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广场地表沉降变形观测站设计方案-1
更新时间:2023-03-12 00: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旬邑县宋家沟煤矿工业广场 沉降、变形观测设计方案
编写: 审核:
总工程师:
旬邑县宋家沟煤矿地测科
2017年6月1日
目 录
一、 概述 .......................................................1 二、 作业依据 ....................................................1 三、建筑沉降设计方案...............................................1 1.高程基准.......................................................1 2.基准点的布置 .................................................1 3.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1 4.基准网的观测 .................................................2 5.观测点的观测 ..................................................3 6.沉降观测周期和时间要求.........................................3 7.沉降观测精度 .................................................3 8.内业精度评定与数据处理 ........................................4 9.沉降仪器要求...................................................4
一、概述
旬邑县宋家沟煤矿,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开采历史十多年,已经处于矿井收尾阶段。随着开采深度和面积的增加,因开采沉降给地面建筑物造成一定的危害为了防止这种危害的发生,特针对工业广场进行沉降变形设立观测站。测量内容为:沉降观测和变形观测。
二、作业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城市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1991。
三、建筑物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1.高程基准
高程基准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系。
2.基准点的布置
根据对沉降观测点观测的需要及《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规定,结合我矿工业广场范围及相对于井下的开采情况,监控网拟布设成由4个基准点和4个待观测点组成的一个支等外水准网。4个基准点编号为D1、D2、D3、D4。基准点将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位置,基准点采用视场良好的硬化地面,钢钉布置方式。
3.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1)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1
根据设计图纸及规范的有关要求,在各建筑物能反映变形特征的墙(柱子)上,如建筑物的四角、中点、沉降缝两侧,沿外墙每隔20米左右墙柱等处,房屋室外地坪±0.00以上布设观测点。
墙体监测点
标志的埋设位置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水管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2)沉降观测点编号
4个待观测点编号为1、2、3、4,沉降观测点代表建筑物如下表,布置点位见附图。 点号 1 2 3 4 建筑物 办公楼 副井绞车房 副井架 地面皮带走廊卸煤口 4.基准网的观测
监控网为四等等外水准网。高差观测采用经检校的精密水准仪和2m条码尺往返观测各一次。
首次观测成果是计算沉降量的起始值,在水准点布设不少于15天后进行第
2
一次观测,首次要进行两次观测,两次观测高程之差在允许范围内(±1.0mm)时,取其平均值做为初始观测结果,否则需重新测量。
5.观测点的观测
观测点与基准点组成支水准路线,原则上按与监控网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要求施测。但因受场地条件限制,固定设置镜站和立尺点在实施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不做十分严格的要求,只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前后视距大致相等,以减小前后视距差不等的影响,保证成果质量。考虑到沉降观测的特殊性,为最大消除系统性误差的影响,应采用固定仪器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和固定观测环境。
6.沉降观测周期和时间要求
1)根据规范要求,在建筑物基础完成后进行第一次沉降观测,作为起始值。以后每个月观测一次,其观测值与起始值比较、分析。井下每个综采面开推、开采一半、开采结束各观测一次。以后每个季度观测一次,时间一年。
7.沉降观测精度
使用水准仪、水准标尺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检验。当观测成果出现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和校正。检验和校正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的规定执行。检验后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或日落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的成像跳动而难以找准时进行观测。
2)、观测前半小时,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3
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使用数字水准仪前,还应进行预热。
3)、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4)、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相邻观测点高差变动迹象、地质地貌异常、附近建筑基础和墙体裂缝等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画出草图;
5)、当测站观测限差超限时,应立即重测;当迁站后发现超限时,应从稳固可靠的固定点开始重测。
7)、建筑物变形观测:
建筑变形观测主要是观察建筑物外形样貌变化,如墙皮脱落、裂缝、漏水等,变化情况和沉降观测结果作为建筑物是否受采动影响的参考依据。
8.内业数据处理与精度评定
核对和复查外业观测成果与起算数据;验算各项限差,在确认全部符合“规定”要求时方可进行计算。观测值中的超限误差,除在观测过程中严格作业、认真检核随时予以排除外,在变形分析中通过检验将判定含有粗差的观测值予以剔除。内业计算观测成果计算和分析中的数字取位符合下列要求:沉降值精确到0.1mm,高程精确到0.1mm。
9.仪器要求
观测采用TWOP(AM--24)DS3型电子水准仪及配套水准尺。 附: 沉降观测点布置示意图;
旬邑县宋家沟煤矿地测科
2017年6月1日
4
沉陷观测起始数据 测点 D1 D2 D3 D4 1 2 3 4
X Y Z(m) 1185.870 1184.150 1188.340 1179.331 1191.752 1179.222 1178.854 1179.125 位移情况 0 0 0 0 0 0 0 0 3890864.692 36542253.208 3890841.336 36542253.474 3890891.823 36542208.534 3890855.566 36542110.972 3890895.287 36542146.534 3890870.236 36542080.994 3890843.697 36542067.893 3890836.618 36542033.743 5
正在阅读:
工业广场地表沉降变形观测站设计方案-103-12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测试卷04-26
我变成了小鸟作文400字07-07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练习09-03
农村小学地震逃生演练方案07-26
浅析WTO争端解决机制02-28
保护蜻蜓作文400字07-07
贫困生认定会议记录08-28
发表论文-汽车悬架系统的自诊断分析08-21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观测站
- 沉降
- 地表
- 变形
- 广场
- 方案
- 工业
- 设计
- 李小军(初级炒单)短线成长之路
- 丝网印花晒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发改立项备案+2013年最新案例范文)详细编制方案
- 中考二次函数压轴题及答案
- 英语妙语连珠94句 2
- 中广核地下室人防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监理细则
- 第五章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 - 图文
- 最新铁路线路工高级题库内部版本
- 第一课 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分析
-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几点问题
- LTE无线网络通信保障措施爱立信设备V3
- 2015年江苏省货币银行学:通货膨胀理论试题
-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答案
- 《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国家档案局令第10号
- 病历质量环节质控方法及质控点
- 房屋修缮技术标
- 宏业清单计价软件常见问题解答
- 《华中区域并网发电厂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和《华中区域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
- 解决问题2014.1(1) - 图文
- 当今世界广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