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25 03: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金静芳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美育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改革课堂旧式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方法,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通过平时教学工作以及课外的学习探索与实践,我总结了教学中的可行性方式特征,如下:

1、可以采用的开放命题形式 命题创作首先必须限定一个题目,然后围绕题进行美术创作。难度太大或脱离生活的命题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适当改变传统的由教材、教师命题的方法,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出“母题”,再由学生出“子题”:如书中

“小鸟找家”一课,我就采用了以自编的“小鸟找家”的童话故事入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想象故事情节后自由拟题,于是作业时“我和蝴蝶一起玩”、“妈妈再见”、“小鸟迷路了”等等,一大批各具情趣的命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好的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 2、可以采用开放的题材形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

例如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我就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如把学习的数字卡片和生活中的人、事、物结合起来做成“数字变变变”、“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以下,重新设计并画出来”。这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些形式比起过去美术课本里的纹样设计、二方连续设计等有趣的多。

3、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月生活想结合的能力。

4、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程序 大胆突破从低—中—高年级的年级界限,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互补共存。例如在低年级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和空间现象,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感;可以灵活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光与色彩的关系、色彩的情感与冷暖等;

引导学生尝试大胆用水粉颜料表现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变化的笔触和变化的色彩。 5、可以采用开放的评价标准 在教学评价时改变传统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要幽默、精彩、风趣,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去。在优秀作业上写 “心灵手巧”、“魔幻色彩”、“独具匠心”等给学生成功的喜悦;在表现一般的作业上写上“别泄气”、“慢慢来”、 “相信下一张会很精彩”等激励性语言,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放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

以上所述,为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日常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兴趣盎然,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黄桂芳

《田园诗情》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无不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荷兰充满了一派田园诗情:密布交错的运河、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悠然自得的奶牛、骏马和绵羊??一切都那么静谧、安闲。课文通过几个画面描写了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每一段话,都洋溢着荷兰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不觉为之动容。

在教学时,我遵循着从整体到细节,再到整体的方法,如开头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一下子走入了荷兰,看看荷兰的风光到底有何特点,有何诗意。学生们通过一个整体的朗读,对文本有了一个鸟瞰的感知:了解了课文给我们描述了草原奶牛图、低地骏马图、动物世界图、傍晚挤奶图、宁静夜晚图,并一一板书后,我打乱教学顺序,让同学们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田园图,细细地去品读,体会其所包蕴的诗情画意。

在尊重学生意愿后,我们首先学习了学生最喜欢的动物世界图。的确,这幅拥有众多动物的悠闲画面令人陶醉。教学这部分,为了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动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田园诗情》教学反思

物世界的悠闲,仅仅停留在课文内容的表面,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我从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紧扣“悠然自得”展开教学,而“天堂”一词的教学,为学生明确动物为什么能悠闲自在地生活做好铺垫。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切合学情的问题设计,也发掘出学生的智慧。

在整课的朗读教学中,我始终注意着用再现的方法,让学生把语言的形象性映在自己的大脑中,让他们能透过文字,感触到田园诗情画意。像牧场的绿草、鲜花、运河等,我全都注意放大他们的美,让这些美能更好地诗化,点缀那些生灵的诗意。对于重点的语句,我采取反复诵读的方法,让这些语言形象,能深深地记忆在学生的心灵之中,如什么样的绿草,什么样的鲜花,什么样的骏马等,让学生能深深地记在脑中,形成很好的语言积累。 对于像这类文质兼美的文本,我觉得就应该老老实实地通过再现式的朗读,让学生踏踏实实地感受到语言本身的魅力与美妙。

在读懂课文完成积累的基础上,让学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生说说“看到这些美好的景物,你最想干什么?”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再一次表明了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美好田园风光的热爱和向往,是美好情感的又一次熏陶和积淀,学生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并且,通过表达,学生阅读个性化特征得到了彰显,为后续学习明确了目标。

由此,我不禁想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

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确,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个性化的朗读更是一门艺术。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真正的荷兰读活了,学生进行了有创造的思维。

