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5-06 20: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1原始群: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当时人类刚从猿类分化出来,生产能力低,低服于自然,

改造自然能力弱,只能以血源为纽带结成群体谋生。这种群体称为原始群。当时人类运动打制石器,为旧石器前、中期。原始群时期长,前期人类保留猿类体质特征多,为“直立人”,属乱婚时期,主要代表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金牛山人。后期人类体质进步,为“早期智人”,血缘群婚,代表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且古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原始群的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等都反映了我国原始群时期人类进化的情况。

2对偶婚: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从妻而居,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

承。此时实行族外婚制,后发展为对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众各有一个主要的配偶,但不严格。因此,所生子女加只知母不知父。这时氏族共财,实行原始共产主义,在父亲氏族社会时期,由于男子占支配地位,妇女从夫而居?这时婚姻形态也逐渐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

3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实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代表性文化,距今约六千多年。这类文化首先在河南渑池

县仰韶村发现,分布区域很广,遍布于黄河中上游各省。以其手制的精致的彩绘陶器和磨制石器为其主要文化特点。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的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4半坡村遗址: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

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墓葬形式反映了本氏族尚处于实行族外婚制的阶段。半坡居民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此时处于“锄耕农业阶段”,家畜饲养业也已出现,此外居民也捕鱼狩猎,采集补助生活。手工业有制陶器、石器、骨器、纺织、木工等。出现彩陶,造型、纹饰精美,有的彩陶刻画着类似文字的符号,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萌芽。

5神农:神农氏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中原地区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神农,又称炎帝,居于姜水流域,以姜

为姓。是农业生产与医药的发明者,用木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又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6传说中国文明起源于炎、黄时代,至今人们仍以“炎”、“黄”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

6黄帝:黄帝是父系氏族社会中原地区著名的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又称轩辕氏、有熊氏,居于姬水流域,

以姬为姓。他的妻子、臣属发明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传说中中国文明起源于炎、黄时代,至今人们仍以“炎”、“黄”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

7禅让时代:神农、黄帝、蚩尤之后,又传数百年,为我国历史上的“禅让时代”。当时中原地区部落

联盟领袖尧年老,故择贤才瞬为继承人,舜又选禹为继承人,这种职位禅让的做法仍是氏族公社选举制的传统,史称“禅让时代”。可此时国家已在形成,禹在位时,天下诸侯都“朝禹”,禹已是帝王,国号夏,我国禅让时代终结,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8周文王:即殷商西伯,又称周侯,周季历之子,姬姓,名昌,后世谥号为文王。文王时期已行“井田”

制,以农奴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上层建筑——世卿世禄制度。这时周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封建领主制社会。文王治岐时期,周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很迅速,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天下诸

9井田制:是战国以来,人们对西周时期所实行的土地政策的通用名称。含义有二,一是:“井”字像

田地的形状。二是:西周的封建领土制剥削方式。土地所有权为土地国有制。基础土地所有权的分配:天子所有权,各级贵族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庶人无土地权利,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许买卖。有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三种形式。

10国人暴动:西周后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山林川泽有所开发。至厉王时,他把王畿以内的山林川泽

收归王室控制,不许中小贵族利用,不许劳动人民进入樵采捕捞。这一措施引起人们的不满。厉王不听召公之劝,导致“民不堪命”。还派人监视对他不满的人,发现有“谤王”者,立即提去杀死。“国人”是居住在国都内的人的统称,多是平民,身份较高。公元前841年,国人发生暴动,反对周厉王。

第1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11共和行政:BC841年(西周),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厉王逃到彘,朝政由召王和大臣周公等

联合执掌。史称“共和行政”。

12尊王攘夷: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此后,齐国国势日益强大,BC680年,宋国内乱

陈等国欲以齐国为首,联合伐宋。齐桓公先向周天子请师,表示“尊王”,BC670年,派使与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 ?,桓公于是始霸。春秋年间,中华地区的主要矛盾为华夏族各国与内迁的蛮夷戎狄各族的矛盾,华夏各族正在兴起民族自救运动,当时周王室已自顾不暇,齐桓公适时举起“尊王攘夷”的大旗,起到了巨大的进步作用。

13初税亩:周王室衰微,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萌芽和产生,私田一开始不向国家纳税,

大量拥有私田的人越来越富,逐渐出现了“私肥于公“的现象,不利于诸侯,诸侯们为了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先后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BC594年鲁宣公15年”初税亩“是最著名的一次赋税改革,以亩税为单位征收耕地税,不分公,私田税率为亩产量十分之一。

14春秋五霸:周王室衰微,诸侯之间相互兼并,春秋五霸传统说法分别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

公、宋襄公、楚庄王“五霸。

15城濮之战:BC632年楚围宋,晋文公救宋,在未战之前,晋军为避楚军北进锋芒,主动退军“三舍”,

至城濮,晋文公会晋、宋、齐、秦等军,大破楚军,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

16马陵之战:BC324年,魏伐韩,韩请于齐,次年,齐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出兵未去韩而直

去大梁,魏将庞涓引兵自韩回魏,齐军诈败,魏军紧随,至马陵天黑道狭,齐军以伏军包围魏军,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死者无数,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17长平之战:BC324年,白起攻韩,又与赵夺韩的上党郡,在长平大破赵军,杀赵军统帅赵恬,全坑赵

的士卒四十多万人,此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基础。

18合纵与连横:①合纵: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组成军事联盟。②连横:秦为了破坏关东的合纵,以

便于它向东发展,采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联盟的政策。“合纵”运动主要人物为苏秦,与燕、赵、韩、魏、齐、楚,形成南北联盟,苏秦死于齐,合纵瓦解。张仪为秦相,首倡连横,秦主要联合对象为魏、韩,东西为横,因称“连横”。

19《五经》:包括《春秋》《礼》《易》《诗》《书》。这五部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

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

20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焚书是由丞相

李斯提出,将史书除《秦记》之外,六国史书一律焚烧、医药、卜筮 、种树等书不在禁列;第二年又发生坑儒事件,由于有些政治思想保守,向往西周的制度,反对现行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儒生对秦始皇不满,

所以秦始皇对其进行逮捕,在咸阳坑杀。秦始皇的这一暴行,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极严重的摧残。

21三公九卿:秦始皇建立以军工和劳绩为任用的主要根据的官僚制度。三公九卿制中,三公为:丞相、

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长,有左右丞相之分,以右为尊;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九卿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政、治粟内史、少府。九卿之外,还有列卿,将作少府。

