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阳明的“儒体”与“佛用”

更新时间:2023-12-17 17: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论王阳明的“儒体”与“佛用”

作者:蔡晓阳

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9期

【摘要】明中后期,佛教义理日趋本土化,“三教合一”已然成为官方与民间的主流思潮。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阳明心学必然携有浓厚的佛禅色彩,但并未影响王阳明儒学重镇的定位。文章基于王阳明对儒佛归属的阐述,论证心学核心主旨为“儒体”与“佛用”;借助对王阳明“儒体”与“佛用”的见解,进一步说明个体思想不仅深受其所处时代的制约,而且具有预示时代与启迪后世的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儒体;佛用

在明清思想界“三教合一”、“儒佛会通”的趋势之下,阳明学说应运而生。而阳明心学与佛教学说究竟有何异同?对这一问题的梳理,对“儒体”与“佛用”的认知,是心学研究的另一新向度。

一、儒佛归属

儒佛关系是中国儒学史、佛学史上首当其冲的话题,是基于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前提下如何对待佛教这一外来宗教的问题。佛教东来之后,儒佛归属一直是各个时代思想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是“儒佛会通”派,如东晋孙绰、唐王通、宋契嵩,均强调“三教融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另一方面是“儒佛相斥”派,如唐韩愈、宋欧阳修,均主张兴儒排佛。

在儒佛归属上,王阳明不属于前两者,而是主张“求其是者而学”,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把握儒佛两者的精髓,要求以实质内容的“是”与“非”来正确地判断两者的各自优劣。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

二、“儒体”之见

尽管阳明心学被讥为“阳明禅”,但其本体是基于儒家思想来认识佛教,系可见于“道”的论定与“出家”的评判上。

1“道”的论定。“道”是儒家追求的思想核心,也是儒、佛共同的交集。在“道”的认知上,王阳明基本赞成王嘉秀的论断,并补充道:“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即勿要将“道”视为部分,而应视为“一贯”之整体。在此,王阳明论证的不是佛教的“六道”,而是儒家的“圣人大中至正之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d2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