这样个性化的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因此,为学生的朗读铺设个性化的道路,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任莉娟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的含义以及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要求让学生学会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的重要手段。为此,整堂课的设计我便以学生的操作活动为主,安排了从“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引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出除法算式,介绍除号和算式的读法。再从“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物体的活动中引出除法算式,并介绍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每次活动过后都安排同类的“试一试”。这样把平均分物体的两种分法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使学生比较全面地初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并且,学生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本节课的教学,经过实际教学检验,既有成功之处,又有不足,概括下来有以下几点: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本节课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讲坐缆车的故事,使学生自觉的融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 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本节课通过“帮小朋友安排坐缆车和帮老师分铅笔”等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探究与发现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讨论等方法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 3、 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创设坐缆车和分铅笔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交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注重了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一节课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另外今后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让学生参与评价,更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学生互相评价的过程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因为评价的前提是倾听,通过评价,看到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发现同伴的问题,共同进步。

悟中读,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对同伴的评价“涂得是对的,说得很完整,而且很有次序。如果声音大一些就更好了。”由于评价很客观,被评价者露出了笑容,而且很愿意接受。

方惠燕 一、培养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因上此新课前,我让学生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把自己小组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资料与人共享,不仅体现”大语文观”,还对理解读好课文有很大的作用。 二、训练从读中悟的能力。

依据阅读教学特点和中年级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以读代讲,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文本读正确,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创设朗读情境,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中去,也许要到天涯海角。如果

《蒲公英》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采

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同,从而告诉人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有时,有必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 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遵循新课标“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尊重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为立足点,围绕“读好书”这一教学重点进行教 学。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读中悟,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你们现在都是蒲公英种子,一阵阵风吹过,你们飞到了天空中,朵朵白云从你们身旁飘过,你感觉怎么样?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进去――理解课文,读出来――表达情感)。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境界。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些蒲公英种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体验进行交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的启迪,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白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有时,有必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真正以人为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领悟课文的精髓。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四、 提高从拓展练习中延伸知识的能力。

结尾的小练笔设计,让学生表演读

课文,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自己写一写,小组充分交流。既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更帮助学生在懂得探索与幻想重要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听从和盲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读的形式上还够多,学生能理解“嘱咐”,也会用嘱咐练习说话。但在如何读好太阳公公嘱咐的话时,学生还未读出亲切关爱的语气。如果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父母、老师、长辈们是怎样嘱咐的,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顾敏燕

曾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同样上《画苹果》这一课,美国小学生画苹果,教师拎来一筐苹果,由学生任拿一个去画;日本的学生也是自己拿着一个苹果去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往往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并规定先画左,后画右,这边涂红,那边涂绿??最后中国学生画得最像。然而在我们这样的“教法”之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是最没有创造性的孩子,孩子的创新精神在我们的“教”中慢慢失去了,这是美术教育的一种遗憾。

我们在美术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会画某种东西,而是要教会孩子思想、教会孩子情感、教会孩子感受生活、感受美。所以我认为美术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也可能是没有鲜花和掌声的,但却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我在教学是这样做的: 一、 开放思维,尊重个性 儿童画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欲望,每个儿童天生就是画家。对孩子的评价的标准,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重要的不是画得像不像,而在于画的过程以及闪光的点子。每个孩子对待同一个主题有各自不同的想法,他们都有创造的欲 望。如果教师要把他个人的(成人化)想法硬是塞给学生,或者拿着一些“范作”让孩子去借鉴甚至是临摹,那孩子的思维一定会被局限与“范作”或教师的思维中,从而哪来的想象和创造?现代教育中有一个教育观点:“不教而教”。“不教”,就是不把成人的技法模式过早地灌输给孩子;“教”,就是创造一个有问题的情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尤其是自主的创造精神。教师应该改变“灌输——接受”式教法,在教学的时候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自信地去画,孩子们才能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即使这些作品“不像”,那也是儿童个性的体现。只要画面中有儿童自己的想法,就应该适当地表扬。这样的教学,对提高儿童的自信心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二、 多样教学,培养个性 1、创作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儿童画教学总是按照先勾线,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再涂色的方法进行。这样画面是工整了,但也从另一方面局限了一部分孩子们的思维。在作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一些胆子比较大,喜欢创新的孩子敢于突破绘画程式,大胆尝试、实践,不断发现、寻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创作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们的思维潜能;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介绍一些国内、外儿童运用的比较优秀的创作形式来让一些喜欢思考的孩子进行选择,如:在背景的处理上突破传统的用油画棒平涂的形式,而用点、曲线、小色块来取代,处理完的背景活泼、生动;对于主体物的处理可以用渐变或点、线、面结合的方法涂色,这样,儿童的作品才不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结果。 2、工具的多样化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斯菲德说过:“应让儿童有充分的艺术材料,他才能发现自己的表现方法。”儿童画常用的工具是记号笔+油画棒,长时间只用这两种工具也会限制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工具的限制,即使孩子们就算有好的想象,也无法用合适的工具表现,孩子们的个性也会被限