22巨鹿之战:秦末时期,党起义军遭到二次巨大挫折时,秦政府命戍守长城的将军王离率军回中原镇压

农民起义,王离南下攻赵,赵王逃至巨鹿,为王军所困,向起义军求援。楚怀王率宋义、项羽率军救赵,宋义畏缩不前,项羽杀之,率军北渡漳水,“破釜沉舟”九战九捷,王离被掳,张邯南逃,遂解巨鹿之困。 巨鹿之战是起义中最激烈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场战斗。此战的胜利,基本消灭了秦王朝赖以存在的军队,扭转了整个战局,为最后推翻秦王朝的反动统治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第2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23晁错:汉文帝时的政论家,他提出“贵粟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国家的存粮大增,农民的生活和生

产都得到改善,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大大提高。还提出???“马复令”,鼓励人民养马的政策,加强武备,已准备打击匈奴。他向文帝提出削夺诸侯王,修改法令等主张,吴楚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七国之乱。

24桑弘羊:汉武帝时大臣。桑弘羊在元狩年间以后,在他的参与和主持下,先后实行盐、铁、酒、官营、

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此外还屯田戍边,防御匈奴。这些政策为加强中央集权,打败匈奴提供了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

25、赵过:汉武帝时任搜栗都尉,发明推广代田法。即在地上开沟培垄,作物种在沟内,在苗长出后,

将垅上的土培到苗的根部,最后沟变成垅,垅变成沟,次年垄和沟轮换。这种方法,既便于管理,又可恢复地力。此外赵过还发明了耦犁和接犁,有助于西汉农业的发展。

26霍光:昭帝和宣帝前期,霍光辅政,继续奉行汉武帝的与民休息政策,减少徭役和赋税,放弃酒榷政

策,改归民营,广置常平仓,控制物价,还“假民公田”,促进了社会的安定。

27中朝:中朝亦称内朝,主要由皇帝身边的较底级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汉武帝时期

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利,加强自己的权利,组成中朝(内朝),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28五铢钱:两汉前期,币制很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征收和商业发展。于是在元狩五年,汉武

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于全国。五铢钱有周郭,钱上有“五铢”二字,式样规整,重量为五铢,盗铸不易,流通方便,一直沿用到三国时期。

29轮台罪己:汉武帝时,连年征战,耗费了巨额钱财,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破产流亡,农民起义相继发

生。晚年的汉武帝,深感统治政幕有改弦易辙的必要,BC89年,他下诏:“陈既往之悔”罢轮台之成。此后减少了边事,减轻了徭役,重视农业,命赵过推行代田法已发展农业。这些转变起到了一定成效,社会逐步安定,封建秩序逐渐恢复。

30度田事件:东汉初年,在农民大起义之后,土地问题稍有缓和。刘秀下令各州、郡清查人们的户口、

年纪和所占有的田地,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数量,便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当时许多大地主拥有武装,号称“大姓兵长”,反对清查。刘秀下令加紧度田,于是大姓兵长就武装反抗,许多农民不明真相也跟从反抗。史称“度田事件”。

31党锢事件: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桓帝时期,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

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猛烈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的残酷迫害活动,并最终使大部分党人禁锢终身。史称“党锢事件”。

32尚书台:东汉中枢机关。秦代于少府内设尚书,有令、丞。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

贵戚大臣,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尚书的官署称为台阁,固有尚书台之称。尚书台权力重但职位卑微,皇帝亲任干练之士担任,便于控制,发挥效率。

33三独坐: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在朝会时皆专席而坐,号曰:“三独坐”。

34司隶校尉,西汉武帝时置至成帝时期废除,东汉复置。司隶校尉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参与议论朝

政时,在九卿之上;朝策时,处于公卿之下;监察权之大,“无所不究,唯不查三公”。

35御史中丞,东汉初年,改御史大夫为司空,管工程。原属御史大夫的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台,掌监察。

御史中丞下有治书侍御史二人,掌解释法律条文;侍御史十五人,掌察举官吏违法。官吏朝见皇帝或国家大典时,御史中丞监察威仪。其权力仅次于尚书令。

第3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36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的奏章。汉武帝时以宦官司担任(又称中书

令),汉成帝时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

37太平道:太平道是在东汉灵帝时期由巨鹿人张角创立的一个早期道教派别,其名称由所崇拜的《太平

经》得名。太平道发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叛乱——“黄巾之乱”。教义:“阴阳五行,符箓咒语”。教团:大贤良师张角、黄天、天公将军张角。太平道以“方”为单位组织教徒,每方设“渠帅”统领。

38五斗米道: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不久,天师道首领张修也于同年七月领导了巴郡和汉中的农民起

义。天师道的传教方式和太平教基本相同。因使受治的病人出米五斗而得名,也叫做“五米道”。

39王充:王充,东汉哲学家。博览群书,善辩论。出身于“细族孤门”,曾做州郡小吏,大部分时间以

教学为生。他著有《论衡》一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他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未分,混沌为一”。他认为元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他反对天人感应,反对有神论,发展了古代的天道自然观。他的论证方法是“引物事以验其言行”,是比较科学的。但他在对社会问题或历史人物评述时,往往归之于命,这就是唯心主义。

40司马迁:西汉武帝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史圣”。司马迁学术根基深厚,经历丰

富,写出史学名著《史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创立本纪、世家、书、表、列、转,五种史书体制,各自独立又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成为一个整体。司马迁认为是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注意到社会经济力量的历史作用,肯定人们最求物质利益的合法性,试图从经济条件的分析中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

41蔡伦:东汉和帝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将树皮、麻头、敝布、鱼网等植物纤维捣成浆液,制造出

蔡侯纸,造纸术又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到了晋朝,有很大的进步,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42郑玄:郑玄古文经学家,又兼通金文经,他破除各家传统,广采众说,遍注郡经,得到今、古两派的

赞许,号称“郑学”至此,基本上结束了经今古文斗争。

43《说文解字》:贾逵的学生许慎为了反对今文经学派,根据隶书经典,穿凿附会,曲解经文,用了二

十多年的时间,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辑完善、内容丰富的字典,共收入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分析小篆字形,说明了汉字的结构和发展情况。

