展示、经典美文诵读等丰富多彩的节目,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

以《文明班级评比条例》为依据,要求各个班级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方案》。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让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实践者和探究者。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使每个学生掌握一般的研究方法和过程,能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相关的研究,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

学校除开展知识竞赛、书画比赛、书信大赛,广播体操、眼保健操比赛等常规活动外,还举行入队仪式、毕业典礼、体育运动会、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

2008年12月6日—2009年元月16日,我校举办了主题为“迎新年,展魅力,我健康,我快乐”的第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主要内容有以“童年、童真、童趣”为主题的第二届校园歌手大赛;以“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为主题的阳光体育运动冬季长跑活动;以“展示风采,健康成长”为主题的元旦文艺汇演;以“祥和·发展·进步”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比赛;以“老师,我想和你说说心里话”为主题的书信文化大赛。这项活动营造了蓬勃向上、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促进了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展示了同学们的艺术才华,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展。

(3)各类活动

文化艺术活动对于丰富学校文化生活,营造文化氛围,展示师生风采,陶冶师生情操有着重要作用。下面是建校以来我校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的简要记录:

1954年茗山学生参观北山铸造厂,该厂送一尊铁钟以示纪念。钟上铭有文字。

1957年茗山小学组织宣传队到褒隐寺水库工地进行宣传、慰问演出。

1964、1965年间,中心小学在春季农忙假期,组织中青年教师下乡支农(插田),到过朱屋、吴屋、张家楼下,孙老屋等村庄。

1977、1978年,麦元公社社直机关青年组织宣传队,白天插田,晚上演节目,搞宣传,当时学校单独为一队,到过甘大屋等;学生野营拉练,麦小学生到朝阳庵、褒隐寺、鸦滩街,在那里宿营,晚上到附近村庄宣传,当到达鸦滩镇后,曾与望中野营拉练队同台表演了文艺节目。

1997年7月,我校青年女教师编排的舞蹈《今天是你的生日》、《春天的故事》参加了麦元乡“迎香港回归”文艺汇演。2007年5月,我校选送的少儿舞蹈《小背篓》获“望城杯”全县第五届少儿文艺调演二等奖。

2008年6月,我校选送的少儿舞蹈《扒柴火》获安庆市文艺调演二等奖,“文凯杯”全县第六届少儿文艺调演一等奖。

2008年9月,我校青年女教师编排的舞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参加了县“庆教师节”文艺汇演。

2008年11月,我校体育代表队在望江县第二届小学生运动会上获团体第五名。

2008年12月,我校程胜民、郝爱环老师的诗朗诵和少儿舞蹈《越来越好》参加了鸦滩镇“庆元旦”文艺汇演。

2009年6月,我校创编的校园音乐剧《花裙子》获“文凯杯”第七届全县少儿文艺调演一等奖。

2008年4月,我校为所辖村小—双河小学,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礼,省政协副主席郑牧民、澳门安徽商会会长陈永杰参加了典礼。

2009年4月,我校为所辖村小—茗南少方希望小学举行竣工典礼,香港捐资人黎少方、李洁贞夫妇,省青基会领导,县团委领导等为大楼落成剪彩。

2009年5月1日,工会开展了“快乐心情,阳光体育”全体教师活动。 2000年以来,学校分别获得了省、市、县、镇级表彰(详情见附件)

第五节 协助组织

家长学校

一、办学宗旨

为团结全校学生家长,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充分发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谋、监督作用,宣传国家的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加强学校的管理,促进学校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校于2003年创建了麦元中心学校家长学校。6年来,家长学校坚持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与时俱进,始终遵循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思想,构建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立体教育网络,使广大家长接受了“在岗”培训,大大更新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了家长们的家教水平。

二、面临的困难

1、我校区除中心学校1所完小外,下面还有5所村小。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各家长学校发展不平衡。

2、教育的对象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家长学校发展的要求。现在的父母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平时对其子女的教育,自然就落到了爷爷奶奶身上。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3、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电脑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孩子们都喜欢玩电子游戏,有的整天泡在网吧里,这对他们的学习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4、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对孩子的安全、法制教育不够到位。尤其是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因此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尤为重要。

三、主要工作

2003年秋,麦元中心学校举行了家长学校开学典礼。在典礼上,家长学校校长黄结根做了“如何办好麦元中心学校”的专题发言。来自全校区的566名家长代表参加了此次典礼,大家听后深受感动,一致表示要同心协力,配合学校做好各自的工作,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一致。次年12月,被县教育局、县妇联授予“县优秀家长学校”。

