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更新时间:2023-08-24 11: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二次征求意见稿)

编 制 说 明

《上海市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组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目 录

编制说明 ................................................................................................................................ 1 1 制订本标准的依据、必要性和基本思路 ........................................................................ 1

1.1 项目依据及工作回顾 ................................................................................................................. 1

1.1.1 项目来源和依据 ............................................................................................................ 1 1.1.2 工作回顾........................................................................................................................ 1 1.2 标准制定必要性......................................................................................................................... 3

1.2.1相关行业发展概况 ......................................................................................................... 3 1.3.5 工业炉窑的分类 ............................................................................................................ 9 1.2.2现行排放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 1.2.3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 12 1.3 标准制定总体思路 ................................................................................................................... 12

1.3.1 标准制定原则 .............................................................................................................. 12 1.3.2 主要技术依据 .............................................................................................................. 13 1.3.3 标准内容框架 .............................................................................................................. 13 1.3.4 标准的适用范围 .......................................................................................................... 13

2 排放限值及技术要求的确定 .......................................................................................... 14

2.1 区域和时段划分...................................................................................................................... 14 2.2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制定依据 ............................................................................................... 14

2.2.1 污染物控制指标的确定 .............................................................................................. 15 2.2.2 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分析 ............................................................................................ 15 (一)燃料替代...................................................................................................................... 15 (二)燃烧技术...................................................................................................................... 16 (三)装备及控制等 .............................................................................................................. 17

2.2.2.2 污染物控制技术分析 ...................................................................................... 18 (一)熔化炉.......................................................................................................................... 18

2.2.2.4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分析 .................................................................................. 22 2.2.2 烟尘排放限值确定 ...................................................................................................... 22

2.2.2.1排放浓度标准值的计算 ................................................................................... 22 2.2.2.1 熔炼炉 .............................................................................................................. 24 2.2.2.2 熔化炉 .............................................................................................................. 25 2.2.2.3 加热炉 .............................................................................................................. 28 2.2.2.4 热处理炉 .......................................................................................................... 29 2.2.2.5 干燥炉、窑 ...................................................................................................... 30 2.2.2.6 非金属焙(锻)烧炉窑、耐火材料窑 .......................................................... 30 2.2.2.7 陶瓷、搪瓷、砖瓦窑 ...................................................................................... 31 2.2.2.8 其它炉窑 .......................................................................................................... 31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2.2.3.1 二氧化硫排放限值的制定依据 ...................................................................... 31 2.2.3.2 氮氧化物排放限值的制定依据 ...................................................................... 34 2.2.3.3 其它有害污染物的制定依据 .......................................................................... 36 2.2.4 工业炉窑辅助工艺颗粒物排放 .................................................................................. 40 2.2.5 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确定 .............................................................................. 40 2.2.6 工业炉窑颗粒物无组织排放限值的确定 .................................................................. 44

3 本标准与国内外相关排放标准的比较 .......................................................................... 45

3.1 与国内排放标准的比较 .......................................................................................................... 45

3.1.1 国家标准对比 .............................................................................................................. 45 3.1.2 地方标准对比 .............................................................................................................. 47 3.2 与国外排放标准的比较 .......................................................................................................... 49

4 相关技术规定和监测要求 .............................................................................................. 51

4.1工业炉窑的烟囱高度 ............................................................................................................... 51 4.2工业炉窑的测试工况 ............................................................................................................... 51 4.3无组织排放烟尘的监测 ........................................................................................................... 51 4.4关于工业炉窑过量空气系数的换算值 ................................................................................... 52

5对附录的补充说明 ........................................................................................................... 53

5.1β射线法 ................................................................................................................................... 53

5.1.1实验目的....................................................................................................................... 54 5.1.2实验器材....................................................................................................................... 54 5.1.3实验步骤....................................................................................................................... 54 5.1.4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 54 5.1.5结论 .............................................................................................................................. 56 5.2其他分析方法........................................................................................................................... 56

6标准实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 56

6.1 污染物控制技术选择 .............................................................................................................. 56

6.1.1 颗粒物控制 .................................................................................................................. 57 6.1.2 脱硫及其它 .................................................................................................................. 58 6.1.3 计算例.......................................................................................................................... 59 6.2环境投资的估算....................................................................................................................... 59 6.3 环境效益 .................................................................................................................................. 60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上海市《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1 制订本标准的依据、必要性和基本思路

1.1 项目依据及工作回顾

1.1.1 项目来源和依据

2006年,上海市环保局将“上海市《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项目”列入2006年第一批环保科研招标项目,确定由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东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组成课题组。上海市环保局沪环保科[2008]84号文已申报将本标准纳入上海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1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7条、《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第13条等相关规定,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等的规定,本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 1.1.2 工作回顾