制。现在的孩子应该学会了解、运用各种各样的绘画工具,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大脑进行实

践,使自己的画面看上去更生动。在工具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的准备上,一部分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如水粉(水彩)颜料、毛笔、粉笔等;另一部分由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让他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找到适合自己表现的工具,而寻找工具的过程也是创造思维初步形成的过程。如:各种彩色的纸、五彩的羽毛、蜡烛甚至是废报纸都可以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材料。 三、合理评价,发展个性 艺术不像数学公式一样的标准。如果问孩子们:你们的爱好是什么?十有八九的孩子会回答:“画画!”孩子们喜欢画画,并不是意味着他们关心或热爱艺术,而只是喜欢游戏的一种天性。但有些教师、家长却误解了这个天性。走进各类的美术培训中心,你看到的可能是许多孩子在三心二意地画画。当爱好变成责任的时候,这个爱好就不如以前那么吸引人了。而教师为了让出了钱的家长看到“成效”,有时候就会亲自代笔。长时间这样,孩子们对画画失去了激情,产生了惰性,就会把他原来的爱好给慢慢抹煞掉。 儿童画是孩子们眼中、心中的世界,他和成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评价一幅儿童画的时候,不能用教师指定的统一标准去评价,而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品质,或者用学生自评、互评等多样的评价形式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发展了儿童的个性。

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既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人的差异性,注重发展个性。画画的过程应当是像小鸟飞翔一样轻松愉快的过程。教师应当潜移默

化的引导,顺应儿童的个性发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样美术教育的过程就会像春天的细雨,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苏丽亚 设计: 一.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的良好创设 语文课堂有异于美术课堂,发掘其魅力要靠文字的描绘。因为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实际生活经验十分限制,脑海中很难自觉呈现出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所以很显然,教师形象而有活力的教学语言才是课堂上有效的催化剂。在具体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想得真周到,特意把三袋金灿灿的麦子送给三个可爱的小动物,让它们过个好年,这可乐坏了三个小动物,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处理这三袋麦子的吗? 语言的描绘,为学生创设一个寻求问题的学习情境,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为下一步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丰富的媒体展示,情境的直观再现

1.初设情境,静态示图

多媒体出示:“小猪开心地喊道:‘太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肯定不光是学会几个字,知道一些著名的作家等等。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应该还是给人以精神的慰籍,思想的解放,在如今这个追求个性的社会我们更应该注重个人的经验感受,允许多种多样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在局限于以前那种单调的模式。

《三袋麦子》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于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举措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在教学中,如何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各抒已见; 又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解读土地爷爷的评价,获得科学的认识?这些既 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文教学中可以出彩的亮点。教学本文时,我主要做如下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到这还是以前的小鹰吗?为什么?

生:不是,现在的小鹰变得谦虚了。 师:你想怎样读这句话?

生1:小鹰没力气了,我要读得小声一点。

生2:小鹰在喘着气,我读得慢一点。

师:小鹰真的会飞了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还有几只鹰飞得更高。 师:那你们怎么理解“盘旋”呢?(多媒体出示在空中盘旋的鹰)

生:(手比来划去)就是飞来飞去。 师:这时候,小鹰看到比它飞得还要高的老鹰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生1:你们能飞这么高,我也能。 生2:小鹰还会继续往上飞。 师:你想对小鹰说些什么呢? 生1:小鹰,你要加油!

生2:小鹰,你一定会真正学到飞行的本领。

生3: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

课文的第5、6自然段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学生虽然有了两次学习的经验,但是还是不能够完全理解文中某些词句,因此,在教学中主要把握以下这两点: 一、融情入境,品词析句,培养语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三十年的经验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从何而来?应脚踏实地地立足于文本,重在品词析句领会文字的神韵,体会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情感,结合本文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紧紧围绕以读为主线,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语句,在创造性想象表达中积淀语感。通过情境导读,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性阅读中去,学习语言,感悟语言。通过读悟、指点、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使学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出作品的情景,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二、珍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我致力于建构民主、平等的氛围,尊重、信任学生,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中,激活学生的个性,触发学生在与文本、与教师和同学对话过程中积极情感的反应,使之爱阅读,爱语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态是开放而宽松的,师生之间是和谐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 姜瑛

