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号《赶圩归来啊哩哩》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10-31 17:5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音版第九册第二单元唱歌

《赶圩归来啊哩哩》

说课稿

目 录

前言...............................................................3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3

(一)教学内容分析.............................................3 1、地位与作用..................................................3 2、创作背景....................................................3 3、歌曲分析....................................................3 4、教材处理....................................................4 (二)学生分析.................................................4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4 (四)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对策.................................5 二、设计理念.......................................................5 三、教学目标.......................................................5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6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6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6 四、教学重点.......................................................6 五、教学难点.......................................................6 六、教学流程示意...................................................6 七、教法与学法.....................................................7 八、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7

(一)导入新课.................................................7 (二)发声练习.................................................7 (三)学唱歌曲.................................................8 (四)学跳彝族舞...............................................9 (五)欣赏《情深意长》(机动)..................................9 九、课后反思.......................................................10

前言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音版第九册第二单元《农家乐》”中的一首彝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介绍:

一、 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与作用

人音版四年级第八册教材中出现了多首中国各地的民歌,有新疆塔塔尔族民歌《跳吧,跳吧》,江苏民歌《杨柳青》,蒙古族民歌《杨柳青》等。五年级第十册教材中有藏族民歌《巴塘连北京》,四川民歌《盼红军》,河南民歌《编花篮》等。本册的《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彝族民歌。通过本首歌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民歌的喜爱,为以后进一步了解民歌的演唱特点和创作特点做好铺垫。

本单元主旨是:用中外四首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音乐作品。单元收录了——唱:中《赶圩归来啊哩哩》,外《苹果丰收》;听:中《丰收锣鼓》,外《快乐的农夫》。通过对农家乐这一主题的一系列的中外艺术作品,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的农家乐。

2、创作背景

《赶圩归来啊哩哩》是词作家古迪创作。1979年冬天,古笛等一行到隆林德峨乡体验生活。当时正值圩日,只见彝族姑娘们身着五彩缤纷的服饰,欢天喜地地选购自己喜欢的布料、小工艺品,然后结伴走回山寨。姑娘们一路上欢声笑语、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古笛与歌舞团的几位编导深受感染,决定以姑娘们赶圩归来路上的情景作为切入点,编排一个彝族舞蹈,体现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出党的好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于是,古笛和黄有异写出了《赶圩归来啊哩哩》这个舞蹈的主题曲。1985年,曲作家黄有异将舞蹈《赶圩归来啊哩哩》的主题曲改编成独唱歌曲。 所以这首歌曲的动感和舞蹈性节奏强。

3、歌曲分析

《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4/4拍,

羽调式。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赶集归来的路上,嘻嘻笑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歌曲以“x x x x 、x x x 、x x x ”节奏贯穿全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第一乐段的曲调中六度、.五度、四度的大跳和附点八分节奏、上波音、上滑音的运用,使音乐富有动感和舞蹈性。第二乐段两个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音调均在高音区进行,在情绪表现上更加欢快、热烈。句末的一小节在八度上移大跳后,全曲结束在主音上,把人们尽情欢唱美满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推向高潮。

4、教材处理

教材上《赶圩归来啊哩哩》原调是G调,超出了本班学生的演唱能力,尤其是有部分男生已处在变声器,不宜唱得太高,因此在学唱时我用F调伴奏,把配套的音像制品也做了降调处理。这个调也刚好与学生使用的竹笛调相吻合,也有利于学生用竹笛学唱歌曲。

课前我欣赏了多首《赶圩归来啊哩哩》的合唱版本,觉得合唱版本更好听,旋律更丰富。再考虑到本班学生具有两年的竹笛功底,因此,我为歌曲的第二部分另加了一个声部,使歌曲的演唱形式从齐唱变为二声部合唱。

(二)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四年的音乐课加上两年竹笛的学习,到了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初步具有了独立视唱旋律的能力。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在竹笛课上已经学习了双吐(XXXX )、三吐(XXX 、XXX )等技巧,为学习《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旋律做好了铺垫。在四年级的合唱歌曲学习时,学生已经尝试了运用竹笛分组分声部学唱歌曲,也具备了一定的与别人合作 演唱的能力。这也为我创造性的处理教材(第二乐段加进二声部)提供了保障。

