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10 19: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什么?①生物因素:遗传 先天素质 生理成熟②环境因素:环境因素 教育因素③主观心理状态:主观因素 活动因素④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情感与理智 理想与现实 稳定性与可塑性 性意识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盾)。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系统理论,提出青少年期是“疾风怒涛”的时期,比较准确地阐明了青少年期心理发展急剧变化和矛盾冲突的特点,使社会开始重视青少年问题,推动了学术为什么说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儿童的主观心理状态?因为儿童心理是开放的自组织结构,任何外部因素都通过该组织系统发挥作用。心理一经产生便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任何环境因素,必须通过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系统和心理状态才能发生作用。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主观心理状态更重要的作用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状态作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向着预期的方向改变。 为什么说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的特征?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这种上升如爬楼梯一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不断升高,构成了有阶段的连续过程。以思维的发展为例,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正是思维发展的3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出现为后一阶段做好准备,后一阶段的出现又包含着前一阶段的特征。

如何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品德与个性发展的过渡性;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过渡性;自我与社会性发展的过渡性。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心理整体发展的加速与不平衡过程(认知能力发展 个性成熟 情绪情感 意志 言行的特征);心理发展的矛盾过程(闭锁性与开放性 独立性与依赖性 求知欲强与市别力低

易形成各种心境,并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意志和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性格特征趋向稳定,成熟,外显与内向类型明显;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性意识的普遍萌生,致使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发生了较大变化;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初中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和认识的局限,辨别力不如成人,出现求知欲强与识别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论述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按照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本来面目,遵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人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进行真实的表述与研究。发展性原则:是指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去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切忌静止,固定的看待各种心理现象。教育性原则:要求在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

度来设计和实验研究。 联系实际谈谈霍尔的复演说和格赛尔的成熟论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价值?霍尔的复演说 内容:个体出生后的发展过程是人类种族进化的复演过程,童年期复演人类远古祖先的特征,少年期复演人类中古时期的特征,青年期复演近代人类的心理特征。评价:开启了青少年心理学研究的先河,但其遗传决定论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霍尔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

界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格赛尔的成熟论内容: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与学习,但成熟更为重要。评价:他强调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身心发展的变化受机体内部的控制。他对发展的过程与原则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格赛尔的理论从本质上说仍属于遗传决定论,他没有认识到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其理论的一个致命缺陷。

试比较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理论的异同?弗洛伊德内容: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即“性”的发展,“心理性欲”;发展过程中的停滞与退化,都会对人格的正常发展造成影响;儿童的焦虑来自遗传。评价:将精神分析学中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儿童心理疾病的治疗中,发现了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

的影响,对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析。该理论的缺陷是把性本能看成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他过于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对成年期人格的影响。安娜*弗洛伊德内容: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她非常重视本我,反对过分强调本我,认为应该重视自我。他认识到了精神分析的局限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儿童精神分析的缺陷,父母和教师要运用儿童精

神分析的思想对儿童进行教育,了解哪些教育方法最适合儿童,要注意避免哪些问题,帮助儿童健康成长。评价:她发展了儿童精神病理的概念,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他对观察学习的描述和解释客观地揭示了观察学习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对于解释和指导人类的观察学习过程有重要的理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深入分析了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开创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理论流派。艾尔德的人生历程理论内容:重视环境在提出了一整套适合儿童竟深分析的方法与技术,她注意到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对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一个很大的补充。当然,她的理论还是建立在传统精神分析框架基础上,但他意识到了自我对人的人格健康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成为自我心理学的奠基人。埃里克森内容:将同一性确定为青少年对自己本质,信仰和人格特征中重要成分的整合与沟通。并按照个体每个时期需要克服的主要矛盾将人格发展划分8个阶段。评价:他重视人格结构中的自我,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指出人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成长的,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突破了弗洛伊德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认为人格就是在矛盾冲突中发展起来的。 谈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内容:三元交互作用论 他认为,环境因素不能单独决定人的行为,个人,环境,行为3种因素是交互决定的,行为是由个人因素及外在环境决定的,同时,人的行为也会影响和改造环境。观察学习 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儿童的社会化行为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观察学习的过程。评价:作为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他的理论带有浓重的行为主义的色彩,重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但同时他也注意到了个体内在因素对其行为的影响,他的三元交互作用论对影响行为的因素及其

