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问题浅析

更新时间:2023-10-24 19: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印边境问题浅析

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0902班高启明

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中印两国在中国的藏南边境发生武装冲突,并升级为局部战争。这场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下面我将对这场战争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未来问题的解决方式做出一些设想。

一.中印边境问题的领土争议焦点

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是两个把印度次大陆和中国的中亚细亚分隔开来的山脉,中印两国的领土争端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这里产生的。从我们所了解的最早的时代起,这些高山就把南北分隔开了。一些土邦和小国可能曾经在旁遮普和阿富汗之间的这些山口,即著名的西北边疆内崛起又衰亡但是这个北方的山岭屏障的历史却一直是相当平静的。印度平原的统治者们(必然会有像14世纪的一个德里苏丹这种少数的例外),既没有越过喜马拉雅山或喀喇昆仑山去攻略城池,也没有什么大批移民或重大入侵越过这些山脉进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因此,关于印度的北部“边疆”究竟应当在什么地方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是确切地说印度究竟到哪里为止,“非印度”又从哪里开始呢?这完全是另外的问题了。

虽然北方的山脉总的来说曾经是抵挡重大的入侵和大量移民的有力屏障,但是它们在防止小部分人群在山区本身范围以内往来通行上,却不是很有效。来自北方的压力在一些地方遇到了来自南方的压力,于是居民和主权就混合在一起了。一批批的居民从山岭屏障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放牧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经济的因素促使山麓的居民沿着山坡向更高的地方移动。在政治上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在山岭屏障的许多地区内造成了一个英国观察家在1842年所说的“关系的多重性和隶属的转变”。要在任何两个明显的主权国家之间划出一条线,在这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如何,可以肯定地说,任何武断的标界公式,比如说,主张真正的边界应沿着如此这般的一条分水岭,往往就会和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幅地图而且也不知道分水岭为何物的居民之间的现存的关系相悖逆。中印边境的边界争议地区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段。

西段

西段边界有一千多英里长,在这里大约有一万五千平方英里的地区发生争议。在这段中,事实上有两个显然不同的争端。第一个是阿克赛钦问题。阿克赛钦是克什米尔极东北的荒凉的高原,我国的新藏公路即贯穿该地区。第二是从羌臣摩河谷(班公湖以北)到司丕提地区的那段拉达克——西藏边界问题,在司丕提地区东旁遮普和西藏有一段共同的边境。发生争论的地区大部分在阿克赛钦地区。班公湖以南有若干争论点,例如楚舒勒附近和印度河上的碟穆绰克。羌臣摩河谷地区起着联结中国在阿克赛钦所要求的地区和在班公湖以南所要求的地区的作用。

中段

中段发生争论的边界大约有四百英里长,在这段上有好几个争论的点,在司丕提、巴拉霍蒂、尼兰地区以及什布奇山口附近。争议地区的总面积不是很大,也许不到二百平方英里。这里的争端是首先受到人们广泛注意的,而它们的严重性却远不及在其他两段的争端。

东段

印度所主张的东段边界是麦克马洪线,这段边界是沿着不丹和缅甸之间的长度稍稍超过七百英里的阿萨姆?喜马拉雅山脊。中国不承认这条边界线有效,而主张一条完全不同的边界,它是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山麓而行的。在这两条线之间的领土现在印度称之为东北边境特区,面积约有三万二千平方英里。在这一段有两个显然不同的争端。一方面中国和印度争占整个喜马拉雅山的东北边境特区。另一方面,在达旺以北和苏班西里河流入西藏之处的朗久地区内,中国称之为“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究竟在什么地方,是有些争论的。中国说印度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的许多点上建立了一些据点。

中印边境的居民

在拉达克极西部的居民始源于藏族,但已改信伊斯兰教(即巴勒提人),除了他们之外,从喀喇昆仑山口到阿萨姆沿着高原边缘,不仅在种族类型上属于西藏人,而且具有许多属于西藏人的文化、宗教和语言的特色。例如达拉克和司丕提的居民就是典型的西藏人。

不丹之东是达旺地方,西藏人称之为门隅。在这个地区的居民是门巴人,他们在文化和种族类型上跟西藏比跟印度平原上任何居民更为接近。他们的语言里包括很多的藏语词汇,他们的宗教基本是西藏的。

达旺之东,沿着各河谷,住有原始的或不信佛教的山区居民,阿卡人、达夫拉人、米里人、阿波尔人、以及闪密闪人的群体。这些部落现在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为印度所管辖,从种族上说,他们属于蒙古人种,因而跟西藏人和汉人要比跟印度平原上的人更接近得多,他们所说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西藏人将他们统称为洛巴。

