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县公路地质灾害评估

更新时间:2024-01-23 19: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程 勘 察 证 书 证书等级:甲 级 证书编号:证书编号: 国土资地灾评资字 证书编号:181012-k号j 第(2005118005)证书等级:综合类甲级 湖南省新邵县G207国道落马江至武桥改建及

汤仁至大坪绕城公路工程建设用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DZ2007]

湖南省勘测设计院

二OO七年三月

湖南省新邵县G207国道落马江至武桥改建及

汤仁至大坪绕城公路工程建设用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院 长: 林中湘 总工程师: 皮建高 审 定: 梁专明 审 核: 邵 平 项目负责: 郑光华 技术负责: 贺友锋

编 写: 郑光华 杨迪平 胥木生

湖南省勘测设计院

二OO七年三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任务由来 ...................................................................................................................1 二、评估工作的依据.........................................................................................................1 三、主要任务和要求.........................................................................................................1

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 ................................ 3

一、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3 二、以往工作程度 ............................................................................................................5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6 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7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 ................................. 8

一、气象、水文................................................................................................................8 二、地形地貌 ...................................................................................................................9 三、地层岩性 ...................................................................................................................9 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 13 五、工程地质条件 .......................................................................................................... 14

六、水文地质条件 .......................................................................................................... 16 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 19 八、地质环境条件小结 ................................................................................................... 19

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1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21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4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小结.................................................................................. 25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7

一、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 27 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 35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小结.................................................................................. 37

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 38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38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39 三、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41 四、防治措施 ................................................................................................................. 43

结论与建议 ......................................... 45

一、结论 ........................................................................................................................ 45 二、建议 ........................................................................................................................ 46

附 照 片(附报告内)

照片1 武桥附近构造侵蚀溶蚀低山丘陵—堆积谷地(004) 照片2 武桥北部粟冲水库下游水渠(003) 照片3 D15(K16+550)人工采石后产生崩塌 照片4 D07(K9+450)崩塌点

照片5 D08(K9+950)滑坡及其下方挡石墙 照片6 D09(K9+970)滑坡前缘醉汉林

照片7 D01(K3+600)公路边坡D3S砂质页岩露头 照片8 1997年8月被泥石流冲毁的公路桥(现已修复)

照片9 冲口头附近(K42+000)构造侵蚀剥蚀溶蚀丘陵—堆积谷地地貌景观 照片10 S04号下降泉

照片11 C2h灰岩露头(地表岩溶发育) 照片12 资江及其北东岸陡崖地貌景观

附 图(附报告内)

附图1湖南省新邵县G207国道落马江至武桥改建及汤仁至大坪绕城公路工程建设

用地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 1:5000

附图2湖南省新邵县G207国道落马江至武桥改建及汤仁至大坪绕城公路工程建设

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1:5000

附图3湖南省新邵县G207国道落马江至武桥(K01+000~K17+404)改建线路纵剖

面图 水平1:5000、垂直1:5000

附图4湖南省新邵县G207国道汤仁至大坪(K41+500~K45+180)新建线路纵剖面

图 水平1:10000、垂直1:10000

附 件(附报告内)

1、评估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 国土资地灾评资字第(2005118005)号 2、关于国道G207线新邵落马江至武桥主汤仁至大坪公路 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

批复 (湘发改交能[2006]905号)2006.11.22

前 言

一、任务由来

拟(改)建国道G207线新邵落马江至武桥及汤仁至大坪绕城公路位于新邵县境内,由邵阳市新邵县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筹建,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建设用地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政策法规,受新邵县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由我院承担新邵县国道G207线落马江至武桥改建及汤仁至大坪绕城公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提交评估报告。

二、评估工作的依据

(一)评估工作的政策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2003年11月24日)。 2、《国土资源部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2004年3月25日)。

3、《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7次会议通过,2002年1月24日)。 (二)评估的技术依据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04]69号文〈附件1〉,2004年3月25日),(以下简称“评估技术要求” )。

2、《国道G207线新邵落马江至武桥改建及汤仁至大坪绕城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湘发改交能[2006]905号“关于国道G207线新邵县落马江至武桥及汤仁至大坪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三、主要任务和要求

(一)工作目的

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目的是:对用地范围及相邻区地质环境条

1

件进行调查,查明用地范围内地质灾害现状,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加剧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对场地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估,为建设用地审批提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依据,为今后建设提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二)主要任务和要求

1、查明建设用地及邻近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已发生或潜在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特征及危害性,进行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2、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加剧的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及危险性程度进行预测评估。

3、在地质灾害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基础上,对场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进行综合分区评估和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估。

4、对工程建设存在和可能诱发、加剧的地质灾害提出有效的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5、提交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为今后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防治措施建议,为政府主管部门建设用地审批提供技术依据。

2

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

一、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一)工程概况 1、拟建工程位置

本项目是G207国道湖南省境内一段,是湖南省“十一五”干线公路改建规划建设项目G207常德—涟源—新邵的组成部分,该国道为我省南北向重要经济干线。新邵县境内线路长49.08km(改建后长48.216857km) (原桩号K2536+405至K2585+535) 现桩号K0~K17+404、K41+500~K45+180),其中24.204km已完成改建,在建(含资江二桥)线路长约2.92885km,本次拟(改)建线路长约21.084km。

本次拟建线路现状为三级公路,坡陡弯急,汤仁至土桥(绕城线)为新建路段,落马江~武桥为改建路段,其中,K3+600~K5+150(B1线)、K11+210~K13+650(F1线)附近,原国道(B、F线)分别通过张家冲、寸石镇,由于道路两旁街道化严重,扩建拆迁工作量大造价高,据“可研报告”改道为现B1、F1线,K6+450~K8+600(D1线)由于该路段地形起伏大弯急坡陡,改为D1线后,可提前升坡,故采用D1线(详见附图1)。改建后为二级公路,采用水泥路面,路基宽12 m(15m),路面宽9m(12m),拟建窗台21.084m,项目总投资13681万元,其中省交通厅安排9508万元,其余地方政府自筹。拟建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摘要)详见下表(表1)。

3

拟建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表1

项 目 一、交通量预测 1、2009年 2、2020年 3、2028年 二、基本指标 1、技术等级 2、行车速度 3、征用土地 4、线路长度 三、路线 1、最大纵坡 四、路基路面 1、路面结构类型 五、桥涵 1、设计荷载 2、中桥 3、小桥 单位 辆/日 辆/日 辆/日 km/h 亩 km % m/座 m/座 指 标 3371 6994 10368 二级 60 423.6 21.084 6 混凝土 (采用空心板或石拱桥) 公路——II 60/2 99/5 (二)征地范围 1、工程位置

拟建公路位于新邵县境内,可分为两个部分,落马江~武桥改建线路,起点位于涟源与新邵县交界处,原G207国道桩K2536+405(现桩号为K0+000),终点止于武桥,东经111°33′27″~111°35′04″,北纬27°29′30″~27°36′48″,途经青

4

龙桥、张家冲、寸石镇,另见交通位置图(图1)。

新建绕城线从汤仁(原G207国道桩号K2579+570),经向龙村、官冲村,至土桥(由土桥跨资江至太坪为在建路段),东经111°26′30″~111°27′32″,北纬27°19′12″~27°20′51″(见图1)。

2、征地范围

拟建项目改建段以新邵县与涟源交界处原G207国道桩号K2536+405处,沿途经新邵县境内青龙桥、张家冲、寸石镇,至武桥;新建绕城段从汤仁原G207国道桩号K2579+570,经回龙村、官冲村至赛双清公园,往南跨资江至大坪为在建段。

填方路基土高≤1.5m时,边坡坡度1:1.5,当填土高>1.5m时,设计路肩衡重挡土墙支护。挖方路基,排水洞外1m设碎石台,边坡坡度当坡高≤10m按1:01,当边坡高≤20m,在H=10m处设1m宽边坡平台,用地范围包括路基、排水沟及其他附属设施,总计用地面积282541.2m2(423.6亩),详见附图1。

二、以往工作程度

区内以往地质工作主要有:

1、湖南省地质局区测队1973年8月提交《1/20万涟源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2、中国人民解放军00939部队1978年8月编制《1/20万连源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3、湖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74年《1/20万邵阳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4、中国人民解放军00939部队1979年编制《1/20万邵阳幅区域水文普查报告》; 5、湖南省公路设计有限公司2006年8月《国道G207线新邵落马江至武桥改建及汤仁至大坪绕城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6、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9月《国道G207线新邵落马江至武桥改建、汤仁至大坪绕城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7、湖南省水工环地质工程勘察院2006年10月《新邵县资江二桥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

5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本次评估工作过程在接受评估任务委托后,对拟建项目进行初步分析,并于2007年元月29日~2007年元月30日进行现场初步踏勘,然后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对拟建场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本特征及拟建项目工程特性进行分析,划分评估级别并确定评估范围,编制评估工作大纲,于2007年2月25日~3月1日进行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后转入室内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地质灾害类型并选取评价要素,对拟建场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并采用半定量一定量的方法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及预测评估的基础上,对拟建场地进行综合评估分区并对场地适宜性进行评估,同时对各类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完成并提交了本评估报告书,工作程序详见工作程序框图(图2),完成主要工作量见表2。

完成主要工作量统计表 表2

项 目 资料收集 调查面积 调查路线 地表河流 地面崩塌调查 滑坡 泉水调查 民井调查 地质点 工程地质点 地形地貌点 拍摄照片

单位 份 km2 km 处 处 处 处 处 个 个 个 张 完成工作量 5 43.1 53 3 4 2 2 1 20 10 12 30 主要工作内容 以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气象水文资料 调查分析现状灾情 沿途调查地层岩性、地貌、地质灾害 调查资江、渔溪河、酿溪河流量、河床及河岸稳定性 位置、崩塌原因、影响情况 位置、滑坡成因、影响情况 井深、水位埋深、用水量调查 流量、出露标高等 地层界线、地层岩性调查 岩土体性质 地形地势、风化层情况 采用12张 6

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一)评估范围的确定

根据评估技术要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评估区范围确定的原则为:

本项目为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1000m为限。

根据以上原则,由于场地位于低山~丘陵区,按线路两侧向外扩展1000m为评估边界。评估面积约43.1km2。

(二)评估级别的确定

1、拟(改)建项目为二级公路,属重要建设项目。

2、评估区地质灾害仅个别地段发育(危害小);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较少;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中等,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较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现状人类工程活动一般。根据“评估技术要求”中表5-2(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判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总体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

综上所述,根据“评估技术要求”相关规定,确定本次建设用地地质灾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一级评估。

7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

一、气象、水文

(一)气象

评估区属湿润的大陆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严寒期短、无霜期长、气温多变、寒流频繁、雨季明显、秋冬多旱、四季分明的特点,据新邵县气象站1971~2005年气象资料:

多年平均气温:17.0℃

极端最高气温:40.0℃(2003年7月29日) 极端最低气温:-10.7℃(1997年月30日) 年平均日照时数:1813.8h 多年平均降雨量:1352.5mm

年最大降雨量:2130.8mm(1994年) 3~8月降雨量占全年:66.5%

日最大降雨量:128.6mm(1993年7月20日) (二)水文

评估区内地表水体主要为资江,河面宽245.3~1141.6m(在建资江二桥附近河宽255m),常水位水深12m左右,最大迳流量1530 m3/s,枯季最小迳液流量41.1 m3/s,历年最高洪水位217.64m(1924年,百年一遇)、212.60m(1982年,50年一遇),该河流由西部拓海进入新邵县境内,向南流出区外,位于做主区外绕城线南部。对评估区内拟建公路不会造成淹没。

评估区内尚有资水次段小溪,酿溪河发源于已改建路段K30附近岩门水库,与原G207国道近平行在栗山附近汇入资水,河床宽0.6~1.5m,水深一般0.40m左右,枯季流量0.05 m3/s,最大洪峰流量15 m3/s,据访问最大洪峰水位标高215m左右,一般低于已改建公路路基,不会淹没拟建线路路基。在绕城线起点汤仁附近,尚有

8

两条无名季节性小溪,在该处于酿溪河交汇。

渔溪河发源于武桥南西粟米冲水库,河宽约0.6~1.8m,枯季流量0.1 m3/s,最大洪峰流量1.6 m3/s,于评估区外(绕城线)南东汇入资水,仅与已改建线路数度交叉,对拟建线路和无影响。

二、地形地貌

新建绕城线(K41+500~K45+180)位于资江北岸,原构造侵蚀溶蚀丘陵—侵蚀堆积谷地地貌类型,地势总体上由北向南倾斜,拟建线路位于冲沟内,局部微地形为两侧高线路附近相对较低。评估区内最高点位于冲口头南侧无名丘顶,标高307.6m,最低位于资江河床,最低标高187.79m。相对高差一般小于50m,地形坡角一般15°~20°。

改建落马江~武桥路段(现桩号K0~K17+404),属构造侵蚀溶蚀低山~丘陵及堆积谷地地貌类型。其中D1线起点(K6+450)至寸石镇南部(K13+650)地势相对较高,线路两侧山峰标高多高于500m,评估区内最高点即位于该线路附近朗概山,其山峰标高845m,地势由中部向南北两端递降,最低点位于乌江边无名小溪河床底,标高183m左右。拟建线路总体上位于冲沟底附近,两侧地势相对较高。地形相对高差一般50~100m,地形坡角一般25°~30°,局部可达40°~45°。

三、地层岩性

根据本次调查,结合区域资料(主要参照1/20涟源幅、邵阳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及“新邵县资江二桥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评估区内出露地层,由新至老有:第四系(Q)、石炭系(C)、泥盆系(D),现将各地层岩性特征分述如下(另见附图1、图3、图4)。

(一)第四系(Q)

第四系全新统(Qh):主要分布于资江岸边附近,为冲积粉质粘土,据资江二桥工程勘察资料,厚度0.9~14.10m,其余地段为残积层,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仅零星分布于丘坡及冲沟内,夹少量碎石,一般厚度0.5~3.0m。

下部为砂、砾石层,主要分布于资江及岸边阶地附近,据资江二桥勘察资料,

9

10

11

厚度1~16m。与下伏各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 (二)石炭系(C)

1、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3c)

浅灰色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白云岩,区域性厚度250~425m,仅出露于绕城线南西。与下伏黄龙组呈整合接触。

2、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

为巨厚层状块状白云岩,底部夹白云质灰岩,厚度400m左右。广泛出露于绕城线路附近。与下伏岩关阶组呈不整合接触。

3、石炭系下统岩关阶孟公坳段(C1y2)

上部为泥灰岩,夹页岩、砂岩;下部为中厚层状砂岩、粉砂岩,夹泥灰岩。区域厚度36~177m,仅出露于绕城线北西角。与下伏邵东段整合接触。

4、石炭系下统岩关阶组邵东段(C1y1)

灰、棕黄色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薄~中厚层状,厚度11~95m,仅出露于绕城线北西角(K41+500),与下伏泥盆系锡矿山组呈整合接触。

(三)泥盆系(D)

1、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灰岩段(D3X2)

岩性为厚层状灰岩、瘤状灰岩,底部为页岩夹泥灰岩,分布于改建线路终点武桥(K17+404)及其东部,厚度143~446m。与下伏砂岩段呈整合接触。

2、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D3S)

上部为泥灰岩,夹灰岩、页岩,厚约287m;下部粉砂岩、砂质页岩及页岩,厚度642.5m,分布于K0+000~K5+150路段,与下伏棋梓桥呈整合接触。

3、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D2q)

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巨厚状隐晶质灰岩、隐晶质白云质灰岩,夹少量页岩,分布于K5+150~K17+404线路及以东地区,区域厚度大于180m。与下伏跳马涧组呈整合接触,北部羊角山附近与下伏佘田桥组呈断层接触。

12

4、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D2t)

上部为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夹砂质页岩,下部为灰白色厚~巨厚层状石英砂岩夹石英砂砾岩,分布于K5+150~K17+404线路以西地区,区域厚度95~536m。与下伏志留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四)岩浆岩