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推动了人们对影视暴力现象及其他社会问题的重视,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谈谈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内容:心理发展实质观 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有成熟,物质环境的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过程4个因素。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将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评价:他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心理学体系的核心,他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过程的基本特点与规律,使我们正确认识儿童,教育儿童的科学依据。他认识到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强调儿童的个别差异,指出要按照儿童兴趣,需要及智力发展情况因材施教。

试比较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论与艾尔德的人生历程理论的异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论内容:强调从人所生活的生态环境来研究人的发展,指出环境对于个体行为,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认为儿童发展是其生态环境作用的结果,组成儿童心理发展生态环境的有5个子系统,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系统,宏观系统和时间系统。评价:该理论重视儿童生长的社会环境,将心理活动看作是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强调心理研究应在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进行,揭示了个

儿童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他侧重于从人生发展历程中探讨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人生历程受到历史时空,生活安排,人生关联背景,人力和社会约束四大背景因素的影响。评价:他重视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他所提到的历史时空,生活安排,人生关联,人力和社会约束的背景等4个因素充分体现了环境在不同时期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从纵向上揭示了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同时也注意到了个体对环境的反作用,提出人并非完全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有意识的改造环境。 你如何看待我国的青春期教育?我国的青春期教育主要从初中阶段开始。实际上,根据孩子们的发育年龄,青春期教育应该从小学5-6年级时开始,如果此时帮助孩子们做好准备,应对青春期到来时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他们从心理和生理上都能够自然面对。但目前在小学内,青春期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应的教材和授课时间都很少。人们总认为孩子们还小,接受这些知识为时尚早,因而不愿过多提及。其实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生长发育,坦然欣喜地接受自己的生理变化,并懂得怎样做好青春期卫生保健是教育部门和家长的共同责任。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师资,缺少硬件设施,学时又不能保证,因此大多数学校不能很好地开展。当然,课堂教育是青春期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也是青春

期教育成败的关键。同时,因为青春期发育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所以有很多时候需要个别咨询。通过个别咨询,可避免大庭广众之下的尴尬,有利于师生间沟通交流,可更直接的解决问题。个别咨询可由青春期教育老师,班主任老师或心理咨询老师共同承担。

作为一个男性或女性,你怎么认识学习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问题?学习心理性别差异的具体表现:成就动机的差异:女生的工作动机高于男生,而男生的熟练和竞争动机强于女生。另有研究表明,在竞争情况下女性的成就动机不如男性强烈。青少年男女的成就动机方面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社会文化和性别角色作用引起的。智能方面的性别差异:数学能力上的性别差异 对于数学操作能力,男生在标准化测验上普遍比女生好。还有人认为,男生在竞争性的数学活动中表现比女生好,女生在合作性的数学活动中表现比男生好。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 女性的言语能力发展比男性早,从青春期开始,男性的言语能力发展突飞猛进,言语能力迅速追上女性并在言语的抽象性,概括性方面超过女性。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 在空间知觉和心理旋转测验中,男性明显优于女性:而在空间想象能力中,男女差异不明显。学业成绩的性别差异:学习测验的平均成绩男女差异不大,学习成绩连续分布的两端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也就是说,女生成绩分布较均匀,而男生成绩优,劣都超过女生。男女两性学习心理差异的因素分析:女性发育比男性早 对科学的兴趣爱好程度与学习成绩成正比 人格差异间接影响学习成绩