44五胡亡晋: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史称“五胡”。内迁民族

饱受压迫,生活痛苦,因战争死亡很多,因之不断发动武力反抗。 惠帝元康四至六年,匈奴人在谷远,氐羌在关中先后起义;永康二年,賨人在李特的带领下起义,大败晋军,攻占广汉,进围成都;太安二年,李特自称益州牧,建立革命政权;304年冬天,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史称汉赵。是五胡建国的开始。晋惠帝永兴元年,匈奴贵族刘渊在汾河流域起兵,自称汉王;晋怀帝永嘉二年,刘渊称帝,建都平阳,国号汉;永嘉四年,刘渊死,其子刘聪即位。次年派其族弟攻破洛阳,俘虏晋帝。建兴四年,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45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是三

国时代吴国著名的军事家、谋略家、政治家,世代为江东大族。是孙策之女婿,吴王孙权称帝后被任命为丞相。多次抵御曹魏和蜀汉,于章武二年(222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蜀汉皇帝刘备,确保了吴王孙权在荆州南部(荆南)的统治。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以后陆逊在东吴出将入相。晚年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

46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公元263年他与钟

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后来他偷渡阴平,最后率先进入成都,逼使蜀帝刘禅投降,使得蜀汉灭亡。建立灭蜀奇功,获封太尉。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

第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 屯田于渭水。著《济河论》。使军出征资食有储,而无水害。

47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有

决定意义的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过程: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将士用命,10月,他以五千骑兵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袁军大乱,继而以万人击溃袁军主力于官渡。 结果:袁绍战败,元气大伤,不久去世。曹操解除北方危机,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48賨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又称寅人,属巴人一支,其存在于春秋战国之前。古书中记载,该民族勇

猛彪悍,且善歌舞,在巴渠上古墓葬挖掘中出土了种类较多的青铜兵器也证明了该民族的勇猛并且擅长冶铸技术。现在的土家族和该族有一定关系。永康二年,賨人在李特的带领下起义,大败晋军,攻占广汉,进围成都,促进了西晋的灭亡。

49封锢山泽:“封锢山泽”在字面上指的是将山林川泽禁锢起来,外人不得进入。山林川泽在东汉之前,

都是归国家所有的,普通人民都可以进入其中,从事樵采捕捞,作为农业之外的副业,补助生活。到了东汉末年,已经开始有大的地主及官僚将这些山林川泽归为私有,但是数量上并不多。而在东晋和南朝时期,这种现象逐渐普遍化,大片的山林川泽归为私人所有,不许劳动人民进入,造成了他们生活上的贫困。这

实际是侵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部分重要生活来源,因而使社会矛盾开始尖锐,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封锢山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晋和南朝时期世家大族庄园经济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50法显:法显,东晋僧人。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人。3岁出家做沙弥,20岁受比丘戒。常慨叹律藏

残缺,誓志寻求。遂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前往天竺求法。遍历北、西、中、东天竺、斯里兰卡等国。前后凡14年, 游30余国,携带很多梵本佛经,归国后在建康译经。并撰写《佛国记》(即《高僧法显传》) ,记录他的旅行见闻。是研究5c初期亚洲佛教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中外交通史和南亚各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法显圆寂于荆州辛寺。

51侨置:侨置,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

县,仍用其旧名的行政管理制度。 永嘉南渡及以后的一段时间中,中原南逃的人口极多,这些南渡的人口叫做侨人、侨户。东晋统治者为控制侨人,也为维护侨姓士族的利益,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叫做侨州、侨郡、侨县,简称“侨置”或“侨立”。初置侨州、郡、县时,规定侨人又户籍的,免除徭役,这对招来北人和鼓励登录流人于户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东晋设侨置本是一种临时措施,但设立后,出现了许多如版籍混乱、影响财政等严重问题。

52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

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晋廷东迁后,北方侨人日回月徙,南方流民去来纷杂。政府为明考课、定税收,多次实行土断。晋成帝时已开始推行,哀帝兴宁二年又大规模地实行“土断”。史称“庚戌土断”由温衡主持,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豪族地主也给予了惩处。这次“土断”成果很大。“土断”之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税收也增多了。 刘裕于义熙九年再次实行“土断”政策。多数侨置郡、县被合并或取消,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

53《神灭论》:范缜所著。范缜字子真,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无神论者。他发

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思想,对佛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和形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是第一性,神则是由形派生,是第二性的。 他用刀与利的关系比喻形与神的关系,指明了精神对物质之依赖:“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这在当时的唯物主义理论上是一大进步,有力的批判了精神不灭的思想。《神灭论》成为许多古代著作中的一朵奇葩。它为后世的中国无神论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典籍。

第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54《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为东汉桑钦撰写的《水经》所著的注,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

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40卷,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55《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

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其作者贾思勰是北魏时期的农学家,关心农业生产,农业知识丰富。他结合文献中古代和当时的农业生产知识及经验,又访问老农,撰成《齐民要术》一书。 书中正文分成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56三省六部: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其中三省包括中

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度支(户部)、都官(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

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唐代继续沿用三省六部制度,中央另有殿中省和秘书省,但作用不大。宰相不断分化,削弱相权。设有政

事堂会议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

57大索貌阅:南北朝时期人民脱离户籍或佃客为豪强隐瞒户口的很多。开皇五年,隋文帝三下令清查户

口,依照户籍薄上登记的年龄体貌进行核对,此即所谓“大索貌阅”。如有不实,三长要发配边疆。清查的结果,使国家户籍增加了四十四万余丁,一百六十四万余口。

58公廨田::隋唐时期收租以供公用的官田。由各级官府经营管理。隋开皇十四年诏省、府、州、县皆

给公廨田以供公用。唐初,在京诸司、州县度其他政府机构都给有数量不等的公廨田。唐朝官府经营公廨田的方式与职田相同,采用租佃制。农民佃种,公廨田、职田,经常是被强制抑配,而不是自愿的。唐朝政府管理公廨田和职田,置有白簿和黄籍。白簿是品官职田和官府公廨田实际情况的记录。黄籍则是职田、公廨田的正式簿籍,每三年勘造一次。

59刘晏: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人。安史之乱使漕运受到严重破坏。广德元年,平息了叛乱后,次年

代宗命第五琦与刘晏疏浚汴渠,并以刘晏专领粮食盐铁转运事宜。河南、江淮转运、租庸、盐铁、常平等使,进一步整顿财政。主要措施有进一步改革盐法;整顿漕运;实行常平法。另外,刘晏还提前筹划各地的蠲免、赈济事宜,减少了逃亡现象。