据本次实地调查,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内不存在岩浆岩。

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一)地质构造

评估区在区域上位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东缘,雪峰山弧形构造带东南侧与祁阳弧形构造北翼前缘,如区域构造体系纲要图(图5)。新建绕城线(K41+500~K45+180)位于中源冲向斜核部(另见附图1),向斜轴走向北东60°左右,倾向北西,轴面倾角70°左右。

K0+000~K17+404改建段,位于隔山至桐车坝向斜西翼,轴面近直立,两翼基本对称,地层产状60°~65°。另见附图3及图4。

F59财溪—财宏塘压性断裂,为区域性断裂,断裂延伸长约20km,走向60°,倾向南东,倾角80°左右,与改建段(K0+000~K17+404)在K6+150附近交汇,交汇点以北扩建线路位于该断层下盘,交汇点以南位于断层上盘。练城线位于该断层上盘(东盘)。

此外,据资江二桥详细勘察资料,绕城线南东部资江附近,发育一条次级断层,其延伸长度约300m,其性质不明。

据1/2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资料,改建线K7+000~K12+200尚发育一条次级断层其走向大致呈北北东向,倾向南东,倾角25°左右,性质不明。

(二)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据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内虽有区域性断裂发育,但不是活动断裂,评估区附近,挽近期以来,仅有微弱大面积升降运动,总体上处于稳定状态。据历史地震资

13

料记载(引自涟源幅1/2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新邵县境内仅于1977年7月3日,于新邵县潭溪镇(评估区东部、寸石镇以东约6.5km处)发生一次1.2震级地震,邻近的涟源市境内(震中距本区20km以上),虽发生过4次地震,其震级均在3级以下。

另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评估区内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VI度。

(三)区域地壳稳定性

综上可知,评估区及其附近,区域地壳总体上处于稳定状态。

五、工程地质条件

区内岩土体力学参数主要引自《新邵县资江二桥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及涟源幅、邵阳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一)土体类 1、双层结构土体

为冲积层,主要分布于绕城线(K41+500~K49+180)以南资江及其南岸,上部为粉质粘土、含砾粘土,稍湿,硬塑,压缩系数0.15~0.30MPa-1,属中等压缩性,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00kPa。

下部为粉细砂、砾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00~300 kPa。 2、单层结构土体

零星分布于山(丘)坡及冲沟附近,分布极不连续,厚度不稳定,一般0.5~3.0m,为残坡积层,稍湿,可塑~硬塑,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50 kPa左右。

(二)岩体

1、较坚硬~坚硬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白云岩岩性综合体

由石炭系上统船山组地层组成,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白云岩,分布于绕城线(K43+500~K45+180)外以西地段,地表浅部岩溶发育,易形成岩溶洼地、漏斗,人为大量集中排水易产生岩溶塌陷。新鲜基岩的和单轴抗压强度

14

55~80MPa。

2、较坚硬~坚硬巨厚层状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岩性综合性

由灰炭系中统黄龙组地层组成,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广泛分布于绕城线附近,绕城线(K41+500~K45+180)全线位于该岩体内,岩层倾角30°~40°,上官冲南东倾向320°左右,上官冲以南拟建线路以西倾向200°左右。地表浅部岩溶发育,多处见岩溶石山地貌,据资江二桥工程勘察资料,岩溶发育,主要为溶洞,洞高0.5~2.0m,岩溶率(水平面钻孔见溶率)29.4%,地面有1~5m厚残积土层覆盖,人类工程活动地面加载或大量抽排地下水,均可能产生岩溶地面塌陷,新鲜基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50.1~110MPa。

3、较坚硬~较软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夹粉砂岩岩性综合体

由石炭系下统岩关阶孟公坳段地层组成,岩性为泥质灰岩下部夹粉砂岩,分布于绕城线汤仁桥(K41+500)以西,泥质灰岩溶不发育,风化层厚度5~10m,新鲜基岩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30~55MPa。粉砂岩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20~35MPa。

4、较坚硬~较软薄~中厚层状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岩性综合性

由石炭系下统岩关阶邵东段地层组成,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及砂质页岩,仅出露于绕城线路段外北西角,风化层厚度1~20m,新鲜基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20~50MPa。

5、坚硬~较坚硬薄~厚层状灰岩、瘤状灰岩、页岩夹泥灰岩岩性综合体 由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灰岩段地层组成,分布于扩建路段K17+300~K17+404及其南东地段,岩性中上部为灰岩、瘤状灰岩,底部为页岩夹泥灰岩,灰岩含泥及白云质较高据区域资料岩溶不发育,岩石饱和单轴坑压强度350~80MPa。

6、较坚硬~较软薄~中厚层状泥灰岩、粉砂岩、砂岩页岩岩性综合体

由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地层组成,岩性为泥灰岩、粉砂岩、砂质页岩,分布于矿建路段K5+16.0桩号以北地段,构成路基持力层,据本次调查,岩层风化厚度1~20m,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15~50MPa。

15

据D01调查点对岩石节理裂隙统计,岩石线裂隙率11~13条/m,主要发育120°<85°、170°<70°、60°<55°三组裂隙,裂缝宽0.2~1mm,多为泥质半~全充填。

7、坚硬中厚~巨厚层状稳晶质灰岩、隐晶质白云质灰岩岩性综合体

由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地层组成,岩性为隐晶质灰岩、隐晶质白云质灰岩,底部留夹页岩,分布于扩建线路K6+200~K17+300的大部分路段及其以东地区,岩溶中等发育,主要有岩溶洼地、漏斗、溶洞等,人类工程活动地面加载或大量集中开采地下水,均可能产生岩溶地面塌陷,地表多有1~3m残积土覆盖层,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60~110MPa。

8、较坚硬~坚硬中厚~巨厚层状砂岩、粉砂岩、石英砂岩、夹石英砂砾岩岩性综合体

由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地层组成,岩性上部为砂岩、粉砂岩,下部为巨厚层状石英砂岩夹石砂砾岩,风化带厚度一般10~30m,最大可达50m(据1/2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资料),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30~85MPa。

(三)岩溶发育情况

石炭系中统黄龙组白云岩及石炭系上统船山组灰岩、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灰岩岩溶发育,据钻孔揭露,可见溶洞、溶沟等,溶洞高0.5~2.0m,钻孔平面见岩溶率29.4%,且由于地表多有1~5m残积粉质粘土覆盖,地面加载或大量集中抽排地下水,易产生岩溶地面塌陷。

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隐晶质灰岩,由于含泥较高,岩溶中等发育,主要以溶洞、溶蚀凹槽为主,局部发育溶洞其规模较小,连通性一般较差。

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泥灰岩及石炭系下统岩关阶孟公坳组泥灰岩,岩溶不发育。 (四)结构面及风化特征 六、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富水性

16

1、松散岩类孔隙水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含粘土砾石、卵石层中,其含泥量一般较高,除河床附近因受地表水直接补给水量中等外,其余地段地下水量贫乏,钻孔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50m3/d,据资江二桥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其上部有粉质粘土隔水层,但地下水位较低,埋深一般10~15m,地下水不具承压性,为潜水。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泉流量一般0.01~0.08L/S。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水,PH值6.5~8。

2、基岩裂隙水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石炭系下编码岩关阶邵东段(C1y1)砂岩、粉砂岩裂隙水含水层,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D3s)粉砂岩、砂质页岩裂隙水含水层,及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砂岩裂隙水含水层中。

岩关阶邵东段砂岩、粉砂岩裂隙水含水层及佘田桥组粉砂岩、砂质页岩裂隙水含水层,虽局部裂隙发育但一般多被泥质、硅质充填,地下水量贫乏,区域性泉水流量一般小于0.1L/S,钻孔单井涌水量小于20 m3/d,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水,PH值6.0~8。

跳马涧组砂岩裂隙水含水层,裂隙发育,据本次调查线裂隙率达10%左右,裂隙宽0.3~0.5cm,泉流量0.114~0.794L/S,地下水量中等,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水为主,PH值6.5~8.0。

3、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1)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水量丰富的含水层