(1) 市质监局沪质技监标【2008】360号文《关于下达二00八年上海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一批)的通知》下达。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东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组成课题组进行投标,承担了该课题研究。

(2) 资料收集与研究

编制组较为全面地收集了北京、广东等地区工业炉窑排放标准,欧盟等国外发达国家工业炉窑相关标准;同时收集了有关工业炉窑污染控制的期刊文献,国内外炉窑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最佳实用技术等资料,完成了《国内外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调研文集》、《国内外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控制最佳实用技术调研文集》。

(3) 监测数据采集

对本市涉及炉窑的有色金属、建材、机械加工等行业的污染现状、炉窑设施的排放水平开展调研;收集了本市各区县监测站对于本辖区内重点监管企业炉窑的监测数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据;选定典型工业炉窑进行现场测试,基本掌握了工业炉窑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规律和最高排放限值情况。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标准编制组通过研究生产工艺、污染预防、排放因子、处理技术、排放水平以及处理成本等方面的因素,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排放标准及国内外现有的最佳实用技术,确定出标准限值,完成上海市《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

本标准的制订主要是通过重点污染源调查,对上海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治理现状进行技术经济评估,同时考虑行业环境影响、参考国外相关排放标准和研究相关行业的政策、法规,最后确定排放标准限值和相关管理规定,并适当分析成本和环境效益,技术路线示意图见图1-1。

通过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共收到15家单位共87条意见,采纳48条,不采纳39条(意见汇总见下表)。其中环保部提出如下意见:“鉴于工业炉窑和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焚烧炉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适用于不同的法律,标准体系、结构和表达方式均不同,建议分别制定标准。”经研究,拟将本课题研究成果分成工业炉窑、生活垃圾焚烧炉及危险废弃物焚烧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三个独立标准。本课题先完成工业炉窑标准。进一步完成其他两个标准通过另外立题或后续补充课题解决。其他意见的主要焦点集中在炉窑烟尘排放浓度的限值上,普遍认为20mg/Nm3的限值对于中小型炉窑来说达标排放比较困难,除非使用高效除尘器,但从经济方面考虑不太现实。综合各方意见,将针对不同炉窑分别制定不同的颗粒物限值。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1.2 标准制定必要性

1.2.1相关行业发展概况

目前上海市的大气污染属煤烟型与石油型并重的复合型污染。区域内工业炉窑数量多、种类繁,几乎遍布各个工业行业中,工业炉窑的耗原煤量仅次于工业锅炉、电站锅炉,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工业炉窑形成的污染源量大面广,对环境空气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本市所辖各区县各类工业炉窑以中小型炉窑居多,分布在外环线以外,其中部分企业炉窑安装较先进的除尘设备(如静电除尘、布袋除尘等)能稳定达标外,其余炉窑仅安装了简易除尘设备或直排,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 1.2.1.1 本市工业炉窑的污染现状

本市工业炉窑主要涉及行业主要包括有色金属行业、建材行业、机械加工行业等。有色金属工业炉窑包括金属熔炼炉窑和熔化炉;建材工业炉窑包括耐火材料炉窑、砖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瓦窑等;其他:机械加工行业的电弧炉、冲天炉、金属和非金属加热炉等。

(一)调研工业炉窑类型及分布情况

课题组对本市194个工业炉窑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行调研,工业炉窑类型及数量见表1-1。图1-1为调研的各种工业炉窑类型数量的比例示意图,图1-2为上海市各区工业炉窑的分布情况比较。

据工业炉窑污染源的调查结果可知,上海市区内环路以内基本无工业炉窑,工业炉窑主要集中在宝山区、崇明县和金山区三个区域,占所调研工业炉窑总数的40%左右。本市工业炉窑中以熔化炉和加热炉数量居多,且多为小型工业炉窑。本市大中型的工业炉窑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熔炼炉中。

课题组结合本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重新对本市工业炉窑进行了统计,从可得数据可知,列入本次普查范围的在本标准适用范围之内的炉窑目前本市约有2000台左右(包括填写简表,只有数量,没有炉窑类型等,无法记入下表统计)。

从这次炉窑统计结果看,基本与上次调研结果相同:内环线内基本无工业炉窑,工业炉窑主要集中在郊区,炉窑以熔化炉和加热炉数量居多,且多为小型工业炉窑。本市大中型的工业炉窑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熔炼炉中。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图1-1 标准制定路线示意图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表1-1 本市调研的工业炉窑种类及数量