60唐蕃会盟碑:高宗总章三年以后,吐蕃与唐时战时和。长庆元年,吐蕃遣使请求会盟。于是双方在长

安会盟,约定各守境土,不相侵犯。次年,唐穆宗又遣使到吐蕃,与之会盟与逻些。长庆三年,吐蕃赞普为纪念这次会盟,建立“唐蕃会盟碑”。

61五代:在中原地区相继更代的王朝梁(后梁)、唐(后唐)、晋(后晋)、汉(后汉)、周(后周),

史称“五代”。五代存在的时间自公元907年至960,只有53年。

62十国:在南方,先后建立了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九个国家,连同割

据在今山西一带的北汉,史称“十国”。十国先后存在的时间自公元891年至979年,共88年。

63陈桥兵变: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赵匡胤制造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的谣言,后周宰

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元建隆,仍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第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64《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二十卷。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撰,成书于中宗景

龙四年。《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全书今存四十九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关于作史原则,《史通》鲜明地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才、学、识“三长”的论点。《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专书,是对中国唐初以前的史学编纂的概括和总结。《史通》也是有缺点的,它对史书体裁的看法,仅但局限于对过往的总结,未能提出新的设想。

65《通典》:我国第一部记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的典籍。作者杜佑,京兆万年人。仿刘秩《政典》

体例编撰,到德宗贞元十七年撰毕。全书共200卷,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唐肃宗、代宗时期。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门,把食货放在首位,又以田制为先,反映了作者重视社会经济的作用。《通典》为后来典章制度分类专史开创了先例,确立了我国史籍中“政书”的体例,并为后世史学家所继承,开创了我国史学史上的一个新传统,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66《元和郡县图志》:为唐代李吉甫所撰。李吉甫长期任宰相,熟悉当时的图籍。全书以当时四十镇

为纲,每镇篇首有图,分镇记载府、州、县及其户口,沿革山川、道里、贡赋等内容。这是一部重要的全国性历史地理著作。北宋时,图佚,因称《元和郡县志》

67海上之盟:在金连胜辽军后,宋朝的君臣相乘机灭辽,收回有云十六州,宋徽宗数次派使臣出使金国,

终在宣和二年(1120年)与金缔结盟约。规定:①宋金两国地位平等。②宋金夹击辽,中京由金攻取,燕京由宋攻取。③灭辽后,燕云地区归宋,西京之地带拿货天祚帝后给宋,宋给辽的岁币转送金。这件事史称“海上之盟”。

68交子:北宋商业发展,由于金属货币不足,流通不变。①真宗时,在政府许可下,城都十六家富户主

持印造一种纸币,在四川市场流通,叫做“交子”。这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纸币。②仁宗时,交子收归官办,设立本钱,定期限额发行,仍在四川使用。③徽宗时,改交子名为“钱引”,扩大流通领域,且不备本钱,任意印发,引起通货膨胀,成为社会问题。

69圩田:北宋期间,社会相对稳定,生产力提高,农民逐渐克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因地制宜在山地、

江畔、海边开垦出大片良田。圩田在南方有了进一步发展,规模有所扩大,然著名芜湖县万春圩即田十二万七千亩。

70猛安谋克:金在地方与州县制并存的还有一种猛安谋克制,是专门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一种军事和行

政合一的制度。早在女真人的原始社会时期,猛安谋克即作为部落和氏族组织而存在。诸部落人民没有其他徭役,全体成年男子都是战士,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应征,兵器干粮自备。猛安、谋克的人数本无定制,阿骨打起兵反辽时,统一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随着金国领土的不断扩展,大量的猛安谋克户作为屯田军南迁到华北地区,与当地居民杂处,按人口分配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于是女真族的封建化程度在不断加深,猛安谋克制也在逐渐破坏。

71会子:由于商业的日益发达,社会上铜钱不能满足交易的需要,政府便大量印制纸币。当时流行的纸

币有钱引和会子两种。会子有数种,分别流行于南宋各地。

72贾似道:南宋末年统治腐朽,朝中大权掌握在贾似道手中,贾似道对内擅权跋扈,排斥异己,对外怯

懦畏敌,不干交兵,先前忽必烈进攻鄂州,南宋政府以贾似道统兵抵御。贾似道向忽必烈求和,忽必烈不许。后蒙哥汗战死,贾似道再次求和,忽必烈欲北归争夺汗位,即与之签订密约,自鄂州撤围而去。贾似道将签订密约的事隐匿不报,自夸有再造国家之功,加官进爵,忽必烈即位后要求践行密约,贾似道将郝经拘留途中不遣。且贾似道记恨有功诸将,于是有功之将多被诬陷。南宋政权在贾似道等人的把持下,政治更加黑暗。

第7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73八思巴:藏传佛教喇萨迦派第五代祖师,蒙哥汗三年忽必烈以受佛戒,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尊为国师,

使统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使领总制院事,统辖藏区事物。六年制成蒙古新字,加号大宝法王,十三年还至萨斯迦。

74枢密院:掌管军权,是中央最高军事机构,其职司范围甚广,除怯薛军由天子或其亲任大臣统辖外,

凡侍卫秦军及镇戍诸军皆归节制,征讨调遣及军官选授迁调等事项莫不领管。但侍卫亲军无天子特命,枢密院不得滥行差遣。其长官为枢密使,由皇太子兼任,另设知枢密院事,即成为长官,其下又设同知书枢密院事,枢密院副使,敛枢密院事等。元朝枢密院地位低于中书使。

75宣政院:元朝处理宗教外交事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吐蕃(西藏)军政事务的中央机

关。由帝师兼领。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76澎湖巡检司:台湾(元代称为琉球或瑠球)地区的澎湖在南宋时已隶于全周年晋江县,在泉州仍隶于

泉州晋江县,而元朝又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以管辖澎湖和台湾。明代澎湖巡检司的辖区,扩大到台湾本岛。

77站赤: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叫做站赤。这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以便于通达边情,布宣号

令。中原地区的驿站由兵部管辖,蒙古地区的驿站由通政院管辖。站赤分为陆站和水站,陆战中又有狗站,陆战中备有马、驴、牛或车,水站备有船只。元代是我国古代驿站最发达的时期,驿站的普遍设立,加强了全国的政治联系也便利了全国交通。

