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吸收光谱法
更新时间:2023-08-09 01: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十章第一节
紫外-可见 分光光度法
光学分析概论
光学分析法是基于能量作用于物质后产生电磁辐射信号或电 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后产生辐射信号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 一类分析方法。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二、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三、光谱法仪器——分光光度计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1.电磁辐射(电磁波,光) :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 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能量2.电磁辐射的性质:具有波、粒二向性 波动性:
c
,
1
粒子性:光可以被看作具有一定能量的粒子流 , 这种粒子 称为光子或光量子
E h h
c
λ 越大,波动性越明显; E越大, 粒子性越明显
续前
3.电磁波谱: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称~。γ射线→ X 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微波→无线电波10-4 ~0.001 10nm 400nm 780nm 0.1cm 10cm 104cm
波长 高能辐射区 γ射线 能量最高,来源于核能级跃迁 χ射线 来自原子或分子内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光学光谱区 紫外光 来自原子或分子外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可见光 红外光 来自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 波谱区 微波 来自分子转动能级及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无线电波 来自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长
二、光学分析法的分类1.光谱法:利用物质与电磁辐射作用时,物质内部 发生量子化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发射或散射 辐射等电磁辐射的强度随波长变化的定性、定量 分析方法 吸收光谱法 发射光谱法 按作用结果不同分 原子光谱→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带状光谱
按能量交换方向分
续前
(一)发射光谱 释放能量 M * 发光 M h
激发态
基态
光
发射光谱
例:γ-射线;x-射线;荧光
(二)吸收光谱M h 吸收辐射能量 M * 基态 光 激发态
吸收光谱
例:原子吸收光谱,分子吸收光谱
续前
2.非光谱法:利用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测定 电磁辐射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基 本性质变化的分析方法 分类:折射法、旋光法、比浊法、χ射线衍射法光谱法与非光谱法的区别:
光谱法:内部能级发生变化 原子吸收/发射光谱法:原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分子吸收/发射光谱法:分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非光谱法:内部能级不发生变化 仅测定电磁辐射性质改变
三、光谱法仪器——分光光度计 主要特点:五个单元组成 光源
单色器
样品池
记录装置
检测器
第二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跃迁类型 三、相关的基本概念 四、吸收带
类型和影响因素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1.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由能级间的跃迁引起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 (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2)原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 (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转动能级
E分 E电 E振 E转 (吸收能量=两个跃迁能级之差) 用一连续波的电磁辐射以波长大小顺序分别照射分子,并记录 物质分子对辐射吸收程度随辐射波长变化的关系曲线,这就是 分子吸收曲线,通常叫分子吸收光谱。能级差 E h h c
续前
2.分子吸收光谱的分类: 分子内运动涉及三种跃迁能级,所需能量大小顺序 E电 E振 E转 E电 1 ~ 20ev 0.06 ~ 1.25 m 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 E振 0.05 ~ 1ev 25 ~ 1.25 m 红外吸收光谱 E转 0.005 ~ 0.05ev 250 ~ 25 m 远红外吸收光谱
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由于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区的电磁辐射,分子中 价电子(或外层电子)的能级跃迁而产生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跃迁类型 预备知识:
价电子:σ电子 → 饱和的σ键 π电子 不饱和的π键 n电子轨道:电子围绕原子或分子运动的几率 轨道不同,电子所具有能量不同 成键轨道与反键轨道:σ<π<n <π*<σ* 基态与激发态:电子吸收能量,由基态→激发态 c
图示
b
电子跃迁类型:1.σ→ σ*跃迁: E很高,λ<150nm(远紫外区) 饱和烃(甲烷,乙烷)
2. n → σ*跃迁: 含杂原子饱和基团(—OH,—NH2) E较大,λ150~250nm(真空紫外区)
3. π→ π*跃迁: 不饱和基团(—C=C—,—C = O ) E较小,λ~ 200nm,强吸收 体系共轭,E更小,λ更大
4. n→ π*跃迁: 含杂原子不饱和基团(—C ≡N ,C= O ) E最小,λ 200~400nm(近紫外区),弱吸收 按能量大小:σ→ σ* > n → σ* > π→ π* > n→ π*
续前
注: 紫外光谱电子跃迁类型 : n—π*跃迁 π—π*跃迁 饱和化合物无紫外吸收 电子跃迁类型与分子结构及存在基团有密切联系 根据分子结构→推测可能产生的电子跃迁类型; 根据吸收谱带波长和电子跃迁类型 →推测分子中可能存在的基团(分子结构鉴定)
三、相关的基本概念1.吸收光谱(吸收曲线): 不同波长光对样品作用不同,吸收强度不同 以λ~A作图 next 2.吸收光谱特征:定性依据吸收峰→λmax 吸收谷→λmin 肩峰→λsh 末端吸收→饱和σ-σ跃迁产生
续前
3.生色团(发色团):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基团 有机化合物:具
有不饱和键和未成对电子的基团 具n 电子和π电子的基团 产生n→ π*跃迁和π→ π*跃迁 跃迁E较低 例: C=C;C=O;C=N;—N=N—
注:当出现几个发色团共轭,则几个发色团所产生的 吸收带将消失,代之出现新的共轭吸收带,其波 长将比单个发色团的吸收波长长,强度也增强4.助色团:本身无紫外吸收,但可以使生色团吸收 峰加强同时使吸收峰长移的基团 有机物:连有杂原子的饱和基团 例:—OH,—OR,—NH—,—NR2—,—X
续前
5.红移和蓝移: 由于化合物结构变化(共轭、引入助色团取代基) 或采用不同溶剂后 吸收峰位置向长波方向的移动,叫红移(长移) 吸收峰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叫蓝移(紫移,短移) 6.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增色效应:吸收强度增强的效应 减色效应:吸收强度减小的效应 7.强带和弱带: εmax>104 → 强带 εmin<102 → 弱带增色 吸 收
蓝移减色
红移
λ
四、吸收带类型和影响因素1.R带:由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的n →π*跃迁产生 C=O;C=N;—N=N— E小,λmax250~400nm,εmax<100 2.K带:由共轭双键的π→ π*跃迁产生 (—CH=CH—)n,—CH=C—CO— λmax >200nm,εmax>104 共轭体系增长,λmax↑→红移,εmax↑ K 吸收带是共轭分子的特征吸收带,可用于判断共 轭结构
续前
3.B带: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特征吸收带吸收带。 苯在230~270nm处出现的多重吸收带。 λmax =254nm,宽带,具有精细结构; εmax=200左右 极性溶剂中,或苯环连有取代基,其精细结构消失
4.E带:由苯环环形共轭系统的π→ π*跃迁产生 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E1 180nm εmax>104 (常观察不到) E2 200nm εmax=7000 强吸收 苯环有发色团取代且与苯环共轭时,E2带与K带合并 一起红移(长移)
正在阅读:
紫外吸收光谱法08-09
HTTP1.1 503服务不可用05-02
2013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03-09
2011年3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笔试试题03-01
供电系统干部职工必背规章公共部分10-05
规章制度管理办法11-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吸收光谱
- 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