图1-2 本市调研工业炉窑类型数量的比例

图1-3 本市调研工业炉窑类型分布情况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二)工业炉窑主要大气污染物及排放现状

对本市调研的工业炉窑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三项主要大气污染物进行了测试。表1-2~1-4是本市工业炉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表1-2 本市工业炉窑及焚烧炉烟尘的排放现状

表1-3 本市工业炉窑SO2的排放现状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表1- 4 本市工业炉窑NOx的排放现状

(三)工业炉窑主要大气污染物控制水平

本市工业炉窑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污染控制水平见表1-5~1-7。

表1-5 本市工业炉窑烟尘污染控制水平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表1- 6 本市工业炉窑SO2污染控制水平

表1- 7 本市工业炉窑NOx污染控制水平

1.3.5 工业炉窑的分类

根据本市调研现有工业炉窑的情况,本标准参考GB9078-1996中工业炉窑的分类方法,并结合本市工业炉窑调研结果,将其中的熔炼炉中1)高炉及高炉出铁厂;2)炼钢炉及混铁炉(车);3)铁合金熔炼炉等,铁矿烧结炉中的1)烧结机;2)球团竖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炉带式球团,以及石灰窑等钢铁行业的工业炉窑,不归入本标准的炉窑范围内,而执行国家或本市的钢铁行业标准。最后确定将本标准的工业炉窑分为八类十一种,分别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本标准的工业炉窑分类及所包括炉型如下: (1) 有色金属熔炼炉

熔炼炉是将金属或非金属熔化、调整其成分、去除杂质,获得所设定成分的金属或非金属的工业炉。如铁合金熔炼炉、有色金属熔炼炉(包括各种铅、锌、铜有色金属冶炼用的鼓风炉、闪射炉、焙烧炉、炼铜转炉等)。

(2) 熔化炉

熔化炉是指将固体金属或非金属熔化成液体的工业炉。包括冲天炉,化铁炉,金属熔化炉,非金属熔化、冶炼炉;

1)化铁炉、冲天炉 冲天炉结构简单,投资较省,燃料供应有保证,可连续也可间歇出铁水浇注。因此,在铸铁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2)金属熔化炉:包括各种熔铜炉、化铅炉、熔铝炉等。有色金属熔炉种类有坩埚炉(焦炭、煤气、重油、电阻加热)、反射炉(火焰式、电阻式)、单相电阻炉、感应电炉及电弧炉。

3)非金属熔化、冶炼炉 包括玻璃熔炉、刚玉冶炼炉、硅冶炼炉、耐火及保温材料熔化炉等。

(3) 加热炉

加热炉一般特指对物料加热提高其温度而不改变其形态,以满足加工工艺要求的工业炉,主要包括:① 金属压延、锻造加热炉:包括各种钢坯加热炉、均热炉、锻造加热炉、感应加热炉;② 非金属加热炉:包括沥青加热炉、玻璃塑型炉、沥青混凝土搅拌炉等。

(4) 热处理炉

主要包括:① 金属热处理炉:包括各种退火炉、调质炉(淬火、回火)、钎焊炉、马弗炉等;② 非金属热处理炉。

(5) 干燥炉、窑

除去物料中所含水分或挥发分的工业炉窑。包括各种金属、非金属加工用干燥炉(窑)。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6) 非金属焙(煅)烧炉窑(耐火材料炉)

包括各种用于非金属焙烧、生产耐火材料的回转窑、竖窑等。 (7) 陶瓷、搪瓷、砖瓦窑 (8) 其他炉窑

包括各种煤气发生炉、造气炉……以及不包括在上述各类中的其它工业炉窑。 1.2.2现行排放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由国家和地方两级构成。国家级环境保护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标准样品、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及其他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目前本市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别执行1996年国家发布的《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已经有十多年历史。该标准的执行对推动本市工业炉窑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促进清洁生产工艺和末端治理技术发展,遏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格局的变化、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现行的排放标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下环境管理的需求,势必对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治理提出新要求,制订更为严格的新标准对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促进行业污染治理和技术进步,十分必要。就目前执行情况来看,现行标准体系存在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1) 排放限值过于宽松,特征污染物排放指标数量少,明显落后于目前的治理技术水平。《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中烟尘排放限制为100~150mgN/m3,二氧化硫为850 mg/Nm3,而欧盟及美国烟尘排放限制为20~50mg/Nm3,二氧化硫在600 mg/Nm3。采用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治理最佳实用,烟尘的排放水平可控制在30mg/m3,甚至10mg/m3。另外,在现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考虑对氮氧化物、苯系物、二噁英类等特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进行规定。

