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案

更新时间:2023-11-27 22: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祭十二郎文》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 3.品味本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祭十二郎文》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 能力目标:培养文言散文阅读和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1.默读《祭十二郎文》,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归纳梳理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和一般的祭文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指名朗读课文,并从文中画出句子说明韩愈对侄儿的死为什么会这样悲痛欲绝? 4.重点朗读第五自然段,揣摩语气助词在表达感情上的重要作用。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解题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三、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2.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3.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4.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三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致、就、之、始、舍。 2、理解文化现象

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②、告汝十二郎之灵 ③、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 ④、请归取其孥 ⑤、明年,丞相薨 ⑥、万乘之公相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

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依;第三段叙述两人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4、齐读第一~三段。 二、分析第四~六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其、信、然、穷。 2、词类活用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遇汝从嫂丧来葬 ③、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④、其传之非其真邪 ⑤、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⑥、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⑦、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⑧、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3、区别古今异义:

①、明年,丞相薨 ②、去年,孟东野往 ③、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④、未可以为信也 ⑤、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提示: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提示: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

3、齐读第四~六段。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一、分析七~九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分析: 书、比、以、然、如。 2、区别古今异义

①、汝去年书云 ②、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③、未始以为忧也 ④、 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⑤、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段意

答:①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②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之意; ③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

2、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是在叹什么?又在感什么? 答: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 3、齐读第七~九段。 二、分析第十~十二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分析:食、病、意、长。 2、下列各句中哪些字是通假字?怎样理解?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④、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⑥、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②、然后惟其所愿 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4、齐读第十~十二段。 三、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段意

答: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四、分析篇章结构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五、探究艺术手法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明确: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作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六、作业:背诵5、10自然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94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