《桂花雨》是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引向生活,把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从课堂中获得生活经验,同样也有责任让孩子们的生活经验

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的到提炼与升华。换句话说,课堂就是生活,而老师就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桂花雨》教学反思

是陪着孩子生活成长的最重要的人。在进行《桂花雨》教学时,采取课堂联系生活的方法的确效果较好。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做母亲,你们就做儿时的的作者。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你们高兴地对母亲说:“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生读)

师: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转眼几天过去了,看到母亲还没有动静,你们就急着对母亲说:“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生读)

师:再等等,早呢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又等了好几天,我已经迫不及待了,于是对母亲说:“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生读)

师:这孩子,再等等,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等了又等,我实在等不及了,索性跑到母亲的身边,拉着母亲的手说:“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生上台表演)

小时候的我为了摇桂花,就这样老是缠着母亲,以为这对我可是件大事,可母亲的话无疑给我泼盆冷水,此时的我是多么——失望啊,于是你们对母亲说:“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生读)

反思: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绽放异彩。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执教本课后我发现:学生通过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们才会用 心去生活,才会逐渐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人。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追求的精神元素。应引领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生活,把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融进课堂,融入文本。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作者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学生才能从文本中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课堂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这样的课堂会让师生之间都获得灵魂的呼唤、精神的提升。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丁科萍

教学片段:

师:对待一袋麦子,小猪、小牛和小猴的做法各不相同,你们欣赏谁的做法呢? 生:我欣赏小猴的做法,因为小猴非常能干,把一袋麦子变成了一囤麦子。 生:我赞同小猴的做法,因为小猴非常的聪明,而且他能把一袋麦子变成更多的麦子。

生:?? ??

生:我觉得小牛的做法也不错,他细心节俭,能够精打细算。

生:我也觉得小牛的做法可以,他知道节约,还知道要通风曝晒,他也很勤劳。 生:?? ??

生:我觉得小猪虽然显得有一点懒,但是他也显得很可爱。 生:?? ??

[孩子的想法,都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甚至是惯例式的道德取向,对三种做法的进行着评价——均是对小猴的做法大加赞赏,对小牛的做法略表赞同,而对小猪的做法是贬多褒少。]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大多数都赞成小猴和小牛的做法,那么他们的做法就 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生:小猴的做法很好啊,小牛的做法吗比起小猴就差一点,麦子总有一天会吃完的。

生:这么说来,小牛的做法比起小猪来也好不了许多,至少小猪不用像小牛那么累、那么烦。

生:反正小猴的方法是最好的,猴子最聪明?

师:是啊,小猴最聪明。但是,如果不幸小猴把麦子全都种下去了,遇上了天灾——旱灾、水灾、风灾、虫灾??那该怎么办啊?

生:(愕然)对啊,小猴是聪明,但还是没考虑全面。

师:是啊,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这么说来,小猴就不划算了。

生:对啊。像小猪至少还美美地吃了个够呢。

生:有道理。要是小猴颗粒无收,连土地公公麦子的味道也没尝到,真是可惜了。 师:那么,现在就是土地公公,也给你们一袋麦子,你们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立刻议论开了。)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生:我会把麦子分成两份——一份吃,可以尝尝土地公公麦子的特殊香味;另一份种下地,即使遇上天灾也没有遗憾。[现实派]

生:我会把麦子分成三份——一份吃,一份种,一份去卖,赚点钱干别的。[有经济头脑] 生:我还是会全部种下地,因为现在的科技很发达,很多天灾都是可以预防的。[超自信的]

生:我要先造一间坚固的透明的房子,房子的透明墙壁上要有细小的孔,这样就可以保证麦子的生长——既保证光照,又能通风,这样就有利于麦子更好地生长,也能避免天灾。[见多识广]

生:我也会把麦子全都种下去,利用现在的高科技让麦子变得更多,然后把麦子送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吃。[爱心浓浓] ?? ?? 教学反思:

这一教学片段使整个课堂看起来有点乱,但这却是我近阶段以来感觉最好的课堂时光。它显得那么地轻松、自然、真实,没有一点强加的灌输,没有一点生硬的死搬硬套,也没有一点违心的虚伪。这一环节,让我感触颇多——

感触之一:宽松,营造真实。

这是一则童话故事,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孩子们自然活跃。我没有加以课堂常规的压制,而是让他们自由尽兴的发挥。消除了某种心理界限,孩子们往往会显得更真实。即便是课堂看起来有点

