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伯家的苔丝》中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4-06-14 05: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意义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引言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负盛誉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中的瑰宝。在哈代众多的作品中,以性格与环境小说(Novels of character and environment)最为出色,《德伯家的苔丝》可以说是这类小说中的典型代表,它是哈代最负盛誉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中的瑰宝。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平民命运的悲剧性,抨击了虚伪的绅士风尚和道德,成功地塑造了苔丝这个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艺术形象。本文主要是分析象征意义,小说中的对比手法的应用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二.托马斯·哈代简介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小说属于19世纪。他出生于英国南部多塞特郡,那儿成为他小说的主要背景。《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1.人物的象征意义 1.1苔丝·德贝菲尔

苔丝是这部小说中的中心人物,她聪慧,异常迷人,而且感情热烈,有很强的道德感。不过,她不仅仅是一个独特的人物,哈代把她塑造成有些神化的女主角。是另一个因为为实现更高的理想而付出生命代价的殉道者。其它人物也经常用神话里的词语来评价苔丝,比如在第18章中,安吉尔把她称为―自然的女儿(What a fresh and virginal daughter of Nature that milkmaid is!)‖,因为苔丝在别人把目光投向她时,都不由得会脸红起来,她紧张拘束,就像一头家畜知道有人在看它一样。在第20章中,安吉尔用希腊神话中神的名字―阿提迷,狄迷特(She was no longer the milkmaid, but a visionary essence of woman – a whole sex condensed into one typical form. He called her Artemis, Demeter……)‖来称呼她。阿提迷和狄迷特都是古希腊神话中女神的名字,阿提迷是纯洁之神,狄迷特是丰饶之神,此时的苔丝在安吉尔看来具备所有的这些典型仪容。有时叙事人自己不只把苔丝描写为一个女性个体,而且把她当作全体女性的化身。在第14章中,他写到她的眼睛―说它黑也不是,说它蓝也不是,说它灰,说它紫,都不是,不如说这些深浅不一的颜色,样样都有(neither black nor blue nor grey nor

第 1 页 共 8 页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意义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violet; rather all those shades together. )‖,她像―女性中的完人(an almost standard woman)‖。因此,苔丝的经历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有比单个人的经历更深刻,更广泛的代表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苔丝这一形象代表着19世纪晚期英国农业工人角色的变化。苔丝的父母没有进过学校,缺乏教育,而苔丝受过教育。苔丝与她祖辈的那种乡村文明并不是十分契合,但是,经济上的窘迫使她无法攀升到生活上的更高地位。而她原本属于那个上层社会,正如我们在小说第一页所看到的消息,说德贝菲尔一家是古代德伯家族幸存的后人。苔丝有贵族血统,这可以从她的优雅和美丽中看出来,可她却不得不当农场工人和挤奶工。在小说第3部分开头写到苔丝企图唱几首属于下层社会的民歌来抒发她的欢乐,但却觉得不足以表达她的感觉(She tried serveral ballads, but found them inadequate.),那些流行曲子似乎并没能使她感到适意自在。可是,另一方面,她的言谈虽然比她母亲要优雅,但还没有达到阿历克和安吉尔的水平。不管是在社会地位上还是文化修养上,她都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程度。因此,苔丝的形象揭示出19世纪英国在阶级概念上的不清晰和不确定。那时,旧的贵族家族仍保留昔日的辉煌,但是冷酷的经济现实使财富变得比贵族门第更重要。

苔丝除了具有社会象征意义外,她还代表了宗教意义上的人性的堕落。在小说中频繁出现的《圣经》中的引喻也能让我们联想到这一点。就像曾经一度风光强大的德伯维尔家族,现在却令人心痛地衰落了一样,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因而好日子一去不复返,这使人类回想起自己从前的状况时难免感到悲哀。因而苔丝代表了基督教中众所周知的原罪,也就是全人类正处于衰落状态。虽然人类对罪并不负全部或直接责任,却因罪而受到惩罚,比如苔丝本人无意导致了王子老马之死或者屈服于阿历克后,而受到了惩罚。这种折磨揭示了苔丝最典型的一面:她代表了那些为不属于自己的罪过而受苦,那些本应该比现在生活过得更好的人。 1.2阿历克·德伯维尔

他的名字,亚历山大,使人联想到亚历山大大帝那样的征服者,为了夺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不顾一切道德礼法。不过他比伟大的征服者更狡猾。他姓氏的全称是斯托德伯,这象征着他家族的两面性,他家庭的出身比他们买来的高贵出身低贱很多。斯托终究是一个直白,俗气的姓氏。在小说结尾处,阿历克与苔丝重逢后,就很快抛弃了自己新建立的对基督教的信仰,他性格中的双重性和欺骗性就非常明显了。人们很难相信阿历克对宗教或任何别的事情会持有真心实意的态度。他那煞有介事的皈依也许只是他扮演的一个新角色而已。

