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学校教育的文献综述(最新修改版)

更新时间:2023-09-13 06: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青少年学校教育的文献综述研究 石 军 胡少美

(广东省广州市新穗学校,510315)

【摘要】 :通过文献搜索发现,关于青少年学校教育的相关研究不是很多,很多文献只是单方面的涉及青少年学校教育的内容、目标等,更多的文献是强调青少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比较与合作。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青少年学校教育的概念、目的和任务、内容与目标、途径和方式、影响因素与教育弊端等几个角度对青少年家庭教育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 :学校教育 青少年 文献综述 一、青少年学校教育的概念

叶澜在《教育概论》中提及“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1 。霍巍、王泽亮在《反思与重建:论学校教育的特殊价值》一文中认为青少年学校教育是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通过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超越生活化”和“超越儿童化”的过程2。根据较为权威的百科知识,青少年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青少年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少年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青少年学校教育的实施十分有利于一个国家教育事业持续和稳定的发展,也有利于青年一代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和全面发展各种能力。青少年学校教育以一个系统的社会组织形式与其他方面发生联系,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保证对青年一代教育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二、青少年学校教育的目标及任务

教育目标指通过教育过程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质量和规格的人,无产阶级教育家加里宁是这样来论述的:“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加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我国的学校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注意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也就是培养“四有”新人。3

1

学者周龙兴在《和谐发展理念下学校教育使命的反思与重构》一文中提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与人的不断上升和臻于完善,或者说是趋于更加和谐。为了能实现这样的功能教育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只有不断地解决教育目的内部矛盾,才能使人类趋于更加和谐。社会的发展越快,越需要不断地扬弃。最终走向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教育须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和和谐地发展。4

学者安世遨在《和谐人格:学校教育的目标追求》一文中说学校教育的目标追求是和谐人格。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的育人质量即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无疑会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未来。然而,近些年来在学生行为方面的一些“失范”现象即学生人格不和谐因素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忧虑,甚至令人震惊。学生的人格不和谐因素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切实采取措施扭转和制止这些趋势和现象,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格已刻不容缓。5

学者张正中在《培养品行:学校教育的第一目标》一文中是这样阐述学校教育的目标。“须知吾人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须先砥砺第一等品行。”。6 我们的教育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当然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第一等的品行”,学校也应该以培养“有涵养、有责任心、有创新能力、有国际视野的品学兼优的现代人才”为育人目标。

三、青少年学校教育的内容

青少年学校教育内容广泛,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并通过教育教学大纲、教材等形式固定下来,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各门课程的开设、各项活动的开展都紧紧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二、德育。德育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对于继承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三、社会指导、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青少年学校教育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同时还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指导、青春期教

2

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进入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正确地给予生理上、心理上的关心、教育和指导。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思想,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和“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7 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 四、生命教育。唐河,涂强在指出:“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青,同时还是学校教育的最高追求。”8 李纯真认为:学校教育本应是直面生命、提升生命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因为,教育的存在,人的生命才可能更加充盈、完善。生命教育应指向人的终极关怀,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9 兰卡才让在《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分析》提出了生命教育对青少年学校教育的四大意义。(1)生命教育揭示了学校教育的真谛。(2)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3)生命教育利于提高人格修养。(4)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

10要求。 青少年学校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只是客观

地传授知识,注重训练,学校教育就会失去了生命的关怀、生命的意义和人生视野的开拓,学校教育本应是关注人的,而人如果在学校教育的边缘,那么这种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青少年学校教育教学内容是由国家机关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性质、任务,各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认识能力来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大纲指导,有相对稳定的系统的科学教材为依据。教育教学内容不能随意更换,教师要按照教育教学大纲进行工作。但是针对青少年学校教育内容方面的侧重点,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见解。

张建枉在《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文中说强调青少年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一个人能否成才,不仅取决于他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程度的高低,更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品格。时至今日,一些学校在教育日标的把握上严重失