你怎样看待性别角色双性化的观点的?你赞成“双性化”教育是理想的教育模式吗?传统的性别角色是两极分化的,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角色做了严格限制,男性特制与女性特制互不相容。社会推崇男性特制而贬低女性特制,这种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性别歧视。1964年罗斯提出“双性化”概念,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双性化是一种性别角色倾向,指个体的人格中同时融合了许多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特征。如果一个人具有高度的男性化特征,他必定是非常不具有女性的特点,而高度女性化也就意味着缺乏男子气。双性化观念可以帮助人们从刻板性别模式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建立一种心理健康的新观念。这种观念将不受文化所规定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内涵所束缚。“双性化教育”作为摒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早自孩子的幼儿期便开始了。双性化教育要求教育者不存在性别偏见或性别刻板的观念,把个体看作人而不是男人或女人。不用性别去规范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凡是理想化的特征和行为模式,任何性别的儿童都应有机会获得。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诸多矛盾。首先,在当代社会,任何个人都难以超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次,当儿童感受到教育者传达的性别角色信息与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表现不同时,他们内心就会成生矛盾,这种矛盾会造成儿童的无所适从,难以获得性别统一性。 在自己的教学中,怎样根据中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从以具体

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高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理论型,已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能以理论作指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

如何根据中小学生的元认知特征提高他们的元认知水平?小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小学生元注意的发展:元注意知识的发展 元注意监控的发展;小学生元知觉的发展:对信息敏感性增强 有意识选择,组织信息能力增强 能针对任务性质选择有效策略 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改进;小学生元记忆的发展创造:元记忆知识的发展 元记忆策略的水平不断提高 元记忆监控的发展;小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发展:随着年龄增长,个体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各方面及整体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 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各要素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自我监控能力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中学生元记忆的发展:元记忆知识更加丰富起来 元记忆监控能力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长;中学生元理解能力的发展:个体的元理解知识不断丰富 被试的元理解知识与元理解监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被试阅读能力的各个品质与其元理解知识,元理解监控能力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但有着程度上的差异;中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发展:中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按照学习过程的进展包括计划性,准备性,意识

性,方发性,执行性,反馈性,补救性,总结性 中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特点是提高快,因年级不同而有较大差别

结合本科教学怎样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力?树立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改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传统观念 鼓励创造性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大胆质疑和创新 在实际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树立多元创造力观,发展学生多方面才能;培养创造力的两种途径:通过创造性技能的训练培养创造力 在学科渗透中培养创造力。 举例说明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又称非认知因素,概括讲它主要包括情感,意志,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具体看主要有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心,自信心,自尊心,自制性,坚持性等。远大的理想,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坚持不懈的意志以及勤奋谦虚的性格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既可使人在积极参与智力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并提高智力,又可使人潜在的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实现。 PASS理论,三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有哪些?PASS理论和三元里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分析智能的结构,而多元智能理论从智能表现形式的角度来分析智力的结构。其中,PASS理论强调的是智能中的认知过程,因此,他认为智能是由注意--唤醒系统,同时—继时编码加工系统和最高层次的计划系统组成的;三元理论强调的是整个智能的过程,因此,他的理论中智能包括

的成分最多也最全面,不仅包括智能的基本成分,还包括智能的经验和实践层面的内容;而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是智能最后的实践方式,因此,他认为智能是多元的,包括8种具体的智能。可见智能是一个有结构,有层次的多元系统。

试述自我意识情绪发展的模型?自我意识情绪发展的递进模型:根据认知能力的发展提出了自我意识情绪发展的递进模型。将儿童情绪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产生初级情绪;第二阶段产生自我参照行为;第三阶段出现次级情绪,会出现尴尬,同情,嫉妒,害羞,内疚,自豪等情绪。自我意识情绪发展的动态网状模型:自我意识情绪状态主要分成评价,情感以及外显行为过程 自我意识情绪动态网状的发展是向前的。 请阐述情绪状态理解和情绪过程理解?情绪状态的理解:表情识别 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反映出儿童能通过情绪表情推测他人内部心理状态的能力。情绪情景识别 在特定情景中,对主人公的情绪进行识别或推断。混合情绪理解 儿童认识到同一情景可能会引发同一个体两种不同或矛盾的情绪反应;情绪过程的理解:情绪原因的理解 是考察儿童对情绪产生原因的理解即情绪归因;愿望与信念对情绪作用的理解 可以推断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情绪表现规则知识和情绪调节的理解