阿历克给苔丝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使他简直就像个恶魔。他姓氏的第一部分(Stock)使人联想到火一样的能量,就像是炉中之火或者是地狱之火。小说开头部分描写到,当他和苔

第 2 页 共 8 页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意义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丝谈话时,挥动草叉;当他引诱苔丝时,就像《创世纪》中蛇引诱夏娃一样,由此,他恶魔般的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此外,正如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所刻画的著名撒旦形象一样,阿历克从没有试图掩盖自己的恶劣品质。实际上,就像撒旦一样,他对自己的邪恶本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第12章,他坦白地告诉苔丝,―我想,我得说我是个坏人,是个该死的坏人。我生下来就坏,活了这么大,就坏了这么大,大概到死也要是个坏人!(I suppose I am a bad fellow – a damn bad fellow. I was born bad, and I have lived bad, and I shall die bad in all probability.)‖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坦然地接受自己是坏人这一事实,而且丝毫没有为此觉得羞愧。就像苔丝一样,他代表的也不是某个实实在在的个体,而是某种具有更广泛意义的道德标准。像撒旦一样,阿历克代表了世间邪恶的力量,这种力量阻止人的道德变得更加完善和高尚。 1.3安吉尔·克莱

安吉尔出身于当地一个牧师家庭,他思想自由,决心成为一名农夫,而不是像他几个虔诚的信奉英国国教的兄弟那样去剑桥上学,他代表了为了个人的道德理想而奋斗的叛逆力量。他是一名非宗教主义者,正如在第18章他告诉父亲的那样,他更渴望为―人类争荣,增光(…...that it may be used for the honour and glory of man.)‖,而不是为在遥远的另一个世界里的上帝争荣,增光。安吉尔是19世纪青年改良主义者的典型代表。他认为人类社会有待改造和改进,他深信人性的高贵。他摒弃了历代传承给他的生活准则,开始寻找自己的准则。他爱上了卑微地位的挤奶工苔丝,表现了他对传统的一种蔑视。这种独立的精神增添了他的魅力,使他成为全体挤奶女工的爱慕对象。

安吉尔并不完全属于这个世界,他是超然于他生活的世界之上的。叙事人写到,安吉尔会―发光‖,而不是―燃烧‖,因而他更像理性,冷淡漠然的诗人雪莱,而不像感性,热情的拜伦。从他称苔丝为―自然的女儿‖或―狄迷特‖中可以看出,他对苔丝的爱是抽象的。对于他来说,苔丝是他的理想中的完美人物,而不是一个过着复杂生活的现实中的女人。安吉尔的人类贞洁的观念要求太高了,以至于无法应用到现实中的人身上,而德贝菲尔太太较宽容的道德信条更适合像苔丝这样真实的人。

安吉尔在巴西受挫后,才清楚认识到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规范和复杂性,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对苔丝很不公平。他被拉回到现实后,其道德体系也重新做了调整。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部小说里,不是天使引导着人,而是人指引着天使,不过人是以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的。

第 3 页 共 8 页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意义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2.老马王子

苔丝在货车上打盹,货车失去了控制,导致了她们家那匹叫王子的马之死,迫使苔丝像德伯家寻求帮助,小说的各个情节由此开始展开了。因而马的死亡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马的名字有力地象征了苔丝自己拥有属于上等阶层的名字,但却注定要过需要体力劳作的低微生活。苔丝刚刚听到有关她家是贵族出身的事后,梦到了古代武士。耐人寻味的是,王子刚好就在她做的那个梦之后死了。另外,这匹马是被邮车前部突出的金属物刺伤的,这使人联想到中世纪时期,一个武士在格斗中会负同样的伤。苔丝梦中的中世纪时期的显赫辉煌,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演变成了现实,她的马像英雄那样死去。她梦中遇到一位王子,接着她却间接杀死了家里的王子——她家的马,她家的生计全靠这匹马,这一切预示着她自己悲剧性的人生。马的死预示着过于幻想更美好的世界或生活,就要牺牲现实中所拥有的东西,比如一个有用的动物甚至是她自己的贞操。

