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金矿情况简介

更新时间:2023-10-07 01: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天柱县金银洞金矿

矿区地质特征

1、地层

金矿区出露地层有清白口系下江群清水江组(Qbq)、平略组(Qbp)及第四纪(Q)。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1)清水江组(Qbq)

岩性为一套具层纹状、条带状构造的变余凝灰岩、沉凝灰岩、绿泥石绢云母板岩、板岩、粉砂质绢云板岩。岩石中的主要矿物成份为绢云母、次为绿泥石及石英,沿层理及层面有立方体黄铁矿呈星散状分布。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区内仅出露中段及上段地层,分述如下:

⒈清水江组中段(Qbq2):

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金银洞—鲍家大背斜的核部。区域范围本段厚度大于1000m,但矿区仅出露上部。主要岩性为变余凝灰岩和凝灰质板岩夹层凝灰岩,出露部份的下部为兰灰、浅灰绿色凝灰岩,中部为灰色、灰绿色变余凝灰岩及凝灰质板岩,上部为翠绿色凝灰质板岩夹变余粉砂质板岩,中上部层间破碎带中含石英脉及金矿。本段为

1

区内主要含金层位。

⒉清水江组上段(Qbq3): 按岩性差可分为两个亚段。 第一亚段(Qbq3-1)

围绕清水江组中段在矿区背斜两翼作带状分布。岩性为浅紫红色含凝灰质团块条带状板岩。厚48m。

第二亚段(Qbq3-2)

与第一亚段整合接触,主要出露矿区背斜的翼部。岩性下部浅灰绿色板岩,具条纹状,含凝灰质,夹变余层凝灰岩;中部为灰色,深灰色板岩,具条带状,含凝灰质、粉砂质及绢云母;上部为浅灰绿色砂质粉砂质板岩。本亚段中下部局部地段含金矿。本段厚度963m.

(2)平略组(Qbp)

主要分布于矿区北西部,工作区仅出露下部地层。岩性为浅灰色绢云母板岩夹变余沉凝灰岩。与下伏清水江组呈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000m。

(3)第四系(Q):

分布于沟谷及缓坡地带,岩性为紫红、淡黄色砂质、粉砂质粘土,与下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一般1~5m。

2、构造 (1)褶皱

金矿区主要褶曲构造为金银洞——鲍家大背斜,在其北东端的南东翼及南西端的西北翼分别有凉树脚背斜及金银洞背斜与其平行

2

产出。金银洞——鲍家大背斜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其轴向总体呈现70°,其中西段为北东70~80°,中部逐渐过渡为80~90°,东段受断层影响变为50~60°,大致呈现S型弯曲分布。矿区内该背斜长约14km。核部地层为板溪群清水江组第二段,两翼分别出露第三段及平略组地层。核部地层平缓,一般5~12°,常有舒缓背、向斜小褶皱产生,两翼基本对称,倾角一般16~25°,局部变陡为50~65°。背斜轴在矿区中部及东北部分别被F1、F3两条北西向断层切割,背斜轴明显地被错断。沿背斜轴部从西到东,在轴部及翼部断续出现金矿体及矿化,背斜构造构成了区域性的控制金矿的成矿带。

凉树脚背斜及金银洞背斜分布于金银洞——鲍家大背斜的两翼,两背斜长约2km,基本与金银洞——鲍家大背斜平行产出。在背斜的轴部及两翼附近也见有金矿体产出。

(2)断裂

矿区断层呈北西向分布,主要有F1、F3两条断层,分述于下: ①F1断层:

位于矿区中部林排坡附近,又称林排坡断层,断层长度1800m,走向338°,倾向不明,推测倾向南西,倾角80°以上。断层南西侧地层及背斜轴往北西错动移距约100m,断层性质主要表现为平移。

②F3断层:

位于矿区东北部鲍家大附近,又称鲍家大断层。断层长大于2800m,北西及南东延出区外,矿区内其西段走向294°,东段弯转为317°。断层倾向南西,倾角应在70°以上。本断层错距特大,错动方

3

向与F1相反,断层北东侧(下盘)地层及背斜轴往北西方向错移了近2000m。并致其附近地层发生小褶皱及产状变化。

F1、F3均为褶皱晚期形成的横向断层,错断背斜轴及地层连续性。受区域构造应力影响,区内普遍发育北西向及北东向两组节理,其中以北东向组最发育。区内成矿主要受背斜构造控制,同时与层间滑脱构造及节理裂隙构造相关。

3、矿床地质

区内金矿为石英脉型金矿。赋矿层位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江群清水江组(Qbq),岩性为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含凝灰质绢云板岩、变余砂岩、变余沉凝灰岩及变余凝灰岩夹石英脉。含金石英脉及金矿体主要产于背斜轴部及近轴之两翼,层间剪切节理裂隙带、层间剥离带、小断层交切部位等控制了金矿体的分布、形态、产状及规模。含金石英脉主要为顺层分布,矿体规模一般较小,分布布零星,在垂直剖面上呈多层出现,具有尖灭再现、分枝复合等现象,矿体品位变化极大,厚度一般0.2~0.5 m。天柱县金银洞金矿矿体分布特征详见表4。

①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及分布特征

区内已发现金矿含矿体13个,分布于金银洞-金场-金梁冲-鲍家大一带。矿体为坑道及老硐揭露,地表未见露头,分布标高在300~570m,矿体平均品位29.55×10-6,平均厚度0.34m。区内延伸规模最大的金矿体为1号矿体,沿背斜轴部分布,长260m,宽30~130m,最小矿体延长仅10余米。各矿体特点分述如下。

1号矿体:为区内规模最大矿体,由LD01坑道工程控制,该矿

4

体沿背斜轴部延伸,产状近水平,矿体沿走向长260m,宽30~130m,分布标高在458m左右。矿体沿背斜轴呈似条带状分布,厚度0.08m,品位20.68×10-6。

2号矿体:位于1号矿体西300m,由LD02坑道工程控制,矿体分布标高为460~456m。矿体倾向南东东,倾角4度,走向长30m,倾向延长30m,呈似层状,矿体平均厚度0.22m,平均品位为

18.85×10-6。

5号矿体:位于林排坡,由LD05坑道工程控制,矿体分布标高为556~566m,倾向北西,倾角20°,走向长104m,倾向延长40m,呈似三角形状,矿体平均厚度0.19m,平均品位为36.97×10-6。

6-1、6-2、6-3号矿体:位于5号矿体南西500m,由LD06坑道工程控制,矿体分布标高为531~549m,倾向北西,倾角35~62°,走向长20~100m,倾向延长20m,呈似层状及条状,矿体平均厚度0.15~0.60m,平均品位9.58~31.05×10-6。

7-1、7-2号矿体:位于金银洞,由LD07坑道工程控制,矿体分布标高为466~484m,倾向南东,倾角49~65°,走向长10~30m,倾向延长20m,呈似层状及条状,矿体平均厚度0.23~0.50m,平均品位5.95~140.70×10-6。

8-1、8-2、8-3号矿体:位于金梁冲,由LD08坑道工程控制,矿体分布标高为357-392m,倾向南东,倾角27~49°,走向长20~50m,倾向延长20m,呈似层状,矿体平均厚度0.14~0.73m,平均品位9.42~69.54×10-6。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96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