78驱口:在蒙古对金的战争中,凡蒙古贵族及将校俘获人口即归私有,称之为驱口。除战争俘虏变成驱

口之外,驱口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良人被拐卖,或由于罪人被籍没,或由于穷困者自卖,或由于“驱口“家生等。驱口人数极多。因鉴于驱口之多,后来窝阔台曾下令释放一部分驱口作为国家编民,驱口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极强的佃户。有不少驱口可以独立生产,拥有自己的私有财产,中的缴纳地租,这是类同于佃户之处,但驱口和财物一样可以被当做主人的私有财产,世代为主人所有,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又不同于一般佃户,与良人有区别。主人可以把驱口随意买卖。驱口和主人的法律地位及不平等。驱口和一般人的社会地位极不平等,驱口不得与良人通婚。

79达鲁花赤:是蒙古语的音译,其意为镇守者。达鲁花赤是蒙元时期具有蒙古民族特点和设置最为普遍

的官职,始设于成吉思汗时期,有元一代置而不废。元朝在路、府、州、县都设置达鲁花赤作为最高的监临长官,例由蒙古人充当掌握最后裁定的权力,位于同级其他官员之上。

80《通志》:由南宋末人郑樵撰,共二百卷,以记述典章制度为主,分为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

其中“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尤以”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为旧书所无,史料价值极高,此书为”典章体史书“的代表之一。

81话本:宋金时期白话小说兴起。在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及金的西京大同,都出现一些以“说话“为

生的艺人,叫做”说话人“,这种”说话人“所用的底本,一般称作”话本“,”话本“经流传加工,便演变为”话本小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白话小说,都是由当时的白话口语写成,宋代话本流传至今的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及《经本通俗小说》等。

82靖难之变:朱元璋为巩固朱家王朝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度,分封诸皇子为王,用他们“屏藩王室”。

但地方王的势力越来越强,威胁中央。建文帝即位(1398年)之后,开始密谋削藩,从力量较小藩王开始,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纷纷被削,然后坐好准备削除燕王,秘密下令擒拿燕王失败,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结果燕王得胜,即皇帝位,年号“永乐”,为明成祖,建文帝则下落不明。此事史称“靖难之变”。

83东林党:明后期政治黑暗,内阁、吏部、言官各为一派,黄帝又怠于政事。1594年,顾宪成罢官,与

好友在无锡东林动员讲学,并在讲学之余批评朝政,议论人物,这些人被称为东林党。当时不仅那些“抱

第8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道忤时“野大夫问风响附,而且在朝的一般正派官员也要相应和。东林党人要求改良政治,反对宦官专权肆恶,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城市工商业者,反对宗室贵戚无限占田。东林党与阉党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并受到了阉党的残酷打击。

84三法司:三法司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合称,刑部主管天下行政,审定和执行律例,判案定罪,

管理囚犯;都察院是监察机关,有弹劾及建言之权;大理寺是司法机关,主管复审大案,平反冤狱,长官为大理寺卿。在明清时期,凡有大狱发生,都有刑部负责审理,督察员负责纠察,后皆移送大理寺复审,听后指驳。

85三饷:就是指辽饷、剿饷、连饷。明后期统治阶级内部腐烂,财政危机严重,故先后实行“三饷加派

“。辽饷是万历时为与后金作战而增征的军费;剿饷是崇祯时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增征的军费;连饷是为训练军队而增加的军费,三饷合计每年增征1600万两,超过正常赋税一半以上,导致农民因无力承受残酷剥削到处逃亡,土地大量荒芜。

86庚戍之变:严嵩当权之际,边患严重。1550年,蒙古俺答汗率大军进犯大同,大同总兵贿赂俺答,

所以俺答引兵东去,自古北口入犯,至通州,直抵北京城下,明世宗拜仇鸾为总大将军,节制诸路兵马,但严嵩却害怕打败仗而选择不战。于是俺答军在城外自由焚掠,凡骚扰八日,于饱掠后退去。事后,严嵩又杀执行他命令的丁如變以塞责,因这年为为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

87理藩院:理藩院是清廷为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而设立的机关,其体制同于六部,地位列于工部

之后,职官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额外侍郎有一人,其下有属官若干人。主要官员有满洲、蒙古人担任。职务是掌管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的蒙、维、藏族事务,此外,也掌管一部分外交事务。如俄罗斯交涉事宜,皆归理藩院管理。

88改土归流:清初对苗族及少数民族沿袭元、明土司制度,但这种制度世袭,统治土地、人民,名义为

朝廷命官,实际是独立王国,剥削压迫当地人民,且极易与朝廷对抗,所以明以来开始改土归流。清也不断实行此政策,但最集中、大规模的则是在雍正年间。雍正四年(1726),鄂尔泰任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奏请改土归流,他将土司撤销,设立府、厅、州、县,实行汉族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纳粮当差。这种做法,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西南边防,进步性很大。但清并未完全推行开来,在一些边远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直至民国时期。

89总督、巡抚:清朝实行行省制,省的最高官员为总督和巡抚。清初总督巡抚变动无常,乾隆时期固定,

大致两省或三省设一总督,每省设一巡抚。无巡抚省份,由总督兼理。 总督为正二品。统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饰封疆。 巡抚职务与总督相同, 唯权力略小,从二品。 乾隆时全国设有八个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两湖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后又增设东三省总督,合为九督。 至于巡抚之设置,乾隆时,除直隶、四川、甘肃三省外,每省皆置巡抚一人,因成定制。光绪年间,新建省份亦皆设巡抚,后罢奉天巡抚,以东三省总督兼理。

90更名地:清代民田的一种。明代分封给宗室藩王、勋戚大臣以大量田地,有王庄、畿辅皇庄、官庄、

赐田等名称。清康熙八年(1669年)下令将明代藩王庄田免价给予原来佃户耕种,佃户“改为民产”,田地“永为世业”。号“更名地”。这种更名地散布在很多省份,数目约十六万顷,对于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及开荒有积极作用。

91金本巴瓶:清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和控制,达赖班禅的继承人问题,必须有驻藏大臣监临决定。

乾隆特创金本巴瓶制度,即在大昭寺内设一金本巴瓶,凡遇达赖、班禅圆寂后,找出其呼毕勒罕(化身)若干名,均由驻藏大臣将其姓名各写一签,贮于金本巴瓶内,然后驻藏大臣亲往监同抽签决定。此法提高了驻藏大臣的职权,更有利于对西藏的管理和控制。

