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1

更新时间:2024-01-28 03: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述题:

1、《诗经》爱情诗追求“真挚、忠贞”情爱观的意义。 参阅诗歌:追求 蒹葭 关雎 木瓜

相思 子衿 将仲子 摽有梅

无论追求还是相思都因时空的阻隔,爱(求)而不得,因为心中充满着对爱情的希望,又没轻易放弃,苦苦追求与相思中显现真挚与忠贞及不轻言放弃。(受时代,文化,性别,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 2、屈原作品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的思想与情感。 参阅 哀郢 湘君

立论:赞同屈原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典型人物值得学习。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爱楚国、忠于楚怀王、怜悯楚国的老百姓、敢于批评当朝统治者及痛斥奸佞小人、恨己报国无门、希望实行美政等(屈原的爱国与时代、文化、家庭、出身、经历等有关) 驳论:屈原不是爱国是愚忠。不值得学习。 3、《老子》中表达出的“无为、无不为”的价值观。 参阅 曲则全

无为、无不为思想的理解

自然型 遵循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不人为的破坏自然之道。从而无为而无不为。

谋略型 参阅曲则全 以表面是曲、枉、洼、敝、 少、多,实则达到的是全、直、盈、新、得、不惑、如何做?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表面装无为实质真有为。

生存性 为了达到目的,无论弱者强者都适用。装憨、傻、痴、呆,在加忍、和让。表面大智若愚、大巧若呆实质可能以弱胜强、以小胜大达到后发制人。

4、《论语》作品体现的君子观仁义礼智信 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自汉代以来一直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典范,关于解释有很多,但基础的应该是孔子的“礼”说:“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和孟子的“四德”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董仲舒加了一个“信”,信者,人言也,或曰实也。指言传身教,知行合一。 简单解释的话,仁是仁爱之心;义是从善去恶;礼是尊敬他人;智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 参阅论语节选

论语中的君子要素 首先 善良 其次有理想 后之言行一致 不结党营私等。

5、《孟子》作品的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一种具有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精神的崇高道德境界。人人都有,小心呵护。如何培养?

首先要“直养而无害”,其次须“配义与道”,第三,要“集义”,此外还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6、《叔向贺贫》的德与财关系的探讨、崇尚重德轻财。

身居权力高位 要甘于清贫,忧虑自己道德不曾建树,而不能忧自己有无财产,无财-有德-生存 利己-利民 利国-利家。

身居权力高位 不忧心自己道德有无建树而忧心自己有没有财产 有财-无德-灭亡 害己-害民-害国-害家 因此要重德轻财 7、《垓下之围》涉及“英雄观”的探讨。

古代英雄定义: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出雄。故英雄一定要介入当世纷争,勇于承担,有大作为、大动作、大贡献的人,该出手时就出手,毫无一丝退避之心的人。

西方英雄观:英雄具有多样性标准,职责有限,贡献无限;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美好的目标面前不居人后等等,都可称英雄。

项羽 悲剧英雄 霸王别姬慷慨悲歌,多情重义无策略; 东城快战 威武勇猛,刚愎自大无远谋;乌江自刎 宁死不辱,知耻重义无屈伸。

8、陶渊明作品表现出的“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 参阅 陶渊明 和郭主簿 饮酒诗

穷则独善其身与达则兼济天下相对 并非是物质贫穷、家徒四壁,而指政治仕途由于政治环境黑暗、险恶、污浊,无独立、自由、个性,仕途无望、无路可走,选择远离政治,立志做一个有安贫乐道、人格高洁又自由、独立、个性的人。 9、杜甫作品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参阅 哀江头 中学作品