据我向班主任了解,在五年级学生当中,有一位云南彝族的女生,这为其他学生了解彝族风俗人情提供了更有利的帮助。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说明

1、通过聆听、对比、表现、演奏等方式学习歌曲、表现歌曲。

2、结合实例体验和感受十六分节奏和波音、上滑音的作用。 3、竹笛辅助,进行二声部的学习。

(四)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其对策 前期教学状况 问题 对策 学生有比较强的识谱能力, 能够视唱简单乐谱。 各种十六分节奏在竹笛课可能有遗忘 上已经学过。 结合实际复习巩固 合唱歌曲学唱的不多,合唱可能在合唱时出现音准等用竹笛辅助,帮助学生唱准能力还不强。

二、设计理念:

根据(2011版)3—6年级学段新课标要求

1、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 表现活动。

2、应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学生 的音乐素养,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3、教师应了解教材前后的联系,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能力储备进行教学,通 过学会并唱好歌曲来提高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

4、将器乐教学引入音乐课堂,做到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 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增强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第一段,能用活泼、亲切、富有弹性的声音和欢快、喜悦的情绪演唱歌曲。

2、感受彝族音乐风格,学习简单彝族舞步,体验彝族风俗人情,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

问题,尤其是低声部。 二声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 导入 自编歌曲,发声练习 学唱歌曲 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听唱法、视唱法、对比法 听唱法、视奏法、对比法、合作法 示范法、情境法 目标 了解彝族风俗人情,知道“赶圩”意思 为学唱歌曲做铺垫 唱会歌曲,唱好歌曲 学会彝族舞蹈的基本舞步 学跳彝族舞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上波音和上滑音记号,并能在音乐中表现出来。

2、利用竹笛学习歌曲的二声部旋律,做到二声部演唱声音和谐,提高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1、用歌声表达歌曲欢快、喜悦的情绪。

2、感受彝族音乐风格,体验彝族风俗人情。

五、教学难点

1、唱准十六分节奏,体验音乐的动感和舞蹈性。

2、做到二声部演唱声音和谐。

六、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流程分为:导入新课、发声练习、学唱歌曲、学跳舞步四个环节。

七、教法与学法

教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每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学习的内容又是平时同学们接触较少的民歌方面知识,因此,教师要注重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地将各个知识点讲解浅显、易懂些,在此基础上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法、谈话示范法、视听结合法、演奏示范法。

学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主动练习,教学中引导孩子们把无目的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动”,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得知识。

八、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体验彝族风俗

1、班里一彝族女生身穿彝族服装上台演唱《彝族敬酒歌》。 2、彝族女生介绍家乡的风俗人情,教师一旁补充。(出示课件) 3、教师补充解释“赶圩”。

【设计意图】让班里的彝族女生穿着民族服饰演唱彝族歌曲,介绍彝族的风俗人情,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编歌曲,发声练习

1、教师用《赶圩归来啊哩哩》第二部分的曲调改编为《采茶归来啦啦啦》,并演唱。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2、学生谈谈有关采茶的“农家乐”。 3、出示歌曲,找出旋律的相同点。 4、学生跟琴学唱歌曲。

学生演唱可能出现的问题:高音唱不上或喊叫 解决方式:

唱不上:师指导演唱高音时,气息一定要充足饱满,声音一下子弹出去。 喊叫:让学生把气息吸进肚子,轻轻的唱。 5、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

【设计意图】学生学唱《采茶归来啦啦啦》,一方面起到练声的目的,另一方面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采茶劳动中体验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本班学生几乎人人家里有茶山,也经常参加采茶劳动,更容易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的农家乐。)