乱,我觉得也是无可厚非的。课堂,本来就应该是给孩子营造快乐、收获知识的地方。

感触之二:尊重,张显个性。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培养学

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从表象上看,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孩子去争辩,即便他们的争辩没有什么结论,但是我们仍表以微笑地肯定,尊重他们的体验和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孩子们个性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甚至是创造力的开放。

感触之三:点拨,让路更宽。 我们的孩子,从小受到各方面的正面影响普遍多于负面影响。因此,很容易让他们的思维方式在他们受影响的道德范围内形成定势,一如孩子们一开始对三种的做法的褒贬。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可以为孩子们打开另一片广阔的思维空间,收获更多的成功喜悦。

感触之四:真实,就是精彩。 放开手,我们真的不难发现我们的孩子是那么的活跃,那么的天真,那么的善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良。离开参考书的指引,稍加点拨,孩子们的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容易让人接受。因为真心,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更能让人有真切的体验和深刻地感

受。那么,我觉得孩子们这样的表现就是精彩的。无论这课是不是成功的,只要是真实的,就是精彩的。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黄仲华 中秋之夜,苏轼望月怀人,对月沉思,借月传情,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水调歌头》,而《但愿人长久》一文则是就词的下阕用圆月衬托别情而生发开来的,字字关情,句句生情。教学这篇文包诗,重点之一就是感悟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浓浓的思念之情。教学课文1-3自然段时,我抓“思念”一词,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对话;

(学生自读文后)

师: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齐声)中秋节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节日?你能向我们描述一下,你们家是怎样渡过这美好的

节日的吗?

生:每到这个时候,妈妈总会烧上一桌好菜,叫上爷爷奶奶,一家人开开心心吃顿团圆饭。

生:我们一家会把小桌子端到场上,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边赏月边品尝月饼。

生:??

(孩子们动情地讲述着自己过节的快乐。作为交流、沟通的“对话”,必然要有个“生态条件”,即建立在双方真诚平等的基础上。生活话题的引入,让教师走出了“教师至上”,怀揣一颗平常心,与学生真诚面对,自在交流,不吐不快,其乐融融。)

师:可苏轼却心绪不宁,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细细地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

生自读文。

生: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生:我朗读了课文的第3自然段,知道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特别的好,(老师插话,课文中的一个词,那叫“手足情深”)因此,他思念着他的弟弟。

师:是呀,兄弟俩手足情深,小时侯,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他俩??(引读课文第二段)特别是哪些词让你感受到苏轼特别地思念弟弟。

生交流。

师:更何况,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和家团圆的美好节日。这怎能不让苏轼触景生情,更加地思念他的弟弟呢?是呀,兄弟姐妹本是天上的雪花,谁也不认识谁;落在了地上,就融在一起,化成了水,永远不分开了。再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感受一下苏轼当时的心情。

生自读文。

(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让孩子们带着期待走进了阅读;然后经历“体验”阶段,通过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言语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

(反思) 语文本是有情物,在情感中萌生对话的冲动,在对话中加深着情感的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文质兼美的文章,可让学生赏云蒸霞蔚,听流水潺潺,闻花树芬芳,领略人间轻易深长、高尚亮节。欣赏此类文章,首先,要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每读一篇课文,就犹如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特定的精神家园,在特定的时空中与课文中的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悟、经验等,还要引导学生去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作者“情动而辞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作为我们就要“披文而入情”,读出文字进而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建构自己的新的感悟,新的体验。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分析、理解,文字就不仅是静止的符号,而是有声有色的画面。在本文的教学中,在一次次的朗读涵咏中,学生透过表面的文字深入内在的情感,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言:“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教学中,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文本中体验、感悟文本,实则也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体验文本的同时,随文章的语言文字去历经人物的遭遇,感受人物的情感,与文本同悲欢,共命运,穿越时空,进行着心灵的对话。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 李婷婷

在教学完《田园诗情》一文后蓦然回首,陡然发现,学生把课文“读薄”了。这是我第一次有这样切身的感觉。曾多次听说要把课文“读薄”,但开始时是不甚理解。而在教了《田园诗情》一文后进行反思时,突然对“读薄”一词有了深刻的了解。