岩溶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石炭系船山组、黄龙组,原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裂隙溶洞水含水层中,含水层岩溶发育强烈,地表多见岩溶洼地、漏斗、暗河等,据区域资料,地下暗河长度达0.71km/km2,据本次调查,评估区内未见地下暗河,另据资江二桥勘察资料,钻孔见溶洞率29.4%,溶洞高0.5~2.0m,区域泉流量2.47~147.6L/S,钻孔单位涌水量0.942~5.21L/S.m。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及HCO3-Ca·Mg型水,PH值6.5~8。

17

(2)岩溶发育中等地下水量中等的含水层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泥盆系中统棋樟桥隐晶质灰岩、隐晶质白云岩裂隙溶洞水含水层中,据区域资料统计,面岩溶率3.57~5.65%,岩溶发育中等,泉水流量0.42~2.01L/S,钻孔单孔涌水量282.36~412m3/d,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PH值6.0~8。、

(3)岩溶发育弱地下水量贫乏的含水层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石炭系下统岩关阶秃公坳段泥质灰岩、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灰岩段瘤状灰岩、灰岩溶蚀裂隙水含水层中,据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资料,含水层岩溶不发育,泉流量一般小于1.0L/S,钻孔单轴涌水量一般5.01~38.88 m3/d,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水,PH值6.5~8。

(二)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区内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直接,此外各含水层间尚呈现为互相补给,局部地段如资江岸边附近地段,地下水与地表水随季节不同,呈现为互为补排关系。

地下水类型的不同其迳流形式也不同,水量丰富的石炭系船山组、黄龙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裂隙溶洞含水层,由于溶洞发育,主要以管道型径流形式为主,其特点是分布极不均匀,流速快,流量变幅大,且不受地表分水岭控制。水量中等,岩溶发育中等的棋梓桥组隐晶质灰岩、隐晶质白云岩裂隙溶洞水含水层,则管道型与溶蚀裂隙型兼有。水量贫乏的裂隙水含水层,径流形式主要为裂隙型,其特点是分布相对均匀,流速慢,径流途径中一般受地表分水岭控制。第四系松散岩层孔隙水,其径流形式为孔隙型,特点是水量分布均匀,大小取决于含水层厚度岩性及分布位置。

地下水多沿岩层接触界线附近、地形突变地段排泄,总体上向地表水系排泄,此外蒸发及局部人工开采地下水亦为其方式之一。

(三)地下水动态特征

据本次调查结合区域长观资料,地下水水位、水量动态变化主要与大气降水的

18

季节变化直接相关,呈现为同步的周期性变化。但变化量有所不同,主要与其分布标高、补给源的远近及地下水水动力特征相关,分布位置较高,距补给源近、具潜水性的变化量相对较大,丰枯季泉流量变化幅度可达30倍以上,反之变化量相对较小。

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新建绕改建线(K41+500~K45+180)

本区位于新邵县城西部土桥乡,居民人口较集中,菜土较多,其余如汤仁桥、南山湾、瘳家峙、上官冲、塘家冲等自然村,居住人口均在200人以下,居民居住相对分散,由于区内地势相对平缓,未见大面积切坡、填方区,局部切坡高一般在3m以下,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小。

此外新邵县城区内有数条2~3级公路,一般无切坡工程,局部切坡坡高小于3m,未发现由于修筑公路切坡、填方产生崩塌,滑坡等灾害。资水河床及河岸均稳定,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小。

(二)改建线(K0+000~K17+404)

区内寸石镇人口相对集中,约1000人,其余武桥、洪溪自然村人口均在200人以下,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区内主要人类工程活动为原G207国道、及居民房屋修建等,无大中型水利水电设施,无大型创业(原红日机械厂已搬迁),其中居民修建房屋多位于地形相对低平处,其切坡、填方规模十分有限,切坡坡高一般小于3m,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小。

据本次调查,沿原G207国道,由于道路修建切坡及人工采石、取土切坡产生崩塌计有3处,但崩塌规模均在200m3以下,且下方均为空地,K9+950及K9+970均由于G207国道修路切坡产生滑坡,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

总体上,区内人类工程活动程度中等。

八、地质环境条件小结

综上所述,评估区内地形条件中等,地貌类型较多,地质构造条件中等,工程

19

地质条件较差,水文地质条件较差,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道路、房屋修建及少量田间灌渠,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小。总体上,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

20

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据本次调查,评估区内未发生崩塌4处、滑坡2处、泥石流1处,未发现有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地质灾害。不存在采空区地面塌陷灾害。

(一)崩塌 1、崩塌的特征

如前述,据本次调查,评估区内崩塌灾害共计4处,各崩塌体的特征如下表(表3):

边坡崩塌特征一览表 表3

座标 调查点号 X Y 崩塌体岩性 坡高(m) D2t粉砂D05 3049420 19556860 岩强风化呈土状 D2t粉砂D07 3048125 19556520 岩强风化土状 6.0 51 100° 4.0 12.0 60 顺向坡(顶G207国道边6.0 50 100° 5.0 11.0 80 土质 边坡 G207国道边坡(K8+050) 地形特征 坡度(度) 顺坡坡向 长度(m) 崩塌体规模 最大宽度(m) 崩塌体积(m3) 斜坡结构类型 备注 部残积土) 坡(K9+450) 土质边坡人工采石(D3X2灰岩)(K16+550) 人工取土(K42+550) D15 3042090 19556030 残积土 8.0 70 265° 4.0 15.0 120 (下伏基岩稳定) D21 3025890 19544050 残积土 4.0 45 130° 3.0 16.0 60 土质 边坡 2、崩塌的成因分析

D05、D07崩塌情况类似,首先是由于国道修建人工切坡,地形坡角达50°~55°,边坡岩性均为跳马涧(D2t)组砂岩粉砂岩强风化层,风化层厚度大,达15~30m,下伏基岩产状为110°<60°,为顺向坡,由于风化层中风化裂隙发育、雨季饱水后降度急剧降低,在重力作用下产生崩塌,据访问近几年崩塌点附近每年雨季后均需对崩塌体进行清理。

21

D15崩塌点位于武桥东侧,据访问当地居民修筑道路时在此处采石,使边坡坡角达70°左右,顶部残积土层厚约3m,人工采石后土层向下崩落,其下伏基岩为锡矿山组(D3X2)灰岩,基本稳定。

D21崩塌点位于绕城新建线路K42+55,岩性为残坡积土层,人工取土后,边坡坡角达45°,据本次调查,周边边坡休止角一般20°~25°,由此可知,主要由于坡角过大,在重力作用下土体产生崩落,崩塌体积60m3(部分已外运)。

(二)滑坡 1、滑坡的特征

据本次调查,评估区内共发生两处老滑坡,分别位于扩建线路的K9+950西侧(D08调查点),K9+970东侧(D09调查点)。

D08点滑坡,据调查为一老滑坡,最早年代不详,自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以来,雨季期间曾有数次滑动,最严重的一次发生于1998年8月暴雨后,有大量(约1000m3)滑体(粘性土、碎石等)下滑损坏道路(无人员、车辆损失),致使G207国道交通阻断达15天,后经抢修并施工了挡石墙后,交通基本恢复正常。据本次调查,该滑坡滑体及后缘基岩为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砂岩、粉砂岩,风化裂隙较发育,滑坡顺坡长约70m,宽约140m,滑坡体厚约15m,滑体体积约11万m3,坡角46°滑坡周界依稀可辩,大体呈弧状,主滑方向115°左右,为一岩质中层牵引式切层中型滑坡,大致沿一性质不明断层面滑动(另见图6)。

D09滑坡点,位于K9+970现G207国道东侧,据本次调查,该滑坡自1997年以来,雨季后常有滑体(粉质粘土及碎石)滚入路面,妨碍公路交通,需经常进行清理,边坡坡面可见醉汉林。滑体平均厚度5m,滑体体积约5000m3。

2、滑坡的成因分析

D08滑坡后缘位于断层(性质不明)附近,坡角达46°左右,其前缘临空,暴雨后断层带结构面力学强度降低,产生滑移,其形成条件,主要是存在断层软弱结构面,次为坡脚经人工切削临空,及降雨后滑体饱水降低了抗滑能力,产生滑坡。