自中心学校成立家长学校以来,各村级小学的家长学校也应运而生,开展工作有声有色。其中双河小学、雷塘小学、茗山小学曾多次召开过规模较大的家长会。会上,广大家长踊跃发言,他们就孩子的情况和学校的各项工作做了直言不讳的发言,敞开心扉跟老师进行了交流。真正做到家、校“苦恼分担、经验分享、成果共享”。通过这些家长会,充分调动了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拉近了教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距离,促进了学生的个人成长。

2005年4月,麦元中心学校被安徽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家教名校”。黄结根校长在全市先进教育单位表彰会上做了家教经验交流,(见附件一)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的肯定和表扬。为进一步表扬先进、树立典型,市教育局副局长宋传庆同志于当年9月份专程来我校举办“家教专题知识讲座”,就“如何办好麦元中心学校”提出了五点希望和要求。县教育局关工委欧阳春主任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

2006年10月,县关工委主任欧阳春在镇关工委、学校领导的陪同下,检查了我校区各家长学校开学情况,在得知各村小家长学校开展得有声有色,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后,他感慨地说:“麦元中心学校不愧为是一所省级家教名校,取得的成功经验要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2007年12月5日,在中心学校阶梯教室召开了全校区家长代表表彰大会。会上,中心学校副校长孙桂林做了家教方面的讲话。对陈新华等65名优秀家长予以表彰(见附件二),同时,希望这65位优秀家长代表继续努力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继续关心、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并辐射到邻里巷间,为托起明天的太阳,家校一体共创明媚、清纯的蓝天。

2009年1月14日,麦元中心学校召开了家长代表座谈年会,代表们争先恐后发言,纷纷为学校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中心学校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在认真听取广大家长的发言后,谈了各自的工作和今后的打算。会议开得很成功,构建了家校、社会教育一体化,为学校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校兴学,是造福桑梓,德泽后人的伟业。我们的先辈曾为我们创下不菲的功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各村级小学的建成都离不开当地群众的鼎力支持,其中双河小学、雷塘小学的群众捐款均在2万元以上。本世纪初,麦元中心学校搬迁至此,在短短的一周里,社会各界的捐款就达到44223.88元(其中小学教师捐款15389元)。这些足以表明麦元人心系教育,重教兴教,能为学校做点事情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四、组织机构

为创办合格、优秀的家长学校,保证家长学校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完成教学计划,特成立家长学校委员会,由学校领导、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组成,并聘请有关领导担任家长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或校外兼职教师。

校 长: 黄结根 副校长: 袁犬应 孙桂林

法制副校长:何森(鸦滩派出所麦元警务区区长) 委 员:陈友根 甘结友 李张华

教 师:余根旺 甘高中 陈长根 容凤莲 袁伶俐刘春霞 王宏印 容海平 郝希海 郝爱环 杨 涛 陈功乐 蔡结乔 刘应根

校外兼职教师:刘祖仲 郝长霞 檀格金 詹李根 黄建军 项桃荣 李伯乔 孙超庆 汪培根 吴珍荣 孙皖樵

退教协 关工委

为了进一步发挥老年教师在学校群体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学校于2003年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离退休教师协会。目前,我校离退休教师28人,年龄最大的有90岁,退休后都在老家居住。但他们老有所为、继续发挥他们的余热;老有所乐、经常保持心情的舒畅。在县教育局关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团结奋斗,锐意进取,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丰富离退休教师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表现在:

1、近几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离退休教师的历史贡献和现实作用。每年的重阳节,我们都要把所有离退休教师和社会名流请到学校来,召开重阳笔会,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合理、有实效的意见和建议应运到日常工作之中。中心学校设有老年教师活动室和老年教师书画室,为的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好让他们继续为麦元小教的发展服务。春节慰问我们从未间断,所有这些使老同志受到了极大的安慰和鼓舞。

2、老教师“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他们自发地成立了“香茗山九老诗联社”。通过写诗、作对子,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大力发展香茗文化。在他们的带领下,孙桂林、陈功乐、郝中节等中青年教师对吟诗作赋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写写诗歌,表达情意。被诗社纳为“小精英”。

3、不定期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举办法制讲座,每学期在中心学校和各村小巡回演讲,向学生进行法制、安全、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开展扶贫助学活动。我校关工委老同志为家庭困难的儿童到学校联系办理减免学杂费,有的还为困难家庭办理“低保”,为困难儿童牵线结对资助,使困难家庭子女能正常入学。

