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更新时间:2024-04-03 12: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1、冯特、费希纳、艾宾浩斯的贡献

冯特: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费希纳: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和后像,费希纳定律:S = K logR,第一次将人类心理现象进行了量化的表达。创造了三种测量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

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了研究,开创了实验方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先河。创造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新的变量测量方法:人工材料,节省法。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2、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自变量:在实验中研究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的反应。

额外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在实验中需要对其加以控制 3、主、被试效应

实验者(主试)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罗森塔尔实验”

指人类被试者对待实验和实验者的特定态度和动机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安慰剂效应”,“霍桑效应”

4、因素型实验vs函数型实验

因素型实验:是研究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产生的原因或条件是什么的实验。(what) 函数型实验:是研究各种条件怎样影响心理现象或行为的实验,它要探明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how)

5、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影响因素:

(1)个体的生长和成熟。 (2)历史因素。 (3)对被试的选择 (4)被试的缺失。 (5)前测的影响。

(6)实验程序的不一致。 (7)主试与被试的相互作用

(8)统计回归因素 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代表性和适用性。

影响因素: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2)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6、实验报告的组成部分:

题目、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7、试验方法:

(1)被试者:要说明被试者选择的方式,被试者的年龄、性别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情况,被试者的数目、及如何进行分组的,等等。

(2)仪器、材料:实验所用的仪器及材料的名称要一一写上,必要时注明仪器的型号。有时同类的仪器,型号不同,实验结果也可能不同。

(3)实验程序:具体说明实验是如何进行的,包括变量的规定、方法、步骤、指导语、要控制的条件等。这部分要写得清楚、确切,以便他人可随时照此重复、验证这个实验。 8、开窗实验三个阶段:1编码阶段,2转化阶段,3贮存阶段 9、实验设计: 被试间设计:

特点: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简称一种实验处理或一个实验条件) 优点:一种处理方式不会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

缺点:难以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抵消方法:匹配设计和随机化设计 被试内设计:

特点:所有被试都要受到每一自变量水平的影响.

优点:节省被试人数,能更好地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

缺点:时间效应、顺序效应(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 抵消方法:平衡技术A1B1B2A2设计

混合设计:实验设计中既包含被试间因素,又包含被试内因素时,叫做混合实验设计。 10、交互作用:如果A因素的效应在B因素的不同水平上有差异,或者反过来,那么就说A和B之间有交互作用。

11、极限法测阈限的操作

自变量是刺激系列。刺激系列要按递增(记为↑)或递减(记为↓)系列交替呈现。递增时,刺激要从阈限以下的某个强度开始;递减时,刺激系列的起点要大于阈限的某个强度。一般选15到20个刺激强度水平,递增和递减刺激系列要分别测定50次左右。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作反应。如:“有”、 “无”、 “说不准”。 主试以“+” 、“-”、“?”记录被试的反应。每个系列都需要记录到被试作从“有”到“无”、或从“无”到“有”这两种报告。若被试者在判断中有“说不准”的情况,可以作为判断的改变来计算。

12、对误差的控制(习惯误差、期望误差)

如果上升系列的阈值大于下降系列的阈值,即T↑〉T↓,且差别显著时,表示有习惯误差;反之,如果上升系列的阈值小于下降系列的阈值,即T↑〈T↓,且差别显著时,则表示有期望误差。

控制方法:为了使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彼此抵消,可交替呈现递增系列和递减系列,如按照↓↑↓↑或↓↑↑↓来安排实验。

13、平均差误法:

做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另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特点:

(1)被试的反应是判断比较刺激何时与标准刺激在主观上相等。 (2)被试主动调节比较刺激的大小,包括递增系列和递减系列。 (3)被试所调整的刺激量是连续变化的。

(4)在接近阈限时,被试可以反复调整刺激,直到满意为止。

14、恒定刺激法做法

(1)从预备实验中选出感觉过渡地带的5到7个刺激,这几个刺激值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固定不变;(2)选定的每种刺激要向被试呈现多次,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200次;(3) 刺激呈

现的顺序事先经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4)实验中需要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于、小于)的次数。

15、检查点一般选3-5个 16、顺序、等比、等距量表

顺序量表:可以测量事物属性在程度上的差异,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相邻两个等级之间的距离是不相等的。建立量表的方法:等级排列法,对偶排列法。