忧国忧民 表现:无论穷达始终心怀天下;无论在朝在野积极关注国事,忧国忧民;以民为贵、喜欢劳动、亲近人民和怜悯苦难百姓等。

体现读书人对自己国家与民族的担当与责任 、体现读书人的敢于批评现时的精神、体现读书人一颗怜悯同情之心。体现读书人的独立思想。

10、结合古代文人思想,论逆境中生存之道选择。参阅儒道思想 陶渊明 王维 李白 杜甫 苏轼 陆游 辛弃疾 文学理论简答题

1、 财大的校风、校训及其意义 校风:求实创新 校训 好学笃行 厚德致远

校风是学校确立其教职员工和学生,应当崇尚的核心价值观及其行为准则;校训是学校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提炼出寓意深刻,对学生具有告诫、要求含义的警句。它是校园文化精神核心,是校园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各项事务指导性的纲领。 2、 赋比兴

赋:陈也;铺陈叙述之意。比:作比喻、打比方。兴:启也;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情。 3、 重章叠句

在《诗经》中,在诗歌的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诗句、诗段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音

乐美也有拓宽意境深化感情的表达效果。 4、 楚辞

战国后期继《诗经》之后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诗体;西汉刘向在前人的基础上辑录屈原、宋玉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名曰《楚辞》,故《楚辞》又作为书名流传于世。楚辞的产生,首先,是由于楚地的山川、风物、民情及习俗的孕育;其次,风味独特的楚声、楚歌的滋养及参差不齐的句式和语助词“兮”的运用;再者,楚辞得力于伟大诗人屈原的天才创造,是他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再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楚辞的浪漫主义体现在:采用大量的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语言优美。 5、 托物言志

也称咏物述志,是指作者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表面上是在歌颂某物的性质、特点或某些属性,实质上是借此抒发作者自我的思想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法。此表现手法开创于屈原,在表情达意上有委婉曲折的特征,对中国古代和现、当代的文学创作,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6、 古代散文

散文即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其中包括非文学作品)。随着文学的发展、文学意识的明确,唐以后散文的内涵又有所变化,但它既包括文学作品,也包括非文学作品的政治、历史、哲学等著作。

6-2 儒家 仁义礼智信 仁是仁爱之心;义是从善去恶;礼是尊敬他人;智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 7、 汉乐府(乐府)

乐府原指汉代官府的音乐管理机关,其任务是将从民间采集来的诗歌和文人创作的诗制成曲谱配乐,供祭祀和宴饮时用。后来把乐府所采集、创作的诗,称作“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由官署的名称演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后人拟作以及宋元明之词、散曲、剧曲也称“乐府”。

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叙事性强、杂言和五言的句式、口语化的艺术特色,对后代的诗歌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中有画

是王维的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指作者在写景状物或刻画人物动作等的过程中,运用绘画的原理,即注重景物、人物的空间位置,及其色彩的浓淡、光线的明暗以及动态的描写,从而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画面感,其表达效果较生动形象,较容易诱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在大脑中浮现立体的动态的画面感。 8、 唐代古文运动

中唐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其理论主张一是提倡“文以载道”,复兴儒学;二是“务去成言”,反对因袭,提倡独创。唐代古文运动上承先秦散文,下启宋代古

文,形成至今仍为经典的散文风格。 9、 格律诗在格律上的基本要求

亦称“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平仄、对仗及押韵等均有严格规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分五言和七言;平仄要求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颔联、颈联必须对仗;押韵须押平声韵,且不得换韵。格律上基本要求: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讲究对仗。 10、 词

是产生于隋的一种配乐演唱的歌,具有诗歌与音乐的双重性质。每首词要按一定的乐谱填写,形成一定的词调(即词牌),因词具有音乐的特性,所以又称乐府。每种词调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都有它自己相应的固定格式,要求“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词虽然“句有定字”,但其句式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 11、 词在形式上的基本特征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并且“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每首词分为数片,但以两片的为多,句式特征为长短句,押韵每个调各有其格式,对仗的要求不固定亦不严格,讲究字音配合严密。