英帝国主义在中印边界的非法活动

1846年和1847年,英帝国主义在没有中方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私自非法划定西藏——拉达克边界;1864——1865年,英国殖民者W?H?约翰逊访问和田,提出了扩张性的约翰逊边界;1898年夏季,较为温和的埃耳金勋爵殖民政府提出了马继业——窦讷乐线,确定了广大的阿克赛钦地区为中国所有,但中国未予答复;1899年,英国又提出了扩张性的阿尔达边界;1914年,英国与非法的西藏当局谈判,于是便有了1914年非法的英藏换文,形成了后来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侵吞我藏南1914年外线以北大量领土。此外,英帝国主义曾在1904年和1911年由荣赫鹏和阿波尔率领英国殖民军队分别入侵西藏。1947年,当英帝国主义向印度移交政权时,将其非法侵占的土地全部移交给了印度政府。而现在的印度政府正是要求继承全部的英帝国主义扩张所得,并且得寸进尺,提出比英帝国主义的约翰逊边界和阿尔达边界更为过分的要求。

二.1962年中印战争始末

中印边界早期武装冲突

1959年8月25日,印军的一个小队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线北朗久地区,在一个叫马其墩的村子同中国边防军队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据印方宣布,印军一死一伤。入侵印军遭到中国边防人员的反击后,随即退往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印两国之间首次出现了不幸的流血事件,立即引起了两国的强烈反应。

发生流血冲突的马其墩所在的朗久地区,位置在英国非法炮制的麦克马洪线以北,这一点印度领导人也是承认的。马其墩只是一个很小的山间村落,却位于香客朝圣的路线上,在西藏僧俗民众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即便是当时非法炮制麦克马洪线的英帝国主义也考虑到这一点而把其划入西藏境内,可尼赫鲁却得寸进尺,要求占有这一地区。这种态度令中国方面再也无法容忍。1959年9月,周恩来致信尼赫鲁,批驳了印度政府在中印边界上的错误态度。可是印度政界的一些人不仅不响应中国方面的呼吁,反而以所谓“收复”“被

中国侵占的领土”(即指西段原属中国的阿克赛钦地区)为口号,在其国内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华浪潮。

1959年10月20日,印度的三名武装人员进入中国西藏西北端的空喀山口进行侦察,当即被中国边防巡逻队扣留并解除武装。10月21日,一支有70余名印度特种边防警察组成的巡逻队又在空喀山口侵入中国境内,印军主动挑衅,在中方哨兵多次制止未果的情况下率先开枪打死中方哨兵一名,中国边防巡逻队被迫还击,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少胜多,一举击溃印度武装警察分队,印军狼狈向境外逃窜。印军被俘人员承认自己首先侵入中国境内并挑起冲突,中国边防部队将这些被俘人员礼送出境。

上述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为了努力争取和平解决争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中国的军事隔离措施

为了避免边界冲突,1959年秋毛泽东在听取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关于边境问题的汇报时提出了建立隔离带的设想,即按照当时的实际控制线两国武装力量各自后撤20公里,以脱离接触,仅保留民政人员和非武装的警察。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意见,周恩来总理于1959年11月7日致函尼赫鲁总理,提出了重要的建议。周恩来在信中表示希望两国就边界问题举行谈判,并提出为边境问题的和平解决双方应创造良好的气氛。

但印方拒绝了这一建议并要求两国军队都“撤出”争议地区。其实这时印度军队根本没有进入西段有争议的阿克赛钦地区,这一要求只是要中国单方面撤出面积达30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同时尼赫鲁还以不能接受整个边界未划定的说法为由,认为“不可能举行任何谈判”。

得到印方拒绝的答复后,从尽量避免冲突的考虑出发,毛泽东毅然决定,由中国采取单方面的隔离措施,即由中国边防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在实际控制线本侧30公里的区域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以求避免武装冲突。同年12月,周恩来总理正式通知印度,说明中国边防部队已经采取了单方面的后撤行动,并建议同印度领导人在方便的地点举行会谈以解决两国间存在的问题。为了促成问题的解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部队严格执行了中央的决定,周恩来总理也于1960年4月最后一次访问印度,但由于印方提出不仅要保留其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所占据的90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还要中国方面让出中印边界西段印度从未进入过的30000多平方公里的地区,并拒绝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导致中印边界问题色解决陷入僵局。不过由于中国方面采取了单方面的军事隔离措施,中印边界上出现了两年多的暂时平静,但这种平静不久又被印度某些人奉行的“前进政策”所打破。

从“武装共处”到发生流血冲突

1961年秋冬之际,在中印边界最早的武装冲突结束两年后,印军单方面向中印西段边界中国为缓和局势而后撤造成的隔离带推进,实行其所谓“前进政策”,两国边境的形势很快又趋于紧张。

在1960年初,印度军方以考尔为首的参谋人员就制定了这个“前进政策”,其目标有三: (一)堵住中国向前推进;