22

D08、D09(K9+950、K9+970)滑坡纵剖面示意图 图6 比例尺:1:1000

23

D09滑坡,主要是由于残坡积层及强风化基岩裂隙发育,同时坡角较陡达40°左右,浅部坡积层及强风化岩层经降雨饱水后力学强度降低,沿基岩面下滑,产生滑坡。

(三)泥石流

据本次调查,D03调查点K5+450桩号附近(张家冲养路班),1998年7月连降暴雨后,山洪暴发产生泥石流,冲毁G207国道桥涵及路基,据新邵县气象站资料,6月份降雨23天,当月降雨量369.1m,7月份降雨16天,月降雨量136.4mm,其中6月25日最大日降雨量达81.2mm。据访问山洪暴发时,最高洪峰淹没了路面,洪水与泥石流冲毁了路基及桥涵,无人员伤亡,上游有约10亩梯田、菜土冲毁。估计最大洪峰流量约500m3/s。预计泥石流体积1500 m3。

据调查,该冲沟沟谷平、枯季节一般无水,上游约500m处社坪村附近有约10口山塘,总容积约5000m3,该冲沟汇水面积约0.3km2,雨季及农田灌溉有水流,流量一般0.5~3.0L/S。两侧丘坡植被覆盖率75~80%,尚有部分梯田,洪水新携带泥砂主要为梯田表层土及耕植土。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D05点崩塌位于G207国道扩建线K8+050公路西侧路基外,由于公路切坡坡角较大,造成坡顶残积土崩塌,崩塌体仅有少量粘土块滚入路面,崩塌体体积约80m3,边坡周边植被较发育,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崩塌未造成人员伤亡及交通堵塞,未危及交通安全,现状评估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D07点崩塌位于G207国道扩建线K9+450公路西侧,距路基边线5m左右,由于公路切坡坡角较大,造成崩塌,崩塌体体积约60 m3,崩塌仅造成排水沟堵塞,未危及交通及道路安全,现状评估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D15点崩塌位于G207国道扩建线K16+400公路路基外东侧30m处,由于当地居民人工采石造成土体崩塌,其下方为空地,对公路及交通无影响,现状评估崩塌

24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D21点崩塌位于拟建绕城线K42+550附近,现为简易公路北侧5m处,因当地居民人工取土后边坡坡角增大达45°左右,产生崩塌,崩体体积红120 m3,其下方为空地,未形成任何灾害损失,现状评估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D08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

D08滑坡点们于扩建线K9+950桩号附近原G207国道西侧,该滑坡多数滑动,主要是土、石块滚入路面妨碍交通,其中1997年8月暴雨后,边坡下滑,造成路基及路面损坏,交通中断15天,但无人员伤亡,未形成其他经济损失,经后期施工挡石墙支挡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现状评估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2、D09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D09滑坡位于扩建线K9+970原G207国道东侧,该滑坡自1997年8月以来曾有数次滑动,但主要是滑体中少量土、石块滚入路面妨碍交通,未造成人员、车辆损失,现状评估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三)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如前所述扩建线K5+450原G207国道1998年7月连降暴雨后,引发泥石流灾害,冲毁原G207国道公路路基及桥涵,以及上游约10亩耕地,据调查虽无人员伤亡,其直接经济损失约50万元,并导致交通中断,现状评估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小结

据本次实地调查,评估区内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4处,滑坡2处,泥石流1处。其中,崩塌地质灾害,由于其规模小,未形成灾害损失,现状评估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小。D08滑坡,规模较大,滑体体积达11万m3,由于滑坡造成G207国道交通中断,现状评估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D09滑坡,其规模较小,滑体体积约2000m3,滑坡主要表现为土、石块滚入路面,妨碍交通,仅经清理即可,对公路及

25

交通安全影响不大,现状评估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改建线K5+450,原G207国道由于泥石流冲毁公路路基及桥涵,形成经济损失约50万元,并导致交通中断,现状评估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除上述地段外,评估区内其余区段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危害小。另见表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结果表 表4

灾害 类型 调查点号 D05 D07 崩塌 D15 D21 D08 滑坡 D09 泥石流 D03 K9+970 K5+450 K16+400 K42+550 K9+950 当地居民采石 当地居民取土 公路切坡扰动 断层、降水 切坡扰动、降水 暴雨 空地 空地 损坏公路、 交通中断 交通中断 公路、桥涵,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 危险性小 危险性小 危险性大 危险性中等 危险性中等 里程桩号(新桩号) K8+050 K9+450 发生原因 原G207国道公路切坡 原G207国道公路切坡 危害对象及损失 公路,损失小 排水沟,损失小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结论 危险性小 危险性小

26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1、工程建设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1)新建绕城线(K41+500~K45+180)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如前所述,新建绕城线路位于构造侵蚀溶蚀丘陵一堆积谷地区,地形起伏相对较小,下伏基岩为石炭系,中统黄龙组灰岩,岩层倾向与坡向斜交,地表一般有3~5m粉质粘土覆盖层,拟建线路多沿冲沟或冲沟边缘布置,现状仅有一处由于人工取土产生崩塌,其规模小,危险性小。未来公路修建无需大面积切坡填方,局部可能由于人工切坡产生崩塌,其可能性中等,但其规模小,危险性小,引发滑坡地质灾害可能性小,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2)改建线K6+450~K10+020路段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据本次调查,改建线K6+450~K10+020路段,现状有两处崩塌、两处滑坡,边坡处于失稳状态,主要是该地段边坡坡角较大,一般在45°~50°,坡高20m左右,岩性主要为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砂岩,现有崩塌体以浅部残积土为主,下伏基岩已有蠕动迹象,未来扩建对边坡坡脚扰动加剧,局部(坡脚附近)坡角加大,现选择典型断面进行边坡稳定性系数计算,当稳定性系数K≥1.05时,边坡稳定;K=0.95时,边坡基本稳定(其中K=0.95为临界状态);K<0.95时,边坡不稳定。分析如图7。

27

28

由上图7可知,该边坡为一岩质边坡,表层残积土层较薄,边坡坡角51°,坡高25m,现状已产生小规模崩塌,根据本次调查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有一断层在边坡附近通过(性质不明),倾角25°左右,未来公路加宽扩建后,坡脚产生扰动,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采用平面滑动法对该边坡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K=

RT= γ·M·Cosθtgφ+c γ·M·Sinθ 式中:

γ—岩土体重度(KN/m3),基岩岩性为跳马涧组砂岩,据地区经验资料,取

21(KN/m3);

M—断层结构面以上岩体平均厚度5m;

θ—断层结构面倾角(度),据区域资料为25°;

φ—断层面内摩擦角(度),据(GB50330-2002),取24°; C—结构面内聚力(kPa),取0.05 kPa,来源同上; 经计算得:K=0.95

由此可知,未来该路段扩建后,边坡处于临界状态,在降水等外动力作用下,可能失稳产生崩塌或滑坡,由于该地段坡高较大,一旦崩塌或滑坡可能危及G207国道公路及交通安全,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2、工程建设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1)新建绕城线(K41+500~K45+180)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新建绕城线位于丘陵~谷地区,地势相对低缓,冲沟短小宽缓,汇水面积小,无大量堆积物,本次调查选择较为典型的冲口头冲沟采用综合评判法进行泥石流易发程度判别,各评判因素量化标准见表5。

当总分>114分,极易发(严重) 总分在84~114分,中等易发(中等)