12、 对联在格式(律)上的基本要求

每一幅对联分为上下两联,上下联的字数与句式要相同;上下联

的平仄只涉及每句的句脚,其应用要遵循特定的格式要求。上联最后一句的句脚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句的句脚必须是平声,横批可有可无 14、婉约词 15、豪放派(词)

北宋词至苏轼遂有一变,不受音律的束缚,横放杰出,浩怀逸气,因而词境扩大,词体始尊。词本乐章,因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视其与音乐关系如何,形成不同的两条道路,一、秉承传统,创制新调,要求歌词与音乐密切配合,此为婉约,代表人物为柳永、周邦彦。二、打破音律协调,以诗为词,以文为词,此为豪放。苏轼、黄庭坚等倡其先,陆游、辛弃疾等随其后,遂开一种以长短句抒写广泛内容的新诗体。 16、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双成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对联的特点具体如下: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17、近体诗

亦称“格律诗”,“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平仄、对仗及押韵等均有严格规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分五言和七言;平仄要求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颔联、颈联必须对仗;押韵须押平声韵,且不得换韵。如杜甫《登高》、李商隐《隋宫》等。 18、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与近体诗相对。每篇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平仄、对仗,用韵也比较自由。如陶渊明《饮酒》、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 散文简答 1、 哀郢主题

该诗通过作者被放逐过程中的经历及其感受,抒发了对失陷了的楚国郢都的眷念、表达了作者爱国、忠君、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被放逐的原因。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

离别家乡到远处去啊,沿着长江、夏水到处流亡。走出都门我悲痛难舍啊,我们在甲日的早上开始上道。离开旧居,从郢都出发,前途渺茫,我罔然不知何往。桨儿齐摇船儿却徘徊不前啊,可怜我再也不能见到君王。望见故国高大的楸树,我不禁长叹啊,泪落纷纷象雪粒一样。经过夏水的发源处又向西浮行啊,回头看郢都东门却不能见

其模样。心绪缠绵牵挂不舍而又无限忧伤啊,渺渺茫茫不知落脚在何方。顺着风波随着江流漂泊吧,于是乎飘流失所客居他乡。船儿行驶在滚滚的波浪之上啊,就象鸟儿飞翔却不知停泊在哪个地方。心中郁结苦闷而无法解脱啊,愁肠百结心情难以舒畅。

将行船向下顺流而去啊,过了洞庭湖又进入长江。离开自古以来的住所啊,如今漂泊来到东方。

我的灵魂时时都想着归去啊,哪会片刻忘记返回故乡?背向夏水边而思念郢都啊,故都日渐遥远真叫人悲伤!登上大堤而举目远望啊,姑且以此来舒展一下我忧愁的衷肠。可叹楚地的土地宽平广博、人民富裕安乐啊,江汉盆地还保持着传统的楚国风尚。

面对着凌阳不知到何处去啊?大水茫茫也不知道南渡到何方?连大厦荒废成丘墟都不曾想到啊,又怎么可以再度让郢都东门荒芜?心中久久不悦啊,忧愁还添惆怅。郢都的路途是那样遥远啊,长江和夏水有舟难航。时光飞逝的使人难以相信啊(另:神志恍惚地仿佛梦中不可信啊),不能回郢都至今已有九年时光。悲惨忧郁心情不得舒畅啊,怅然失意满怀悲伤。

群小顺承楚王的欢心表面上美好啊,实际上内心虚弱没有坚定操守。有人忠心耿耿愿被进用为国效力啊,却遭到众多嫉妒者的障蔽。唐尧、虞舜具有高尚的品德啊,高远无比可达九天云霄,而那些谗人们却要心怀妒嫉啊,竟然在他们的头上加以“不慈”的污蔑之名。楚王讨厌那些不善言辞的忠贤之臣啊,却喜欢听那些小人表面上的激昂慷慨。小人奔走钻营而日益显进啊,贤臣却越来越被疏远。

放眼四下观望啊,希望什么时候能返回郢都一趟。鸟儿高飞终要返回旧巢啊,狐狸死时头一定向着狐穴所在的方向。确实不是我的罪过却遭放逐啊,日日夜夜我哪里能忘记它我的故乡![2]

