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建《艺术概论》考研笔记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15 01: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2.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这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实含义。

3.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为什么?(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⑴ 术在整体社会结构中从属于意识形态,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同时

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的意识形态.

术的特质是审美,它是人类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体现。艺术不

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

⑶ 术隶属于社会精神层面,是一种有别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它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它同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密切关系。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4.艺术通过 “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 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

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答:(1)政治是艺术与经济的中介

(2)艺术在于上层建筑的意识的形态之间,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突出。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其时代的、政治的烙印是十分显著的。

(3)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艺术发展方向,保障艺术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4)艺术、审美倾向、精神情感也对政治施加影响。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5、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答:(1)道德是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行为规范的总称 (2)道德通过艺术形式得以体现 (3)艺术通过其审美表现对道德进行评价

5.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1)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它的教

义必然对艺术更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2)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很大。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7、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答:(1)艺术与宗教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两者在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

(2)宗教和艺术具有相互推动发展的密切关系。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为艺术提供宗教题材和内容,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艺术参与宗教活动,宣扬宗教思想,也影响和推动了宗教的发展。

(3)艺术和宗教具有本质区别。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艺术却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认:宗教是反科学的,劝人到天国寻求精神安慰,艺术则鼓励人们热爱并珍惜显示生活,促进人全面和谐的发展。

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1)宗教只需要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 (2)艺术要求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 (3)宗教形象不同于艺术形象 。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1)哲学影响艺术。

(2)艺术反映哲学,并且对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1)哲学主要从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的研究,主要通过其内在分支—美学作为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哲学思想直接作用于文艺作品,促使某些艺术流派的形成,并直接产生某些具有哲

理性的作品。

(2)艺术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哲学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艺术作品可以传播特定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哲学家的艺术思考往往会成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可结合歌德的《浮士德》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具有深刻意蕴的作品分析。 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1)哲学是抽象的概念思维活动来反映客观世界。 (2)艺术是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的。 (3)哲学主要是作用于的人们的理智,以理服人 。

(4)艺术不但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还作用于情感,以情感影响人。 (5)哲学是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是感性的最高形式。

(6)哲学用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反映社会生活,艺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艺术与科学:

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6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艺术家根据社会生活通过审美主体

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经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蕴含情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的内涵是: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创造、是社会生活的放映、是生动的图画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艺术形象的特点:①艺术的形象特征,必须是艺术化了的,渗透了浓郁的情感因素,主要是作者投入进去并能够引发读者、观众的爱憎好恶美丑等心里活动姿态。 ②形象必须是具有审美特质的,能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欣赏,因此艺术形象必须经过精心的塑造和创作。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1)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2)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是社会生活中各领域、各事物的全面反映。(包括物质,精神生活)

总结:作为一种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的艺术,它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是通过“中间环节”的意识形态反映经济基础,并且,艺术同其他得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反映。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1)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2)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精神生产形态是决定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本质。

为精神生产形态的艺术生产.无论是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还是从产品的消费来看,或者从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来看,都与一般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关于 “艺术生产”的概念有着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第二层涵义是“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精

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3)有着一般物质生产的普遍性,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特殊性。 特殊性:

(1)“艺术生产”是和人的意识直接相联系的,而与物质的关系是间接的,它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2)“艺术生产”的特殊性是其审美属性,他创造的主要是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3)从生产过程来看,艺术创作不仅涉及一般的制作,更是一种创造,在其精神产品中传达出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现实的独特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 艺术参与时代精神的创:

一般认为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作为反映时代现实的创造性活动,不是被动接受一个事先存在的抽象的”时代精神”的影响,艺术本身即参与创造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历史性地看待不同时代艺术风格的一种方法

时代精神的提法强调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美术发展的历史性差异,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有不同形式风格的艺术,反映一定的时代精神.但是,不等于说这一时期或民族的所有艺术作品都毫无例外的遵循某种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艺术的历史性并积极投入艺术历史的创造,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把时代精神抽象化,绝对化,不能用”时代精神”代替对艺术反映现实具体内容的研究.

关于艺术本质的结论归纳:

第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是全面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第二,艺术以它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认识现实,反映社会生活; 第三,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有的方式即是审美方式;

第四,艺术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产物,它是随历史不断发展变化而发展的. 什么是直觉说?