(二)按印度人的主张占领阿克赛钦; (三)破坏中国对有争议地区的控制。 这个政策的第一点,在中国边防部队已经单方面后撤的情况下根本就是一个幌子,后两点才是其真实目的。

印军的这一入侵活动,使得中国政府在1959年采取的建立军事隔离带的努力完全失效,印军于1962年春占领了西段边界的整个阿克赛钦地区。根据中印边界西段的情况,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自1962年4月起在西段边界恢复巡逻,并重新建立一些哨所,并要求印度停止入侵活动。但印度方面置若罔闻,继续增兵,中方一直表现出非常克制的态度。

印军在中印西段边界频繁入侵、蚕食中国领土的同时,在中印边界东段也开始了越过实际控制线的入侵活动。1962年6月4日,印军阿萨姆步兵第五营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错那县的克节朗河地区,在靠近中国、不丹和印占区三方交界处的扯冬(印方称之为多拉)建立了据点并长期驻扎,使中印边界东段的问题也突出起来。

1962年9月14日,印度陆军总部命令刚进驻克节朗地区的旁遮普联队第九营向对面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于9月19日占领塔格拉山脊。中国边防军曾在9月15日提出要求派遣政府官员来就地讨论边界位置的建议,但印度政府对此建议加以拒绝。从9月21日零时至上午七时,印军依托择绕桥西的地堡,不断向择绕桥西和桥东的中国阵地开枪射击,并向征地内投掷手榴弹,中国军队被迫还击。这就是印军挑起的择绕桥流血冲突事件。

是否进行大规模的自卫还击,这时已成为了一个摆在中国领导人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对印自卫反击战概况

1962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印边界两段同时开始了自卫反击作战。10月20日傍晚前,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战克节朗河歼灭印军王牌第七旅,印军达维尔准将带着少数几个随员仓皇逃入山林。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于22日俘获达维尔准将和数百名溃散的印军官兵。在克节朗河以南至达旺地区据守的印军在得知第七旅已经被歼的消息后,未经抵抗便仓皇南逃。10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发言人正式宣布,印度政府越过麦克马洪线发动大规模进攻最后破坏了这条线的约束,为防止印军卷土重来,我在战斗中没有必要再受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约束。(《人民日报》1962年10月22日)

人民解放军越过麦克马洪线以后,印军未敢抵抗便从达旺向西山口奔逃,解放军各追击部队于10月24日占领了东新桥,25日进入达旺,并推进到达旺以南一线。于此同时,西段边界高寒区的作战也取得了重大胜利,除西藏日土宗的班公洛地区还残留6个印军据点外,所有入侵印军都被驱逐出中国领土。因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了建议中印两国停止冲突,重开谈判的声明,解放军命令前线部队暂不越过达旺河,对印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由于印度政府拒绝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要求,1962年11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部署,人民解放军在中印边界东段进行了第二阶段的自卫反击作战。11月4日上午,印军第十一旅在瓦弄方向发起了进攻,瓦弄战役就此打响。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解放军仅以一个连的兵力完胜印军一个旅。11月16日傍晚,经过解放军一天的猛烈攻击,瓦弄周围的各高地除零七高地主峰尚在印军手中外,其余都已被占领。印军第四军军长考尔和第十一旅旅长于16日当天丢弃部队,从瓦弄机场乘运输机逃走,印军不知所措,各自分散南逃。11月16日晚十八时以后,解放军进入瓦弄镇内。11月21日追击部队到达中印边界的传统习惯线,即奉命停止前进。与此同时,在达旺方向,解放军于11月19日取得了西山口——邦迪拉大捷,这是我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所取得的最大胜利。在西段,解放区扫除了班公洛地区的印军残余据点,对印自卫反击战第二阶段胜利结束。

高举和平旗帜,实行停火撤军

1962年11月21日,中国宣布实行单方面停火和撤军的决定,并从为以后和平解决中印边境问题打好基础的角度出发,撤回1959年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解放军恪守人道主义原则,优待印军俘虏。中国政府从大局出发,在两国边界争端尚未解决,印度政府仍拒绝谈判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释放了全部印军俘虏,并退还了武器装备。但中国政府的和平建议长期得不到印度的响应,印度长期敌视中国,加紧扩军备战,推行反华政策。中印边境问题至今未得到妥善解决。

国际社会对1962年中印边境武装冲突的态度

美国:自中印关系恶化后一直坚决支持印度,并竭力设法扩大中印之间的冲突,以便从

战略上牵制中国。

英国:在中印边界发生冲突后,英国政府的态度比较微妙。一方面英国官方表示支持印度并提供了军事援助。另一方面也承认以其炮制的麦克马洪线划分边界存在问题。当时英国从自己在印度北部的商业利益和对华贸易利益出发,不希望中印冲突扩大。中国宣布停火和撤军后,英国官方表示欢迎,这与美国的态度不同。

