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侗族的神秘面纱

更新时间:2024-06-13 07: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揭开侗族的神秘面纱

——侗族风雨桥文化

内容讲解: 1.侗族简介

2.侗族风雨桥传说 3.侗族风雨桥功能

(遮风避雨、休闲娱乐、沟通村寨、节日表演、民族文化的融合、、、) 4.侗族风雨桥——“歌以择偶” 5.总结

一、侗族简介

1.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

2.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剑河、三穗、镇远、铜仁、江口等县(市)和玉屏侗族自治县。

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 二、侗族风雨桥传说(来源)

古老的时候,还没有开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有个小山寨里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个妻子,名叫培冠。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两人干活回来,一个挑柴,一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这培冠长得十分美丽,夫妻两人过桥时,河里的鱼儿也羡慕地跃出水面来看他们。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涨。布卡夫妇急着去西山干活,也顾不了许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桥走去。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刮得布卡睁不开眼睛,培冠“哎呀”一声跌落河中。布卡睁眼一看,妻子不见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头跳进水里,潜到河里。可是,来回找了几圈都没有找到。乡亲们知道了,也纷纷赶来帮助他寻找,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找不到培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河湾深处有一个螃蟹精,把培冠卷进河底的岩洞里去了。一下子,螃蟹精变成一个漂亮的后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还打了他一巴掌。他马上露出凶相威胁培冠。培冠大哭大骂,哭骂的声音从河底传到上游的一条花龙耳朵里。

这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只见浪头里一条花龙,昂首东张西望。龙头向左望,浪头就向左打,左边山崩,龙头向右看,浪头往右冲,右边岸裂。小木桥早已被浪涛卷走了。众人胆战心惊。可是龙头来到布卡的沙滩边,龙头连点几下浪涛就平静了。随后,花龙在水面上打了一个圈,向河底冲去。顿时,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响声不断传来,大漩涡一个接

一个飞转不停。接着,从水里冒出一股黑烟,升到半空变成一团乌云,那花龙紧追冲向半空,翻腾着身子,把黑云压下来,终于压得它现出原形。原来是那只鼓楼顶那么大的黑螃蟹。黑螃蟹慌慌张张逃跑,爬到悬崖三丈高。花龙下到水里翻跟头,龙尾一摆,又把螃蟹横扫下水来。这样几个回合,把螃蟹弄得精疲力尽,摇摇摆摆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挡住花龙。可是花龙一跃而起,张口喷水,喷得竹林一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花龙紧紧追到水底后,浪涛翻滚着便顺河而下,这时再也看不见黑螃蟹露面了。后来,在离河湾不远,露出一块螃蟹形的黑石头,就是花龙把螃蟹精镇住的地方。这块石头,后人称它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静之后,听见对面河滩上有个女人的声音在叫唤。布卡一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布卡叫了几个人马上游水过去。上岸以后,培冠对布卡说:“多亏花龙搭救啊!”大家这才知道是花龙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龙。这时,花龙往上游飞回去了,还不时向人们频频点头。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侗乡。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桥改建成空中长廊似的大木桥,还在大桥的四条中柱刻上花龙的图案,祝愿花龙常在。空中长廊式的大木桥建成以后,举行了隆重的庆贺典礼,非常热闹。这时,天空中彩云飘来,形如长龙,霞光万道,众人细看时,正是花龙回来看望大家。因此后人称这种桥为回龙桥。有的地方也叫花桥,又因桥上能避风躲雨,所以又叫风雨桥。

三、侗族风雨桥功能 1.遮风避雨

2.休闲娱乐的场所

工闲之余,人们来此休息、乘凉、观赏风景,还有的人嬉戏玩乐、谈天说地等。 织布:侗绣是刺绣的一种,是侗族人民一针一线在侗布上绣出来的,其风格自然、朴素、大方。 食物:牛瘪

牛瘪、羊瘪是侗族独具特色的食品之一。牛、羊为草食动物,百草中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钙质等。加工后的牛、羊瘪不但味道可口,而且有健胃助消化之功能,常吃牛、羊瘪的人很少患胃病。它是侗族男女老少均喜欢的食品。

相传,古代侗族有个人经常腹泻、肚痛,四处求医,药吃了不少却未见效。他见牛、羊吃百草身体健壮而少疾病,于是试食羊瘪,几经服用,腹泻止了,肚子也不疼了。消息传开,大家仿效,并逐渐完善了制作工艺,不断添加香料。从此,这种饮食习俗代代相传,每逢过年过节,都杀牛、羊吃瘪,并且将之作为款待贵宾的佳肴。 3.沟通村寨

侗族的村寨多依山傍水而建,架桥是为了方便寨与寨之间的联系。 4.节日 每逢佳节,乡民们身着节日盛装,聚集桥中观看各寨精彩的芦笙表演和多种多样的民俗竞技。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芦笙音乐) 八月十五: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如:风雨桥)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

拦路酒:当客人来到主寨时,主寨的姑娘们用稻草人、布匹或板凳、织布机、水

桶等物品拦住寨门,唱起了拦路歌。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杀猪宰牛,盛情接待。“为也”期间,整个村寨成了文娱大舞台,开展对歌、唱戏、斗牛等活动。客人走时,每个姑娘拿出几条自织手帕挂在竹竿上作为赠送给客人的礼物。还要包上装鱼肉的糯米饭包给客人路上作午餐。(拦路酒音乐) 5.侗族风雨桥反映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四、侗族风雨桥——“歌以择偶”

他们的恋爱不是“谈”成的,而是“唱”成的。 (《蝉之歌》、《布谷催春》音乐)

侗族人民个个能歌善唱,侗乡被誉为歌的海洋。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侗歌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行歌坐夜(行歌坐月)

行歌坐夜是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的侗族男女青年之间交往的一种方式,许多的侗族姑娘和小伙都是通过行歌坐夜而相识,相知,相爱,一步一步地走向婚姻的殿堂。又叫行歌坐月。 1.普通玩夜

普通玩夜,即结伴坐夜,也就是初相识的过程,它是男女年轻之间一种广泛的交际活动形式。 2.定情玩夜

定情玩夜,即单独坐夜,男女双方通过多次普通玩夜之后,已经增进了解,认为有一定的感情或者说是产生了爱情,并且都希望这种关系能继续发展下去,这样便进入定情玩夜的阶段。 3.交换把凭

通过定情玩夜之后,男女双方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发展,确实达到热恋阶段,于是双方就互相交换把凭。

交换了把凭,对象关系就可以说基本确定,变故者也有,但极为少数。对象关系正式确定之后,便根据双方具体情况确定娶嫁的具体时间,然后正式婚嫁。 五、总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c6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