29

泥石流严重程度(易发程度)量化表 表5

量 级 划 分 影响因素 权重 严重(A) 1 滑坡崩塌水土流失影响程度 泥砂沿途补给长度比% 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动 沟口纵坡 (度,‰) 区域构造影响程度 流域植覆盖率% 河流近期一次变幅m 岩性影响 沿沟松散物贮量104m3/km2 沟岸山坡坡度(度,%) 产砂区沟横断面 松散物平均厚度m 流域面积km2 流域相对高差m 河流堵塞程度 0.159 严重、发育 21 中等(B) 中小型、零星发育 60~30 无大变化部分偏移 213~105 抬升区4~6段地震区, 有小断层 10~30 16 轻微(C) 有零星崩滑和冲沟存在 30~10 无变化,主流稍偏低水不偏 105~52 相对稳定,<4级地震区 30~60 12 一般(D) 无崩滑,冲沟发育轻微 1 2 0.118 >60 沟湾堵塞主流偏移 >213 强抬升>6级地震区 <10 16 12 8 <10 无河变化,主流不偏 1 3 0.108 14 11 7 1 4 0.090 12 9 6 <52 沉降区,构造影响小或无 >60 1 5 0.075 9 7 5 1 6 0.067 9 7 5 1 7 0.062 2 8 0.2~2 6 1~0.2 风化裂隙发育的硬岩 5~1 4 <0.2 1 8 0.054 软岩、黄土 6 软硬相间 5 4 硬岩 1 9 0.054 10 6 10~5 5 4 <1 1 10 0.045 >32度 6 32~25度 5 25~15度 拓宽U型谷 5~1 4 <15度 1 11 0.036 V型谷 5 U型谷 4 3 平坦型 1 12 0.036 >10 5 5~10 4 3 <1 1 13 0.036 0.2~5 5 5~10 4 10~100 3 >100 1 14 0.030 >500 4 <500~300 3 <300~100 3 <100 1 15 0.030 严重 4 中 3 轻 2 无 1

30

总分在40~90分,轻度易发(轻度) 总分<40分,不易发

按照上述标准及方法,对冲口头冲沟泥石流易发程度进行判别,判别结果见表6,得分39分,由此可知,该冲沟泥石易发程度为不易发,灾害危险性小。

冲口头沟谷泥石流易发程度量化表 表6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合计 影 响 因 素 坍塌、滑坡及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 泥沙沿途补给长度比(%) 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动程度 河沟纵坡度(‰) 区域构造影响程度 流域植被覆盖率(%) 河沟近期一次变幅(m) 岩性影响 沿沟松散物储量(104m3/km2) 沿岸山坡坡度(‰) 产砂区沟槽横断面 产砂区松散物平均厚度(m) 流域面积(km2) 流域相对高差(m) 河沟堵塞程度 权重 0.159 0.118 0.108 0.090 0.075 0.067 0.062 0.054 0.054 0.045 0.036 0.036 0.036 0.03 0.03 量级划分 一般 (4)一般 一般 (45)一般 中等 (80)一般 (1.0)轻微 轻微 (0.02)一般 (25°)严重 (U型)中等 (1-5)轻微 (5-10)轻微 (<100)一般 轻微 得分 1 1 1 1 7 4 4 4 1 4 4 3 4 1 2 39 31

(2)改建线(K0+000~K17+404)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K0~K6+450、K10~K17+404路段地势相对低平,地形相对高差一般50m左右,冲沟短小汇水面积小,且无大量松散堆积物,工程建设引发泥石流灾害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K6+45~K10路段,两侧山坡相对陡竣,但两侧边坡植被较发育,改建后线路位于冲沟底,地势相对低缓,无需大面积切坡填方,对植被破坏影响不大,工程建设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3、工程建设引发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新建绕城线引发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新建绕城线(K41+550~K45+180)公路及其周边为碳系中统黄龙组巨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分布区,地表一般有3m左右粘性土覆盖层,浅部岩溶发育,现采用综合评判法,对该区可能产生岩溶地面塌陷进行危险性判别,其评判因素及标度分值见表7,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分级见表8,评判结果见表9。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标准及评判分值表 表7

影响因素及权重 标度分值K=10 标度分值K=7 标度分值K=4 岩溶不发育或发育较弱 浅部岩溶发育程度及岩溶发育,无充填或充岩溶较发育,半充填 充填程度,权重0.20 填物极少 地下水开采情况 权重0.15 无地下水集中开采点,有地下水大量集中开但有人类工程活动短无地下水大量集中 采点,地下水位下降幅暂排水,或位于邻区地疏排水点 度大 下水开采影响半径范围内 位于区域构造带,或向、背斜轴部,构造发育 构造发育中等 构造不发育 位于山丘附近,且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 无可溶岩分布 无覆盖层,或属埋藏型(基岩覆盖) 构造发育程度 权重0.15 地形条件 权重0.15 岩性 权重0.20 覆盖层条件 权重0.15 位于岩溶洼地,积水低位于坡地、冲沟,地下地 水量中等 质纯的厚层灰岩 厚度小于10m,且为砂、粉土、粉质粘土 泥灰岩、泥质灰岩、硅质灰岩 厚度大于10m,且以粘土为主 32

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分级表 表8

危险性级别 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危险性指数 N>7.0 4.0<N≤7.0 N≤4.0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结果表 表9

位 置 影响 因素 浅部岩溶发育程度及充填程度 新建绕城线 (K41+500~K45+180) 岩溶发育,全~半充填,分值1.2 无地下水集中开采井点,但距城区近,可能有人类工程活动短暂排水或邻区今后可能有地下水集中开采点,得分0.9 位于区域构造带附近,得分1.50 位于坡地、冲沟、地下水量中等~丰富,得分0.9 质较纯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得分2.0 K7+000~K8+100 岩溶发育较弱,分值0.60 改 建 线 路 K11+210~K13+650 K15+950~K16+804 岩溶发育较弱, 分值0.6 岩溶发育较弱, 分值0.6 K16+804~K17+404 岩溶较发育, 分值1.20 地下水开采情况 无地下水大量集中疏干排水点,得分0.45 无地下水集中开采井点,得分0.45 无地下水大量集中,疏干排水点,得分0.45 无地下水大量集中疏干排水点,得分0.45 构造发育 程度 构造发育中等,得分0.90 位于山丘附近,且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得分0.45 灰岩含泥质、硅质较高,得分1.20 无覆盖层, 得分0.45 构造不发育, 得分0.45 位于山丘附近,且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得分0.45 灰岩含泥质、硅质较高,得分1.20 构造不发育,得 分0.45 位于山丘附近,且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得分0.45 灰岩含泥质、硅质较高,得分1.20 构造不发育, 得分0.45 位于冲沟内,地下水量中等, 得分0.90 质纯的厚层灰岩,得分2.0 地形条件 岩 性 覆盖层条件 厚度小于10m粉质粘土,得分1.5 无覆盖层, 得分0.45 无覆盖层, 得分0.45 无覆盖层, 得分0.45 累计得分 8.0 4.05 3.60 3.60 5.45 评判结果 危险性大 危险性中等 危险性小 危险性小 危险性中等 由表9可知,新建绕城线未来工程建设引发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改建段K7+000~K8+100、K16+804~K17+404等路段,工程建设道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33

(二)工程建设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1、工程建设加剧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D05调查点(K8+050)及D07调查点(K9+450)附近,现状由于公路切坡后坡角较大,在重力的降水等外动力作用下产生崩塌,由于其规模小未形成灾害损失,灾害危险性小。未来公路拓宽扩建后,边坡坡角将加大,边坡稳定性进一步降低,现有崩塌规模可能进一步扩大,崩塌灾害可能危及国道及交通安全,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可能加剧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D15崩塌点位于现G207国道东侧30m处,为当地居民人工采石后产生崩塌,未来公路拓宽后路基边线仍距该崩塌点在20m以上,工程建设加剧崩塌灾害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D21崩塌点,为当地居民取土后形成高陡边坡,现已基本稳定,位于拟建线路外约5m处,建议加剧崩塌地质灾害可能性小,灾害危险性小。

2、工程建设加剧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D08调查点(K9+950)附近,现状由于边坡附近发育一条性质不明断层,边坡附近岩体沿断裂面附近下滑,造成公路损失,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未来工程建设将在该路段进行拓宽,如图6边坡坡脚附近坡角将加大,在重力等外动力作用下,现有滑体将进一步下滑危及拟建公路及交通,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加剧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D09调查点(K9+970)附近,由于公路切坡、坡面残坡积土体沿基岩面下滑,坡面可见醉汉林等,但未造成灾害损失,未影响正常交通,现状滑坡灾害危险性中等,未来工程建设路基拓宽后,边坡坡角加大,预计滑坡规模及危害性均可能有一定程度加大,可能危及公路及交通安全,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加剧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3、工程建设加剧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社坪附近,于1998年7月由于降雨产生泥石流地质灾突破性主建207国道