3.德伯家的墓室

德伯菲尔家拥有的贵族姓氏具有双重的象征意义,既象征显赫辉煌,又象征毫无生机的虚空。德伯家族的墓室既代表生活中曾有的风光,又代表生命的结束。在小说结尾,苔丝从被动服从转为采取主动进行谋杀,同时拼上了自己和他人的性命。但此时,她个人达到了某种升华,墓室的双重象征使得它成为阿历克和苔丝重逢时一个极好的场景,他们的重逢把故事发展推到一个新高潮。阿历克给苔丝带来的不仅是他的贵族姓氏,而且,后来还间接地导致了她的死亡;他在德伯氏墓室的走廊那儿与苔丝见面是意料之中的事。苔丝在那儿看到她自己的姓刻在石头上,感觉到了死亡的存在。在第1章,约翰·德贝菲尔反复且狂热地提及到墓室,让人听上去觉得墓室很气派,然而在结尾,出乎意料的是,原来墓室既虚空,又无任何意义。当阿历克把脚往墓室的地上踹去时,只听得一阵空洞洞的回声,它的空洞使它看上去似乎更庄严肃穆些。苔丝被处死时,书中提到她的祖先们却在墓室―休息‖,他们仿佛对自己那辉煌的家族中的一个成员的命运毫不关心。这个家族墓室暗示了它那曾经的风光显赫完全是毫无意义的。 4.巴西

一部小说如此固定地以英国乡村为背景是很令人吃惊的。只不过当安吉尔离开苔丝,决心去务农时,稍稍提到了一下巴西。对于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读者来说,巴西比美国或澳大利亚更有吸引力。巴西似乎可以让人们远离自己熟知的单调平凡世界,过上一种更美好的生活。因而在这部小说中,巴西不仅仅是地图上可以找到的一个地方,它还象征着一个梦幻之

第 4 页 共 8 页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意义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地:在这里,能让人梦想成真。安吉尔的名字让人觉得,他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空想家,尽管他对于种庄稼有些实际技能,可对于现实世界却还缺乏经验。他学会了挤牛奶,但他却不懂如何分辨异国梦和日常生活,所以,他在他的梦幻世界——巴西的的经历必然成了一场灾难,甚至差点使他丧命。他的惨败教育了他,让他明白了过于完美的理想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个教训使他重新审视他对苔丝的不完美所产生的失望,重新审视为什么苔丝无法成为他理想中的样子。对于安吉尔来说,巴西象征着理想的不可能实现性,也象征着学会宽恕,学会接受生活,即使没能实现那些理想。

四.对比手法的运用 1.环境的对比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真实细致的描写,让读者对当地的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有了充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女主人公苔丝的命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每一次场景的变化都预示着苔丝一生中在不同阶段命运的转变。

作为苔丝纯洁,美丽的发源地的布蕾谷(Blackmoor),被描绘成一种可爱的,完美的乡野之地,在那儿,大气被―渲染成那样浓重的蔚蓝,因而这片景物上连艺术家叫做是中景的那一部分,也都沾润了那种颜色,而远处的天边,则是一片最深的群青(The atmosphere beneath is languorous, and is so tinged with azure that what artists call the middle distance partakes also of that hue, while the horizon beyond is of the deepest ultramarine.)‖。这个地方的天气和环境都与故事情节发展相适应,这样的一种环境描写正映衬出苔丝所处环境的单纯以及她的白璧无瑕。

川特里奇(Trantridge)是苔丝悲惨命运及悲剧结局的开始。房屋是不久前建造的,宅弟完全是为了享乐而盖起来的,与苔丝想象当中的老门户完全不一样。从屋角远远望去,是一片差不多是远古时代留下的令人肃然起敬的森林。在苔丝失身的那晚,正是森林被那迷惑人的,令人迷路的,神秘而可怕的雾笼罩之时。

塔尔勃塞奶牛场(Talbothays)是苔丝命运中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她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享受着和安吉尔的新恋情。这里的风景是崭新的,健康的。它的空气是清新,爽快,缥缈的。在这个阶段,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这里的环境,苔丝的单纯,质朴与美丽和牛奶厂这个乡村天堂相互交映,而苔丝和安吉尔之间日益热烈的浪漫恋情和四周的环境气候也相互交映。

棱窟槐(Flintcomb-Ash)是苔丝又一个栖身之所,而与在塔尔勃塞奶牛场的处境相比,苔丝的境遇已经有了本质性的改变,她身心俱疲,安吉尔离她而去,家里人又无法理解她。

第 5 页 共 8 页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意义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棱窟槐,环境的意象是昏暗的,高地景色的严酷荒凉是那里的主体气氛,多变的坏天气增强了它的现实性和对苔丝痛苦的象征性,与苔丝孤苦无助的境遇相照映。

悬石坛(Stonehenge)是苔丝生命走到尽头的地方,哈代选择这个世界最著名,最神秘的古迹之一作为苔丝的被捕之地是有深意的。这个姑娘终于回到了老家,像祭品一样躺在了石板上。

