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检测 

更新时间:2023-10-21 00:26: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读图回答1-2题。

1.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 ) A.风化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搬运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2.图示现象在下列哪一地区表现最显著( ) A.三峡谷地 C.青藏高原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冰楔作用属于水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应为风化作用。第2题,该现象是由冻融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冻融交替现象表现最显著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 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3-4题。

B.淮北平原 D.皖南丘陵

- 1 -

3.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4.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答案 3.B 4.A

解析 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干旱区,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先有沉积岩层形成,后有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形成花岗岩。后地壳抬升,松软岩层被外力侵蚀,形成蜂巢式地貌。

下图为某区域构造地貌剖面示意图,图中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C、P、T、J、K。读图,完成5-6题。

B.风力侵蚀 D.流水沉积

5.判别该区地层发生褶皱的时间及其形成的主要褶曲类型( ) A.C地层形成之后;背斜 C.C地层形成之后;向斜

B.K地层形成之后;背斜 D.K地层形成之后;向斜

6.图中地表形态的成因与地质构造、岩性、外力作用等因素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背斜形成山地丘陵,向斜形成河谷、盆地 B.山地丘陵由较软弱的岩石构成

C.河谷、盆地发育于软弱岩层与向斜的槽部 D.河谷、盆地由河流的侵蚀作用塑造而成 答案 5.D 6.C

解析 从题中图文材料可知,K地层最新,且发生弯曲,说明在K层形成后,该地发生了挤压,形成了向斜构造;图中地表形态的形成除了内力作用之外,还与岩层性质和外力作用有关;岩层坚硬抗侵蚀能力强的形成山地丘陵,而岩层软弱抗侵蚀能力弱的形成河谷和盆地。

- 2 -

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回答7-8题。

7.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C.流水作用

8.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 ) 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 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 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 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 答案 7.C 8.A

解析 图中河流呈弯曲形态,主要是由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甲处为凹岸,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乙处为凸岸,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9-10题。

B.断裂下陷 D.风力作用

9.甲地貌为( ) A.河谷 C.冲积扇

10.甲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B.河漫滩 D.三角洲

- 3 -

A.河水量变小,流速变快,泥沙沉积 B.遇地形阻挡,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C.遇海水顶托,流速变快,泥沙沉积 D.河水出山口,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答案 9.C 10.D

解析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分析出甲地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处,而且甲的形态为扇形,地势较低,以堆积作用为主,所以甲地应为冲积扇。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位置,河流从河谷流出,地势变低,流速变慢,沉积物呈扇形堆积,形成冲积扇。

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11-12题。

11.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水电站增多 C.下游降水量减少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12.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答案 11.D 12.B

解析 根据材料,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时间推移,黄河中上游来水在减少,流域内用水量不断增多,是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呈下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上游水电站增多,只是改变黄河流量的季节变化,对黄河入海水量影响不大;中游水土流失加剧,使得黄河含沙量增加,对水量影响小;从1951年到2010年这几十年来,黄河下游降水量没有明显减少。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泥沙也减少,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减少,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导致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加重;对河口地区的气候影响不大,气候不会变干。

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完成13-14题。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13.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 ) A.地形平坦 C.降水稀少

B.地下水丰富 D.土壤肥沃

14.此景观所在地以及由天津到该地所体现的分异规律,组合正确的是( )

- 4 -

A.华南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西北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西藏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华北地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13.C 14.B

解析 该地植物矮小,却有发达的根系,说明当地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此地气候干旱,降水较少,为西北地区,天津到西北地区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图中哪个箭头起到关键的作用( ) A.③ C.⑦

B.④ D.⑩

16.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 A.水文 C.植被 答案 15.A 16.D

解析 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绿洲的形成主要是受水源的影响,图中起关键作用的应为③。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都是指当地典型的地理特征,主要是气候不同造成的。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B.地貌 D.气候

17.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 A.纬度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经度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8.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8r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