92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是明中期著名的哲学家。他发展南宋陆九渊的学说,主张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明便是天理”。是彻底主观唯心论。他提倡“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要求

第9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人们从事于“存天理,去人欲”的修养。且“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统一,而是知与行合二为一,知为行,行为知。他的学说在明后期广为流行,几乎取代程朱理学。哲学著作有《传习录》、《大学问》。

93黄宗羲:字太冲,余姚人,世称梨洲先生,是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思想家。①他反对宋儒“理在气先

“之说,认为”理“不是实体,是”气“中的条理和秩序。②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深刻揭露专制制度的弊端。③指出专制帝王文法乃”一家之法“,并非天下人之大法。④反对”工商为末“的经济观念,提出”工商皆本“之论,代表了工商业者的利益。 代表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等。

94《文史通义》:《文史通义》是一部很重要的史学评论著作,由清代著名史学评论家章学诚撰写。其

书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①他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也反对专务考据。②提出“六经皆史“的观点,把为儒者一直奉为圣明的经书看做只是古代史料。③认为刘知几所主张的史学”三才“并不完备”,加上“史德”一条,即史学家要忠于客观史实,褒贬善恶务求公正。 《文史通义》作为一本史学著作,对后世研究有重大作用。

95《大清一统志》:明清地理学与地图学发展,《大清一统志》为其代表,《大清一统志》大清朝修撰

数次,嘉庆年间重修本最为完备,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对研究也有很大参考价值。

简答题

1、向戌“弭兵”的政治背景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答:政治背景:①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激烈,江、河流域所有的大小诸侯国几乎都卷入战争,兵连祸

结,没有宁日。中原各国所受战争的灾害更为严重。因此,小国普遍厌战。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疲于攻战,也各想暂时休战。

②此时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民族文化认同及融合的情况较好,华夏文化有广泛的传播,这是促进弭兵运动发展的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

结果:向戌“弭兵”之会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也很少。这种情形对恢复、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的生活,推动国家间的和平往来、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洽,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10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2、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政治、社会意义是什么?

答:社会背景:①铁农具的使用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而且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

动。

②秦国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导致国力微薄,关东大国看不起秦国。

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以彻底废除旧的以嬴氏贵族为主题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以新的中央集权所需要的官僚政治为重点。主要包括:①制定二十级爵——以军功大小授予爵位; ②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 ③实行什伍制度。

2经济方面: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 主要内容:①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③统一度量衡

3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值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 意义:

经济: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军事: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政治: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3、秦灭六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在发展,可是当时诸侯割据混战的政治形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严重

的矛盾。因此,消除封建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实现全国的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时,秦国各方面的条件都要优越于其它各国。

1在政治方面,已基本上建立起了一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在经济方面,相当彻底地废除了领主制的农奴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又实行奖励耕织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在军事方面,秦对士卒的训练是严格的,又实行“军功爵”的政策,所以士卒勇于战斗;

4秦的疆土也在不断扩大。至此时,已可以看出,由秦来消灭六国,实现全国的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

4、试述五经”的名称及各经的性质。

答:“五经”的名称是《诗》、《书》、《易》、《春秋》

①《诗》也叫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国风主要是民间歌谣:雅和颂主要是领主贵族用于宗庙和朝堂上的诗歌,国风揭露了领主贵族们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劳动人民的情况,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第11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②《书》也叫做《书经》或《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

③《易》也叫做《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其中对自然或社会变化的论述,富有朴素的辩证观点。

④《礼》也叫《仪礼》《士礼》或《礼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 ⑤《春秋》也叫做《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还记录当时我国观察到的日蚀和地震,这些资料都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

5、略述“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派别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答: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主要派别: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主要代表人物: ⑴儒家:

①孔子,主张“仁”和“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张“仁政”:是古代私人办学的先驱,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②孟子 ,其学说的核心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和“保民”,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著有《孟子》一书。

③荀子,为儒家,但有较厚的法家思想,主张“以礼治国”,并著有《荀子》一书。

⑵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周,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的世界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方法论是形而上学的:庄周的世界观和老子相同,方法论是相对的。 ⑶墨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

⑷法家:前期有李悝、商鞅和申不害,后期有韩非,他们都主张“法治”。 ⑸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孙武和孙膑。

6、你是怎样评价汉武帝的?

答: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他缔造了大一统盛世。

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第12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一、政治方面:

①、建立中朝,设置文吏与司隶校尉,实行《推恩法令》与《附益法》,加强法制。 ②、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如董仲舒、桑弘羊等,辅佐朝政。 ③、任用“酷吏”,严厉打击地方豪强。 二、经济方面:

①将煮盐铸铁造钱权利收归于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 ②改革财政,改革币值,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 ③、打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思想文化方面:

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学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四、在军事方面:

①派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进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率领汉军主力在“漠北战役”,取得战略决定性的胜利,,解除了匈奴对于北方长期的威胁。 ②进军西南,平定闽粤。设立郡县加强与内地的联系;

③ 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与西域各国交往通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的过失:

①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得国库空虚;

②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封禅求仙挥霍无度,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 ③汉武帝外儒内法,权力欲望极强,迷信自我意志

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强化思想统治的同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⑤统治期间,税负劳役繁重,破坏了国家经济基础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总之汉武帝晚年社会动荡,几乎成为危局。面对自己造成的危局,他深刻反省。颁发《轮台罪己诏》以检讨承认过失,并且停止征伐,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民政策。

7、简述刘秀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

答: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之后,基本上恢复了西汉时期的制度和政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①实行“退功臣,进文吏”,刘秀封其功劳最大的人为列侯,给予他们崇高的地位,但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而选用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国家的人为官吏

第13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②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中央最高的官职是三公,即司徒、司空和太尉,职位最高,但徒有虚名,并无实权,权力集中于尚书台,而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

③加强监察制度,恢复并加强西汉曾设置过的三套监督机构,即御史台、刺史、司隶校尉,加强皇权 ④集军权于中央,削弱地方军权,加强中央军权。

8、什么是今文经?什么是古文经?

