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16 17: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设想:

1、以学为本,自主学习,导、学、练相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收集和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知道他写本诗的背景和目的,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如:涵虚、太清、徒等。

2、要求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意和主题,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律之美,并且熟背本诗,以此收集和积累更多的优秀古诗词。

3、通过学习本诗,要求学生学习诗人的“自我推荐” 的勇气和精神,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且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和把握诗歌的首联、颔联所描绘的洞庭湖之美景的意蕴,并品味“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句千古名句。

2、理解和把握诗歌的颈联、尾联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体会其“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引导学生如何批判性地学习这种精神,并且激励他们应该有亮出自己的所谓“亮剑精神”。

学习思路和方法指导:

一、 课前预习

(教师布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

1、准确熟练地朗读本诗,对照课文注释或资料书疏通诗意。 2、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孟浩然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解题

4、文言词语解释:涵虚、太清、济、端居、耻、坐观、徒有

二、 课堂学习 导入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有了才能,他一定还会想得到更好的施展,或者得到重用,韩愈的《马说》就告诉我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唐朝这样一个诗歌盛世的年代,可谓有众多的“千里马”,像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孟浩然也想施展自己的才华,想进朝廷做官而苦于无人引荐,那么,他是以怎样的方式来自荐的呢?现在我们来学习他的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①、 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后让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朗读水平。

1

(教师作评价和朗读点拨) ,(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欣赏)

②、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提供作者孟浩然的相关文学知识? (让学自荐发言),(教师提供资料作补充) 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我们学过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留给后人的有《孟浩然集》。

③、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指出并解释诗中重要的词语? (让学自荐发言,同学补充)

(教师帮助归纳、整理并补充解释) 多媒体展示相关词语解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太清:天空 蒸:蒸腾

撼:撼动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④、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解释题意? (教师引导探究与提示):这是一个联合结构短语,由“望洞庭湖”和“赠张丞相”两个述宾短语构成,因此可以初步判定诗歌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望洞庭湖”,着重于“望”,是以描写景物为主。后半部分是“赠张丞相”,着重于“赠”, 是以表达意愿为主。那么,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首诗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 (教师帮助整理并提供参考资料) 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⑤、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讲述诗歌大意?

(让学生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整理提供答案) 多媒体展示诗歌大意: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

2

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过渡]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身在盛世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引用典故]

赏析: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后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⑤、 教师问题设置:这首诗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即是“赠”的目

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给出参考答案)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诗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⑥、 教师问题设置: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都把诗歌背诵了吗?谁来试试? (学生自荐背诵,教师适当表扬和鼓励,并提出背诵要求)

2、 自主学习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更多的关于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且大部分同学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背诵诗歌,初步把握了诗歌的大意和主题。我们下一步的学习将是在品析诗歌的基础上来欣赏、鉴赏诗歌。

3、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诗

(教师设置学生探究的问题,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

①、诗歌的前四句诗描述了洞庭湖景色,你能用最精练、简洁的文字来概括这幅

3

画面吗?

②、请你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句话作简要的赏析。

③、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④、诗歌的后四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吗?他所用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⑤、在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自我推荐的方式呢? ⑥、请谈谈你的自我推荐的经历或者感受。

(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后小组推荐或自愿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作引导、提示,最后归纳总结,达成共识。)

多媒体展示归纳总结的参考意见: ①、浩瀚无边,澎湃动荡

②、这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湖的丰厚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都受到湖的滋养和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前面,衬托湖的澎湃动荡极为有力,气势磅礴。

③、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④、诗人的心愿是:渴望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他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愿。用的是含蓄委婉的自我推荐的方式。

⑤、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和勇气,我们应该更直接、大胆的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有亮出自己的所谓“亮剑”精神。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 ⑥、略

三、 同步练习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笔力千钧的句子是: , 。 它描写的对象的是洞庭湖。写出了水气蒸腾、广阔浩大、波涛汹涌的特点。 2、诗人婉转地向张丞相表白心愿的诗句是: , 。 , 。运用了 的修辞,诗人的心愿是: 。 3、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 、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4、、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4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四、 自我测评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作者 ,他是唐朝著名的 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 ”。 2,加点词语解释: 涵虚混太清: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徒有羡鱼情: ....3、解释诗句意思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4、诗中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是 , 。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岳阳楼记》描写洞庭湖的句子是 。

5、诗中引用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诗人的心愿的句子是 , 。

五、 小结

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诗歌先描写了洞庭湖的气势,再借此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引荐,含蓄委婉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富有政治抱负,也有身在盛世却怀才不遇的牢骚。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千古传诵。

诗歌结构图解:

首联 湖水浩阔 与天相接 写景{

颔联 澎湃动荡 充满活力

渴望引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

积极入世

颈联 希望出仕 一展才华

抒情 {

尾联 巧妙设喻 希望引荐

六、 练习答案和提示

同步练习[答案与分析]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比喻。渴望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3、B(“欲济”不能的原因是“无舟楫”,这里作者用“渡水凭恃的工具”来隐喻张丞相的引荐)

4、C(欲渡无舟、欲钓无器,是在申明“渴望帮助”,即张九龄的引荐)

自我测评[答案与分析]

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王孟。

2、水映天空;渡;闲居不仕;空有、白白地有。

3、我想渡过湖水却苦于没有船只,在太平盛世的天下却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君子。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七、 学生水平差异对教学影响之解决方法

本诗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背诵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欣赏、鉴赏诗歌的兴趣和方法,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考虑到学生之间的智力与能力因素差异、知识结构与水平的差异、人格因素差异,在教学中我结合实际,遵循以下解决办法。

1、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是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合作探究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因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知识拥有量的不同,生活经验的不同,学习能力的差异,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互相促进,取长补短。 2、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在问题设置、同步训练、自我测评的教学环节设计中,为适应不同能力层次的同学,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尝试到学习的快乐。

八、 课后作业 1、收集孟浩然的其他诗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查找工具书的习惯,明确工具书在生活中的用处,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2、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自荐”。 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

6

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假如要求你们自荐当班干部,看着你们,一个个都很能干、聪明,所以请大家以“我选我,我能行??”作为开头,勇敢地亮出你自己的优势,说明你自己的能力何在,特长何在,夸一夸自己,几句话、一段文字都行。

附录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反思

当我在灯下为学生制订这分“学案”的时候,我是纯粹的教师的角色,但在课堂上,我不只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的角色,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平等的身份。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总结,让我确立了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服务育人,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的学习有如下几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课堂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听众”,他们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 2、教师的教学重心由“教”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学”,由传统的“授之于鱼” 变为“授之于渔”,教与学互利互惠。

3、教学中,我设置了课堂“同步练习”与“自我测评”这一环节,我认为检验课堂学习效果的法宝就是同步练习与自我测评,通过练习和测评提高学生的学而致用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就会不断得到肯定和加强。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转变教师的角色,而且还要把我们手中的“教案”变为“学案”——为学生提供掌握知识的最好的自主学习的方案和资料。

附录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文解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相接,水天分不清。 蒸腾的水气弥漫了整个云梦,波涛汹涌仿佛撼动了岳阳城。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不仕,深感愧对于天子。 我寂寞地观看垂钓者钓鱼,徒然拥有羡慕垂钓者的感情。

7

这首著名的诗差不多各种唐诗选本中都有选录,诗写得实在好,其中颔联两句颇有气势,为千古名句。

首联:写洞庭湖秋水盛涨的壮阔。一个“平”字,描绘了洞庭湖湖面浩瀚,秋水汤汤,几乎与湖岸平接。“涵虚混太清”一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浑然一体。开头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气势雄浑。 颔联:实写湖,这是写洞庭湖景色的名句。“气蒸云梦泽”一句写出湖的深厚雄浑。云梦,古代大泽名,在古荆州,范围比今天的洞庭湖要大。洞庭湖上烟波浩渺,云汽蒸腾,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了湖的滋养哺育。而“撼”字,动静结合,更凸显湖的澎湃动荡,气势磅礴。

颈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面对浩浩的湖水,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闲居无事,实在是一种羞耻,想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的意图以不言自明。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但是多么希望通过张丞相的援引,入仕为国效力呀!

尾联: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巧妙掩藏了自己干谒的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垂钓者”暗指张丞相。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这是一首出色的干谒诗。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称颂对方要儒雅得体,不失身分。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此诗既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才华,又蓄样委婉表达了自己求官入仕的愿望。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诗的朝代。唐朝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是诗人,而唐朝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做过官。惟一的例外,大概就是孟浩然了:只有他“终身布衣”——终身未穿过官服。这一方面与孟浩然发自内心热爱自然的天性有关,同时阴差阳错,也是一个人的际遇问题。

孟浩然四十岁以前一直隐居在家乡,四十岁的时候,突然十分渴望做官。这一点也不是俗气,同当时所有读书人一样,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同样是孟浩然心中最热切向往的人生奋斗目标。

为此,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到长安参加了科举考试。可惜,他运气不佳,虽然当时他已经非常有名气了,又有王维、张九龄等人为他大力宣传,但考下来,还是落第了。这对孟浩然打击不轻,就写下一首自怨自艾的诗,抒发心中的苦闷,题为《岁暮归南山》。

王维、张九龄都是当时的著名诗人,又在朝为官,有他们帮忙,竟然也做不成事,孟浩然实在心有不甘。他回到自己的隐居地——鹿门山,又过了五年,于开元二十一年,忍不住就给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写下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希望他能再次推荐一下自己。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a1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