5、经常开展“献爱心”活动。2003年双河小学有一名名叫郝红芳的同学,不幸换上了肾炎综合症,急需到南京某专科医院去治疗。可是该同学家庭条件非常困难,姐弟三人,全靠父母种田维持生计。想去大医院诊治,家人想也不敢想。关工委的老同志得知这一情况下,马上行动起来,他们东奔西走在全校区为该同学筹集医疗费。短短的一周,他们共筹集到各校师生捐款逾万元。此举得到了县教育局、县人民政府的高度赞扬,也轰动了望江县教育界。正是因为他们的爱心,该同学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病就彻底治愈了,终于能重返校园。现已成为麦元中学一名品学兼优的初三学生。

6、参与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发挥卓有成效的作用。2007年县政府招商引资为县城建设融资,要求全体教师积极投身到望江经济开发中来。在融资工作中,老教师率先垂范,对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表示大力支持,给全校区的在职教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 (一)麦元中心学校关工委成员: 主 任: 杨 涛 副主任: 汪培根

委 员: 李伯乔、项桃荣、郝炳廷、郝永环、孙超庆 (二)麦元中心学校退教协成员: 主 任: 杨 涛 副主任: 汪培根

小组长: 孙超庆 郝炳廷 吴敬群 李伯乔 成 员: 麦元小教全体离退休教师

第六节发展规划

按照县教育局关于各校编制发展规划的工作安排,我校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从2008年2月25日,召开第一次专题会议,到2009年2月12日,文本被教育局批准实施,历时近1年。

2008年2月21日,新学期开学第3天,王振华局长到我校视察。视察中,王局长把学校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重点,进行指导。他指出:麦元小学近年来工作成绩显著,发展较好。尤其是在规范办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上表现突出。要想保持势头,立足长远,必须认真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发展规划的编制,重要是全员参与,民主决策,达到科学提升的目的。

2月25日,召开第一次专题会议,会议决定:1.成立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2.制定工作方案,3.制定日程。会议指出:编制发展规划,是学校依法办学,自主发展,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发展规划是学校的行动纲领,必须充分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方向是第一位的。编制好发展规划,能充分发扬优点,弥补不足,更利于跳出麦小看麦小。应该广泛发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在编制过程中,要认真调研,几上几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且要及时通报反馈工作进程和信息,重要决定和重大决策,要通过教代会表决。发展规划的编制还要充分考虑到社情民意,在成员中要安排这方面的代表。

我校发展规划文本包括:背景分析,行动纲领,实施纲要,保障措施4个方面。在此,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第二方面行动纲领的内容。 第二部分 行动纲领(节选自麦元中心学校《发展规划》)

三、学校发展目标定位 1、办学理念

从小事抓起,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把简单的道理执行透,把小事做彻底。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小学生要有大志向,但要学会把小事做好。做好诸如“五个好”之类的具体的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办学目标

依法办学,以德立校,规范治校,教科研兴校,校园文化高雅深厚,教育教学有特色,迈上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轨道,教师治学严谨,教有专长,学生全面发展,成绩优异。

3、三年目标

创办市级特色学校。学校硬件达标,校园环境优美,软件过硬,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各项规章制度齐全。有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乐教爱生的教师队伍。学生志向远大,学习优异,举止文明,习惯良好,快乐自信。

4、培养目标。(育人目标) 健康 快乐 自信 正直 健康:身心两健,健康第一 快乐:学用俱优,享受成长 自信:年少无忧,个性飞扬 正直:学习真知,学做真人 四、重点发展项目

1、以新课改为契机,构建一支以校本教研为依据的教科研一体化的教师队伍。

教科研一体化中“教”是教学于学校即是教学工作于教师个人则是教学能力“科”和“研”都是为了达到“教”这个目的的前提和手段,即通过学习和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能力。学校通过走教科研一体的道路使教师得到教科研一体化的发展。

2、创新学校管理理念、方式、方法。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规范办学,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

2009年2月份,我校规划文本作为全县首批十校之一获准实施。 附件:

麦元中心学校发展规划评审意见

麦元中心学校:

你校报送的三年发展规划,已经由发展规划评审组评审。该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项目明确,落实领域目标的相关举措比较具体。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的建议:

一、背景分析部分。优势方面还应当挖掘教师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优良传统,这是麦元小学的宝贵资源,应进行归因分析,在今后的工作中继承和发扬。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科研流于形式,应当从领导班子自身管理理念、评价机制等方面找原因。

二、发展目标方面。缺失学校三年发展目标,三年发展目标是

指近三年学校发展的方向与要到达的位置,办学目标则是学校长期的追求。作为2002年就被命名为首批全县农村示范小学,努力方向应当是争创市级特色学校。

三、围绕创办市级特色学校,应当确立相关的主要发展领域。

建议重点项目为:一是以教科研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将课题研究纳入其中。二是充分挖掘麦元深厚的文化底蕴,找准切入点,开展相关的校本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特长。

