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个粗瓷大碗名师教学设计.doc

更新时间:2023-07-30 23:4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目标:

1.认识“陈、曼”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默读课文,说说围绕这个“粗瓷大碗”发生了什么事情,能和大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课文采用的“倒叙”手法,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引导学生主动拓宽知识层面。

2.出示博物馆内一个粗瓷大碗的图片,引出课题,引导学生猜测或质疑:这个粗瓷大碗是谁用的?为什么会出现在军事博物馆里?

明确:这个粗瓷大碗是抗日英雄赵一曼同志用过的,是一件革命文物,教育意义重大。

3.简介赵一曼,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快速预习。

(1)圈画生字词,疏通词句。

(2)初步了解这个“粗瓷大碗”背后的故事。

2.检测生字预习情况。

识字方法:“还”是多音字,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音义辨析;“陈、联”等字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进行识记;“粱”可与“梁”进行比较辨析。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粗瓷大碗?它有一段怎样的经历?

预设:小通讯员送来粗瓷大碗,赵一曼要求还回去。(送碗)

小通讯员盛来满满一碗高粱米饭,赵一曼偷偷倒了回去,盛了半碗野菜粥。(用碗)

粗瓷大碗又丢了,成了七班的菜盆。(让碗)

方法拓展:由此可见,“粗瓷大碗”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故事的梗概。

全文紧紧围绕“粗瓷大碗”这根线索,通过一连串的矛盾冲突,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

4.顺势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层次,认识“倒叙”的手法。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粗瓷大碗的来历,点明它“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具体叙述这个粗瓷大碗的故事。(送碗—用碗—让碗)

方法拓展: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这个粗瓷大碗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接下来,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

1.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印象深刻的词语或句子。

(2)组织组内交流。讨论各自圈画的词语或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对一些疑难问题,可以先写下来再集体讨论解决。

2.教师提供“问题清单”,再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学习。

(1)小通讯员为什么要给赵一曼找来一个大碗?

(2)见到碗后赵一曼为什么拒绝接受?

(3)通讯员为什么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

(4)赵一曼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5)小通讯员给赵一曼的碗为什么又丢了?你知道碗去哪儿了吗?想象这当中发生了怎样的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bt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