依恋对儿童的发展有何影响?依恋对儿童的发展,存在着较长时间的影响。缺乏正常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儿童健康的发展,只有正常的依恋关系,才能促进儿童良好的发展。缺乏正常依恋关系可能会导致儿童严重的心

理障碍;影响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影响同伴关系的发展

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调节方法有哪些?指导中小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特点 预防中小学生的高焦虑状态 培养中小学生高尚的情操 教给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的具体方法 中小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挫折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把“绊脚石”踏在脚下,成为“垫脚石”;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应对辨识力;教育学生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增强抗挫能力;家校结合,严格管理,在生活实践中磨砺学生坚强的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用集体的力量来教育每个学生。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确定适宜的抱负水平?所谓抱负水平是指个人在做某件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难达到的成就目标。下列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抱负水平:成就动机的强度 成败经验 自信心 目标的接近程度 外界条件;如果个人的抱负水平过高,严重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会在生活中不断受到挫折,有碍心理健康。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实事求是地分析估量自己,把过高的抱负分解为一个个远近不同的具体目标,由近及原,逐步实现。对于抱负水平过低的学生,则应该使他们获得成就以提高其抱负水平。教师就要引导教育学生,使他们都能够确定适宜的期望和抱负水平,以形成最佳的学习动机,并在追求理想,完成抱负行动的过程中磨炼意志。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为了种族的生存繁衍,需要

个体以种族利益为重而自我牺牲。亲社会行为部分来自遗传。社会学习理论:亲社会行为都是社会学习和强化的结果,尽管并不都是有形的奖励。育—科学人生观教育的平台;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是教育现代化对学校德育的诉求;德育目标的统一性和层次性 德育过程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自我的认识,已经从对个体行为的认识发展到对个性品质的认识。因素:以同伴为镜,中小学生在与同伴交往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学业成就影认知发展理论:随着智力发展,儿童获得重要的认知技能,会影响其行为的动机和对亲社会问题的推理。 简述社会学习理论?同上

试述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矫正?原因:在中小学校中,爱打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较差,没有什么特长和特殊才能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和各项集体活动中屡经挫折,得不到表扬,就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挫折易诱发攻击行为;攻击行为还受到模仿与强化的影响;有时,孩子和家长构成一个相互强化的系统,形成孩子的攻击行为等坏习惯。儿童在自己受惩罚过程中,学会了运用高压手段或暴力手段的有效性;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主要是不当的强化和不良的环境引起的,家庭的暴力,严重的挫折感,电视电影中的暴力镜头和不良的同学关系都可引发攻击行为。矫正:不对孩子使用暴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使用暴力;建立合理良好的强化链条;成人应多鼓励孩子,关心帮助孩子,尽管减少孩子的挫折感和不适感。

中小学生确立人生价值观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特点: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从小学生的模糊认识到初中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直至高中阶段价值观的核心发展到人生意义问题;年级越高,其价值观越反映个性色彩;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如何培养:教育现代化语境下的学校德育;教育的现代化 学校德

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和现代性 把握时代脉搏,改革学校道德教育体系,不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科学人生观教育。

根据学习内容谈谈怎样从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出发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中小学生价值取向与人生价值观:中小学生集体主义价值取向:集体主义与人生价值观 中小学生价值观的确立;教育现代化语境下的学校德育:教育的现代化 学校德育—科学人生观教育的平台;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是教育现代化对学校德育的诉求:德育目标的统一性和层次性 德育过程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和现代性 把握时代脉搏,改革学校道德教育体系,不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科学人生观教育。 什么是自我概念?结合实际谈谈中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定义: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特点: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征;小学阶段正处于所谓自我概念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是随着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特征。中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对

响中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亲子关系对中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有不同影响;师生关系类型促进学生形成不同的自我概念。

你对中小学生自我中心是如何理解的?定义:自我中心,指的是处在前运算阶段(18个月—7岁)的幼儿的思维发展特征。自我中心是每个儿童的心理发展到这一阶段时必然出现的特点。因素:中小学生自我中心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现代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向核心家庭转化,由多个转变为一个,子女地位上升,成为家庭的核心;教育因素:应试教育的误区,忽视了对中小学生品德的教育和培养;社会因素:社会正向个体化,分层化,多样化发展,个人的奋斗受到鼓励,个人能力和成功受到社会的崇尚,在这种背景下,社会舆论常常演化成鼓励“自我中心”。克服:要有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观念;采用强化,惩罚等具体方式;在活动中培养良好品德。