四、幼儿教育只需作为规划文本附件,不必写进规划文本。

望江县教育局发展规划评

审组

二零零九年二月

十日

第四章 教师队伍

一、教师队伍的构成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号召地方私塾转为民办或公办学校。1951年间政府委派徐法迟为校长,组建当时麦元乡公办小学,借用王屋杨婆婆私塾房子,创建了麦元第一所公办小学——茗山小学,当时,只有几名公办教师,和汪穆堂、胡审波等几名代课教师。1952年实行“包小学”制度,又聘用了王维屏、孙玉衡、曹轶群等几位教师(逐年转为国家正式教师)。50年代中期,为适应办小学教育的需要,办校数量逐年增加,根据具体情况,吸收了一部分回乡中学生当教师,1953年间,,望江县办了师资速成班,小学教师队伍迅速扩大,直至56年,原麦元乡小学公办教师数量增加到十几名。一些民办学校改为公办学校。

1957年,中小学教师分批分期参加整风学习,开展大鸣大放运动,一些言语过激和出生成份高的教师被打成右派。在此期间打成右派的教师有袁伯慈、杨楷等;1958、1959年间,因浮夸风与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双重压力,少数教师又因语言过激,被打成反革命;1960、1961年教师下放劳动。由于以上几方面原因,致使教师有减无增,造成地方上师资紧缺,这也就形成了有当时农村地方特色的复式班教学或多班复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师数量的减少,学生对读书无兴趣,学校生源减少,入学率不高,小学教育状况境况萧条。

60年代初,为扭转浮夸风造成的影响,农村实行了第一轮土地承包,农民生活有所改善,尤其是1963年间,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随之农村教育出现复苏的迹象。麦元各地纷纷开班办学,性质属于民办公助学校,但是教师紧缺,各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出台的政策,吸收一些民师,有的是聘任下放知青任教,有的挑选当时的一些中学生(未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回乡知青,如1963年的欧阳珍应、杨格等人)到小学任教。“文革”前,公办、民代教师计28人。

60年代末至70年代,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大力发展小学教育。小学教师更缺,各地办学设点又有所增加,当时的公社、大队根据实际情况,逐年增加民师。各完小聘请了代课教师及工友,有的大队聘用回乡知青和下放知青为民、代教师。由于民、代教师数量的增多,1978年上级教育部门决定整顿民师队伍,通过文化业务统考,辞退了一批不能胜任小学教学任务的民师,同时又招聘了一批能胜任小学教学任务的人,补充到学校。对留用的民、代教师,填表建档,并对他们实行通过考试转为国家正式教师的政策,还选招部分优秀民师到师范学校进修学习,国家和地方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逐年加大,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同步提高。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根据有关政策,一部分老教师、工友退休,由其子女顶替,中学文化程度的子女可当教师,其余的可当工友或其他公职;同时对一部分冤假错案处理的教师给与昭雪平冤,也可以让他们的子女顶替其公职,可从教或其他工作。民师的转正工作也在逐年进行,这一时期,相继转为公办教师的有:黄结根、陈应根、王宏印等人。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通过考试,1986年底在岗、在册的民师全部进入各省教师信息库,国家承认其教师资格。此后中小学不再增加民师;86年后任教的代课教师国家一律不予承认。对民师

待遇政策有两种:一,78年底以前的民代教师为正式民代教师;二,78年至86年前的为临时民代教师,逐年转正指标向78年底以前的民代教师倾斜。临代教师转正指标分配指标偏少,两种民代教师工资待遇各分级别。

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是麦元地区生源最高峰,原麦元乡在校生突破2600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90年代初,原麦元乡在职公办教师40多人,民办教师30多人。虽然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每年都有部分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但师范毕业生,补充相当少,1992年——1997年麦元校区新分配的师范生只有4人。随着教育的发展,开齐课程已经被提到议事历程上来,体艺学科的开设更让农村学校师资状况捉襟见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望江县政府决定开办政策班,解决农村学校体艺学科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麦元校区分别在1998年、2000年和2001年三年共接受政策班分配教师15人,缓解了体艺学科师资力量缺乏的燃眉之急。麦元小学在校生源最高峰时,在编在册的教师接近90人,代课教师20多人。麦元校区自2003年后就再也没有接受新分配的师范生,现有在职教师68人。由于班级分散,师资还是严重不足,除教育局给了7个支教志愿者给我们,我们还从近几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中聘用了十几名志愿者,补充校区教师的不足。

