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

更新时间:2023-09-10 11:3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中国正在进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基于文献统计和分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重要原则、 建设着力点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展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演进、 现实问题和发展趋势。已有研究为把握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律,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益指导。但是,还存在着研究比较分散、 深度不够、 创新性工作缺乏、 方法单一等问题。新时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综合多维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加强研究的系统性,重构和创新理论范式和分析框架, 开展实践调查和案例分析, 并将“五位一体” 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选择。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主要是满足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保障、对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所做的庄严承诺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三大文明健康发展。其中,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利于发扬传统文化思想和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第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从生态环境方面看,问题:(1)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3)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与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

4

2

1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根据主体分类,可以概括为:(1)政府引导;(2)企业推动;(3)公众参与。从社会各方面分类:(1)构建生态文明观;(2)构建生态文明制度;(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4)建立健全生态法制体系;(5)创造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6)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教育;(7)培育环境保护的民间组织,发挥第三部门的参与作用;(8 )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按体系分类:(1)构建中国特色多元化生态价值体系。(2)构建中国特色多元化生态保障体系。十八大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二、关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努力。 论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详尽和深入的探讨, 提出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看法。 1.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 从传统的 “ 向自然宣战”、 “ 征服自然”等理念, 向树立 “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 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 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 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重物轻人的发展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生态文明观念的转变虽然是软性约束, 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前提。 转变了观念, 才会想出办法去解决那些影响和制约生态发展的突出问题。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在不同层面应有不同要求, 作为普通公民要树立生态环保意识; 作为领导干部, 则要推动环境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观念普及要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切实增强“ 环境是最稀缺资源, 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意识, 有生态建设紧迫感、危机感。 2.加大政策推动力度

与传统行政手段的 “ 外部约束”相比, 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 “内在约束”力量, 具有促进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 政府要加大政策推动力度,其主要手段有:综合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手段,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三要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切实保护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4.建立绿色 GDP 核算制度

现有的 GDP ( 国民生产总值) 核算体系的弊端在于: 在引导经济活动最大化的同时, 也导致了资源占用和生态破坏的最大化。 因此, 在核算经济增长指标体系中, 应加入对资源环境的核算, 从而正确衡量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 正确衡量发展成果和领导政绩。 绿色 GDP 可以理解为“ 真实 GDP”, 不仅反映经济增长数量更反映了质量; 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统一的程度。 实施绿色 GDP 可以矫正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单纯强调经济增长而忽略自然环境的倾向, 可以促使企业这个市场主体改变粗放式的资源投入方式, 在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

5.加强生态治理

生态环境治理的范式要转换:一是要从治疗入手到预防入手, 不再仅仅是先污染后治理, 而是从一开始就预防污染的发生。 二是从局部治理到整体治理。 自然生态的一座山脉、一条河流的治理不能被人为地分割开,“ 分区而治, 画地为牢”, 那样违背自然生态规律, 要统一协调各层级各地域管理主体行为, 共同承担治理责任。 三是从政府管制到多元治理。 要扩大环保民间组织和社团组织, 建立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在资源配置上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公民的作用。 6.健全法制

建设生态文明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各个方面, 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环境治理方式以及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大变革, 迫切需要在上层建筑的法律领域, 也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 从全局的高度制定一部能够统揽全局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

3.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 企业、 个人多元主体参与, 在区域、 产业和社会多个层面展开,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动力来源,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机制归纳为三类— ——政府推动机制、 市场驱动机制和个人自觉机制。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机制, 市场驱动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培育和形成个人自觉机制, 任重道远。 5.1 政府推动机制

我国幅员辽阔, 国土空间多样,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需要落实在各级各类区域上 。政府推动机过“自上而下” 的行政力量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区域落实。显然,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我国“条块结合” 和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体制的优势,是我国现有体制条件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近年来,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 各级各类区域( 城市) 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由于中国式分权下政府行为的作用,“自上而下” 的政府推动,不可避免地面临中央政策与地方政府的发展动机及企业行为的不相容,面临区域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的冲突与博弈,为此,需要加大激励力度,增强地方政府和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内在动力。 5. 2 市场驱动机制

被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环境经济政策, 主要运用市场的办法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的成本“内部化” , 从而来影响和调节微观主体行为,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与政府推动的外部力量相比, 这种市场驱动的机制具有内生性,被普遍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 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相关理论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围绕“外部性” 展开,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和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形成了所谓的“庇古税” 和“科斯产权” 两种不同的解决路径。目前,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包括环境投资、 环境税、 排污权交易、 环境信贷、 环境责任险、 生态补偿等,但由于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驱动机制,是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

5. 3 个人自觉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个人的自觉行动是生态文明社会最终形成的根本动力。只有将人与自然平等相处、 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内化为个体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才有持久的动力源泉,个人自觉行动的机制是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基础。建立个人自觉机制,关键是人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价值体系重构和人格的重塑, 实现从“理性经济人” 向“生态理性人” 、“生态人” 的转变。所谓“生态人” , 不仅要遵循经济理性,而且更遵循生态理性,按生态理性行事, 以和谐主义为道德观,必备生态学知识, 追求“诗意的栖居”的生活境界 。 4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 系统性、 战略性和创新性的任务, 任重而道远, 面对的问题和挑战、需求和压力、 不确定性和风险等都是多方面的, 需要在系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内涵的基础上, 统一思想、 更新理念, 科学管理、 规划指导, 沿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 从资源节约与保护、 环境保护和治理、 生态保护与修复和国土开发与保护四个方向持之以恒、 扎实推进。新时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综合多维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加强研究的系统性,重构和创新理论范式和分析框架,开展实践调查和案例分析, 并将“五位一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选择。

试论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浮出水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问题形势越来越严峻,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急待提上日程。本文立足于现实,根据现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料,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加以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生态文明;内涵;必要性;原则

部分学者认为,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人类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开始向生态文明(绿色文明)迈进。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到中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社会已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解决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建设生态文

明是整个时代的需要,更是当前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国内学者纷纷提出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问题,有的甚至明确提出三个文明(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1]。这些观点正是反映了整个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此,笔者就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什么是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 至此,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正式载入党的史册。具体到生态文明的内涵,学者们的理解各不相同。 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理论视野、学术经历以及关注点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生态文明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从较为抽象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视角来定义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或这种文明形态的新特征。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经历了以采集狩猎为特征的前农业文明,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明以及以机器化大工业生产为特征的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将进入以服务业为主体,以农业和工业的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必将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质的改变。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数量较多。如俞可平教授认为,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3]。

另一种观点是从较为具体的角度,即生态文明的调节对象或构成要素的视角

来定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包括两大类,即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黄顺基教授等认为,生态文明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为中心,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在这个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二者必须协调,人类的经济社会才能继续发展。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共同进化就是生态文明[4]。

还有一种是从广义和狭义相区分的角度,即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和文明构成要素两者兼顾的角度来定义生态文明。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概念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理解,既可以理解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某一阶段,也可理解为某一文明阶段的某种具体文明形式。如赵建军教授指出,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个发展阶段,但从狭义上讲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5]。

总而言之,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文明的定义做出了理性的分析,这些颇有见解的观点,对于我们多方面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作用甚大。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dq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