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词句的理解

更新时间:2023-05-30 18:4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2期 2011年12月

现 代 阅 读

MODERN READING

NO.12 December.2011

浅析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词句的理解

李华明

(重庆市开县岳溪初级中学)

【摘要】纵观历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呈现目的明确、地位重要、综合性强、题型多样、题目灵活等特点。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标志,是吸取知识能力大小的反映。因此现代文阅读备受中考命题人青睐,成为显示区分度和拉开档次的关键题。面对现代文阅读题学生往往望而生畏:文字一大片,题目一长串,设题弯弯绕,角度新多变,形式乱纷纷,意图难判断等。结果是得分率很低。所以为了提高阅读能力和答题水平,攻克考试难关,学生有必要从基本的词句入手深入分析,掌握解题技巧。

【关键词】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词句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1)12—0196-0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现代文阅读中,词语的意思往往有多种解释,在固定的篇幅中,有具体的意思,一篇文章的组成是由一个又一个的词汇来构成的,理解每个词汇的意思,对于学生在阅读理解文章思想中起到最基本的作用,所以学生在做现代文阅读时要做到:

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章中的意思。词汇在文章中是最基本得元素,每一个词汇在一句话甚至一段话,乃至整篇文章中能起到相关的作用,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所以阅读时,必须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来揣测作者当时用词的意义,更好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对于文章的理解。

理解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每个词都有基本意义,但是为了需要,有时却冠以临时意义,要准确理解临时的意义,也要根据上下文推断,它们往往是基本意义以外的,或与基本意义在词义、色彩、感情上有差别。

1、准确把握指代词的含义。文章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范围也极为广泛,它既能替代一些短语,各个名词,动词,又能替代动物、植物及其任何事物,哈能替代复杂的概念,抽象的观念。

(1)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个、某些”是不定指等。

(2)将代词所替代的内容换到语句或者段落中,看是否显得累赘,多余。

2、结合文体的不同特点,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

记叙文的语言具有形象性、简洁性、哲理性、抒情性。议论文语言具有概括性、严密性、论辩性。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不可缺少的语句。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揭示段意的重要语句,主要抓住能体现整段文字结论性的句子。

2、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和段落。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要抓住文章引领性、过渡性、总结性的语句一起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

理解文章,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抓首句、抓中心句、抓转承句、抓点睛句、抓警句、抓矛盾句、抓修词句、抓尾句抓感情句、抓特殊句

例如:《威尼斯商人》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别致”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

阅读中抓重要的语句要注意的问题:1、重要语句与文章的关系。有的是直接关系,例如中心句。有的是间接关系,例如过渡句,这些句子常常可以提示中心。

2、不同的文章重要语句有不同的侧重点。

例如:记叙文叙述中穿插的精彩议论、抒情的语句是重要的语句。

3、议论文中提出观点的语句,以及得出结论的语句。4、说明文中反应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重要语句。现代文阅读时考试中重要的内容,词句是组成文中的基础,只有正确的理解现代文阅读中词的不同意思,句子的不同作用,勤加练习才能准确的理解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才能在考试中做到游刃有余,提高语文成绩。参考文献:

[1]刘建辉.语文知识规范手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6.

学生吗?我们是不是把他们当成有血有肉的“人”来看待?

我们是他们的老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中,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我们自己。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往中,学会把学生当“人”来看待,而不是一个被你管制的对象。尊重、理解学生是与之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教育和管理的基础,而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则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教育和管理学生的一个基本途径、一项基本能力。有专家把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叫“同理心。”“同理心”就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以对方的立场、观点、情感来认知和体验这个世界,认知和体验他人所遇到的事情。“同理心”就是知道别人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说、这样做。作为教师,我们不仅需要知道学生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而且还能把我们对学生的感知和理解准确地传达给对方,让学生从心理上

感到温暖、感到安全、感到受尊重。换句话说:把学生当“人”来看待!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

[3]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 [4]卡耐基著.美好的人生.德宏民族出版社,1985.[5]学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 196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864.html

Top