等距量表(equal interval scale)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等距量表除了其有名称量表和等级量表的性质外,它要求整个量表的各个部分的单位是相等的,但没有绝对的零点。

等比量表:既有真正的零点,也是等距的。一个比例量表除含有名称、等级这些等距量表的特征外,还有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绝对零点。 数量估计法,分段法

17、对偶比较法概念

对偶比较法(或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18、最小可觉差:(简写为jnd)代表人类或者是动物,对于某一特定的感官刺激所能察觉的最小改变。可以用最小可觉差作为心理物理量表的等距单位。

19、3X2 表示三个水平,两个因素

20、速度——准确性权衡,即指在实验过程中,被试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性的标准来指导其反应。 21、简单反应时

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

22、选择反应时

就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23、减数法的原理

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24、短时记忆的编码:听觉编码、视觉编码 25、加因素法基本原理

斯滕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进行的,也就是说,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这是加因素法的一个基本前提。如果这个条件无法满足,就不能使用加因素法。 26、开窗实验

如果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这种实验技术称为”开窗”实验 27、影响反应时的因素:

(1)反应时间依赖于受刺激的感觉器官 (2)反应时依赖于刺激的强度 (3)反应时间依赖于机体的状态 (4)反应时间和练习有密切的关系 (5)反应时间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6)实验的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8、双耳分听的研究范式:过滤范式

29、过滤器理论的三模型(注意的三大模型)1.过滤器模型2.衰减模型3.反应-选择模型 30、光的三个物理维度和对应的心理特征: 波长?—— 色调 纯度?—— 饱和度 振幅 —— 亮度 31、明暗适应 (1)暗适应

指眼睛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2)明适应

是眼睛对高亮度环境的感受性迅速降低的过程。

31、闪光融合频率(CFF)的概念: 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这一现象称闪光融合。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称为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CFF )。

32、最早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方法:转盘闪烁方法

33、听觉掩蔽:是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1)纯音掩蔽(pure tone masking) ,是以某个特定频率的纯音来掩蔽其他不同频率的纯音,再来观察后者阈值提高的情况。 (2)噪声掩蔽:

(3)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34、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 组成“完型”的倾向

(2)恒常性 大小常性、明度常性、形状常性 (3)选择性 体现为注意的参与

(4)理解性 例如:对两可图形的解释

35、恒常性:

含义:知觉系统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对客观事物的稳定认识,而不随知觉条件或感觉映象模式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帮助人们从不断变化的知觉模式中揭示客观环境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亮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亮度保持不变

形成原因:

(1)由于对物体本身特征的熟悉导致对物体特征作出解释时多依赖个人经验;(2)由于物体本身对光反射率不变 大小恒常性

当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有变化,距离远,在网膜上成像小;距离近,成像则大。但实际生活中,人们看到对象大小的变化并不和网膜成像大小的变化相吻合,而总能知觉出其实际大小(如:远处的房子) 形状恒常性

当从不同角度观看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未显示出很大的变化。 颜色恒常性

有颜色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其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保持相对不变 方向恒常性

不论客体在网膜上成像方向如何改变,都能够觉察出客体实际方向的能力(如场依存/场独立)

36、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时序知觉)和持续性(时距知觉)的反映;PPT556

37、空间知觉:指三维知觉,外界事物投射在网膜上的影像是两维的,但人们的空间知觉却能包括原本不存在的第三维信息。

38、自下而上过程(bottom-up,又称数据驱动过程,data-driven process),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39、自上而下过程(top-down,又称概念驱动过程,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认为,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40、空间知觉线索 (1)生理调节线索

眼睛调节:看远物时水晶体扁平,看近物时凸起,属于弱距离线索。

双眼视轴辐合:看近物时,眼球外部肌肉紧张度增加,两个眼球转向鼻侧,视轴趋于集中;看远距离物体时,眼球外部肌肉紧张度减少,视轴趋于平行

(2)双眼视差(深度知觉最主要的线索)

双眼视差的生理基础:双眼之间存在距离,人们的左、右视野略有不同,但大部分重合。 立体视觉——立体镜;深度视锐;视崖实验 (3)物理线索包括遮挡、透视、纹理梯度、高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92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