(三)学唱歌曲

1、初听,知道衬词“啊哩哩”的含义。

2、复听,感受歌曲情绪、音高、力度的变化。并且给歌曲分段。 3、学唱第一乐段。

(1)师指导学生用竹笛学吹第一部分曲调。 难点:歌曲中的十六分节奏

解决方式:1、通过竹笛吹奏,掌握十六分节奏。教师提示:XXXX 用双吐

技巧“吐库吐库”; XXX 用三吐“吐吐库”;XXX 用三吐“吐库吐”。吐音要吹得轻巧、短处、有弹性。2、在老师的带领下用4/4拍指挥图示一边划拍,一边轻轻的唱谱,把节奏唱准。

学习上波音技巧。

教师提示:波音要吹得轻巧、快速,一带而过,不能强调它。

预设环节:歌曲中两个附点八分音符学生会忽略,教师要提醒。“6 1 3 3 2 1 6 3 12 ”这句有三个十六分节奏连在一起,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先用双吐口令念一遍“吐库吐、吐库吐、吐库吐库 ”。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了两年的竹笛吹奏,学习了双吐、三吐等技巧,对十六分节奏已经很熟悉了,老师指导学生用吐音技巧学习曲谱,大大降低了学唱曲谱的难度。

(2)跟琴学唱第一部分曲谱,体验十六分节奏、波音给歌曲带来的动感和舞蹈性。

(3)在附点八分音符上加上滑音技巧,师范唱,让学生比较效果。

分析:上滑音记号学生在四年级时已学过,本课教材没有这个记号。本节课我再把它作为一个知识点程现,让学生在反复演唱中感受上滑音记号的作用。

【设计意图】加上上滑音演唱更能体现彝族姑娘高兴的心情,突出歌曲的地

方特色。

4、学唱第二乐段

教师给第二部分加上低声部旋律,使歌曲变成二声部合唱。

【设计意图】教材上是单声部,我听了多个版本的合唱,觉得合唱版本更好听,旋律更丰富,而且学生有两年的竹笛吹奏功底,可以辅助学生唱准旋律。

(1)跟老师划二声部的旋律线感受旋律的行进方向。

(2)学生分组分声部利用竹笛自学高低声部旋律。(教师重点指导低声部) (3)请两位竹笛基础好的学生合奏二声部旋律,其余学生感受和声效果。 (4)全班合奏,要求学生边吹边倾听对方声部旋律。 (5)跟竹笛伴奏(两位学生,分高低声部),合唱歌谱。 (6)跟竹笛伴奏用更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歌词。 说明:担任伴奏的同学的竹笛先要跟口风琴校正音准。

教师提示:最后一个“啊哩哩”要唱得饱满有力,把人们尽情欢唱美满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推向高潮。合唱过程中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要注意聆听另一声部,使两个声部的声音和谐地融在一起。唱完后学生自己指出演唱中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在合奏、合唱中培养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

5、有感情地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

6、师生接唱、男女生接唱、一领众和小组唱等多形式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表演歌曲,激发学生参与表演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四)、学跳彝族舞

跟班中的彝族女生学跳彝族舞步。学会后为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伴舞。 预设环节:如果学生学得顺利的话,让男女同学各围成一个圈,教师在圈中放置篝火道具,围着篝火手拉手一起跳彝族舞。(背景画面:彝族火把节,人们围成圆圈尽情的跳舞)

【设计意图】通过舞蹈感受彝族音乐风格,体验彝族风俗人情,激发学生对

民歌的情谊,对民歌的热爱。

(五)、欣赏彝族民歌《情深意长》(机动) 师生葫芦丝合奏彝族民歌《情深意长》。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体验彝族的民歌风格。

九、课后反思

1、更多关注学法,预设多种方案随时调整教学环节。以往的教学中通常只考虑教师的教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很少。本课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学习结果,教师预设了多种方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并运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不同版本们之间教材差异,提高学生各种音乐能力。以往的教学拿来一个作品就教,很少关注教材前后知识的衔接和学生原有基础和能力。本课设计在全面了解教材前后知识的衔接和学生原有知识能力下,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灵活的教法和学法,在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利用不同版本教材的差异,变为资源,给学生更丰富的体验。

3 注重结合实例进行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且完整的音乐知识概念。唱歌教学的最终目标不只是把歌唱会、唱好,要通过对前后知识的衔接逐步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8d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