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庄子二则》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4-01-25 06:2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八年级下册《庄子二则》推荐度:
- 相关推荐
26、《庄子二则》导学案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庄子二则》都选自《庄子秋水》,教学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积累,但学习自觉性不强,因此本课的译文可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领会庄子的精神内涵。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寓言的内容、多角度的理解课文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内敛精神,修炼内功。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能翻译课文。
2、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两则《庄子》寓言的内容以及寓言的寓意。 学习难点
1、理解两则《庄子》寓言的内容以及寓言的寓意。 2、体会课文 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东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人,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庄子和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2、作品简介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读准字音
倏(shu)沌(dùn )渻(shing) 恃(shì)窍 ( qiào ) 盛气 (shèng) 三、学习《混沌之死》 1、解释加点的字词。
南海之帝为倏 为:动词,叫做,称作 倏:极快地,转眼之间。 浑沌:
(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 (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时:常常,时常。 于:在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浑沌待之甚善 待:对待 之:他们 善:友好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谋:商量 报:报答 德:名词,恩,恩情。 此独无有 此:代词,指混沌 独:唯独 2、词类活用
日凿一窍 (名词活用做状语,每天) 3、古今异义
浑沌待之甚善 古义:友好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古义:恩,恩情。 今义:善良,品质或言行好 今义:道德,品行,恩惠。 4、特殊句式
(1)南海之帝为倏 ( 判断句,“为”表判断)
(2)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状语后置句,应为“倏与忽时于浑沌之地相与遇”)
1
(3)日凿一窍 (省略句 省略主语“倏和忽”)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译: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 (2)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死去了。 (3)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译: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待他们十分友好。 四、古文今译
浑沌之死
(原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
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文)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待他们十分殷切。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死了。
五、 整体感悟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混沌之死》的主要内容。
倏和忽为了报答混沌的恩情而为之凿七窍,导致混沌死亡。 2、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2)结构图
┏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
浑沌之死 ┫ 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 ┣ 好心办坏事 ┗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
3、你觉得“倏”、“忽”是怎样的人?(提示:我们是不是能从他们的名字中看出些什么呢)
明确:“ 倏、忽”本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庄子用这两个字做神的名字,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不加思考。
六、《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七、研讨本文寓意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八、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1)对客观事物不去做认真分析,调查研究,单凭主观热情,盲目好动,反而引出坏的结果。 (2)做事快而不加思索,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3)告诫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尽量减少和避免决策上的失误。
(4)做事虽出于好心,但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相反结果。 (5)办事要看对象,勿把好事办坏事。
2
第二课时
一、学习《呆若木鸡》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 方虚骄而恃气 方:正。 恃:凭着,依靠。(2)鸡已乎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3)犹应响影 犹:仍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4)疾视:怒目而视。 (5)无变:没有反应了。
(6)其德全矣 德:指精神。 (7)异鸡无敢应者 异:别的。 应:应战。 (8) 反走:转身逃跑。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 (9)鸡虽有鸣者 虽:即使
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反“通“返”,转身) 3、一词多义
(1)已 鸡已乎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动词) 已无变矣 已:已经 (副词)
(2)应 犹应响影 应:作出反应。(动词) 异鸡无敢应者 应:应战。 (动词) 4、古今异义
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走 古义:逃跑 今义:离开;(亲友间)来往 . 5、特殊句式
十日而问 省略句 省略主语“王”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译:还不行,它正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2)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译: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叫,(斗鸡)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 (3)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译: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转身逃走了。 (4)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译: 二、古文今译
呆若木鸡
(原文)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译文)纪渻子为宣王饲养斗鸡。十天后,宣王问道:“鸡训练完毕了吗?”
纪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三、整体感悟
1、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明确:1虚骄而恃气 ○2 犹应响影 ○3疾视而盛气 ○4已无变矣 ○ 2、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3、谈谈读了这则寓言后自己总结的寓意。
明确:本文通过纪渻子为宣王训练斗鸡的故事,揭示了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能百战不殆的道理。
4、从这篇文章中你能悟出一些做人或者人生方面的道理吗?
例: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 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5、请找出本文中的一个成语。 明确:呆若木鸡
6、你知道《庄子》中还有哪些成语?试举几个。
明确:鹏程万里、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
四、研讨本文寓意
3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五、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1)对客观事物不去做认真分析,调查研究,单凭主观热情,盲目好动,反而引出坏的结果。 (2)做事快而不加思索,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3)告诫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尽量减少和避免决策上的失误。
(4)做事虽出于好心,但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相反结果。 (5)办事要看对象,勿把好事办坏事。 六、两则短文的写作特点分析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两则短文均是寓言,都有一定寓意。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七、类文阅读题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 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注释】①履:踩。②踦:yǐ指一条腿的膝盖顶住。③砉:huā 象声词。④ ?ng合乎。⑥会:音节,节奏。⑦进:超过。⑧硎:xíng磨刀石。 1.解释下列字词。
倚:靠 道:道理,事物的规律 间:缝隙 游: 运转 huō然:比砉然更大的响声。⑤中:zh⑧⑦⑤⑥①②③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开始我宰牛时,所看见的没有不是全牛的。)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可是刀刃像新磨出来那样锋利。)
3.由画线句子得到的一个成语是.游刃有余
4.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用庖丁解牛所见非牛来证明人生病所见亦非鬼,这篇课文是 《订鬼》。
5.阅读本文,你有何启示?(点拨:可从不同角度考虑,角度不同启示也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如:生活中,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把事物做好。
(赏析:本文是一则寓言,通过陈述庖丁解牛的经验体会,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只有经过反复实践,并在实践中真正掌握了客观规律以后,才能把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世上的事物虽然错综复杂,只要善于适应自然之理,就不会蒙受损失。这和《浑沌之死》的寓意正好相反。“倏”与“忽”由于不按规律办事,因而弄巧成拙,而庖丁按规律办事,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地。文章颇具启发性和说服力。)
4
正在阅读:
26、《庄子二则》导学案01-25
高空作业安全监理细则04-16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05-29
幼儿园教学见习、实习指导手册 - -教师工作 - 图文09-27
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总结范文八篇07-30
教务处九月份工作小结14.903-04
2016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合集 - 图文09-11
索赔函样本02-16
广州市蔬菜零售商家名录2018版127家 - 图文11-07
消防安全培训记录表03-29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二则
- 庄子
- 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语
-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201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真题及参考答案
- 2017年版中国会展市场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目录
-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 2007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解析卷一
- 2018年下浑江区第二实验小学学区工作计划
- ZQ与ZSY、ZSY减速机性能比较
-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遂川维稳工作的思考
- 认识实习作业
- 全能值班员培训教材(电气篇)
- 母亲的信阅读答案
- 建筑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的探讨
-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失业现象分析
- 广联达画剪力墙时的常见问题(值得收藏) - 图文
-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流程
- 四种性格分析
- 北京北科京大高新农业科技公司无土栽培新成果
- 箱变技术协议-设计院20160726
- 中南大学日照钢铁实习报告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