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职业教育打造_环京津人力资源储备带_

更新时间:2023-06-12 02:3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研究与探索

2005年8月,亚洲开发银行与河北省政府公布了《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首次指出:“环京津地区目前存在大规模的贫困带。”“环京津贫困带”有32个贫困县,272.6万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这些落后的地区与首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改造“环京津贫困带”对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环京津贫困带”关系着首都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北京到2050年要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辐射能力强、开放程度高、具有世界影响力。“环京津贫困带”与首都形成巨大的经济落差,造成大量贫困人口涌入首都,形成城市贫困阶层和贫困居住区。世界城市不可能在一片落后的区域内独立存在,北京是国家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未来要建成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而“环京津贫困带”的存在不仅没有体现首都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更影响了首都的国际形象。

(二)“环京津贫困带”关系着首都的生态环境

“环京津贫困带”是首都主要水源地和沙源地,是首都防洪、泄洪的主要地区,直接关系着京津的大气环境质量。目前,“环京津贫困带”存在大面积河湖干枯断流、水土流失及污染、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和沙尘暴频繁发生的现象,这必将进一步影响首都的生态环境。首都多次供水危机和应急调水,官厅水库失去饮用水质功能,强沙尘暴天气的增多,与“环京津贫困带”多有直接关系。

(三)“环京津贫困带”为首都发展提供大量的一线劳动者据《北京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河北省是北京迁移和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地,1996~2000年北京市迁移人口的20.03%来自河北省。由于地理优势和首都经济优势的吸引,“环京津贫困带”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首都市场,为首都经济发展补充一线劳动者。然而由于河北省城市化水平和非农业人口比重太低,文盲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两个百分点,这些劳

动者素质普遍偏低,其能力逐渐不能适应首都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四)“环京津贫困带”关系着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合作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正式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今后中国发展的大格局、大框架,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着手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目前“环京津贫困带”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发展水平仍然很低,使区域一体化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只有改变这一地区贫困落后的状态,制定合理有利的补偿机制,才能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

二、将“环京津贫困带”变为首都的“人力资源储备带”十分必要

(一)首都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周边地区提供大量的一线劳动者

1.首都一线劳动力不足。从现实情况看,近年来首都劳动力短缺的形势在加剧,从2004年第一季度开始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到2007年第三季度求人倍率达到了

2.04,意味着每两个岗位只有一个应聘者,全市劳动力市场总缺口达到了10万人。从未来预测看,随着首都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不断扩大提升,预计2020年首都总就业岗位达到808.3万,比2009年多18.1万,2020年第三产业就业岗位达到617.7万,比2009年多101.1万。从首都短缺劳动力需求结构看,首都最缺少的是一线劳动者,例如餐饮、销售、物流等服务行业,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要求不是很高。在北京市本身一线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必然需要外地劳动者进入这些行业。“环京津贫困带”劳动力经过一定培训,都可以适应岗位要求。

2.“环京津贫困带”有充足的剩余劳动力。在全国各个城市大量需求劳动力的同时,较富裕的农村已经没有多少可转移的劳动力。中国社科院的

《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全国3/4的村庄已无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这种形势显然为“环京津贫困带”的劳动力转移带来了良好的机遇。由于“环京津贫困带”大部分地区人均水地面积不足0.5亩,因此剩余劳动力普遍高

依托职业教育打造“环京津人力资源储备带”

高兵

[摘要]“环京津贫困带”与首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关系着首都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关系着首都的生态环境,关系着一线劳动者的提供,关系着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将“环京津贫困带”变为首都的“人力资源储备带”十分必要。打造环京津人力资源储备带需要充分发挥首都职业教育优势才能实现双赢。首先,建立“环京津贫困带”跨区域教育补偿机制;其次,开展职业教育扶贫,针对

“环京津贫困带”,采取特殊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政策;再次,以继续教育培训为切入点,对“环京津贫困带”劳动力开展分层继续教育;最后,打造“环京津贫困带”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发挥首都职业教育的社会贡献力。

[关键词]环京津贫困带人力资源储备带首都教育

[作者简介]高兵(1983-),女,内蒙古赤峰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政策

研究。(北京100045)

[中图分类号]G 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3-0009-02

第23期(总第663期)

于全省平均水平,如此多的人口若经过培训必能成为有效的人力资源,满足首都对一线劳动者的需求。

(二)首都推进工业化进程需要周边地区提供大量技能型人才

1.首都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首都高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4%,