答:①今文经:汉惠帝时,废除“挟书令”,从这时起,到汉文帝时期,一些尚存的老儒依靠记忆,

口头传经,弟子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将老儒背诵的经典本文和解释记录下来,这样的经典就是所谓的“今文经”。

②古文经:古文经是秦统一前的篆书抄写的经典,秦在焚书时,有人将这些的经典和其他的一些古书埋藏起来,西汉前期,相继发现了一些古书。武帝时,下令献书。成帝时,设官负责收集古书,并着手进行整理。西汉末年,刘歆在整理古书时,发现古文经典不仅经文与今文经互异,而且篇章也多出不少。这些新发现的经典叫做古文经,古文经在民间广为流传。

9、九品中正制及后来的变化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开始使用九品中正制作为选官制度。当时由于汉代州郡察举制度已经腐败

不堪,再则汉末户口流离 ,即地主士人亦多侨寓他乡,州郡察举制已不适用,于是为选拔出人才,加强中央权力,故开创九品中正制。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 九品中正制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后赵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复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权,但似乎并未设中正之职。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复分别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杀。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著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10、“王与马,共天下”之说有何政治含义

答:王是指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集团,马则指东晋王室司马家族。 公元313年,历史上发生了著

名的永嘉南渡,公元317年,司马睿在王氏家族的帮助下于建康(南京)重建晋室,史称东晋。由于对司马政权的大力支持和艰苦经营,琅玡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平分天下,此便是王与马共天下。

第1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这是一种门阀政治格局,一方面皇统司马氏丧失权威,有名无实,但仍保留了号召力;一方面,以琅琊王氏为首的氏族虽不能取代司马氏皇权,但对皇权的行使起到既牵制又维护的作用。所以这种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达致平衡的结果。

当时的皇帝司马氏,因为他的政权是依靠士族势力而非自身的政治力量建立的,所以政权建立后,他便无法用自身力量统治王朝,必须向士族妥协忍让,将一部分权力分给士族势力,自己保留皇权。另外,当时士族势力相当大,尤其是南北士族联合成为统一战线时,司马氏若死守自己的权力,必然会导致另一场的政权大战,不仅政权不保,整个江东地区都会受到外来入侵破坏。所以,当时的情况,皇权不得不向士族权力做出妥协,共同守卫政权。

11、曹魏屯田的情况是怎样的

答:三国时期,曹操为了解决军粮的问题,开始实行屯田制。公元196年,开始在都城许县屯田,后

又下令在各郡国屯田。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的屯田民由国家拨给田地,按军事编制。地租率:用官牛的,官得产粮的六分,民得四分;不用官牛的,对分。屯田民由国家组织、保护,还供给耕牛、种子等,又无徭役苛扰,可以安心生产。军屯是以士卒屯田,用“十二分休”制,即每十人中,有八人佃耕,二人巡守。曹魏的屯田政策,不仅解决了军粮问题,对于受长期战乱破坏的中原地区的社会秩序的恢复,对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12、唐朝科举制的基本状况及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答:基本状况:科举制始创于隋朝,至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僚的主要方法。科举分为常

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秀才等。应考者为生徒和乡贡两种来源。应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学经义,较容易;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政论,难度大是做官主要途径,最受重视。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为礼部主持,常举考中后,只是获得做官资格,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才能授官。

制举是为了搜罗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不常举行。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百多种。一般人士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 武则天时,增加进士科录取人数,开创殿试制度,亲行殿试,还增设武举。

意义: ①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增加了官员的来源,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具有一定的公平性,这种考试—--做官的形式,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形成良好风尚。 ③唐代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差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之后,科举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直沿用至清末。

13、简述两税法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 答:原因:

1土地兼并发展和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失掉土地,脱离户籍,这种状况使封建国家的收入锐减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2征收各种苛捐杂税赋税征收混乱,激起人们强烈反抗。

第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3为消除赋税征收混乱现象解决财政困难,故颁行两税法。 主要内容:

1 取消租用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

2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

3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即以钱计算税额,折合成实物交纳;根据田亩数量征收地税,地税以779年的垦田数字为准,交纳谷物。

4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税额初为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 5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六月交完,秋税在十一月交完。

6“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同意的税率。

14、简述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及其影响

答: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君臣总结唐末五代君弱臣强、政权屡更的教训,在权、兵、钱、法等几个方

面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制度:

中央:二府三司: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最高军事首脑则是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管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另外又设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是最高财政机构,长官为三司使。“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才,各不相知”,分别对皇上直接负责。 监察: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置谏官,不仅有谏议之责,还经常弹劾宰执、大臣,牵制相权。 初将全国分为十道,后改为15路,各路大体有四司:安府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又称“监司”。属于中央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地方政府。

地方:分为州县两级,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州的长官为知州,由文官担任,又设通判,监视知州,县的长官为知县或县令,中央通过监司控制地方、督责地方官吏,通过通判限制分割知州权力,加强对地方控制。

宋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且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增加殿试,创立糊名法、誊录等方法。 2.军事制度

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总领禁军的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枢密院可调兵遣将,不能统兵,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实行更戍法,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武将拥兵自重,形成个人势力。 按照“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 3.财政和法律

第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财:建立中央控制的财政制度,后又健全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制度,地方支出悉出于三司,地方财权被削弱。

法:在各路由提点刑狱司掌司法,严格法制,还规定死刑必须申报中央复审核准,法律制度有所恢复,大权基本收归中央。

影响:以上各种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弊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北宋过于集权,导致严重后果:政权过于集中,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职责不清;军权过分集中,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武装力量薄弱。

财权过于集中,造成地方财政拮据,物质基础薄弱。导致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15、试述辽中央官制的特点

答:辽实行的是“南面官”与“北面官”的有中央双轨官制,辽的中央有两套政治统治机构,一套居

于皇帝大帐之北,称为“北面官”,一套居于大帐之南,称为“南面官”。这两套机构职权划分,大致是:“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也。” 南面官沿袭唐以来的官制,中央设三省六部,官员大多为汉人。北面官也有两套并行的机构,亦有南北之名,如南北衙、南北院,北面官长官都有契丹贵族担任,其职权大于南面官。

16、简述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答:两宋时期产生理学,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他们的中心观念是

“理”,又把“理”说成是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宣传“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所以,统称理学。

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新形式儒学,以儒学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哲学理论,从世界观的角度,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更适应封建统治需要,因而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程朱:把理看做生成天地万物的根源,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强调“心即理”,把人心作为生成天地万物的根源,数以主观唯心主义。

17、宋代有哪些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答:①张载是北宋时主要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有”的世界,进一步发展

了唯物主义的“有”的哲学,批驳了唯心主义的“无”的哲学。

② 南宋初年,陈亮、叶适也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朱熹、陆九渊的唯心主义的思想。他们反对朱