3作品赏析

2、 轮扁斲轮

该文主要借“轮扁斲轮“的事例,表达了’语言只能表达事物的名称、形状、色彩、声音,而无法表达事物的本质”的观点。世人所贵重的道,载见于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语言自有它可贵之处。语言所可贵的是(在于它表现出的)意义,意义自有它指向之处。意义的指向之处是不可以用言语传达的,而世人因为注重语言而(记载下来)传之于书。世人虽然贵重书籍,我还是觉得不足贵重,因为这是贵重(那)并不(值得)贵重的。本来,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和色彩;可以听得见的是名称和声音。可悲呀!世人以为从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就足以获得那大道的实际情形。可是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实在是不足以表达那大道的实际情形的。知道(大道)的不说,说的又不知道(大道),那世人又岂能认识它呢!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

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轮孔宽舒则滑脱不坚固;轮孔紧缩则轮辐滞涩难入。只有不宽舒不紧缩,才能手心相应,制作出质量最好的车轮.。这里面有规律,但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3、《送孟东野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全文主要针对孟郊“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进行论述,作者表面上说这是由天意决定的,实则是一种委婉其辞的含蓄表达,是指斥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而不是在宣扬迷信。同时在本文中,作者提出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文学主张。

一般说来各种事物处在不平静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摇动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震荡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腾涌,或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湍急,或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腾,或是有火在烧煮它。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音响。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

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恋,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

音乐,是人们心中郁闷而抒发出来的心声,人们选择最适合发音的东西来奏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种乐器,是各类物质中发音最好的。上天对于一年四季也是这样,选择最善于发声的事物借它来发声。因此春天让百鸟啁啾,夏天让雷霆轰鸣,秋天让虫声唧唧,冬天让寒风呼啸。一年四季互相推移变化,也一定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

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人类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来说,又是它的精华,所以尤其要选择善于表达的人,依靠他们来表达意见。在唐尧、虞舜时,咎陶、禹是最善于表达的,因而借助他俩来表达。夔不能用文辞来表达,他就借演奏《韶》乐来表达。夏朝的时候,太康的五个弟弟用他们歌声来表达。殷朝善于表达的是伊尹,周朝善于表达的是周公。凡是记载在《诗经》、《尚书》等儒家六种经典上的诗文,都是表达得很高明的。周朝衰落时,孔子这类人表达看法,他们的声音洪大而传播遥远。《论语》上说:“上天将使孔子成为宣扬教化的人。”这难道不是真的吗?周朝末年,庄周用他那广大无边的文辞来表达。楚国是大国,它灭亡时候的情景靠着屈原的创作来表达。臧孙辰、孟轲、荀卿等人用他们的学说来表达。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这些人,都通过各自的主张来表达。秦朝的兴起,李斯是表达者。在汉朝,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其中最善于表达

的人。此后的魏朝、晋朝,能表达的人及不上古代,可是也并未绝迹。就其比较好的人来说,他们作品的声音清轻而虚浮,节奏短促而急迫,辞藻艳丽而伤感,志趣颓废而放旷;他们的文辞,杂乱而没有章法。这大概是上天厌弃这个时代的丑德败行而不愿照顾他们吧?为什么不让那些善于表达的人出来表达呢!