2) 污染物排放区域的划分规定不太适合上海市的实际情况。国家《工业炉窑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按照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规定排放限值,现行的国家标准难以支持上海在中心城区和基本无燃煤区开展燃煤设施的清洁能源替代工作。

适当加严工业炉窑和焚烧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进一步控制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噁英的排放,明确排放技术要求以杜绝烟囱冒黑烟等严重影响城市形象的现象,明确在线监测要求,促进行业污染治理和技术进步,都迫切需要上海市出台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地方性的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本标准为本市首次制定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

1.2.3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政府明确2010年节能减排目标和要求:“十一五”期间,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针对国家要求,上海市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提出了上海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目标:全市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5%,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26%。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上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有必要针对上海地区工业炉窑及焚烧炉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允许、实践可行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3 标准制定总体思路

1.3.1 标准制定原则

标准的制定应体现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时间性和可操作性。本标准制定时遵循了以下具体原则:

(1) 适当区分新旧污染源,分别制定现有和新增污染源的排放限值,对于现有污染源给予一定的改造时间,对新污染源排放限值从严。

为实现环境标准标准动态运行机制,在体现标准先进性和严格性的同时,又需要考虑与目前执行的《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相衔接,使不同企事业单位在执行新标准时有一个延续性的过渡过程。因此,本标准按二个时段制定污染物的控制指标。

(2) 划分区域应符合本市的实际情况,不再按国家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规定排放限值,而依据本市不同区域的环境保护要求,分区执行排放标准。

(3) 根据炉型制定排放标准限值

为了体现在生产全过程中控制污染物的环境战略思想,针对各种工业炉窑排放污染物的差异,本标准结合当地工业炉窑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炉型的炉窑制定不同的排放限值。

(4) 根据本市工业炉窑的实际控制水平,参照国内外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最佳控制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5) 标准的控制项目

本标准中工业炉窑的主要控制因子为烟尘、生产性粉尘及烟气黑度,以及与工业炉窑排放大气污染物密切相关的二氧化硫、氟及其化合物、铅、汞及其化合物等有害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污染物。结合本市工业炉窑的特点,增加对某些特殊污染物的控制指标。

(6) 标准限值的确定

本标准排放浓度标准值的计算参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编制说明》中制定现有企业和新(扩、改)建企业排放标准的基本方法。具体方法和要求在第二部分中阐述。

1.3.2 主要技术依据

(1)对新设立污染源,应根据国际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设定严格的排放控制要求, 对现有污染源, 应给予充分改造时间,根据较先进的技术设定排放控制要求。

(2)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已相当先进,各种高效除尘器如布袋除尘器、电除尘器、高效湿式除尘器等适用各种条件,这些除尘器性能先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参照已有各类国内外的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进行对比与分析,保证标准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1.3.3 标准内容框架

本标准包括:前言、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大气污染物监测要求、实施与监督、附录,共8部分。

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是本标准的重点。针对不同的炉窑类型,执行不同的考核指标。对采用不同燃料的工业炉窑,标准限值也适当加以区分。另外,标准考虑企业新旧差异,对现有和新建企业区别对待,对新建企业要求从严。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1)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技术要求;

2)无组织排放烟尘排放限值; 3)烟囱高度要求等。 1.3.4 标准的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除水泥、钢铁、玻璃制造、化工行业及焦炉以外的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对于量大且污染较严重的炼焦工业,水泥工业、钢铁工业等涉及的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按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执行。目前炼焦炉执行1996年颁布的《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1996),水泥工业炉窑执行《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2004);玻璃制造行业和钢铁行业已经在制定新的国家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本标准规定范围之内的位于上海市行政管辖区域内的工业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按本标准执行。

2 排放限值及技术要求的确定

2.1 区域和时段划分

(一) 区域划分

1996年国家发布的《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适用地区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进行“适用区域”划分,分三区执行一级、二级和三级排放标准。

本标准体现地方性及严格性,依据本市不同区域对环境保护要求和工业炉窑的实际情况,对工业炉窑进行适当的区域划分。

本标准将上海市划分为A、B两个区域:

A区:内环线以内的区域、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按照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要求确定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B区:除A区以外的其它区域。 (二) 时段划分

本标准对工业炉窑现有污染源按照不同年限分别规定了烟尘、烟气黑度和有害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等指标。具体划分为两个时段,分别执行相应的标准限值:

××年×月×日前安装[包括尚未安装,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已经批准]的工业炉窑,分两个时间段执行相应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年×月×日前,执行GB9078-1996规定的排放限值,辅助工艺执行GB16297-1996规定的排放限值。

