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辨识的Matlab实现方法(手把手)

更新时间:2023-05-30 15:3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最近在做一个项目的方案设计,应各位老总的要求,只有系统框图和器件选型可不行,为了凸显方案设计的高大上,必须上理论分析,炫一下“技术富”,至于具体有多大实际指导意义,那就不得而知了!本人也是网上一顿百度,再加几日探索,现在对用matlab实现系统辨识有了一些初步的浅薄的经验,在此略做一小节。

必须要指出的是,本文研究对象是经典控制论理最简单最常用的线性时不变的siso系统,而且是2阶的哦,也就是具有如下形式的传递函数:

1 G(s) 22

Ts 2 Ts 1

本文要做的就是,对于有这样传递函数的一个系统,要辨识得到其中的未知数T, ξ!!这可是控制系统设计分析的基础哦,没有系统模型,啥理论、算法都是白扯,在实际工程中非常重要哦! 经过总结研究,在得到系统阶跃响应实验数据之后(当然如果是其他响应,也有办法可以辨识,在此还是只讨论最简单的阶跃响应实验曲线,谁让你我是菜鸟呢),利用matlab至少可以有两种方法实现实现(目前我只会两种,呵呵)!

一、函数法

二、GUI系统辨识工具箱

下面分别作详细介绍!

一、 函数法

看官别着急,先来做一段分析(请看下面两排红*之间部分),这段分析是网上找来的,看看活跃一下脑细胞吧,如果不研读一下,对于下面matlab程序,恐怕真的就是一头雾水咯!

*******************************************************************************

1G(s)可以分解为:G(s) 2

T(s 1)(s 2)

12

1 1

T

其中,

12

2 1

T

1、 2都是实数且均大于零。

则有:

1 2

T ,

12212

1

传递函数进一步化为:

1 2

G(s)

(s 1)(s 2)

因此,辨识传递函数就转化为求解 1、 2。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时,对上式进行拉普拉斯反变换,得系统时域下的单位阶跃响应为:

y(t) 1

即 1

2 2 1

e

1t

e

1t

1 2 1

e

2t

e 2t

y(t)

2 2 1

1),得

1 2 1

令 1=k 2(k

k 2t1 k 2t

1 y(t) e e

k 1k 1

k 2t 1 (k 1) 2t e 1 e k 1 k

对上式两边取以e为底的对数得

k 1 (k 1) 2t ln 1 y(t) ln 2t ln 1 e

k 1 k 1 (k 1) 2t

0当t 时,ln1 e,则上式化简为

k

kln 1 y(t) ln 2t

k 1

该式的形式满足直线方程

y*(t) at b

其中,

k

(k 1) y(t)=ln 1 y(t) ,a 2,b lnk 1

*

通过最小二乘算法实现直线的拟合,得到a,b的值,即可得到 1、

2的值,进而可得系统的传递函数。

***************************************************

Matlab程序代码:

clc

close all

t=[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y=[0.149086 0.5890067 0.830617 0.933990 0.973980 0.991095 0.995868 0.998680 0.999490 0.999850]; y2=log(1-y); plot(t,y2,'*'); grid on

pm=polyfit(t,y2,1) value=polyval(pm,t); hold on

plot(t,value,'r')

title('\fontname{黑体}\fontsize{20}y(t)=at+b') w2=-pm(1)

w1=w2/(1-exp(-pm(2))) T=1/sqrt(w1*w2)

theta=(w1+w2)/(2*sqrt(w1*w2)) z=[];

p=[-w1 -w2]; k=w1*w2; sys=zpk(z,p,k) figure(2)

step(sys,[0:0.5:20]); axis([0 20 0 1.2]) hold on plot(t,y,'r*')

打开matlab,新建一个Function,把上述程序段拷进去,保存,运行~~~~~~~~~,运行结果: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0.54034

G(S)

(S 1.126)(S 0.4797)

很顺利吧?先高兴一个!问题接着马上就来了,上面这个例子,这个传递函数的极点刚好都是负实数,因此辨识得很顺利,但是如果系统是欠阻尼系统,也就是如果传递函数的根是复数,那么上述函数段,就无能为力咯,会出现说“matlab无法处理增益为复数情况之类··” 例如

2

G(S)

(S 1 j)(S 1 j)

对于这个系统,若果用simulink做一下阶跃响应,再把实验数据代入上述函数段,那就不行咯!怎么办呢,只能另辟蹊径了!