而企业需求是14%,相差10个百分点,缺口达14.7万人。此外,高技能人才队伍“老龄化”现象也比较严重,北京地区近一半的高技能人才年龄在45岁以上。近两年来,首都高级技工或技师的供需比大约为1∶7.3。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首都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大规模的“技工荒”在困扰着人才市场。

2.“环京津贫困带”只有输出劳务才能创造经济收入。“环京津贫困带”需要盘活人才存量支援毗邻地区的工业化发展。目前,河北省的环京津地区已聚集高新技术产业的省级以上园区39个,省级高新技术区域特色产业基地30个。这些园区和基地将利用京津高新技术资源,构筑高新技术人才创业园区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环京津贫困带”虽然紧邻高新产业带,但是不具备发展高新产业的基本条件,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从业、创业能力低,仅具有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劳务输出来创造经济收入。因此,

盘活“环京津贫困带”人才存量,统筹人才资源开发,不断壮大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实用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三)首都人口老龄化需要周边地区青壮年流动人口补给1.首都步入人口老龄化时期。按照联合国划分标准,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定义为老龄社会,首都目前老龄化水平达到10.74%,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在人口老龄化时期,首都少儿人口比重和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下降,预计到2050年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到10%左右,劳动力人口不足60%,平均每100个劳动力年龄人口负担的少儿和老年人口约为72人;河北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大体要比北京晚10年,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依然很大,预计到2050年河北省劳动年龄人口是62.7%,平均每100个劳动力负担的少儿和老年人口约为59人。显然,以劳动年龄人口占主导为特征的流动人口,将有助于缓解老龄化程度,减缓老龄化速度。

2.“环京津贫困带”拥有大量的青壮年人口。河北省是首都迁移和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地,约有20.03%的迁移人口来自河北省,在首都外来人口中占首位。2005年环京津六市人口约占河北全省人口的5

3.04%,抽样调查显示劳动年龄人口约占全省的53.32%,52.48%的0~14岁少儿人口在未来十几年也将成长为劳动年龄人口,可见环京津六市的劳动年龄人口占大多数,这对于减缓首都人口老龄化进程十分有利。尤其在一般地区没有剩余劳动力可转移,而“环京津贫困带”只能输出劳动力来改善生活的情况下,更有助于

“环京津贫困带”劳动年龄人口流入首都。(四)首都职业教育规模萎缩需要到周边地区补充生源1.首都职业教育发展遇到瓶颈。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形势严峻。2003年以来,首都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模不断萎缩,学校数从177所减少到119所,减少了32%;2009年在校生数、招生数较2003年分别减少

了20%、

30%。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统招录取不足100人的学校有77所,

参加统招补录的学校有59所,补录人数达5700人。从现实来看,伴随着城区学龄人口的减少,许多中职学校生源短缺,教育资源将出现闲置现象,而北京产业结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有调查显示,京城用工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更注重“实用”,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是用人需求的主体,中专及高中人员需求10.6万人,

占总需求的42.3%。可见,首都产业结构需求促使中等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2.“环京津贫困带”需要提升教育水平。“环京津贫困带”教育事业发展落后,不仅影响贫困群众公平接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而且影响到社会和谐。对河北省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的调查统计显示,初中阶段的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严重,大量未成年人流入社会,成为社会的负担;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不高,办学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严重,贫困地区教师不断流失。在教育培训方面,

“环京津贫困带”职业技术培训贫乏,即使有关单位组织科技培训、技术示范、技术推广活动,由于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群众参加的积极性不高。如果能够改善该地区的基本教育状况,开展教育扶贫,增加职业技术培训,那么既可以满足首都对一线劳动力的需求,也有助于提高“环京津贫困带”劳动人口的基本素质,是一种双赢。

三、首都实施“环京津贫困带”教育扶贫的思路(一)建立“环京津贫困带”跨区域教育补偿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都不应再无偿接受周边贫困地区的贡献,应采取合理的措施补偿对方。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社会处境不利群体的社会地位,提高人口素质,因此使用教育资源反哺“环京津贫困带”,促进首都周边贫困地区的发展,是一种有效的补偿途径。发挥首都教育优势,将首都教育资源延伸至“环京津贫困带”,给予对方特殊教育政策支持,开展首都与周边地区的教育合作。促使“环京津贫困带”地区的教育与京津冀市场对接、产业融合,保证“环京津贫困带”优先向首都地区提供优质劳动力,逐步排挤首都地区低素质劳动者,建立首都与“环京津贫困带”

