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部特色的中职教育办学体制

更新时间:2024-01-16 15: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创新中部特色的中职教育办学体制

应城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祁运华 曹坤清

摘要:由于区域经济水平和历史等原因,县市级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薄弱。面对当前中部崛起特别是1+8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提升县市级中职教育的办学能力和水平,适应当前经济建设的需求,创新中职教育办学体制和开展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职教育 办学体制 办学模式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村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紧密相关,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能力明显不足,这就使得县市的职业教育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改革方面所做的尝试基本体现在大、中城市,而劳动力大量剩余、更需要职业培训的县市及农村在这方面的发展却比较缓慢。湖北(武汉)处于中部崛起的中心位置,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这无疑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压力。在武汉城市圈范畴内创新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采取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县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教育资源匮乏影响县市职业教育水平

我国各层次的优质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县市的教育资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之比拟,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受到较大的制约。

我国城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别,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偏低,这种差距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进而影响其接受职业教育的质量。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完成了义务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但是,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县市的高等教育资源更加匮乏,而且县市的大量劳动力更需要的是劳动技能的培训,正规教育机构不能为其提供所需的服务,在县市中开展的劳动技能培训大多是个人或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水平受到较大的限制。

(二)劳动力单向流动影响县市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流动日益活跃。但是,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力基本上呈单向流动的趋势,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城镇剩余劳动力流向大、中城市。这种劳动力流动的特点一方面使得教育

资源更加集中在大、中城市,另一方面也给按地区实行的职业教育带来困难,难以形成有效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经费不足影响县市职业教育质量

由于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职业教育资金严重缺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侧重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实践性教育环节及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缺乏实习基地和实训设备,教学手段落后,教学仪器设备陈旧,图书资料短缺等同题,县市职业教育质量无法保证。

(四)办学模式单一导致专业设置不符合地区经济需求

县市职业学校绝大多数由普通高中改制而成,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专业定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政府的指导及直接参与较少,这就使得一些学校为了扩大生源。不顾自身办学条件,不管地区经济是否需要,师资设备是否具备,盲目招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商业化倾向,什么专业赚钱、投人少就办什么专业。调查发现职业教育中管理类、财经类、电脑类培训出现了较严重的过剩现象,而需要高投入的制造类专业培训却很少,或学生实习实训环节难以落到实处,不能形成本学校本地区的办学特色。

(五)条块分割形成无序竞争制约本地职业教育发展

县市中开展职业教育的机构或单位一般有教育局、劳动局、农业局、科技局、人事局及民办培训机构,每年招生各自为阵,甚至恶意竞争,扰乱了招生市场。有些学校或机构教学设施、教学师资及就业渠道等不符合办学要求,降低了学生及家长在当地求学的信心。各学校的发展缺乏统一部署,专业设置单一重复,既浪费资源,又难以使当地教育得以良性发展。

二、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在中部地区特别是8+1武汉城市经济圈内,根据“两型社会”的要求,如何最大限度地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最大限度地为当地经济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很有必要。

(一)建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互融圈

在8+1武汉城市经济圈内,主要以大城市带动小城市、小城市带动乡镇,实行学生互动、资源共享,即学生可相互流动,在县市学校就读1-2学期后进入资源较优的中职学校,资源较优的中职学校将设施设备及师资对等支援县市学校,同时开展相应师资培训。孝感市成立的职业教育集团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具体做法是在全市范围内置高职、中职、技校、企业于一体,形成教、学、实习实训、就业一条龙。

(二)政府牵头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县市中社会力量办学的职业教育机构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以赢利为目的,除了学费高之外,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且办学者大多没有将教育培训机构做大做强的长远目标,而中职学校却普遍存在着生源不足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本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避免低效率重复,实现优势互补,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达到规模效应。在县市中,由政府牵头对教育、劳动及民办学校等实行资源整合,成立县市职业教育中心,在县市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政府指导下企业与学校的合作

政府部门可制定相关的政策促进本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活动,为受教育者提供实训基地及就业机会,并加大与其他地区企业的联系,为流动劳动力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收集企业用工信息,和企业开展“订单式”的培训,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有必要学校与企业可开展深层次办学模式,如学校进入企业培训员工、学校将学生进驻企业教学、实习实训等。

三、探索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

为解决县市中职学校办学出现的整体滑坡,教育资源的不足,以及学生、学校、企业之间的衔接和教育为社会特别是为当地经济服务问题,在正确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切实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联合办学模式,办出特色和水平。

(一)学校与企业的联合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合作,按照“订单教育”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创造办学条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由双方共同确定:企业负责承担部分办学经费,并负责向学校提供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提供实习场地;学校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通过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双重熏陶和两种不同教学场景的培养,学生一毕业就成为熟练的企业员工,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校企联合,企业为学校注入经济活力,提供就业岗位,而学校为企业带来知识和人力资源,使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比翼双飞,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教生命力的源泉。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习条件,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二是创造了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之路,三是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教学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直接面向企业,面对社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与乡镇的联合

学校与乡镇联合办学模式是以一乡、一镇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基点,将办学的重心下移,直接为基层定向培养人才。依托中职学校专业优势,在县、乡、村、户之间构建起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达到学一技之长,帮一户脱贫,带一村致富;培养一批能人、形成一个农民服务组织、推广一个科技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三)学校与政府的联合

学校与政府的联合模式是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开展学校与县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合作。根据县市里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与有关部门进行联合培训或学历教育。比如面向在职干部、农民、复员军人、下岗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为“科教兴市”、“人才兴市”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四)学校与行业的联合

学校与行业的联合是指学校、专业协会、农户互动的办学模式。即由职业学校牵头,依托县市有关职能机构,以专业教师和毕业生为主体,组织专业协会,再通过专业协会把农户组织起来,参加科技培训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这样,就把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紧密地置于专业协会和农户的互动之中,使职业教育直接有效地为农服务。

(五)校校联合

学校与学校的联合是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的双赢结果。一方面城市学校由于受到校园面积限制,招生规模难以提高,但有较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另一方面县市中职学校虽有较大的校园面积,但整体发展水平和办学条件尚不完备,将城乡中职学校实行联合,采取1+1+1或1+2等办学模式,可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的双赢结果。如孝感市内知名中职学校与县市中职学校的联合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cf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