二、(System Identification Tool)系统辨识工具箱

早听说matlab博大精深,神通广大了,于是乎我确定肯定有更简单、直观、强大的工具来完成这小儿科把戏。查资料琢磨之后,我做了个小实验,在simulink里验证了该种方法。该方法的大原则是:在确定了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两个列向量N×1形式,如果是1×N,会提示出错!)之后,设计好一定的辨识原则(比如说是2阶?3阶?,传递函数是零极点形式,还是带阻尼形式,等等),然后就交给强大的matlab,得到辨识结果。Step by step,plz! Step1、 建立模型获取系统输入输出数据

图1

图1系统的输入是阶跃信号,用Scope1监视,并输出到workspace(这步不会的自己百度哦),采样周期是0.1s,得到输入变量u(101×1的矩阵);本人在系统的阶跃响应上叠加了一白噪声,当然也可以不加噪声,加了噪声就是期望更真实的模拟实际情况,白噪声参数设置见图2

图2

同样在Scope2监视,也将结果输出到workspace,得到响应数据y(同样也是101×1的矩阵) Step 2、进入辨识工具箱&设置辨识规则

直接在command window 输入 ident,回车,进入辨识工具箱图

3

图3

点击import下拉菜单,选时域数据time domain data,见图4

图4

在下图5红色圈区域输入之前得到的系统输入和输出数据,u和

y

图5

在下图6绿色圈内输入数据的一些信息,因为之前模型中,阶跃起点我是放在0s处的,这里也设置0,如果前面模型仿真是1s,这里应该也是1s;采样时间是0.1s,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统一哦

图6

设置完之后,点击import此时界面变成图

7

图7

如果在下图8勾选红框这个选项,就会出现我们刚才设定输入输出数据的曲线,如图9所示,其他勾选项是频域的分析和显示,暂不用它。

8

图9

看看与我们实际设置的输入输出是否符合,如果符合,那么我们离成功就不远咯,如果发现异常,那再好好检查一遍,直到确保数据导入没有问题!

下面两段红色斜杠之间的内容,对于本实验,可以直接跳过,看一下对后续复杂模型的处理有好处哦,也算全面熟悉一下工具。 ///////////////////////////////////////////////////////////

到这接着选preprocess也就是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了,下拉菜单中有很多种处理方法和手段,有这个心思的人可以挨个试一下功能。图

10

图10

预处理的对象是working data中的数据,每进行一种预处理在左边就会有新的数据生成,这时只要将新的数据移动到working data的那个方框,就可以将working data换成你所想处理的数据了,可以这样多次进行处理,得到你最终想用来辨识的数据和用于验证的数据(不需要的数据可以拖到那个trash里面删除,就是回收站了,也可以从回收站中找回的)

接下来就是辨识了,首先把辨识用的数据拖到working data那个方框,再把验证的数据拖到validation data那个方框,这个validation data就是最原始数据稍作处理得到的一个更接近理论模型的对象数据,在这实验里,本人用的就是默认数据,也就是不做任何preprocess处理。

///////////////////////////////////////////////////////////

点下拉菜单estimate,选你想要的模型,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定参数,图11

图11

这里边的模型种类比较多,有线性的、非线性的、状态空间的、经典传递函数形式的等等,我们所选的就是图中红色方框process models,单击。弹出如下界面图12!

图12

在本实验中,我们做如下设置,见图13红框标出部分。

13

然后点击最下方Estimate,就有模型生成了。图14

图14

先勾选上图绿色框选项,看到了什么?给出了拟合率,best fits 98.72有木有??传递函数具体的数值,双击上图红色框,见图15?

图15

在右边的数据栏中;也就是model views中了,下面有很多可以选择,每选一个就可以生成一幅对应的图,是由用于验证的数据生成的。把模型拖到to workspace那个方框,再去看workspace,多的那个变量就是你所辨识出的模型了

注意:在某个模型或某组数据上点一下,线变细了就不会在图中显示出来了!!!!!!!!

最后再一次提出,上述分析并不一定完全正确,可能有些概念并不清晰可靠,当然还有很多功能并没有被发掘,可以确定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两个大方向没有问题,若想做到精益求精,还需要再仔细研究斟酌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d6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