直觉说有时也与表现说混同,但严格意义上的直觉说只是广义上的表现说的一支,直觉说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克罗齐.其基本观点认为:美就是直觉,就是形式,就是直觉的表现.即在美感中,没有任何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只有对事物形式的直觉感受,美的全部意义就是对事物形式的形象直觉。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和艺术界至今还有广泛的影响。它引起人们对心灵作用的重视,推动人们对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发掘,直接诱发了印象主义,意识流等表现主义或形式主义艺术流派的产生。但片面夸大诸如“直觉”的作用,否认艺术心灵与实践,理性的内在联系,最终滑向非理性主义,神秘主义。 什么是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它是用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人的无意识的理论和科学,主要包括无意识论,本能论,泛性论,梦论,人格论等。精神分析学美学是在运用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美和艺术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该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用无意识,泛性欲主义和梦幻来解释文艺和审美现象,把艺术看成是性欲的转移和升华。

艺术生产异化的表现:艺术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消费需要,而是为了利润而生产,为生产而生产;艺术产品完全被商品价值规律左右,审美价值与商品价值出现严重对立;艺术家沦为受雇的劳动者,高尚的精神生产被经济规律支配,艺术生产成为特殊的商品生产。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1)艺术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与创造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遍性。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把人类一般生产活动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它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的改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意识到的认识目的和审美目的。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目的。它所表现的,是主题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他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以及他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所以,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2)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将主体对客体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尤为人类提供精神消费的产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应该做人真正的精神生产实现其本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为根本目的。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 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 (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

(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

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 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2、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的存在呈现方式——形式 从内容出发来选择创造形式,形式对艺术表现有明显的能动作用。形式具有强而独立的审美价值。

3、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概况的问题

艺术的真实:一种审美化的真实,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真实。

特征:1、主观性。2、内蕴性。3、假定性,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悟。4、诗艺性,通过想象虚构,对生活改造,重组再造。

不是主观的说明,而是具体的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提炼,补充。情感逻辑和生活逻辑。

艺术的情感把握特征:

情感评价与判断活动,通过隐曲的方式,非说教式的方式,适当的艺术表现手段,艺术感染力,你的审美同情,对艺术作品的领悟,情感共鸣,净化,回味。延留的状

态都贯穿情感。

1、情感价值取向-—真诚性,高尚性 对反面人物的犯人化处理实际上是在价值倾向上出现问题。美善合一的标准

2、艺术情感的诗艺性 审美骄傲度的艺术方式,情感把握寓于具体形象,意境创作当中。超越了个人情感的集体情感,非私语化的呻吟。

艺术概括: 本质具有艺术概括性,通过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与控制。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亚里斯多德。

思格尔:“理想性格”人物的丰富性,坚定性,明确性。

典型: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凝聚创作主体真挚情感。 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共性通过个性表现。 共性与个性,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重再现虚与实。

马恩的艺术观念“典型环境当中的典型性格”,反映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阿Q) 反对恶劣的个性化,不含盖集体性。 艺术自律性与他律性:

自律性: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规范。艺术有自身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发展规律。艺术作为人类活动而引发人们的审美感情。有超功利的直接性。在当下他律性淹没自律性。

他律性:在文化系统中,与哲学?等的关系,其他因素(商业对艺术的压榨与淹没)文革:艺术沦为政治的奴隶,他律性占上风。

二、艺术前沿的戏曲部分 (重要)

1、 戏曲艺术在艺术学体系中的位置.

古希腊对艺术的分类:五类—诗歌、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第六艺术为舞蹈,第七艺术是戏曲,第八艺术是电影,第九艺术是广播电视。

20世纪初出现了戏曲作为艺术学科来进行观察。早期是德国—美国,相继在20世纪初把戏曲作为艺术学科进行观察。戏曲和文学是不同的。

1912年,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注意梳理历史上的文献资料,来进行一种历史的考证。曲牌曲目的考证。国学,曲学,中国有文化的传承。 1930年,重点是以曲为主的国学研究来勾勒戏曲发展的历史。戏曲是草根文化。 西方戏剧逐渐传入中国,将西方戏剧命名为话剧,中国的命名为戏曲。新剧的流行把西方戏剧理论带进中国。中国有了戏剧的高等院校,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各地慢慢建立各级戏曲学院。中国越来越重视戏曲了。戏曲分在文学和艺术两个学科里。(此处为重点)

研究戏曲文学的发展方向,戏曲放在艺术学科中,体现了表演和导演。80、90年代才把戏剧戏曲成立一个学科。关于戏剧戏曲有这几门课:(1)《戏曲史论》案头的研究,文本的研究(2)《戏曲艺术论》作者张庚 场上之曲 舞台表演的立体的技艺的(3)《戏曲名著研读》一切的研究都要放在作品之中(4)《戏曲衍生体研究》在此基础上延伸了解戏曲的现状和戏曲的走向。

1、 戏曲在世界戏剧中的位置.

戏剧:中国民族形式的戏曲,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简单定义)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对戏曲的定义是:戏曲者谓以歌舞表演故事也。 戏剧的定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

戏剧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专指以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为开端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中国特称:话剧)广义的戏剧定义:除话剧,舞剧、歌剧、芭蕾剧等形式也包括起来,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9q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