现在麦元中心学校及轄区在编教师65名,女教师15名,志愿者7名(附教师简明登记表)。

二、教师进修与专业培训

50、60年代,公办学校刚成立不久,大多数教师都是临时招聘的,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训教师,当时各校就利用周一至周六的早上,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对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周六的下午,全校区的教师集中到中心小学学习、培训。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助教政策,选调一批教师进师范学校进修学习,进修毕业再回校任教。

70年代至90年代初,随着师范类学校的增设,每年都有少量师范生分配到农村学校,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有接近一半的教学任务还是由民办教师承担。党和国家始终对民师问题高度关注,80年代,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解决民师问题的“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到2000年前彻底解决民师问题。为了落实民师政策,根据

国务院 “五字方针”和省政府提出的“转一批,辞退一批,退养一批”的办法,各级加大了对民师的在职在岗培训力度。首先是学历培训,1983年、1984年,安庆中师函授学校,在望江招生学员,几乎所有的麦元校区民师都参加了培训学习,通过中师函授的系统学习,大部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1986年、1987年,大部分民师通过3年在函数班的学习,都拿到了能胜任小学教师工作的合格证——中师学历证书和小学教师资格证书(通过其他途径取得),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与此同时,还选招了部分民师进怀宁师范、安庆师范进行在职进修。通过在职进修、考试等方式,麦元的民师除孙初元、汪涛、孙文星3人因到龄退养,其余均在2000年前,转为公办教师,“民师”这个名词,也随之进入了历史档案。

在当时的特定时期,学校为了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培训学习的优惠政策。例如:当你自修考试有一门通过就可以到相应的学校报销车旅费、住宿费40元,两门可报销50元。优惠政策的激励,提高了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他们通过进修、函授、卫星电视、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培训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技能,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

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麦元小学共接受了太湖师范、怀宁师范、安庆师范以及望江政策班分配的教师近20名,为了让这一批年轻的教师尽快成为麦元小教的主力军,学校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他们积极自学,努力提高各科专业知识水平和执教能力,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现在,这批年轻的教师队伍中已经有很多人成为麦小的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了。其中有望江县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县级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7人。

近年来,学校在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许多中青年教师抢抓机遇,发奋自学。通过自考取得本科学历者5人,在职函授学习本科10多人,在职教师中,70%取得大专学历,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学校在巩固“两基”“两全”和“普九”工作成果的同时,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争取创建省、市级特色学校,让教师走出去,把教育专家请进来的方法互补双赢。校长袁犬应去安庆石化一小挂职学习;孙桂林校长去华师大进修学习;李张华、甘结友、容海平、程胜明、阳秀娟、郝西海、孙俊等教师到合肥、

安庆、桐城等地进修学习;学校还组织一批骨干教师,到上海、合肥、安庆等地参加教研活动。县级小学教研会、县内学校观摩示范交流活动多次在我校举行。校区内,我们重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送教、走教、青蓝结对等模式进行互动学习;学校开通了校园网站,很多教师都有了自己的博客,并且,在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申办了《茗山教育苑》协作组,在网上进行学习、交流,使全体教师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机会,充实和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了校区内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教师评价体系的形成及演变

50年代至80年代,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成绩的认可;二是,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所以说一所学校办好了,自然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就高。学校对教师的奖励主要是精神奖励,以表扬为主。

麦元校区真正开始对教师进行评价,始于1992年开始实行的《麦元小学教师奖惩实施条例》。当时的乡政府和学校,在每年在教师节期间,都要对一年来教学成绩在年级、学科前3名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对班级成绩与全校区平均成绩有一定落后的教师进行罚款,通报批评等惩罚。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只有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后来,延伸到常识学科。再后来,拓展到体艺、英语学科。设置进位奖、保位奖等。随着条例的实施,麦元小教进入到了一个狠抓教学质量的时期。麦元小学的教学成绩在这期间也确实上了一个台阶,在望江县教育局对全县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中,麦元小学的教学成绩一直排在前几位。虽然,条例每年都有修改,但一直都没有废除。即便在国家要求给学生减负时期,麦元还一直执行这个条例。在此期间,评价一名教师,主要看的就是他的教学成绩。教师的评优、进岗、晋级都直接与教学成绩挂钩。这种评价机制到2008年才彻底废止。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麦元小教新的班子成员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进步,不能只看成绩一方面,要使学校有长足的进步,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学校要各方面均衡发展。近几年来,县教育局、县人事局,每年对教师进行考核,中心学校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相应地制定了《麦元中心学校教师年度考核实施办法》、《麦元中心学校教师年度考核考评标准》、《麦元中心学校教师晋级、竞聘实施方案》、《麦元中