窦桂梅老师说过,“对于教材,教师应该有钻进去的力量,又要有飞出来的底气”。而在教学中,也力求达到把每一篇课文读“活”,跃出纸外,赋予作品以生命的。其实,我们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薄”,“读厚”,“读薄”,再到“读厚”的过程。

《田园诗情》是一篇散文,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描绘出具有“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称号的荷兰的美丽田园风情。文章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牲畜之间是那么的安详静谧,天然和

谐,悠然自得。

初读课文时,我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诗情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教学《田园诗情》有感

心目中的田园是什么样的呢?想见识一下荷兰那真正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 光吗?接着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来了解荷兰的田园风光,对此有感性的认识。此乃把课文“读薄”。

精读课文时,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想给这些画面取个怎样的名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真阅读了文章的二到六自然段,并大胆发挥,给画面取了相应的名字,如“草原奶牛图”、“低地骏马图”、“动物王国图”、“傍晚寂静图”、“夜晚沉静图”。随后启发学生: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激发学生再读课文的兴趣。读过后,让他们说说自己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对荷兰的喜爱之情,然后逐断深入地品读课文。让学生把课文中描写自己喜欢的景色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用赛读、配乐读等形式,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把文字读到心里去;并鼓励学生在激情朗读中读出自己的疑问,悟出新的见解。通过充分品读课文,学生的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脑海里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对课文所展示的美好意境及清新活泼的语言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这时让学生合作进行迁移运用练习——让学生做小导游,带领大家去荷兰一游。这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以上是把课文“读厚”。

最后,让学生再来诵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描写的那种悠闲自得、幸福安宁的情趣,以及作者内心深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这又是把课文“读薄”。

最后,我留下这样的作业:荷兰这么美,你还想了解它更多的情况吗?如荷兰的花怎样?水怎样?还有什么具有特色的东西或风俗?同学们课后可以小组为单位去找一找荷兰的资料、图片,看谁找的多,在班队会上(或语文课)上,大家再作交流。这又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厚”。

很显然,“读薄”与“读厚”是互为基础的,逐层深入的。我想,做好这两点,处理好这两点的关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更加有效。

朱红霞

教学片段:

师:如果说“喜欲狂”这三个字最能表达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消息后的心情的话,《示儿》这首诗中最能代表陆游弥留之际的内心情感的字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是“悲”,因为不能看见“九州同”而悲。

师:你能通过朗读传递你的体会吗? 生动情朗读全诗。

师:人之将死,更多的应该是对亲人的留恋,对生活的留恋,可是,让陆游悲痛万分的不是与亲人、世间的永别,却是祖国至今未能统一,这种拳拳赤子之心, 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情?我们一起来朗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写在《示儿》教学后

读这首诗。

师:同学们,其间的“悲”究竟有几分,让我们来看这两首诗。

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学生自由朗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陆游盼祖国统一已经很多年了,这里说“南望王师又一年。”

生:从“遗民泪尽胡尘里”这句诗,我知道了南宋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生:我从“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中看到了南宋的统治者只知道花天酒地歌舞升平,根本不在关心统一祖国的大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业。

师:是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盼了一年又一年,结果看到的却是“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看到的却是“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这种“悲”是高万丈,深千尺啊。请大家带着体会自由练习朗读。

指名读诗。

师:同学们,更令人“悲”的是,即使南宋有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

南方不肯休”,有岳飞“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有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但是,却不可挽回地走向了覆灭。陆游的儿孙终究没能完成祖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愿,身在九泉,岂能瞑目?

师范读全诗。

“究竟‘悲’有几分?”一问,将教学引向深入。使诗人的情感在学生的心灵再植,并萌生、勃发,继而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以传递。整个课堂沉浸在浓浓的“悲”、深深的“愤”之中。

李 瑛

——对小学高年级音乐视谱教学的反思

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小学识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不少小学生模唱歌曲,尤其是直接模唱歌词的能力是相当强的,但是让他唱曲谱却感到困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不能说这些学生都是“音盲”或“音高感不强”,因为他们在课上、课下唱许多歌曲时学生是没有问题的 ,他们在模仿唱流行歌曲时,连相当难的音程也都唱得非常准,说明他们的音高感是相当好的。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学生普遍喜欢唱歌词,不喜欢唱歌谱,许多熟悉的歌曲若让学生唱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谱,就感到很困难。这说明学生们用 “唱名”来表示音高的这种观念始终没有培养起来,即缺乏使用“唱名”来唱曲调的音高能力。对于音乐识谱教学,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强化听的感觉.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cz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