熹把“道”或“理”看作是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认为道不能离开物,强调道在事物之中。他们讲究事功实效,反对空谈“道德、义理”,认为应表现于事功。

第17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18、简述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失败的原因

答:原因: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面临着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导致北宋积贫积弱,且当时土地高

度集中,阶级矛盾尖锐,另外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沉重剥削,各地起义频繁,使北宋面临严重政治和社会危机,故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以期改变北宋现状。

内容: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主要内容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

理财:

①均输法:了解各地展品供销状况和京师需求,“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②青苗法:政府贷粮或财给农民,半年后加息归还。 ③农田水利法:修筑水利工程,保证农业生产。 ④免役法:住户交免役钱,国家出钱雇人充役。 ⑤市易法:收滞销货,市场需时赊销给商人,稳定物价。 ⑥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为征税依据,改变赋税不合理现象。 整军:

①将兵法:.改变“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状况,设带兵将领统兵。 ②保甲法:编制农村居民,农闲保丁练习武艺,民兵取代冗兵。 ③保马法:由农民养马,政府给市场补贴优惠,节省国家开支。 ④军器监:设专门机构统一制作军器,质量上升。 结果:失败告终。 失败原因:

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②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只是对封建统治某些环节做部分改良,未改变广大农民处境,得不到人民支持。

19、简述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

答: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地方制度,是由金制演变而来的。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演变为常设的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设丞相一员、平章政事二员、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品级皆与中书省官相同。

全国除“腹里”(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大部地区)由中央省直辖,共设十个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湖广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岭北行省。

元朝行省职权很大,统领地方一切民政、财政、军政。

第18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意义:

①元朝行省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保障。 ②在边远地方设立行省,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③元朝行省制对后世影响很大,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名称,沿用至今。

20、简述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1531年,为整顿赋役,推行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大力推行。

内容:

①赋役一概征银,田赋和力役一概折银征收。

②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将按产安丁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户丁银不同地区摊入田赋的征收项目。

③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编排。

④赋役的征收解运,由过去的民收民解(里甲办理),改为官方官解(地方政府办理)。 意义:

①将力役部分地摊入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②将力役改为折银,使农民摆脱了一部分封建国家的劳逸束缚,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③赋役一概征银,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1、简述明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答:明朝后期,在某些地方某些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苏州丝织业最为明显。当时,

丝织业发达,在苏州已经出现了很多机户,专以机织为生,并且存在着机户雇佣机工从事生产的情况。机户与机工的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显然是一种新的自由雇佣关系。另外,在其他制造业中,也存在着包买商形式的资本主义经营。如在松江棉布袜制造业中,即存在着包买商形式的资本主义经营。在云南的铜矿业中,也存在着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情形。

明代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还只是个别的零散的现象。尽管如此,封建社会内部毕竟出现了属于未来社会的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萌芽,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处在封建制度的末期了

22、简述军机处的官职及职权

第19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答:军机处成立于雍正年间,初名“军机房”,后改为“办理军机处”,乾隆期间改为“军机处”。

军机处职官有军机大臣与军机章京,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简,军机大臣无定额,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以原官兼职,皇帝可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给,其任命无制度规定可循,完全出于皇帝自由意志。且军机大臣也只能奉旨办事。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代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顶峰。它自成立起,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均无实权,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但军机大臣本身并无权利,一切都只听皇命,所以军机处说到底只是皇帝的御用工具。

23、简述实行“地丁合一”制度的重要意义

答:①实行“地丁合一”后,独立丁税不存在,丁随地起。田多者,丁税也多;田少者,丁税少;无田

无丁税。消除了“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者无立锥,反多徭役”的状况。对广大贫民大众有很大益处。

②再则,这是贫民不再隐藏户口,对家庭人口增长、国家人口统计均有好处。 ③税额的逐渐固定,保证了国家税收,增加国家收入。

④贫民不再为躲避税收而到处流窜,有利于国家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24、明清时期有哪些主要思想家 各有什么主要代表性观点

答: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相当发展,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很激烈。

唯心主义王学与王学左派:明朝前期,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很流行,在思想领域处于统治的地位。至明朝中期以后,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兴起,一时影响极大。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曾结庐故乡阳明洞侧,世称阳明先生。他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明便是天理”。这是彻底的主观唯心论。他又提倡“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所谓“致良知”者,即是要求人们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的修养。所谓“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知与行合二而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说的宗旨,在于消除人们一念中之不善,以防祸于未然

明代后期的进步思想家李贽,福建晋江人。他虽是王学传人,但他的思想含有唯物主义成分,是王学左派的代表人物。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作是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现出了大胆的离经叛道的批判精神。他的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唯物主义 明末清初,有三大思想象,就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他反对宋儒“理在气先”之说,认为“理”不是实体,只是“气”中的条理和秩序。他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对君主专制制度作了深刻的揭露,指出专制帝王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乃害民之

第20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贼。又指出专制帝王之法乃“一家之法”,并非天下人之大法。此外,在经济上,他反对“工商为末”的传统观念,提出工商“皆本”之论。这种见解代表了工商业者的利益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他在哲学上受到二程和朱熹的影响,可是他也赞成张载的唯物主义观点,承认“气”是宇宙的实体。他反对君主专制的政治,异常称赞《明夷待访录》一书,认为他的主张和《明夷待访录》相合者十之六、七。他又反对理学,认为理学空言心性,那不是学问。他极力提倡“实学”,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他在哲学上发展了张载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宋、明以来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主张“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把我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向前发展了一步。此外,他还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认为土地不是帝王的私产,是耕者所有。这个观点是很进步的。

希望你期末考个好成绩,加油!

第21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贼。又指出专制帝王之法乃“一家之法”,并非天下人之大法。此外,在经济上,他反对“工商为末”的传统观念,提出工商“皆本”之论。这种见解代表了工商业者的利益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他在哲学上受到二程和朱熹的影响,可是他也赞成张载的唯物主义观点,承认“气”是宇宙的实体。他反对君主专制的政治,异常称赞《明夷待访录》一书,认为他的主张和《明夷待访录》相合者十之六、七。他又反对理学,认为理学空言心性,那不是学问。他极力提倡“实学”,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他在哲学上发展了张载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宋、明以来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主张“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把我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向前发展了一步。此外,他还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认为土地不是帝王的私产,是耕者所有。这个观点是很进步的。

希望你期末考个好成绩,加油!

第21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8t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