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追求“平淡、简单、扎实”

更新时间:2024-03-15 17: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课堂追求“平淡、简单、扎实”

摘自:《小精灵儿童网站》

曾经有一阶段,我每教一篇文章前,除了反复诵读之外,还广泛阅读与之相关的所有资料,因此,总想把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内容在课堂上全部教给学生,还自认为这是为学生拓展思路、积淀丰厚的底蕴。但慢慢地发现,课堂效率并不高。课堂内容的繁杂,课堂形式的多样,虽令学生一时很感兴趣,但到考查或运用时,学生竟无法迅速从大脑里存储的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没有真正得到提高。我便开始反思我的语文课堂。直到有一天,我读了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先生撰写的《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后,犹如醍醐灌顶。杨先生认为:我们要朴素地追问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希望,让我们平淡地、简单地、扎实地、轻松地教语文。于是,我把“平淡、简单、扎实”作为我的语文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带着这样的思考,我执教了《明天,我们毕业》。

《明天,我们毕业》是小学六年级最后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6年小学学习生活及成长历程的回顾,抒发了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本文内容真实,感情真挚,语言质朴优美,富有诗的韵味,并精选了典型场景叙事,还把叙事与抒情巧妙结合,充分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手法来畅抒真情。于是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两点:读写结合,体会对母校、对老师的眷恋之情和感悟写作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在本堂课中,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寻求“文情”与“学情”的无痕链接

这里的“文情”我特指文中蕴含的情感,“学情”特指学生内心中固有的情感。细读这篇美文,我发现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校尊师教育的好文章。试想,六年了,学生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肯定怀有真挚的情感。这份情感虽不似滔滔江水激情澎湃,但如那涓涓细流缓缓流淌于心田之间。悄悄拨动,便会泛起层层涟漪。作为与学生共处三年的我,应如何充分挖掘这份情感使之成为学生心灵深处最美的珍藏呢?此时,我又想起了“平淡”二字,想起了杨在隋先生所说的“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加色彩,不自作矫情,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因此,为了达到“文情”与“学情”的无痕链接,我做了如下努力:

首先,以“真”对话,唤起学生真情。

在这堂课中,我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没有矫揉做作的体态,而是以真心跟文本、跟学生作平等的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学生作真诚的交流。课伊始,我就娓娓道来,唤起学生对母校、对老师深深的眷恋之情,从而把“眷恋”作为整堂课的感情基调。接着抓住学生与作者有同感且蕴

含真情的语句(如“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在我们的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等句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对母校和老师的真挚情感。从课堂反馈看,学生的朗读是动情的,是感人的。

其次,借助课件,畅通抒情渠道。

文章中,作者还回顾了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但学生的生活与他的生活虽有共性但也有差异。为了达到作者与学生情感的融通,我精选了三年中(注:我教这个班只有三年)我与学生一起学习、活动的十多张照片,再配上《菁菁校园》的歌曲,做成了课件。课堂上,当学生尽情欣赏着一张张记录着他们美好生活的珍贵照片,当他们轻轻哼唱着熟悉而又饱含眷恋之情的旋律时,如烟的往事,渐渐浮现于眼前。他们或专注地观看,或会心地微笑,或兴奋地指指点点??看得出,激情已在他们心中涌动。此时,整个课堂便成了氤氲真情的情感场。

二、尝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一直在思索:我们的语文课,如何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杨先生的“简单”、“扎实”又给了我启发。一堂课中,仅仅四十分钟,如果要求求多求杂,方法求新求奇,学生会无所适从,最终收获甚微。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化繁为简,削“枝”去“叶”,尽量做到“一课一得”:在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体会对母校、对老师的眷恋之情的同时,初步学习作者“选取典型场景叙事”和“叙事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方法,为“习作7”《话别》一文的写作做好铺垫。这也是我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的一个尝试吧!在教学时,我便对教材进行了“块状处理”。

《明天,我们毕业》一文的第三节作者选取了清晨、早操、课堂上、中午十五分钟、课外兴趣活动五个场景来表现六年中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这一节中的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差异。因此,教学这一节时,我侧重于写作方法----“选取典型场景叙事”的引导。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如何用一段文字来反映六年的生活,然后读文体会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为防止纯粹研讨写作方法冲淡学生的情感,我反复引读“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这句话,巧妙地把“高明的写法就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本文中心”的写作技巧渗透于情感的熏染之中。

文章第四、五节语言质朴优美,富有诗的韵味,且运用排比句、比喻句的修辞手法把叙事抒情揉于一体。这一节的教学,我侧重于读和写。我先让学生自读发现本节语言的特色,然后有感情地练读,体会作者的抒情方式,最后欣赏照片回顾美好时光,也学着作者的抒情方式写一写,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赞美和感激之情。从学生的小练笔来看,他们的笔触不仅仅局限于十多张照

片上定格的事件,还触及到了珍藏于心灵深处的“照片”。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写片段、追忆往事时,我真的挺感动。没想到,有些细节我早已淡忘,他们却记得清清楚楚。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样,“课无完课”,纵观整堂课,细细分析,还留有些许遗憾:第四节的教学节奏稍慢了些,教师的语言还需精简,以致于第五节的教学显得不够从容,没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韵十足的句段??

刘勰曾云:“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这句话启示我们:我们做事还得凭着天性,顺乎自然。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只有还原语文本色,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追求本色语文,过平凡、真实、快乐的生活。”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今后目标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9m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