34

K5+450线路都分路段及桥涵位于冲沟内,经1998年8月重新修建桥涵加大过水断面后,未再发生泥石流,未来工程建设已设计桥涵,且位于冲沟下游,工程建设加剧泥石流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一)工程建设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1、K6+450~K10+020路段西侧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大 K6+450~K10+020路段西侧,边坡附近发育一条性质不明断层,边坡坡角多在40°~50°,现状已产生崩塌两处、滑坡一处,未来工程建设路基拓宽,不仅扰动边坡坡脚,且坡角加大,产生崩塌、滑坡可能性大,可能危及该路段公路及交通安全,预测评估,工程建设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2、K9+300~K10+200路段东侧可能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K9+300~K10+200路段东侧,边坡附近岩石为跳马涧组砂岩(下伏棋梓组灰岩),表层残坡积土层及基岩风化层在重力及降水等外动力作用下产生滑移,现状灾害危险性中等,未来公路拓宽后会继续产生滑坡,危及公路及交通安全,预测评估工程建设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2、工程建设可能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K5+450桩号(社坪)附近,1998年7月因边降暴雨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并导致路基、桥涵冲毁,交通中断,灾害危险性中等。对未来工程建设过程及建成后,泥石流易发程度采用综合评判法进行判别,量化指标及权重见表5,评判结果见表10,由表10可知,其综合得分86分(>84),属中等易发,但由于该桥涵断面正加大,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可能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3、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1)新建绕城线(K41+500~K45+180)可能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其他地段危险性小。

该路段位于石炭系中统黄龙组灰岩分布区内,岩溶发育,现状条件由于区内无

35

大量集中地下水开采井点,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弱,未产生岩溶地面塌陷,未来公路修建地面加载且位于新邵县未来开发区附近,人类工程活动可能加剧,且不能排除可能有大量集中地下水疏排井点,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K5+450(社坪)泥石流易发程度量化表 表10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合计 影 响 因 素 坍塌、滑坡及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 泥沙沿途补给长度比(%) 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动程度 河沟纵坡度(‰) 区域构造影响程度 流域植被覆盖率(%) 河沟近期一次变幅(m) 岩性影响 沿沟松散物储量(104m3/km2) 沿岸山坡坡度(‰) 产砂区沟槽横断面 产砂区松散物平均厚度(m) 流域面积(km2) 流域相对高差(m) 河沟堵塞程度 权重 0.159 0.118 0.108 0.090 0.075 0.067 0.062 0.054 0.054 0.045 0.036 0.036 0.036 0.03 0.03 量级划分 中等 中等 中等 (160)中等 中等 (80)一般 (<0.2)一般 中等 (0.01)一般 (40°)严重 (U型)中等 中等 (1.2)严重 (145)轻微 轻微 得分 16 11 11 9 7 1 1 5 1 6 4 3 5 4 2 86 (2)建建线K7+000~K8+100、K16+804~K17+404可能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其他地段危险性小。

K7+000~K8+100路段位于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灰岩分布区内,岩溶发育较弱,但位于断层带附近,局部岩溶发育较强,未来公路修建地面加载后,产生岩溶地面塌

36

陷可能性中等,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危险性中等。

K16+804~K17+404路段位于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灰岩分布区内,地表及浅部岩溶发育,现状未发生岩溶地面塌陷,未来工程建设如桥涵修建等可能有短暂地下水集中疏干及地面加载,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小结

如前所述,评估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遭受的地质灾害主要有:

改建线K6+450~K10+020公路西侧,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并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改建线K9+300~K10+200公路东侧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并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改建线K5+450附近,可能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新建绕城路K41+500~K45+180可能引发或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大。改建线K7+000~K8+100、K16+804~K17+404路段可能引发或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除上述路段外,其余区段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另见表11。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结果表 表11

灾害类型 分布位置 K6+450~K10+020 崩塌、滑坡 K9+300~K10+200 泥石流 K5+450 K41+500~K45+180 岩溶地面塌陷 K7+000~K8+100、引发条件 断层、公路切坡、降水 公路切坡、降水 降水等,但桥涵断面已加大 工程建设加载、邻区排水等 工程建设加载、危害对象 公路及交通 公路及交通 公路桥涵及交通 公路及交通 公路及交通 预测评估结论 危险性大 危险性中等 危险性小 危险性大 危险性中等 K16+804~K17+404 本区及邻区排水

37

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按照“评估技术要求”对建设区及周边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综合评估,并对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评估过程采用半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估。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一)综合分区评估原则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危险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根据“区内相似,区标相异”的原则,采用半定量分析法,进行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段)。

(二)量化指标的确定

根据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结果,区内地质灾害种类主要是:崩塌滑坡、岩溶地面塌陷,充分考虑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分别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其采用指标及权值见表12、表13。

地质灾害危险性量化指标等级赋值表 表12

量化等级 灾害种类(0.1) 现状评估结果(0.15) 预测评估结果(0.15) 灾害规模(0.1)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0.1) 灾害对象社会经济属性(0.2) 地质灾害防治难度(0.2) 危险性大(I) (标度分值9) 三个以上灾种 危险性大 危险性大 大型 复杂 威胁人口100人以上, 影响资产500万元以上 防治难度大 危险性中等(II) (标度分值6) 2~3个灾种 危险性中等 危险性中等 中型 中等 威胁10~100人, 危险性小(III) (标度分值93) 1个以下灾种 危险性小 危险性小 小型 简单 威胁人口少于10人, 影响资产100~500万元 影响资产小于100万元 防治难度中等 防治容易,难度小 38

综合评估分区等级划分标准表 表13

危险性分区级别 危险性指数 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 (I) >7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 (II) 4~7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III) <4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根据上述综合评估分区原则及所确定量化指标,对评估区进行综合分区评估,评估区大致可划分为三级五区。(另见表14),现分区评述如下: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I) 1、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I1)

改建线路K6+450~K10+020路段西侧,边坡附近岩性为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砂岩、粉砂岩、石英砂岩,且发育一条性质不明断层,其倾向与坡角一致,现状条件下已发生两处崩塌、一处滑坡,滑体冲毁公路并使交通中断,危害性大。未来工程建设路基拓宽坡角加大,稳定性进一步降低,引发并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可能性大,综合评估工程建设引发并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线路长约3.570km。

其中K9+300~K10+200路段东侧,岩性为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砂岩,现状条件,由于公路切坡坡角过大,局部残积土及强风化层沿基岩面下滑,形成醉汉林,少量滑体滚入路面,但无灾害损失,其危害性中等。未来公路路基拓宽,边坡坡角加大,可能引发并加剧滑坡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引发并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线路长0.9km。

其中K7+000~K8+100路段位于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灰岩分布区内,且位于断层带附近,岩溶较发育,现状未发生岩溶地面塌陷,未来工程建设地面加载或短暂疏干排水,可能引发或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可能性中等,综合评估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线路长1.1km。

2、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I2)

39

新建线K41+500~K45+180路段位于石炭系中统黄龙组灰岩分布区,灰岩质地厚度巨大,浅部岩溶发育,且多有3m左右残积粉质粘土覆盖,现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弱,未发生岩溶地面塌陷,未来工程建设,地面加载区内或邻区可能有地下水疏干排水井点,引发或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可能性大,综合评估工程建设引发并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线路长约3.68km。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结果表 表14

分区及编号 评分 结果 影响 因素 灾害种类 (权重0.1) 现状评估结果 (权重0.15) 预测评估结果 (权重0.15) 灾害规模 (权重0.1) 地质环境条件 (权重0.1) 承灾对象社会 经济属性 (权重0.2) 地质灾害防治难度 (权重0.20) 危险性指数 危险性等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I) K6+450~K10+020 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I1) K41+500~K45+180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 灾害危险性大区(I2)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II) K5+450 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II1) K16+K804~K17+404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II2)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III) 0.6 1.35 1.35 0.9 0.6 1.8 1.8 8.4 危险性大 0.6 1.35 1.35 0.9 0.6 1.8 1.8 7.4 危险性大 0.3 0.9 0.9 0.6 0.6 1.8 1.2 6.3 危险性中等 0.3 0.45 0.9 0.6 0.9 1.8 1.2 6.25 危险性中等 0.3 0.45 0.45 0.45 0.6 0.6 0.6 3.45 危险 性小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II) 1、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II1)