3

11

衡,给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带来诸多不良后果。于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反对“唯知主义”或“唯智主义”的教育偏向.倡导“全人教育”观念,强调学校教育对象是完整的人,不是人的局部,也不是人的智能侧面,要重视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千教万教,叫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教育应首先是培养学生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中学生正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学校和教师更应当把学生的人格教育摆到重要的位置。

12

学者岳天明则在《学校教育与学生社会化个性的培养——一个社会学、人类

学的跨学科分析》一文中强调青少年学校教育应该突出学生的社会化个性的培养。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观点,个体在面对社会共同体时对自己的不断的调整过程,同时也就是持续不断地回过头来反抗这个社会的过程。勿庸置疑,学校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的行为受理性的支配,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是非感和道德观,通过内化社会的价值和目标,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并且愿意去做那些从社会的观点来看是必须和应该做的事情。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看,只有当他们感觉到自己想做的正是社会所期待的,并且社会之期待也会满足其要求时,有效的社会化过程才会合理地运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他人的共同态度和自我评价更好的内化各种普遍的伦理规范和价值信仰,并通过主动地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去探寻自己存在的价值根据和生命意义,此为个人社会化的标准和目标所涉及的重要问题;从学校的角度看,学校教育就是要重新捡起价值教育的金钥匙,“防止受过正式教育的人和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人,除了生存技能上有所差距之外.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差距,要使学生变得具有社会性,这个过程除了要和学校教育本身联系起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自觉地学习和修养结台起来.这就是个体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对此,美国学者s·萨金特早在1950年就有论述,他首次将角色概念与社会化联系起来。认为培养社会角色是社会化过程的落脚点。如此看来,学校教育一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要坚持学生在社会化基础上的个性化,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化个性,追求一种有利于他们全面、健康、自由发展的社会教育网络。13 四、青少年学校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4

有关青少年学校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各位学者的意见比较统一,主要以班级授课制和个性化教育两种方式为主。一、班级授课制是主体,一般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都是面对全体学生,通过班级集体进行的。教育的途径是班级授课,一个教室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教育对象,教育的手段、内容和方法是一致的。同一年龄段或知识水平大体相同的学生组成班集体,使学生在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中受到教育和训练。14 二、个性化教学。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的日益显现,各种个性化教育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并日益得到重视,个性化教学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学生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个性化教学的最大优势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小组学校,小班教学,个别化教育等。无论是班级授课制还是个性化教学,客观上都存在着自身的弱点,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青少年学校教育的途径偏向二者的相互结合。

五、青少年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 1.学校周边环境因素

在城乡镇点建设不断发展完善,民主、文明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的同时,学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中共中共、国务院十分重视学校周边环境建设,早在1999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要整治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及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广大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也涌进一些对青少年成长具有不良的讯息和一些青少年不宜的商品,尤其是校园周边一些非法经营的“地下网吧” 、不健康的娱乐场所,不少学生留恋其中,因此而逃学旷课,夜不归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由此引发早恋、偷窃甚至离家出走的也大有人在,校园周边乱设摊点、销售过期违禁食品、不按交通规则违法驾驶车辆,致使交通阻塞、导致学生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已经危害到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应重视学校周边环境对学校的影响,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改善本地区物质和人文环境,利用校园周边环境的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15 2. 社会大众的知识本位教育价值取向

青少年学校教育体系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知识传递来实现,并且在我国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浸染下,社会大众对学生的成长期望就是多学知识,升入

5

高等学府,然后找一份相当的工作。这种期望不能说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但是,它却使社会大众形成了知识本位思想。这样的负面影响是,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受到了延迟。16 近日,在一篇名为《学生假期实践遭尴尬反馈表格难住了谁》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社会大众中的这种习惯性思想正在影响着教育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3.家长的“蛋壳式”教育方式

青少年学校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准社会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举措,但是,学生在学校中能否有效地参与这些活动并不是学生和学校能决定的,家长的影响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子女的过度“呵护”实际成为了子女社会化的一大障碍。17 在一篇题为《大二女生很少独自出门家长过度保护致社交障碍》的报道中,我们同样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产生了担忧。