唐朝建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凭他们的出众才华来表达心声。其后还活着的人当中,孟郊开始用他的诗歌来表达感情。这些作品超过了魏晋,有些经过不懈的努力已达到了上古诗作的水平。其他作品也都接近了汉朝的水准。同我交往的人中间,李翱、张籍大概是最引人注目的。他们三位的文辞表达确实是很好的。但不知道上天将应和他们的声音,使他们作品表达国家的强盛呢,还是将让他们贫穷饥饿,愁肠百结,使他们作品表达自身的不幸遭遇呢?他们三位的命运,就掌握在上天的手里了。身居高位有什么可喜的,身沉下僚有什么可悲的!东野将到江南地区去就任县尉,心里好像有想不开的地方,所以我讲这番命由天定的话来解开他心中的疙瘩。[1]

5、《钴鉧堂西小丘记》作者通过借所购买的钴鉧堂西小丘景色美丽,但却廉价还卖不出去的状况,表达了自己才学超群却遭贬官痛苦的思想感情。(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

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牛马(俯身)在小溪里喝水;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棕熊在山上攀登。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见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

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5]

答题示范:材料:南京 青年志愿者为云南干旱筹款

用大学语文课程中所学的与材料内容相关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论述材料中人们行为的意义。

1、材料分析提炼主题 云南干旱,元谋山区居民饮水困难,却牵动着南京市民的心,人们纷纷捐款解云南元谋居民饮水难题。真是相隔万里,心相连;天灾无情,人有情。南京市民的捐款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仁爱情怀,也让我们深知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在当今的传承。

2、回到课文呼应主题 杜甫面对着“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没有躲在深山修道,而是用他的眼晶、用他的诗歌为我们记录了战乱的现实。他批判当朝统治者荒淫无道,他同情老百姓战乱流离失所,他忧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他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体现读书人的善良、责任与担当,今天,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又在我们国人中出现,怎不令人感动。

3、概括现实论述意义 当今的中国,很多人追求金钱、权利、

名誉,而无视善良、同情、友爱,更没有家国情怀。人与人之间不仅充满了隔阂、敌视与不信任,而且冷漠、麻木与无情。如此下去,中

国将是一个没有精神、没有灵魂、更没有良知的国家,既使GDP再高也会被世界所唾弃。然而,我们从南京市民为云南干旱捐款的行动中,我们欣慰我们的人民不仅有一颗仁爱之心,还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我们的人民还能有当担、有忧国忧民情怀,有着这样的人民,有着这样的忧国忧民精神,无论于个人、民族还是国家都是有利的: 个人灵魂升华,民族力凝聚,国家强盛。

云南楚雄州长杨红卫贪污受贿案

用大学语文课程所学的与材料相关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论材料中犯罪嫌疑人行为的启迪意义。

1、材料分析中提炼主题 楚雄州长杨红卫身居权利高位,本应在其位谋其职,做到达则兼济天下,为楚雄人民安居乐业做好自己的官。只可惜位高权重的州长不仅不为百姓谋福利,相反利益熏心,利用自己手中权利肆无忌惮的受贿、索贿,完全丧失官员、党员本色,触犯法律,受到法律惩罚。身居高位不忧虑自己道德的不曾建树,却担忧自己财产太少,为了获取财富以权谋私、贪婪无度,触犯法律,成为罪人,可悲、可叹。

2、回到课文呼应主题 其实古代文章《叔向贺贫》早以给今人启示:晋国高官韩宣子忧虑自己空有官的虚名,却没有官的财产,为之忧愁痛苦,下属叔向以历史事实告知身居高位无德贪财不仅害己、害家族而且祸国殃民;身居高位有德清廉不仅利己、利家族而且惠及子孙、

为官的楷模,劝诫韩宣子做官要忧虑的是自己有没有建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不是忧虑自己有没有财产。人面对德财的疑惑,必须重德轻财。

3、 概括现实论述启迪 当下中国官员腐败严重,大多为官者钻制度漏洞,想以权谋私、当官发财。结局不得善终。从杨红卫的人生毁灭结局看,叔向说的话太有警示意义。面对现实诸多诱惑,作为官员要想有作为、有好结局,必须强化自己的道德建设,面对德财选择,要重德轻财。同时不为利益、诱惑所动心,甘心做一个贫官、清官。官员如果想财,也必须遵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再同时作为政府必须加强职务犯罪的预防,制度设计须严谨、透明、公开,供舆论、人民的监督、即保护官员又提升官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bn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