法国:在西方国家中,法国的态度也与美国不同。当时中法尚未建交,法国官方虽然表示“同情”印度,同意研究印度提出的加速交付军需物资的要求,却并不十分积极。

日本:日本当时受美国的影响,与中国尚未实现关系正常化。但是在1962年10月日本以“非官方”的形式派出了高崎达之助为首的经济代表团访华,同中国达成了贸易协定。对于中印边界冲突的态度,日本官方虽在表面上同西方国家的口径一致,但是侧重于强调和平解决。

苏联:苏联政府对待中印边界冲突采取了实用主义的两面态度。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以前,苏联表面上持中立态度,实际上暗中支持印度。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苏联出于争取中国的需要,在10月中旬以后的两个月内表面上支持中国的立场,但却继续向印度提供武器装备。自12月以后,苏联又采取了偏袒印度的立场。

三.在中印边界问题和平解决无效的前提下的武力解决方法探究

可能诱发战争的动因

(一)印利用台海危机趁火打劫,可能诱发“连锁反应”,迫使我在多个战略方向多线作战。

(二)印在国际政治时机成熟之际,为解决领土争端谈判增加筹码,可能会以武力提出无理要求。印军奉行其“保东、守中、夺西”的策略,巩固其已非法侵占的大片我国领土,图谋在中印边境西段争夺阿克赛钦地区。

(三)印支持怂恿达赖集团,可能导致边境地区局势动乱和军事摩擦。

(四)印在美、日培植和支持下,霸权主义膨胀,可能造成中印边境局势不稳定。

可能的作战方向

(一)东段及邻近地区印可能的进攻方向 1.亚东方向

该方向是东段的重要侧翼,也是我通往南亚各国的门户,该方向对拉萨威胁最大,有可能是印军未来主要进攻方向。

2.错那方向

该方向是印度阿萨姆走廊的咽喉部位。印军历来十分重视,有可能是印军未来辅助进攻方向。

3.马其墩方向

该方向是“东段”中部的主要方向。当前,该方向是印较为关注的方向之一。 4.察隅方向

该方向是“东段”左翼的重要方向,也是印阿萨姆走廊的东北门户,可能是印军未来辅助进攻方向。

(二)西段及邻近地区印可能的进攻方向 1.天文点方向

印军未来可能从北面控制阿克赛钦地区,切断新藏公路的进攻方向。 2.空喀山口方向

印军未来可能从南面控制阿克赛钦地区,威胁新藏公路的进攻方向。 (三)中段及邻近地区印可能的进攻方向

1.莫尔多通道方向

该方向是中印边境中段重要通道方向,也可能成为未来印军策应东、西段作战的辅助方向。

2.纳葛栋通道方向

该方向是印通向我阿里地区主要方向,印军在这一方向入侵,可割裂我两个战区作战的联系,不能排除未来印军从这一方向实施进攻,配合东、西两个方向作战的可能。

对中印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的宏观应对策略

对于将来可能爆发的与印度的战争,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知彼知己,克服不利于我的作战不确定性。

首先,我们要搞透对手企图。了解印军的先发制人进攻作战行动、空地一体作战行动和联合作战行动的指导思想。

其次,我们要加强情报侦察。完善侦察情报内容,健全情报侦察体系,将平时研究与临战获取情报相结合,提高情报的利用率,同时要防范印军的情报侦察。

第三,我们要制定针对不同环境和不同情况的多种预案,以应对突发性事件。

第四,加强作战准备,从组织计划、物资保障、战场建设和临战训练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的作战准备。

(二)趋利避害,利用有利于我作战的不确定性。

坚持后发制人,发挥战争潜力,有效控制战局,实施精确作战,充分发挥我方优势,扬长避短。

(三)科学指挥,创造有利于我的作战不确定性。

处理好藏区平暴治乱,做好变形计划指导,善于使用谋略,积极灵活应变,因地、因时、因敌制宜,机断行事,灵活指挥。

(四)强化训练,提高部队遂行中印边境作战能力

抓好基础训练,突出核防护、心理战等适应性训练,注重反空袭训练,加强机动训练,提高我军的整体战斗素质。

(五)善于利用国际环境,团结受印度侵略的国家战时结成反印同盟,共同对印度从不同方向实施多重打击。

以上是我关于中印边境问题的浅陋见解,如有纰漏,还望各位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中印边界之战历史真相》,徐焰 著,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 《印度对华战争》,马克斯韦尔 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 《中印边境》,阿拉斯太尔·蓝姆 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年 《中印边境作战不确定性问题研究》,杨明 著,硕士论文,2006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e9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