心学校教师评价实施细则》、《麦元小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管理办法》、《麦元中心学校名师培养计划》、《麦元小学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等。通过一系列相关制度、办法、计划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改变了过去那种对教师的评价方法,将原来那种只看成绩的评价机制彻底地废除,建立起一种人性化、和谐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评价机制。

四、师德师风建设

麦元小教自创办以来就一直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50年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年代,刚刚兴起的教育,欣欣向荣。那个时代,麦元的教师师德高尚,作风纯朴。老教师的师道尊严,为年轻教师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年轻教师的谦虚好学,勤学敬业又成了现在麦元小教的传统,也为麦元小教的振兴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期间,虽然麦元的教育,同样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教师的地位低下,并且有很多的教师被打成右派、反革命、坏分子,但麦元小教的大部分教师守得住清贫,奈得住寂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教书育人天职,捍卫着教师的师道尊严。

70年代至90年代,民师是这一特殊时期出现的专有名词,因为当时的大环境使师资匮乏,吸收一批民师充当中小学教育的主力军虽是形势发展之必然趋势,在当时有那么多的热血青年在极少回报的情况下拿起教鞭,走上了三尺讲台,把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为农村的基础教育做出巨大的贡献。他们走上教坛,虽说有为生计谋职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源于他们对基础教育的一腔热血,多年来他们一直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在“普九”“扫盲”期间,拿着一点微薄工资的麦元小教民师,不仅要完成自己本身的教学任务,还要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承担起“简易小学”、“红夜校”、“扫盲班”、“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教学任务,配合国家完成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为了多扫除一个文盲,多动员一个流生返校,多劝说一名女童上学,他们与公办教师一道,走家串户,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他们在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

麦元小教的成就,离不开那个时期教师的无私奉献和他们的那种敬业精神,这是一种高尚师德师风的体现。

近年来,随着教师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的提高,麦元小教把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更是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从业行为。在教学活动,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教师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望江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十不准”》,端正教育思想,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有良好的职业声誉。特别是在望江县教育局开展的师德建设年中,麦元小教根据《望江县中小学教师评价方案(试行)》,积极开展学生和家长评价教师,教师互评和学校评价教师活动,教师的师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教师政治待遇

从1951年建立茗山小学(麦元中心小学前身)至1977年间,小学教师中,除程德清校长是中共党员外(部队入党),只有何郁青(部队入党)、吴友贵两名教师加入了党组织。从1978年起,小学教育开始复兴,“臭老九”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党对知识分子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提高。全社会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83年小学成立党支部,由9名党员教师发展到今天的40几名。1980年中期至今,历任中心学校校长,出席当时的乡(镇)党代会、人大、政协会议,参政议政,共商大计。在此期间,杨涛同志当选为第六届、第七届县党代会代表,汪巧云同志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县党代会代表,王宏印当选为第七届县人大代表,容凤莲当选为第十三届县人大代表,李伯乔同志当选为第八届县政协委员,孙桂林当选为第十届县政协委员。1981年6月,望江县革委会召开从事教育工作30年纪念大会,全县教育系统有3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参加,麦元有孙先元、郝炳廷等几位教师参加。1985年国家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节”,地方政府对每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省、市、县、镇级优秀教师不断涌现,1993年,汪培根被评为“安庆市模范教师”, 1997年,黄结根被评为安徽省“两基”先进个人, 2009年,甘结友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吴敬群、黄结根、孙精华、杨杳生、蔡结乔、容海平、甘高中、蔡文友等先后被评为“安庆市优秀教师”或“先进德育工作者”,几十人次先后被评为“望江县优秀教师”或“先进教育工作者”。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重视教育,关注人才、

关注教师,这也是全社会的共识。关心教育、关怀教师蔚然成风,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正确的、英明的,也体现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六、教师经济待遇

随着不同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教师经济待遇逐年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解放初,本地小学大多数是私塾,私塾先生的生活待遇由学生家长提供报酬。50年代初,教师报酬由财政供给,始发实物,稍后实行工资制(每月大约20元上下),粮油凭票供应。

5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稍有好转,开始实行小学职工工资定额,每月大概28元—30元不等。1960年代初,改为工资制,评定工资级别,根据学历、教龄、工作量,并按德、才评定。人均月净增资10几元,党和政府关心教师福利,1952年实行了公费医疗,1967年执行了粮食补贴。