自××年×月×日起,执行本标准规定的排放限值。

自××年×月×日起,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执行本标准规定的排放限值。 自××年×月×日起,在A区,除市政、建筑施工临时用沥青加热炉外,禁止存在各种工业炉窑。

2.2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制定依据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2.2.1 污染物控制指标的确定

本市工业炉窑以中小炉窑居多,多数炉窑以燃煤、燃重油为主,少数采用天然气、煤气及轻油。因此炉窑烟气中主要污染物是烟尘、SO2、NOx,在有色金属冶炼炉、熔化炉、加热炉等烟气中还含有氟、铅、汞、沥青油烟等污染物。

本标准在原国家工业炉窑排放标准设定的污染控制因子基础上,并结合本市炉窑的实际情况,增加对苯系物中苯、甲苯、二甲苯及二噁英为控制对象。本标准选取如下的控制指标:

1)烟尘(烟气黑度);2)二氧化硫;3)氮氧化物;4)氟及其化合物;5)铅;6)汞;7)铍及其化合物;8)沥青油烟;9)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10)苯并(a)芘;11)二噁英类。共11项污染控制指标。

本标准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浓度指标,单位为mg/Nm3(二噁英类单位为ngTEQ /Nm3)。实测的炉窑烟尘及有害污染物排放浓度应换算到规定的掺风系数或过量空气系数时的数值,不同类型炉窑的掺风系数具体见第4部分。 2.2.2 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分析 2.2.2.1 工业炉窑技术的进步

工业炉窑主要是靠外加燃料或能量来加热处理物料,其燃烧过程的污染排放包括两部分,加热用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和部分被加热介质在加热过程中所产生散发的污染。以下对窑炉技术趋势讨论。

工业炉窑技术的进步体现在使用燃料的清洁化(燃气、电取替代目前常见的燃煤),助燃气体的预处理(燃烧余热换热利用、助燃气氧含量的调整),燃烧器、炉体设计和筑炉材料的优化、自动控制水平的提高,更先进可靠的环保控制技术等方面。

(一)燃料替代

采用天然气或电等清洁能源代替燃煤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的有力手段之一。其制约因素为清洁能源的来源和价格。我国作为产煤用煤大国,煤仍然是今后主要的能源。但从国家节能减排规划布局的角度,各种小型用能设施应减少直接使用燃煤作为能源。两种燃料的燃烧排放比较情况如表2-1所示。不同燃料的费用比率情况如表2-2所示。

从表2-1可见采用清洁燃料替代燃煤后,采用天然气时,燃料运行费用增加为原来的1.92左右;采用电时,燃料运行费用增加为原来的3.7倍。

工业炉窑燃料燃烧后废气排放含量国家标准

(二)燃烧技术

燃烧技术改进包括富氧燃烧和蓄热燃烧等,其中蓄热燃烧主要适合于燃气和洁净燃油的燃烧。现阶段能用于燃煤炉窑的技术为富氧燃烧。

表2-1天然气与煤炭燃烧排放大致比较 单位:千克/吨标煤

* 硫含量煤炭按平均0.8%计,未考虑烟气脱硫。

表2-2 不同燃料的效用价格比较

* 注:设备的能源利率为燃气0.50,人工煤气0.42,人工燃煤0.35,电0.80。

(1)富氧燃烧技术

近年来,随着制氧成本的逐步降低,富氧燃烧技术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富氧燃烧就是采用比正常空气含氧量高的空气来助燃,富氧的极限就是使用纯氧。由于富氧燃烧火焰温度大幅度提高,燃烧速度加快,同时烟气量大幅下降,烟气中高辐射率的CO2和水蒸气浓度增加,不仅能使燃料的燃烧时间大大缩短,有利于提高燃料的完全燃烧程度,而且还能提高热效率,从而改善炉窑内的传热条件,使炉窑的产量提高,热耗下降。富氧燃烧技术可形成高效节能和结构紧凑的高温工业炉。当前富氧燃烧技术主要应用在玻璃窑、冶炼炉、陶瓷炉等领域,固体废弃物等低热值燃料也有富氧燃烧技术。但火焰的高温化引起NOX大幅度增加是严重制约富氧燃烧技术进入更多领域的关键因素之一。

(2)蓄热燃烧技术

高效蓄热技术就是在蓄热室采用特殊材料的蓄热体, 将经过蓄热室的高温烟气的热量最大限度地留在蓄热体内,使烟气温度降到200℃以下排放,然后让被预热气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dn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