自我研究的四种理论你最欣赏哪一种?为什么?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罗杰斯的自我发展理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价值条件”是理解罗杰斯的自我发展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儿童自我发展的不协调状态缘自价值条件的建立:当儿童的价值条件建立后,儿童对他们自身做出评价的形式是按照他所内化的其他人的价值观来行动的,而不是遵从自己的观念和价值。无条件积极关注是

儿童自我健康发展的最基本条件: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自我控制青少年既没有什么明确的职业和发“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一种不以价值为条件的积极参与关注体验,是在自我行为不够理想时,立即能觉得自己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解和关怀的体验。儿童能否养成一种健康的人格,完全取决于是否得到父母等重要他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马库斯的自我社会认知理论沙沃森等的自我概念多维度层次理论

自尊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中小学生自尊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有哪些?含义:是个体在自我特质判断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我情感或自我体验,这些自我特质被个体认为是有价值的。自尊就是个体在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自我特质进行判断的基础上产生的形成的自我体验。特点:小学生基本上还是以父母,教师等重要他人的评价标准作为自我评级的标准。父母,教师等重要他人对中学生的看法和评价对中学生自尊的发展依然起很大作用。因素:生理因素 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有所不同,总的趋势是学段越高,生理因素对自尊的影响越大。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和中小学生进行交往时,态度和行为是溺爱的,民主的,专断的还是漠不关心的,对中小学生自尊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因素 主要是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成败经验 它直接关系中小学生被社会认可的程度,成功促进自尊发展,失败使自尊心受到伤害。社会文化因素也影响着中小学生的自尊发展

什么是自我控制?结合实际谈谈中小学生自我控制发展的一般性和差异性特点,并对其原因进行探讨?含义:是自我的意志成分,是个体对自

水平的高低是个体心理成熟水平的主要标志。特征:小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比幼儿有了大大的提高,中,高年级小学生比幼儿有了飞跃。小学生开始变他人控制为自我控制。中学生比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又有了很大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但这种提高在外在表现是动态的,有波动的。因素: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气质类型。认知的发展;父母控制模式。

中小学生面临的同一性问题有哪些?詹姆斯*马西亚提出的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是怎样的?问题:中小学生同一性发展的两个极端—过剩与缺乏。同一性又称自我同一性或自我认同。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处在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同一性过剩指一个人过分的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的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同一性缺乏指一个人拒绝自己在成人社会中所应承担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的同一性需要。同一性过剩的中小学生经常将自己的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人,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同一性缺乏的中小学生经常逃学,打架,寻衅滋事甚至从事吸毒等活动。四种状态:同一性过早闭合型 他们常常都是根据父母的选择而不是自己的选择,过早的建立了自己的同一性。这种闭合型只是一种虚假的同一性,它非常固定和刻板,特别是在不能得到父母和有关权威人士的指导和帮助时,自己在面临各种新的环境和挑战时,常常不能有效地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危机和困难。同一性迷失型 这种状态的

展目标的意向,也没有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做出任何的承诺;同一性延缓型 这些青少年正处在同一性危机之中,也正在尝试着进行各种选择;同一性获得型 已达到同一性发展的正常水平,在这种状态下,青少年做出了比较自觉地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和理想信念的决定。

结合自己成长的过程和教育教学实际,谈谈中小学生同一性建构的背景因素?生理,认知等个体因素;家庭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小学生的同一性建构显示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因素 学校对中小学生同一性的影响主要涉及教师,同学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同一性构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综上,中小学生同一性是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下以家庭为根基,学校为主干,社会文化为大背景下建构的。