“文革”时期,只对少数工资低的教职工,进行了调整增资。“文革”开始至1980年代,实行了工资套改,教职工享受教龄和工龄补贴,1979年起,每人每月发给生活补贴5元,1981年再补加8元,同时发放副食品价格补贴。1976年,对 教职工给与粮食补贴。1980年,发给班主任津贴5元。1983年起,又发给教职工洗理费。对困难教职工给与补贴,实行事、病假制度,女职工产假制度,离退休、死亡者及家属抚恤等福利。

党和政府在不断改善和提高公办教师待遇的同时,对民办教师、也非常关心,原麦元公社自1963年开始吸收民师,除了所在大队、村给予同等劳动工分外,国家每月补助4元钱,逐年增加到十几元或几十元。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民代教师国家每月发放补助几十元不等。公社同时每月补助几十元不等,计150元上下。从1980年代开始,历年增加民师转正指标,于2000年所有民师都转为了公办教师,真正解决了民师的后顾之忧。

根据上级教育部门文件,1987年起,评定了教师职务职称,并发放职称工资;94年工改后的教师工资人均400元不等;96年人均工资增资一级;2006年教师工资套改,月净增几百元,年轻教师每月工资一千几百元,工龄长的教师高达2300多元,并规定教龄满30年的退休教师工资按100%足额领取.。2008年发放了午餐补贴,实行了住房公积金制;享受政府对住房公积金补贴,教师每年滚动一级工资。从2009年元月一日起,九年义务阶段任教的教师实行绩效工资.

随着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教师职业也逐渐成为了全社会人们羡慕的工作。

第五章 学生成长

一、成长轨迹 (一)初创时期

建国初期,学校教育以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为主,教导处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学业成绩考试。成绩登记造册,存入档案。到1955年,学生开始学习汉语拼音,试讲普通话,那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并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还要进行体育锻炼(早操、课间操),并专门开设了课外活动课。首届高小毕业生王曙东, 1977年6月13日(农历)午夜一点,在六0圩抗洪抢险中,为疏散群众,被洪水卷走,献出了宝贵生命;郝东海小学毕业于双河, 1971年参军,随部队入藏后,因公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蔡长青,小学毕业于雷塘,1973年,在本村小学任民师。于1990年10月的一个星期天,因为维修校舍时,房顶突然坍塌,不幸牺牲。他们无论在地方,还是在部队,无论在平静的生活中,还是在危急时刻,都能经得住生与死的考验,无愧于时代的先锋。

1960年9月,根据上级要求,学生的学习科目有所调整,小学开设了社会主义常识教育课程(增加了农村应用文、珠算、农业常识等课程)。新开设的这些课程,学生能现学现用,为当时的农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此期间,学校大力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把德育放在首位,批判智育第一。

初创时期,麦元的小学教育办得红红火火,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周边地区有许多学生慕名而来。虽然受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限制,当时的小学毕业生升入鸦滩中学或望江中学的人数不太多,但是,麦元还是占据了当时鸦滩四个公社升学学生总数一半以上。这一时期,学生不仅学习语文、数学,也参加许多实践活动。1954年茗山小学生参观北山铸造厂,体验铸造工人的生活。

(二)“文革”时期

“文革”时期,学生们走上了一条坎坷的成长之路。他们成了“红小兵”。上学虽然依旧,但是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政治宣传上,他们组成宣传队,到处去宣传国家政策、路线、方针。1972年到1976年间,政府要求“红小兵”

要敢于反对潮流、讲路线,提高阶级觉悟,学校也只能是依据上级文件精神,对学生实行推荐升学。这一时期教育虽然遭受一定的挫折,仍然有一批优秀学子脱颖而出。袁训来同学刻苦钻研,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现为南京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教授,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的事迹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与此同时,还有汪焰华(留美博士)、汪平(留美博士)、汪天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

一位中年教师回忆那段历史时,深情的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生活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尝尽了现在学生无法体验的酸甜苦辣,许多事情仿佛还在眼前,但触动我灵魂的是两种现象。一是当时的袁江元老师在那种社会背景下,仍然十分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在学习的过程中,下午专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教我们走象棋等益智类游戏。二是当时许多优秀的学生由于“身份”问题,不能进入中学继续学习。然而,这些学生没有过多的抱怨社会,而是不断进取,如今,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当地老百姓走上致富道路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小学教育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学校开始制定各项制度,逐步开足开齐课程,学校对学生实行学籍管理,小学升入中学以考试的形式择优录取。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的优秀毕业生,恢复高考后的望江首位复旦大学生郝炳权就是他们的优秀代表。与此同时的还有郝永红(南开大学)、郝继明(北京大学)、孙移胜(武汉大学)等。