4.社会对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配合程度低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是教育的职责,也是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但当教育者怀着美好的期望,向社会寻求更广阔的合作时,我们就发现其对于学生社会化同样存在着约束。18 在一篇胡绪秦莲华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的社会阻力研究名为《余九成小学生喜欢社会实践假期现实遭尴尬》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的配合程度对于学生社会化的潜在影响。 六、 青少年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学校教育责任的有限性。青少年学校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这种主导作用也是有限的。霍巍,王泽亮认为:第一.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对个体素质的发展只具有有限责任。第二.学校教育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进行的教育,只对个体的发展负有有限责任。第三,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也意味着其对个体发展只具有有限价值。19 二、学校教育本身也存在各种弊端。学者何齐综认为当代学校教育存在理性主义、模式化、强制性、功利主义、机械主义等教育弊端,对人的发展构成了重要的障碍 ,理性主义教育使人片面发展 ,模式化教育压抑个性的成长 ,强制性教育否定人的自由本性 ,功利主义教育使人丧失超越性 ,而机械

6

20

主义教育则抹杀人的创造性。 谭耀虎在《学校教育缺陷原因分析》一文中指出:

学校教育存在的四大缺陷:(1)价值缺陷,人类自由意志的难以统一 (2)文化缺陷,教育者的有限性与教育的无限性的矛盾(3)功能缺陷,学校教育的背后充斥着利益与权力,充满着欲望与控制(4)制度缺陷,学校教育在制度化的漩涡里。从上述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其也存在责任的有效性和一系列的教育弊端,青少年学校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加强学校教育改革,加强与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作共育,克服客观存在的各种弊端,才能更好地发挥青少年学校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注 释

1234

叶澜著:《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8页 霍巍,王泽亮:反思与重建:论学校教育的特殊价值[J].教育导刊,2009 王文美: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J].昭通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周龙兴:和谐发展理念下学校教育使命的反思与重构[J].上海教育科

研,2011(3)

56

安世遨:和谐人格:学校教育的目标追求[J].天津教育, 2008(4)

张正中:培养品行:学校教育的第一目标[J].甘肃教育,2012(8) 7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科学出版

社,1996年版 8

唐河,涂强.学校教育中的三个新理[J],成才新观察,2012.01 9

李纯真,学校教育中生命关注的缺失及原因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09 10

兰卡才让,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1.06 11

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 12

张建枉: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J].学周刊A版,2011 13

岳天明:学校教育与学生社会化个性的培养——一个社会学、人类学的跨学科分析[J].甘肃社会学报,2004(1) 14

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 15

陈哲:校园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影响及对策[J].教育教学探讨

16 17 18

胡绪,秦莲华: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的社会阻力研究---基于社会现实

案例的剖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2)

19

霍巍,王泽亮,正本与清源:论学校教育责任的有限性[J],教育导刊,2009(5) 20

何齐综,当代学校教育若干弊端评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04)

7

石军:

男,安徽含山人,1983,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和中山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广东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理事,入职2年来在《青年探索》 、《当代青年研究》 《青少年研究》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教育导刊》 、《思想理论教育》 、《教师月刊》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中国基础教育》 、《中国工读教育》 、《基础教育研究》 、《江西教育》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教育研究与评论》 、《心理咨询师》 、《新德育》 、《中小学德育》 、《中小学德育研究》 、《广东中小学德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报》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青年教师》 、《基础教育改革论坛》 《信息教研周刊》 、《青少年日记》 、《学子,教材教法研究》等省级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教育》旬刊人物栏目采访了我与“问题学生”的教育故事,做了《守望“问题学生”,追寻“文化性格”》的专题报道。 研究方向: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国工读教育,中小学德育;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石榴岗路15号,电话:13560399344,邮箱shijun2@mail3.sysu.edu.cn;shijun8412@tom.com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bi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