K5+450(社坪)附近,1998年7月由于连降暴雨,产生泥石流冲毁道路及桥涵,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危险性中等。未来该地段仍可能产生泥石流,但由于对该冲

40

沟进行了疏导,桥涵断面已加大,预测工程建设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综合评估工程建设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受影响线路长约80m。

2、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II2)

K16+804~K17+404路段位于泥盆系锡矿山组灰岩分布区,浅部岩溶发育,覆盖层厚-5m,现状未产生岩溶塌陷,未来工程建设地面加载、或邻区疏干排水可能引发或遭受岩溶地面塌陷,综合评估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线路长约0.6km。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III)

评估区内除上述区段以外的地段,其特征为:现状条件下仅局部发生小规模崩塌其危害性小,拟建工程建设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可能性及危险性均小,线路长约13.154km。

三、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一)评估方法及依据

土地适宜性划分因素影响程度及标度分值表 表15

序号 影响因素及权重 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权重0.25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易发程度,权重0.20 3 工程地质条件,权重0.15 水文地质条件,权重0.15 地形地貌条件,权重0.10 地质灾害防治难6 度及经济合理性,权重0.15 难度小,投入小 岩土体类型单一,物理力学性质好,工程地质问题少 地下水量贫乏,对工程影响小 建设区及周边地形地坦开阔,坡角<25° III类:标度分值3分 II类:标度分值6分 I类:标度分值10分 1 小 中等 发育中等,较容易诱发 岩土体类型较多,物理力学性质一般,工程地质问题较多 地下水量中等,对工程有一定影响 建设区及周边地形起伏较大,坡角25°~35°,相对高差<200m 难度中等,经济投入合理 41

大 发育强烈,很容易诱发 岩土体类型多,物理力学性质差,工程地质问题多,影响大 地下水水量丰富,对工程影响大 建设区及周边地形起伏大,坡角>35°,相对高差>200m 2 不发育,不易诱发 4 5 难度大,经费投入大

建设区场地适宜性等级划分标准,主要考虑场区是否适宜拟规划建设项目的适用程度。主要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易发程度、危险性程度、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灾害防治难度及其经济合理性等因素直接相关,根据“评估技术要求”,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及其组合,对建设区场地适宜性进行评估,具体划分标准、影响因素及标度分值见表15。适宜性指数及相应适宜性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6。

场地适宜性分级表 表16

适宜性等级 标 准 适宜性指数 ≤4.0 >4.0~7.0 >7.0 适 宜 基本适宜 适宜性差 (二)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结果

根据上述土地适宜性影响因素及其权重、适宜性分级标准,对评估区进行规划项目建设的适宜性进行分区评估,评估结果如下。

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结果表 表17

K6+450~K10+020 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I1) 2.5 2.0 0.9 0.9 0.6 1.5 8.4 适宜性差 3.57 K41+500~K45+180 岩溶地面塌陷质灾害危险性大区 (I2) 2.5 2.0 1.5 1.5 0.45 1.5 9.45 适宜性差 3.68 42

K5+450~K5+530 K16+804~K17+404 泥石流地质灾害岩溶地面塌陷地质危险性中等区灾害危险性中等区(II1) (II1) 1.5 1.2 0.9 0.9 0.6 0.9 6.0 基本适宜 0.08 1.5 1.2 1.5 0.9 0.6 0.9 6.6 基本适宜 0.6 K0~K5+450、K5+530~K6+450、K10+020~K16+804、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III) 0.75 0.6 0.9 0.45 0.3 0.45 3.45 适宜 13.154 地质灾害危险性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或发育程度 工程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条件 地质灾害防治难度 适适宜性 宜指数 性适宜性 评等级 估 线路长(km)

改建线K6+450~K10+020路段,现状崩塌滑坡较发育,其中K9+950现有国道西侧发生滑坡,导致公路冲毁交通中断危险性大。未来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并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其中K7+000~K8+100尚可能引发或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总体上该路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大,防治难度大,场地适宜性差。

新建绕城线K41+500~K45+180路段,现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弱,仅个别地段(K42+550)由于居民取土产生崩塌,其规模小,灾害危害性小。未来该路段人类工程活动程度加剧,工程建设地面加载及邻区疏干抽排地下水,可能引发并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大,防治难度大,场地适宜性差。

改建线K5+450~K5+530路段位于冲沟内,1998年7月因边降暴雨产生泥石流冲毁路基及桥涵,中断交通,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灾害危害性中等。未来工程建设可能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灾害防治难度中等,场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改建线K16+804~K17+404路段位于泥盆系锡矿山组灰岩分布区内,岩溶发育,现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程度较弱,未产生岩溶地面塌陷。未来工程建设地面加载或区内及邻区疏排地下水,可能引发或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可能性及危险性中等,灾害防治难度中等,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后,场地基本适宜。

除上述路段的其余路段,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危害性小,未来工程建设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可能性及危险性均小,灾害防治容易,场地适宜。

四、防治措施

(一)崩塌滑坡的防治

1、公路周边应尽可能保护未切坡部原始地形及植被 2、人工切坡坡度不宜过大,或采取分级放坡。

3、建议对K6+450~K10+020滑坡崩塌灾害易发程度高的路段边坡进行专门性工程地质勘察,并采取支护等措施防治。

43

(二)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

1、应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各阶段岩土工程勘察。

2、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确定采取划定地下水禁止开采区等有效防治措施。 3、建立地面变形监测点,防止形成灾害损失。 (三)泥石流的防治

1、在冲沟流域范围内,做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2、对冲沟进行疏导,防止排水不畅引发泥石流。

3、公路扩建设计及施工过程,应充分考虑该地段泥石流易发程度较高,保证有足够的过水断面。

44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本次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在对评估区进行全面调查,并充分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室内综合研究分析编制了本评估报告,报告真实反映了评估区客观实际情况,工作程度满足“评估技术要求”的规定,达到预期目标。

2、评估区内地貌类型较多,地形较复杂;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水文地质条件较差;人类工程活动程度一般,总体上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

拟(改)建G207国道为II级公路,属重要建设项目。 据此确定本次评估级别确定为一级评估。

3、现状评估:K9+950桩号原国道西侧滑坡导致公路损坏交通中断达15天,灾害危害性大;K9+970桩号原国道东侧产生滑坡,虽未损坏路基但因滑体溃入路面,交通中断数天,灾害危险性中等。K5+450桩号附近,1998年7月因暴雨产生泥石流毁坏路基及桥涵,交通中断,灾害危险性中等。其余区段,局部发育崩塌地质灾害,但其规模小,无灾害损失,危害性小,影响较轻。

4、预测评估:改建线K6+450~K10+020路段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并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新建线K41+500~K45+180路段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并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大;K5+450桩号附近,工程建设可能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小;K7+000~K8+100、K16+804~K17+404路段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其他地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5、综合评估:根据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评估、预测评估,评估区内可划分三级五区,即:(1)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I):又分为K6+450~K10+020崩

45

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I1)与K41+500~K45+180岩溶地质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I2)。(2)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II):分为K5+450~K5+530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 (II1)及K16+804~K17+404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II2)。(3)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III)。并对综合分区建设适宜性进行分区评估。

6、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结论为:K6+450~K10+020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并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防治难度大,场地适宜性差;K41+500~K45+180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灾害防治难度大,场地适宜性差。K5+450~K5+530工程建设可能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防治难度中等,场地基本适宜;K16+804~K17+404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防治难度中等,场地基本适宜。除上区段外评估区其余路段进行拟(改)建项目建设场地适宜。

二、建议

1、对可溶岩分布区,尤其岩溶地面塌陷危险大的路段(K41+500~K45+180),建议进行专门性工程地质勘察,以查明其岩溶发育情况,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2、K6+450~K10+020路段,位于老滑坡区,且有性质不明断层发育,建议进行专门性工程地质勘察,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

说明:本报告不能替代工程建设各阶段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所采用的岩土力学性质参数,均来源于区域资料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9月24日《国道G207线新邵落马江至武桥改建、汤仁至大坪绕城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4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c3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