80年代,学校逐步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于1988年,在中心小学创办了“数奥班”,,将全学区最优秀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学校选派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任教,在这些学生中涌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为学校争得了许多荣誉。其中,陈生明、张思贤、杨结海、李结才、程胜荣、徐结林、黄鑫等同学在参加小学生“数奥”竞赛中获得了省、市区二、三等奖。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一大批的优秀学子,如:宋宜海考取了武汉大学,现为法律系研究员。胡应华于1990年参军(武警),1991年4月7日在四川万县市因公牺牲。在1998年抗洪抢险中,袁传友所在部队负责九江段抢险任务,他当时任连长,在战斗中,身先士卒,无所畏惧,

表现突出,被党中央评为“抗洪模范人物”,作英模代表,被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中央电视台对其先进事迹进行了采访、报道。

90年代,教导处针对当时的教育现状,拟定了学生、教师考评条例和奖惩细则。黄鑫、廖为红等同学在参加小学生“数奥”,竞赛中获得了省三等奖。学生在学习之余,校园活动内容也逐渐丰富。如:“六一”庆祝活动,智力竞赛、诵读比赛,文艺汇演、升旗仪式等。

伴随着新世纪的钟声,麦元小学的学生加快了成长步伐。学校很重视教育教学成绩,在县教育局组织的期末综合考评中稳居前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平均每届毕业生在380人左右。在这些毕业生有许多优秀的代表。如:2004年,杨超君同学获得“安庆市优秀少先队员”称号;2009年,袁媛同学以望江县第一名的成绩被安庆一中录取;李学文同学在安庆一中“理化重点班”的考试中,以412分的成绩被录取。

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学习环境更好了,校风、学风、教风更好,社会实践及校园活动更丰富了,这是最近几年来麦元中心学校的特色。在新世纪,我们的学生迎来了难得的学习机遇。不但能学习文化知识,还能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真正的素质教育带来的乐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以前更优越,吃饭不用拥挤了,天热不用喝生水也不用买水票了,中午不再被关在教室做作业了,节假日不用补课了。

(四)历届毕业生统计示意图

1960年年

2009年

120 240 360

480

1970年

1980年

2000年

0

1950年

单位:人

60人

二、饮水思源 岁月如歌,几十年的风雨历程,麦元中心学校在人们的关心和支持下,逐渐走向辉煌。这块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一批批能人志士,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们没有忘记母校,在他们心里时刻惦记着母校,关注母校的发展,时刻期盼着能为母校做点什么。在雷塘小学和麦元中心学校新建之时,他们都慷慨解囊,回报母校。

后 记

今年是新中国60年华诞,我们麦小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也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因此,我们选择在这个时候把这60 年的心路历程,试图用文字记录下来,权当校志。

60年于个人,大致可以视作一生;于一所学校,亦可视作一个发展阶段。麦元的基础教育,上溯到民国初年,从学人胡会庭、孙赞言之私人创办新学,到后来国民政府兴办的“泉塘乡中心国民学校”(乡小),虽说经过了几十年的嬗变,但发展极其缓慢,规模也只能算作雏形。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之为始奠时期。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茗山小学,到今天的麦元中心学校,这60年的发展无论从规模、内涵,还是成果和作用都堪称辉煌。虽数易其名,九迁其址,尤其是经历过“十年浩劫”,但始终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真正见证了新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真正见证了一代代教育人的无私奉献和明德笃学。

此次编纂校志,主要基于下述6种原因:一、迎接新中国60华诞;二、麦小这60年发生过很多大事,经历过无数坎坷,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此前从未进行过系统的记载,再不做这件事,很多史实将被湮没;三、当下,许多早期的亲历者尚健在,于学校,于学生,于教育故事,他们是熟知的,从他们的口中笔下获悉的信息是最真实的,也算是一次抢救性收集和整理;四、应诸多校友诚挚请求,尤其是他们中许多人,为中心学校新址的建设给予过大力支持,诸如捐资捐物等。书成之日,倘能使他们从中寻找到一些故乡往日的温馨与慰藉,亦算是我们之最佳馈赠;五、60年成长轨迹,当有成功之经验,亦有失败之教训,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教育发展规律,理当总结,为继续发展所用;六、通过编纂校志这一形式,可以更好地团结学校师生,更好地团结广大校友,更加有利于麦小的持续发展。

关于校志编纂,我们有下述6种考虑与安排:一、以时间为线索,把60年大致划分为初创时期,文革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及近几年这几个阶段。二、内容上主要体现学校、教师、学生这三条线索。三、开辟“老教师回忆录”专栏,通过他们的回忆,印证历史;开辟传记专栏,记载有影响的人和事;其余与史实相关的信息均收入附件。三、尽可能保持文字与思想的连续性,尽可能地尊重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ex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