2.苔丝与家人的对比

苔丝的父亲听到自己拥有贵族血统后,他马上觉得从贫穷,低微的社会地位中解放出来了,尽管实际上他的状况没有任何改变。他已经开始做着由赤贫变成巨富的好梦了。同样,苔丝的母亲,一个头脑简单的农妇,也似乎从这个消息中看到了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她认为好运一定会降临在自己和家人身上,而且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于是他们决定让苔丝到川特里奇的德伯维尔太太那里去认亲。而苔丝对这个消息并没有表现出像她父母一样的热情,她很平静地对待这个消息,并没有觉得它会给自己的命运带来怎样的改变。然而随着老马王子的死亡,她不得不到德伯维尔家去认亲,这也就注定了她悲剧命运的开始。

3.苔丝与安吉尔的对比

在安吉尔和苔丝的新婚之夜,他们各自坦白过去。当安吉尔讲完他的过去后,苔丝马上就原谅了他。但当苔丝向安吉尔坦白她自己的过去后,却不能获得安吉尔的原谅。从文章中的描述来看,安吉尔是个多少具有开明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不像他的两个哥哥那么庸俗。他虽然出身牧师家庭,却不愿当牧师为上帝服务,他鄙视阶级观念和等级观念,厌弃都市繁华生活,自愿到乡间和农工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不愿娶有钱人家的小姐,而要娶农家姑娘为妻,这些都表明了他思想上进步,开明的一面。在对待女性和恋爱问题上,他和阿历克也大相径庭。他对女性温文尔雅,对恋爱问题严肃认真,认为如果要爱就要负责任,这也显示了他精神高尚的一面。正是安吉尔身上这些闪光之处和他对苔丝锲而不舍的追求,使苔丝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内心冲突后,改变初衷,答应了他的求婚,狂热地爱上了他。本来在之前,苔丝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有罪的人,不配拥有爱情,道德的樊篱一直羁绊着她。在看到安吉尔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后,苔丝抛弃了心中的罪恶感勇敢地接受爱情。然而,他们的爱情一开始就孕育着悲剧因素,安吉尔爱苔丝是因为她美丽,因为她会劳动,将来可以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也正是由于安吉尔对苔丝的感情掺杂着这种自私成分,因此他对苔丝的爱情也就经不起考验,虽然他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且得到了苔丝的原谅,但当苔丝请求他的宽恕时,他的虚伪,自私的本质就显露出来了。旧的道德观念占了上风。虽然他也曾反抗过

第 6 页 共 8 页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意义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旧的道德,可是实际上他自己在本质上还是一个因袭守旧的人。因此他冷酷地对苔丝说:―不要争了,苔丝,不要再争了。社会地位不同,道德观念就不同。你好像是一个不谙世事的乡下女人,还根本掂不出世事的分量。你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Don’t, Tess; don’t argue. Different societies different manners. You almost make me say you are an unapprehending peasant woman, who have never been initiated into the proportions of social things. You don’t know what you say)。‖

苔丝爱安吉尔是无私和真诚的,无论他变成什么样子,栽了多少个跟头,都要一样地爱。而在安吉尔的眼中,苔丝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儿(Virginal daughter of Nature)‖,纯洁的象征,完美无暇的杰作。然而,一旦苔丝诚实地向他坦白了自己过去所受凌辱,那么克莱心目中的偶像就崩塌了。首先他感到的是受到了愚弄,非常残酷的愚弄,这一下子把他的生命、他的宇宙,全都给改变了。他不能接受现实,不止一次地对苔丝说:―我原来爱的那个女人不是你!是另一个模样儿跟你一样的女人(The woman I have been loving is not you......Another woman in your shape)‖。这种从理性、从观念出发的爱,不仅扼杀了他心中真实的感情,也断送了苔丝一生的幸福。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之所以显得十分出色,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它塑造了一个动人的悲剧性人物——苔丝。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无不体现在广泛的象征意义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上。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为增强女主人公的悲剧气氛,表现她的性格特征,作者充分运用了人物,地方等的象征意义来突出女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细腻刻画当时的社会环境,女主人公的心境和状态随着环境的不同有所不同,从而从侧面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以此加深读者对人物性格以及特征的理解。作者还通过对不同人物所进行对比更进一步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形象,也更突出了小说的悲剧性。女主人公的悲剧不是由个人造成的,而是与周围的客观环境,以及与她不相容的虚伪道德观念所造成的。

第 7 页 共 8 页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意义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黄秀君,《(德伯家的苔丝)中象征手法的运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孔丽霞,《(德伯家的苔丝)中环境描写的象征意义》,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雷芳,《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 [4] 罗选民,《英美文学赏析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5] 田祥斌、王秀银,《欧美文学名篇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6] 托马斯·哈代,《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

[7] 余勤,敖国恒,《(德伯家的苔丝)场景描写的绘画艺术》,理论月刊,2003年03期 [8] 曾令富,《象征与神话原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4期

第 8 页 共 8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cu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