的双赢协作发展机制。(二)开展职业教育扶贫,培养未来人力资源

针对“环京津贫困带”采取特殊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政策。结合首都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发展结构,首都职业学校选取特定专业向

“环京津贫困带”学生实行招生优惠政策,减免教育费用,开展“订单式”教育,培养区域对口人才。依托首都一批水平高、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高级技工学校、高职院校和一批龙头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吸引和选取“环京津贫困带”适龄学生进行培养,满足首都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塑造现有人力资源

首都要以培训为切入点,深入“环京津贫困带”,对现有劳动力开展分层继续教育。针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群体,为其提供学习补贴,提高群众的学习积极性。对文盲和半文盲,开展文化知识普及教育,进行区域社会经济状况、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环保知识和法律等知识的普及,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针对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采取“首都继续教育机构与贫困带县区合办”的方式,建设规模大、科目全、班次多、学制短、实用性强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针对在京具有一定打工经验的劳动者,开展定

研究与探索

向培训,以首都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进城务工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为所有参加培训的群体提供培训证书,争取使每个要输出去的劳动力具备一项以上职业技能,真正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培养适用的、有一定素质的劳动者。

(四)打造“环京津贫困带”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

首都要依托对“环京津贫困带”的劳动技能培训,积极打造“环京津贫困带”职业教育品牌,提高劳动技能培训能力。充分利用首都劳动力市场信息,开展相应职业技能培训,拓展就业空间,形成就业规模和职业技能竞争优势,以此盘活首都职业教育资源,增强首都职业教育与经济和产业的结合力,发挥首都职业教育的社会贡献力。打造“环京津贫困带”教育品牌,有利于推进首都职业教育水平,培育更大更强的职业学校,使职业教育从首都教育的薄弱环节变为首都教育高地。打造“环京津贫困带”教育品牌,可以更好地发挥首都职业教育成效,推广教育培训经验,提升首都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和形象,构建首都周边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四、小结

发挥首都教育优势,打造“环京津人力资源储备带”是一种双赢。对于首都来说,有助于提升首都形象,有助于缓解首都职业教育生源危机,能够为首都储备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本,缓解首

都人口老龄化进程。对于“环京津贫困带”来说,优良的人口素质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只有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才能发展。发挥首都教育优势,有助于提升“环京津贫困带”的教育质量,缓解区域发展落差。[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R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樊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于刃刚,戴宏伟,武义青,等.京津冀区域经济协作与发展———基于河北视角的研究[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4]邓行舟,田玲,赵新.京津冀人口发展战略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黄璐.加快环京津贫困带劳动力转移的建议[J ].经济论坛,2009(1).[6]南月省.河北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7]李群,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量化分析与预测·中国人才发展报告[R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李麒,高文书.技能型人才供求状况分析·中国人才发展报告[R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年虽然在人才培养的数量上有了跨越式增长,人才培养质量也有一定提高;但是全社会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仍然比较普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仍然较弱。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明确的高职精神的普遍缺失,使高职教育缺乏品牌效应所造成的。因此,高职院校在经过多年注重外延的扩张之后,应该把建设的重心转移到对自身内涵的丰富上来。高职精神就是高职院校生存的灵魂,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

一、高职精神的内涵

普通高等教育倡导“大学精神”,因为“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①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新兴的一类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理应提倡高职精神。高职精神可以促进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提高其社会认同度。高职精神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是受大学精神的启发,由大学精神内涵的演绎和外延的扩展而得来的,其理论逻辑和塑造基础均来自于大学精神。但是相对于大学精神,高职精神又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指称,具有与大学精神不同的本质特征。

高职精神作为高教领域新兴的研究对象,目前有着不同的

称谓。王明伦等称之为“高职院校精神”②,吴海光称之为“高职

高职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塑造

何智明

[摘要]高职精神是高职院校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高职学人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引领高职发展、凝聚高职学人、提振高职信心和规范高职行为的一种文化特质。高职精神具有职业性、服务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我们应该通过高职院校校长的选聘、名师的培养、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社会资源的整合等多种途径来积极主动地塑造内涵丰富的高职精神,以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高职精神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本质特征

[作者简介]何智明(1973-),男,四川南充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四川

德阳618000)

[中图分类号]G 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3-0011-03

研究与探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cb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