教育者如何帮助中小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认同感?采用民主的育人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班级氛围,勤与中小学生进行沟通;对中小学生出现的身心变化持积极看法并将这种观念传达给他们,对他们进行及时地引导;帮助中小学生将远大理想和具体行动结合起来;鼓励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教师,家长多沟通,对中小学生实施一致性的教育;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简述中小学生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基本趋势是:从最初简单的,零零散散的相互作用逐步发展到各种复杂的,互惠性的相互作用。小学生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儿童进入小学后,同伴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尤其是在小学后期,同伴群体有了共同目标,对同伴更有选择性,同伴友谊变得更有意义,同伴关系变得复杂和更具有社会性了。初中生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初中生的同伴关系有了新的内容和特点,更加复杂多样,对初中生的个性成熟和社会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特点有,空间距离的邻近性。初中生同伴之间的年龄相差较小,一般在2岁左右。初中生的同伴关系主要体现在同性同伴之间。高中生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高中生在陪伴和娱乐,冲突竞争方面,随年级上升而不断增强。在性别方面,高中女生比男生在同伴关系中表现出更多的帮助与指导,且更愿意向好友倾诉心里的想法。由于高中生心理的成熟在高二相对稳定,因此同伴关系在亲密袒露和交流方面,相邻年级之间差异不大。

怎样理解中小学生的“同伴导向”?青少年服从同伴导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青少年从同伴团体中会得到关于其能力的反馈,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比别人好或差不多。从同伴团体那里获得建议,听取意见,得到社会支持的这种日益突出的倾向,可能有助于青少年从事实上,情感上,社交上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同伴也可能成为家庭冲突之后的避难所,成为青少年寻求更多独立的资源。其消极方面如青少年在同伴导向下会表现出各种消极行为:讲脏话,偷东西,搞破坏,取笑父母和老师,酗酒,吸毒,犯罪等适应不良的行为。此外,同伴的拒绝或忽视会导致一些青少年觉得孤独或产生敌意,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举例说明影响中小学生主动适应的

因素?

家庭因素: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亲子关系类型,都会影响到学生对班级管理的主动适应。班级因素:良好的班风和班级人际关系,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科学的管理方法,富有成效的德育工作,都会有助于学生主动融入到班级管理中去。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主体性;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的个性。

教师心理教育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哪些方面?要引领广大在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消除传统应试教育的阻碍,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为其班级管理提供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加强学习指导技能的培训。教师还要具有创新精神,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指导学生社会交往的教育技能。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思考这些标准的出发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标准的?出发点: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并能正确反映事物。心理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情绪稳定,积极与情境适应。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协调。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与刺激情景相应。不背离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个人动机并结合生理需求得到满足。自我要求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智力发展正常,乐于学习;情绪稳定而愉快,对事物有敏锐的反应能力;意志力坚强,勇于面对困难;乐于与他人交往,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热爱生活,乐于完成学业;了解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接受他人,善于与周围人交往;调整心态,合理看待情感变化;面对现实,接受困难的挑战。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家庭因素对于中小学生心理社会问题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外在环境,家庭环境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发展状态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影响;家庭教养的影响;父母榜样作用的影响;学校因素对于中小学生心理社会问题的影响;教师性格态度的影响;学业压力的影响,一是课业压力,二是考试压力;学生个人特征对于中小学生心理社会问题的影响;比较常见的消极个性特征有四类:具有依赖个性心理的学生;具有偏执个性心理的学生;具有回避型个性心理的学生;具有反社会心理特征的学生。 导致中小学生出现情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消除中小学生的情绪问题?原因:中小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在中小学阶段,造成学生情绪障碍的主要因素是交往。如何消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中小学生的智能训练,学习心理辅导,情感教育,健全人格的教育,人际交流的指导,性心理教育;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中小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导致中小学生出现反社会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和矫正中小学

生的反社会行为?原因:青少年反社会型人格及行动的产生与多方面因素相关,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创伤后应激障碍;家庭影响;同伴关系的

影响。矫正:对于有反社会倾向的学生来说,养成与他人融洽相处的习惯,学会理解他人,体谅他人;专心学业,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好的成

绩;积极参与到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中,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这些将非常有助于他们克服或杜绝反社会行为及人格的形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da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